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摆放

一合(一合相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9 17:39:57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河北大名发现一合唐代墓志 对考证当地区划行政提供佐证

中新社邯郸6月20日电 据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名城管理建设委员会20日消息,该县近日发现一合唐朝武则天时期(公元694年)墓志,距今已有1329年历史。

据了解,该墓志为青石材质,墓志盖为盝顶式,底面边长46厘米,顶面边长24厘米,墓志盖顶部刻有“宋公墓志”四个大字,四周刻有祥瑞图腾,其中三面是龙形图案,一面为瑞兽图案,志石边长为46厘米,厚9.5厘米,碑文共计17行280字,字体为楷书。

图为今年3月拍摄的唐代宋业墓志石拓片。 (资料图)

墓志志文记载,墓主人宋公,名业,字仲章,寿终96岁,曾被武则天授予泽州司马之职。铭文还有“贵乡城”字样,贵乡城是大名县古称。

大名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建平说,该墓志保存完整,文字脉络清晰,为研究当地唐朝时期政治、经济提供了参考,对考证当地区划行政、建制沿革等方面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佐证史料。(完)

修行中的“一合相”是什么意思?

“一合相”,常见于《金刚经》第三十章:一合理相分。

原文言及此句的内容为: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关于这个“一合相”的说法,自古至今有许多释义。

今天,我从传统释义到个人理解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仅供参考,欢迎指导批评!

一合相是什么意思一、常见释义

一合相是一个术语,有以下几种解释:

1.从佛法第一义而言,一合相指的是众尘和合而成一世界,是微尘的集合,以成于人,名为一合相"。

2.在其他译本中,一合相被解释为“一合执”,意味着执着一合相是实有的。

3.《金刚经》中的解释是,一合相指的是无二分之物或理即为一合相,也称之为实相。

第一种解释,算是形容词,它用来形容“实相”,可借用杯子来理解。

世界上本没有杯子,但是人类因为需要,所以用泥土、水、柴、火等诸多因素创造出杯子这个形相,而需要、泥土、水、柴、火等诸多因素,就是因缘,因此可以说,因缘和合而成就了杯子。

杯子之成,看似实有,却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缺少任何一个,形相就会变化;说它虚无,却捧之有物,敲之有声,用之能盛。

因此,我们不能说杯子是不存在的,但是也不能说杯子是独立存在非缘起的个体。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亦是如此。父母、精血、基因、生存环境等等因素,才能促使一个生命产生并顺利成长。

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可能凭空产生。

哪怕是那个从东海石头中蹦出来的猴子,也需要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再不济,也还需要一块石头。

按照这个逻辑,所有能被概念化的形相都可被称作“一合相”。

第二种解释,算是动词,用以描述“执着”,可借唯物主义来理解。

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的两个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式,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不难理解,将一合相等同于“一合执”,就是把实相当成绝对的事实,执着于“一合即是实有”!

第三种解释,算是修行的方,可综合以上举例共同理解。

《金刚经》虽然也说世界是“一合相”,而且还用诸多所谓“实相”来讲法,但又说此“一合相”并非实相。

就如上面那个杯子,老师拿着实物给你讲它的虚无缥缈以及因缘和合,却又倒进一杯水喝下去润润嗓子。

你作为学生,如果偏执于这个杯子的虚无,那么自然就无法理解它竟然可以盛水解渴;如果偏执于这个杯子的实有,自然也就对因缘和合嗤之以鼻。

因此,《金刚经》只好用最遭人诟病和误解,但却极具智慧的“三句义”来贯穿始终:佛说……即非……是名……

通俗地说就是:我说出的道理,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只不过给这些内容取了个名字叫道理!

那么,这个道理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执着于此,你就“着相了”,即为“一合执”。

三句义的逻辑,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用到,只是因为没有理解它本来的智慧,被顺手滥用罢了。

比如教育孩子:我打你,并不是真的想打你,只是用打你为了你好。

比如领导安慰下属:开除你,不是说真的想开除你,只是用开除的名义让你另谋高就……

三句义,用于体悟哲学思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用于现实生活,它就会变成最廉价的道德绑架!

二、我的理解

以上三种对于“一合相”的传统释义,都有其合理性,它们只是在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座山而已。

虽然顺着这些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可以让我们深入其中,但是对于机缘尚浅的修者来说,单是理解这些释义,就足以让人绕晕头脑。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为简单,更适合现代思想逻辑的方法可以解读“一合相”呢?

正是出于这个想法,我决定跳出固有的观念,尝试用自己更易理解的语言来解读。

因此,就有了下面的内容。

1、字面

自问:“一合相”,如果将其理解为“实相”,那么世界是如何在我眼中形成这些不同形相的呢?

首先,“一”是什么意思?

是“一起”还是“一旦”?

总是感觉不尽如人意。

自答:直到从《道德经》中看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这个“一”,前面已有文章解读,不再详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往日内容。

在这里,“一”可以理解为意识,“二”可以理解为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三”可以理解为同时拥有内心和思维意识的肉体,即——人。人的出现,意味着各种概念同时出现,于是,万物就产生了。

其次,意识又是什么呢?

可以理解为一种振动频率。

不同的振动频率产生不同的形相。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人——来自于“一”,是“一”的一部分,是意识在人体上产生的某种频率的振动。

而不同的振动频率之间会产生影响,继而创造不同的形相。

比如,无线电波,被电台接收到会转变成声音;打在水面会形成波纹……

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我们拥有的内心意识与思维意识都有属于自己的振动频率。

内心的振动频率较低,它与宇宙最原始的频率比较相似,故而显得沉稳宁静;思维意识的频率较高,与波的振动频率相似,故而显得活跃躁动。

那么,所谓的“实相”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是由思维的振动频率与外界产生碰撞引起的。

对此,王阳明用一段非常有名的话来形容这个过程:“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我们通过看、听、触摸,以及前人经验,辅以个人思维的再加工,建立了自己对于形相概念的认知,即——你看到的世界!

换言之,相,来自于“想”,故而也有人讲“一合相”释义为“一合想”。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借用在此处可以是:我思,故有相!

辗转至此,“一”与“相”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且将“一”理解成“我”,将“相”理解成“眼中的世界”。

那么“合”又作何解释?

碍于篇幅,故且将之视为“认同”,认同自己的“思考”,用思考取代“自我感”。

那么“一合相”就可以解读为“我认同我眼中的世界”。

当然,如果仅仅把“一合相”孤立出来解读,必然会引发另外一个问题——我认同我眼中的世界又怎么了?

所以,就需要把原文中的下一句联系起来,才能在修行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旦你认同了你眼中的世界,那么所有语言都无法描述超越这个认知之外的智慧!

因为你习惯了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这个世界,所以,你的思想就会限制你的想象。

古人说: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曲士不可语道,就源于此处。

如上文所举杯子的例子,杯子本质是虚还是实的论证,通过体悟、感受,会让我们有妙不可言的感觉。如果非要在它到底是虚还是实的问题上绞尽脑汁,那么永远没有答案。

又如看一朵花,如果不思考而只是静静的感受它,那么你就能体会到一种合一的力量,如果添加上思考,那么这朵花的颜色、形状、味道都会将你的注意力从合一的状态发散到表象之中。

进一步精简这句话,可以用“只有超越你的思想,你才能改变”来表达!

反之,“只要是你依然认同你的思想,你就难以领悟到人生的智慧”!

这个道理静下心来梳理,逻辑并不复杂,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意识到呢?

因为“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自己是对的,相信自己眼中的世界是无比真实的,他们会质疑,如果我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那么“我”又将是谁呢?

他们很难理解“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似乎,不停的思考会让他们变得更聪明,却不知这些无用的思考占据了太多的精力。

所以,你怎么对他们说?

根本不可说!

因此,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如来则常常笑而不语。

你问,我就说,你不问,我就不说;我说了,你也别信,你信了,基本上就跑偏了……

如果你不再提问,但是你笑了,基本上你就开悟了……

【红尘绝学】道德经•第一章

【如是•红尘绝学•道德经•第一章1】

~开悟3+1~

“道可道,非常道”的三种断句:

1.

道,可道;非,常道!

2.

道可道,非常道!(是名为道/假名谓之道/强名曰道)

3.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四重简易,知其然,理解:

第一、破执念!

道,是可以理解的,但并非人们固有认知、固有思维所理解的道!

所以呢,首先要打破已有的固有的认知,突破表象,还原背后本质!从另一面,提个醒。

第二、不设限!

大道是全息的、全面的、全然的、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处都在,在•也不在!(整体观•认识论:是•也不是,对•也不对)

我们的语言文字与逻辑思维是局限的、定式的、线性的,有缺憾很狭隘,常常是盲人摸象!

能讲出来的道就成了有局限的东西,讲得越具体就越偏离道原本的样子(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流于小道)

所以言语道断、言即不中、一说就错!

第三、分维度!

道可道,非常道,故强名曰道/是名为道/假名谓之道!

这是从世俗谛到胜义谛的维度升级,最后形成叠加态。

就如《金刚经》:

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1.

佛说一合相,即“道可道”!属于“世俗谛•名相”,也就是凡夫的认知层面,即“凡夫维度•凡夫态”;

2.

即非一合相,即“非常道”!属于“胜义谛•实质”,也就是圣贤的认知层面,即“圣贤维度•圣贤态”;

3.

是名一合相,即“是名为道/假名谓之道/强名曰道”,这个就属于“叠加态•方便说”(好比指月的手指)。

道可道与非常道,是不二的,“道”的一体两面!类似于“色不异空与空不异色”!色空不二!

第四、道次第!

道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简易,知其然;

道非:变易,知其所以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变易,知其所以然;

常道:不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易,知其所以然之然!

根据修为的境界/阶段不同,分出道次第!

同时,

道家不等于道教!

依次第分,道文化/道家文化~道学~道教~道法!呈现道的内涵!

用一个三角形概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叫做破执念,第二叫分维度,第三叫道次第。

从道家来讲,从有到无的次第升级,即由表及里;

从佛家来看,从世俗谛凡夫到胜义谛圣者的迭代蜕变,即超凡入圣;

从灵修来说,生命能量、生命状态从低维度低能量到高维度高能量的进化,即由低到高!

破执念!从另一面,提个醒。

不设限!不可言语道断!

分维度!内涵丰富!

分次第!依次第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