1964年10月16日,在戈壁荒漠中,一朵巨大到诡异的蘑菇云平地升起,刹那间天地为之变色。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强劲无匹的威力摧枯拉朽,世界格局从此为之改变。
核爆烟云已散,我们永远记住了“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王淦昌,赵九章,钱三强......总共23位。
这些拥有最强大脑,精忠报国的科学家们,值得我们全心全意的崇拜。
他们,却对一个人刻骨铭心地感恩敬重。
这个人就是叶企孙先生,清华“四大哲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的半壁江山和70多位院士是他的弟子,华罗庚和李政道等天才科学家们由他挖掘栽培。
对于这样一位“大师中的大师”,我们始终还是知道得太迟,了解得太少。
我们很久都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幕。
那是1977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冷冬日,有一位老人想出去晒晒太阳。
他的双腿肿胀发黑,连外裤都穿不上。他站立困难,整个人要弓成90度,小便失禁。
好好地晒晒太阳,始终是一个奢望。这是79岁的叶企孙先生最后的岁月。
不知他有没有回想起50年前那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
那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一身好本领,立志报国。他可能没有预料到,他成就的,比他想象中还辉煌;他承受的,比任何人猜测的还艰辛。
(叶企孙先生)
赤子归国,清华崛起25岁的叶企孙,刚刚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这以前,他已经摘取了物理皇冠上的一颗珍珠,那就是跟物理同行一起测出了普朗克常数的最精确值。测试结果一直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
这样一个天资出众的后起之秀,如果留在条件优厚的美国好好干科研,他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然而他认定,“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得住脚”。于是,26岁的叶企孙回到战乱之国,回到梦魂萦绕的清华园,从学生变成了老师。
为什么要投身教育?因为叶企孙相信,一个科学家救不了国,一群科学家却一定能让中国崛起。
他想在烽火遍地的年代拓荒,点燃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
这意味着一个卓越的科学家,将渐渐挥别幕前的荣耀。他的个人牺牲,是国家的极大幸运。
叶企孙从零开始,和梅贻琦一起创立了清华大学物理学和理学院,包括生物、化学、心理等6系,搭出了高等教育理工科学的基本架构。
第一届学物理的有四个人,第二届只有两个人,第三届只有一个人,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叶老师一个人的责任。他是真正的播种人。
(叶先生清华教授证书)
在以后的十年里,叶企孙辛勤耕耘,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等一批杰出学者。
他求才若渴,把普通教师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的工资还高。他不搞小圈子,不管是清华背景还是非清华背景,一视同仁,力求人尽其才。
一群优秀的知识分子志同道合,在乱世之中心无旁骛地发奋,清华理工就这样崛起了,从籍籍无名到业界顶尖。
(1929年清华大学同仁合影,右三为叶企孙)
多年后,叶先生对自己的学生说,“我课上得不好,对不住你们,但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先生开明,人才辈出其实,叶先生虽然有点口吃,他的课讲得很好,名师才能出高徒。
“原子弹之父”钱三强,“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以及“光学之父“王大珩回忆说,先生教学重在灵活,独创,重质不重量。
先生的最过人之处,还在于他的慧眼独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
他挖掘了华罗庚。
1931年,由叶企孙聘任的熊庆来教授在一本期刊上发现了华罗庚写的数学论文,顿时惊为天人。
他向叶企孙引荐了华罗庚,但是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学术界免不了论资排辈,而当时21岁的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在浙江金坛县中学打杂,并且是个残疾人。
叶先生并不放弃,一直在跟进,直到1931年8月,出身农家的华罗庚,越过关山迢迢,出现在清华园里。
在一群背景雄厚、科班出身的教授面前,华罗庚格格不入。叶企孙再次力排众议,“以我个人的判断,不日之后,华罗庚便会成为我国数学界闪亮的星辰。”
他一再为华罗庚破例,将他提拔成助理员,教员,最后送他到英国深造。
华罗庚没有辜负先生的眼光和胸怀,最终扬威国际数学界
(华罗庚)
先生的知遇之恩,华罗庚没齿难忘。1984年,当叶先生已故去多年,华罗庚给先生的侄女写了一封信:“道及叶企老,不觉泪盈眶,他对我的爱护是说不尽的。”
思之令人心酸感动。
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学生李政道,对叶企孙先生也终身感
(李政道出席清华大学叶企孙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李政道是一个天才儿童。在一次考试中,学霸李政道认为自己拿不了100分,也差不太远,谁知出来的分数只有83分。
因为他在做实验的时候,比较毛躁,不小心把珍贵的电流器弄坏了,叶企孙重重扣了他的分。
严谨的物理科学是理论和实验的完美结合。叶企孙先生用扣分这件事告诉少年李政道,想飞得更高更远,要靠一双翅膀,而不是单翼。
他为李政道打破常规,他和另一位教授吴大猷一起,把当时就读于大二年级的李政道送到美国读博士。
李政道当时年仅19岁,他穿着一条短裤就去办护照了。大家都不相信,怎么来了一个“儿童”?
这个“儿童”4年以后拿到了博士学位,7年后他与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轰动国际,成为二战后一直到2014年,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李政道坦承叶先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我非常敬仰他,永远怀念他。”
一世独身,爱生如父叶企孙先生一直单身,无儿无女。他的感情,寄托在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学生们身上。
他是一个严厉的教授,还是一个热情的朋友,也是一个慈爱的长辈
(叶企孙和后辈合影,居中)
一拿到工资,他就会跟年轻人们说,“都跟我走,我请你们吃饭。”
他常常资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几十年来,他为生病和体质瘦弱的学生订牛奶,热乎乎地送到他们的手中。
谁的鞋破了,叶先生赶紧掏出钱来,让他去买一双鞋,“这个样子哪能站讲台,有失师尊。”
当大弟子王淦昌早年参加运动,差点被枪弹所伤时,他急地流下眼泪,“谁让你们去的?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
他爱他的学生,跟学生的亲密关系甚至“害”了他。1968年,他受到了弟子冤案的牵连,被抓去游街批斗,关进牢中。
被刑讯逼供的时候,他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是,“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
一年半以后,精神近乎失常的先生被放了出来。当时不少人在海淀中关村一带见到这种情景,叶企孙先生“弓着背,穿着棉拖鞋,踯躅街头,有时在一家店铺买两个小苹果,边吃边啃,碰到熟知的学生便说,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当他的神智渐渐恢复时候,有一次“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看到他,马上打招呼。先生一边躲开,一边不放心地叮嘱,“你赶快离开我,赶快躲开,以后你见到我,再也不要理我了,躲我远远的。”
一生为师,终生为父,即使自顾不暇,他也要尽力保护学生周全。
半生坎坷,无问西东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叶企孙离群索居。
1974年,从前的学生想去拜访他,校园里多方打听,竟然没有人知道叶企孙。时代要忘记一个人,有时候是那么的容易!
重病之际,他几近瘫痪。一个曾经风度翩翩的君子,一个不愿意穿着破鞋上讲台的儒雅教授,到头来终日坐在一条破旧的藤椅上,下面垫着潮湿肮脏的被褥。
去看他的学生泪流满面,“他也没有牢骚,很平静的,可是人已经不像个人形了。”
他的侄子,同为科学家和院士的叶铭汉深深心痛。叶先生却淡然处之,“其实,人无需活得太老......我一生想做的事已经做完毕。”
回望一生,选择的道路再难,他也一步一步走了下去,无问西东。
1977年1月13日,寒气逼人之际,叶企孙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
科教兴国,民族脊梁2018年,是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
(叶企孙先生清华园雕像揭幕)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与歌”,凭着一腔赤忱的家国天下情怀,叶企孙先生明知世事不能尽如人意,也甘愿终生追随对国家民族的爱、对科学的信仰。
他忘却生死荣辱,用一生完成了“科教兴国”这个承诺。
这样的一代宗师,是民族的脊梁。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会记住这个栽树的人,记住他的牺牲,记住他的远见卓识、赤子情怀,记住他的无怨无悔、无私无畏。
记住叶企孙先生,做无愧于心之人。
关注@帆子号,听真人的观点,长见识,开眼界,做夜空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