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过年风俗习惯(过年风俗详细)

时间:2023-12-29 22:58:25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传统春节年俗里,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哪些习俗?

1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称为元日。

金鸡报晓,为新岁之首,春天开始。

这一天,人们凌晨起来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敬拜天地神明,为新一年祈福。

人们开始携礼串门,名为“贺新岁”,晚辈给长辈拜年,压住邪崇。

而且家中有传统信仰的初一要吃素,所谓“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

2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

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3

正月初三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4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灶王爷要查户口。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也是财神的生日,所以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5

正月初五

此日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古代时妇女们也不再忌讳出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这一天可不宜劳作呢,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6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马到成功,人们在这一可以开始出门做生意了。

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开门迎客自然要扫除垃圾,接着“送穷”,“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就是祭送穷鬼或穷神。

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

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

7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乃为“人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女娲造人日,也就是人类的生日。

这一日,大家可以开始过生日了,人寿年丰,可热闹了。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一大早便有丰盛的家庭筵席,又是聚餐吃喝,又是放花炮烟花的,来庆贺生日。

8

正月初八

“七人八谷”,初八也就是谷日了,又叫顺星节。

传说中这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星最多,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那说明今年的稻谷收成很好。

如果是天阴的话那就失收了,所以盼望着是好天儿吧。

9

正月初九

初九是玉皇天诞,摆天坛,众人上香,诚心祈祷,人们都会祭拜玉皇大帝,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祈祷在新的一年要风调雨顺,平安大吉。

10

正月初十

石头节,竟然还有这么一个节日。

“年初十,地生日。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

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

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

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踏实地。”

简单来说就是此日不能磨刀,不能研磨,不能制作石制用品,甚至很多地方会祭拜石头。

这一天,石头可是个宝。

11

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

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12

正月十二

这一天其实是为正月十五做准备啦。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新灯,想想真的是灯火通明啊。

元宵节将近,搭建灯棚的时候到了。

13

正月十三

这一天还是离不了灯这个话题。

灶下点灯,预放元宵,从这一天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元宵节成为灯节并在唐代中期已成定俗。

14

正月十四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

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

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

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

15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浓浓年味起,人间大团圆。

传承至今的俗更增加了年味和浓浓的亲情。

祝新的一年里平安喜乐,万事顺意。

转自:环球文摘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这些新年饮食习俗,你家有吗?

《元日》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喜迎新春的时刻总能令人心生愉悦,若说起描绘民间新年贺岁的场景,不得不提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诗句描绘了元日吉庆欢乐、万象更新的景象。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驱邪避祟,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荆楚大地,自古诸多节庆饮食习俗都与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荆楚岁时记》就有记载:“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xíng),下五辛盘。进敷于散,脚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必饮酒次第,从小起。”

今日除夕,快来看看你家有没有这些与植物有关的新年饮食习俗吧。

明,李士达绘《岁朝村庆图》轴图画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01

嘉哉芳椒,载繁其实

花椒

在古代过小年就有喝椒柏酒的习俗,到了汉朝正月初一喝椒柏酒就更为盛行了。

东汉《四民月令》中有载,在过了腊祭的第一天小年的这一天小辈们按长幼顺序依次向尊长双亲祝贺,饮用椒柏酒。“椒”这个汉字,原本就是指的芸香科花椒属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它是中国最早的辛辣味香料植物。

花椒,图片来源:cnseed & MDPI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的描述。晋代成公绥的《椒华铭》则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

古人认为花椒的香气能让人心境平和,所以采摘来浸入酒里,贡献给长者。花椒树结果繁多,在《诗经》也有“椒蓼之实,繁衍盈升”之句,寓意后代昌盛、多子多孙。

明代袁尚统绘《岁朝图》中就有屋内三位长者同桌对饮椒柏酒,观看儿童嬉耍的场景,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02

林下松风曲,炉边柏子香

侧柏

椒柏酒中的另一味是柏科侧柏属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枝梢与叶。

侧柏的枝条(上)、生鳞叶的小枝(中)及种子(下)细节,图片来源:i-flora

侧柏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叶与种子中的侧柏烯、侧柏酮、小茴香酮、α-蒎烯和石竹烯等挥发油。用侧柏子制作的柏子香虽不是名贵熏香,但却是从古至今最流行的香品之一,古时文人雅士都喜好熏焚柏子香,苏轼病中曾作的“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清乾隆年间宜昌《东湖县志》载,除夕“以松柏枝插户楣”称为“年宝”,现在已很少见到“年宝”,“年宝”作为宜昌春节特有的吉祥物什,通常是用大红纸包裹几束青翠的柏树枝,人们将其悬于堂屋正中处,以表示新年吉庆、百事顺遂。道光年间《安陆县志》记为“束柏枝悬门檐,亦户悬苇索之遗”。

松柏饰门的习俗在我国大城市已鲜见,在山东一带,河南洛阳、安阳,还有晋南一带的农村每临近过年门前悬挂柏枝依然比较常见,村民们还是会上山砍柏树枝,然后将它整理好,扎成整齐的两小把插在或者挂在大门两侧 ,其也传播到日本至今仍为点缀新年的一大景观。

0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于农历正月初一饮椒柏酒的升级版本屠苏酒,故屠苏酒又名岁酒。

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浸入酒中泡制而成的,后又为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人所推崇。

在古代,每到正月聚在一起喝一碗屠苏酒,满含着人们对于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的期待。今天人们虽然已经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元旦佳节饮屠苏酒仍是一些地区的民风民俗。

屠苏酒,图片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04

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

桃汤

关于桃汤的记载,早在汉朝时期就有,桃汤微苦是用蔷薇科李属的桃(Prunus persica)的树枝煮制的汤,古代人认为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所以有了元旦饮桃汤,驱邪压祟的传统。

我国民间传统习俗视桃花为吉庆瑞祥的象征,在香港、澳门、广州及株江三角洲地区,所谓“一树桃花满庭春”,催花的桃花是当代春节前花市上的重要商品花卉,每年有70万-80万株切花上市。近年来,春节期间的催花桃消费开始由两广向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城市植物园的在新年也能观赏到桃花。

武汉植物园贺岁的催花桃花,图片来源:阅琅

05

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麦芽

胶牙饧(xíng),又称元宝糖或堕贫糖,即麦芽制成的糖点,用麦芽、谷芽为主材熬制而成,软、粘、糯、甜。吃胶牙饧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美好愿望,当一个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也就健康了。

如今,老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年节百姓家庭无不制作麦芽糖-麻叶子,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进入了制作麻叶子的前期准备,一方面将家里的大麦淘洗、保温、发芽,另一方面要将糯米蒸好后直至嗮成硬邦邦一颗颗米粒后炒制成炒米,再将已经磨好的米浆(米和麦芽)上锅熬煮,以精选糯米、芝麻、麦芽糖为主要原料,并拌以桂花、金钱桔饼等成份精制而成。

麦穗和麦子,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6

几家灯火闹,犹竞五辛盘

带辛味的菜

从汉始,民间就有过年吃五辛盘的传统,而且因为辛和新字同音,也是新年祈福的象征,在民间也很受欢迎。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五辛之所以发五藏之气,即用韭 、薤(xiè)、葱、芸苔和芫荽(yán suī)这五种带辛味的菜来修炼形体。

五辛盘又称春盘,《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沿袭至今,也有诸多衍化。

韭、薤、葱或大蒜、芸苔和芫荽构成了五辛盘,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这些楚地春节习俗或许渐渐湮没在时光的消逝中,但植物的馨香赋予春节不一样的味道深深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也许,这些植物本身未必是玉盘珍馐,但和亲人共食一碟五辛盘,共饮屠苏的情境却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这才是这些传统延续传承的意义。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阅琅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监制: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春节的十个小知识:春节为啥又叫新正、元日?

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人们以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来迎接期盼已久的农历新年。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提到,春节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具有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其实,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始终是中国人看重的团圆节,也从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春节有何寓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它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

因此,作为“年”的一种称谓,春节在各种祭祀仪式与欢庆活动中,就具有了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从本质上讲,“过年”也可以视为一个时段。在古代,并无“春节”一词,而“正月初一”常谓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或新正等。

孟令法说,直至,“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二、春节为啥又叫新正?

在春节的各种名字中,“新正”自隋唐以来就得到普遍使用,如孟浩然《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曰:“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明清时代“新正”这一名称也得到延续,荻岸山人在《平山冷燕》中写道:“因岁暮就在家过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

“正日”这一称谓或在汉代即已出现,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新正也好,正日也罢,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人对新年第一天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这些词汇都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无论使用哪一词汇指称“正月初一”,其中的“新”“正”“元”等词汇所体现的“一元复始”等理念,都彰显了人们对一年之始的时间定位,也是对万象更新的体认。

三、如何以岁首定年节?

春节能够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这也与历法的选择有关。

孟令法介绍,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历朝历代仍有差别,这对以岁首定年节的传统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北斗七星为基准,确定了“斗柄回寅”为春正,“建正寅月”之立春为岁首,这恰是干支纪元法,或称星辰历。

简单来看,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定在冬十月。

汉初时,沿用秦历。至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在吸收干支历(节气成分)的同时,制“太初历”,恢复夏历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此即为今之春节奠定了时间基础,而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则成为当代学者所认定的“春节第一人”,被奉为“年爷爷”。

四、“年”为何被引申为岁名?

如今,人们提起春节,总会说“过年了”。孟令法解释,“年”属于“禾”部字,许慎《说文解字》将“年”写作“秊”,从禾千声,意为“谷孰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义,即“一年的收成”。基于这一本义,“年”逐渐往表示时间的意义上引申,如此便出现了“年节”“年纪”“周年”“年代”等概念。

“过年”的“年”亦是如此。正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人们把“过年”视为庆贺丰收的节日其实不难理解。

此外,“民以食为天”,“社”“稷”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时段,张贴蕴含“丰收”之意的春联,举行“社火”“社戏”表演,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动。

五、除夕与春节有哪些关系?

从时间上看,除夕与春节相连,但有其起源,即“逐疫驱鬼”。汉画像石既有“傩戏图”,而宋佚名绘“大傩图”即是证明。

孟令法解释,“除”本义为“交易”“去除”,“夕”有“夜晚”之意,而此日一般在腊月三十,俗称“年三十”。是夜人们“通宵不眠”,俗谓“守岁”。

故从其本义出发,其意可为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弃旧迎新”“驱邪避秽”。因此,春节和除夕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一定区别,而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包含后者——民间俗谓“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年”在现当代社会即被称为“春节”。

此外,人们针对不同亲属关系,自初一开始便分不同时段前往亲戚家拜年,比如有些地方初二“回娘家”,初三“姑舅姨”。

六、除夕最早何时出现?

中国民间常将除夕称为“大年三十”,是日为“大除”,是夜,则称“大年夜”。在部分地区,还将除夕前一日称“小年夜”。

从典籍角度看,“除夕”的出现或比春节晚很多。现存文献最早提及“除夕”的是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腊月三十,但也有腊月二十九。孟令法说,中国传统历法总体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运行,也考虑月亮运行,同时观照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但为了弥合日月星的运行时间差,便制定了平年和闰年。

所以,农历年最后一月既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但以三十天为多。

七、因何要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简单来说,就是在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在灯火通明中由“除夕”跨入正月初一,直至天亮。

孟令法认为,之所以有此风俗,原因之一可能是“守岁”起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以及人们对它的合理解释。人们采取“熬夜”行为,以化解想象中“年兽”等带来的生存危机。

换言之,人们希望在两个时段的跨越中构建一种无形力量,以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从而实现对家庭或集体成员的有效保护。

总之,除夕“守岁”的风俗主要源自人们对新旧交替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序循环往复变化的感性认知以及处理方式,并逐渐走向了全民娱乐。

八、春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春节期间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如吃饺子、放烟火、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等到正月初一,大家照例走亲访友,依次“拜年”。人们穿起喜欢的新衣,准备好茶点糖果,热情招待客人。

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颇具仪式感。

九、为何要吃“五辛盘”?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过年时要吃“五辛盘”,是由生韭、生葱、兴蕖、薤以及蓼蒿五种植物组成的凉拌菜,有些也用葱、蒜苗、姜、椒和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年食春饼、萝卜与五辛春盘”。由此可见,“五辛盘”曾广泛流布于楚地。

“五辛盘”基本均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寓意新一年的开始。此外,吃“五辛盘”还有祛邪除病之义,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十、辞旧迎新是春节核心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令法说,“辞旧迎新”的确是春节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大部分春节活动都与此密不可分。

贴春联、门神等,普遍出现于除夕日(晌午);正月初一拜年时的拱手作揖、相互问候时的吉祥语等等,都能说明两者均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

孟令法认为,相较而言,除夕的“辞旧”属性凸显,正月初一的习俗更倾向于“迎新”。

在他看来,庆贺新春佳节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重要活动,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做好工作,更好地维系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功能。(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春节至,传统习俗不能少,这6个过年的习俗,你知道几个?

春节是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了,每次一到春节,都要做很多事情,而且作为一直传承下来的节日,还有很多习俗如今还一直在保持。今年的春节也是快要到了,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该有的传统习俗可不能少,就比如下面这6个过年的习俗,你知道几个?

第一:新年掸尘

掸尘是每年春节之前都必须要走的一个流程,就是打扫卫生的意思。在春节还未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己的家里面打扫的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灰尘,寓意是把前一年中不好的所有东西给清走,来迎接新的一年,也正是辞旧迎新的意思。

第二:贴春联

不光是要把家里打扫的干净一点,还要把家里都布置的温暖,有过年的氛围。大家会提前到市场上去买好春联、窗花、中国结、红灯笼等各种装饰家里的东西,这样才有过节的气氛,这个习俗也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

第三:守岁

守岁是在春节的前一天,那天是除夕,大家都会彻夜不睡,有的会嗑着瓜子吹牛聊天聊到天亮,有的就在打牌,有的看春晚……反正可以做很多活动,就这样等待着春节的到来,家家都是灯火通明,到了凌晨还要放新年的第一 炮,真的很有年味。

第四:放鞭炮

放炮仗估计是每一个小孩子在春节期间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了,而且很刺激,不仅如此,现在的很多炮仗都出了很多新意,不仅玩着好玩,看着也很不错。还有礼花也是春节期间要放的,一声一声冲向天空的花火在空中绽放,也带去了大家最美好的祝愿。

不过,炮仗虽然好玩,但是还是得多注意,特别是家里有小孩子的,要在大人的监管下去玩,不要让其独自相约好友去燃放,小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弱,很容易发生危险的。

第五:送礼

礼节是中国人最讲究的,过年要做的其中一项活动就是走街串巷,拜访亲友。这个时候要带着礼品去,要不然空着手去多不好。很多人可能每年送的都是那几样饮料、水果什么的。要我说,今年可以送点白酒,好喝还不上头。

第一款:蒸台坤沙酒

很多人在送酒的时候不知道挑哪一款好,不如就选这款酱酒。酱酒在近年来都是比较热的白酒,这款酒酱味纯正,入口绵柔,适口性好,不刺激,而且香味浓郁,喝过的人都说好,价格也不贵,才百元出头,值得一试。

第二款:青花汾20

这款酒是清香型白酒,以“绵”“清”为主,酒体清透,入口绵柔,下口顺滑,清香淡雅,口感极佳,而且具有中国风的包装也很适合送人,如果喜好淡口的就选择这款。

第六:看舞狮和逛庙会

农村的春节跟城里人的春节是不一样的,农村的相对要热闹些。一般城里是不允许有过大的活动的,因为城里建筑物比较集中,也有规定不能从事比较盛大的活动,只有在规定的场合可能有节目表演什么的。

农村就不一样了,很多地方都有舞狮的节目表演,作为中国比较传统的一个节目,从古代就有了,龙是天上的吉祥物,可以呼风唤雨,舞狮也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只不过如今这种打狮子很少见得到了。

除了舞狮以外,还有逛庙会,烧香求平安福之类的,这些活动都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一个祝愿。不仅如此,庙会上也会与很多好吃好喝好玩的,还有很多丰富精彩的娱乐活动。

春节的10大习俗,你知道几个?赶快为孩子收藏!

春节渐近,年味渐浓,人们开始为庆祝节日做准备,日子便这般热闹起来。

春节是万象更新的四季开篇,也代表新一年的希望。每一年的拼搏,都是从新春开始。每一年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人生更充实。

旧岁至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交界点,人们除旧布新,卸下一年的疲惫,感受浓郁的年味,享受幸福美满。用最庄重的仪式感,表达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祈愿新年吉祥。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剪窗花、写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包饺子、守岁、拜年,一个个习俗,孕育了中国特有的“年味”。

1、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张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

2、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桃符,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能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意义。据研究,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在明始盛行。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用来驱秽辟邪,几经演变,于是有了现在的春联。

贴春联是我国传统习俗的一种,每逢新春到来之际,无论身处何方,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中国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连珠。有的地方的人们还会贴门神,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象征着大家对美好一年的祝愿和希冀,也烘托着新一年到来的欢乐氛围。

3、挂灯笼:灯笼起源于西汉时期,在古代,有条件的人家平时也会挂灯笼用来照明,但红色灯笼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红灯笼有鸿(红)运当头的吉祥寓意。每年春节,人们都会在门前挂起象征阖家团圆、生活红红火火的灯笼,直至元宵节过后才取下,营造春节的喜庆氛围。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灯笼寓意十足,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在大街小巷。春节挂的灯笼,都是吉祥的图案和祝福的话。灯笼的颜色一般是红色,红色和朱砂的颜色一样,而朱砂在风水文化中是驱邪除灾效力极强的宝物,深受人们的欢迎。

4、穿新衣:春节穿新衣,除旧气,代表着万事更新,新年新面貌。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服,除旧迎新,图个喜庆。

5、吃年饭:年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饭是每年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还有很多寓意。有的地方吃汤圆,寄托新年“团圆”、“圆满”的美好愿望;有的地方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6、吃饺子:吃饺子原是北方人的习俗,过年吃饺子有“更年交子”之意,是为了一年交好运。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都是取一年交好运的好意头。春节期间,民间都要吃饺子,寓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都要吃饺子。有的人家将消毒后的硬币包进饺子,谁先吃到,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

7、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在西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也称作“熬年”,各家各户吃完团圆饭,通宵守夜,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民间传说中,每年春节除夕夜,“祟”就来到人间,专门摸熟睡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摸过的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为了不让“祟”伤害孩子,每到除夕这一天,大家便整夜点亮油灯或烧起炭火,跟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这就叫“守祟”。后来,人们觉得提起“祟”这个怪物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所以就慢慢将“守祟”叫做“守岁”了。

古时守岁有两种寓意:年长者守岁,有珍惜时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如今,除夕吃完团圆饭,大家会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倒数迎新年,当零点的钟声响起,各家各户会放烟花和鞭炮,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8、放爆竹:爆竹又叫鞭炮,是春节传统民间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午夜交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响彻云霄。在这“岁之元”、“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兴旺发达。

中国民间素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寄托迎祥纳福的心愿。

但由于现在环境因素,大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于是就有了电子炮竹来替代,模仿燃放时的声音和闪光度,增加节日氛围和仪式感。

9、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中国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腊月初八之后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后走亲访友,称为拜晚年。

如今,拜年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受疫情的影响,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和视频拜年等形式越来普遍,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牵挂亲友和表达美好祝愿的主题是永恒不变的。

10、给压岁钱:压岁钱起源较早,但全国流行是在明清时期。

压岁钱最早称为“压祟钱”,相传“祟”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专对小孩子下手。大人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压“祟”钱,将其放在孩子的枕头下,有驱逐邪魔之意。

那时的压“祟”钱都不是真钱,而只是给像钱一样的东西。如今,压岁钱的实用性逐渐强化,年饭过后,长辈将准备好的红包发给晚辈;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们则会给孩子压岁钱。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

新年习俗,你还知道哪些?敬请留言,欢迎分享!

春节的十个小知识:春节为啥又叫新正、元日?

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人们以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来迎接期盼已久的农历新年。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提到,春节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具有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其实,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始终是中国人看重的团圆节,也从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春节有何寓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它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

因此,作为“年”的一种称谓,春节在各种祭祀仪式与欢庆活动中,就具有了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从本质上讲,“过年”也可以视为一个时段。在古代,并无“春节”一词,而“正月初一”常谓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或新正等。

孟令法说,直至,“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二、春节为啥又叫新正?

在春节的各种名字中,“新正”自隋唐以来就得到普遍使用,如孟浩然《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曰:“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明清时代“新正”这一名称也得到延续,荻岸山人在《平山冷燕》中写道:“因岁暮就在家过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

“正日”这一称谓或在汉代即已出现,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新正也好,正日也罢,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人对新年第一天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这些词汇都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无论使用哪一词汇指称“正月初一”,其中的“新”“正”“元”等词汇所体现的“一元复始”等理念,都彰显了人们对一年之始的时间定位,也是对万象更新的体认。

三、如何以岁首定年节?

春节能够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这也与历法的选择有关。

孟令法介绍,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历朝历代仍有差别,这对以岁首定年节的传统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北斗七星为基准,确定了“斗柄回寅”为春正,“建正寅月”之立春为岁首,这恰是干支纪元法,或称星辰历。

简单来看,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定在冬十月。

汉初时,沿用秦历。至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在吸收干支历(节气成分)的同时,制“太初历”,恢复夏历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此即为今之春节奠定了时间基础,而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则成为当代学者所认定的“春节第一人”,被奉为“年爷爷”。

四、“年”为何被引申为岁名?

如今,人们提起春节,总会说“过年了”。孟令法解释,“年”属于“禾”部字,许慎《说文解字》将“年”写作“秊”,从禾千声,意为“谷孰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义,即“一年的收成”。基于这一本义,“年”逐渐往表示时间的意义上引申,如此便出现了“年节”“年纪”“周年”“年代”等概念。

“过年”的“年”亦是如此。正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人们把“过年”视为庆贺丰收的节日其实不难理解。

此外,“民以食为天”,“社”“稷”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时段,张贴蕴含“丰收”之意的春联,举行“社火”“社戏”表演,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动。

五、除夕与春节有哪些关系?

从时间上看,除夕与春节相连,但有其起源,即“逐疫驱鬼”。汉画像石既有“傩戏图”,而宋佚名绘“大傩图”即是证明。

孟令法解释,“除”本义为“交易”“去除”,“夕”有“夜晚”之意,而此日一般在腊月三十,俗称“年三十”。是夜人们“通宵不眠”,俗谓“守岁”。

故从其本义出发,其意可为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弃旧迎新”“驱邪避秽”。因此,春节和除夕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一定区别,而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包含后者——民间俗谓“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年”在现当代社会即被称为“春节”。

此外,人们针对不同亲属关系,自初一开始便分不同时段前往亲戚家拜年,比如有些地方初二“回娘家”,初三“姑舅姨”。

六、除夕最早何时出现?

中国民间常将除夕称为“大年三十”,是日为“大除”,是夜,则称“大年夜”。在部分地区,还将除夕前一日称“小年夜”。

从典籍角度看,“除夕”的出现或比春节晚很多。现存文献最早提及“除夕”的是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腊月三十,但也有腊月二十九。孟令法说,中国传统历法总体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运行,也考虑月亮运行,同时观照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但为了弥合日月星的运行时间差,便制定了平年和闰年。

所以,农历年最后一月既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但以三十天为多。

七、因何要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简单来说,就是在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在灯火通明中由“除夕”跨入正月初一,直至天亮。

孟令法认为,之所以有此风俗,原因之一可能是“守岁”起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以及人们对它的合理解释。人们采取“熬夜”行为,以化解想象中“年兽”等带来的生存危机。

换言之,人们希望在两个时段的跨越中构建一种无形力量,以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从而实现对家庭或集体成员的有效保护。

总之,除夕“守岁”的风俗主要源自人们对新旧交替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序循环往复变化的感性认知以及处理方式,并逐渐走向了全民娱乐。

八、春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春节期间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如吃饺子、放烟火、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等到正月初一,大家照例走亲访友,依次“拜年”。人们穿起喜欢的新衣,准备好茶点糖果,热情招待客人。

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颇具仪式感。

九、为何要吃“五辛盘”?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过年时要吃“五辛盘”,是由生韭、生葱、兴蕖、薤以及蓼蒿五种植物组成的凉拌菜,有些也用葱、蒜苗、姜、椒和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年食春饼、萝卜与五辛春盘”。由此可见,“五辛盘”曾广泛流布于楚地。

“五辛盘”基本均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寓意新一年的开始。此外,吃“五辛盘”还有祛邪除病之义,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十、辞旧迎新是春节核心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令法说,“辞旧迎新”的确是春节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大部分春节活动都与此密不可分。

贴春联、门神等,普遍出现于除夕日(晌午);正月初一拜年时的拱手作揖、相互问候时的吉祥语等等,都能说明两者均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

孟令法认为,相较而言,除夕的“辞旧”属性凸显,正月初一的习俗更倾向于“迎新”。

在他看来,庆贺新春佳节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重要活动,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做好工作,更好地维系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功能。(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年味浓郁的过年习俗与禁忌,春节习俗真相大公开!」

过年习俗与禁忌,春节习俗知多少?

春节的起源与意义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起源于古代祭祀年兽的习俗,春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合了庆祝、祈福和团聚的节日。人们借助春节向神灵祈福、祭祖、拜年,并通过各种习俗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拜年与送福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相互拜访亲朋好友,表达新春祝福和问候。通过互相拜年,人们传递吉祥和美好的祝福,并以此来祈福新年的幸福与顺利。此外,还会送上红包,这被认为是给予孩子们的新年厚礼。

年夜饭与团圆

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也是全家人团聚的时刻。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菜肴,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年夜饭通常会准备一些寓意吉祥的食物,如鱼和年糕,以期望来年能有好运和好兆头。

祭祖与守岁

春节期间,人们也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这是传承家族文化和礼仪的重要环节。此外,有些地方还会有守岁的习俗——熬夜守候到除夕夜的午夜时分,以驱除一年的厄运,迎接新年的到来。

禁忌与注意事项

在春节期间,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例如,避免切割和咬食物时发出刺耳声音,以免招致倒霉;不要打破或碰倒东西,以免预示着损失;忌讳讨债和提及债务,希望新的一年财务顺利等。

结语: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拜年、送福、年夜饭、祭祖和守岁等各种习俗,人们祈福新年的吉祥和幸福,同时也重温家庭与亲情的温暖。然而,在参与这些习俗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遵守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以保持祥和和平安。相信通过了解和尊重这些春节习俗,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并传承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