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可谓家喻户晓,最后两句是这么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
查阅注释才知道,“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意思是比喻人把生命的本源忘却,误将功名富贵、妻妾儿孙当作人生的根本,而为之操劳奔竞。当然了,后人也自然而然地引申出离乡既久,返回故乡反而有到他乡的生疏感。
看罢此书,顿感贴切:人啊,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不想要什么。人啊,一定要奋力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被花花世界迷了眼。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62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78年发表小说《还乡》,1891年发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1896年发表小说《无名的裘德》,《无名的裘德》中因为讲述男女主角是表亲的婚恋,导致哈代受到舆论攻击,自此哈代不再写作小说。《还乡》是其代表作。
《还乡》一书主要写了两位男女主人公幸福结合又走向悲惨破裂的一场悲剧。
男主人公是出身于埃顿荒原富裕之家的青年克莱姆·约布赖特,他虽然自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后又被送到巴黎学习生意,且已成为事业有成的生意人,似乎灿烂似锦的前途已展现在他的面前。然而他却从这种表面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的背后看到了那么多的不公平。
或许是由于自小生活在贫穷乡村的缘故,他始终对乡民,对乡村充满了同情与热爱,因此他痛恨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一心只想回到乡村,通过教育提高乡民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
出身于城市、却因父母双亡而被逼投靠外公、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埃顿荒原上的姑娘尤斯塔西雅·维伊是位外貌冷艳的美丽姑娘,她心心向往的就是能生活在诸如巴黎这样的大城市,过上上流社会的美好生活,来实现她的人生价值。
她与前建筑师怀尔德夫是情人关系,然而怀尔德夫即将与克莱姆的表妹托马茜结婚,这让他们都纠结不已。怀尔德夫甚至对这门婚事并不上心,公证结婚的过程几经拖延,让托马茜和监护人姑妈(克莱姆的母亲)十分难堪。虽然两人最终结为夫妻,但是怀尔德夫却依旧怀恋着尤斯塔西亚。
尤斯塔西亚发现了还乡的约布赖特,立即将他看作是通往自己人生美好彼岸和巴黎的桥梁,因而断然出手,采取一切手段设法认识了约布赖特,并与之建立了爱情关系,最终与他结合,尽管受到约布赖特母亲的强烈反对。克莱姆一心要投身教育,却因挑灯夜读伤害了视力不得不暂且做体力活打发时间。
因生活目标的不同,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克莱姆的母亲前来探望他们以缓和先前的种种不愉快,然而尤斯塔西亚却慑于怀尔德夫的存在而拒绝开门。克莱姆的母亲在回家的路途中休息时被蛇咬伤丧命。两人关系破裂,决定分居。进而这种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逼使尤斯塔西雅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与自己的旧情人一起离家出走,却不幸被大水冲走,香消玉殒。
这出悲剧之后,不幸的表妹托马茜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一直以来暗恋她并多次帮助和保护她的红土贩子维恩,克莱姆独自一人继续布道和教育。
克莱姆·约布赖特(男主人公):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年少求学然后外出打拼,在巴黎的珠宝行业里有了一席之地。他没有像常人一样沉醉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是挂念家乡并希望身体力行为家乡做出贡献。
他回到家乡立刻便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大家无非是谈论他的事业、他的前途。这时候人们对这个巴黎来的人充满了崇敬,他的学识、教养、身份等等就像是环绕在释迦摩尼背后的层层光圈,让“乡下人”羡慕,让女主人公尤斯塔西亚爱慕。
当他提出留在家乡教书乃至后来挑灯夜读伤到了视力之后,他的魅力就渐渐消散了。可是他与那些眼高手低的富家公子哥不同,宁愿像农夫一样砍柴做体力活来打发时间贴补家用也不坐在那里长吁短叹。开玩笑地说,就凭这些他就能够成为当今中国青年的榜样,成为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然后再上个党媒或者央视成个正能量样板也不在话下。
对待母亲,他十分孝顺。因为爱情他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随后他离开家庭与尤斯塔西亚自立门户。但他的心里深深地爱着母亲,深深地为自己和母亲之间的误会而自责,这样的情感在母亲去世之后达到了顶峰。
在爱情上他奋不顾身。他在尤斯塔西亚身上投入的爱是无限的,以至于尤斯塔西亚死后他无法再爱上任何人。即便是他在与尤斯塔西亚结婚之前对于去不去巴黎的问题有些含糊其辞,这使得两人都妄想能够改变彼此,为最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可是这与男人们在感情中经常犯的错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在那些大言不惭“我只是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的男人们面前,克莱姆的这点小心思甚至显得有点可爱。
总的来说,约布赖特是个很好的人。他认识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想要的爱情并为之奋斗、付出、奉献。没有“反认他乡是故乡”,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啊。他唯一的缺点就是有些优柔寡断,还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不过这就是理想主义的副作用吧。
尤斯塔西亚(女主人公):她是本书的核心人物,美得不可方物,能让人神魂颠倒。作者笔下的她身上有一种“异教徒”的感觉。她美得不像是会出现在这个“穷乡僻壤”的神话女神。
因为父母亡故她不得已来到这片荒原跟随着外公生活。对她这个一心向往花花世界的年轻女性来说,这片荒原无异于是一座监牢。它是那样的晦暗、枯燥,它的子民是那样的愚昧、土气。纵使她有许多仰慕者,也被沉闷的社会环境压抑的不能显露。所谓“异教徒”之感,一方面来自她的长相;另一方面来自她和这里格格不入的现实。尤斯塔西亚的爱情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派遣寂寞的方式。
在克莱姆出现之前,她就和怀尔德夫爱得深切。可是一旦被其“抛弃”,或者有了新面孔,她就立刻斩断情丝。说到底,她与怀尔德夫相恋是因为这里无人能入她的眼。怀尔德夫选择了托马茜,她争风吃醋不完全是因为被人横刀夺爱,主要是因为她成了“the one who was left behind”。
古今中外,女神怎么受得了这个?吸引约布赖特,她只需略施小计。但是她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自己的美丽没能让丈夫改变心意带她去大都市巴黎。
她是一个很不完美的角色,许多行为在今天绝对能被冠以“海后”二字。埃顿荒原上的女人们甚至把她当作邪恶的女巫,可见她的魅力和特立独行。和一些评论相似,我在她身上也看到了那种超越那个时代的“现代”气质。
什么是“现代”气质呢?我的答案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和“情感外露”。照顾尤斯塔西娅的外公对她基本上是“放养”状态,任其活动。
她自恃美丽,完全不会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在她的心中,最重要的不是家庭、不是爱情,而是一种一直保有新鲜感的生活。这生活可以是荒原上的爱情游戏,也可以是回到蓓蕾口之后的舞会,不过最好还是环游世界然后定居在伟大的巴黎。
她身上的“现代“性和这千百年来未曾改变分毫的荒原格格不入。如果她活在二十一世纪(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地方除外),那么就算她没有绝世的面容,生活也会自在。如果有了这样的面容,她可以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她可以过上想都不敢想的多彩生活。
可是这一切都是假设,她身在荒原,只能用一时兴起的感情来反抗。到了最后,还落得一个私奔坠河而亡的结局,真是令人唏嘘。
她的情感纠葛很难用“符合道德”来形容,但她内心的愧疚和善意也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这个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爱情)清醒,在另一些方面糊涂的魅力女神也许不能被简单地划作“十恶不赦且道德沦丧的坏女人”。
《还乡》还得好啊,好就好在它警醒了那些“还乡者”和那些“离乡者”,更警醒了千千万万“反认他乡是故乡”的糊涂蛋。
如果你喜欢都市,就别在穷乡僻壤蹉跎一生;如果你热爱家乡,就毅然决然地远离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如果你认定了,那就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吧!
这几天“考研名师”张雪峰因其在抖音上的一个视频建议而引发了争议。
在视频当中,张老师建议高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候不要去考虑新闻学专业,并且在直播间说出:“
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的言论。
张老师更有意思的论点是:一个985院校教新闻传播的教授,自媒体账号流量和粉丝数不如我(一个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的毕业生),这里面是不是多少有点问题?
当然这个纯纯就是张老师以自己作为案例来否定一个专业。
所以后面就有了,一群新闻学教授们的强烈反响和批判。
并且有很多指责的内容,比如就有教授提出:至于张雪峰说的,985高校教授粉丝还没他多,这个比较更是无稽之谈,他先发一篇C刊再来说这个大话。欢迎张雪峰来跟我比科研。当然,任何专业都有好学校和差学校!
看张雪峰的回复是:“我出身普通老百姓,如果家境优渥,选择更多,不存在错不错的问题!但
是大多数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选专业就要选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吃上饭的!而不是照
本宣科,不考虑实际情况,我没有针对任何人任何专业,我只是根据就业情况给建议!孩子找
不到工作负责的不是你老师,而是你爸你妈跟自己!”
事情到现在,网络上还在继续发酵,之后具体结果是什么咱不知道。
但是我感觉张雪峰的话算是一句大实话,虽然实话是特别伤人和难听的。
毕竟,报专业的上策是“想清楚你想要什么并且想的对”,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很难达到想清楚+想的对,那就只好从结果来倒推:很显然,新闻学不是个那么好的选择。
再加上些情绪化的表达,就有了这样的效果。
至于那个传播学院的教授,喊着让人家“发C刊”“比科研”,多少就有些书生气甚至迂腐了。术业有专攻,人家又不需要做这个,有什么好比的?
——更何况,真从新闻传播角度,人家张雪峰简单说了一句,就实现了如此广泛的“传播”效果,上
了很多“新闻”,你这教授跟还跟人家比啥嘛!
还不抓紧拿这个案例去写个论文发C刊!
另外很多人没有明白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大学最大的作用就是筛选出了智商高和学习能力强的人,并且为社会提供这种内核优秀的人,而不是大学赋予了学生多么牛逼的技能!
咱们就分享一个据说是七百年前施耐庵的一句话: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翻译成大白话的意思就是:后辈如果父母很弱,那就去经商,如果父母很强,那就去做官。后辈的家族在本地很有权势,有人有关系,那就留下来发展,因为平台好,但后辈如果家族贫寒
那就去大城市拼搏一番,毕竟那里的天花板比较高,说不定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如果我要建议的话还是看家庭条件,家里没有钱,有没有强力的资源的话你,还是希望同学们,到大城市里面去,你的家族和宗族在当地都不行,不管什么原因,那自然是有原因的,你继
续留原籍工作能出人头地的概率也会很低。古人的话是有道理的!
在未来,中国能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城市,也大概就那么十几个,去到这个城市读大学,是快速
融入这个城市,最低成本的方式,假设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去北京上海去打拼,和一个在当地读书了四年的人想比,必然后者轻松了很多。
大的城市意味着更多的竞争,也意味着更丰富的行业选择。小城市是没有的,就像我妹,在河南新乡读了四年大学,寒暑假还是要到上海找工作。对比一下他在上海大学读书的同学就差别大了很多。
当然了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家庭本身就是很有实力的,相比与举目无情的去外地,老家发展也不错,毕竟如果自己父母资源很多,孩子不去从政,这其实就无法延续原有的资源,父辈曾经获取的资源很快就无法保护,失去依靠,资源就会被消失!
对于人们来说钱只是资源的一种,但是资源这玩意不仅仅是钱,还包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土地,房子,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关系。
说的好有权力或者钱,基本上是掌握了这几个要素,所以人们不管是考公还是创业根本上就是要去掌握这些资源。
如果人只是靠读书的话,能掌握到的大概只有“技术”这单个层面的资源,所以如果一个人能有独特的资源可以要去好好的开发。
我们经常会羡慕网红,一个不怎么样的人,就能在短视频平台混的风声水起,说白了就是他们掌握了资源里面“数据”的要素,人们就是喜欢看他/她。
所以人们努力只能给一个人未来赋能或许不会超过15%!
更多的是时代,家庭,天赋,稳定的情绪......等等要素。
其实说来说去,别想着逆天改命,那是爽文,现如今大概率父母出身决定了你的上限,上限是什么呢,就跟博士论文一样,能向上爬一格,就已经很不错了,爬两格就是牛人了,爬一层那就是人中龙凤了!
所以认清现实最重要,还是内个建议,普通人别去想加入垄断行业里,从政其实也是垄断行业之一,技术,也就是高级蓝领是唯一出路!
站在当下,年轻人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或许感到一些的迷茫!
但是总结一下自己,总结一下家庭,总结一下未来的环境。或许脚下的路会清晰很多。
期望每个学子都能够选到自己心仪的学校
玛吉阿米,坐落在西藏拉萨市八廓街的东南角,是以尼泊尔、印度、西藏风味为主的餐厅,经改良趋于西化,餐厅带有浓郁的藏式风格,二楼有藏族歌手在吧台旁献演节目,客人以外国游客为多。
就要结束第四次西藏之行的旅程了,今天从布达拉宮广场经过,再去八廓街的黄色的小楼玛吉阿米坐一坐,再拍八廓街转经的人们。
八廓街这一条转经道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最为热闹,藏民们围绕着这里绕行又被称为“转经”,以表达对释迦牟尼的膜拜和崇敬。
那种虔诚只有亲眼目睹才能感受,怕打扰了人们,我也转过身来,开始顺着人流往玛吉阿米方向转。
走到一个转角处,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三层小楼引起了我的注意。之所以引起注意,是因为八廓街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这座黄色的小楼就格外显眼,这是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约会的地方。
玛吉阿米这个名字,出自六世喇叭仓央嘉措的情诗,相传是仓央嘉措情人的名字,而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正是玛吉阿米所在的那个土黄色小楼。
每一个去西藏拉萨的游客,必定是少不去了去一趟八廓街上的玛吉阿米。
如今的玛吉阿米不仅是吃饭,拍照打卡的地方。凡是在拉萨拍写真的游客,都不会错过来玛吉阿米这里取景,尤其是一对情侣或新人的写真或婚纱摄影,更是要在这里取景。图为玛吉阿米门前遇到一个正在拍写真的女孩,令其他游客和朝圣者不禁驻足观望。
这就像是一个网红餐厅,深受游客欢迎,不论是前去吃饭还是在门口拍照留影,这都形成了来拉萨必去玛吉阿米打卡的风气。不论男女老少,几乎大家都对这玛吉阿米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玛吉阿米二楼环境。
餐厅有着浓郁的西藏风情,茶几上有很多留言本,写满世界各地旅游者的感受,有些游客甚至在留言薄用完后,将向情人的告白写在餐巾纸上夹于其中,餐厅还曾将留言结集出版。
关于他和玛吉阿米之间的传说,以及仓央嘉措写的一些诗,几乎是令无数文艺青年为之倾倒,随口一句就是“那一年...” 因此很多女游客在拉萨书店买书的时候,找的最多的也是仓央嘉措写的书,这给拉萨旅游带来一股强大的文艺风气。
餐厅有着浓郁的西藏风情,除了外国客人,中国游客其实更多。
难以想象,那动人的传说中,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之间的幽会画面,大约在几百年前的某个星月之下,小酒馆里来了一位神秘人,恰巧这时一位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也不期而至,她那美丽的容颜和深情深深地印在了这位神秘人的心里和梦里。
从此,他常常光顾这家酒馆,期待着与这位月亮姑娘的重逢。遗憾的是,这位月亮少女再也没有出现过。
于是便有了那首情诗——“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当然写给玛吉阿米的情诗相传很多,但究竟仓央嘉措的情人究竟是否存在,玛吉阿米是否就是他的情人,一切都是传说。
但玛吉阿米的整个意思在藏语中也有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等意思,因此仓央嘉措的故事不仅是受到学者研究,更为世人津津乐道。
一个狭窄且陡峭的木楼梯,沿梯而上才真正进入玛吉阿米三楼餐厅。
沿着一个更加狭窄、更加陡峭的木梯,就来到了最顶层。
狭窄、陡峭的木梯。
上到三楼其实这根本不能算做一层,而是整个建筑的露台,只不过是精明的老板在这个露台上支起了一个大大的帐篷。初到拉萨的人,如果对西藏的历史文化没有深入了解,便对今天的玛吉阿米餐厅难有太多的认识。
但若提起仓央嘉措的情诗,想必知道的人不少。“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年轻姑娘面容,渐渐浮现心上……”人们将他的诗编成歌,唱遍雪域高原、大江南北。
在玛吉阿米,耳边汇集着各地方言,空气里弥漫浓郁的糌粑、奶茶味道。这里人气高涨,各地旅行者多半是受仓央嘉措情诗的影响,如朝圣一般慕名而来。
半圆形的大厅里有很多卡座,长方形桌子,藏式木雕长椅。临街的是明亮玻璃窗,站在窗前远望,视野开阔,八廓街街景尽收眼底。
在玛吉阿米要上一壶酥油茶(25元)静静的坐上一个下午,酥油茶:藏族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茶,酥油、砖茶、盐巴等经充分搅拌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带有“高原味道”的奇妙饮品。
三楼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喝着藏式酥油茶,凭窗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想像着,当年六世仓央嘉措,是不是就是坐在这里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出现呢。
八廓街是拉萨有名的一条转经道,凡是去拉萨旅游的人,都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脚印,不论是为大昭寺还是购买纪念品,这条繁华商业里的朝圣之路是每个人都不会错过的。
因此处地理位置极佳,坐在二楼临街的窗口向外眺望,八廓街上川流不息的转经者和两旁的商贾店铺就会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玛吉阿米楼顶的平台是俯瞰八廓街的绝佳地点,八廓东街和八廓南街一览无余。
从玛吉阿米三层看过去八廓街一览无余。
别具风情的八廓街。
欣赏楼下八廓街的风景。
八廓街的分量可谓独一无二,是天上的圣路——这里虔诚的朝圣者(多是藏人)永远是比游客多,所谓商业,不过是两旁商铺小店的琳琅满目。
每次来拉萨,我都会在八廓街留下我的脚印,去聆听人群里诵经的声音,聆听手摇玛尼轮在风中转动的声音。
八廓街的黄房子,伴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会不断丰富美丽、浪漫而动人的故事,会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目中留下美丽的憧憬与梦想。
玛吉阿米”是人世间心灵与情感结缘的“风水宝地”,是人们在异域他乡广交朋友、而无任何利害关系的“圣壤净土”。“玛吉阿米”作为一个餐馆儿只是一个店名,但它的品牌效应却蜚声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