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梁氏(梁氏取名大全男孩名字)

时间:2024-02-04 04:21:24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郭博信谈中医传承

中医传承

谈到中医的传承,我不能不回忆起自己几十年涉足医林的往事,我亲自目睹了一些老中医由于后继无人使他们的治病“绝技”失传。

就拿梁秀清来说吧,他是我上世纪70年代最初学习中医时的老师。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西侯马村的一间普通农舍里,他是祖传九代的老中医,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的简图,然后一一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等,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祛病之法,由于语语切中病情,患者非哭即笑,甚则拍案称奇!中医脉诊竟如此神奇,我非亲身经历实不敢相信。后来我才了解到,他8岁时父亲就教他练习梁氏诊脉法,这梁氏诊脉法颇似《难经》诊脉法,如练习一呼一吸脉行六寸,练久了就能计算出脉行至何处有异即何处有病;练习浮取、中取、沉取则是按《难经》说的往3个指头上粘豆子逐渐加码。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四季平脉,父亲对他说只有掌握了平脉才能摸出病脉。然而,初学脉时父亲先不让他摸人的脉搏,而是让他摸河里的水,父亲说河流好比大地的血脉,它四季四时(早午晚夜)的变化,犹如人脉的变化。掌握了河脉的变化,有助于掌握人脉的变化。如此等等,他整整练了3个寒暑,才掌握了梁氏诊脉法。他就凭着这一手诊脉的硬功夫,不仅能诊断出肿瘤,而且凭脉辨证用药挽救了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命。他曾对我说,他要写一本《梁氏诊脉法》传之于世,可惜他未完成此书即去世,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他写的《肿瘤治验录》(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梁氏诊脉法已经不复得见,如何运用诊脉来诊治肿瘤这一绝技从此消失,我因为工作调动未能跟他学习而遗憾终身。

像梁秀清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山西介休县有个老中医孔二焦以擅长儿科和治疗肿瘤闻名遐迩,其望诊是一绝,病家不用开口,他一望就知道小儿患的是什么病,他开的药方,小儿每剂从不超过1角钱,成人每剂不超过5角钱,而且疗效卓著,直到现在还在百姓中传为美谈。那个时候,山西临汾市还有一个老中医李玉寿,最擅长小儿推拿,像小儿常见病如高烧、吐泻、肺炎、惊厥等,他用推八卦、利三焦等手法治疗,多则三五次、少则一两次就好了。每天抱着患儿来推拿的人川流不息。他每次收费也只有两三角钱,没带钱的就干脆不收。花钱少,效果好,又无副作用,真正是“简便廉验”。可惜,像以上这些民间老中医去世后,他们的这些“绝活”也在世上消失了,这是多么可惜呀!在这次论坛上邓铁涛痛心地指出:“中医几千年来的宝贝丢失得太多了。”我们应该有“兴废继绝”的紧迫感——中医传承,时不我待!

“师带徒”是中医传承的关键

从1990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用了传统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事关中医传承的重要举措。为什么中医传承非得采取“师带徒”这一形式?我认为这是由中医药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

中医与西医不同,正像任继学老师分析的那样,“西医学的基础模式是实验医学……其理论是一对一的”。而“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是“整体之中注重个体的理论医学”。中医讲的是辨证论治,其学术由临床产生,反过来也只有通过临床才能真正将其理解和运用。正像朱良春所说的那句明言:“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本在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而老中医是临床的高手,他们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我们只有拜老中医为师,虚心求教,才能把他们的经验学到手,才能提高疗效,从而把中医学术传承下来。

笔者开始学习中医时,将中医大学的课本知识装了一肚子,但在临证时往往疗效不高,后来拜了几位老中医为师,承袭了他们的经验,才在临床中逐渐得心应手。就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来说吧,过去我避之惟恐不及,后来拜了老中医李可为师,随师看病抄方,见他重用附子,屡起沉疴。过去我在10多年临床中因附子是“霸道药”从不敢用,经李师言传身教,逐渐学会了附子的应用。特别是对李师自创的“破格救心汤”,体会尤深,今举例说明之。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位65岁男性患者,心室扩大,于下午六时突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晦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我速将李师“破格救心汤”予之。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八时许,病势未转。第二剂时附子加重用量,稍稳定。十一时又服第三剂,附子又加量,病势开始趋缓,至次日清晨六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毫米汞柱,终于转危为安,又以补益气血之药调理一周后出院。

我之所以敢用重剂附子救此危垂之症,完全是由于李师言传身教的结果。“破格救心汤”是李师平时治疗急危重症的常用方,他说此方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李师一生致力于急危重症的研究,根据他的经验,心衰垂危病人不仅阳绝而且阴也暴脱,《伤寒论》的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张锡纯氏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加入活磁石、生龙牡粉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如此方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之毒使之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回阳之力持久。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放胆使用,李师特别强调“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平时随李师侍诊,聆听他的教诲,常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中医传承尤应着眼于精髓

毫无疑问,这些名老中医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我们应该全面传承,包括一招、一式、一方、一法。但是我通过品味此次论坛论文又深深地感到,我们更要着眼于学习他们辨证论治的思想,这是中医的精髓。换言之,我们更要学习他们临床中运用中医的思维去审因论治,组方遣药。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试举我师李可用麻黄汤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暴盲病案论之。

2000年秋,一位37岁农妇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太阳之表,即是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李师见此妇禀赋素壮,症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病愈3年后随访,血压一直稳定。

麻黄、桂枝升压,现代药理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已列为脑血管类病用药禁区,这几乎成了每个中医的常识。而李师却用麻黄汤治愈不可逆转的高血压,岂非怪事?其实不怪,李师之所以成功治愈此病,就是因为他未受西医药理的束缚,而是用中医理论去分析本案病机。即由于寒袭太阳之表,玄府闭塞,寒邪郁勃于内,气机逆乱上冲。邪无出路,遂致攻脑、攻目。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故用麻黄汤发汗,随着汗出,表闭一开,邪从外散,肺气得宣,水道得通,小便得利,郁结于大脑及眼底之瘀血、水肿亦随之而去,脑压迅速复常。此案若不按中医的思路去治,岂能奏效?

我受李师治疗此案的启发,在治疗颈椎病、腰椎病的对症方中,加入麻黄一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由此联想到古人用以麻黄为主的“古今录验大小续命汤”治疗中风,临床应用13个世纪,实有至理,而现代人久已罕用,实是不知中医汗法可以消除溢血、充血之水肿。人本一体,表里同气,表气闭塞则里气逆乱,表气通则里气和。中药有双向调节作用,是通过调燮整体气机而治疗局部疾病。汗法之奥妙,并不单在一个“汗”字,麻黄可以通利九窍,宣通脏腑之气。若按照现代中药化学分析来使用中药,岂不是与中医的病理病机南辕北辙?

再举一例。记得笔者曾跟随另一位中医临床大家黄杰熙侍诊。黄师最善于用寻常之品,起重疾,却顽疴,就诊者塞门壅户。我见他每天接诊之前,总要念几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立方。”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这是仲景治病的十二字真言,每天念几遍,主要是提高警惕,怕诊病时偏离中医轨道而犯错误。这和李可老师的治病观念不谋而合。李师亦常告诫我,临证之际,不但不要固执于西医的病名,有时连中医的病名也不必深究,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虽不能尽愈诸疾,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中医讲的是“有是证用是药”,我想,我们只有真正掌握了辨证论治这个精髓,才能一通百通。不管疾病有千种万种,疾病谱如何变化,我们都会“成竹在胸”,以不变应万变,乃至破解世界医学难题。如此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医的传承,使创新不致于成为一句空话。 (郭博信)

梁氏家训,闲时读一读,意味无穷

1

遵国法制赋当期,忠孝贰字教儿女;

德能养人善为本,百善孝字最为尊。

2

兄弟手足须团结,来生无有弟兄亲;

上慈下宽和为贵,谦逊屈己睦亲邻。

3

处人以诚待人礼,半点便宜不可侵;

凡事当留余地步,得理莫要紧追寻。

4

事若三思少后悔,一忍压倒怒上心;

血气方刚戒与手,定然祸招身。

5

天高地阔退一步,心气和平让三分;

骄者必败成定理,谦必受益满招损。

6

敬老爱幼须躬行,解人之危当认真;

见义勇为份内事,修桥补路亲临身。

7

助人为乐莫求报,济困扶危当诚恳;

勤而不俭空费力,俭而不勤枉劳神。

8

一生安分身无辱,苍天不辜好心人;

过量之酒莫要饮,义外之财莫要寻。

9

万恶之亊淫为首,千万别做偷花人;

心地端正是本分,天理不容半毫分。

共读梁氏家训

01

诗歌传遵法爱家国之意,词赋教忠祖孝亲恩之

言。有过才有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任何

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的个体,都必须遵守特定

社会的规则。

修来美德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无论有多大

善意,首意为孝。特定社会的大环境中,还有

小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来讲,往大了

说是人与国家的关系;往小了看,便是人与家

族或者家庭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纽带应

该是一个忠字,个人与家族或者家庭的关系纽

带应该是一个孝字。

02

兄弟骨肉相连,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怜,任

何危机关头,但凡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心心相

连,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没有迈不过的

人生门槛。如果有来生,同根相连的兄弟也是

最亲的,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庭关系,是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系统的个体单位,只有家庭团

结和睦,才能建设社会的团结和睦。

对待父母长辈要慈祥,对待兄弟姐妹以要宽容

的态度,和气生财,是古老而不变的道理。一

走出家门,家庭关系随即变成邻里关系,个体

单位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个体单位的关系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睦相处邻里近亲,老吾老

一家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像

对待自己家族的父母长辈一样对待别人家的父

母长辈,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别人

家的兄弟姐妹。以爱相处,以情相护。

03

诚以待人,信结贤士。想要占据别人的便宜自

己便是最不得便宜的一个,防人之心且存,害

人之行而占据别人便宜者,不但得不到应有的

成功,还会丢失友谊,毁了信誉,可谓自毁前

程。

就算是偶然碰到欲想占据自己便宜的人,得饶

人处且饶人,不可得理寸步不让。占了风头,

揪住别人的短处,穷追猛打,不合乎做人的基

本道理。自己吃一点亏,还人一份情,看似自

己吃亏了,但在做人上是自己占了便宜。吃亏

与占便宜,总要以自己吃一点亏为先的,受些

许委屈,或许是件好事。

04

人生之事,无非有三样: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自己的事情无非有喜怒哀乐,可统称为“欲”字,甚喜不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怒气不可迁就别人,拿别人当出气筒,圣人云: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思想的化身是手脚,血气方刚的少年需要控制自身的欲望,谈情说爱自当心甘情愿,不可强迫人,发生案例。自古色字头上一把刀,怒发冲冠为红颜,人类早期的战争就是一部争夺食物和女人的历史;进入现代社会,在糖衣炮弹下报废的人儿更是多得说不清。大丈夫立于事业,之事当暂且搁浅。

05

为人处世,得理需让人三分,错误自当承认,心平气和处世和人。有道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法制社会,一切依据法律程序来办理,但也不可太过计较,法律之外,还有情理,即要知法守法,懂得运用法律,还要懂得做人,不可成为工具,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此为法在德失是也。

骄兵必败,谦受益,满招损。自古至今,骄兵必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广受益,自满自大自毁损害自己的形象以及利益。人生太谨慎,显得胆小怕事,封闭守旧,大可不必。但是,谦虚是必须的,一个不懂得谦虚的人注定其人生是失败的。

06

敬重长辈,爱护幼小,应当躬行,正所谓“常回家看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行动。摆脱事物不可取,例如,寄些钱财或者物品充当躬行。人们之所以寂寞,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以闲聊的人,有道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有一个可以互相倾听闲言碎语的同伴。躬行之,如何?凡应答别人之事,当尽力而为,认真对待,操之认真行为。量力而行,实在不能接受的帮助,便不要应答,但凡接受了的帮助,不可敷衍了事,应当认真执行。

圣人云:当仁不让。其中“仁”字自然有“仁义”的含义,正义之举动,此为分内之事。新闻上曾热议“老人过马路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倡议扶,但是不可否认人是自私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可视情况而定,直接报警或者拨打急救中心电话。若有集体修桥补路的事情,不能操持领导主义,应当加入其中,在一旁充当指挥官,不但有损自身形象,而且不利于集体的发展。

07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怡人善念,心留美德。不管是举手之劳,还是倾尽全力,当助人为乐,即以帮助别人为一种乐趣,从而自己也获得快乐的生活体验。扶危救困当诚诚恳恳而躬行,不能三心二意,名利主义,称之作秀。当今社会,为了自己的人有许许多多,为了别人的人却越来越少去,何不做少数人中的一份子呢?

历览先贤家国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只知道“勤俭”二字不可以,应当知道将其拆开来理解。“勤”字有勤奋的意思;“俭”字有节俭的意思,结合起来的理解即要勤劳奋斗并且节俭开支。入库三百,消耗五百,哪能不败家呢?

08

安分做人,踏实做事。人生几十年,法制社会之中,懂得并遵守律法以及做人的规矩,凡事凭法律的裁决,不要以欺人为生活的乐趣,也不必受到别人的侮辱,要擅长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观察周边的亲朋好友以及陌生人,还是好人比较多些的,防人之心有没有,那是个人的事情,但不可生有害人之心,更不能持有害人之行,和睦相处,生活自然乐趣横生。

饮酒当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生在世,喝酒是一件大乐事,但是,为了饮酒而伤身,甚至是害身,那就太可惜了。酒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发泄感情的一种途径,痛饮要当量。另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每一个人都爱钱财,尽管钱财被君子命名为身外之物,但是,身外之物,谁不爱呢?可是,获取钱财要合乎道义,为了钱财不择手段,最终只得自毁。

09

万恶淫为首。温饱思淫欲,不但不图进取,自毁大好前程,而且即将使得已经创造的大好基础崩然坍塌,不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人生的故事,除了食物跟女人,我们还有理想信念,还有信仰追求,人类的进化不能之停留在食物和女人的阶段,个人的进步,更不能提留在女人于食物阶段。最可恶不过偷情,感情实在融合不了,性格也实在包容不得,何不分道扬镳?你骑你的单车,我开我的摩托,那不是更好?何用偷情?

心地端正,本本分分。对于女人来讲,每一个男人都有不一样的一面,要善于去发现你的男人的优秀一面,别样的一面;对于男人来讲,女人下面都一样,不过是几分钟的热闹而已。本本分分,追求梦想。人情事理不可全盘打碎,天理分毫不让,寸步不让,人情与天理,过分地违背要么遭受法律的裁决,要么遭受道德人伦的攻击,无处藏身。

104岁的梁氏:“你说现在的日子有多得!”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梁氏老人近照。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左图:104岁的梁氏喜欢骑三轮车,赶集赶会,走亲访友。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右图:梁氏老人讲起事来,思路清晰,记性很好。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104岁的老太太扶住三轮车把,稳稳地上车、前行、转弯、下车,一圈下来,气定神闲,引得众人一片喝彩。

老人名叫梁氏,生于1917年,柘城县皇集乡如意村第九村民组人。除了有点耳背,老人家身子骨十分硬朗。“这10来年光三轮车她都换3辆了。”孙女张春晓说,“前几天赶集,奶奶还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提着食品袋,里面有几个馒头。买馍给孙子送去了。”

一生的操劳和辛苦,都藏在老人密密麻麻的皱纹里;现在生活的幸福感,挂在老人微笑的嘴角边。

“我100多岁了,这辈子俺啥都经历过。”老人说,“那一年,俺妮儿才3岁,大晌午突然天黑了,一天的星星。我赶紧给俺妮儿说快敲盆,天狗吃太阳了!结果第二年是歉年,多粗的榆树,啪嗒啪嗒敲掉皮,晒干了筛一筛,掺着红薯面摊烙馍。就这样还有了上顿没下顿。村里不少人出外要饭了,那日子真叫苦!”

记者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在1941年9月21日,我国确实发生了日全食,从新疆到福建的大半个中国都能看到。次年,即1942年,暴发了中原大饥荒。1000万人的河南省,饿死大约300万人。电影《一九四二》记录的就是在中原大地上发生的哀鸿遍野、惨绝人寰的一幕。

也许痛苦的印记最为深刻,老人道起了80年前的一首悲伤的民谣:“蚂蚱吃,撵子溜,后面跟着轱辘子舅。轱辘子舅还好点,后面跟着猫老爷。”经过反复询问,老人用本地方言说的“撵子”是一种小蚂蚱,“轱辘子舅”是豆虫,“猫老爷”是毛毛虫。意思是1942年发生了蝗灾,庄稼被蝗虫、豆虫、毛毛虫糟蹋得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成为老人一生中的痛。

老人的大女儿名叫张玉兰,今年84岁。她说,母亲命苦,3岁丧母,12岁丧父,20岁嫁到张家。张家也是穷得冒烟。“听我爹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奶奶因为饿得活不下去,带着我两个叔叔逃荒去了。两个叔叔一个叫骨朵,一个叫富。解放以后,为了寻找他们,家人费了不少劲,去过很多地方都没找到。”

在张玉兰的记忆里,母亲天天睡得最晚、起得最早。“俺爹娘就有我跟弟弟俺姊妹俩。小时候连老带少一家9口人,根本养活不起。只能借地主家的粮食,借一斗,还两斗。为了贴补家用,俺爹磨油,俺娘炒芝麻。我那时候还够不着磨,就拿着笤帚扫芝麻。”

一家人昼夜劳作,惨淡经营,勉强度日。但碰到兵荒马乱,这样窘迫的日子也难以为继。“那一年吃罢晌午饭,孩子爹说,快跑快跑,蛮子进村了!蛮子就是日本兵。”梁氏的思绪回到80多年前,“那时刚收完小麦,蛮子连人带马没少糟蹋粮食。我那时躲到吴桥妹妹家住了。蛮子在咱如意馆村一共住了1月零5天。”

“我家对面就是一条公路。蛮子沿路进村后,见鸡逮鸡,见猪弄死带走。他们把俺家的鸡逮走了,我撵到东地桥头。那时候我五六岁,还不知道害怕。”张玉兰笑着说,“那时候谁能想到现在生活这么好!”

“现在吃得好,穿得好。”梁氏感慨地说,“活到现在我值得很,你说现在的日子有多得!”

2000年,86岁的老伴张云明去世了,但勤劳能干、诚信经营的家风传承了下来。老人的儿子张连志育有5女1子,在生产队里光靠工分肯定挨饿,他加工锅拍拿到集上去卖。后来,又换了一种营生。“我爹年轻时候,拉着车子拿盆换粮食,把整个河南省基本走了一遍。”张连志的四女儿张春晓告诉我们,“冬天农闲时候才出去,拉一车盆,蒸一锅馍,往各地走。饿了,借人家一碗水啃干馍,晚上睡在人家屋檐下。第二天醒来时眉毛都变白了,挂满了冰霜。”就这样,出外10来天换来一车小麦、玉米、麸皮等,再拿到市场上去卖,能挣10来元。“我大姐十二三岁时候,跟着大人去换盆。先把她车上的盆换完了,她拉着空架子车从太康一个人原路返回。俺爸继续往南阳那边走。”

吃多大的苦,才能享多大的福。2017年,77岁的张连志去世了。“到了我哥哥张海亮这一代。哥哥14岁时就跟着爸爸从新密往柘城卖散煤。凭着多年踏实肯干,哥哥生意越做越大。但他始终为人低调,热心助人。”张春晓说。据了解,张海亮是柘城县知名企业家,县人大代表,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拥有多家企业,其中,名下的柘城县如意面业有限公司日产200多吨面粉,产品销往上海、广州、杭州等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张海亮经常慰问敬老院,造福桑梓。去年疫情期间,他积极捐助消毒物品和面粉。现在皇集乡的环卫垃圾箱和许多公益设施,就是他捐助的。

儿孙成才是老太太最大的安慰,造福乡邻是老太太的夙愿。张春晓说:“我奶奶一辈子与人为善。不管亲戚朋友,只要有困难,她知道了就尽力帮忙。我记忆里,有些衣服穿着穿着没有了,都被奶奶送人了。上世纪90年代,我家装了一部电话。有在外打工的村民约好时间与家人通电话。我奶奶蹬着三轮车,挨家挨户通知。我家电话旁经常坐着一大堆人。”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梁氏老人已经成为方圆十里八乡有名的老寿星。如今,老人已经五世同堂,子孙后代60多人。“我姐的孙子已经17岁了,我们奔着六世同堂出发了!”张春晓笑着说。

“新闻1+1”

梁氏的长寿之道

今年104岁的梁氏老人是个“网红”。老人家骑三轮车的视频在手机上传播后,让许多年轻人惊叹不已。

坚持劳动:生命在于运动。长期劳作使老人有一个好体格。年轻时,她干完农活,忙完家务,还要炒芝麻、磨香油,再到集上卖。据84岁的女儿回忆,母亲那时候每天睡觉仅仅五六个小时,别人休息时她没休息,别人起床时她已经起床了。

晨练有道:70多岁之后,老人逐渐习惯了早睡早起。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早上5点多起床。晨练时正走几圈,倒走几圈,打拳踢腿,颇有章法。

喜欢活动:老人喜欢骑三轮车,赶集赶会,走亲访友,三轮车骑得虎虎生风。能自己干的事情决不麻烦别人,是她的信条。

能吃大肉:羊肉、牛肉嚼不动了,老人能吃大肉。据女儿说,一天三顿红烧肉都不厌烦。

热心助人:老人与人为善,热心助人。亲戚朋友有困难,能帮十分不帮九分。

子孙孝顺:诚信经商的家风传承下来,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子孙事业有成,老太太经济条件大为改善,有了保姆照顾,但她不依赖保姆。老太太近百岁时,还自己下厨做饭给70多岁的儿子吃。

知足常乐:老太太一点也不迷,过去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孙辈的名字也能记住。因为在苦日子里泡大的,她对眼下的幸福生活非常珍惜。她常常说:“现在吃得好、穿得好,做梦想不到过上这样的生活。我熬值了!”(宋圣英)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