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一把香烧成莲花香图解(上整把香的时候怎么看香)

时间:2024-01-19 17:36:08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暴雨过后,被遗忘的山西乡村古建

魁星楼倒了。

曾经它是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闫家庄村最高的建筑,存在了至少百年。

今年10月初,它在山西历史罕见的强降水中,悄无声息地倒塌,甚至连住在旁边的村民都无法说清,这个早已摇摇欲坠的魁星楼是什么时间倒下的。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暴雨过后,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晋祠、平遥古城和千佛洞石窟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实际上,受灾更严重的是市县级别文物及未定级文物。

据山西省文物局统计,截至10月11日19时,山西各市上报全省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险情。经初步评估,受灾害影响文物中,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803处。

这些低保护级别古建散落乡间,数量巨大,长期以来无人看守、无资金修缮、无专业保护。这场大雨给它们带去致命的伤害,也带来了关注。有人“撑伞”,有人捐款,有人奔波于乡野,只为扶它们一把。

“低保古建也有独特的价值,它们代表了某个时代、某片地域。”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院长任毅敏表示,文物数量大,经费和人力不足,这是山西文物保护普遍面临的困境。接下来,文物保护工作应向低保古建倾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闫家庄魁星楼在暴雨后坍塌。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倒下的魁星楼

新绛县闫家庄村的魁星楼,是在倒下后被关注的。

十月初,连日的强降雨把它冲毁,它的断壁残垣被拍下,上传到网上,引起了关注。国庆后,有四五拨人来拍照、拍小视频。在边上住了30多年的刘秀芬不明白,“楼都塌了,有什么可拍的?”

保护古建的志愿者唐大华看到了照片,决定去新绛县寻找它。山西地势北高南低,位于晋南的新绛县是文物大县,也是此次雨灾的重灾区。10月7日,汾河下游新绛段遭遇近40年来最大洪峰,发生决口。

从新绛县县城去闫家庄要路过汾河。10月16日那天,汾河河道被洪水冲宽,布满黄泥,路边堆着抗洪的沙袋,本该收获的苹果树和梨树已经被水泡得发蔫。闫家庄里,玉米地里还有洪水来过的痕迹,玉米秆被水泡得发黑发霉。各家各户门前都晾着玉米,一片金黄,偶尔能看到一两户塌了的民宅。

寻访古建,唐大华有经验,“山西有很多魁星楼,一般建在比较高的地方。魁星点斗嘛,越高离魁星越近。”若是早来几天,他或许只需抬头看看就能找到。而现在,只能向村民打听,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通往魁星楼的乡间小道。刘秀芬告诉唐大华,“国庆下了几天大雨,雨停了,发现这楼塌了。”

那是一个斜坡,通往一片广阔的玉米地。魁星楼就藏在斜坡边上,周围长满了野草和树木,密得无法下脚。魁星楼的楼阁几乎全部坍塌了,幸存的瓦片耷拉着,倒下的土砾堆成一个小坡,冲倒了旁边的小树,只留下裸露着夯土的台基。

看到又有人来拍魁星楼,刘秀芬从屋里拿出了一本相册。翻来翻去,她终于找到了那张三十多年前拍的老照片,“你看,背景就是这个楼。”照片里,9位男子站成一排,穿着黑外套、红毛衣,背后是有着高大台基、两层木阁楼、砖瓦完整,还有石栏杆的魁星楼。

现年53岁的闫建林也有一张类似的照片,是他27岁时拍的。在山西,年龄若是逢“九”的倍数便算是一个“槛”,相当于“本命年”。闫建林说,每到逢“九”的年龄,村里的同龄人都会在魁星楼前拍一张合影。

“魁星楼以前可好看了,是我们村的标志,大家都喜欢来这拍合照。”闫建林小时候,魁星楼旁边是个学校,男孩子们会在课余时间爬上去,登高远眺。

年过花甲的闫树德小时候也喜欢爬魁星楼,夏天乘凉时,可以看到远处的大片麦田和芦苇,“还有莲花,这么大,很漂亮!”他用手比画着,黝黑的脸上笑出一排白牙。

闫建林在9岁、18岁、27岁和36岁时,分别在魁星楼前拍下过照片,也是一点一点看着它变得破败。人们不再与魁星楼合照,闫建林45岁那年的照片拍摄地改在了村口。

村民再提起它,只剩下回忆和惋惜。“以前就我们村子的魁星楼最好,每年都有大学生,还有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村里有企业家说过要修,但一直没动静。”闫树德说。

闫家庄村村民昔日与魁星楼的合照,背后是已倒塌的魁星楼。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关于魁星楼的历史,后来的人们可能再也无法得知。它不在新绛县文保单位和未定级文保单位名录内,未有记载;此次损毁严重,找不到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或木头;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闫树德听91岁的母亲说过,在她小时候魁星楼就已经存在了。

它最后的画像,或许是在画家连达的笔下——底部台基外层的包砖成片地开裂脱落,里面的夯土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两层砖木楼阁的右侧屋檐掉了一角,椽子孤零零地往外伸着,整座楼阁严重歪斜变形,木料不堪重负。

连达从1999年开始手绘山西古建筑,至今已经画了约2500幅。2015年,他第一次看到魁星楼时,顾不得吃饭,顶着烈日坐在树丛和杂草中,将它画了下来。“这也许是它最后的画像。我感觉来阵风,它就倒了。”

时隔六年,再看到魁星楼倒塌的照片,连达觉得可惜,但并不意外。“在这样的大雨中,不知道有多少散落于乡村山野的古建筑会最终走向消亡。”

“国保省保都保不过来,其他再等等”

吕梁山脉下的光村,是个历史文化名村。这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子有国保唐代的福胜寺、正在申请省保的元辽的玉皇庙,还有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胜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内建筑高低层叠,错落有致,殿内有宋、金、元、明各代彩塑。其中正殿的“南海观音”是宋代彩色悬塑,曾被评为“最美观音”。

9月26日,外面大雨倾盆,大殿顶上有水珠滴落,原本布满灰尘的佛像底座上,雨滴的痕迹清晰可见。守庙人李天保发现后,拿来雨布和塑料袋,盖在佛像上,下面用瓦片压着,然后给文物局打电话汇报。

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李天保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他爬不上高处,无法给漏雨的大殿扯一块挡雨布。这些还是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来了之后才做到的,他们找来脚手架,搭到屋顶,扯起一块大的塑料布,一点一点拉扯着,罩住了大部分佛像,光这一项就花了一个多小时。

光村福胜寺内,雨布挡在南海观音塑像前。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李天保一直在旁边看着,“我在这死死守着呢,佛像不能坏了。”他今年56岁,已经在福胜寺守了10年,搭档刚刚由一名70多岁的老人,换成了50多岁的“年轻人”。

新绛县的大多数守庙人都和李天保差不多大,他的父亲也是从50多岁开始守庙,一守就是20年。接班之前,李天保也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父亲生病后,家人劝他留了下来,拿着一个月300块钱的工资,一干就是10年。

平日里,福胜寺并不开放,两把大锁锁住大门。李天保就住在大殿侧后方的房子里。屋里一床一桌,桌上摆着笔墨纸砚,对面是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监控视频,连着围墙上的防盗感应器。李天保不大会用,有一次火警在半夜响起,他急得只穿了一件单衣,便踩着单车转了一圈,所幸是虚惊一场。

福胜寺后面的玉皇庙是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无人看管。根据庙内碑文记载,玉皇庙最早于“元辽时建立殿堂,内无神像”,并于大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08年)补塑神像。

唐大华记得,他九年前看到玉皇庙时,正殿塌了一间,连门窗都没有。这次故地重游,“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甚至更加破败。

大雨那几天,曾经的守庙人荆润管回来查看情况,围墙坍塌,正殿漏雨。之前有裂缝的屋角用铁丝固定住,在这场大雨中也被冲开,塌了下去。

荆润管一家三代都曾住在这里,顺便照看玉皇庙。直到2015年,儿子结婚搬入新居,他们一家才搬走。这次回来,他也只是看完后向村长汇报,然后拴好木门离开。红色的木门上,用白色粉笔写着:谢绝参观。

光村的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伤,但鲜有人关注。村民说,也有文物局的人来看过,“他们说,国保和省保都保护不过来,其他的再等等。”村里曾做过预算,修好玉皇庙大概需要500万,仍在等待文物局的拨款。

光村玉皇庙正殿部分坍塌漏雨。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在唐大华看来,山西很多乡村都面临着老龄化、空心化的困境,若只靠村民筹集修缮经费,几乎不可能。

唐大华是个古建筑爱好者,自2012年起,探访了山西1000多处古建筑,并在网上创建了“随手拍救古建”专题。他的初衷只是想为保护古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求个心安,“看着它们毁掉,不能无动于衷。”

没想到,“随手拍救古建”的话题在微博上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此事。2012年至2015年间,唐大华经常带着媒体记者去山西寻访古建。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央视《经济半小时》于2015年连续推出4期节目,名为“山西:文物大省为何‘糟蹋’古建”。

数十家媒体的集中报道,也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

2015年3月,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政府宣布,计划共同筹集15亿元,启动山西古建筑保护工程,抢险维修235处国保、省保木结构古建筑。同时,要求市、县两级政府筹集资金,对全省200多处元代以前的市保、县保古建筑也进行抢险维修,真正实现“全覆盖”。

自那以后,唐大华心里的石头总算放下了一些。2018年,他与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再次回访山西古建,发现大部分国保、省保建筑都得到了保护修缮。

而那些散落在乡间的低保护级别、甚至未定级的古建筑,因数量大、保护经费和人力不足,总是被忽略、不得不“再等等”。

光村国保文物福胜寺的围墙上写着: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先撑起一把“伞”

另一座玉皇殿,因为一把“伞”在雨中幸存。

临汾市洪洞县贺家庄村,两层蓝色的彩钢瓦罩住了年老的玉皇殿,锃亮的不锈钢柱立在四周。庙前的地板还湿着,金黄的玉米棒子晾了一地;庙后方部分斗拱坍塌,几根柱子摇摇欲坠。

“如果没搭这个彩钢棚,这座庙可能扛不住这次雨灾,就塌了。”贺家庄村支书贺国平介绍,彩钢棚是两年前一位驻村干部组织搭的,他原本是县里的文物工作者。在他的极力争取下,为这座县级保护文物撑起了一把“伞”。

但“撑伞”只是短期的权宜之计。玉皇殿内一股霉潮味,顶上的柱子也有雨水侵蚀的痕迹。唐大华介绍,彩钢瓦虽然可以挡住大部分雨水,但也挡住了阳光,殿内变得潮湿。而北方的古建筑,在瓦片之下还会铺一层泥保温,赶上雨水大的时候,殿内的泥瓦木头也会被淋湿。如果不能及时晒干,湿墙变重后,也会加剧建筑坍塌的风险。

贺家庄玉皇殿上搭起了蓝色的彩钢瓦棚,即便如此,在这次大雨中,大殿背面仍有部分墙体坍塌,柱子掉落。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贺国平回忆,搭建这个棚子大概花了7万元,当时还请人做了修缮方案。他拿出了两本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工程总造价200万,其中工程费用占82%,设计费占7%,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

万事俱备,只差经费。

后来,那位挂职的村干部走了,玉皇殿的修缮计划也就此搁浅。“我们想修,但是哪里筹得到那么多钱?”这个11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只有一半,还大多是老人,以种植农作物为生。筹集200万难如登天。

文物数量大,经费和人力不足,这是山西文物保护普遍面临的困境。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院长任毅敏介绍,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低保护级别和未定级的古建筑又占了大多数,若要保护修缮,需要大量经费。“虽然现在省级财政每年拿出1.7亿元,各地市财政也都有投入,但是和保护对象数量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除了财政拨款,山西省也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

2014年,山西启动《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立法。2017年3月,山西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启动低等级文物“认养”新政。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养等方式,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

截至目前,山西文物认领认养项目已经累计238处,但相比于2.8万处古建总数,还是太少了。同时,还面临着“认而不养”、认养后乱改建、使用不当等乱象。

此外,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一起推动了保护古建的“撑伞行动”。最早是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者何艳军发起的,由濒危文物所在村的村干部、村民等发起倡议,通过互联网平台筹款,志愿者和专业撑伞队伍完成施工。如今,已经在山西长治成功“撑伞”20处。

汤敏所在的公益组织“古村之友”也参与了“撑伞行动”,他将这笔钱称为古建的“抢救资金”。“完整修缮需要的资金太多了,但‘撑伞’的花费平均在2万元,几乎每个村子都能筹到。”另一方面,修缮文物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村民自行修缮可能会造成二次破坏,而“撑伞”的难度较低,可以为文物“续命”20年。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塌掉,搭棚子也是无奈之举。”汤敏表示,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而当地的村民是古建筑保护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好的守护者。“我们在筹集资金的时候,也是在增强村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参与进来后,文物保护,慢慢变成了文化保育。”

西庄村魁星楼正在修缮。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每处文物都有独特的价值”

也有“幸运”的魁星楼,在大雨前就等到了修缮。

闫家庄村十几公里外,西庄村的魁星楼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三层三檐砖木建筑,1981年被纳入新绛县县级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今年3月,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出资对其进行保护修缮。

唐大华到达西庄村时,魁星楼的修缮工作正干得热火朝天,脚手架搭了十几米高,周围地上堆着沙石材料。据工人们估计,12月才能完工。周围的村民说,县文物局前后来考察了两三年,预计修缮费用近百万。

西庄村的人口是闫家庄的两倍,将近三千人。村民以做石雕生意为生,家家门口摆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拴马石、佛像等石雕,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西庄村庙会,各类小摊挤满了本不宽敞的道路。受访者供图

10月18日,正逢农历九月十三,是村里举行庙会的日子。

关帝庙前面的街上,人声鼎沸,小摊、小帐篷挤满本不宽敞的村道。彩色的糖果倒在铝盘里,现炸的苦荞片在漏勺里浮沉,铁锅里炖着冒白烟的凉粉,糖炒栗子在不停地翻滚……

这样的热闹庙会,一年也没几次。西庄村的关帝庙,也是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子里种着长青的柏树,木门是后来修建的,上面刻着浮雕:一九八六年生三十六岁合捐。细碎的阳光洒进关帝庙,射在门旁的大红灯笼上,正好照出了“保佑”二字。

村民信奉关帝,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来给关老爷上香。84岁的李兰华,银发蓝衣,正在虔诚地上香、磕头,为关老爷供奉油灯。她算是关帝庙的守庙人之一,和村里其他几位老人轮流照应着这里。

李兰华进入西庄关帝庙上香。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太阳移到头顶上方,李兰华站在院门口张望,不停地念叨着:“几点了,几点了,他们要来了吗?”她在等来自新绛县盐湖区的蒲剧团。

在山西,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座古庙,庙前通常都有戏台。庙会以此为中心展开,村庙不仅聚集了村民的人气,也是村子的文化中心。

“这戏是唱给神看的,也是唱给人看的。”村民给庙里捐香火钱,这些钱用来请剧团唱戏献给神明,人们也能借光看戏,剧团副团长张广平介绍。他常年下乡演出,有老戏迷跑到后台给他送自家的饼,还有人给他拿了一条烟,退休的老村长也来串场主持,人们总是盼着这样的热闹。

台上是粉衣长辫的王宝钏,台下大多坐着满头白发的老人。戏台上,身着绿衣的王母甩袖一唱:“三姑娘,开门来!”台下牛肉面摊的老板应了一句:“来啰!”众人大笑,好戏开场。

西庄戏台,台下大多是老年观众。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唐大华看得津津有味,“这就是乡村古建筑的社会价值,更应该得到重视。”西庄关帝庙是清代建筑,按照文物价值,它的修缮理应排在诸多国保、省保之后,但它在1997年重新塑像,2004年新修院墙,都是村民们自发修缮维护的,捐款筹资的石碑还摆在院里。

“有些文物,虽然可能是低保护级别,但它代表了这个地方特别的价值。”任毅敏举例,正如有人长得漂亮,有人长得一般,但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群体。每个时代、每个地域的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所在,“我们做文物保护,要保护的是文物的多样性。”

在任毅敏眼中,古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房子,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民俗,反映了时代变迁和地域特色,是历史和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

从业36年,他把自己比作文物的医生,希望“这些文物能在我们的呵护下,一代一代传承,让它永久地保留下去,这是我们的目标”。

这场大雨也给文物工作者提了个醒,“面对这种极端天气,我们能不能做一些预防性的保护工作?”他希望文物的日常维护和预防性保护能得到更多的重视,“日常的巡护已经做到国保、省保全覆盖,市县保基本上是部分覆盖,我们正努力做到全覆盖,应保尽保。”

唐大华在山西走访了十几天,回到山东后,开始马不停蹄地更新“随手拍救古建”专栏。他看到国保、省保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缮,想让更多人关注到低保护级别的山西古建,“国保省保无忧了,轮也该轮到乡村小庙了吧。”

闫家庄村最近有个好消息。村主任闫益林说,近期有文物局的人来看过倒塌的魁星楼,“答应修了。”

“要是有人来修,我肯定帮忙,力所能及嘛。” 闫树德家的玉米地就在魁星楼附近,他天天骑着三轮车去地里抢收被泡烂的玉米,每当看到有人来拍魁星楼,就会停下来,热心地介绍一番。

闫建林明年就54岁了,又是一个逢“九”的年份。他盼望着,闫家庄的魁星楼能修好,自己和同龄人能再拍一张与魁星楼的合照。

(应采访对象要求,闫建林、闫树德、刘秀芬、李兰华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王志敏 山西报道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立军

湘西民俗中的数字禁忌

作者:湘西老苗

神秘湘西,其神秘之魅力所在,就是在这方水土繁衍生息的土家、苗汉各民族,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的那奇异而多彩多姿的民风民俗。在湘西民俗里,对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数字,有着不同的喜好或禁忌。现特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数字来作说明,需先声明的是:本文只讲述这种民俗现象,不对禁忌的来源和成因作任何考证。

三十六

“36”这个数字,在湘西地区普遍被认为是极不祥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交往别忌讳提及。据民间说法,36是法事中祭鬼神专用的数目,比如做法事时献祭给鬼神的猪肉,必须是3斤6两重。这种猪肉祭品在湘西俗称刀头肉,必须一刀切。在实际操作中,当然不可能做到重量如此精确,但是一刀下去不论多少,都会算作3斤6两重。要做法事的主家找到屠户说要砍一块刀头肉时,卖肉的都知道规矩,一刀下去,只报这个数字给主家。

湘西地区在旧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习惯,即凡人福薄,不能与鬼神作抗争,否则会有恶报。所以36既然是祭鬼神用到的数目,常人沾上反而不吉。因此在日常交往中,特别忌讳这个数字。例如上述的买肉,做屠户的若不懂规矩在称肉时给顾客报出个3斤6两来,轻则顾客翻脸拂袖而去,重则当场会有吵嘴打架的事发生。其它买卖,均是如此,货物定价或双方讨价还价时都绝不能提36这个数字。尤其是男子,普遍把36岁视作人生中的一道关坎,一个劫数。到了36岁这年,行事谨慎低调,做什么都小心翼翼,无必要事轻易不远行。更有甚者,还要去庙里烧香拜佛,求回护身符红丝带缠在腰间避邪。战战兢兢把这一年熬过了,如蒙大赦,要设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在湘西北部的花垣、永顺县部分地区,曾看见当地民众在红白喜事送礼时,特别关注自己的名字是不是被登记排在礼簿上第36位的位置,如果“不幸中标”,便觉得十分晦气,非常不喜,通常要找管事人的麻烦。因此记账的人一般都懂得相机行事,把外村陌生不相干的客人登记在这个位置,以免伤和气。从中可见,36这个数字在民众中有多么忌讳。

单或双

好事成双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在湘西地区也俗例如此。结婚嫁娶、起屋上梁、开业动土,要办喜事的,如果不是另有讲究,一般都喜欢选择用双日。

单日在湘西地区的禁忌有好几种。常见的如家中有老人去世时,治丧天数必须是单日,比如三天、五天、七天等。还有砌围墙,砖头层数必须是单数,也就是说一堵围墙不论高低,所砌砖头层数一般为五、七、九、十一层等。再就是楼梯和台阶,也必须按单数来砌。民间说法,因为双与丧谐音,建筑上这几种“砌单不砌双”的禁忌,有避讳台双(抬丧)之意。

“3”这个数字在湘西地区常见于民众口端的讲法有两种:满三朝、三朝压凶。

满三朝,是对新生婴儿刚好满三天的一种叫法。在湘西大部分苗族地区,从前对新生婴儿有要摆酒请客做“满三朝”的习俗。这一天清早,附近的亲戚好友都要带上白米、鸡和蛋,还有衣裳等礼物去主人家祝贺,俗称“送鸡米”。大家围着火塘团团而坐,一起讨论给新生婴儿取个寓意美好的名字。每个人须把自己事先想好的名字报出来,然后一起评选。什么时候把名字评选出来了,什么时候才能开饭。不过现在都是在医院分娩,孩子出生后马上要起名好填写出生证,这个风俗已经消失。

三朝压凶是指丧事而言。湘西地区的风俗,有老人去世,要先请阴阳师算出下葬的日子。如果因为死者去世的时辰不好,找不到适合的日子安葬,无奈之下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只停柩三日即可入土。其它日子有凶吉之分,而停柩三日下葬是不受吉凶限制的,即使这一日的运数再差,对主家也不会有伤害。这种做法叫三朝压凶,据说是从前有位皇帝亲口许封过的,至于这是哪朝哪代哪一位皇帝的掌故,无专门考证,现在也有流行压五朝的说法,和三朝压凶一类。

一五七、三六九

湘西地区有句俗话叫做:男怕三六九,女怕一五七。说的是男女成年后,年龄上遇到尾数带有这几个数字的岁数时,这一年容易有小病小灾,折腾的人不得安生。而且是年纪越大的人,越是容易出现灾病。所以生命里遇到这几个数字的年头时,男女都会特别小心,待人处事谦逊谨慎,力求平安度过。

初五、十四、二十三

在湘西花垣苗区有这样的说法,初五、十四、二十三这几个日子,按农历属空亡、月忌日,诸事不宜,但正因是鬼神用日,凡婴儿在这几个日子里出生的,反而受鬼神护佑,将来多半会大富大贵。所以有孩子出生时正好是这几个日子的,做父母的都异常欢喜,视为吉兆。

七与八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湘西苗区地区旧时普遍有这样的习俗,特别花垣最盛行,逢七不出门,遇八不归家。因古代出门在外的都是当家主事的男子,有一说法讲所谓七不出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没安排好就不出门,而八不归是指在外面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若有违犯,就没脸回来面对家人。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这个习俗来源于土家族,但具体成因未见有相关充分论据。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这里所说的七与八以农历为准,办丧事时遇到尾数为七的日子不葬父,尾数为八的日子不葬母。具体成因无人考证,另外这个习俗并不是十分普遍,丧事中亡者下葬的日子一般以阴阳师给的日期为准。

男九女十

湘西土家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有这样习俗:小孩出生,主家宴请亲友的日期有严格规定,即生的是男孩的话,就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九天请客。生的是女孩,则在第十天请客。土家族把为庆贺小孩新生而摆的喜宴叫做:蒸酒,因此这种习俗有个名目叫:男蒸九、女蒸十。

土家族在给老人过生日方面也保留有男九女十的风俗。比如给老人过六十大寿,若寿星公是男子,那就得提前在五十九岁生日上过寿。如果是女寿星,就按实际年龄到满六十岁生日时过。

十二

一年有十二月,十二这个数字在湘西地区民俗里多用来代表一年的时间,比较吉庆。例如有喜事要走人情送礼时,客人会特意把礼金包成120元或1200元之类,意思为“月月红”。这样的祝福,主人收到了,会十分欢喜。

还有就是乔迁新居,户主在搬入新家时,除了必带上碗筷、白米、油盐之类具有生活象征意义的物品外,还要拿一捆共十二根用红绳扎成的木柴,寓意 “四季进财”和“红火兴旺”。

六十

六十一甲子,六十一轮回。六十这个数字在湘西地区民俗别显得庄重。一个人出生到世上来,除了周岁时做一回酒席庆祝外,然后一直要等到满六十岁时,才会再次隆重地大办宴席作贺,中间数十年的生命里,一般都是平淡看待生日。在湘西,老人年满六十后过的生日才算是做寿。

这种对六十极为看重的习俗,不仅在“生”的方面有体现,在“死”的方面也丝毫马虎不得。一个生命的辞世,以六十岁为界线。死年未满六十岁的,不算老逝,给亡者做的灵牌只能用白纸写成。而满六十岁的,属于高寿而亡,就可以用红纸来书写灵牌。在丧事中,旁人一看那灵牌颜色,便可知道亡者死年是否上了六十岁。有许多老人心中孜孜以求的,就是自己去世时,能够拿到一块红灵牌。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碌鹅、卤鹅、五味鹅……看大岭山正宗荔枝柴烧鹅是这样烧成的

东莞的不同镇区,对都各不相同:碌鹅、卤鹅、五味鹅、烧鹅……其中,又以大岭山荔枝柴烧鹅最闻名。说起烧鹅,相信在东莞生活过的你并不陌生。与电子温控烤箱定时烧出来的烧鹅不同,大岭山古法荔枝柴烧鹅,利用荔枝果木生火烤烧,需要人手蹲守操作。和全自动的“机器烧鹅”相比,荔枝柴烧鹅不仅美味不打折扣,还多了几分生气和乐趣,也不乏在山野中品尝的刺激和兴奋。同样追求原生态美味的还有生活在东莞的客家人所做的客家碌鹅,传统人家也会利用柴火热锅,手把手“碌”鹅。

《风味东莞》第三集,带你深入东莞的传统人家寻味最具特色的鹅肉。

荔枝柴烧鹅

荔枝果木为烧鹅增添果木香

烧鹅 图片均由东莞时报记者 李梦颖 摄

在大岭山,食鸡是日常,吃鹅则是传统。这里的荔枝柴烧鹅,向来不乏好食之客前来寻味。大岭山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漫山遍野的荔枝木拿来烧制鹅肉就最合适不过了。

除了善于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大岭山人还是“烧”鹅的好手。邱何轩今天预备做一只烧鹅,等着孙子孙女们回来吃晚饭。这只九斤重的土鹅从市场里买回来,邱何轩在家用稻谷又养了十几天。“这样出来的鹅肉肉质会更紧实好吃。”邱何轩说。

烧制之前,用刀在鹅屁股划开一个口,掏干净内脏,邱何轩往里塞进了蒜蓉、八角,油盐糖和五香粉。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

蒸好的鹅

正在烧制的鹅

刚烧好的鹅

填料完毕,用铁丝扎紧并摇晃均匀。挂在通风处稍微吹晾。在大岭山,传统人家都有这样一个用小瓦甏做罩的烧鹅炉。瓦甏用于保持温度,防止荔枝柴的香气散发。“一般自己在家烧就用这种烤炉,餐厅烧就肯定不用啦。我这个烤炉可是老家伙了。”

生火一定要用荔枝柴。荔枝木质地坚硬,耐烧且少烟。它不易点燃,但胜在火旺、持久,清香,会为烧鹅增添荔枝木果香味。被荔枝果木香重重包裹,调料渗进鹅肉化成酱汁正在鹅肚里翻滚。

烤炉插上电,会自行转动,使炉内的烧鹅均匀受热。炉膛里放有一只钵子用来接滴下的鹅油,避免着火烧焦。盛满的鹅油拿来炒菜也别有一番滋味。“我们以前最喜欢用这些鹅油炒菜啊,拌饭啊,现在这种吃法比较少了。”邱何轩笑着告诉记者。

经过高温大火烤制,鹅身颜色自然金黄。切开饱含汁水的鹅肚,香气肆意外露。“烧鹅一定要趁热吃。”邱何轩提醒道。即烧即吃能使烧鹅的美味最大化。噙住一头,附着在鹅肉上的荔枝木香与舌尖顷刻碰撞,这是自家风味,也是满足的味道。

客家碌鹅

把滋味托付给掌勺人

同样利用柴火创造奇迹的还有客家碌鹅。“碌”并非“卤”,在东莞话里实为“煮”。这一道代表了东莞风味的经典粤菜,由始至终讲究食材的天然和菜肴的色香味俱全。刘汉英家住东莞牛山,这一带住着不少客家人,因此每到饭点,家家户户飘出来的饭香都饱含了朴实的客家风味。

待斩的碌鹅

客家碌鹅

每次做碌鹅,刘汉英都习惯早起。先收拾一下柴火,在老伴的帮忙下生火透炉,刘汉英则在一旁把刚宰好的土鹅清洗干净。接下来就要开始腌制调味了。用以调味的调料并不复杂:用盐嵌入肌理,是制作客家碌鹅的必要准备。老抽用以调味上色,再从鹅头开始,用蒜蓉豆豉调好的酱汁,加入南乳涂抹全身。不一会儿,净白的鹅肉在调料的“上色”后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只见刘汉英一手抓住鹅肉,另一手辅助,让它接连在锅里翻滚再翻滚,它将滋味的部分托付给了掌勺人的功底。“鹅的体积肥大,这样做会更入味。”刘汉英解释。

煮鹅的同时,利用香芋或者菜干吸附酱汁浓缩的精华,是极为聪明的做法。50分钟后,揭盖开锅,刘汉英做的第一件事是先把酱汁舀起来,“这些酱汁待会还要加入一些爆香过的蒜苗。”

除去鹅肉部分,刘汉英另外还把鹅血煮熟,鹅油就来炒菜,鹅杂拌炒粉丝,物尽其用。端上餐桌的鹅肉,光看就让人垂涎三尺。用酱汁浇淋鹅肉,肉质的嫩滑与酱汁的馥郁香浓,相得益彰,水到渠成。这是食材和配料完美搭配的最好体现,更是屋瓦回廊、寻常巷陌之间,东莞人最引以为豪的美食体验。

记者 庄嘉颖/文

什么是“增财香”?如何解读香灰真实含义?揭开线香的门道

自古以来,香就被视为与上天沟通的渠道,那么烧出来的香灰是否在冥冥中预示着什么呢?

根据老人的说法,烧出来的香灰可是有不少讲究,如果中间的香最高,右边次之,左边再次,那就是“增财香”,七日之内在金钱方面可能有意外之喜;左右平,中间低,是“小莲花香”,预示着三日之内会有好事发生……林林总总,有十九种不同的香谱,每一种寓意各不相同,那么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

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知道,真正决定香燃烧情况的还是线香本身。杂质过多、保管不当这些情况肯定会直接体现在线香燃烧中。

就拿线香断火来说,不少人将中途不再燃烧的香称之为“断头香”,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兆头,但是真让一个做线香的人去看,一定会说问题在香上。

我们老祖宗过去用的香都是纯植物粉末制成的,但是现在市面上占据主流的却是化学香,用一些廉价木粉加入化学香精勾兑出来的,这样的香味道浓郁,背后隐患却着实不少。

首先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断火问题,天然香燃烧是依靠香材本身的特性,而化学香却依赖于助燃成分硝酸钾,如果添加不够,或者和原材混合不够好,自然很容易中途熄灭。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添加助燃剂这件事本身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它使得原本没有温度的香灰变得极为灼热,在自然掉落时非常烫手,也极容易引燃周边木料与织物,带来火灾危险。

其次化学香在燃烧时产生的空气污染让很多爱香之人饱受其害。它内里所含的多种化学成分在常温状态下释放即可对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而高温状态下更是让它的危害呈几何式增长,尤其对于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和儿童,将成为呼吸道疾病的直接诱因。

那么要如何避免买到化学香呢?

就拿我现在手边的这款“鼻参大千”来说,它的颜色是那种黄褐色,接近木材原色,天然线香在没有加入化学染料的情况下,都是香材本身的颜色,不会出现红色、蓝色这些比较出格的色彩。

从香气上来说,鼻参大千选用野生沉香作为原材,它的味道是比较内敛的,不会像化学香那样呛鼻,尤其是这款香在经历6年窖藏之后,新香中的燥气已经被完全去除了,沉香本身的清雅醇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用它来作为日常用香,不仅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也能够养心安神,摆脱焦虑。

只有用上一款好的线香,才能摆脱客观因素对于香灰的影响,从而得到有参考价值的香谱。你平时是怎样选择线香的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