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有老师感叹,现在仲景经方出现了“国外热,国内冷;民间热,高校冷;网上热,临床冷”的尴尬局面;也有老师说,仲景经方大多适用于治疗急性重症,不适合慢性调理。你怎么看?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哦。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方:163
桂枝四两,另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朮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人参汤加桂枝——小编按)
12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28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朮 茯苓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15麻黄汤方:35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6大青龙汤方:38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17小青龙汤方: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1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1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0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2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301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麻黄附子甘草汤方:302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63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206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孽 生梓白皮一生,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温服一升。
25葛根汤方: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小编按)
26葛根加半夏汤方: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 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7葛根黄芩黄连汤方:34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8桂枝加葛根汤方:14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宋本方后注云:\"臣亿等仅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29白虎汤方:219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白虎加人参汤方:168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31竹叶石膏汤方:397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32调胃承气汤方:29(甘草干姜汤方、芍药甘草汤方、四逆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33小承气汤方:208
大黄四两,洒洗 厚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34大承气汤:208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35桃核承气汤方:106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芒消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36抵当汤方:124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37大陷胸汤方:134
大黄六两,去皮 芒消一升 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38小陷胸汤方:138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39十枣汤方:152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40桅子豉汤方:221 76
肥桅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41桅子甘草豉汤方:76
桅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2桅子生姜鼓汤方:76
桅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台,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3桅子厚朴汤方:79
桅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4桅子干姜汤方:80
桅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5桅子柏皮汤方:261
肥桅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46茵陈蒿汤方:236
茵陈蒿六两 桅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47枳实桅子豉汤方:393
枳实三枚,炙 桅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桅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48小柴胡汤方:37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9大柴胡汤方:103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50柴胡加芒硝汤方:104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51柴胡桂枝汤方:146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小编按)
52柴胡桂枝干姜汤方:147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107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今加龙骨等。
54黄芩汤方:172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172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生姜一方三两,切,一两半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6大黄黄连泻心汤方:154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57附子泻心汤方:155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58甘草泻心汤方:158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9半夏泻心汤方:149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甘草各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60生姜泻心汤方:157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6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359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62黄连汤方:173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63旋复代赭汤方:161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4四逆汤方:29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65通脉四逆汤方:317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6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390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67干姜附子汤方:61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8四逆加人参汤方:38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9茯苓四逆汤方:69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四逆加人参汤方:38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71附子汤方: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朮四两 芍药三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2真武汤方:316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朮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73白通汤方:314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74白通加猪胆汁汤:315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75当归四逆汤方:351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352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77甘草汤方:311
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8桔梗汤方:311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79桂枝甘草汤方:64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80甘草干姜汤方:29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1芍药甘草汤方:29
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2芍药甘草附子汤方:68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83茯苓甘草汤方:73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8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65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85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67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8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66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7小建中汤方:100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88炙甘草汤方:177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89理中丸方:386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朮各三两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朮;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90乌梅丸方:338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91麻子仁丸:247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92蜜煎导方:233
食蜜七合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93土瓜根方(缺)233
94抵当丸方:126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95大陷胸丸方:131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 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96五苓散方:71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朮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97文蛤散方:141
文蛤五两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98白散方:141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99半夏散及汤方:313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
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100瓜蒂散方:166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鼓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爪蒂散。
101四逆汤:323
甘草二两 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热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102牡蛎泽泻散方:395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103烧褌散方:392
妇人中褌,近隐处,取烧作灰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褌烧服。
104赤石脂禹余粮汤方:159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05桃花汤方: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106猪苓汤方:223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107吴莱萸汤方:243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108麻黄升麻汤方:357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朮六铢 干姜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109黄连阿胶汤方:303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一云三挺),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10苦酒汤方:312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111猪肤汤方:310
猪肤一斤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主之,方九。
112白头翁汤方:371
白头翁二两 黄蘖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113禹余粮丸88原方缺失
后世:常器之主张:“只禹余粮一味,火煅亦可服”;王日休补方:“用禹余粮、赤石质,生梓皮各三两,赤小豆半升,共为末,蜜丸弹子大,以水六升,早晚各一服”;《古本伤寒论》补方,药物组成: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近代主张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治疗。
附录: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由原作者所有,更多内容可关注医学教育网微信号:med66_cdel 回复礼包即可领取免费医考资料。
#为什么袁天罡的墓无人能盗#
或许是《盗墓笔记》火遍全网的原因,此类题材也逐渐涉及到影视剧的创作,看盗墓笔记之类的电影,比看以前的僵尸电影,又感觉刺激不少。不少群众也因此对墓地的知识和风水,有了不少的见识和见闻,对中国传统的风水之术也是半信半疑、愈发感觉到了其神秘而不可测。
袁天罡
传统的风水之术现在的风水之术叫做环境学,有不少喜爱易经的人也喜欢钻研环境学,据说在不少的大学,都有开设此类科学,而且是比较系统的那种。
大唐国师
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方面的高人层出不穷,由于门派不同,但还是有不少杰出的代表,大多数人都创造了不朽的传奇故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有神人一般借东风的操作,而后又有燃灯续命、死诸葛吓死活司马的故事,并留有八阵图传于后人;东汉时期的张良,据说是鬼谷子门徒,孙膑与庞涓的故事也是深入人心,而袁天罡则是出现在隋末唐初的人物。
袁天罡和李淳风
这些人各有所长,有的善于排兵布阵,但也不乏装神弄鬼,对风水之术的水平造诣也成就非凡,如诸葛孔明在定军山病亡之后,到如今也没人知道他的墓葬在哪里?
在古代的历朝历代都有国师或司天监这一职务和部门,司天监全天监控全国各地的风水气象和社会异象及传闻,国师则担负着祭祀纳福为皇族寻吉祥之地的任务。
大唐国师袁天罡据史书记载,袁天罡是益州成都人,玄学家、天文学家、道士出身。一生精通面相和风鉴之术,曾留有《推背图》、《九天玄女六壬课》、《五行相书》、《易镜玄要》传于后世。
明朝天顺年间,有游人登白鹤山游玩,无意中发现了袁天罡墓的墓碑,随即就确定了袁天罡的墓葬位置,这也是世人第一次发现的袁天罡的墓地,但此时的墓地杂草丛生,原来的天宫院已是不复存在。
明英宗知道此事后,遂派人派专款进行修复,于是新的天宫院便开始在袁天罡墓附近破土修建,最终于天顺三年完工。明英宗临驾于此,亲为天宫院题匾撰文。天宫院正殿为双重檐歇山式屋顶,台梁式屋架,用料粗大,面阔五间19.4米,进深五间19.3米;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叠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相结合的建筑;目前两殿保存得比较完整,占地大约六亩,总建筑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
袁天罡曾有称骨算命法流传于世:如终身行乞孤苦之命的歌诀是“短命非业谓大空,平生灾难事重重;凶祸频临陷逆境,终世困苦事不成”,此为二两一钱的称骨;如三两四的称骨歌诀:“此命福气果如何,僧道门中衣禄多;离祖出家方为妙,朝晚拜佛念弥陀“。味道十足。
其墓是否被盗据传说袁天罡和李淳风的墓地相距不过百米,而李淳风的墓葬早于千年前就被盗墓贼光顾过,而袁天罡墓因为有官兵看守才幸免于难,这也是世人来判断两人术法高深的依据。
也有一种说法是,袁天罡早就算到自己的墓地会被化为军事重地,有官兵把守,所以盗墓贼才不敢光顾。虽然两人贵为天师,都是玄学大师,但袁天罡的运气似乎要比李淳风的运气要好很多,而且还存在着偶然的因素,即使百米之内,把守重地的官兵岂能没有发觉之理。
或许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盗墓贼十分敬畏袁天罡,认为袁天罡的本事要高于李淳风,而不敢对袁天罡的墓下手。无论哪一种说法,袁天罡的墓没有被盗,应该是一个事实。
袁天罡墓在阆中市天宫乡,而李淳风的墓地在陕西宝鸡岐山县凤鸣镇李家道村,从距离和传说来讲,相距的不是百米而是千里。当然,据记载的其他各处也偶有发现,但到底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