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弥勒佛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
弥勒佛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
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
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在佛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
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弥勒菩萨入世的箴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
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
《阿弥陀经疏》中记载,弥勒佛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
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所以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弥勒佛\",实际上其仍为菩萨。
弥勒佛在大部分人的脑子里就是一个袒胸露腹、笑容可掬胖和尚。
但实际上,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个:
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
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
第三个形象自五始出现,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
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
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我们去寺院中进香、参观或游览时,一进大门,便会看见一尊大腹便便,袒胸露乳,笑得合不拢嘴的雕像,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弥勒佛。关于弥勒佛还有一副对联,描绘了他的形象: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佛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寺院中那么多佛像,为何只有弥勒佛如此特别,他的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虽然我们总说“弥勒佛”,但弥勒只是菩萨,还不是佛。而且弥勒菩萨是唯一一位贯穿大小乘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有重要意义:
从佛教史看,弥勒是唯一贯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萨,遂成为大乘菩萨道的典型人物。(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
关于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可以看这篇文章:佛教为什么分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源自释迦牟尼死后的一次。
在早期的佛教经典,如《增一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中,便出现了弥勒菩萨,说他是未来佛。
弥勒菩萨的名号可以意译为“慈氏”。佛教认为,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弥勒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
什么是“一生补处菩萨”呢?“一生补处”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意思是经过此生后,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这也是菩萨的最高位——等觉菩萨。
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经典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就会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弥勒菩萨将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带领大家一同升天。弥勒的下生,意味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意味着救世,也意味着人间净土的建立。
由于佛教中存在这种“弥勒下生化度众生”的信仰,所以历史上常有人打着弥勒下生的旗号犯上作乱。如《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八记载,北魏僧人法庆说自己弥勒下生,拯救众生,要将北魏的江山改天换地:
(北)魏冀州沙门法庆,以妖幻惑众,……云“新佛出世,除去众魔”。
武则天为了当上皇帝,也宣传自己是弥勒下生。她于证圣元年(695)正月,加尊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上面我们说过,“慈氏”就是弥勒的别名。
最早的弥勒菩萨像,并非我们今天看的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模样,多为面生八字须的男 性,佩平项圈、长项链,戴耳饰、手镯等装饰物,双叉而坐,被称为交脚弥勒。这种弥勒佛像是从西域流传来的,季羡林先生等学者认为,这种坐姿来自于波斯萨珊王朝的帝王造型:
连中亚新疆一带直到中国内地许多壁画和雕塑中的交脚弥勒菩萨,也都是受了波斯的影响。 古代波斯萨王、中亚帝王、贵族坐着的时候摆的就是这种姿势。(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交脚弥勒的宝冠上,往往还装饰着类似波斯萨珊帝王的皇冠标志———仰月或日月。这说明人间的帝王也很青睐弥勒菩萨,往往用弥勒信仰来巩固自己的皇权。
那么我们在寺庙一进门看到的那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和尚塑像,又是谁呢?其实那也是弥勒佛,又被称为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在明州奉化(现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有一位僧人,法名契此。此人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出语无定,随处寝卧。而且他幽默风趣,聪明智慧,整天与人为善,乐观包容,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传说在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契此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圆寂,临终时他念了一首偈子: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契此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汉传佛教就按照契此的模样塑成弥勒佛像, 置于天王殿(一般是第一重殿)正中,受人膜拜。 这种形式从五始流行,到明时已成 为每个寺庙的固定规制,形成了中国化的弥勒佛形象。香客们一踏入寺院,便看到大肚弥勒笑脸迎人,会心生欢喜,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不过也有人对布袋和尚的传说提出了质疑。北宋黄庭坚曾写过一首《以香烛团茶琉璃献花碗供 布袋和尚颂》: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 百亿。若问下生时,不打这鼓笛。
黄庭坚的意思是,布袋和尚自称弥勒化身,但他化生在人间,显然没有实现《弥勒下生经》中记载的建成人间净土的目标。故而黄庭坚以“若问下生时,不打这鼓笛” 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婉曲的质疑:如果弥勒菩萨真的下生人间,他不会向人说“弥勒真弥勒,世人自不识”这样 无关紧要的话,而是会以一力建成人间净土为务。
除了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寺院的大雄宝殿里往往还供奉着另一种模样的弥勒佛雕像。虽然弥勒现在仍然是菩萨,但他是未来佛,所以被佛教徒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往往被塑造为佛的形象,和燃灯佛(过去佛)、释迦摩尼佛(现在佛)一同被供奉在大雄宝殿中,称为“竖三世佛”(还有横三世佛,即西方阿弥陀佛、中方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天冠弥勒菩萨形象
弥勒菩萨,又名慈氏菩萨,佛经云,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佛位,是未来佛,所以弥勒菩萨被普遍称为弥勒佛。
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大肚弥勒佛形象
弥勒佛在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受人信奉,并逐渐演变为咧嘴大笑、身负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甚至有的大肚弥勒佛还手托元宝,非常贴近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深受中国百姓的喜爱。
关于弥勒佛的来历,唐玄奘法师的得意弟子窥基法师曾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意思是说弥勒菩萨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另外,又根据佛经所记载,弥勒菩萨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的人,他出生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后来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弟子。弥勒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先行入灭,现在兜率天内院与诸天演说佛法。
乐山大佛,就是弥勒菩萨坐像
直到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的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弥勒菩萨将会从兜率天宫降生人间,这一世他将会托生在翅头末城的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将在龙华树下成佛,并将继承释迦牟尼佛的衣钵,教化未来的众生。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