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宝宝是否胀气?宝宝胀气有这几个现象,家长要时刻注意!
很多宝宝应该都有胀气的现象,胀气之后会非常的难受,经常会哭闹不止,很多第1次当妈妈的人,看了这个现象,还会吓一跳,不知道宝宝到底怎么了,那么宝宝胀气到底有什么现象呢?
首先就是他们会排泄异常,肚子不仅会咕咕叫,还会经常放屁,有时候屁中可能会带着一点便便,而且排便次数也异常,如果他有这些表现说明他的肠胃出现了问题,有胀气的现象。
还有就是胀气的宝宝经常会睡觉不安稳,总是会突然惊醒,睡觉的时候腿脚还不安分,小脸也看起来被憋的红红的,宝妈这个时候就要检查一下宝宝是不是有胀气的现象。
还有就是宝宝胀气之后可能会有吐奶的现象发生,刚给孩子喂完奶没多久,孩子就吐了很多奶出来。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在吃奶的时候,胃里进入了很多空气。而宝宝吃完之后就躺下,可能会导致胃里胀气,就会把奶给吐出来。
而宝宝胀气都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最大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宝宝年龄还小,身体很多器官都还没有发育完全,特别是肠胃,再加上每天基本上都躺着睡觉,没有太多的运动,食物都在肚子里不消化,所以就会导致胀气。
还有就是一些宝妈给孩子挑选的奶嘴不合适,有的奶嘴孔太大,孩子吸奶的时候很容易连同空气一起吸进去。还有一些奶嘴孔太小,宝宝会使很大的力气吸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容易把空气给吸进去。所以宝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状况,挑选适合他们的奶嘴。
还有就是有些妈妈第1次生孩子,没有经验,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姿势不当,孩子可能身体蜷缩着,非常不舒服,就会大哭大闹。这个时候,妈妈可能以为孩子不愿意吃饭,就强制给宝宝喂奶,宝宝就会因为哭得太厉害,吸进很多空气也会导致胀气。
还有一些宝宝从小就特别喜欢哭闹,可能没有什么不舒服,就是特别想哭,哭了之后就很容易导致肚子不舒服,这样下去宝宝就哭得更厉害。
还有可能是宝宝吃了一些容易胀气的食物,有一些宝宝年龄稍大一些之后,父母就会给他添一些辅食,不光让他喝母乳或者奶粉。但是有一些食物并不适合孩子吃,吃了很不容易消化。比如说一些粗粮红薯,芋头,还有一些蔬菜到了,土豆等等,这些食物就很容易产气,会让宝宝吃了之后胀气,非常难受。
妈妈可以给孩子喂完奶之后,轻轻的拍一下宝宝的背,把他的小奶嗝给拍出来,可以竖着让宝宝站一会儿,消化一下肚子里的奶,顺便轻轻的抚摸宝宝的背,有助于他的消化。
平时没事的时候,宝妈还可以经常按摩宝宝的肚子,先把自己的双手捂热,然后贴在宝宝的肚子上,轻轻打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力度,每次按摩20下,一天多按摩几次,宝宝的胀气就可以很明显的缓解。
很多宝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晚上无缘无故大哭,检查一圈之后发现,他既不想上厕所,奶也刚喂完,按道理来说,应该没问题才对,怎么就不停闹呢?
有经验的老人会说:\"没事,估计是胀气,小问题,等孩子稍大一点自己就好了。\"
这是老一辈对于宝宝胀气的认识,或者说,她们对于孩子身上所有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习惯性的采用\"时间疗法\"。
不能说这一招无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孩子变大,确实能解决难题,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跟孩子都要吃不少苦。
宝宝胀气简单来说,宝宝胀气,就是指孩子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消化器官里面存在过量气体,这些气体不断刺激孩子的肠胃,又无法及时排出,因此宝宝会觉得非常难受。
严格意义上来说,几乎每一个宝宝都会有胀气,不可避免,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将宝宝胀气与肠绞痛弄混淆,其实二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1、肠绞痛的特点
宝宝哭闹时间随机,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只要孩子还觉得痛苦,就不会停,有明显的阶段倾向
宝宝哭闹的时候,脸会涨红,全身冒虚汗,嘴周边区域会变白,拳头紧握,并且四肢略显坚硬,参考女性生理期的身体表现
给孩子喝奶并不能止哭,开始的很莫名,停止的时机也无法预测,不过通常会伴随放屁、排便
粪便呈现出模样,味道刺鼻,很难入睡。
2、胀气
明显可以看出宝宝腹部鼓起,按上去少有硬块
发作时间一般在晚上,尤其是吃奶之后,哭闹期间会经常放屁,有些很臭,也有些没有太大味道
大便量少而且比较稀,有时候会有明显泡沫状,状似发酵的豆浆
吃奶的时候,能够听到明显的腹鸣声,有时候还会一边吃一边放屁
大多数由宝宝胀气导致的哭泣,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只需要将气体排出即可
总而言之,宝宝胀气与肠绞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虽然有些肠绞痛是由胀气引起的,但家长也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如果用治疗肠绞痛的办法去对待宝宝胀气,往往有害无益。
哪些原因导致宝宝胀气目前,在医学界,对宝宝胀气的成因,暂没有明确说法,不过专家认为,下面这些原因是导致孩子胀气的关键因素:
1、喝奶姿势不对
现实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吃面条的时候很容易打嗝,倒不是说面条里有气或者在胃里发酵,而是他们吃面会不自觉的将很多空气吸入胃里。
同样的,有些宝宝因为奶瓶不好或者喝母乳时姿势不对,都会在喝奶的时候无意中\"吃下\"大量空气,这些气体如果没有及时排出体外,就会进入肠道。孩子的肠道功能跟成人不同,蠕动较慢,他们放屁的难度比我们高出很多,气体会越积越多,最后超出肠道承受极限。
2、吃得太多
不管是母乳还是奶粉,里面的营养成分含量都很高,非常容易变质,孩子一次性吃太多,肠道无法及时消化代谢,多余的奶水就会在肠道里发酵,期间产生大量气体。
与此同时,细菌发酵产生的代谢毒素,还会不断刺激孩子的肠道,让宝宝很痛苦。关于这一点,老一辈人早就说过,\"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奶水吃多了,胀气是必然结果。
很多宝宝并不能做到吃饱了就停下来,他们往往会像金鱼一样,不听喝,一直喝到吐奶,因此家长一定要自己控制好奶量。
3、母体饮食不当
美国育儿协会认为,母体在哺乳期的饮食,会改变母乳成分,如果妈妈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就有可能让孩子胀气。
如果宝宝无故胀气,在找不到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妈妈不妨调整一下自己的饮食,少吃有可能导致孩子过敏的食物,或者将配方奶粉换成低敏配方奶粉(又叫预消化奶粉),据统计,低敏配方奶粉可以解决90%婴儿过敏问题。
4、不拍饱嗝
孩子的身体发育不完全,胃的入口(贲门)紧密性不行,吃奶的时候难免会误入大量空气,这些气体既不能被消化吸收,又不能及时及时排除,因此在吃完奶之后,父母非常有必要给孩子拍饱嗝。
此举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孩子胀气,如果不给孩子拍,他很快就会吐奶,麻烦的还是父母,此外,胃里返出来的奶水有很强的的酸性,会刺激孩子喉咙与口腔,对宝宝不利。
除了这些外在因素之外,如果宝宝身体出现问题,比如患有肠道疾病或者受凉等,都有可能让宝宝出现胀气问题,而这些都需要父母密切关注。
胀气的危害性一些家长认为,这种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会自愈的现象,管与不管,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再说,从医学角度来说,胀气并不算是疾病,它仅仅是一种现象,没有严格的病理相关知识,家长完全可以无视。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1、宝宝哭闹问题
\"孩子哭声\"是所有带娃父母最害怕听到的声音,只要孩子哭,就意味着他们必须立即停下手上的事情去照顾孩子,还得猜他为什么哭,一些年轻父母没有经验,被逼到提前写好清单,只要孩子哭,就按照上面的知识点一项一项排除。
由于胀气问题通常发生在晚上,宝宝一哭,家长就没得睡,而睡眠不足又会影响白天精气神,犯错率明显提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解决孩子胀气问题,也是在给家长自己谋福利。
2、消化问题
本身孩子消化系统就不完善,如果肠胃里充斥着大量无法吸收消化的气体,会强行扩大器官内面积,使其无常蠕动,不利于孩子消化食物。
宝宝肠道如果长期处于胀气状态,其中的菌落会失衡,最后诱发肠道组织病变,由此导致的并发症将遗憾无穷。
如何解决宝宝胀气问题下面这些手段,都能有效解决孩子出现的胀气问题:
1、少食多餐
任何肠道类疾病,包括胀气、消化不良、肠绞痛等等,都能通过少食多餐来缓解甚至解决。
给宝宝喂奶的时候,逐渐减少喂食量,宁愿麻烦一点多喂,也不要让孩子一次性吃得太多,专家认为,如果一直让孩子吃得太多,他们会错误的将\"吃撑\"当做\"吃饱\",这会导致每次吃奶都吃到吐。
过量的食物会增大宝宝消化系统的负担,乳糖与蛋白过分刺激孩子的肠道,产生不适。
2、不要吃\"致敏性食物\"
妈妈在哺乳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问题,少吃豆制品、乳制品、十字花科蔬菜,含,刺激性比较大的食物等等,这些东西都有可能引起婴儿肠道敏感。
如果是奶粉喂养的孩子,要注意奶粉的温度、品牌、营养成分,通常情况下,如果是食物原因导致的宝宝胀气,经过调整之后,2-3天就能解决问题。
3、宝宝减少\"前乳\"摄入
很多人不知道,对于奶水比较多的孕妈而言,每一次哺乳前几分钟,奶水会呈现出喷射状,这会增加宝宝吞咽速度,不经意之间吃下大量空气。
此外,\"前乳\"的乳糖量很高,孩子消化时产生的气体量明显高于\"后乳\",所以在给孩子喂奶之前,妈妈可以用吸奶器先吸一会奶水,再让孩子吃。喂奶时尽可能用单侧喂奶,这样宝宝就能尽可能多的吃到脂肪含量高的奶水。
或者用手按住乳管,减小奶水喷射的力度,发现孩子吞咽不过来的时候,及时停止哺乳,有需要的情况下,哺乳过程中也可以给孩子拍嗝。
4、给孩子洗澡
气体同样遵循热胀冷缩,发现宝宝胀气,可以给他洗一个温水澡,在水中轻轻按摩宝宝的肚子,帮助他们排气,水温很重要,最好控制在38度-40度之间,如果宝宝放屁带出便便,就需要洗两遍,光用湿毛巾擦干净依旧存在感染的隐患。
5、帮助孩子排气
除了温水排气之外,还可以将热水袋放在孩子的肚子上,或者让孩子趴在热毛巾上,家长由上至下按摩孩子的背部。
孩子每次吃完奶之后,不管有没有发生吐奶,都要给他们拍嗝,飞机抱是很好的抱姿,但绝对不建议妈妈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使用,大多数女性手臂力量不够,有出现危险的风险,一旦没稳住孩子,哪怕摔在床上,后果也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毕竟婴儿的脊椎非常脆弱,一点点外力刺激,都有可能受伤。
总之,宝宝出现胀气问题,既不能无视,等待时间去解决问题,也不过于慌张,然后胡乱下药,家长要做的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性地采取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确保不出错,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