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人死后五七回来预兆(人死后五七回来预兆(人死100天走到哪一关了))

时间:2024-01-20 18:26:55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人死后,头七从哪天算起,你知道吗

人死后,头七从哪天算起,你知道吗

文/@成长新视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烧七是一种风俗,即人死后每隔七天要举行一次祭奠仪式,其中头七是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头七,是自人死当日之后的第七天,也是祭奠仪式的高峰期,家人会在这一天为逝者烧纸钱、供奉饭菜等,以示怀念和祭奠。

一、头七的来历,日期怎么计算。

在中国古代,人们深信人死后会对人间存留恋之情,尤其牵挂自己的亲人。死者的灵魂会在第七天晚上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完成最后一次的告别。

如同倦鸟归巢,逝者的家人也坚信他只是暂时去了别的地方,他们依依不舍,感觉他仍陪伴在身边。

因此,人们会在死者去世的第七天,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追思亲人,表达怀念之情,这个活动叫烧头七。而后,会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祭奠活动,尤以三七、五七和七七最为隆重,统称烧七。

二、烧七由谁来负责,准备哪些东西,哪些人参加。

根据中国民间丧葬文化风俗,烧七主要是在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等四个日期,举行隆重祭奠仪式,在二七、四七、六七不举行仪式,而且负责活动的人长幼有别。

在很多地方,子女多的家庭,头七是由长子负责,三七由长女负责,五七由次子负责,七七则由次女负责。

烧七的物资,主要有檀香、蜡烛、火纸、瓜果、糕点、鲜花和鱼肉等。参加烧七的人,均为逝者的直系亲属或生前至亲好友,普通关系的人不会参加。

烧七当天,家人早晨地去坟地上坟,上午在家里摆好供品、逝者遗像和点燃香烛,中午在窗户和门前点燃蜡烛,傍晚在门前的路上撒上草木灰,以迎接逝者的灵魂回家。晚上夜半,在门前路口,燃烧火纸,祭奠逝者,追忆先人,表达哀思。

烧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尊老爱老敬老的一种体现。这种习俗如同孝顺的果实,滋养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犹如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传承着千年的文化瑰宝。

结语。

有的人将“头七”理解为安葬后的第七天,这是不对的。 在传统的民俗中,烧七期间,逝者的亲人会穿孝服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这种仪式活动,既庄严又肃穆,充分体现了人们对逝去的亲人的尊重和爱戴,不舍与怀念。

#讲好中国文化#

关中,泾阳,三原丧葬习俗,殡葬礼仪

泾阳三原丧葬习俗,殡葬礼仪

(各地风俗不同仅供参考)

清河清风,马宁

2022、9、19于淡马村

最近整理编写了这个泾阳,三原殡葬礼仪民俗。给大家看这个不是宣传和提倡,也不是搞迷信。只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咱们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年轻人慢慢的就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了。

殡葬礼仪广义是指土葬,殡葬的殡和葬是两个意思,在老人去世到下葬前这段时间的礼仪活动称为殡,下葬后的礼仪称为葬,合起来就叫做殡葬。殡葬之事就叫丧事,白事。安古时的五礼分,丧事为凶礼。“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生之有仪,死之有礼。殡葬礼仪作为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仪式,它体现了一种对逝去仙人的缅怀、思念,和对祖先的尊崇。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和凝结,也是我们历代所一直在提倡的忠孝节义。孝文化的礼制早在两千年前的《礼记》就有专门的礼制。

我们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俗。有些习俗被视为封建陋习,有的则不然,比如殡葬就有很多习俗。殡葬民俗本身是由很多迷信慢慢演变而来的。

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流传上千年,在演变的过程之中,也逐渐形成其独有的体系,也有了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是禁忌还是习俗,其实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祝福。

殡葬民俗有很多注意事项,有许多忌讳,还有很多讲究现在很多人不知道————

那么像老衣(寿衣)为什么能用棉绸布娟而不能用绸缎?

下葬时为什么墓室不能放皮毛制品不能穿兽皮寿衣?

长明灯为什么不能灭?

门口挂大桶纸是什么意思?

烧到头纸是什么意思?

给先人守灵有什么意义?

重孝子为什要戴疙瘩帽子?

扫墓带回来的土怎么处理?

灵前的”奠”字表示什么意思?

摔纸盆是什么意思等等。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这里边有些遗漏和错误大家可以共同讨论。

如果觉得能帮助到你大家可以保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里的葬礼仪式变化很大,城里人大多数都是火葬。仪式简单,不规范,一是条件限制,二是很多人不懂,城里不像农村有事大家都来帮忙,也是相互交流学习传承。而城里人一来不互相来往,更不用帮忙了,再则是来自四面八方习俗不同没有学习机会。把传统文化丢了忘记了。但是在农村还延续着老先人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大家现在也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发达文明的地方,传统文化丢失的越快,越多。越是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越能守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有叶落归根,入土为安习惯。

人生在世终有一死,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或平民百姓,或达官贵胄,或王侯将相,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无论坎坎坷坷,

无论一帆风顺。

不管你坐飞机,乘火车。

不管你开宝马,赶马车。

最终都是一个目的地,

都奔着同一个归宿而去。那就是到阎王哪里去报道,到丰都城里去。这可能就是人所说的宿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尽孝不能等,要尽早。百善孝为先,我们是一个讲孝道的民族,善事父母者为孝,”孝”字就是上边一个”老”下边一个”子”字,老了就凭子女托着。不仅生前行孝,死后也要行孝。

我们知道解放前中国殡葬礼仪等级很严格的。平民百姓去世埋入土叫坟,王侯将相或有名望,有特大贡献的人才能修冢,皇宫贵族又叫陵,立碑也有等级之分。过去像龙的图案一般人不敢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摒弃了很多没必要的东西。等级不是很严了。但是随着贫富悬殊拉大,富人的规格越来越高了。

备丧:泾阳,三原过去农村一般家里有老人的家庭,六十来岁都会提前给老人准备棺材和寿衣来防老,寿衣一般是女儿准备。棺材咱们叫寿材。或叫方、叫材。备置 棺木以木质经久耐朽为选用标准,柏木为上等,柏和百同音取长久之意。松木次之,最不行也是秋木,桐木、杨木。做寿材的板叫方板,按薄厚分,有四寸、三寸、二寸半(二五指)墩子。以页块论,有四页瓦、十大块、十二圆等。

给老人做寿材,不能说做棺材,叫做割方,时间一般选在闰年闰月,润年闰月就是多出来的岁月,天增岁月人增寿。取长寿之意,也是对于老人美好的祝愿,因此一直流传下来。

棺材前刻有“福、禄、寿”等字,棺材两头的板叫”挡”,两个为一副。给男性的大头刻”寿”字,小头刻”惯钱”,女性大头刻”福”字。小头刻”座莲”。还有在两边刻八仙的。还有后刻香炉、风火轮,有的还刻七星板方底透花底。

做寿材讲究时间越长越好。上底交木时,还要鸣放鞭炮,披红挂彩,显示儿孙晚辈的一片孝心。

主家要给匠人挂红,封喜钱。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庆贺。经济条件好的重要亲戚来人还要摆几桌以示庆贺。现在人们条件好了,一般都买现成的。有病,年老体衰的老人还以此来冲喜。家境贫寒的没有太多讲究,人常说有钱的埋钱过事里,没钱的埋人里。

一般有女儿的,像老衣,床子,乐队,纸货之类的费用由女儿出资。寿材,酒席,修坟,烟酒日常开支等由儿子出。

守床送终:在泾,三原,在老人弥留之际儿女众孙再远也得回来和老人见一面,要陪伴在老人身旁,尽心照顾,陪伴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路,侍奉在侧,这叫守床送终。送终一是不舍老人离去,二是听老人的临终遗言和嘱托。

净容净身:老人正在咽气的时候子女,亲人不要呼唤老人,这会使老人牵肠挂肚,放不下心。不要打扰,让老人放心的走,平静的走。待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后,先净身,容妆。就是帮其温水擦身,理发,人去世时容易大小便失禁,要在老人下身放一块衬布,或戴尿不湿。穿老衣时去掉。

寿终正寝:人老时一定是要住在正室,卧室。给老人穿老衣时间一定要掌握好,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如果推后了就好比没穿衣服走了。要在将要咽气时穿,这才叫寿终正寝。

穿寿服:穿老衣时要给老人说给你穿衣服了,据说老人能听见,要轻柔,身体不能趴着,要平放,衣服所有绑带不能打死扣。老衣不能有扣子,是自古就有的规矩。据说是因为扣子会让去世的人不能挣脱衣服,导致无法投胎,所以用带子代替,再加上古代认为“带子””子嗣”有子孙送终的意思,古人讲究多子多福,用“带子”代替扣子,就是表示自己家香火有继,子孙都很孝顺。

所以带子不能”打死”扣。“带子”让老一辈们觉得是后继有人的意思,老一辈把繁衍看的很重要,尤其是重男轻女的观念,觉得有儿子,香火才得以传承,家族血脉才得以延续。

这时要给亡者嘴里放一个铜钱,硬币。寓意来世有钱化,大富大贵。如果经济条件好也可放玉,金,等贵重物品。

手脚不能露在外面。这种做法的寓意也是对于后人的祝福,希望后辈的生活条件可以得到保证,不至于去讨饭吃。

眼泪不能掉在老衣上。男性逝者也可以是儿女给穿,女性由儿子、媳妇、女儿穿。也可叫懂的人帮忙穿。

老衣有很多讲究,带子数目宜单不宜双等,过去一般是提前缝制寿衣。时间也是闰年闰月。讲究用棉绸,棉娟,忌用绸缎、兽皮。古人相信人去世之后会进入下一个轮回,如果穿上皮毛制作而成的寿衣,就有可能在下一世变成兽类。虽说这样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但还是表达出人们对于逝者的祝福。

至于不能用绸缎的原因,是因为“缎”和“断”谐音,而缎子的“断”有“断子”的含义。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避免犯了这个忌讳,

而“棉娟”,“娟”和“眷”谐音,含有眷念的含义,表达后辈对于死者的思念之情。再也是棉娟类比较经济实惠。

寿衣要宽松富余,寿衣颜色比较鲜艳,衬里一律为红色,面子可紫可黑。取义后辈日子红红火火。其件数规制为五身至七身或七套至九套,取单数为阳之意。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意谓人在阴间,仍向往脱生阳世,故不取双数即阴数,以图吉利。寿衣缝制讲究由儿子、女儿购料制作,要求单、夹、棉、袍齐全,以回应春、夏、秋、冬四季。

农村老人去世后,穿的寿衣也是相对老式的款式,而非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装,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老一辈习俗说,人去世后是要去见最原本最古老的老祖宗的,如果打扮过于现代,老祖宗可能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其认祖归宗,就不能成为这个家族的一员,接受后代祭祀和朝拜。

现在人们去世之后依旧会穿古式寿衣,无论寿衣的形式和颜色如何改变,其所要表达的含义始终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无论怎样,都是寄托亲人的祝福和思念。

给老人穿老衣上眼泪不能掉在老衣上。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人在去世后的七天内,亡灵没有离开家。眼泪又称“无根之水”,是最能打动人类灵魂的东西。泪水滴落到死者衣衫上,让亡灵的内心感到深深地难过,因此留恋人间,阴魂不散。眼泪掉在老衣上亡灵永远不能无牵无挂地转世投胎,在来生也解脱不了前世的痛苦。如果眼泪都滴落在死人的身上了,那死者的灵魂会非常的伤心,会不愿意去投胎。

还有一说是灵魂对眼泪很敏感,谁的眼泪掉到老衣上灵魂就跟着谁,使人身体不健康。使人运气也不佳。甚至因为亡灵过于留恋亲人,会带着亲人一起上路。

总之在亲人生命的终点,我们不要泪洒逝者的衣衫,让逝者安息、灵魂得到快乐。

小孩不能乱碰老衣,对娃不好,容易引鬼上身,必定是人死了穿的衣服,”有不干净”的东西。这也是忌讳。

绊脚绳子:穿好老衣后要把双脚用红绳子绑住,一是防止诈尸,二是为了看起来让亡者体面些。

烧脚乘:有的地方叫烧倒头驴,穿好老衣后,儿女要烧一个提前准备的纸做的马或驴或马车或汽车,,还要给车夫或马起个名字,烧的时候还要大声喊这个名字,说向西南,为亡魂指引方向。这个马便是逝者的坐骑,这个叫做盘缠马。咱们这里叫脚乘。可以带着逝者的亡魂去往黄泉路。在黄泉路上少受打扰。烧的灰要放到方材里一起下葬。

停床:烧完后把逝者的遗体从床上挪开,放到一个专门另外支的床上这叫停床、也叫搁床。

烧倒头纸:停床之后这时要烧到头纸,烧到头纸在停床的逝者脚下烧。用做去阴曹地府的买路钱。并用手帕之类的布盖住面部。

苫脸布:为什么要用黄纸或手帕盖住逝者的脸?这是过去人们来判断人是否真的死了,如果有微弱呼吸纸就会动。人死后脸上会出现尸斑很难看了。也是为了尊重逝者。可以可以防止细菌传播,避免灰尘等。

长明灯:停床之后还要点亮长明灯,要在脚下点一盏油灯或一根蜡烛,这就叫路灯或长明灯。取意是照亮死者进入阴曹地府的道路,以防黑灯瞎火,行走不便,故此一直要燃烧到出殡下葬。

过去还有”到头饭”。在挪动时如果需要通过露天的地方时,要给面部上边打一把伞把天隔开。遗体的面部绝对不能见天。因为他已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

引魂: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有人不幸客死他乡,在运回尸体的路上要带一只公鸡使他不断的发出叫声来引回灵魂。人常说的叫魂里。遗体是不能进村的,更不能进家门。年龄大点的还不是很严。特别是年轻者非常忌讳。

(人死后身上都会有死气,道业高的人能看见。这就是煞气。老人死了是黑煞,比较温和,年轻人死了是白煞,是凶煞。还有就是红煞更凶,红煞是指年轻人在办红(婚)事前后死了的,所以怨气很大,不甘心,很凶。)

(讲到煞气我说一个泾阳三原民间习俗,如果家里有小孩,你晚上出门后再回家时,或到有小孩的人家时,要摸一下门栓上的狮子,或进灶房摸一下锅、刀或是水缸等灶具可以避邪,、避煞、避凶。门口的狮子,厨房里有灶王爷都压邪。)

报丧:再就是亲人死后赶紧给重要亲属和亲戚报丧。报丧的人不能进人家的门,还要报本族长辈。这叫发丧。

首先是大小渭呀(外家,舅家),报丧时不能说说谁死了,要说你的谁谁老了,或不在了,或”走了”。

停灵:咱们这里一般老了人在家里停丧四天下葬。也叫停丧。

吊孝与吊唁:凡是穿孝衣戴孝帽的,和亡者有血缘关系的到灵堂前祭拜都是吊孝,也叫吊丧。必须磕头叩拜,平辈鞠躬也可叩拜。乡党,朋友,同事等来灵堂前祭拜的都叫吊唁,不必磕头叩拜,上香,只行鞠躬礼即可。

哭吊:嫁出去的女儿,侄女,孙女等回来奔丧进门必须要动哭声。前来吊丧女宾进门也要动哭声。这叫哭吊。

哭道: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奔丧接近村子时要边哭边走,以避不孝之嫌,俗称哭道。

也是”哭吊”的一种。

也有说哭道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在附近飘荡,甚至会迷失方向。此时有人啼哭,能唤醒飞魂,随从哭声直扑灵堂,魂归尸身。

家中女眷平辈或晚辈听到哭声后,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

这时开始前来奔丧,吊丧,有血缘关系吊唁探丧的前来吊唁的客人都要大声跪地痛哭,然后家人搀扶劝哭。

刚去世的平时的祭日,周年,出嫁女儿孙女侄女等来时进门也要哭吊,上坟祭奠时女孝子出门就开始哭吊,一直出村,祭祀完回家进门也要哭吊。

来吊孝有血缘的宾客都给戴上孝布。或发上孝布捎回去。来客头上戴孝回自家进门前必须收起来。

送纸和哭丧:村里的邻居,乡党,族人接到噩耗后都来吊祭,男的都是上香叩拜,过去还送来香蜡纸,并安慰亡者家人。这叫送纸。女的一般是哭吊,进来直接哭,也叫哭丧,家里人搀扶劝哭,来哭吊的人安慰亡者家人。

请执事_:老人去世后马上请执事,安排报丧,看穴道,安排打墓的,预定床子(灵床)。请乐人,乐人,轿床由女儿出资。请乡党帮忙。过这种白事乡党手里的活再忙也都会自觉的来帮忙。主家看到乡党来帮忙要热情招呼看茶递烟,尤其是常年在外的孝子、切记不敢居高自傲,以示对帮忙的尊重和感激。

管事班子会出一个执事单,把各个部门的人员任务贴在显眼处各行其事。有大管事,礼房,打墓,报丧,(看桌上菜)管桌子,大厨房,小厨房,搭棚,洗青器,担水(放水),烧水,烧火,看酒,奠酒,收拾灵堂,扶孝子,迎礼,放炮,卫生,电工。招呼乐队。抬埋,劵墓,打杂等等。

看穴道打墓:位置定好后鸣炮动土。孝子先挖一掀土预示着开始打墓了,鲁桥镇到安吴镇这里一般都是西北走向,北高南低,坐西北、朝东南,寓意头枕乔帽山脚蹬渭河滩。还有清河,双水大吉。过去大都是土穴,深七尺,大头宽五尺,小头三尺。这是明厅,然后挖洞子,也有一定尺寸。即是暗厅。现在都用砖石砌成。用水泥盖板。有些铺地板,砌瓷片的,又做门楼的。看经济情况而定。

子女,侄子侄女等每天要轮流慰问打墓的人,送饭菜带上烟酒副食以示尊重。打墓的晚上回来还另开小灶,到下葬封墓门时还另有烟酒,封喜钱,美其名曰为全坟看中。开席致谢时坐上席。

成殓:入殓,有小殓和盛殓。在泾,三原地区逝者在入殓时身下要放七枚铜钱,口里含金元宝,珍珠或者是玉等,绊脚绳子要解开,手握打狗鞭。打狗鞭上还栓有一串干馍。这个是来对付黄泉路上的那些野狗和饿死鬼。铺金盖银等讲究。老人平时喜爱的随身物品也可以放入。

要先给寿材里边铺上细土细灰,柏树叶子。铺上黄色褥子,轻轻抬放入遗体,抽去遮面的苫布用衣物和卫生纸等把遗体夹实,脚下用胡基垫实寓意脚踏实地。另外还在脚下放一块用红纸包好的木炭。苫脸布随衣物一起入棺。

入殓时男女孝子不能哭泣,眼泪不能掉到逝者身上。

再就是逝者装棺入殓时,入殓要等重要亲属到场,看有没有特别要求的事,为什么重要的人要到场,其实这也是一个监督作用,看是不是正常死亡。放入棺材里,不盖盖子这就是小殓,最后再成殓。现在一般都先放到冰棺里。还有所有来客见最后一面瞻仰遗容的仪式。

戴孝入殓:亡者有父母健在,或父母一方健在,未能尽孝,亡者不分男女年龄,不分是否婚否。入殓时放一条白布带头上,也有装衣服里的或者拿手上。

入殓完成后孝子要跪地烧纸痛哭。

纸棍:男丁孝子手里都有一个白纸缠的小长棍,旁系孝子是黄色的。孙子辈的是红头的,重孙是全红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哭丧棍。我们叫”纸棍”。

成服:入殓后就要遵礼成服了,就是正式开始穿孝服了,这叫”成服”。

在泾阳、三原穿上孝衣孝服是不能进别人家门的,这是特别忌讳。

遵礼成服:仪式,奏乐,所有孝子跪灵前孝服齐全,跪拜。悼念词。

麻冠斩衰:关于子女为逝者戴孝有讲究,长子长孙头上要戴疙瘩帽子,儿子,女儿,孙子等直系算是重孝。古人是按五服分的。重孝子白衣长袍白鞋,孝布很长可至拖地。儿子披麻戴孝。女孝子白布包头并至拖地。重孝子腰间缠细麻绳,(披麻戴孝)长子长孙不但披麻戴孝,还头戴疙瘩帽子,身穿写有,"哀哀吾(母)父,养我功高。欲报深恩,昊天惘极"。字样的麻片或白纸做的褂子,这便是传说中的麻冠斩衰(衣)。

麻冠斩衰(衣)是后辈给长辈服丧时最重的孝服,周礼把孝服分为五个等级即"五服",这里的五服是专指后辈对逝者服孝的远近次序等级。三字经里就有"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戴孝的类别与期限:以家族的亲属远近有所差异。按”五服”分,一服是至亲者所服称之为斩缞,是儿子、女儿为父,承重孙为祖父,。之所以称斩,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这种孝服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服三年。二服是齐缞,次于斩缞,服期一年、五个月和三个月,即夫为妻、(夫妻互戴孝现在没有了)孙为祖服一年,重孙为曾祖服五月,玄孙为高祖服三月。大功又次之,为三服,期九个月。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娘及已嫁的女为伯叔父等服之,又称为功服。四服,小功,凡本宗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个月,五服为鳃麻,为五服中最轻的是从侄子往下。

这个麻冠斩衣下葬完就可以脱去了。

(五服的另一个含义,说到出”五服”有人说就是五代人是不对的,”五服”应该是九族。过去有灭九族一说,应该是”五服”以内九族的人。出了”五服”就应该在九族以外了。)

鞔(man)鞋:重孝子除了穿孝服外还要把平时穿的鞋子用白布包起来,称为鞔鞋,鞔鞋都是拖着穿,现在有些人直接买成白鞋穿,这个不对。都是心灵手巧的妇女或老妇来鞔鞋。如果父母一方去世鞔前边一半,如果父母都去世了是全包,就全部鞔成白布,现在下葬完了就脱了。过去有的过完七灾,百日不等。

戴孝帽还有讲究,下葬完后就要把长孝收起来了,过七灾和百日时,每过一个期剪短一截,到百日时只剩一寸长,到头周年时光剩白圈圈了。到三年过后就可以全部脱了。

重孝子有很多忌讳,犯忌不吉利。比如不能娱乐,追逐嘻嘻、打打闹闹等。

重孝子在亲人刚去世这段时间是可以不用更衣洗漱的,可以蓬头垢面,农村人叫赃孝子。

在服丧期孝衣,孝帽,白鞋不能洗。

讣告:俗称“告讣”。我们这里叫"服牌",用白纸或白布把丧者生辰、品行、卒日、葬日、葬址、成服孝子姓名等竖写,贴在大门外,通告乡邻周知。下款写直系服孝的男女:母亲去世应该写哀子,父亲去世是写孤子,父母都去世了才写孤哀子,父亲先去世写孤哀子,母亲先去世写哀孤子。直系侄子侄女写:

贴白门:大门口是白色拱门。大门也要贴上白纸。如果逝者上有父母,白纸不能把大门贴满,只能贴三分之二的白纸。如果没有父母长辈要全部贴满。白对联,挂小白灯笼,如果不幸在亡者未安葬或安葬不久(百日内)又有家人去世,需要再一次办丧事时,要在大门内侧另糊一个假门,因为他能不出一个门。

挽幛和挽联:挽幛是挂大门外或过道等的大幅挽联,横幅,竖幅。挽联是贴在花圈,门口拱门和灵堂两侧的白对联。

没过三年家门口不能挂红灯笼,贴红对联。如果过年想贴对联,(过去是)可以贴黄色的。一般也没人贴黄色的对联。等到过三年时,不贴白门,门口红对联,红小灯笼从灵堂至大门口。红拱门。

佛搂:入殓成服的同时设灵堂,在灵堂前正中有一个纸做的古式楼房,叫纸楼,楼楼。过去叫佛楼,这是儿子准备的,楼楼后边撑着席子,帐子之类,其上两边有挽联,挽联常为“音容永隔泪难禁,灵柩将离病无极”或“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之类,横额为“音容宛在”或“德高望重”。

楼楼也叫“佛阁”。佛搂前边放一方桌作为祭台。列祖列宗牌位(灵牌)和逝者的照片,陈设祭品,祭品前左右各点一根蜡烛,蜡烛中间放置一座香炉,香火插于其中。这时要放一个瓦盆在灵前,整个在家里烧的纸钱都要放入瓦盆里。一般楼楼过七期,或百日时在坟上烧了。

一般人刚去世时在祭台前挂一个写有大大的"奠"字的布或纸。那么为什么要在这里个”奠”字而不写”祭”呢?

“祭”和“奠”两字的含义差别不大,都有祭拜、悼念、祈福的意思。

”奠”字的意思表示就在停在原地方祭奠,专门指从死亡到下葬这个时间的祭祀参拜活动的位置,”奠”字是‘上西天’三个字连在一起的草写,将‘奠’字拆开就是‘上西天’三个字。西去就是死亡之意。

简单来说,逝者下葬之前要用“奠”,下葬之后要用“祭”。

“奠”字上中下三部分结合起来,含义就是拿来酒肉祭祀逝者或神灵,向他们祈福。凡是用到“祭”字的人,都是跟逝者关系亲密的人。

有些棺木上也有”奠”字,花圈中间的”奠”字,这个没有特定意义,我们古代祭祀活动没有花圈,花圈是西方传入的,在花圈上的这个”奠”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是展现中华文化的意思。 是我们的文化符号。

入殓后长明灯放在灵柩前的下边,长明灯随下葬一起到墓室。

守灵:孝子遵礼成服后就需要24小时轮流守灵,过去叫守丧。一直到出殡,有人来祭拜时孝子孝孙要还礼致谢。

跪草守灵:古时妇女生产时会在身下铺些柔软的麦草,所以古时生娃叫落草。孩子出月后就把这些麦草捆起来保存。当母亲去世时把这些麦草装起来跪在上面。长跪不起表达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这就是跪草习俗的由来。有些跪毛毯,棉垫子是不对的。

守灵的意义和禁忌:在这里我说一下这个守灵,为什么要守灵,也叫守夜、守丧。还有守孝的一些禁忌。

在先人仙逝后,直系后辈的亲人要守候在灵旁边,直到下葬。守灵的人一定要保证灵堂内灯火通明。烧纸上香,香火不断。以示后继有人。人死去后人的灵魂是会离开身体的。但是灵魂去阴间之前要回来探望。因此子女等晚辈要守在灵堂内等待他的灵魂回来。保证这长明灯一直亮着,昼夜守候。为亡者照亮回家的路。香火的烟雾也是给亡灵指路的。香火烟雾飘的方向就是亡灵走的方向。如果香火断了亡灵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否则亡灵要多走很多弯路还要受到很多折磨。

人刚去逝时三魂未离七魄不散,虽未轮回,但阴使(阴间的使者)便已知晓。为亡灵守夜烧香也是在帮他积累阴间的福、德。守灵还可以防止猫咪接近灵堂,猫的阴气太重来灵堂不吉利。也可以防止蚊蝇等昆虫,老鼠、狗狗等小动物骚扰亡灵。

守灵注意孕妇,产妇不要去灵堂,去时衣服一定要戴好红布条。即使直系也一样。

守灵时,若后人直系血亲中有新婚未出百天人,新婚人务必带好红白孝布,以免喜煞冲白煞。从而不光导致先人不得顺利西去,后人也更受呼气影响不断。

守灵时,素颜端庄,不可佩戴首饰,男子不可穿短裤,女子不可穿裙子,不可披头散发,不可浓妆艳裹,尤其是不可穿拖鞋,露出脚趾,就是夏天守灵也要坚持忍耐。(其实这也是成服后的规矩)

守灵时,不可闲言碎语,嘻嘻哈哈,尤其是后人不可为了先人葬礼之事在灵棚内争吵。后人纵是有天大的委屈也应让先人体面的走好人生最后一站,再行解决也不迟。

守灵时,不可在灵棚内男女暧昧,不可在灵棚、灵堂、孝房内发生任何行为,不然轻者霉运不断,重者精尽人亡,血光横死。

守灵时,若有胆小害怕白事葬礼之人,还是别去为佳,这是最好的回避方法。守灵时若受到惊吓,是最不好收魂的,也是最难复原的。

守孝:直系孝子的守孝时限参考前边的五服礼制,守孝期内,先人若托梦给后人交代一些事宜,均应按照先人遗愿打点明白为佳。万不可糊弄死人,以免孝气不散,霉运缠身。

守孝期内,先人各个祭日均应妥善祭拜,万不可遗忘。如有遗忘,均应联系信得过的堂口师傅帮忙化解为佳。尤其是七个“七日祭”及“百日祭”不可忘记。

守孝百天内,其后人男女皆可婚配;超出百天之后,三周年祭日之前则不可婚配。守孝百天内,家中如有新生儿出生,则需祭祖禀明,以免孝气压新人。

五岁以下的儿童不宜来灵堂,怀孕的妇女不宜来灵堂和坟地。不宜接近尸体。可能是小孩心灵比较干净,三魂六魄还未发育全,能看见灵魂,容易受到惊吓。如果孕妇和逝者感情太深一定要来探望,要戴好红布条探望。

孝子在点纸烧钱时一定要动声哭,不烧哑巴纸,否则不吉利。在家里和坟上烧纸都要动哭声。

酵子罐罐:也叫吃食罐,灵堂前的香案祭台,除了摆放果品,献饭等祭祀品外,最重要的还要放一个吃食罐,我们这里灵堂设好即放,先放点酵面,每到饭时女儿,要给逝者先献上饭,要让亡灵先用餐,比如是母亲,嘴里还要给母亲说一下,叫声妈妈吃饭了,这时献饭时子女要动哭声。完了要把给母亲吃的饭象征性的放一点到吃食罐里,之后大家才能用饭。而且吃食罐里放食物也有讲究,比如不能放豆芽菜,说这样后辈会是罗锅。不能放辣子,后辈得红眼病。不能放粉条,后辈会黄鼻两桶,流长鼻涕,出不了人才。不能给里边放面条,因为面条寓意连续不断。吃食罐随下葬一起放墓室。放在棺材大头的左边。有些地方放石榴,葱,钉子或顶针,香菜,酵面,献饭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葱代表聪明伶俐,献饭代表衣食无忧,钉子代表人丁兴旺,香菜代表书香门,酵面代表发財等,都是后人们希望亡者保佑后代,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乐人:过去叫龟子,有的当面叫乐人,背后叫龟子。现在叫乐队。唐朝时西域龟兹(qiuci)人被汉化融入汉人中,龟兹人能歌善舞,以奏乐为生,过去的乐人大都是龟兹人,有人把龟兹念成了鬼子,一直流传到现在。乐人一般在正式的葬礼前的下午到场,来了鼓乐先高奏几曲以示葬礼已经拉开序幕,每一位客人进门必须奏乐,直到这个客人上礼上香祭奠完毕止乐。

出纸:(出子)还是寓意多子多福。

咱泾,三原地区有个特别的讲究,就是在人去世时第四天的四五点钟,儿女要在大门口挂一个七八尺长的纸钱做的筒纸,也叫蟒纸、大纸。在筒纸的上方有个斗,斗上插着五色小旗,直到过七期时一起拿到墓地烧了,筒纸传说是一个白色神蟒蜕的壳,(关于神蟒的传说好像和西岐灭周,和姜子牙有关。)说是人的魂魄要通过筒纸到上边的斗,才能去往黄泉路、登望乡台。或者是上天。如果是逝是男性挂在上首,左边,女性挂在右边,挂好后,放一挂鞭炮,点三根香拜一拜。这就叫"出纸"、出子。出子时唢呐伴奏。

出服牌:出”服牌”就是出纸时把讣告一同贴出去,就是前边说的"讣告",就是直系服孝的人名单。然后上几根香拜一拜。过去人们还有保存着当家谱用。

七单:出纸时也一同贴出。倒下头当日算起,每七日为一期,共七期,一三五期是大期,二四六小期,七期是尽期。

关于“请灵,迎灵,安灵”。现在叫”请先人”,”迎先人”,”安主”。

朝祖请灵:俗称请”先人”。也叫请主,是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全体男孝子,(守灵的除外)要到先人的墓地请先人亡灵回家归位。这就叫请灵,请先人是拿着先人的照片,去的时候是照片面向内,回来时正面向外,乐队伴奏到先人坟上烧纸鸣炮,有的还有祭品,过去还有宣读请柬,说明是因何招回。现在就默默的念叨。就算把先人请回来了,请灵到家门口时,屋里的女孝子要出门跪在门口两边迎接,唢呐紧随,鞭炮齐鸣。女孝子哭出来迎,这叫迎灵,有的人家是一个一个请,有的是一次集体请回。过三年也是要请先人的。咱们这里叫迎先人。请灵是先请家族老先人老祖宗,再请祖父辈,父辈,如果夫妻有一方先去世也要请,平辈先离世的亡灵也要请。(过去则是从小到大请)

扫墓:有些地方叫暖墓,我们是孝子到墓地扫墓,手里提着量米的斗。里边是一个小扫把,乐队伴随,孝子亲自下到墓室打扫。这其实就是暖墓,意思后辈给老人烘房里,把墓里的土装一点放到斗里带回来,到门口要鸣炮奏乐,扫回来的土要放到水缸旁边,这个和五行有关,所谓水来土屯。到打怕时再带到坟上。

迎礼:就是孝子、乐队列队到城外迎献饭。跪拜大礼,叩头,迎纸扎狮子和重要亲属的贡品等这就叫迎礼。也叫迎”盒子”、”迎饭”。迎礼回到家门口要鸣炮。再举行献贡品、参拜、奏乐。迎礼有很严格的顺序,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为序。迎盒子时,被迎者要给乐人打赏钱。三元两元都行。从老外爷家,舅家,姑家姨家,女儿婆家,侄女侄孙女家,儿媳妇娘家。孙媳娘家等。

礼房:过白事也设礼房(账房)现在基本上都是上现金,过去人们没有现金,一般上条子,就是布匹,被面,太空被,毛毯之类,挂在家里的四周。然后别人有事再拿出来给别人行礼。

祭奠仪式:迎礼完毕后正式的祭奠仪式开始了,每位来客进门时乐队须奏乐。祭拜时上香,奠酒,作揖扣头时伴奏不能停。

众孝子跪在灵柩两边还礼致谢。男行三叩九拜大礼。女行万福礼,也是九拜。祭奠的次序和迎礼一样。首先是老舅家,舅家,姨家,女儿,女婿,侄女,侄女以及女婿,孙女、侄孙女和女婿,儿媳娘家,等依次最后是朋友,街坊邻居,乡党。祭奠活动一直从黄昏到深夜。过去有钱人还请道人念经超度亡灵,叫”佛事”。

挂"却檐":追悼仪式里有两个重要环节就是儿女为逝者挂"却檐"挂却檐时乐队奏乐。像匾额一样的白布挂在房檐上,上边写有流芳百世,功德无量,德范长存,等字样来为逝者歌功颂德,。

披红:再就是长辈为孝子披红,给在老人行孝的人身上披上红布,一般都用红被面,有的一个人得到很多人的披红,所以身上披有多条被面,来表彰行孝的人,这是很高的荣誉。披红即是奖状又是奖品,也是弘扬正能量。传扬孝道文化。现在被面实用性较小,有些地方改成了现金。儿子一般是舅家人给披红,媳妇是婆家人逝者的女儿给披红。

本来披红是表彰行孝的人,可是没行孝的心里不平衡,或者脸上挂不住。所以很容易闹矛盾,兄弟,姺姤(妯娌)间翻脸。现在挂红包好,都有、就是红包里边的多少不一样。既照顾了大家的面子,又表彰了行孝的人。有些怕得罪人不管媳妇儿子孝不孝每个人都披红,等于每个人都给发个奖状,已经失去原本的意义。

封棺盖:人常说盖棺定论。用胶汁封住棺盖,再用麻纸糊上。

悬灵:在祭奠仪式中有个重点仪式就是"悬灵",在灵柩升高,悬空放在两个长板凳上支稳。就叫"悬灵"。也叫升灵,升棺,寓意后辈升官发财之意。玄灵时把灵堂原来隔的席子撤换成白布。悬灵时鞭炮,鼓乐齐鸣。烧纸化钱,全体孝男孝女动哭声。这叫点纸。祭拜仪式达到最高潮。

点戏:仪式完了后还有为老人”点戏”点歌热闹一番。点戏一般都是关于孝道的戏,也可歌曲,乐器独奏,不可乱点,不可点猪呀样呀送到哪里去,辕门斩子,今天是个好日子等喜庆曲子。

祭轿:我们这里在下葬的先天晚上把灵床放在主家门口,里边灯火通明,放有童男童女,八仙保佑,算是祭轿。高凌地区是长子媳妇、儿媳妇在乐人伴奏下象征性的打扫灵床。有些地方孝子在乐人伴奏下撒酒磕头叩拜。有的地方叫拜轿,意思保佑明天送葬一路平安。

起灵:待到第二天抬埋人从屋内拾好灵柩、把灵柩往外抬放在灵床之上用绳捆结实,龙头棺罩压顶,准备起灵,起灵前来客还要祭拜,这时比较简单些。孝子举哀,女孝子动哭声,扶孝子的人把女孝子从灵堂里扶出来领到灵床后边。起灵时所以男女孝子都要吃一口食物,哪怕象征性的吃点也行。一定要在太阳出来前下葬。起灵”时间一般为早晨太阳刚露头时,即“日出卯时”。古历法的“鸣吠日”,取金鸡鸣,壬犬吠,上下相呼,亡灵安稳,子孙富昌之意。

出殡:出殡,高寿的可以迟些,特别是百岁以上的可以更迟。这是喜丧,就是丧事当喜事办。可以到九,十点都甚至中午。

起灵出殡时灵堂前烧的纸灰,香灰,和用的一些砖石土块等也要一起带到坟上。

起灵是把灵柩从屋里抬出来,放在灵床上。而出殡是抬起灵柩去往墓地,抬灵是十六抬,也有二十四抬。可以换肩,可以换人。前呼后拥。不能着地,且要平平稳稳,徐徐行进。吹鼓手(乐队)吹吹打打,一路还有专门撒纸钱的。一是祈求各路神灵开路放行。再是打点一下路上的小鬼。

最前边是礼炮队、和纸货、献饭、乐队。一路鼓乐,炮声不断。长子怀抱遗像。男孝子牵着大绳,在大轿的前边。轿子后边是女孝子女孝子一路哭着,有专人扶孝子。再后是亲戚朋友随后。

摔纸盆:出殡时要摔纸盆,我们这里是出殡开始走时在家门口摔,有些地方是在第一个十字路口,由执事或舅舅扶长子或长孙把纸盆举过头顶,摔的越碎越好。寓意岁岁平安,过去有谁摔纸盆就是可以继承家业之说。泾三原这里一般是长子长孙。所以过去有很多人挣着摔纸盆。有些地方是顶纸盆,有些地方是把纸盆带到墓地。

那么为什么要摔纸盆?在家里停丧、打设灵堂这几天所有烧的纸钱都在里边,传统的话是这是老人的家当,祭奠仪式中送来的香火钱都在这里,象征老人一生的荣华富贵,摔碎容易带走。摔盆的人就和老人建立了继承关系。

扯纤:说是古时埋人用木轱辘车叫舆,孝子要用绳子拉着舆走,于是演变成了扯纤,还有说是周文王给姜子牙拉车请贤的传说演变而来的。男孝子要按亲疏长幼次第女婿于灵床前边,跪在地上,一手拄纸棍,一手扯大绳(白布,系于灵床龙头,过去叫丧舆,长约三丈六尺),俗称扯纤。放声痛哭。管事或司仪高喊“起灵”。哭声一片,鼓乐齐鸣。女孝子的次序是长媳妇,媳妇,女儿,侄女等按长幼之分,最后是女宾客。

扯纤一般是男孝子走在灵柩前,棺和官是谐音,走在灵柩前寓意走官运,取意吉祥。女孝子扶在棺后意思辅佐男丁走官运的意思。

铭旌和引魂幡:铭旌上写着亡者的生辰,生平等,请修养高的先生写,有一定的格式。在安葬队伍的前边撑着,关中西路有些地方有引魂幡。引魂幡一般要用柳枝撑着,为什么要用柳枝,柳和留是谐音,古时候人们折柳枝送别客人以示挽留。这里就是留恋之意。也是长子长孙打着。我们泾,三原这里没有这个,我们是用照片代替。铭旌仪式,迎铭旌和迎礼一样,比较浓重,要拜铭旌。

其实铭旌是丧礼中在灵柩前的长旛。有些地方是男的是蓝色,女的是绿色的,高寿用红色的,现在一般都用红色的布帛。宽是尺三,长是七尺五做的旗帆。一般是女婿,侄女女婿,孙女女婿,外甥女女婿送。三日拜铭旌,鼓乐相迎,叩拜降香。挂在灵堂前边或右边。

铭旌归故里,猿鸟亦凄然。

铭旌同“明旌”,也叫“旌铭”简称“铭”。类似于引魂幡,写法主要写逝者生前生平,职位等类似于墓志铭。铭旌有的地方随下葬一起,有的在入殓是盖在最上面。而引魂幡是下葬后插在坟头上​。铭旌和引魂幡的作用都是开道引路,让路上的孤魂野鬼回避。

凡灵床所过之家,老人都在门口目送灵柩。主人均在门口放火化纸为死者送行。

泾三原送葬还有个忌讳就是同辈不同路,同辈份的人要和送葬的队伍分路走,害怕一块被带走呀。

压灵:就是提着纸货笼一路走着撒纸钱,祈求各路神灵通融保佑一路顺利,平安到达墓地,走在灵柩前,让灵车不能走的太快,稳稳当当安全到达。

下葬:下葬是整个殡葬礼仪的最后仪式,下葬前的所有环节都叫做殡,下葬完了就完成了安葬仪式。

净棺:到了墓地下葬时,孝子要到最前边看,俯下身用黄纸或孝布搽试棺木以净棺,调整方位。帮忙的乡党在墓室放上逝者生前的随身用品,喜爱的物件,还有童男童女塑像,小桌小凳,茶具碗筷,长明灯等物品,等随葬品。但是不能放皮毛制品。为什么不能放皮毛?传说是怕将来转世投胎做牛做马永世不得翻身。

封土券坟:完了开始砌封墓门。砌封过程中,女儿、外甥须给砌封者红包,烟酒。砌封完毕,封土全坟第一掀土首先是长子长孙开始,用手捧些土或用工具埋土。依次长幼,亲朋。下来乡邻们开始填土堆坟,孝男孝女边放声痛哭,边向帮忙乡邻磕头致谢。所有孝子跪!乐队不停。最后烧纸化钱,重孝子解开腰间麻绳。

撒五谷:有的地方是把五谷装在棺材里,或包起来,或罐装,叫五谷压棺。坟莹堆好后要撒上五谷种子。撒种子的时候还有说词,吉祥话:一撒长命百岁,二撒富贵双全,三撒人丁兴旺,四撒四季发财,五撒,五谷丰登……

在南方江,浙一带也有撒五谷只说,这个时候先生会说“手捧天生五谷丁。神龙赐我百万兵。弟子今日亲手撒。撒去五方压煞星。一撒中天藏真龙。时来运转大恒通。再撒青龙护穴位。后代子孙永昌宁。三撒降住白虎星。福禄缘缘寿门庭,四撒朱雀镇明堂。旺家旺业旺运场。五撒玄武坐北斗。盘龙卧虎运千秋。”寓意后辈五谷丰登,也寓意把生前五谷都带走。

然后在上边插上一些花圈,纸狮子放两边守护亡灵。插上孝子手里拿的纸棍,纸棍按白黄红从上往下依次排列。就是安辈分从上往下插在坟上。

琴台:。在坟前磊一个简易的祭祀台,这个台形似楼阁,我们叫窑窑,这个楼阁就叫琴台,再摆上水果,糖果,献饭,点上香蜡。夹上几个馍埋于坟两侧。把剩余的花圈,其他的纸钱,纸货,逝者生前用的衣物,等烧了。众孝子磕头叩拜。

琴台的典故来自于《伯牙摔琴》的传说。古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今为香炉祭祖先。礼毕孝子就要把头上长长的吊孝布挽起缠绕在头上。烧纸,男孝子作揖扣头,女孝子跪地”哭吊”,乐队奏乐。

男争坟,女争门:在刚埋葬完老人后媳妇妯娌(姺姤)们都要急匆匆先回家抢门,寓意和继承家产有关,而男丁们一定要看着把老人葬好,坟上的所有事弄好才回来。现在这只是一种传统风俗文化,和继承家产无关。

据说孝子回来时不能回头,怕亡灵再跟回来。

安灵:孝子埋葬了亲人回来后再到灵堂叩拜,把老人的灵牌(照片)安置在中堂,这个灵堂里的纸搂和祭台不撤,在祭台的后边另放一个长凳子上边再铺上被褥。直道七期,楼楼到百日拿到坟上烧了。”安灵”时孝子们要行大礼磕头叩拜。

孝子谢礼:回家后主家宴席答谢帮忙的和来宾。一般要让打墓的上席,抬埋的先座。客人最后坐席。孝子叩谢乡党。看酒。

喜丧:以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都可称为喜丧,可贴红对联,过去人活六十叫花甲之年,六十年为一甲子。七十叫古稀之年,人活七十古来稀,活到八十自然是天大之喜,有经济条件的还过八十大寿庆贺。喜丧就是庆祝老人高寿而终,也不是说老人去世都高高兴兴的,喜丧就是福,寿,全,够这三个条件才算是喜丧。即全福、全寿、全终。全福就是老人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四世同堂。全寿就是八十岁以上,现在应该是九十以上,寿终正寝。全终就是,善终,老人一生积德行善,功德圆满,圆满过完一生,无疾而终,不受痛苦。喜丧的流程和一般丧事一样,不同的是比较热闹。家人不必过于悲痛。

复二:传统叫法叫圆坟,也是祭祀风俗的一种,泾阳三原一般是安葬的第二天,有的地方是第三天,儿女媳妇孙子侄子等都要去,主要是给坟上培土,修坟,也要贡品烧纸上香叩拜。

打怕:亲人刚入土头三天的徬晚要到坟地打"怕"。传说"怕"是一个怪兽,人的魂魄见了都很害怕。孝子用竹笼提上麦草,就是灵堂两侧孝子跪草袋的草。绕墓周围焚烧。其用意是为孤独寂寞的祖先壮胆。

旧时各地讲究葬后设庐于墓,由孝子素食护冢,后来逐渐演变为围墓以薪,点火烧之,名叫打怕。

就是在坟地一周点上火,然后敲着盆或桶围着坟莹转圈,嘴里还要喊,爸爸,或是妈妈谁的称呼说"爸爸,爸爸"你不怕,儿子给你来打"怕"。儿子给你敢走"怕"。……然后胆小的孝子扔下棍子撒腿就往回跑。

七日祭:也叫过七灾,就是过七七,从逝者咽气之日算起,也叫烧七。儿女孝子,近缘亲戚必须参与。主要是过头期三七和五七,特别是五七。单数为大期,在过七的前一天晚上,孝子和亲友在灵堂聊天,回忆亡者,上香蜡,点纸,祭拜,第二天上坟摆祭品,鸣炮,烧纸。在坟地侧面埋上逝者爱吃的,叩拜。如果在逢过七时正好是阴历初七或初八,要给坟上插个伞,啥伞都可以。传说在黄泉路上遇七,八的日子小鬼要鞭打亡魂。这时逝者的魂魄就可以躲在伞底下。

百日祭,头周年,二周年。流程和过七灾一样。

上新坟:第二年上”新坟”在清明前。最后到逝者生日时再给老人过最后一次阴间生日,叫过"祭"

清明祭:每年清明,清明节祭祖要清理坟上的杂草,修复坟头,从远处给坟上添新土,这也是一种孝道,寓意后辈添福添寿,后继有人。再给坟头压一些烧纸。摆祭品,焚纸烧香,磕头叩拜。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一除烧纸外还要烧棉衣外套等。冬至,过年,上坟烧纸祭拜。还有一句口诀说的是这个时间……冬至黄昏年半夜,十月一日鸡叫欢。

除夕请先人:过年时年三十晚上是把先人请回来敬在神位上,请先人时大门必须敞开,(没有下葬前叫灵位)摆上贡品,设香案,点蜡上香,磕头。在家里过年,十五晚上送出。十五晚上在坟上插上红灯笼照亮先人回来的路,请先人和葬礼上的请先人差不多。过去过年就在家里的遗像前烧纸祭拜,因为过年时都要把先人的照片请出来敬在中堂,摆上贡品。相当于先人已经回来一起过年了。现在变了都在坟地,这个应该不对。

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七天去一魄,七满魄尽,一年去一魂,三年魂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三年脱去孝服后,可以说守孝结束了。可以免去灾祸,得到很多福报。

按照古人的传说,是人死后七天后投胎,还有人说是七七四十九天内投胎重生,也有三年时死去人会投胎重生的。所以说过三年是"喜事"。

禫祭 :俗称三周年。

三周年是逝者最后一个特殊的祭奠礼,咱们泾阳三原这里叫脱孝服,在农村非常隆重,不过现在由于有疫情,大部分人简化了。

一年一祭,连续三年。所谓“三周之期,设坛祭奠”。禫祭日与丧葬日一样隆重。程序仪式也一样。富裕人家要大肆铺排,白事当红事过。小红灯笼从灵堂挂至大门口。三年时不播放哀乐,秦腔或歌曲均可。请执客、乐人,搭棚、起灶、杀猪、宰羊,请厨子。礼行三献,乐奏九章。也是穿白戴孝,祭奠亡灵先祖,宴请宾朋亲戚。次日上坟祭奠,去时全身孝服,上香点烛,焚化纸钱,礼仪完成,脱孝换吉,意取服去福来。过去门口贴着黄对联,午时过后要换成红对联,现在直接贴成红对联。并将家中灵牌换成神主,丧葬习俗至此完成。

立碑:三年仪可以立碑,也可以清明或是祭日立碑,如果夫妻一方还在世也可以缓几年,等另一方百年之后一块立碑。立碑一般是提前立好,用红被面包好,在接碑时先绕一周检查一下,在碑前设香案,然后由亡者的舅家人和自家人一起揭开红被面。儿女媳妇用提前准备的毛巾擦拭墓碑,由舅家人或有德望之人宣读碑文。孝子上香叩拜,鸣炮奏乐。众亲友叩拜!

过去除了有功名、有身份的人家或家境富裕的人家造墓碑、设牌楼外,一般人家均很少立碑。但近年来,多数人富裕起来,立碑习俗盛行。立碑上坟祭奠仪式完毕,最后一项就是脱孝服,寓意去服得福。

现在社会上不提倡太大办葬礼,不要铺张浪费,不许互相攀比。大家穿衣吃饭看家当量力而行。村上一般都有红白事理事会,要求过事的烟不超十元的,酒不超五十元一瓶的,席水是四个菜或不超多少等限制。

忆巴金,风范依然照人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1月25日拍摄的在上海徐汇艺术馆展出的巴金与冰心的手札。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一)萧珊篇

那一年,你19岁。翩翩的少年郎,面如冠玉,才华横溢,偏偏一双眼睛里盛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郁。

你从成都锦江码头乘舟离川,先取道重庆,又自夔门出发,江水浩渺间,游子离乡,惊涛拍岸声中,你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那时的我,黄发垂髫,童稚简单,每日怡然自乐,不知你,更不懂你心中的悲凉。

那一年,你32岁,早已蜚声文坛。我18岁,还是一个青涩的中学生。因为读了你的小说《家》,因为“鸣凤”“觉慧”等生动鲜活的人物,心生仰慕,开始给你写信。那时候很多人给你写信,而我写得最勤,你唤我为“小文友”,你是我心中的神。

“既然笔谈如此愉快,为何不面谈呢?”一来一往的鸿雁传书已过半年,我在信中“斗胆”发了邀约,还附了一张自己的照片,谁能知道信发出后我内心的忐忑?可是,你这么一个内向、不善言辞的大作家竟然就答应了!真没想到。

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东路719号的一家小店里,我们第一次相见。你亲切随和,一脸真诚,居然一点都没有大作家的架子。我跟你倒苦水,“控诉”自己的父亲因循守旧,告诉你我要离开家,去远方寻找理想,你耐心地开导我,为我分析利弊,字字恳切,声声入我心,我一点点就爱上了你。

你性格克制,我热情如火。我们两个一个像是冬天,一个像是夏天,如此的不同,却因为差异而互相吸引,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然而,中学毕业,我去昆明读大学,你为了出版事业四处奔波。爱情肆意时,我们偏偏两地相隔。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思念在纷飞的战火中飘荡,我们注定聚少离多,沮丧时,全靠你的信支撑着我。我记得,暑假时,你来看过我两次,短暂相聚时,头顶常传来飞机轰炸声,在废墟和鲜血的残酷环境里,我们越发珍惜彼此执手相伴的时刻。

那一年,你40岁,我27岁。相恋8年的我们,终于要走进婚姻的殿堂。我当时想,你一定是爱极了我。对!就像我爱极了你一样,不然曾坚持不婚主义的你,怎会让我披上嫁衣?我们都是时髦青年,给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后,就到了贵阳的花溪。这的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很美很美。

那天傍晚,我们踏着落霞而归,在镇子上的一家小饭馆里,要了一份清炖鸡和两样小菜,在暗淡的灯光下从容地就餐、碰杯。吃完晚饭,手拉手散着步,回到住所。在“花溪小憩”里,伴着一盏清油灯,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就这样平静地结婚了。

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不曾办过一桌酒席,可我依然觉得我是天下最幸福的新娘。在耳鬓厮磨的喁喁私语中,我感到了宁静的幸福。那一夜,四周没有一声人语,我记得,溪水流得很急,整夜都是水声。

你还在这里,完成了熟思已久的中篇小说《憩园》。

花溪之于我们,是刻骨铭心的。

结婚第二年,抗战胜利,我们怀揣激动的心情,欢呼雀跃地回到了上海,在霞飞坊59号3楼定居下来,结束了漂泊和分隔。没过多久,我们的女儿小林出生了,可爱的女儿让人越发体会到家的温暖,你再也不喜欢四处奔波,一门心思留在上海,守着我和孩子,你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我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相聚呀。

婚姻28年,我们相濡以沫,互相关心扶持,心心相印,不曾拌过一句嘴。因为有你,我觉得我的人生是圆满的。

在艰难的岁月里,你被打压,我知道你跟我隐瞒了无数次遭遇的非人待遇,你有时会跟我说,“日子难过啊!”日子是难过,可是我总充满希望,总在想,黑夜或许很长,但终将过去,就像路再长也会有终点,雨再大也会有停止的时候,乌云再厚也不能永远遮住微笑的太阳,不是吗?我不断给你打气,“日子难过啊,要坚持下去啊!”

顽强的你,坚持住了,而我却病倒了,直肠癌,人生就是这样无常。

你在五七干校,每天请半天假去看我,陪我说话。我知道,我的日子不多了,可这辈子,我爱你还没有爱够,你的书我还没有读够,给你的信还没有写完,就这样阴阳相隔,我不甘心呀!

动手术那天,我哭着跟你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

你哑着嗓子劝慰我道,“不会的……”

5天后,我走了。闭上眼睛前的那一刻,我环视了病房,没有看到你那熟悉的脸庞,我既不舍又自责,我什么都没有安排好,我走后,你要怎么照顾自己?漫漫长路,谁来陪你读书写作?偌大的天地间,孤单的一个你,我怎么能放心?

我是萧珊,是答应过要陪伴你白头的爱人。我爱了你36年,却戛然而止,我只恨我们厮守的时间太短。憾!憾!憾!

(二)冰心篇

那天你到医院时,萧珊的身体已经被白布盖了起来。你摩挲着白布底下的人形,哭唤着她的名字,泪水奔涌,肝肠寸断。你请别人为你和萧珊留下最后一张合影,满脸凄楚痛苦的神情,让旁观的陌生人都潸然泪下。

拿到她的骨灰时,你不愿下葬,你说萧珊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你的血和泪,你要把她捧回家。你将亡妻的骨灰和译作,放在枕头边,整整33年。你每日与她说话,用这样的方式,在余下的生命里瞭望着爱情。

明代诗人曾经作诗讽喻,“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你才高八斗,却深情至斯,令人钦佩。萧珊走后,有朋友考虑到你需要人照顾写作和生活,婉转建议你再找个伴侣,你明确拒绝了,“不想找老伴,没有兴致和劲头。”你心中妻子的位置36年前就给了萧珊,永远给了萧珊,便再也没有人能够占据。

你说,“人死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的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远了”。

你说,看到这些,我作为大姐心里多替你难过。

如果说当年,萧珊的勇气点燃了你们爱情的火花,那么后来漫长岁月里,是你的深情成就了这段爱情传奇。岁月飘摇,你至死不渝的爱,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有一种深情叫巴金。

然而,我虽感动,却不愿你太伤心,怕影响你的身体,总不断写信给你,希望你能再开朗起来。

“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我多么希望我的话你能听到心里,我总是忘不掉初次见你的时候。1923年,我的诗集《繁星·春水》发表,引起文坛的注意,十年后,你在北平创办了《文学季刊》,和章靳以一起来拜访我,希望我给刊物组稿。那时候,你温文尔雅,丰神俊秀,充满活力,没有这么忧伤。

1940年底,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会议上,我们再次相遇。我因病住在歌乐山,你常来看我,那时候我穷困潦倒,你十分不忍心,你比我小,却多次帮助我。后来,我的著作集能重新出版印刷,也得你助益。你对朋友永远充满真诚,能伸手时就伸手,能帮忙一分绝不偷懒一丁点。

我们是莫逆之交,都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涤荡,对人、人性、自由、平等、法治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爱这个国家和人民。作为相识60多年的老友,我们有无数的共同话题可以聊,虽然京沪迢遥,不常见面,书信来往从未断过,文字拉近了我们的精神距离。

你辛苦了一辈子,勤奋了一辈子,认真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却忍受着病痛折磨。1999年春节后,你因呼吸道感染住进华东医院,吃了很多苦头,不见好转,也再也没有回过家。你说长寿对你而言是一种惩罚,可是人民都需要你,国家需要你。你是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你时常鼓励我说,“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

实际上,你纯真、坦诚、大公无私,你以笔为枪,你身后有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译著,可为几代人享用。你的文章里传递出的风骨和信念,为无数人指明了前行的路,你才是我们心中那盏不灭的明灯啊。

而我,只是你的大姐,冰心。

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何时托锦书来?

(三)曹禺篇

读到你那篇《怀念萧珊》时,我痛哭不已。

我为你这一不幸的遭遇和巨大的悲痛而悲痛,也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天真、纯洁、爽直、善良的年轻朋友,失去这样一位伟大女性而悲痛。连着好几个晚上,我的泪水止不住,从眼角流下来,流到了耳朵里。老天不公,你这么好的人,怎能经此苦痛?我不忍心。

你对我是有“知遇之恩”的,像是我的引路人。1933年,我还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大学生,写了一个剧本《雷雨》,四处投稿,不被认可,这对我是个巨大的打击。试想一下,一个年轻作者经过辛勤劳作,写出一部好作品,但无人发现、推荐、评价,那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文章投在水里,任它浮游四海,没有人来理睬,最伤害作者的自尊心。

后来,你从上海来北平看望沈从文,住在《文学季刊》编辑部所在地三座门大街14号。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房里,你看到了这个放在抽屉里近一年无人问津的稿子,你以艺术家的敏感和鉴赏力,发现了《雷雨》的价值,一口气读完了,成为第一个被《雷雨》感动的读者,你还为之落泪。第二天,你就将剧本推荐给郑振铎,并且作主将这个剧本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1934年7月1日出版)上一次刊登完。

识马不容易,识人更难。你把我介绍到文艺界,以后我的每部稿子,都由你审看、发表。我是何其有幸。

我的第二部作品《日出》面世后,文坛上众说纷纭,也有不少批评,你却同样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肯定。你断言《日出》是一部杰作,认为“它和《阿Q正传》《子夜》一样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好的收获”,这深深鼓舞了我。

你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发表文章《雄壮的景象》,指出从《雷雨》到《日出》我的创作在题材和思想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你认为《日出》“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触及到了我们社会的各方面”,“它所表现的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对于很多人批评结尾太悲观,你也进行了反驳和分析,“单单暴露这社会的黑暗面是不够的,它还隐约地指示了一个光明的希望”,你肯定了我对结局的描绘和刻画, “这是一个多么雄壮的景象!这是一个多么乐观的结局”。

再后来,我对你的经典作品《家》进行改编。我的观点是,对小说的改编不应该是匠艺式的,而是一种真正创造性的改编,所以我在剧作中融入了我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和人生感受。可搬上了话剧舞台后,我的改编和诠释也饱受争议。依然是你,自始至终都大力支持,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你认为我的改编让话剧《家》具有了独立的生命。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于我而言,如果没有你,我想我或许还要走无数的弯路,或许会因为不被认可而放弃这条文学道路。是你“慧眼识英才”,发现了我,也成就了我。

也是你,在我晚年消沉的时候,写信劝慰我,你说“感到人活着,无论遇着什么,活着还是要有劲,有点分量”。那时你的身体也不好了,600字的信,你要写很久,每个字都写得很吃力,却依然惦记着我。

你是我的伯乐,亦是我的知音,我是曹禺。

(四)读者篇

上海武康路113号,是一幢独门独户的花园洋房,林荫之下的铁皮门很小,毫不起眼,格外低调。定居上海后这两年,我曾很多次路过,却都不曾留意。

这里是你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住得最久的地方,你在这住了四十多年,在这里创作完成了《团圆》《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这里也是万千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今年是你诞辰115周年。为了纪念你和友人走过的岁月,巴金故居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推出“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全国巡展。我带着不足两岁的女儿和老父亲前往参观,原以为参观者不多,没想到却非常热闹,小小院子里挤满了人,很多人都在追忆你的故事,我的女儿对你的打字机颇感兴趣,几次要我抱她去看。

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封你和友人的信,真挚的友情令人感动。

这里面,有彼此诉说深长感情的,比如沈从文夫妇珍惜你赠的书:“过去一些熟人朋友看到我家有您前面那四本(《随想录》),多来借阅。借是借出了,我心里总犯嘀咕,怕收不回,因为上面有您亲笔题字。”

张兆和写道:“您在病中寄来的信和剪报,令我们深深感动,从文看后哭了。我们万分珍重你的友情,常望你保重,今年能够见面。”

这里面也有“约饭”的,老舍留下的便条说:“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您吃烤鸭。”

还有一起讨论工作的,鲁迅在信中说起校样的修改方式:“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

这些手札内容丰富,字里行间透出的生活气息,也勾勒出你与这些作家之间的友谊,展现你宏大精神世界的一些侧影。看完后,感觉仿佛又重新读了一遍文学史。

寓所一楼客厅的四面,都摆着浅底棕色条纹的沙发,午后的暖阳透过玻璃,轻轻洒在客厅的角角落落。有一瞬间,我突然在想,如果此刻你的爱人、朋友都还健在,他们就在这个客厅里回忆与你一起走过的岁月,他们会说些什么?哪些我们知道的故事存在他们脑海最深处?还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未曾揭秘?这个念头驱使着我,以第一人称写了开篇的三个部分。

然而,纸太短,你的故事太长,故居里藏着的故事太多太多,一写再写,也写不完。实际上,自1923年离川,到上海南洋中学当住读生开始,你的故事又何止在武康路113号,上海的石库门、霞飞路、亭子间、小阁楼里,都留下你的身影,上海处处都有你的故事。

追寻你的足迹,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很多面。人们有很多理由爱上上海,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你的城市,是巴金的城市,这是一座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作用的城市,这是一座文学之城。

你的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召南·甘棠》。这首诗讲的是周宣王时一位大臣召伯去世后,老百姓很怀念他,对他曾经种过的甘棠树都不忍伤害。如今,很多人也如三千年前的人怀念召伯一样怀念你,因为你守护着爱、正直、奉献等美好价值,因为你的道德和文章值得每个人学习。

而我是慕清,是你万万千千读者中普通的一位,在你的精神世界里游弋多年,受益良多。心中有好多话想要写下,可东方既白,只能匆匆搁笔,谨以此文表达对你的尊敬和怀念。(郭慕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