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表情,大家是不是经常用都在用?
那你知道这个魔性表情包的鼻祖是谁?它是挪威表现主义大师爱德华 • 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呐喊》。
血红天空下,一个蓝衣人双手捂住耳朵“我不听~我不听~”,张嘴大叫起来,仿佛在呐喊!究竟是在怎样的状态下,画家才能get这种表达方式?
蒙克到底在呐喊什么?
出生于雷登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雷登一个军医家庭,家中有5个孩子,他排行第二。蒙克的母亲劳拉(Laura Cathrine Bjølstad)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随后蒙克跟随父亲到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在这里生活。但是爱德华·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他常向他的孩子们灌输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一再告诉蒙克他们: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病态的虔敬、对神鬼的痴迷使整个家庭笼罩了一股阴郁气氛。与此同时,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另一个兄弟和他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死了,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始终受到病痛的困扰。
1895 年 爱德华·蒙克
《自画像与点燃的香烟》
1899 年 - 1900 年
《过世的母亲》
1896年
《岸上的年轻女子》
1894年
《焦虑》
就读于工学院,受印象主义影响转学绘画
1879年,蒙克为了成为一名伟大的工程师而进入工学院念书。由于身体的健康状况不断出现问题,蒙克中断了学业,在家休养。1880年,在蒙克休养期间,受到印象主义画风中个性十分鲜明,非常讲究实际,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片刻,表现纯粹的影响,蒙克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便退学离开了工学院。隔年,即1881年,蒙克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拜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 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为师,学习绘画技艺。
1940 年-1943 年
《自画像。时钟和床之间》
1923 年-1924 年
《自画像。夜晚的流浪者》
1911 年-1916 年
《苏醒的男人》
1906年
《弗里德里希·尼采》
前往巴黎,受益良多
1885年,爱德华·蒙克前往巴黎。在巴黎这座艺术殿堂中,领略法国古典艺术气息,欣赏古老的世纪遗留下的艺术作品,受益良多,不断的创作。爱德华·蒙克的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以此发泄心中压抑且悲观的内心世界。这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是受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为后期创作名作《呐喊》奠定基础。
创作《病孩》和变体画《春》, 获奖金留学法国
1889年,蒙克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和变体画《春》。《病孩》是他为了哀悼姐姐所作,这幅画标志着蒙克终于寻找到了表现主义,这是蒙克最终离开了印象主义或写实主义的标志。创造了挪威绘画史上最受讥讽的记录。因为这两幅画,蒙克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也是在这一年,蒙克的父亲去世,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这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慢慢地,蒙克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比如人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但彼此相爱的画作。
应柏林艺术家联盟之邀参展,成为多国社交圈一员
1892年,爱德华·蒙克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爱德华·蒙克的绘画成了苦涩的争论对象,画展在一星期后结束。在柏林,爱德华·蒙克成了一个国际圈子里的一员,里面有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包括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和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史特林堡。爱德华·蒙克从20世纪20年代起为易卜生的几个剧本设计了布景,但始终未能完成。
展出“爱的研究系列”画展
1893年12月,爱德华·蒙克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开画展。和其它作品一起,爱德华·蒙克展出了题为“爱的研究系列”。这一系列由六幅画组成,包括深深地沉浸于大气的主题《风暴》《月光》和《星夜》。其它主题有揭示爱的阴暗面的,比如《玫瑰与阿美莉》和《吸血鬼》。这是他此后命名为“生命的饰带“ 以” 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组画的起点。它而《病室里的死亡》则以死亡为主题,基于爱德华·蒙克对姐姐苏菲之死的回忆。在这幅画中,蒙克的全家都在列,画面的焦点聚焦在蒙克的背影上。
完成“生命的饰带”组画系列
1894年,“生命的饰带”加进了《焦躁》《灰烬》《圣母》和《女人三阶段》作品集。在世纪之交之际,爱德华·蒙克完成了“生命的饰带”组画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比如《月光》画面唯美宁静,暗蓝色的天空与湖水,柠檬黄的月亮和倒影,整个画面有如一种宁謚、神秘的梦境;《吸血鬼》表现的是爱的阴暗面——爱情的自私和嗜血,也表现了欲望对人的诱惑 ——宁愿在黑暗中沉伦。《月光》和《吸血鬼》这两幅画都是“生命的饰带”组画系列的六幅起点作品之一。这个系列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1893年蒙克创作的《呐喊》。蒙克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凭借个人的家庭经历与朋友的遭遇,选择用象征和隐喻手法,揭示了“世纪末”人的忧虑与恐惧,是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画作。
1910年
《呐喊》
《呐喊》是挪威表现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细节图
蒙克的笔触,跟梵高的创作很像,都有种旋涡式的“追风感觉”,表现得四射、仓促又充满诸多焦虑。这幅《呐喊》笔触real粗糙,好像返璞归真,重返小孩子的涂鸦既视感。画在流动,让我们感受到奔驰的速度。同时,整幅画多处混合明亮度高的色彩作为高光,瞩目又吸睛,点睛处理得很有个性。
蒙克是个经常焦虑的画家,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忧郁又彷徨。他甚至以《呐喊》为主题画了好几幅,在心中一直“呐喊”。蒙克坚持认为,画中景象是真实发生的。这些绘画创作很严肃,充满痛苦与煎熬,是许多不眠之夜后完成的作品,它们削弱了画家的神经。
创作大型绘画《新陈代谢》,反映美学思潮
1898年,蒙克创作了大型绘画《新陈代谢》(最初名为《亚当和夏娃》),并且专为这部作品做了一个带有浮雕装饰的精致的木制框架,这显露了蒙克对“人类的堕落”神话的偏爱和他在恋爱方面的悲观哲学。蒙克还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新艺术(Art Nouveau)的美学思潮。比如《空的十字架》和《受难之地》(Golgota),这两部作品都作于1900年,既反映了当时的形而上学的倾向,又是蒙克幼年时代的虔诚心的反照。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的影响下,蒙克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
接受休克疗法,作品风格有所改变
1908年秋,蒙克的焦虑变得更加明显,开始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住院,接受治疗。医院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主要表现在1909年蒙克回到家乡挪威后,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此后创作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然而,即使蒙克作品风格有所改变,但在纳粹统治期间,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艺术”的标签,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被撤了下来。因为把德国看作第二祖国,因此作品被撤这件事对蒙克打击很大。
逝世于艾可利
1944年1月23日,过完80岁生日的一个月后,蒙克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Ekely)与世长辞。根据1940年4月9日,德国纳粹军队侵攻挪威十四天后,蒙克留下的遗书:“这个房屋和全部作品,捐赠给奥斯陆市。”蒙克总共捐赠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给予奥斯陆当局。为了纪念蒙克,当局建造了“蒙克美术馆”(位于Tøyen)。蒙克美术馆是全世界收藏蒙克作品为数最多的美术馆。蒙克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蒙克
对于蒙克来说,绘画正是宣泄自己内心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至于社会的认可早已不是什么重心。对于所有的艺术家来说,这都是重要的启示。艺术家只有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努力创新才能成为大师。当然现实中确实残酷的社会现状抹杀了那么多的才子佳人。在成为大师的过程中是极其艰辛的,当所有人都说你不行的时候,你又用什么支撑你不断的在走下去呢?有如梵高,至死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却在若干年后追认为艺术大师。
蒙克的世界,不只有呐喊。
//
孤独是一首诗。诗里有着优美的句子,美丽的景色,漂亮的可人,可惜与我无关,我只是路过。直到那天你出现在我居住的山间,从此这首诗不再孤独。
Invoice是个美丽的村庄,这里有着绿油油的烟叶田,石头砌成的墙,随风摇曳的树枝,树影婆娑下是一个个正在劳作的村民,这是那种欧洲写实油画里的景色。景色的背后是一个残忍的骗局。
我们孤单的活着,终将孤单地死去。人生不过一场虚无。这场虚无里有着太多的彷徨,如若不是此生惨淡,又有谁会希望这场虚无的故事无关他人。我们看到拉扎罗总是和村民们一起辛勤劳作,人们随意使唤他。我们也看到晚上的时候拉扎罗孤零零的一个人落寞在夜里,村里的人都有是有家的,家是温暖的地方,让人有活着的期待。拉扎罗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除了那个意识不清的奶奶,他的家人只有自己。孤独是一种寻找价值过程中的状态,拉扎罗的价值是他可以帮助村民劳作,这让他找到存在的价值,尽管这种存在的渴求是如此的卑微。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生活久了,就会习惯一个人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没有牵绊,可是看到人群热闹的样子,又不免觉得孤单,时间久了也会想拥有那热闹。起风那天的下午,拉扎罗给女孩们泡了咖啡。这次他对于人群的价值不再是劳作,而是可以聊天和喝咖啡的朋友,哪不知女孩们其实是拿他寻开心,一转身一回头,女孩们已经走了,泡好的咖啡孤零零的摆在石凳上,独留拉扎罗一个人站在大风里,风里摇晃的是拉扎罗孤单的心。
人是群居的动物,集体性是人的天性之一,人的身份地位决定他适合什么样的集体。唐克雷迪是侯爵夫人的儿子,他身为剥削者的社会地位注定他无法融入Invoice的佃农社会,他比拉扎罗拥有太多的东西,人总是不会轻易满足,物质上的东西无法填补心里的空虚。唐克雷迪一面抱怨母亲无情的剥削村民,一面又有着不切实际的骑士幻想,这些幻想其实是他对于寻求自我存在价值的渴求,他知道这些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需要一个人认同他的所做所想,他需要在lnvoice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两个孤立于群体的边缘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他们总会遇到彼此,然后有所交集。
那天他在寻找小狗的时候遇到了他,他在人群中看到了他,他领着他去了山间小舍。后来他再次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是他能逃离生活的唯一去处。他急忙摘果子给他吃。他告诉他,他们会成为推翻伯爵夫人的骑士。他看着他写信的样子,突然间他心有所动。信上留了他的名字,却滴上了他的血。他用他的手绳做了弹弓,他把弹弓送给了他,告诉他这是他们友谊的象征。下山的时候,他知道他唯一的亲人只有奶奶。他突然心有所感,他告诉他,他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他,他们一定是亲兄弟。他的心里突然有了某种不曾有过的东西,他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东西。他仿佛听到钢琴演奏的乐章,他停下脚步望着他,他不希望他离开他的眼里。他们走在月亮的小路上,在半山上他们一起学狼叫。第二天他又来看他,来的路上走的太急,他忘记给他带吃的,他又折回村里给他带来吃的,还特地给他留了一盒咖啡。他希望他能留下来,可是他还有很多活计要干,他看起来闷闷不乐,干活不再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看着水里的倒影想着他,突然下雨了,这场雨下在了他的心里。天明的时候,他急着去找他,烧还没退的他不幸跌落山崖,他没能等到他。
唐克雷迪的出现点亮了拉扎罗生命里的其它角落,拉扎罗在唐克雷迪身上找到了家人的归属感,无论唐克雷迪的骑士梦有多么不切实际,拉扎罗都愿意帮助他实现。拉扎罗是唐克雷迪年少的一段美好的记忆,他在这个人身上曾经得到过认同感,尽管多年以后唐克雷迪可能早已忘记了拉扎罗,但是对于他而言,曾经有个男孩愿意听他吹牛皮,这也算是人生的巅峰了。
孤独的人是坚强的,因为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可是当他拥了孤独以外的东西,他就会变得脆弱,因为他会恐惧失去拥有的东西。你曾见过世间的繁华,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你终究会想念他。失去的东西无论如何都要找回来,可是天地之大要找一个人又何其容易。也许是天见可怜,老狼听到了拉扎罗内心的声音,他把自己的灵魂借给了失去生命的拉扎罗,因为老狼知道孤独的味道。这一借竟然耗尽了尘世的青春年少。醒来的少年依旧是少年,可是曾经骑士已不再是骑士。当年他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老狼能够闻见他的气味,所以它会带着他找到他。
城市是什么样的地方?郑智化说城市是柏油路上踩不出足迹的地方,城市有的是喧嚣的人群,嘈杂的车辆,以及灯红酒绿的生活。找他的路上,拉扎罗走过了长长的路,他被巨大的建筑物所震撼。他会凝视着城市里的树,因为他的家乡也有树。他会驻足在教堂外聆听音乐,因为音乐是没有高低贵贱的。
你一刻的彷徨却成了我终身的期待。我浮生半世,终于找到了你。
老狼会带着拉扎罗找到他的骑士,他在电视里听到他喜欢的那首歌。哪不知他再次遇到他的时候也是因为那只小狗,不过这次他已经没有了力气去寻找那条小狗,他追随着他的身影找到了他,他已经不再年少,他的头发已经花白,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他把弹弓拿给他看,因为这是他们友谊的象征,他认出了他,他依旧顽皮。他的脸上露出了明媚的笑容,因为他总算找到了他。他们走在铁路上,他总是回头望他,因为他不希望他再次离开他的眼里,他给他吹奏了他擅长的乐器,他们一起学狼叫,就像从前一样。第二天他好好打扮了一番,因为他要去他家做客,最后没能见到他,他知道了他没落的原因,回家的路上他带走了教堂的音乐。朦胧的夜色下,他为他留下了眼泪,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决定为他做最后一件事。
后来,圣人变成了坏人。
如果这个圣人是逃难的移民,圣人面对着不曾知晓的社会环境,圣人也无力为圣人!拉扎罗去银行本是出于好意,结果因为误会被残忍殴打致死。人们的冷漠以及厌恶还有暴力是至死拉扎罗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拉扎罗对社会秩序盲目以及无知。这也暴露了外来移民在移家的诸多问题。如果换个角度,假如拉扎罗是了解社会秩序的,他为了帮助唐克雷迪拿回钱,作为一无所有的移民,拉扎罗会不会选择抢银行?圣人究竟要怎么做才能班助那些人?
老狼回来带走了他的生命。
老狼望着拉扎罗,拉扎罗看到了自己的结局。拉扎罗倒在了人群中,人们不停的殴打他,他渐渐没有了知觉,这次他没能帮到他,也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拉扎罗明亮的眼里渐渐失去了星光。
老狼回到了它来的地方。
后来,独狼告诉了我拉扎罗的故事。
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幸福就是与你一同朝着山谷学狼叫。
幸福就是我穿过时光的波澜,在直直的路上遇到你。
幸福就是大家一起推着抛锚的三轮车。
幸福不一定要美酒佳肴,
幸福可以是大家一起烤土豆吃。
幸福不一定要衣着华丽,
幸福可以是电视里听到熟悉的歌,想起那个红衣少年!
幸福不一定要佳人长伴,
幸福就是我一无所有的背影里有着关于你的念想。
幸福就是那天和煦的午后遇到了你。
有人说回不去的地方才是故乡。我曾看过一部叫做《人类》的纪录片。一个阿富汗难民逃难到巴基斯坦,又逃难到伊朗,又逃难到迪拜,又逃难到土耳其,又逃难到保加利亚,又逃难到希腊,他去了这么多的地方,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收留他,我无法想象他这一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最后他流亡到了法国,他居住在加莱的丛林里,他自给自足,他不对法国政府索要任何东西,他希望可以移民法国,但是法国政府依旧派警察驱逐他,他的家乡伊拉克已经无法回去,因为那里在打战,我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从Invoice出来的54个村民,他们同样是流落异乡的人,他们在城市里没有认识的人,只有彼此,从前他们虽然被男爵夫人剥削,但是邻里邻外都是认识的人,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生活清贫,但是勉强可以度日。其实Invoice的社会体系早已不适合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错误的事情往往会展现出正确的社会现象,是选择一辈子活在梦里,还是选择醒过来面对真实?当人们已经习惯了体系下的生活,要怎么才能适应体系外的世界?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儿要怎么才能翱翔蓝天,漫无边际的蓝天是否会让鸟儿迷失?村民们恐惧渡河的场景暗示着村民们将会在新的社会体系下过着摸石头过河的生活,这不过是一群孤独的人去了一个更大更孤独的地方讨生活的故事。
还好这是一部有着希望电的影,难民们虽然在大大的城市里落魄,他们摸黑过活,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照顾彼此,流落异乡的日子满是辛酸。他们欺骗路人只是为了照顾老人,他们抢劫便利店却没有伤害人,他们嚷嚷着不想收留拉扎罗,吃饭的时候还是分给了拉扎罗一袋薯片。从前他们挤在一个个小小的房间里,现在他们有个小小的铁皮屋,屋子虽然不大,但是扭亮灯泡的时候,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其实北漂的人又何其不是这般辛苦呢?希望每个出门在外的人都可以被世界温柔以待。
台湾的偶像剧和青春片都曾经是领大陆之先的,台偶现在也已经没落了,但青春片仍然站在大陆青春片肩膀上。
相较大陆这边青春片在豆瓣几乎都过不了6分,连票房很不错的《左耳》也只5.4分、爆款《后来的我们》也只5.9分。连似乎品相不错能催泪的《快把我哥带走》都只有6.9分。
而台湾青春片,自2002年《蓝色大门》8.3分以来,《盛夏光年》、《夏天的尾巴》、《少年不戴花》、《渺渺》、《九降风》、《囧男孩》、《带我去远方》、《翻滚吧!阿信》、《逆光飞翔》、《女朋友男朋友》、《志气》……没有一部低于7分。
更何况还有扛鼎之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8.1分,2012年1月在内地上映,票房7600多万,捧红了陈妍希、柯震东,连童星郝劭文也翻红了;《我的少女时代》7.8分,2015年11月在内地上映,票房3.6亿,捧红了王大陆、宋芸桦;《听说》8.1分,2009年在台湾上映的旧作,2015年还被引进了内地院线。
但最近有一部片,豆瓣评分拉低台湾青春片底线,《有5个姐姐的我就注定要单身了啊》只有4.5分……
7月的时候说定档8月24日,10月的时候又说定档11月16日,大伙肯定以为又跳票了,因为根本没见着啊。但据说上是上了,估计很快就撤了,票房数据查到是40万。
现在资源已经出来了,一看,40万不冤——它应该做成网大就好,不该进院线。
我们对“妈宝男”已经很熟悉了,这部影片则打造了一个“姐宝男”。
男主人公李狂龙父母离异,且都离家放飞自我了,他跟着5个姐姐一起生活。
大姐暴力、霸气,是家中的女王;二姐严厉,是弟弟学校的教导主任;三姐是个黑客,监控弟弟一举一动;四姐是侠女,动不动就拉弓射箭;五姐温婉可人,爱给弟弟做便当。
李狂龙小时候被暗恋的小女孩伤害过,目前念高中了,姐姐们还是把他当笼中鸟全方位监管着。
姐姐们的心声:“这女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生物,你这个笨蛋是驾驭不了的。姐姐们辛辛苦苦喂你吃饭,辛辛苦苦监视你,辛辛苦苦当你的教导主任,辛辛苦苦把你吊起来打,这全都是因为爱你,不让你受到女人的伤害。”
全片剧情就围绕李狂龙为摆脱姐姐们控制想假装交一个女朋友而展开,戏剧冲突主要由姐姐们阻挠弟弟交女友和弟弟假戏真做来制造。
漫画般的人设、漫画般的情节(原著同名轻小说据闻在台湾还挺火),而五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弟弟女友、一个助攻弟弟的好基友,还有一个充当反派的情敌,这么群像的青春版图,塞进90多分钟的片长,人物塑造肯定落不了地,于是只好贴标签,丢掉了扎实的性格塑造和行为逻辑。
这种中二的剧情,老实说,给不了观众故事,就得靠卡司的个人魅力来支撑了。
导演苏文圣此前是做电影视效的,执导过MV,拍电影还是新人。出品人是“台湾偶像剧教母”柴智屏(《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也都是她监制的)。男主角蔡凡熙在台湾据说被视为“柯震东接班人”。但最噱头的还是饰演大姐的谢金燕,台语电音女王,十多年没演过戏了,今年金马奖上以性感着装、和刘德华的互动怒刷存在感,在颁奖时也暗戳戳安利了这部影片。
谢金燕是1974年的,蔡凡熙是1997年的,23岁的年龄差在电影里倒是不明显。44岁的谢金燕自身保养有方(或许还有微整形),加上服道化和打光加持,看起来还是御姐范十足。
蔡凡熙也是拍九把刀的电影出道的(《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凭《痴情男子汉》在2017年金马奖获过最佳新演员。
《那些年》里柯震东赤条条在家里走动,露了身材,《5个姐姐》里蔡凡熙也在姐姐们面前赤条条,可惜身材、颜值、少年感全面稍逊当年的柯震东。在柯震东陨落后,台湾再无同等条件能攻占大陆市场的小鲜肉,看来柴智屏也是急了——毕竟新版《流星花园》的F4也只有官鸿一个台产演员,剧的口碑也扑街了。
对了,演黑客三姐的最近出现在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外滩钟声》,演射箭四姐的是柴智屏的女儿……
演员们的魅力普普,所以没能挽救《有5个姐姐的我就注定要单身了啊》。
稍微能留下点印象的只有台湾的校服
台湾的海景
还有铅球炸弹烟花和骷髅人体火箭
有5个姐姐就没法恋爱没常生活了?岳云鹏会第一个不服吧。
相声跨界到电影的岳云鹏火了后也免不了被挖成长故事,他出生于农村,有5个姐姐,挣了大钱,给姐姐们都买了房子,听说存款70%都给了姐姐,还被传为美谈。
但1985年出生的岳云鹏在2011年就办了婚礼,现在有两个女儿。
说到姐弟情,不得不提一下《大江大河》。
年终开播的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简直不太多喔,但《大江大河》是我最喜欢的,它也显示出了问鼎年度“剧王”的架势,豆瓣目前高达8.9分,收视率也夺冠,单日网播量更是破亿。
童瑶和王凯在剧中演一对姐弟,从1978年双双考大学演起。现实中童瑶比王凯小3岁,都年过三十了,但剧中童瑶是演姐姐。两人有服道化的助力,再加上演技加持,妥妥hold住了人设,姐姐懂事、坚强、有责任感,弟弟聪明、倔强、能吃苦,而且演出了年代感。
“姐姐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含泪让名额给弟弟”这样的故事我们也曾在媒体报道里听说过,但被童瑶和王凯演绎起来格外催泪,看得出来演员动了真情,所以也能打动观众。
姐弟情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啊!
孤独是一首诗。诗里有着优美的句子,美丽的景色,漂亮的可人,可惜与我无关,我只是路过。直到那天你出现在我居住的山间,从此这首诗不再孤独。
Invoice是个美丽的村庄,这里有着绿油油的烟叶田,石头砌成的墙,随风摇曳的树枝,树影婆娑下是一个个正在劳作的村民,这是那种欧洲写实油画里的景色。景色的背后是一个残忍的骗局。
我们孤单的活着,终将孤单地死去。人生不过一场虚无。这场虚无里有着太多的彷徨,如若不是此生惨淡,又有谁会希望这场虚无的故事无关他人。我们看到拉扎罗总是和村民们一起辛勤劳作,人们随意使唤他。我们也看到晚上的时候拉扎罗孤零零的一个人落寞在夜里,村里的人都有是有家的,家是温暖的地方,让人有活着的期待。拉扎罗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除了那个意识不清的奶奶,他的家人只有自己。孤独是一种寻找价值过程中的状态,拉扎罗的价值是他可以帮助村民劳作,这让他找到存在的价值,尽管这种存在的渴求是如此的卑微。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生活久了,就会习惯一个人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没有牵绊,可是看到人群热闹的样子,又不免觉得孤单,时间久了也会想拥有那热闹。起风那天的下午,拉扎罗给女孩们泡了咖啡。这次他对于人群的价值不再是劳作,而是可以聊天和喝咖啡的朋友,哪不知女孩们其实是拿他寻开心,一转身一回头,女孩们已经走了,泡好的咖啡孤零零的摆在石凳上,独留拉扎罗一个人站在大风里,风里摇晃的是拉扎罗孤单的心。
人是群居的动物,集体性是人的天性之一,人的身份地位决定他适合什么样的集体。唐克雷迪是侯爵夫人的儿子,他身为剥削者的社会地位注定他无法融入Invoice的佃农社会,他比拉扎罗拥有太多的东西,人总是不会轻易满足,物质上的东西无法填补心里的空虚。唐克雷迪一面抱怨母亲无情的剥削村民,一面又有着不切实际的骑士幻想,这些幻想其实是他对于寻求自我存在价值的渴求,他知道这些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需要一个人认同他的所做所想,他需要在lnvoice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两个孤立于群体的边缘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他们总会遇到彼此,然后有所交集。
那天他在寻找小狗的时候遇到了他,他在人群中看到了他,他领着他去了山间小舍。后来他再次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是他能逃离生活的唯一去处。他急忙摘果子给他吃。他告诉他,他们会成为推翻伯爵夫人的骑士。他看着他写信的样子,突然间他心有所动。信上留了他的名字,却滴上了他的血。他用他的手绳做了弹弓,他把弹弓送给了他,告诉他这是他们友谊的象征。下山的时候,他知道他唯一的亲人只有奶奶。他突然心有所感,他告诉他,他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他,他们一定是亲兄弟。他的心里突然有了某种不曾有过的东西,他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东西。他仿佛听到钢琴演奏的乐章,他停下脚步望着他,他不希望他离开他的眼里。他们走在月亮的小路上,在半山上他们一起学狼叫。第二天他又来看他,来的路上走的太急,他忘记给他带吃的,他又折回村里给他带来吃的,还特地给他留了一盒咖啡。他希望他能留下来,可是他还有很多活计要干,他看起来闷闷不乐,干活不再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看着水里的倒影想着他,突然下雨了,这场雨下在了他的心里。天明的时候,他急着去找他,烧还没退的他不幸跌落山崖,他没能等到他。
唐克雷迪的出现点亮了拉扎罗生命里的其它角落,拉扎罗在唐克雷迪身上找到了家人的归属感,无论唐克雷迪的骑士梦有多么不切实际,拉扎罗都愿意帮助他实现。拉扎罗是唐克雷迪年少的一段美好的记忆,他在这个人身上曾经得到过认同感,尽管多年以后唐克雷迪可能早已忘记了拉扎罗,但是对于他而言,曾经有个男孩愿意听他吹牛皮,这也算是人生的巅峰了。
孤独的人是坚强的,因为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可是当他拥了孤独以外的东西,他就会变得脆弱,因为他会恐惧失去拥有的东西。你曾见过世间的繁华,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你终究会想念他。失去的东西无论如何都要找回来,可是天地之大要找一个人又何其容易。也许是天见可怜,老狼听到了拉扎罗内心的声音,他把自己的灵魂借给了失去生命的拉扎罗,因为老狼知道孤独的味道。这一借竟然耗尽了尘世的青春年少。醒来的少年依旧是少年,可是曾经骑士已不再是骑士。当年他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老狼能够闻见他的气味,所以它会带着他找到他。
城市是什么样的地方?郑智化说城市是柏油路上踩不出足迹的地方,城市有的是喧嚣的人群,嘈杂的车辆,以及灯红酒绿的生活。找他的路上,拉扎罗走过了长长的路,他被巨大的建筑物所震撼。他会凝视着城市里的树,因为他的家乡也有树。他会驻足在教堂外聆听音乐,因为音乐是没有高低贵贱的。
你一刻的彷徨却成了我终身的期待。我浮生半世,终于找到了你。
老狼会带着拉扎罗找到他的骑士,他在电视里听到他喜欢的那首歌。哪不知他再次遇到他的时候也是因为那只小狗,不过这次他已经没有了力气去寻找那条小狗,他追随着他的身影找到了他,他已经不再年少,他的头发已经花白,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他把弹弓拿给他看,因为这是他们友谊的象征,他认出了他,他依旧顽皮。他的脸上露出了明媚的笑容,因为他总算找到了他。他们走在铁路上,他总是回头望他,因为他不希望他再次离开他的眼里,他给他吹奏了他擅长的乐器,他们一起学狼叫,就像从前一样。第二天他好好打扮了一番,因为他要去他家做客,最后没能见到他,他知道了他没落的原因,回家的路上他带走了教堂的音乐。朦胧的夜色下,他为他留下了眼泪,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决定为他做最后一件事。
后来,圣人变成了坏人。
如果这个圣人是逃难的移民,圣人面对着不曾知晓的社会环境,圣人也无力为圣人!拉扎罗去银行本是出于好意,结果因为误会被残忍殴打致死。人们的冷漠以及厌恶还有暴力是至死拉扎罗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拉扎罗对社会秩序盲目以及无知。这也暴露了外来移民在移家的诸多问题。如果换个角度,假如拉扎罗是了解社会秩序的,他为了帮助唐克雷迪拿回钱,作为一无所有的移民,拉扎罗会不会选择抢银行?圣人究竟要怎么做才能班助那些人?
老狼回来带走了他的生命。
老狼望着拉扎罗,拉扎罗看到了自己的结局。拉扎罗倒在了人群中,人们不停的殴打他,他渐渐没有了知觉,这次他没能帮到他,也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拉扎罗明亮的眼里渐渐失去了星光。
老狼回到了它来的地方。
后来,独狼告诉了我拉扎罗的故事。
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幸福就是与你一同朝着山谷学狼叫。
幸福就是我穿过时光的波澜,在直直的路上遇到你。
幸福就是大家一起推着抛锚的三轮车。
幸福不一定要美酒佳肴,
幸福可以是大家一起烤土豆吃。
幸福不一定要衣着华丽,
幸福可以是电视里听到熟悉的歌,想起那个红衣少年!
幸福不一定要佳人长伴,
幸福就是我一无所有的背影里有着关于你的念想。
幸福就是那天和煦的午后遇到了你。
有人说回不去的地方才是故乡。我曾看过一部叫做《人类》的纪录片。一个阿富汗难民逃难到巴基斯坦,又逃难到伊朗,又逃难到迪拜,又逃难到土耳其,又逃难到保加利亚,又逃难到希腊,他去了这么多的地方,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收留他,我无法想象他这一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最后他流亡到了法国,他居住在加莱的丛林里,他自给自足,他不对法国政府索要任何东西,他希望可以移民法国,但是法国政府依旧派警察驱逐他,他的家乡伊拉克已经无法回去,因为那里在打战,我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从Invoice出来的54个村民,他们同样是流落异乡的人,他们在城市里没有认识的人,只有彼此,从前他们虽然被男爵夫人剥削,但是邻里邻外都是认识的人,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生活清贫,但是勉强可以度日。其实Invoice的社会体系早已不适合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错误的事情往往会展现出正确的社会现象,是选择一辈子活在梦里,还是选择醒过来面对真实?当人们已经习惯了体系下的生活,要怎么才能适应体系外的世界?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儿要怎么才能翱翔蓝天,漫无边际的蓝天是否会让鸟儿迷失?村民们恐惧渡河的场景暗示着村民们将会在新的社会体系下过着摸石头过河的生活,这不过是一群孤独的人去了一个更大更孤独的地方讨生活的故事。
还好这是一部有着希望电的影,难民们虽然在大大的城市里落魄,他们摸黑过活,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照顾彼此,流落异乡的日子满是辛酸。他们欺骗路人只是为了照顾老人,他们抢劫便利店却没有伤害人,他们嚷嚷着不想收留拉扎罗,吃饭的时候还是分给了拉扎罗一袋薯片。从前他们挤在一个个小小的房间里,现在他们有个小小的铁皮屋,屋子虽然不大,但是扭亮灯泡的时候,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其实北漂的人又何其不是这般辛苦呢?希望每个出门在外的人都可以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