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奉新上富镇东南部有一条小河,古名白溪,今名白水,它发源于白水岭。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山川第18页载:“(冯川河)其南一支自白水岭发源,由定兴至冶城,与上富水合。”可见它是自南向北汇入冯川河(今名南潦河)的31条支流之一。在小河的发源处,古时有一处景观名叫白水洞。据万历版《新修南昌府志》卷3山川第60页载:
“白水洞在奉化乡三十四都。……上有石崖高十余丈,飞泉喷泻,白如素练,俗呼白水,两旁悬崖峭拔,下有石潭,阔十余丈,深不可测,乡人遇旱祷祈于此。”
白水洞一景在明朝时是奉新县一处著名的自然景观,因此被明万历版《新修南昌府志》收入,足见其在当时的知名度。清朝时,白水洞被改名叫大澎潭。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古迹第27页载:
“大澎潭在县治西南七十五里,两岸峭壁如洞,高十余丈,中夹金港,石巉流怒,喷泻如练,潭下深黯不可测,一名白水洞,里人祷雨辄应。”
白水洞之所以改名叫大澎潭,大概是因为“两岸峭壁如洞”,并非真的有洞,有名实不副之嫌,故清朝邑志纂修者改之。我想不管它是叫白水洞,亦或叫大澎潭,反正它便是白水岭、白水源、白水潭、白水河、白水村等地名得名之缘由。白水河流域山环水绕,藏风集气,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早在元末明初便有村民迁入居住,现安居于港口村白水组的曾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
2023年3月20日上午,本人应县教体局干部、白水曾氏后裔曾冯发先生之邀,偕帅宝贵先生一道,前往港口村白水组考察,受到港口村老书记曾发明先生盛情接待。询及白水曾氏迁徙源流时,老书记捧出了1993年重修的4卷本《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和2013年重修的2卷本《中华曾氏武城重修宗谱江西奉新卷》:
曾发明先生向我们介绍说:“据历代先祖所述,我们白水曾氏系黄帝之后,也是夏禹之后,春秋时的宗圣曾参是我们的一世先祖。只因旧谱毁于期间,现存世系仅始于清朝末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释怀的遗憾啊!”说完,他带我们登楼观看了原悬挂于宗祠之内的一块祖传木匾:
木匾右边竖书“大学士吴道南题赠”8个小字,正中横书“宗圣名家”4个大字,左边竖书“裔孙国利刊立”6个小字。查吴道南可知:吴道南(1550-1623),字会甫,号曙谷,江西崇仁县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登进士第,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由此可推知:该匾题赠的时间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之后,迄今已有400多年。该匾既悬于白水曾氏宗祠之内,可见白水曾氏系春秋时宗圣曾参之后。
曾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其受姓分氏应自黄帝说起。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可见禹系黄帝之后,因治理黄河有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受舜帝禅让而继承帝位,成为中国最后一个部落联盟姒姓夏后氏的首领和夏朝开国国君。禹之子启在诸侯的拥戴下建立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他以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为都城,定国号为夏,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因其只顾游玩,不理朝政,其被东夷族首领后羿所夺,并立太康之弟中康为王。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朝政实为后羿把持。后羿好狩猎而不善治国,且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肖子弟寒浞,寒浞趁后羿在外射猎之机将后羿及其家人杀死,并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戈地封给了长子豷,把过地封给了次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氏避难的国君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有身孕,她从墙洞逃出,避于母亲有仍氏家中,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任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任庖正之职。有虞氏首领虞思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其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城为据点,组织夏族民众,设官分职;又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遂亲率斟灌氏、斟鄩氏的残余之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朝天子。此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东夷族有穷氏覆灭,夏室由此复国,建都纶城 (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世称“少康中兴”。
夏朝天子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子爵,封地在鄫(今山东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曲烈即以封地为姓,此即鄫姓得姓之由来。鄫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至鲁襄公六年(前567),鄫国被莒国所灭,国君鄫子时泰被杀,太子巫怀亡国之痛出奔鲁国,择武城(今山东平邑)筑城而居,因国土沦丧,去国怀乡,收复无望,遂将原姓“鄫”除去邑旁而改姓“曾”,此即曾姓改姓之缘由,亦即“武城世家”之缘起。
太子巫第5世裔孙名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大学》、《孝经》等,后人尊孔子为至圣、颜回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孟轲为亚圣,合称“儒家四圣”。曾参娶公羊氏,生元、申、华三子,被武城曾氏后裔尊为一世祖。
第15世裔孙名曾据(前43-35),字恒仁,举孝廉,官都乡亭侯,因功加封关内侯。因耻事王莽,于新莽建国二年(10)十一月十一日,由山东武城举族南迁至江西庐陵吉阳而居,娶陈、刘二氏,生阐、玚二子,系江南曾氏始迁祖。
第33世裔孙名曾承,居庐陵吉阳,唐时官大司空兼尚书令,娶何、邹、罗三氏,生珪、旧、略三子。长子曾珪,字子玉,神龙元年(705)诏举贤良,辟太常博士,赠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娶萧氏,生宽、绰、丰、晖、隐五子,仍居庐陵吉阳,系庐陵吉阳支曾氏之祖;次子曾旧,字惟人,大历十一年(776)登进士第,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元和二年(807),自庐陵吉阳徙乐安县云盖乡,娶王、赵、吕三氏,生宥、儣、德三子,系乐安云盖支曾氏之祖;幼子曾略,累官至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娶范、危二氏,生子炀,徙抚州南丰,系南丰曾氏支祖。
第35世裔孙曾儣,字起潜,系曾旧次子,贡元,娶罗氏,无出,立伯父曾珪之孙、堂兄曾晖次子国俊为嗣。曾国俊,字孝序,号隐庵,登唐进士第,由朝议大夫官袁州太守,后归隐乐安云盖乡,娶严、张、吴三氏,生万、千、彝三子。
第37世曾万,字持盈,奉命征伐,屡建奇功,蒙赐虔化县(今宁都县)田亩。性孝友,好施与,娶何、杨、李三氏,生泳、渊、沂三子,居乐安云盖。三子曾沂,字期达,官丰城县令,赠光禄大夫,娶杨、王二氏,生蟠、蟾、虹三子。
第39世曾蟾,字可大,曾沂次子,登进士第,官国子监祭酒,徙居虔州(今赣州)西门,娶戴、卜二氏,生宗瑞、宗道、宗极、宗理、宗俊五子。三子宗极,字中立,官武功郎,娶胡、姚二氏,生琮修、洪本、梆基三子。
第46世曾光举,号玉泉,曾琮修裔孙、曾君显之子,官朝议大夫,娶黄氏,生子文产。元末明初,曾光举徙居奉新县奉化乡白水村,系白水曾氏一世祖。曾文产,字世安,居白水,传十二世有钧、登二裔孙,曾钧迁进贤,曾登仍居白水。
第61世白水村有绍清、绍南、绍阳三人,系曾登之孙;曾绍清,字德本,系白水德本堂支之祖,该支世居于白水村,迄今传承至78世;曾绍南,字秀公,分居白水源,系白源曾氏支祖,该支世居于白源村,迄今传承至76世;曾绍阳,字渔渊,系白水渔渊支之祖,该支世居于白水村,迄今传承至78世。从白水村外迁的曾氏裔孙有干洲石下、箬溪、澡下观下、会埠青树、墈头等数支。白水曾氏在清朝乾隆年间曾经辉煌,该族裔孙曾正浩于乾隆十七年(1752)领乡荐,乾隆二十二年(1757)登蔡以台榜进士第。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进士第38页载:
“曾正浩,乡榜名灏,字翰逵,号东皋,奉化乡人。初任浙江汤溪知县,旋调四川盐源。邑素多蛟患,将出时,正浩亲往为文以祭,是日大雷雨,震蛟死,人稼皆无恙,咸比之韩昌黎治潮云。时大军剿金酋,委办白土、坎毛、牛葵三站,军行无误。越五载事平,以一等军功报最,擢山东宁海知州,未履任。以老乞休,卒于家。”
由上可知:曾正浩中进士后,曾任浙江汤溪、四川盐源知县,因一等军功而擢山东宁海知州,虽未履任,但已是从五品官员,这本是白水曾氏家族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族谱中却查无此人。由此可知,曾氏家族遗失的不仅是族谱世系,而且连先祖的荣耀也遗失了。白水村现存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的官厅即由曾正浩所建,村中现存的旗杆石和上马石,仍昭示着白水村昔日的辉煌和荣光。
(官厅东侧门)
(残存的旗杆石)
(完整的上马石)
为了使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曾正浩在外为官期间,特命其子曾遇春捐资,在白水村东北部约一华里的水口处兴建了一座中洲塔,目的是关锁水口水脉,使白水村才气不至于随白水河而流失。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塔第33页载:“中洲塔在奉化乡白溪,知州曾正浩命子遇春建。”但中洲塔兴建之后,白水曾氏后裔似乎并未能够飞黄腾达,反而有下落之势,人们探寻原因之后,都认为是因为修建进村公路时,将原位于水口处的夜合山挖掉了,从而漏了风水,走了才气。中洲塔也不详毁于何时,塔基遗址处今仅存一堆断砖碎石。
(夜合山遗址)
(中洲塔遗址)
据本人所知,作为宗圣曾参后裔,曾氏家族与孔、颜、孟氏家族一样,其嫡系子孙在历朝都能享受朝廷例定的优免待遇。本人早年曾收藏一幅清光绪四年(1878)奉新知县徐昭远援例颁发给白水曾氏的《宗圣裔优免牌》图片:
上书“钦加运同衔、赏换花翎、署江西南昌府奉新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徐(昭远)为给牌优免事”,兹将正文相关内容节录如下:
“查明奉新县殿琨等均系宗圣三十三代嫡孙尚书承公后人……宗圣十五代孙关内侯据公由东迁南,传至尚书承公生珪、旧、略,珪四传御史庆公生子长伟次骈,骈后归山东为东宗房,伟后徙湖南宁乡为南宗房;旧徙云盖,略徙南丰。旧十二传至光举徙奉新县为白水房,即殿琨、玉麟之祖也,派系确与东南两宗渊源一脉,同为宗圣曾子嫡裔,毫无混冒,似应援例详请优免,以别齐民……兹于光绪四年十月初八日,据该白水房生员曾宝善等具禀前来,除禀批示禀呈到谱牒查验盖印,即出示晓谕,勒碑存案外,合行给发优免印牌,为此牌仰曾宝善等知悉,尔等曾族嗣后凡遇城乡保甲、区首、团总练总、里长乡约、斗级长造公正,运丁夫役、马草、花布、杂粮、船网、行铺、屠沽、竹木、百工手艺、派买谷物及一切杂派差役等事,除正供外概行优免,永不科派。”
下书“智字叁陆号”(某某钤记)“右给嫡裔曾祥泰,准此”,“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十一月十三日给”“(奉新县印)县行”,“族正:宝善;户首:殿琨、集翔”字样,从此白水村曾祥泰一族即可享受免除除正供外的一切除杂派差徭等优待。作为宗圣曾子后裔竟然有如此待遇,白水曾氏之“曾”真没白姓啊!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如今的白水曾氏虽然没有了朝廷对古圣贤后裔的特殊优免,但他们艰苦创业,辛勤致富,村容村貌已变化一新,曾氏子弟在外从政、经商者大有人在。随着国际知名企业宁德时代落户港口村白水河一带,势必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无限商机,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曾氏先祖介绍大全
曾姓简历
中文名:曾
籍贯:中国.山东嘉祥
出生:公元前567年
民族:多民族
地域分布:遍布全球
曾氏人口:全球约800多万
曾氏第一发脉地:山东嘉祥
曾氏第二发脉地:江西庐陵(江西吉安)
郡望:鲁国郡、武城郡、庐陵郡 、
天水郡、望鲁郡、河南郡
汝南郡、陇西郡
堂号:鲁国堂 天水堂 庐陵堂 鲁阳堂
武城堂 三省堂 追远堂 崇本堂
敦本堂 宗圣堂 守约堂 养志堂
若文堂 敬慎堂 荣庆堂 继省堂
曾氏郡望、堂号、堂联及其考释
郡望:“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望地名,多数是汉晋时代的郡名。
曾氏主要郡望有:鲁国郡、武城郡、庐陵郡等。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首先来介绍一下曾氏的荣耀:
1.我们曾氏是来源清楚且血脉纯正的姓氏,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天下曾氏一家亲”之说。点击打开曾氏总群
2.我们曾姓是贵姓,在以前回答别人问贵姓时,我们可以不用说免贵。
3.我们曾氏家族的家谱叫通天谱,“通天家谱”其实意思就是字辈由皇帝赐字,全国颁布,统一施行,千年不乱,这样的家谱才能称之为“通天家谱”!
那我们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哪些个家族拥有“通天家谱”呢,其实全国也就四个姓是拥有“通天谱”,而且这四姓字辈全国一致,那是哪四姓呢?中华大地,包括海外华人当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分别追溯到儒家的孔子、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
孔子尊称“至圣”、“文圣”;孟子即孟轲,尊称“亚圣”,成就仅次于孔子圣人,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曾子即曾参,尊称“宗圣”;颜子即颜回,尊称“复圣”。
4.曾氏武城派从曾参(曾子)至六十二派无全国统一派行,曾氏尊孔,从六十三派始(63派宏字辈)全国各派行开始使用统一名派字辈!所以曾家人无论到哪里,只要说出自己的辈分,就能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
曾氏家族历史上的先祖介绍如下:
人文初祖
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鄫姓始祖
曲烈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点击打开曾氏总群
曾姓始祖
太子巫
1.曾巫,尊称巫公,是曾氏的得姓始祖,后人尊称曾巫为曾氏第一世祖。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
曾氏开派始祖
曾参(曾子)
2.曾参,尊称曾子,为五圣之一的“宗圣”,武城派曾氏以宗圣公曾子为开派祖(一派祖)。
曾子庙:在山东嘉祥县,有兴趣的宗亲可以前往参观祭拜。
宗圣曾子注重修身,以孝著称,宗圣曾子上承孔子,下启思孟,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人)。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为曾氏一派,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曾氏南迁之祖
曾据
3.曾据,尊称据公,为曾氏南迁鼻祖,宗圣曾参十五派裔孙,官至都乡侯,西汉永光年间加封关内侯。
曾据公祠:在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上曾家村,有兴趣的宗亲可以前往参观祭拜
曾据,字恒仁,宗圣曾参十五派孙,山东人。生于汉元帝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正月初七日。曾据遵循宗圣“爱忠中君,驱邪匡正”之训,对王莽的举动认为是大逆不孝,不事其官职而得罪于当朝,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引家挈族二千余人,尽徙江南,居豫章郡庐陵吉阳乡(今江西吉安)。
曾据后裔在江南繁衍昌盛,江西庐陵吉阳乡为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
(第一发脉地为曾参所在的山东嘉祥南武城),曾氏繁衍旺族的中心之一,并从因此曾据被称为曾氏南迁之祖。
4.武城派曾氏第三十三派,传丞公的三个儿子:珪公、旧公、略公,俗称老三房。
曾氏族谱
曾氏全国统一字辈表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弘”因敬避改作“宏”,“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十字: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注:此十字为南宗曾氏族谱总局版《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东宗没使用,各地分支族“扬”字后有不同续派语。)
初年大总统袁世凯还代表政府颁发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其中,孔姓从第 61派、 颜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从第64派启用“宏”字辈。此后,孔、孟、颜、曾四姓统一辈字派谱,辈份互相联动,全国得到统一。备注:事实上,颜姓并没有使用这套派字,因为颜家与孔家有表亲关系,孔子之母为颜徵在,姓颜,所以未采用与孔门相同字辈,而是由皇帝另外钦赐一套传世字辈。颜氏自六十一世起为: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
曾子故里在嘉祥,铁证如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曾氏族谱名录:
《温陵曾氏族谱》《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曾氏族谱》,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福建《上杭曾氏族谱》,《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点击打开曾氏总群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汕头市潮阳区、惠来《武城曾氏潮阳联修族谱》6卷 凤岗介福堂 曾宪新主编 2001年编修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潮洲·潮安区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清河修 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尊椿等修 十九年(1930年)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守约堂木刻本 三十九册 河北大学
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圣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辑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三年(1914年)重镌本 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曾百容等续修 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曾志益重修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图 存八卷
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 ()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曾广杰纂修 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又一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曾祉续修 三十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学
湖南永州江华曾氏世系族谱谱源,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印本一册,江华县花江乡架桥村
湖南江华曾氏重修族谱(1932年)刊印本一十七册,江华县花江乡架桥村
湖南江华曾氏续修族谱刊印本一册,江华县花江乡架桥村,(2009年)曾昭德、曾昭寿纂修
湖南江华曾氏续修族谱刊印本一册,江华县界牌乡古塘(蔡家冲)(2008年)曾纪律、曾纪福、曾纪忠纂修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 ()曾大方等纂修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山东·武城崇村曾氏族谱 ()曾昭海等纂修 1936 济宁铅石印刷
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 注:首修于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曾启濂、曾尔楷等修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 林添福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册 美国
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写本 一册 美国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国(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编修者不详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
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等纂修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 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册 日本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等重修 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册 日本、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 曾文玉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
曾氏家训八卷 曾克专 铅印本 一册 日本东京帝大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 清官统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 存五卷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图、天一阁
富顺·曾氏宗圣支谱 曾昭煌等编修 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于清乾隆年间曾仁山
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曾昭煌编纂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 (存一册)
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曾贡三、曾介圭重修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此为四修
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钞本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台湾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万万斋 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
宗圣志不分卷(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附注曾宪口等在台湾重印宗圣传记事略
曾氏家乘五卷 曾克专 1958年曾克专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省文献会、北文献会 附注由赣人闽曾氏庐陵公裔孙谱系
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写本册 香港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刊本 四册 香港大学
武城曾氏宗圣志谱二十卷册 香港大学曾容光 清光绪十六年影印曾宪 1968年刊本
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光绪十七年写本一册 香港大学
曾氏家乘五卷 曾克专 1958年铅印本 一册 香港大学
曾氏家乘不分卷他家谱学会
福建·曾氏族谱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克专 1958年铅印本 一册 犹曾六郎 刊本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69年刊本 1969年刊本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朝清 196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海澄·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柱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清贤 刊本 一册 犹曾元辅 十五年刊本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曾得昌 刊本 一册
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三十七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真枝 1980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平和·曾氏族谱不分卷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同安·曾氏家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林碧珠 1985年刊本 (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取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人格 1975年刊本曾蓬辉 1983年刊本曾庆祥 刊本 一册 犹
福建永定·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玉音 清嘉庆十二年刊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博罗·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修山 197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海丰·曾氏族谱不分卷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湘江 1963年刊本编修者不详 1968年刊
广东嘉应(今梅州)·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镇平(今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义秀 1984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系·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呈贞 197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南邑·曾氏家谱不分卷 杨朝逢、杨丹桂 197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台湾·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头公派下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丽纹 1979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嘉庆九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雾峰·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申甫 十二年、1976年 (续抄)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不分卷 曾玉音、曾味根、曾庄、曾文鳌清乾隆四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世系统图不分卷 曾焕魁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列代祖先祭祀表及户口誊本·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传家宝(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元辅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稻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玉音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十六年刊本 一册曾颐和 刊本 一册曾颐和 1967年刊本
广东省揭阳县西门外五经富客属宗圣曾子五十五世孙支系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黄帝至夏禹历代远祖史料集不分卷 曾颐和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回忆录不分卷 曾勤华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家谱(曾氏)不分卷 曾聪恕会缩微胶卷
家族簿不分卷编修者不详会缩微胶卷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
金湖春秋(曾氏等家谱)不分卷 曾人口(曾启修)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开澎始祖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江海、曾其明、曾荣宗、曾根旺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家谱不分卷 曾一平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派曾氏家谱牒(正本)不分卷 陈家驹 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世系,第六十五派才公直系考直系图不分卷 曾份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上曾氏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不分卷 彭素娟(抄) 1985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曾氏历代族谱不分卷 曾和文(重抄) 197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族谱(曾氏)协春分堂不分卷 曾蓬辉 1983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南投曾质朴公派下家谱不分卷 曾海倾 1973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
平和族谱不分卷 曾焕枝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嵌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7年刊本 一册 犹他曾昆和 清道光元年刊本
泉郡龙山分派于台湾此路海山郡板桥庄下深丘曾氏历代家承不分卷 曾人焕 三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荣泉家谱(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荣泉 十一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汝拱汝潮曾公派下裔孙族谱不分卷 曾盛和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鲁国郡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来 1982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堂尚上历代祖高曾祖考妣神位不分卷 曾清发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堂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5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濠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神经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清乾隆四十六年刊十八年刊本 一册十六世曾六一公派下家系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世系族谱(曾氏)不分卷 曾忠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2年刊本 一册
台北竹堑曾氏族谱序、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金定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台湾桃园永安村曾姓沿起及原籍界台籍历代谱序不分卷 曾门 196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太平寨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玉音 清嘉庆十二年、清光绪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堂家谱不分卷 曾进松 二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曾纪湖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雪兰莪曾氏宗祠族谱不分卷 曾庆贤 1960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燕翼堂曾氏族谱不分卷 霞山氏 清咸丰十一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依照童印族谱抄族谱(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祥富 二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永定迁台曾氏派字系统表不分卷 曾子中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元才公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宝荪回忆录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 1976年刊犹他曾宝荪 1969年刊本 一册
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 曾东灿 1980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国堂族谱不分卷 曾富雄 1982年刊本 一册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系图(曾家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族谱记录簿不分卷 曾水发 1959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祖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77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见龙公尝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景和家谱表不分卷 曾景和 1981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丘渊源考不分卷 曾清贤 1981年刊本 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 曾水照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第六十五派才公房直系考不分卷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册 1976年刊本编修者不详曾氏黄氏梁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乘不分卷 曾克专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礼簿不分卷 曾荣村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册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胶卷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曾连科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秋林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松麟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嵩生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
曾氏家谱蔡惠荣(抄)不分卷 1979年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学序编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族原谱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克专 1962年刊本曾文楷 1977年刊本 一册
曾氏历代系统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七十三世伯杂公家谱不分卷 曾颐和 1961年刊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次源流族谱不分卷 曾光清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次源流族谱不分卷 曾光清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清道光二十六年刊
曾氏世系谱不分卷 曾光清 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系图(平和衍台湾部份)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6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手抄族谱不分卷 曾火顺 刊本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谱学会缩微胶卷册犹他家谱册 犹他家曾氏裕振公派高祖十七世日恭公支派系家谱不分卷 曾监灶 198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渊源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60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源流大宗谱(抄录式)不分卷 曾锦祥(抄)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宗族世谱不分卷 曾阿山 1975年刊本册三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南投镇内兴里)不分卷 曾炳炉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平和部份)不分卷 曾添福 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74年刊十一年刊
曾氏族谱(神经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二十四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屏东全台宗圣公祠六大户派下不分卷然 197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57年刊本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7年刊本 一册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 196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德才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三捷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振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抄录不分卷 曾金莲 1975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龙山部份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康熙六十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五十五派公房不分卷 曾建安 三十八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序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序不分卷 曾焕进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祖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祖先忌辰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文滔药簿(后附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文滔 二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宪泽家谱表不分卷 曾宪泽 1980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姓系统一览表不分卷 曾文楚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姓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7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姓族谱不分卷 彭玉旺 196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张曾家族谱不分卷 曾新德 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张哲山传不分卷 曾和安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彰化花坛白沙村曾家族谱不分卷 曾耀东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镇平南山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秋月 197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竹堑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银镂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竹堑曾氏族谱手抄部份不分卷 曾肇珠、曾蓝投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子孙宗族芳名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祖考口仁善子嵩曾公系统表不分卷 曾子嵩 196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祖谱(永定移台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宪毅 198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祖宗谱序不分卷 曾戌坤 197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浙江常山·定阳桂岩曾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曾宗鲁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村老坞 不全
浙江常山·曾氏宗谱口口卷 三年(191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新村白谷圩(存卷3)
浙江常山·定阳曾氏宗谱三卷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油印本 浙江常山县东鲁黄坞岭路底蓬
浙江常山·武城曾氏族谱十卷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乡占汗村
浙江常山·前川曾氏宗谱口口卷 ()王朝佐重修十四年(1925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前庄坂(存 卷1、2)
浙江常山·续修曾氏宗谱常山龙尧麦圹世系不分卷 十六年(192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麦坞村长家圩
浙江常山)定阳归严曾氏宗谱口口卷 十二年(1923年)木刻本(序)浙江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石冈(存卷首、7);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水牛坞村(存四卷)
浙江常山)续修曾文定公族谱十二卷 (清)魏定国续修 清乾隆四年(17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箬溪村
浙江常山·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符璋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箬溪村
浙江常山·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郑凤池, 曾繁仁续修 间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外方山村、箬溪村 注:始修于清道光十七年曾纯瑚
浙江常山·曾氏宗谱四卷 ()曾职员 曾绍曾重修 十四年(1925年)木刻本(序)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游林村上东坑 注:始修于清宣统二年徐燮
浙江腊溪·石坑曾氏宗谱三十八卷 十五年 (1926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松阳·午岭曾氏宗谱五卷 二十八年(1939) 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四都乡午岭村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佚名纂修二十四年铅印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感恩村曾氏族谱()曾尊椿等纂修 二十年石印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石莲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海南等纂修 同治五年追远堂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嘉庆二十三年守约堂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清)曾毓纂修 嘉庆十一年刊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家乘(不分卷)()佚名修 抄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家乘略(二卷)(清)曾尚增辑 乾隆二十六年 抄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家谱(清)曾新续修 光绪三十四年稿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六修族谱(清)曾育才修 道光二十一年宗圣堂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蜀支谱()曾尔楷修 三年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蜀支谱(不分卷附曾氏通谱)()曾启濂修 三年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通谱(清)佚名修 乾隆五十八年修,三年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曾氏文献存征(五卷)(清)曾士璋辑 清代敦本堂刻本 中国家谱资料中心
山东嘉祥·曾氏宗圣志二十卷 (清)曾国荃修,王定安 编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南京刻本 六册 中央民院、日本 注:初修于明万历间,此为三修
湖北黄陂1995年修
中国是一个历经了数千年发展的文化大国,在这数千年间孕育了无数的特有文化,其中姓氏文化就是最为古代,同时又和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一种。姓氏最早的起源是基于“天道”对祖先和图腾所产生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家族和血脉传承的标志。在中国历史上三4大姓氏“血统高贵”皆为上古皇族后人,看看你的姓氏上榜了吗?
李姓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李姓的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皋陶是上古时期的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的司法鼻祖。与尧、舜、大禹并列为上古四圣。皋陶被任命为舜的“理官”也就是掌管刑法的官职,于是便令族人以族人为“理”为姓氏。
李姓这个姓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皇帝最多的一个姓氏了,李姓先后建立了大成、西凉、凉、吴、魏、唐、等12个王朝,出了一共60余位皇帝。尤其是唐朝,可以说众多王朝中最为鼎盛的,正是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发展下,如今李姓的人群达到了9500多万人。堪称是数一数二的大姓。
王姓
王姓也是一个大姓,这个姓氏的起源更是了不得。来自于五帝之首黄帝的姓氏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但是大家人却都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而后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王姓的蕴意也是和图腾相关,三横一竖构成““王”,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意为贯通天、地、人。也就是说,天地人都要归“王”管束。如今在人口上王姓已经隐隐有要超过李姓的态势,达到了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刘姓
刘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说记载“刘氏出自祁姓”,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帝尧的后裔刘累,自古以来刘姓都以刘累为始祖。
刘姓在历史上创建了9个王朝,出了整整59位皇帝。而刘姓的发展壮大最开始是在汉高祖刘邦的手中实现的。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之后,开始封赏各路诸侯,其中多以刘姓为主要分支,经过400多年发展,
刘姓人口急剧上涨。如今刘姓的人口也已经接近一亿的大关,几乎是和王姓还有李姓氏并驾齐驱的。刘姓之所以能够将人口发展的如此的规模,和历代的王朝分封制度是分不开。
陈姓
陈姓的起源是出自于妫姓,是舜帝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河南淮阳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内乱,子孙后代出逃到齐国,便以故国为姓,延传至今。
在历史上,陈姓也出国很多的名人。比如说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还有西汉名相陈平。以及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等等。
中国4大血统高贵的姓氏,皆是上古皇族的后人,你的姓上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