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未来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蒋士铨,字辛衡、心余、茗生,号清容、藏园,:晚号定甫。铅山(属今江西)人。士链先人本姓钱,明亡,从浙江长兴逃难至江西铅山,方改姓蒋。乾隆进士。以诗、散文著称于世,同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长于戏曲,据传所作有三十余种,今存杂剧《一片石》《四弦秋》等八种,传奇《空谷香》、《冬青树》、《桂林霜》、《临川梦》等八种。其戏曲不落才子佳人的俗套,内容大多歌领热爱国家民族的英雄志士,或描写有关社会习俗的大事。如《冬青树》写文天祥狗难故事,民族意识强烈而鲜明。《临川梦》以汤显祖的事迹为题材,歌了汤显祖的才华和视权贵的性格。在清代戏曲史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蒋士铨
在诗文方面,蒋士链与袁枚、赵翼一样,主张写诗戒蹈袭,抒性情。但他对诗的内容更着重强调“忠孝节义之心,温柔敦厚之旨”,封建礼教气息较浓;形式上受黄庭坚的影响,比较重骨力,不那么强调性灵,诗风与袁枚、赵翼又有所区别。袁枚序其诗,认为“摇笔措意,横出锐入,凡境为之一空”。王《蒲褐山房诗话》评其诗云:“诸体皆工,然古诗胜于近体,七古又胜于五古,苍苍莽莽,不主故常。”
蒋士链诗功力不下袁枚、赵翼,但在开新方面的努力和影响,却大大逊色于袁、赵二人。《岁暮到家》是蒋士链乾隆十一年(1746年)回家时作,写久别归家后母子相见时的悲喜交集的情景,表现了母亲对诗人的关切以及诗人深感内疚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乾隆十一年,诗人二十二岁。此年诗人中秀才,学使金松门很器重他,令其随己出游。当时诗人有《远游》诗,安慰母亲说:“远游幸有方,母心休念之。儿食有商粉,母母念儿饥;儿服有敝裘,母毋念儿衣。倚闻勿盼望,岁暮儿当归。”此诗即写年底归家时情景。“爱子心无尽”,首句说母亲爱子之心无穷无尽,强调了慈母之爱。士诠母娃钟名令赛,字守箴,很有才学。蒋家贫困,儿时的士诠全赖母亲教育,九岁时母即教蒋士铨读《礼记》、《周易》、《毛诗》和唐宋诗,为其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士一直对母亲很敬爱。
蒋士铨与蒋母
“归家喜及辰”,次句说可喜的是及时在年终岁暮返回了家中,这里既是写诗人自己及时赶回了家,没有食言;也是写母亲终于把儿子盼回来了,母子相见都非常高兴。三四句是具体写母对离家在外的儿子的关切之情。“寒衣针线密”是化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母亲当初为自己出外缝制棉衣,怕儿受污医级的关切之情。“家信墨痕新”,写自己在外,母亲家书频奇,以宽解儿子旅愁的母爱。“黑痕新”用墨迹新鲜的主观感受写诗人看到的家书好象是母亲当着自己的面写的一样,突出了母亲同儿子感情上的交流,写出儿子似乎仍在母亲身边,是心心相印的。蒋士铨有一首题为《接家信诗》,其中的“剪烛看家书,风尘百感除”两句,正可作它的注脚。
蒋士铨
五六句“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从母亲的角度写母子相见时的情状,进一步表现出母亲的慈爱。最后两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惭愧对母亲没有尽到作儿子的孝心,故答话时遮掩迟疑,不敢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这里诗人通过写内心活动,写出了对母亲的爱。全诗用语明白如话,而表现的感情却很真挚。不露雕琢痕迹但语言很有表现力。一二句写见面时的喜,离家在外的母子之思自然暗寓其中。三四句追忆别母时和远游中母亲的关切,在写母爱中也注入了诗人感念慈母之情。五六句回到写见面时母亲的言动,如闻如见,形象传神,突现慈爱的特征。
岁暮到家
最后写诗人的内心活动,也深挚地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慰藉。层次明晰而描写角度、手法富于变化,给人以质朴情深之感,这正见诗人以平淡见功力的特点。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岁暮到家蒋士铨〔清代〕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及注释译文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注释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赏析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但古诗中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却不很多,最著名的当属孟郊的《游子吟》,说尽了天下父母爱子之心。蒋士铨这首《岁暮到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爱心,与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对儿子的爱心没有止境,儿子及时归来使母亲惊喜万分,首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关怀和怜爱、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最好注脚。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说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力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那一针一线,一字一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说一见面便心疼儿子的面容清瘦,叫着孩子问起一路上的艰辛。这里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到儿子面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因此“不敢叹风尘”,自然也蕴涵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味。
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介绍蒋士铨与袁枚、赵翼齐名,是性灵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他久别回家后见到母亲时母亲的欣喜之状和无微不至关怀。最后两句写自己长年在外,不能侍奉左右,反而连累老母牵挂的愧怍之情。第七句中的“愧”(惭愧、愧怍)就是指这个。但自己长年在外奔波也是无奈之举,而且风尘仆仆,十分辛苦,本来也是可以向母亲倾诉的。但看到母亲刚才见儿子回来时的高兴劲,特别是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儿子因在外劳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增担忧呢?所以最后一句“不敢叹风尘”就是写这种复杂的感情的。
刻画慈母形象在于前六句描写他久别回家后见到母亲时母亲的欣喜之状和无微不至关怀。而最后两句写自己长年在外,不能侍奉左右,反而连累老母牵挂的愧怍之情。慈母形象具体表现“喜”“怜”“呼”
创作背景公元1746年(乾隆十一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有此诗。可谓情真意切,语浅情浓。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