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晚上做梦,会梦见动物。比如梦见蛇、兔子、青蛙、鸡、鸭、羊之类的。那你们梦见过自己没看过的动物吗。那么在梦里,梦到动物是什么意思呢?梦见动物有什么预兆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做梦梦到动物的详细解说!
梦见动物,表示梦者的运势很好。
梦中的动物可能代表的就是你将要遇见的贵人,说明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将会有很多贵人帮你。所以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就算是低调行事,也会无意撞到出彩的机会,提示你要把好好握住。最近要小心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可能在工作中,或在朋友关系上会面临孤立的情况。
在心理学中,动物在梦里代表只能靠直觉理解的那部分性格。带着幼兽的动物是母性和母亲的象征。幼兽说明你关心自己纯真的部分或者你身边的孩子。受伤的幼兽表明你可能注意到自己成熟过程中或接受生活的途中所存在的困难。梦到动物被食,可能象征着你自己创造出的“魔鬼”,只有当你“吞食”掉它们时,才可能征服他们。
不同人梦见动物类的梦境解析
上学的人梦见动物类,意味着可以录取,未能进入理想的学校。
做生意的人梦见动物类,代表不很顺畅,经营中不稳定,少投资为要。
本命年的人梦见动物类,意味着饮食小心,朋友背信,金钱往来,宜谨慎。
恋爱中的人梦见动物类,说明由于心情不定,加上言语的中伤,婚姻不成。
怀孕的人梦见动物类,预示生男,四、五月占生女。夏天少外出。
出行的人梦见动物类,建议稍延后回来,不改变行程为佳。
梦见动物园动物追,避免特立独行,配合周围人的步调去做,事情自然平安无事地完成。还能由助人中感受到满足与成就感。如果有人提出问题求助于你,可借此好好发挥一下领袖手腕,应可顺利解决。不过也要留意可_得意过头,本末倒置而疏忽了自己的工作喔。
孕妇梦见大型动物,饲养的小动物也许想要自己溜达的机会,培育的小植物也许不愿意作为盆栽生长在小花盆里,自己照顾的小孩也许更愿意自己一个人玩会!怎样的施恩才是别人所需要的,你这两天会有新的想法!
本命年的人梦见大型动物,处事谦虚有礼,一切平顺和谐如意。
梦见很多大型动物,心思细腻,想法也多变,这两天从事创意的工作/学业最为合适,担任幕后的策划者也不错。一个执行能力强的朋友,能帮你把想象的东西变为现实的成果,为自己寻找一个这样的搭档才能让这两天有所成就呢!
出行的人梦见很多大型动物四处逃窜,建议途中受困,延后出行。
怀孕的人梦见很多大型凶猛动物,预示生男,慎防流产、忌动土。
上学的人梦见被大型动物追杀,意味着困难受阻,未能如愿。
做生意的人梦见大型动物要进屋,代表未能专心在事业上发挥,应该专注关切。
做生意的人梦见骑在黑色大型动物身上奔跑,代表诚意处事可获得发展成功。
女人做梦梦到很多动物
梦见很多动物意味着,人事角力的斗争似乎总算冷却下来,原本剑拔弩张的情势和缓不少,团体里的气氛也逐渐有好转的迹象,大家都希望能早日回到往日的和谐,摒除成见重新修补伤痕纍纍的关系,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展现效果。
梦见很多动物,身心疲惫,精力无法应付扩张的局面!野心如果不能选择更省力气的实现途径,只会把自己累坏!你要开动脑筋了!恋人身体会感到不适,你需要多多照顾他才能表现你的爱!
梦见很多种小动物意味着流动的气氛更适合你!今天你的关注力往往难以集中,情绪也是时起时落,待在家中会觉得蛮无趣的。今天的日子不如乘通工具四处走走吧。心情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好起来呢!和恋人之间会出现角力的局面。双方都有些各不相让,但是有共同的目标往往可以使你们成为联盟。
梦见好多动物意味着适合表达情感的一天,今天的你往往有文思泉涌的`感觉,对待情感的感觉尤其真切,平时落下的感情债,今天可以补上了!
梦见很多小动物意味着重新认识了自己一番,对于外在事物看得较为淡薄,不去与人争锋相对,保持平庸之姿,便能度过许多风暴,在暗处更能看清许多事情。透过这番沈潜,使得自己未来处理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也更能抓住人心,就静静继续等待时机吧。
出行的人梦见大型动物要进屋,建议遇水小心,平安返家。
做生意的人梦见很多大型凶猛动物,代表谨慎勿急躁,小心经营不会有亏损。
出行的人梦见许多大型动物来我家,建议阻碍几天后顺利外出。
本命年的人梦见大型动物出生,意味着不可合伙生意,防朋友背信,不可连带保证,损财。
上学的人梦见很多大型动物四处逃窜,意味着分数在录取边缘,不很乐观。
梦见动物的心理学建议
这两天你会有一些夸张的举动,事后就连自己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后怕或后悔。不过,语出惊人往往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慌,你最好证实这一点。克服恐惧是你这两天要过的关卡!恋情方面,恋人的虚荣心有所增强,可能在物质条件有些挑剔,你要注意照顾恋人的“面子”了。
大家都梦见过什么?下次我们一起讨论
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到东兴市海边金滩,我跟随“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在国道219广西段一路前行,见证了一个个普通却闪烁着光芒的故事,他们是笑对艰苦环境的山中大汉、是对岩画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的研究员、是与白头叶猴共同作息的守护者……一位位在平凡岗位做出自己最大努力的人,用笑容感染着我们。他们的笑声穿越山川大海,成为回响在219国道上的独特音符。
面对生活的笑容,是不惧艰难的乐观
位于中越边境线附近的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南乡甲柳村上保屯,是一个小山村,曲折蜿蜒的山间小道,是他们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没有水田,没有连片的平地,“挂”在山坡上的玉米地是村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南乡甲柳村上保屯
拖鞋、短裤、短袖,休闲打扮的吴星海,脸上似乎永远挂着微笑,掩饰不住的幸福让这位大山的汉子浑身阳光四溢。
↑ 拼版照片:左图为2009年7月14日,吴星海扛着药藤下山(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右图为2023年7月31日,吴星海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在新居中合影(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我的同事张爱林在2009年7月14日拍下了吴星海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彼时,13岁的他正扛着一担药藤下山,1公斤药藤能卖5毛钱,而吴星海用他瘦小的身躯扛起5、6公斤的药藤,仅仅能卖两三块钱。
↑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9年7月14日,吴世荣在放牛时留影(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下图为2023年7月31日,吴世荣与妻子和女儿在新居中合影(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同村的吴世荣在老照片中微笑着看向镜头。这个当初的放牛娃说“只有我去放牛,爸妈才有时间去做别的工作”。从有记忆开始,他的生活就是在放牛,他也因此10岁才上小学。后来吴世荣早早放弃学业,开始打工挣钱。
政府出资帮助上保屯的村民们建房,每户有两万块钱,可以建一层平房。“我去打工赚钱,然后就寄一点钱过来给老爸扩建这个房子,因为房间不够睡。”
吴星海也在中专二年级时辍学。“我是想上学,家里撑不起,没毕业就出来了。”辍学后的吴星海和吴世荣都去了广东,他们用打工挣的钱把自己家的房子越建越高,越建越漂亮。
吴星海在几年前回到家乡,娶妻生子,然后用打工时学会的水磨石手艺给附近的村民提供服务,仅此一项,一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在他自己装修的家里,客厅地板磨得光可鉴人,在屯里也算首屈一指。
用打工挣的钱及养牛、鸡、鸭等的收入,吴世荣家的房子在几年之间,从一层平房不断“长高”,现在已有两层半。吴世荣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屯里开了一家杂货铺,自己则在家附近打工,一边赚钱,一边照顾孩子。
吴世荣的女儿有点怕生,跟她说话,她就只知道点头。跟记者熟悉后,她很爱笑,无忧无虑的样子很是惹人喜爱。看着在玉米堆上玩耍的女儿,吴世荣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现在家里条件好了,想吃啥自家都能做。孩子读书也不再是负担了,希望她能考上大学,为父辈祖辈圆个大学梦!”
↑ 7月31日,吴世荣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南乡甲柳村上保屯搬运晒干的玉米。
随着国家一系列兴边富民政策的实施,像吴星海和吴世荣一样生活在广西那坡县的村民,外出打工或是自己创业,致富手段日益增多;除了9年义务制教育之外,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得以免除,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给予补助——在上保屯,以及无数个像上保屯这样的小山村里,孩子们可以用学习来追逐自己的梦想。日益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吴星海和吴世荣这样的边境村民脸上挂上了越来越多的笑容。
面对艺术的笑容,是三十多年的坚守
花山,当地壮语称“芭莱”,即“有画之山”。凡称为“花山”者,崖壁上都绘有岩画。狭义的“花山岩画”特指“宁明花山岩画”,广义则指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200多公里的崖壁上的岩画,共包含38个岩画点、109处岩画、4050个图像,是中国南方乃至亚洲东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赭红色岩画群。其中,宁明花山岩画是世界同类岩画中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被誉为世界岩画的极品。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
8月8日,朱秋平像往常一样再次来到花山岩画下——每周,他都要来这里2、3次,看看这片自己守护了30多年的神奇古迹。与往常不同的是,因为洪水上涨,他的这次花山之行要乘坐大船、面包车、摩托车、小船,才能到达花山岩画。
朱秋平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中国岩画学会常务理事,30多年来致力于花山岩画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工作,记录了40多本笔记近100万字,记载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花山岩画研究的所有文献和纪事,被誉为“花山岩画的百科全书”。
↑ 8月8日,朱秋平在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下讲解岩画知识。
“岩画的缺失,是因为这种灰岩的分化、开裂、掉块,然后岩画跟着它掉落。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这种病害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比如《异闻录》里面说到的‘或有无首者’,那个时候有的岩画已经没有头了,也就是说已经发生了这种分化开裂掉落了。”朱秋平对我说。
↑ 宁明花山岩画局部(8月8日摄)。
拯救这座伟大的艺术圣殿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1988年,左江花山岩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开始,相关部门对花山岩画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保护勘察研究、加固材料试验、编制保护方案等工作。2009年起,正式实施保护工程。国家文物局先后投入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广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左江岩画包括花山岩画在内的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旅游规划等工作。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和广西多次组织专家以花山岩画为重点,开展一系列病害调查、科学实验和针对岩体的保护。
↑ 8月8日,朱秋平在宁明花山岩画下。
“现在关于花山岩画还有很多不解之谜,比如说具体绘制在什么年代?花山这么一个陡峭的崖壁,它是怎么完成作画的?是怎么上去画的呢?然后颜料又用的是什么?经历数千年的风吹日晒,色彩还是依然这么鲜艳?沿着明江到左江260公里沿岸的峭壁上,都绘制了岩画,主要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今天依然还是谜。”站在岩壁之下,仰望着色彩斑斓艳丽的花山岩画,朱秋平有些感慨地对我说,“我特别喜欢花山岩画,在我心目中它是带着很深感情的一种东西。我基本上是每周都会在这里3天到4天。等退休了,我还要继续为花山做服务,特别是从我个人的爱好去进一步地搞创作啊,搞宣传等等,继续为岩画保护和研究尽心尽力!”说到这里,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的朱秋平嘴边泛起了微笑。
面对国宝的笑容,是深植山林的守护
在位于广西崇左市罗白乡的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李文钦和几位小伙伴已经在这里呆了一年多。他们保持着与白头叶猴一样的作息时间:天不亮就到达白头叶猴栖居的岩洞,天黑了,白头叶猴都回家了才启程回宿舍。
为了能够记录这些白头叶猴守护者的故事,我清晨5点起床,从崇左市出发,不到6点跟随李文钦一起抵达了保护区里的岩壁之下。不一会儿,几个“理着”“莫西干”发型的小脑袋从岩壁洞窟中伸出来,警惕地四处张望,随后,拖着长长的尾巴向山顶爬去。
“它们先往上爬,确定没有危险,才会下山吃东西。”李文钦对我说。
↑ 8月5日,一群白头叶猴在悬崖峭壁上活动。
↑ 8月5日,一只白头叶猴在树林间飞跃。
“我们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保护白头叶猴。我的课题是研究白头叶猴集体行为。我在记录它们的数据,再去分析就可以大概率地知道哪个猴子比较有发言权。”李文钦说。
↑ 8月5日李文钦在观测猴群活动。
广西师范大学对白头叶猴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的研究更加深入,李文钦所在的团队专门研究白头叶猴的行为,另外,还有专门研究白头叶猴叫声的团队。每个团队成员在保护区的工作时间为一年,现在正是新老交替的时间,李文钦带着师妹刘彦辰工作一个月后就将返回学校。
↑ 8月5日,护林员梁志章(左一)和李文钦(中)、刘彦辰在观测白头叶猴活动。
在猴群下到山脚树林间的时候,护林员梁志章也来到这片树林,他和李文钦一起开心地看着猴群在林间自由飞跃。他是保护区所在地的村民,加入护林员的行列已有十五、六年。梁志章告诉记者,以前白头叶猴绝不会和人走那么近:“小的时候只能在野外听见猴子的叫声,猴子那个时候比较怕人。”
由于毁林开荒、非法盗猎等原因,白头叶猴栖息地不断萎缩,到20世纪80年代初,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300多只。为保护白头叶猴,2005年,崇左白头叶猴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梁志章随后成为了护林员。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当地在保护区实施栖息地修复工程,建成白头叶猴生态廊道、食源植物园、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为筑牢保护屏障,近年来崇左市在保护区建成4个管理站、7个管护点;同时将远程监控、红外相机等信息化手段与人工巡护相结合,全天候、全方位跟踪监测白头叶猴。最新的数据显示,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增加到约1400只。
↑ 8月4日,护林员梁志章在密林中巡护猴群。
今年5月,我还采访过梁志章的同事——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片区管理站负责人、80后的蒙育宁,因为属相是猴,做的事也是守护猴子,他也被同事和朋友称为“猴王”。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蒙育宁,2004年调到岜盆自然保护区工作,从那时起,白头叶猴就成了他守护的重点,这一“守”就是19年。
让蒙育宁下定决心留下来的,除了10多年间与白头叶猴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外,更源于他和一只幼猴的故事。
2015年,渠茗村一个村民在地里劳作时捡到了一只金黄色的白头叶猴幼崽。接到报告后,蒙育宁立即驱车赶往事发地察看。他的车未停稳,一只雄猴就冲着他跑过来,在车头急躁地来回走动。经过观察,蒙育宁猜测,小猴可能是被雄猴特地抱来让人发现并希望得到救助的,如果没人救,小猴就会被新猴王杀害。电话请示上级同意后,蒙育宁决定把这只刚出生10多天的小猴先带回家喂养。见小猴被抱走,雄猴这才离开他们。
“因为是渠茗村群众发现的,带回家后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茗茗’。没几天时间,它就开始粘人,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它。”蒙育宁说。为了给“茗茗”更好的照料,经与上级部门沟通,很快他又把“茗茗”送到专业机构养护。不幸的是,“茗茗”最后还是夭折了。
这件事对蒙育宁触动很大。从那一天开始,蒙育宁把自己微信头像换成了“茗茗”的照片,昵称也改为“马骝二”(“马骝”是当地粤语“猴子”的意思)。蒙育宁说,从失去“茗茗”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守下来,守住这片青山,守护住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家园。
↑ 5月18日,蒙育宁(前)和同事在岜盆片区给白头叶猴送水。
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路陡峭、丛林密布,为了防止蚊虫蛇类叮咬和被荆棘刮伤,不论春夏秋冬,梁志章和蒙育宁他们都要穿上厚重的衣服鞋子,还要背上各种仪器设备。而且,保护区所在的地域都是喀斯特岩溶山区,雨水很难自然储存。在降雨量较少或频率低的时候,白头叶猴也会遇到饮水困难。2005年,一只白头叶猴跑到村里的池塘喝水时被群狗咬死。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梁志章、蒙育宁和队友们每到干旱少雨的季节,就要肩扛着几十公斤重的大水壶上山给猴子送水。
↑ 5月18日,蒙育宁(左)和同事在岜盆片区给白头叶猴加水。
“饮水点都是在陡峭石壁、悬崖边,对猴子来说比较安全。”梁志章对我说,这项极其艰难的工作需要两个人协力才能完成,“每个人拎着两个水壶,一个水壶是30斤,两个60斤。爬山的过程中可能滑倒,毕竟我们是爬到悬崖边比较陡的地方,肯定比较危险。”
这样的工作虽然辛苦且危险,但坚持下来,得到的是无法言喻的快乐,“它偶尔会好像跟我们打招呼,看到我们也不跑,我们也会跟它吹个口哨。”
现在,保护区协同当地林业部门在保护区周边村庄与村民共建白头叶猴保护小区,加大了对当地群众爱猴、护猴、管猴的宣传力度。
在这次白头叶猴保护区的采访中我看到:多种综合措施的实施,为白头叶猴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护林员和研究者的努力,为更好地保护白头叶猴提供了支撑;越来越多的观猴游客,让白头叶猴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 8月5日,在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的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只白头叶猴从我同事身边跑过。
“这几年猴子自己感觉到很安全,没有人会伤害到它,所以它能够这么近距离跟人这样活动。”看着白头叶猴就在自己头顶上方一两米的地方玩耍,梁志章感慨地说,“见到猴子数量变化那么大,我们也感到非常自豪。”
“这里保护得太好了,现在猴子都不怕人了。”一位游客一边拍照一边在我身边惊叹着。梁志章和李文钦在一旁听着,相视一笑,笑容里含着满足与骄傲。
白头叶猴在林中不断移动,寻找着最新鲜的果实和嫩叶,李文钦和师妹刘彦辰紧紧跟随着它们:观察、记录。刘彦辰一边记录,一边用手掐着手臂上被蚊虫咬出的小包,不一会儿,手臂上全是月牙形的指甲印。夏日的树林中,蚊虫叮咬无法避免,就在采访的两天时间,记者的手臂也被咬出了几十个小包,奇痒难当。而对于研究者和护林员来说,这还不是最让他们难以忍受的。
“有时候温度40度,比较晒,还有蚊虫。你们遇到的蚊虫还算少的。我们前段时间有时身上都爬满了。一边烈日在燃烧,然后旁边苍蝇一直飞来飞去,感觉心态上有点起伏,就想回去了。”李文钦和梁志章都告诉记者,最危险的是遇到蛇,毒蛇,眼镜蛇:“蛮近的,三四米,看到了我就跑了。”
几十年的时间里,白头叶猴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从恐惧到熟悉,从只闻其声不见其猴到毫无顾忌地在人们头顶“嗖、嗖”地飞来飞去,这样的巨变正是因为无数个像梁志章、蒙育宁、李文钦和刘彦辰这样普通守护者默默地努力才得以实现。
看着游客们在白头叶猴觅食的树下举着相机不停地拍摄,我在想,当人们能够近距离地看着白头叶猴在林间表演那敏捷而曼妙的精灵之舞时,是否会想起这些守护者,他们或许身上爬满蚊虫,或许被眼镜蛇吓得跑开,或许正在扛着沉重的水壶攀爬悬崖,但他们也会开心地笑着看“石山精灵”翩翩起舞。
↑ 8月5日,梁志章(右)、李文钦(中)和刘彦辰在观察白头叶猴活动。
走完国道之行,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触动我的人,我从中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我想,镜头下的“国道之行”故事,是伟大时代里每一个普通人前进的缩影,这里有着朴实而又动人的故事。219国道上的故事,每天都在变化,同时每天都保持着不变。变化的,是老百姓们日新月异的生活环境、居住场所。不变的,是深植大山的人们的笑容,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们都笑着面对;无论工作多么枯燥,他们都笑着坚守;不论困难多大,他们都笑着克服。
这笑声,穿越国道,从雪山到大海,感动着镜头后的我们。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周华
编辑:谢秀栋、周大庆、卢烨、徐嘉懿
很多人晚上做梦,会梦见动物。比如梦见蛇、兔子、青蛙、鸡、鸭、羊之类的。那你们梦见过自己没看过的动物吗。那么在梦里,梦到动物是什么意思呢?梦见动物有什么预兆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做梦梦到动物的详细解说!
梦见动物,表示梦者的运势很好。
梦中的动物可能代表的就是你将要遇见的贵人,说明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将会有很多贵人帮你。所以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就算是低调行事,也会无意撞到出彩的机会,提示你要把好好握住。最近要小心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可能在工作中,或在朋友关系上会面临孤立的情况。
在心理学中,动物在梦里代表只能靠直觉理解的那部分性格。带着幼兽的动物是母性和母亲的象征。幼兽说明你关心自己纯真的部分或者你身边的孩子。受伤的幼兽表明你可能注意到自己成熟过程中或接受生活的途中所存在的困难。梦到动物被食,可能象征着你自己创造出的“魔鬼”,只有当你“吞食”掉它们时,才可能征服他们。
不同人梦见动物类的梦境解析
上学的人梦见动物类,意味着可以录取,未能进入理想的学校。
做生意的人梦见动物类,代表不很顺畅,经营中不稳定,少投资为要。
本命年的人梦见动物类,意味着饮食小心,朋友背信,金钱往来,宜谨慎。
恋爱中的人梦见动物类,说明由于心情不定,加上言语的中伤,婚姻不成。
怀孕的人梦见动物类,预示生男,四、五月占生女。夏天少外出。
出行的人梦见动物类,建议稍延后回来,不改变行程为佳。
梦见动物园动物追,避免特立独行,配合周围人的步调去做,事情自然平安无事地完成。还能由助人中感受到满足与成就感。如果有人提出问题求助于你,可借此好好发挥一下领袖手腕,应可顺利解决。不过也要留意可_得意过头,本末倒置而疏忽了自己的工作喔。
孕妇梦见大型动物,饲养的小动物也许想要自己溜达的机会,培育的小植物也许不愿意作为盆栽生长在小花盆里,自己照顾的小孩也许更愿意自己一个人玩会!怎样的施恩才是别人所需要的,你这两天会有新的想法!
本命年的人梦见大型动物,处事谦虚有礼,一切平顺和谐如意。
梦见很多大型动物,心思细腻,想法也多变,这两天从事创意的工作/学业最为合适,担任幕后的策划者也不错。一个执行能力强的朋友,能帮你把想象的东西变为现实的成果,为自己寻找一个这样的搭档才能让这两天有所成就呢!
出行的人梦见很多大型动物四处逃窜,建议途中受困,延后出行。
怀孕的人梦见很多大型凶猛动物,预示生男,慎防流产、忌动土。
上学的人梦见被大型动物追杀,意味着困难受阻,未能如愿。
做生意的人梦见大型动物要进屋,代表未能专心在事业上发挥,应该专注关切。
做生意的人梦见骑在黑色大型动物身上奔跑,代表诚意处事可获得发展成功。
女人做梦梦到很多动物
梦见很多动物意味着,人事角力的斗争似乎总算冷却下来,原本剑拔弩张的情势和缓不少,团体里的气氛也逐渐有好转的迹象,大家都希望能早日回到往日的和谐,摒除成见重新修补伤痕纍纍的关系,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展现效果。
梦见很多动物,身心疲惫,精力无法应付扩张的局面!野心如果不能选择更省力气的实现途径,只会把自己累坏!你要开动脑筋了!恋人身体会感到不适,你需要多多照顾他才能表现你的爱!
梦见很多种小动物意味着流动的气氛更适合你!今天你的关注力往往难以集中,情绪也是时起时落,待在家中会觉得蛮无趣的。今天的日子不如乘通工具四处走走吧。心情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好起来呢!和恋人之间会出现角力的局面。双方都有些各不相让,但是有共同的目标往往可以使你们成为联盟。
梦见好多动物意味着适合表达情感的一天,今天的你往往有文思泉涌的`感觉,对待情感的感觉尤其真切,平时落下的感情债,今天可以补上了!
梦见很多小动物意味着重新认识了自己一番,对于外在事物看得较为淡薄,不去与人争锋相对,保持平庸之姿,便能度过许多风暴,在暗处更能看清许多事情。透过这番沈潜,使得自己未来处理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也更能抓住人心,就静静继续等待时机吧。
出行的人梦见大型动物要进屋,建议遇水小心,平安返家。
做生意的人梦见很多大型凶猛动物,代表谨慎勿急躁,小心经营不会有亏损。
出行的人梦见许多大型动物来我家,建议阻碍几天后顺利外出。
本命年的人梦见大型动物出生,意味着不可合伙生意,防朋友背信,不可连带保证,损财。
上学的人梦见很多大型动物四处逃窜,意味着分数在录取边缘,不很乐观。
梦见动物的心理学建议
这两天你会有一些夸张的举动,事后就连自己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后怕或后悔。不过,语出惊人往往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慌,你最好证实这一点。克服恐惧是你这两天要过的关卡!恋情方面,恋人的虚荣心有所增强,可能在物质条件有些挑剔,你要注意照顾恋人的“面子”了。
大家都梦见过什么?下次我们一起讨论
【编者按】今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讲述了三代人青春接力,建设、守护成昆铁路,再筑新成昆的故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筑路、守路、通路、新路,跨越半世纪,老一辈的创举与新一代的奋斗,在祖国的大西南交相辉映。
莽莽成昆出大山
人民日报记者 王一彪 孔祥武 王明峰 黄福特
时光滑过钢轨,思绪飞向远方。每次乘坐成昆列车穿行在深谷峻岭间,李恒就会想起那个激动难抑的时刻——两年多前,他和同事们给总书记写信,很快就有了回音。
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赴四川凉山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后,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谈到全社会扶贫合力时,总书记提到李恒等人的来信,在讲述信中主要内容后说:“他们的来信,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和忠诚,读了很是欣慰。”
这封发自大凉山深处建设工地上的信,由“90后”李恒执笔,中铁隧道局集团其他19名青年党员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
他们在信中叙往事:50多年前,他们很多人的父亲或爷爷,参建成昆铁路难度最大的沙马拉达隧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把天堑变成通途,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他们在信中诉衷肠:今天,他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承建新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决心传承好老成昆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历史铸成这样一个事实:成昆铁路,不仅仅是一条铁路。
1970年7月1日,成昆线建成通车,半年后交付运营,被联合国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50岁的老成昆与正修建的新成昆,老一辈的创举与新一代的奋斗,三代人的青春接力,跨越半世纪,在祖国的大西南,交相辉映。
搭乘成昆列车,走进时光隧道,点点亮光在前方。
筑路,筑成一部史诗
飞驰的成昆列车上,人们犹如在一幅壮美山水画中穿行:成都平原,翠绿满目;大渡河畔,峭壁飞瀑;群山叠嶂迎面来,峰回路绕“过山车”……
1952年草测,1958年动工,历时12年建成的成昆线,由成都至昆明,行经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当年,东线、中线、西线分别踏勘草测,国家最终选定西线方案——地质条件极复杂、最险峻。”86岁的中铁二院原总工程师李说。
成昆为何走西线?李介绍,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靠近即将建设的攀枝花钢铁基地,二是途经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三是经过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
而西线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几乎出现了暗河、泥石流等所有地质灾害现象,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的地段达500多公里,被称为“露天地质博物馆”。
“站起来的中国人,不会被困难挑战吓退!”满头银发的李挺直腰杆说,“‘上山到顶,下沟到底’——当时提出这样的勘测理念,就是要摸清西线的底细。”
在人迹罕至的千山万壑间,“仰望上方青天一线,俯瞰下方万丈深渊。每个人都得像个‘大’字,攀在峭壁上,一步一步移动,有时腰间拴上绳索,吊在悬崖半空测量……”回望勘测成昆线的岁月,李脸上云淡风轻。
野外勘测,常年在外。“那次从峨眉回到成都探亲,孩子不见了,妻子不见了,邻居同事也不见了——2000多人的院机关,空空荡荡。”李吃惊不小。
一打听,方知为响应毛主席“成昆线要快修”的号召,3天之内,全体职工“下楼出院”,“机关移一线,现场搞设计。把孩子送回老家后,妻子驻扎一线。”
为跨越地质地形障碍,成昆线架设桥梁991座,开凿隧道427座,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四成多。代表当时我国铁路建设最高水平的成昆铁路,18项技术和工程创中国之最,13项创世界之最。李感慨:“在当年技术条件下,成昆铁路建成是当之无愧的人间奇迹!”
是谁在“禁区”创奇迹?是谁让天堑变通途?是谁使蓝图成现实?是几十万筑路军民——他们用青春、汗水和热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万古江山画新图!
走近成昆铁路建设者,他们引述最多的一句话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头发已半白的哲学教授蔡方鹿,对挖隧道的工序门儿清:打眼—放炮—除渣—倒料。这位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当年是铁道兵,专业工种是爆破。在成昆铁路建设工地上,他亲手点的炮不下5000个。
修隧道,最怕塌方。蔡方鹿入伍第二年,金沙隧道大塌方,塌方的掌子面越塌越大,最后塌成通天洞,山上的树木都塌进了隧道。
“8班上山,爬到通天洞,堵住塌方口,与隧道抢险部队里应外合。”时任代理班长的蔡方鹿接到命令。
“从山脚到通天洞,高100多米,坡度70多度,空手爬上去都累得气喘吁吁。”从山脚爬上去,蔡方鹿看到塌方口呈漏斗形,足有一个篮球场大。“我们硬是在无路可走的陡峭山坡上,不分昼夜把水泥、沙石背上山,搅拌成混凝土,灌注到塌方口,终于覆盖住下塌的山体,止住塌方。”
在金沙隧道一次施工中,蔡方鹿的右脚心,被一根150毫米长的大钉子扎穿了,血流如注。“卫生员当时吓得不敢拔,我就自己拔,就昏了过去。”战友把蔡方鹿背下工地治疗,医生要求他静养半个月,“我只休息了一星期,就一瘸一拐上了工地。”
修成昆铁路时,机械数量少,基本靠人力。“一杆风枪,一把铁锹,一辆推车,就是当时打隧道的工具。”蔡方鹿说。“那时我们都唱‘为了祖国修铁路,越是艰苦越幸福’,有一百分的力气,要发挥一百二十分的干劲。”
当了5年铁道兵的蔡方鹿,退伍后先上大学,后研究哲学。除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没成行,他已连续11年带领学生行走成昆线,追溯成昆精神,缅怀牺牲烈士。
孙剑明,新中国的同龄人,铁道兵5师25团5营22连战士。在九道拐隧道制立模板时,大塌方发生,他和两名战友被砸在巨石下牺牲。这时,距成昆线通车只有两个多月。
部队处理后事的领导来到成都,问孙剑明的父亲有什么要求。这位痛失幼子的老红军强忍悲痛说:“当兵就要有牺牲的准备……”
老人继而对外孙女段海燕说:“咱们家第三代当兵的就是你了。”于是,时年16岁的段海燕加入为祖国修铁路的行列。
成昆铁路全线1100公里,约36万军民参建,2000多人牺牲。“成昆铁路平均每公里大约有两名筑路者牺牲,沿线建有22座烈士陵园。”蔡方鹿说。
从王村棚洞出口到前方大火夹隧道口,这段300多米长的铁路,就是章显容年复一年日夜值守的地方。
守路,从青丝到白首
“即使成昆铁路建成了,狂暴的大自然,也必将在10年内使它变成一堆废铁。”当年外国专家的断言,早已在事实面前破产。
大自然对成昆铁路的考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半世纪风雨兼程,成昆线缘何无恙?
看那千里成昆线上吧,一代代护路人,在祖国西南的深山里,守了一辈子山头,看了一辈子石头,自己也熬白了头。
章显容当了32年看守工,在K246防洪看守点,一干就是27年,直到去年底退休。
距离柏村车站3公里多的K246看守点,周围除了龇牙咧嘴的悬崖峭壁、湍急的大渡河,只有两条钢轨和一个看守棚。从王村棚洞出口到大火夹隧道口,300余米线路,就是章显容的巡线区域,每小时要巡视一次。
章显容和另外3名女职工,两人一组,8小时轮班,每5天换班一次。无论昼夜寒暑、风狂雨骤,在这300多米线路上,她们每天要走几十个来回,只为监控崖壁上的风吹草动。
章显容至今难忘2008年7月26日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
那是一个雨雾天,能见度不及百米。一阵异响突然从山上传来。正在巡查线路的章显容,突见山体崩塌,岩石飞滚,“咔咔”砸向铁路上方的防护网。
“柏村站,K246发生险情,请立即封锁区间!”按操作规程,章显容急忙拿起对讲机呼叫。
“列车86986两分钟前通过金口河站,已驶入区间!”
“霎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停顿一两秒后,想起前方4公里处,还有一个看守点。”章显容又急忙通知前方K250看守点。
“啊?86986刚刚通过!”
“86986司机,K246发生险情,立即停车!立即停车!”朝着来车方向,章显容边跑边用对讲机急呼。
“那时,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恰在那时,两块箩筐大小的石头重重地砸在道心。”时隔数年,章显容觉得恍如昨日。“雨水、汗水、泪水顺着脸颊流淌,我拼命地奔跑,不停地呼叫……”
这时,86986次列车驶入大火夹隧道,司机听到章显容急促的呼叫,一把闸撂到底,车轮一路摩擦钢轨,在距落石20米的地方,列车终于停下。
“每次巡查完线路,记下‘正常’两个字时,心中便有种成就感——我们就像是保卫铁路的哨兵。”在孤独中重复,在坚持中守望,岁月沧桑了章显容的容颜,而她每天路过几十次的那棵香樟树,已亭亭如盖、清香氤氲。
山上的落石,是成昆线的心腹之患。对防治落石之害,如果说章显容是用好一个“看”字,戴启宽则是“望闻问切”一起来。
成昆铁路通车当年,一支独特的队伍——孤石危岩整治队随即组建。爬山岩、攀绝壁、治危石,4年后,整治队第一任工长白清芝,在安设天梯作业时,保险绳被锋利的岩石磨断,坠崖牺牲。
后来,戴启宽接过整治队的旗帜,搜山扫石25年。“那时作业工具简陋,主要靠钢钎排险。”
1997年,戴启宽和队友在成昆线乌斯河工务段工作。
年过八旬的戴启宽,至今难忘岩窝边“荡秋千”的日子。“连猴子也难攀”的布祖湾出现险石,他前去排险。系着绳子下悬崖,当吊到崖窝边时,却没地方落脚,悬在半空。
戴启宽急中生智,“在空中荡开了秋千,绳索被岩石磨得嘎嘎直响,我猛一荡,一把抓住崖壁上的藤子,用力一跃,闪身进了岩窝,排除了那几块松动的石头。”
沿着金口河—乌斯河大峡谷,戴启宽带着队友爬遍所辖53公里区域的大小山崖,给1000多块危石逐一编码,绘制出“孤石危崖系列图”,还标出一些“重点监护对象”。
戴启宽退休后,这支队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延续至今。
走进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见到刚下山的班长江永,头顶安全帽,脚蹬防滑胶鞋,肩上斜背安全绳。今年雨水大,他一直在山上跑,曾连续两个月没回家。
“石头,年年整治年年有。春天,冰雪消融,山体结构易变;雨季,一场大雨就能冲得一大片石头露峥嵘……”52岁的江永,已搜山扫石34年。
为确保成昆铁路行车安全,国家几十年来持续发力:修建泥石流沟口大型渡槽,引导泥石流偏离铁道;在结构不稳定的山体钻深井,浇筑成巨型钢筋混凝土桩,将山体锚固住;加强铁道沿线的看护、巡线和自动化预警……
建成成昆线,是一个奇迹;守护好成昆线,又何尝不是奇迹?
瓦祖站组织乘坐慢火车的学生集中排队。
通路,开启逐梦之旅
自成昆铁路开通的那一天起,大凉山、小凉山,再也不是以前的大凉山、小凉山。
“有的没见过火车的彝族老乡,以为机车像牛一样,背起山草来‘喂机车’……”火车初进凉山的一幕幕,凉山第一代彝族铁路干部吉史里土历历在目。
上世纪50年代,凉山实行改革,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在78岁的吉史里土眼中,成昆线就是实现这一跨越的重要因素,是“通往凉山的彝家幸福路”。
彝族人深爱成昆线。阿米子黑,一名在成昆线上干了一辈子的彝族铁路警察,是出了名的“铁警神探”。他让自己的3个孩子全部姓“路”——成昆铁路的路。阿米子黑的大女儿路明秀,就在西昌火车站彝语售票窗口工作。
时近下午两点,西昌站客流明显增多。“他们是喜德县瓦尔学校学生,来赶小慢车,周末回家。”一看校服,路明秀就知道他们是哪个学校的。
路明秀说的小慢车,就是穿行在大凉山腹地的5634次绿皮车,从攀枝花站始发,到普雄终点站,全程353公里,沿途停靠26个车站,运行时间9个多小时。全程票价25.5元,最低一站才2元,25年没调过价。
“出学校大门,就是西昌地界。学校离西昌城区5公里,而距喜德县城80多公里。”瓦尔学校副校长阿苏尔史解释,为留住好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喜德县特意在离西昌最近的地方办了这所学校。瓦尔学校现有中学生1649人,都是彝族,其中774名学生,每两周家校往返一次,主要是乘坐小慢车。
“小慢车是大校车,也是梦想列车。”在阿苏尔史的求学路上,小慢车相伴多年:在喜德大兴村小学上四年级时,被选拔到县城关小学民族班,接着在县城读初中,家校往返都是坐小慢车;考入西昌师范学校,继续坐小慢车;到四川师范大学深造两年,坐的还是慢车。
成昆铁路照亮了沿线一代代学子的求学梦。阿苏尔史走过的路,他的学生们在接着走。
“考个好大学,走出大凉山”,是瓦尔学校初二女生依伙阿牛的心愿。家住喜德县尼波镇尼波村,从学校回家要坐4小时小慢车,她并不觉得漫长——两站过后,她的父亲依伙伍沙在冕宁站上车了。
冕宁站所在的泸沽镇是一个物资集散中心。车到冕宁,候车队伍明显长了:背着空箩筐的,那是东西已在泸沽卖完;蔬菜、腊肉堆满箩筐的,那是来采购的;戴着头巾、抱着小孩的,要么是回娘家,要么是来赶集……
56岁的依伙伍沙是小慢车的常客。当天早晨,他从尼波站上车,将从村里收购的1500斤土豆随车托运到泸沽镇。卖完土豆,他又贩进10袋饲料、10袋玉米面,“这一天能赚200多元”。
除非家中有事,20多年来,依伙伍沙日复一日准时出现在小慢车上。“没有小慢车,就做不了买卖脱不了贫。”
车厢内,14只毛茸茸的小鸡仔聚在一个纸箱里。这是乐武乡红峰村村民曲木伍格在泸沽赶集买的。这位50岁的彝族妇女说:“只要出门,首先想到的就是小慢车,过日子离不开它。”
乘客带着鸡、鸭、鹅、狗、羊上车,是小慢车上的独特风景。小慢车的车厢也与别的火车不同:每节车厢拆掉两排座位,腾出空间,放置家禽和货物。3年前,还专门拿出一节车厢,改装为行李车,增设牲畜拴挂处,专放乘客带的家畜。
对沿线不同群体来说,小慢车有不同的意义:“校车”“赶集车”“扶贫车”……“九成以上乘客都是彝族百姓,这也是一列民族团结的连心车。”列车长阿西阿呷说。
值乘小慢车24年,担任列车长22年,阿西阿呷认识了很多乘客,光彝族乡亲的手机号码就存了上百个。她眼见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变化最大的,还是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学生客流越来越多。”
上个月,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关键。年轻人是凉山的希望。”也曾坐小慢车求学的阿西阿呷深情地说,“小慢车永远与希望同行。”
晚上7点一过,5634次列车抵达普雄,次日上午,阿西阿呷值乘5633次列车折返攀枝花——“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
先有攀钢,后有攀枝花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副馆长张鸿春说:“成昆线与攀钢并蒂而生,都是三线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成昆铁路通车当天,攀钢炼出第一炉铁水。
攀钢持续创新求进,全国每3公里铁路钢轨,就有1公里产自攀钢;成昆线则不断提高运力,2000年完成电气化改造,新成昆线正在修建。时至今日,攀钢集团仍有九成以上产品经成昆铁路运往各地。攀钢人说:“成昆线就是攀钢的生命线”。
成昆铁路通车那一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建,这里的科研人员说:“成昆铁路是通往太空之路的桥梁和纽带”。
新路,见证青春接力
如果说成昆铁路是一方精神高地,彝语意为“开满索玛花山谷”的沙马拉达,则堪称高地上的高峰——长6379米的沙马拉达隧道,居成昆铁路最高点,被称为“成昆之巅”。这条当年全国最长的隧道,耗时8年打通,136位建设者为此献出生命。
30公里外,新成昆线小相岭隧道正向深处掘进。“当年我们就勘测过这条隧道,无奈当时技术水平达不到,只能绕远修建成昆线。”李追忆。
全长21.775千米的小相岭隧道,新成昆线第一长隧,是全线点控制性工程,属一级高风险隧道,由中铁隧道局成昆铁路峨米段项目部承建。这个项目部很多人的父亲或爷爷,当年参建过沙马拉达隧道。
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汪跃华,是位“70后”,其父就是沙马拉达隧道建设者,后来还出国援建过坦赞铁路。
参加铁路建设25年,汪跃华转战山西、贵州等省份,头一次回家乡四川施工,恰是为父亲当年参建过的老成昆修新线,“这不仅是缘分,更是一份传承和责任。”
自4年前小相岭隧道动工,“90后”郑冬冬一直奋战在这里。从市政工程工地,转战到大凉山腹地修隧道,工作、生活环境大变,他有过不适应。去年有一个去城区施工的机会时,他却选择了继续坚守——这里有他爷爷郑守礼的青春足迹,老人也是沙马拉达隧道建设者。
想念孙子的郑守礼,3年前重返故地,那是他第一次搭乘成昆列车。半个世纪前,成昆铁路修好后,尚未通车时,郑守礼便被调去修枝柳铁路。
在沙马拉达烈士陵园,郑守礼反复触摸着战友的墓碑,热泪纵横。
“我们战成昆时,施工主要靠肩挑背扛,连工作服、雨靴都是三班制共用,你上班你穿,你下班他穿。”抚今追昔,郑守礼叮嘱孙子:“现在条件好了,你们更得好好干。”
如今施工条件今非昔比:勘测用上无人机,钻孔有三臂全电脑凿岩台车……“但掘进隧道,无论机械设备多先进,冲在最前面的往往还是人。”郑冬冬深有感触。
小相岭隧道洞里大量涌水的那段时间,作为项目部调度主任的郑冬冬,和年轻的同事们,几乎泡在水里工作,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为节省时间,连午饭也在洞里解决。“争分夺秒,只为早日打通。”项目部工程部部长邰鹤说,“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就要干最难的,交最好的。”
“零缺陷、零失误、零安全事故”,则是“90后”质检工程师何亚涛坚持的建设质量标准,“我们要向大凉山交一份合格答卷,为后期运营打好基础。”
正向前掘进的小相岭隧道深处,粉尘扑面,气味刺鼻,暗河在脚下涌流,凿岩机械“突突突”的高分贝,震荡耳膜……常年工作于此的郑冬冬,沉淀下自己的思考:“当一个青年选择将青春与国家连在一起,生命才有精神坐标。”
(文中图片均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