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辈分排序(辈分排序表)

时间:2024-02-01 22:23:40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一张图看懂辈分称呼,过年回家,可别再叫错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除了有表示自谦的说法,还依然保留着许多错综复杂的辈分称呼,稍不留神就叫错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一些礼仪的省简,一些辈分称呼也将消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味一下中国最原汁原味的辈分与称呼吧!

一张图看懂中国辈分称呼

辈分尊称

1、祖 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

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中国辈分自称大全

1、父母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对于后母称“继母”。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

2、祖父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书面表达一般是称为“王考”和“王妣”。

3、曾祖父母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4、叔伯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5、兄弟姐妹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6、配偶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7、子女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8、其他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一张图看懂辈分称呼,过年回家,可别再叫错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除了有表示自谦的说法,还依然保留着许多错综复杂的辈分称呼,稍不留神就叫错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一些礼仪的省简,一些辈分称呼也将消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味一下中国最原汁原味的辈分与称呼吧!

一张图看懂中国辈分称呼

辈分尊称

1、祖 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

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中国辈分自称大全

1、父母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对于后母称“继母”。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

2、祖父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书面表达一般是称为“王考”和“王妣”。

3、曾祖父母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4、叔伯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5、兄弟姐妹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6、配偶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7、子女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8、其他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推荐」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及家族称呼大全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

父之父为祖,

祖父之父为曾祖,

曾祖之父为高祖,

高祖之父为天祖,

天祖之父为烈祖,

烈祖之父为太祖,

太祖之父为远祖,

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

父之子为子,

子之子为孙,

孙之子为曾孙,

曾孙之子为玄孙,

玄孙之子为来孙,

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

晜孙之子为仍孙,

仍孙之子为云孙,

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直系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转自:壹号收藏 )

蒋孝严认亲路:奔波半生成蒋氏最大辈分,花了65年才认祖归宗

一直以来私生子这词都带有一些轻蔑的意味,即使这些孩子们是无辜的,但他们自出生以来一直受到了不少的歧视与苛待。

蒋孝严与弟弟蒋孝慈为蒋经国与其情人章亚若所出,自出生以来就因私生子的身份不被蒋家所接受,只能跟随母姓。

在母亲章亚若暴亡之后,两兄弟历经60载的坎坷认亲之路终于进入蒋氏族谱,完成母亲遗愿。

蒋孝慈和蒋孝严

悲剧爱情

蒋孝严的母亲章亚若于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的一户富贵人家,她的父亲章贡涛曾经担任过江西省遂川县县长,母亲周锦华是江西吴城首富之女。

自幼家境优渥的章亚若接受了十分良好的教育,中学时期父母将其送去了南昌市著名私立贵族女子中学葆灵中学就读。

然而,章亚若仍然没有逃离那个年代封建制度的束缚,在她年仅15岁时就被迫中断学业,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嫁给了大她三岁的表哥唐英刚。两人的婚姻生活前后持续了八年,在这期间章亚若生育了两个孩子,大的叫唐远波,小的叫唐远辉。

1936年不幸降临在章亚若身上,丈夫唐英刚在一次乘船时不慎落水引发急性肺炎,不治身亡,刚刚23岁的章亚若成为了寡妇。

章亚若

第二年,为了躲避战乱,章亚若举家迁往了江西赣州生活,在父亲的引荐之下,她进入了赣南专员公署工作。

由于年轻漂亮章亚若有着“专属一枝花”的称号,然而在这里章亚若也邂逅了那个改变了她此生命运的男人蒋经国。

1937年,在苏联生活了长达12年的蒋经国回到了国内。

一心想要将蒋经国培养成为自己接班人的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蒋经国任命为江西省第四行政区专员管辖赣南11个县并兼任赣县县长,希望他能够在这里锻炼能力,积累一些政治资本。

1939年初到赣南上任的蒋经国撸起袖子加油干,准备在赣南大刀阔斧进行全新改革。

蒋经国年轻时候

那时,在赣南专员公署工作的章亚若在蒋经国秘书室任职,她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为蒋经国传递文件,在不断的来往之中蒋经国对这个可爱机灵的秘书产生了别样的好感。

很快,朝夕相处的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为了章亚若蒋经国甚至不惜利用特权将仅仅只有初中学历的章亚若送进了他为了培养干部人才所成立的“赤株岭青干班”。

当时的青干班对于学员的报考有着明确的要求,报考者必须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水平或同等学历者取得党部委员两人介绍才能进行报考。

很快赣南专员公署的同事们发现章亚若与蒋经国有着不一般的感情,毕竟每逢周一在蒋经国所举办的小型纪念活动中原本不用参加的章亚若都会悉数到场,和蒋经国你侬我侬,这段地下恋情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章亚若

这若是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倒也罢了,可那时的蒋经国已经是一个有妇之夫了。

蒋经国早在苏联时期就已成婚。蒋经国的妻子是白俄罗斯人原名为芬娜,后来在陪同蒋经国回到中国后,为她取名为蒋方良。

早年在苏联时期受到打压的蒋经国没有收入,长期以来都是蒋方良一个人养家糊口。后来,为了丈夫蒋经国她放下了自己在苏联的一切来到了中国。

1939年时,蒋方良已经先后为蒋经国生下了蒋孝文、蒋孝章一对儿子,为了蒋经国蒋方良也夫唱妇随带着孩子一同来到了赣南生活。

可她没想到,自己的丈夫就这样背叛了自己。而另一方章亚若也有两个孩子,她为了能够更好地与蒋经国在一起也为了能够不被他人议论,隐瞒了自己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往事,还让自己的孩子称呼自己为阿姨。

蒋经国和蒋方良

不被承认的孩子

然而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这段恋情还是被蒋方良发现了。不久之后,也知道了此事,他立即发电报将蒋经国召回重庆,勒令蒋经国与章亚若断绝往来,但深陷热恋之中的蒋经国死活不肯答应,依旧正大光明地与章亚若约会恋爱。

1941年夏天,章亚若有了身孕,蒋经国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赶去了重庆将章亚若怀孕的消息告知了,请求他同意自己能够迎娶章亚若过门,但却以国内正值战事艰难之时不宜操办婚事的理由婉拒了蒋经国的提议。

没有得到父亲首肯的蒋经国只好作罢,为了能够让章亚若有着舒适的待产环境与生活条件,他派人将章亚若送至桂林待产,自己也常常往返赣州、桂林两地陪伴章亚若。

1942年5月,章亚若在广西省省立医院诞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儿,接到电报后的蒋经国迅速驱车赶往桂林,他十分喜爱这对双胞胎,整日里都是爱不释手地抱着两个孩子,还给他们取名为“大猫”、“小猫”。

章亚若生下的孩子

看着蒋经国如此疼爱这两个孩子,章亚若既觉得高兴又忍不住有些担忧,他希望蒋经国能给这两个孩子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蒋经国也明白这意味着自己要给两个孩子与章亚若一个正式的名分,陷入两难境地的蒋经国只好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双胞胎六个月大的时候。

然而,生完孩子后的章亚若却认为自己有了孩子已经胜券在握,开始在桂林以“蒋夫人”自居,行为举止十分不低调。

不仅如此,她还常常为了名分一事与蒋经国时常发生争吵,只要蒋经国一去桂林,章亚若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就要名分和地位,蒋经国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

章孝慈和章孝严小时候

蒋经国又再次赶赴了重庆找到父亲向其报告两个孩子已经快半岁了,但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

虽然拿出族谱为双胞胎取名为孝严、孝慈,但是他并不同意让章亚若进入蒋家之门。

他语重心长地对蒋经国说道:“方良是你的发妻,在俄国和你共同患难,现在的抗战还要俄国人帮忙,不能因为你的事情弄砸了我们和俄国的关系,只要你离开她,孝严、孝慈的取名我绝不反悔。

如果你一定要和她在一起,你就不配做我的儿子,我也就不承认这个命名,他们的安全我也不管了。”

在这之后,无奈的蒋经国十分痛苦地离开重庆回到赣州。仅仅在十多天之后,他就收到了桂林发来的丧报:章亚若突发疾病于桂林逝世。

蒋经国

据悉,章亚若在1942年8月14日时受邀参加好友邱昌潍的家宴,深夜回到家中时就可以上吐下泻,章亚若的母亲原本以为章亚若只是有些中暑,喂她服食了一些消解中暑的药物。

但到第二天早晨章亚若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好友桂德昌便陪同她去往了广西省省立医院进行治疗。

章亚若在病床上躺下不久后,一位自称姓王的医生来到了病房,他并没有询问章亚若任何有关病情的问题,直接就将其袖子撩开注射针剂。

在注射完后他立即离开了病房,不到五分钟后,守在病房外面的桂德昌就听到章亚若的大声呼叫,她连忙叫来了医生,但她发现刚才为章亚若打针的那位医生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章亚若

在剩余医生赶到病房后看到章亚若体温持续升高,便让桂德昌的哥哥去医院外购买冰块为其降温。

但冰块还没有买回来,章亚若便已停止呼吸,离开了人世。

等到章亚若的母亲赶往殡仪馆时,她看到女儿的遗体呈非正常死亡状态的深褐色,她知道女儿的死并不简单。

关于这个问题,蒋孝严也曾返回桂林前往广西省立医院,试图寻找章亚若的病例。可惜的是由于战乱,这份病历早就被焚毁,章亚若的真正死因也无从考证。

蒋孝严(右)

漫漫认祖归宗路

1942年8月25日章亚若故去后,蒋经国派遣自己的亲信王升找到蒋孝严的外婆周锦华让她尽快从赣州赶往江西万安来接应蒋孝严与蒋孝慈两兄弟。

在万安生活了不到两年之后,周锦华带着两个外孙搬到贵州铜仁县,投靠在铜仁县做县长的大儿子章浩若。

为了更好地保护蒋孝严和蒋孝慈两兄弟,周锦华和儿子对外宣称这俩兄弟是章浩若的儿子,并且把户口落在了章浩若与其夫人纪琛名下。从此,原来的蒋姓便以章姓取代,学名从蒋孝严改成了章孝严。

1949年时,战败后一家及若干将领居家逃往台湾地区。蒋经国也委托自己的亲信王升将两个孩子与外婆还有他们的舅舅接到台湾新竹定居,每个月为他们送去生活费用。

蒋孝严和蒋孝慈两兄弟

最初,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但蒋孝严的二舅舅觉得一家人不能光依靠从前的积蓄与他人的补贴生活,这样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的。

于是,在还没有经过周密的考量,蒋孝严的舅舅就拿着全家的积蓄开始做起了小生意。可惜,没过两年,所有的钱就全部赔光了甚至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蒋孝严舅舅后来又与王升发生了口角,几乎断绝了往来,王升也将送给他们的生活费全部都中断了。蒋孝严一家的日子变得十分艰难,为了填饱肚子甚至还要去米店赊米。

到了高中时两兄弟连学费都没办法如期缴纳,年迈的周锦华还要去摆摊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而这一切,远在台北的蒋经国毫不知情,他一直以为两个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蒋经国

1958年冬天,原本就患有严重哮喘的周锦华身体日益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她害怕自己时日不多,不知哪天就突然撒手人寰了,还没有将蒋孝严与蒋孝慈兄弟俩的身世秘密告知二人。

为了不留遗憾,她将两个外孙叫到了床前,拿着一张有些泛黄的照片对他们说:“这是你们的母亲章亚若,你们的亲生父亲是蒋经国,你们母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认祖归宗,回归蒋家。”

听到外婆周锦华所说的的这个重磅消息,蒋孝严与蒋孝慈感觉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心情十分沉重。

对于他们来说,蒋经国只是一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人物,总统的儿子蒋经国怎么会是自己的父亲呢?

周锦华也将过去那段往事的点点滴滴告知了兄弟俩。她还一再地重复:“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要争气。只要你们上进,有了一番作为,人家才会来认你们。”

蒋孝慈和蒋孝严

自此,蒋孝严与蒋孝慈两兄弟未来的岁月都在为认祖归宗这条艰难的道路不断努力。

1960年高中毕业后的蒋孝严和蒋孝慈凭借优异的成绩双双考入台湾东吴大学。蒋孝严进入东吴大学外文系就读,毕业后他成功进入台湾地区行政部门工作。

蒋孝慈从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去美国读了法学硕士与博士,学成归来后,回到母校东吴大学法学院教书。为了获得蒋家的认可,兄弟二人一直在自己的领域努力耕耘,从未放弃过父亲相认的愿望。

1973年在一次政府举办的酒会上,蒋孝严作为一名工作人员也出席了此次活动。他在酒会上远远地看到了蒋经国,他们的目光有了接触,但蒋孝严马上闪开了并且躲到人群的后面。

不过蒋孝严知道父亲蒋经国肯定认出了他,因为王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他们兄弟俩的照片送到蒋经国的手中。

蒋经国

可是来到台湾后,蒋经国却再没见这对疼爱无比的双胞胎一面,甚至在他们长大后尤其在做公职人员之后蒋经国也没有通过王升给他们捎来一句嘱咐或是忠告。但蒋孝严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他可以和蒋经国父子相认,可以亲口叫蒋经国一声父亲。

但这一天终究还是没有来到,1988年蒋经国病情极速恶化于台北病逝。

在蒋经国去世之后,蒋孝严同父异母的兄弟蒋孝勇带着章孝严和章孝慈兄弟二人来到荣总怀安堂悼念蒋经国。

这是自幼年时期以来,他们父子见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蒋孝严对着蒋经国的尸体痛哭流涕,一边流泪一边喊着“爸爸”,这是自蒋孝严出生以来第一次当着父亲蒋经国的面喊他一声爸爸,可惜此时的他们已经是阴阳相隔了。

在蒋经国去世后,人们才将关于章亚若身世与死亡之谜的各种回忆、传闻、猜测与分析等等纷纷披露于海峡两岸乃至海外报刊、书籍当中,其中大多认为黄中美毒死了章亚若。

蒋孝慈蒋孝严

1989年圣诞节原第六战区情报组组长张振国给蒋孝严写了一封信。

信中提到:他曾奉陈诚之命,将毒死章亚若的军统人员黄中美拘捕,追查结果发现黄中美是戴笠派来担任保防工作的,为了蒋经国的前途及蒋家的清誉自作主张用毒针害死章亚若。

不过,到底谁才是杀死章亚若的凶手已经无从考证了,作为受害者的儿子蒋孝严和蒋孝慈兄弟俩选择了宽容凶手。

蒋孝严也对此表示:“这个事件我也不想追究凶手是谁,我觉得没有意义了,冤冤相报没有意义,我们希望把这个事情有个了结,把这个仇恨把它化解掉我想找出凶手又能怎么样呢?”

蒋经国的亲密友人秦孝仪在蒋经国去世第二天后,找到蒋孝严、蒋孝慈两兄弟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太难过,蒋经国先生有个交代你们要认祖归宗,你们要觉得宽心的,只是他突然走了来不及处理你们的事情。”

蒋孝慈和蒋孝严

蒋孝严觉得自己与蒋孝慈认祖归宗是父母同的遗愿,因此为了告慰父母在天之灵,他们更加努力奔波于回归蒋家认祖归宗之旅。

虽然位于台湾的蒋家一直没有真正为他们敞开过大门,但在浙江奉化溪口的蒋氏家族早在1997年就邀请蒋孝严带着妻儿回到蒋家祠堂祭祖。

但那时,蒋孝严身份比较敏感,所以蒋孝严并没有做出回复,甚至连妻子都没有告诉。

直到2000年,蒋孝严败选总统大选辞去公职后,才前往大陆祭祖。

2000年8月23日,蒋孝严带着妻子黄美伦、三个孩子以及弟弟孝慈的遗孀,一行八人踏上了认祖之路。次日,他们在蒋氏家族的几位族长的陪伴下前去位于溪口的蒋公故居“报本堂”祭祖,并前往蒋氏先祖的墓前扫墓祭拜。

蒋孝严(左三)

之后,蒋孝严一行人又回到桂林为章亚若扫墓。在结束溪口的认祖归宗之旅后,蒋孝严开始着手进行身份证件父母一栏的更正工作。

虽然他们二人是蒋经国后代的消息早已被大众所知晓,但他们希望自己的身份证件中父母名字那一栏能够被更改为父亲蒋经国与母亲章亚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甚至运用了DNA鉴定技术。

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已经60岁的蒋孝严终于于2002年12月12日时在台北市大安户政所领取了新的身份证件。

在父母那一栏明确地写着父亲蒋经国与母亲章亚若的名字,不过为了尊重蒋经国的妻子蒋方良女士,他并未将自己的姓更改为蒋。

蒋经国和蒋方良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父亲蒋经国去世后,蒋孝严与同父异母的兄弟蒋孝武的关系也大有缓和,两人也多次谈到认祖归宗的话题,蒋孝武也十分支持蒋孝严他觉得这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他也向蒋孝严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蒋孝严能够在蒋方良百年之后再改回蒋姓。蒋孝严和蒋孝慈也十分理解,毕竟已经等了那么多年了,他们能等得起。

可惜的是,蒋孝严的弟弟蒋孝慈没有等到认祖归宗的那一天,就于1996年突发疾病逝世于北京。

除弟弟蒋孝慈外,蒋孝严同父异母的几位兄弟也在父亲蒋经国去世后的几年里相继离世了。这一代里,也只剩下蒋孝严和姐姐蒋孝章了。

蒋孝武

2004年年末蒋方良在台北逝世的三个月后,蒋孝严正式更改姓氏为蒋姓。拿到新的身份证件的蒋孝严带着它去往广西桂林祭拜母亲章亚若。

在祭拜完母亲之后,他又在隔年的4月7日,在浙江奉化蒋孝严首次以蒋家子弟身份参与蒋氏家族的清明祭祖活动。

这一天的到来,足足花费了蒋孝严、就孝慈兄弟二人长达65年的时间。幸好,他们终于完成了父母的愿望回到了蒋家的大门之内,这也为他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认祖归宗之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如今的蒋孝严也成为了蒋氏家族在台湾辈分最大的存在,他的儿子蒋万安也踏入了政界参选台北市长。

65年的等待、折磨、苦涩和沉默,蒋孝严终于凭自己的努力堂堂正正地跨入了蒋家大门。那一刻,蒋孝严想必是完成了母亲最大的心愿,抚平了父亲最大的心痛。

参考文献

北京卫视档案《章亚若暴亡背后的秘密》

环球网:蒋孝严不是蒋经国之子?历史学者:蒋经国在日记里说谎

海峡导报社:美国CIA解密文件:蒋孝严确为蒋经国之子

孙氏字辈,孙家人看看吧~

1、广西孙氏字辈

★广西南宁邕宁中和那贵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湖南江西安抚使、北宋副枢密使、虎卫将军先祖孙沔排起为:

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志-世-永-克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孙头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孙沔公起为:

孙沔-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志-昌-永-振-元-培-甲-汝-树-第-子-登-科-广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那贵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孙沔公起为:

孙沔-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志-世-永-克-若-文-成-朝-振-宗-基-广-家-兴-德-茂-才-超-学-博-行-端-现-广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孙岭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孙沔公起为:

孙沔-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喜-明-能-喜-昌-志-希-辅-麟-景-承-玉-泽-树-焕-均-钟

2、福建孙氏字辈

★福建惠安孙氏的,自本宗族第19世编录编排的字辈分是:

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

★晋江塔头孙氏自廿世起字辈为:

士-嘉-肇-奕-鍾-英-毓-秀-丕-振(晋)-文-明

★南塘孙氏二十一世字辈为:

平-清-端-文-真-正-希-和-懋-隆-福-宜-楚-国-彦-遵-起-云-德-温-赞

★青阳昭穆原为:

宣-祥-致-裕-则-南-孟-靖-光-宝-尾-忠-茂-世-代-年-远

★ “远”宇辈为二十二世,亦即乐安孙氏七十五世。新编字行为:

振-邦-威-武-汉-华-兴-耿-维-新

★福建安溪孙氏字辈:

玉殿傅金榜.君賜占鳌头。英雄兼百辈,随我步贏洲。

文士右維承.正继志修德。待时时礼立,名丕振家声。

★福建仙游字辈(历经两副对联):

持 岩 士 季 贤 位 正 ,爱 华 阳 光 照 宝 楼。

天 王 明 德 绳 祖 武 ,伯 仲 传 辉 耀 宗 功。

★福建周宁枣岭八八公支派行第(字辈)排序录后:

八碧仲汝得,永文允积进。良世有兴日,光秉昌必芳

绍绳登高上,中起鼎天长,常怀宗祖志,创立振家声

运际升隆景,咸称冠国英。

★福建宁德蕉城区漳湾镇拱屿村孙氏:

(官章)延圣宗立瑞作则志德长光昌世泽

(表德)殿茂仲汝肇克绍诗书式炳振家声

★福建宁德蕉城区漳湾镇漳湾街孙厝(上):

(官章)宗绍元本瑞兆家庭盛世芳枝克茂

(表德)学步维良志成邦国大朝淑士常荣

★福建屏南县南山村孙氏:

(官章)富桂弘官武 萌大东世传

(表德)德拱超北海 华国万年兴

★福建屏南县官岭村孙氏:

广-大-高-明 -正-方-立-德 -振-起-斯-文 -敬-承-祖-业 -统-绪-必-昌

★福建福鼎市东村孙氏:

(官章) 超养宏劻维学承志振大克昌业

(表德) 道开日盛必则斯文贤才中重垂

★福安市溪柄村孙氏:

(官章)明-宏-来-景-得-延-祖-世-系-禄-大-永-尚-拱-光-肇-家-志-玉-永-兆-兴-正-良-绥-仲-学-余-昌-其-裕

(表德)仁-圣-泰-怀-仕-应-昌-敦-茂-汝-子-邦-富-伯-瑞-斯-孔-朝-成-德-若-诒-星-建-承-美-起-接-联-章-盈-盛-才

3、湖南孙氏字辈

★湘乡孙氏字辈:

先汉芢漍正,自廷邵雯光,安邦定才学,积善有余芳,孝义多时启,

诗书兆吉昌,承宗宜重本,立志在能刚,代际青和会,名传万载祥。

★湖南邵阳字辈:

斗应文重子,志景天才桥,太国家福祷,

远享世(昌)忠,中孝传先杰,裕后落英雄(谐音)

★湖南应炎公房(湖南石脚迁四川石柱,期间整理):

邦应政梦,世均原永,万祖朝廷,宗继承嗣,可光显昌。

★湖南添信公房(湖南邵阳迁四川屏山、永川,期间整理):

邦添行应荣,志永万仲伏,朝廷继世谋,可光显时昌.

★湖南邵阳孙字辈:

国正大光显,忠孝传先泽。诗书裕后昆,发祥疑继厚。

衍庆尤倍圆,盛教仃麟记。人生重本根,宪章隆典礼。

熏夜晋乾坤。

★湖南信佑公房(后居江西,期间整理):

邦信申梦义,文才原万兴,太添应宗守,国正大光显

★湖南新班次(期间整理):

忠孝传先泽,诗书裕后贤,家规垂训远,明德卜重宣。

★湖南益阳孙氏字辈:

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

★续派语:

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4、湖北孙氏字辈

★湖北乐安孙氏字辈:

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

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

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

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湖北武汉某支字辈是:

万代长为人之师,华国文章开锦润(待续)

★嘉靖后从湖北第九世起立字派如下: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科启锡光 。

祥开家国 ,江东泽长, 淇澳颂德 。

★汉川县韩家集字派:

金玉作声 ,清映书堂 ,文明兴振 ,

相继贤良, 显承模烈 ,万年杨芳 。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衍庆锡光 ,

传人代有 ,华国文章 。

★天门等地字派: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科启锡光。

文雅见天伦 ,儒为席上珍 ,诗书敦夙好 。

惟德自成鄰

★房县第3支孙姓族谱(雁河孙姓):

天子万年春,荣华富贵新。福禄长青林,国泰民安顺。

学张传世美,敬修必代行。大德自成才,光辉照乾坤。

★湖北房县第二支孙姓家谱(黑土湾):

学风继朝长,龄殿福寿康,多文以为富,德立名自扬。

先祖庆大有,年丰人善良,勤俭能务本,万世发其祥 。

★房县现有4支孙姓:

1为锅片记孙氏

2为黑土湾孙氏

3为雁河孙氏

4为孙家湾孙氏

★其中‘锅片记’孙氏族谱:

善良百世同昌荣 华崇礼富大国显;

家治才成廷扬绍 仲明训洪武焕章;

忠信立本延卓发祥

★尧子河孙氏孙氏普派:

保全家国 世代吉昌 锦远执 永长其祥 ——光绪10年立

★十堰市孙氏族谱:

佑勤天国印,光启红泽有, 德教传来许,绍武言世久,

祖树道之宗,英雄可大就, 文字兆吉玉,香章发进宗

5、江西孙氏字辈大全

★我們那我所知的辈号是:

...顏春孺迪承,永佑思光太,萬世其昌隆,含宏益章美,明位定榮封。

江西唐末孙利因平镇黄巢做乱而后定居江西宁都而繁衍的,包括福建和广东的孙氏后裔均是其子孙 (江西孙勇提供)

★江西靖安义门孙氏字辈:

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

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原籍江西省赣州府石城县人士--朱洪武22年前迁居太原,后迁居德州卫字谱是:

在-延-汝-根-然

绍-德-宏-传-世

守-善-庆-道-昌

耀-宗-永-清-显

贤-智-万-古-扬

★江西萬载濠田孙氏,我处始祖鼎元,于宋大观元年开基本地,现衍至三十一世,据传有二个哥哥在芫湖铜锣卅[当時地名],我们认孙权为远祖,孙晓子孙犒为萬载开基祖.我们堂号是[富春堂] 清末修谱撰的字派是:

宗-祖-德-超-泰-永-光-耀-世-洪-承-兆-开-文-运-腾-裕-必-兴-隆

★江西萍乡上栗县的 听老一辈的说我们是属于 乐安堂 就我知道的辈分是:

正 -皇- 本 -焕- 增 -金 -大 -文- 光 -德

6、河南吴氏字辈

★河南商丘孙氏字辈:

懿没之好,本淤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

道冠春秋 百世钦从,万民乐业,皊延永庆

★河南洛阳一支孙氏字辈:

有声景如凤, 英名生子祥 。

书楼传万世 ,安乐法维良。

★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清东孙家祠堂敬奉始祖盛自明初洪洞东迁,2世至15世字辈为:

“源诵虞章朝可得承荣景永继奇书星”

★河南南阳市的邓州市\镇平县孙氏家谱:

立本天君重 ,培元世泽长 。

泰清传万载, 忠厚永远扬。

7、浙江孙氏字辈

★浙江孙氏字辈:

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富阳龙门孙氏字辈:

一 -二 -三 -四-五 - 六 - 七 - 八 - 十- 千 - 原 - 德 - 印 - 道 -升 - 恺 -悌 -谦 -让 -恭- 敬 -慈 - 爱- 聪- 明- 睿- 智 -文 -行- 忠-信 -诗 - 书 - 礼 - 乐 - 孝 -廉 -方 -正-吉

8、江苏孙氏字辈

★ 江南淮安府阜宁县人字十民人氏 乐安堂 孙氏家谱字辈:

耀顺怀玉 秀以殿常 玖翠文继;

永必万宝 兴步德兆 来元廷学 。

★ 江苏滨海的孙氏字辈:

永、如、为、志、相、青、登、凤、。。

10、北京孙氏字辈

★北京某支:

先十六代: 天、爵、甫、文、中、雨、启、元、边、廷、南、学、桂、芳、芯、芝;

后十六代: 培、永、广、增、ZHAO、延、佩、嘉、超、序、庆、洪、绵、怀、兴、祥;

下十六代:吉、金、玉、顺 举、事 、明、仁、志、国、众 、杨、传、权、胜、旺。

11、河北孙氏字辈

★河北故城西里屯孙氏字辈:

玉树传宝贵,金池德世长。普天通大道,万国来朝阳。

一本永兴业,百年龙宗光。忠公子耀显,家法振华堂。

★河北沧州孙氏字辈:

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宁晋孙氏第十九世后的字辈:

树德持家久,立志继世长。

★河北省沧县旧州镇感屯村字辈:

树兆三模生 良由世绪清 祖功宗德在 腾达振家声

★河北省盐山县孙家吉科村:

占之式允良 诗书延泽长 兰桂亭中秀 锺祥继世芳

12、山东孙氏字辈

★山东某支:

延光应守,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基耀(倍)隆

★河北故城西里屯孙氏字辈:

元 中 衍 业 希 垂

★孙膑第51代又序20班字辈:

祖汶良孚环循凉本孝映景希哲万信天挺志余作.

★后又续编班辈40字:

学明维广化清玉栖体同 ,敬爱迁先可永善自有庆,

继进心存厚光宗忠孝长 ,守法研身久传家雨兴享.

★山东烟台孙氏字辈:

清重守祺,文伦秉玉,万世永昌,文盛德茂 ,承基备隆,

培芝植兰 ,庭秀留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武安孙氏从27—50世行辈为:

洪(处)、殿、宝、远、令、德、维、纯、佑、钦、赐、念、显、扬。

同福临不江 宣远苏冀昌 宁河南广浙 台桂陕云障

★般阳(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孙氏家谱四支一册行辈用字,十世前行辈用字较乱,从十一世敬遵前谱,般阳孙氏行辈用字如下:

11允 12聿 13洵 14爰 15覃 16惟 17凝 18即

19肈 20啓 21豐 22寧 23崇 24振 25方 26成

27令 28绪 29延 30绍 31代 32遇 33文 34明

35诗 36书 37礼 38義 39仁 40德 41昌 42宏

★山东宁阳县鹤山乡大中皋孙氏的字辈谱:

克衍为基业,有思惟中甲,百代承恩久,

厚德载福长,敬慎钦法守,名欣耀宗芳。。。。(后面新续20字,不详)

★山东泰安肥城孙氏字辈:

开培传业远 衍绪庆生繁 允宜家常在 维贻宪始原

13、贵州孙氏字辈

★贵州兴义地区(兴义、兴仁、普安、贞丰、安龙、晴隆等)字辈:

杰起应吉祥 世仰退贤必 有朝子洪在 绍成思远庆 正大发荣光

宗兴开文运 兰桂启腾方 崇明纯祖武 德后永繁昌”。

★贵州铜仁孙氏字辈:

正慕传军远,永万祖朝廷,宗继承仕可,光显昌大云,

忠孝传先泽,诗书玉厚坤,发扬芝有道,益欲禄洪恩。

★贵州遵义县某支:

遐明单芝永,国单正祖清

后来续字辈:

子守宗枝绍绪良,新维作德事有光,朝廷法政思承启,百世乐安逢吉昌

★贵州遵义孙氏字辈:

国在朝金万,文正世荣华。

后自续的有:

群英福寿长,永久耀乾坤。

★贵州六盘水:

文 玉 洪 启 发 顺 明 礼 义 昌 丹 桂 春 常 秀

详 龙 有 益 华 仁 德 宗 嗣 旺 孝 贤 永 承 芳

★贵州省方县字辈:

赫应风国本绍草,时逢文运庆元良,继起宗支崇显章

14、四川孙氏字辈

★四川某支字辈:

家正光文玉,四维廷前显,祖之德行长,万代永绵远。

★四川泸州字辈:

公友仕文思,節紀承洪玉,正大光明學,

孝中進義長,成才登富貴,萬世永隆昌。

★四川涪陵班次(期间整理):

国大世系文,尚益永家定,朝廷源本重,

孝友敬添仁,继述光明德,绥和万代春。

15、重庆孙氏字辈

★重庆涪陵孙氏字辈:

政梦仕军源,永万祖朝廷,宗继承嗣可,光选昌大云。

★重庆孙氏字辈:

国大世系文,尚益永家定,朝廷源本重,孝友敬添仁,继述光明德,绥和万代春。

16、黑龙江孙氏字辈

★ 黑龙江双城市正白旗头屯孙氏:

文、玉、恒、明、万、恩、龙、庆、永、祥、

鸿、功、连、世、显、卫、业、振、家、昌。

★赤峰孙氏的字辈谱是:

汉国文铭(宝)晓,舜泽永吉昌,鸿运承正远,靖偑绍鹏良。

17、辽宁孙氏字辈

★大连字辈:

开文承祖昌,啓绪衍宗芳,毓大功倍懋,声宏远兆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