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公司起名

会元是什么意思(解元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02 00:59:02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状元,会元,解元,进士,贡生,举人,秀才,一次性教你分清楚!

状元,榜眼,探花,是你一定不会陌生的三个称谓。

现代社会也泛指某个学生在某次考试中得了第一名,也指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范围内技术领先、成绩突出的人或组织。

其实在古代,“状元”一词还真大有说道。

那时,“中状元”称“大魁天下”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第一名,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一个人如果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叫“连中三元”。

“状元”一词产生于唐代,状元一词要拆开理解,其中“元”是“首”的意思,如同“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里的元,代表首个,或第一;而“状”字,则与旧时科举程序有关。

唐代科举考试是两级制,先在地方考得“贡生”(相当于后来的“举人”)资格后,才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进一步考取“进士”。

进京考试的“贡生”先要到礼部填写包括自己身世和近况的个人资料,相当于现在的报考表,名曰“书状”或者“投状”。因此,后来考得进士第一名的就是这些“投状”中的第一名,故称之为“状元”,或“状头”。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在发布进士榜时,因为皇榜是自上而下挂在墙上,而进士名单则是依照名次自上而下,进士第一名自然在最前面,位于榜首,所以称之为“榜首”或者“状元”、“状头”。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状元”在宋代时并非指进士第一名,而是对于“殿试”三甲中“一甲”的统称,即“进士”前三名均可称为“状元”,也就是说宋朝时,每次殿试,“状元”有三个。只是到明清之际,殿试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自此,“状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其地位也日益特殊(唐朝时,先后有11名状元后来当了宰相。

宋、明时,状元一般会被安排到翰林院去做编修,官封六至七品。

清朝时,状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职,但是却可以去外面当官,担任地方上的官员,比如说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另行安排。)

于是,“状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象征。

据史书记载,从唐代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期间历代王朝有名有姓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武则天时开考)。

其中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则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春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