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服孝,也叫守孝,在古代五服之内都服孝。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根据与亡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读为zhe cui)、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服孝时间。
斩衰,逝者之子,父逝母在称孤子,母逝父在称哀子,父母都逝称孤哀子,服孝三年。
齐衰,也叫期服,逝者的孙子,称期服孙。亲侄,称期服侄。服孝一年。
大功,也叫大功服,逝者的曾孙,称大功服孙,同祖父之堂侄,称大功服侄,服孝九个月。
小功,也叫小功服,逝者的玄孙,称小功服孙,同曾祖父之堂侄,称小功服侄,服孝六个月。
缌麻,逝者的来孙,称缌麻孙,同高祖父之堂侄,称缌麻侄,服孝三个月。
五服之外不服孝,也称无孝。这只是本族最基本的服孝礼仪。
还有外亲方面,只对外祖父母、舅父、姨母、姑母、岳父母有服,且等级要低得多,为外祖父母仅是小功,为舅父、姨母、姑母、岳父母仅为缌麻。
服孝有一套完整的礼仪,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礼仪,如,同样是齐衰,还分为杖期和不杖期,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到近代,在丧葬礼仪上逐渐在简化,服孝期限也在变化,儿子服孝一年,亲侄服孝一百天。其他亲属,包括出嫁的女儿、儿媳妇、堂侄、外甥、女婿都是随身孝,穿上孝服有孝,脱下孝服无孝。
近年来,儿子服孝期也简化成一百天了。虽然服孝期缩短了,但传统的规矩还是有所保留,服孝期间不贴红对联,一年内家中不搞建筑、维修,不娶媳嫁女。
烧百日纸、换孝,在百日的头一天,院门、房门上贴上换孝红对联,买各种纸货,吊纸吊在堂屋供桌两旁,其他纸货放屋内,花圈放屋外。
签上亡人牌位,儿孙拿一个碗,香、酒、阴票子来到坟院,将坟堆边的土用碗装半碗,将牌位立里面放到供桌上,上香、奠酒、烧票子、磕头,然后端上碗,牌位字面朝前抱怀里,回家供在供桌上。点一支蜡烛,摆放盘(12个馒头)一副,熟食、肉类、水果等供品,桌前放一个新盆子烧票子。
孝子、亲属一齐上香、化表、奠酒、烧票子、泼散供品。从现在开始香火不能断,有前来祭奠的亲朋好友就烧一些票子。
儿子将留下的孝头发理了,胡子刮了,理下的头发和胡子不能丢弃,装上拿坟院烧掉。
百日上午送灵位到坟院烧纸,准备的用品有香、酒、黄表、黄钱、阴票子、炮,将纸货全部拿上,供品装上,一个孝子拿一条红被面,孝子孝孙穿上孝衫和孝鞋,将牌位请上,同样像来的时候抱上,出院门的时候在门外放炮送一下。
来的坟院,先安土神,土碑前上香、化表、烧黄钱、奠酒。然后将票子放在坟前,纸货放到坟院外一同点着,上香、奠酒、放炮、泼散供品。
孝子将鞋上幔的白布撕下来、脱下孝衫、孝帽,连同理下的头发一起烧了,烧完后孝子披上红被面,磕头回家。
老人去世,一共烧五次纸,除了这次百日纸,还有周年、三年、十年、三十年,烧纸的过程和烧百日纸相同。
周年和三年是按农历计算,去世的这天日对日,整一年和三年。
十年和三十年是烧乱不烧整,其实就是整九年乱十年,和整二十九年乱三十年,三十年纸烧完,一套完整的丧葬流程才算完成。
中华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完整的礼仪和孝道准则。礼仪之邦、孝道为天,在每一个“礼”和“孝”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文化和对世间人文的教化。
几千年来形成的丧葬礼仪,是一种民俗文化,也是一种乡土文化,更应该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无法传承,但应该保留。
——完—— 感谢大家关注
在服孝期间,多有忌俗。
1、禁忌穿着红装、彩服,以白色服为至上。
2、鞋上的鞔鞋白布只许让其自行破损遗落,万万不能用手撕扯掉,俗谓这样做将会“扒去亡人身上的皮”。鞔鞋白布自行脱落,则换成手工自做的白布面鞋,一年一双,直至三年礼毕。
如今,孝眷中的女性多以白秋鞋、白皮鞋取代,很少赶做白布面鞋。
3、孝眷禁忌理发、剃须、刮脸、洗衣服,据说是为了报答老人对小辈擦屎把尿等抓养之恩,隐含“忧而不妆”、余哀未尽之意。这就是俗言说的“忌垢痂”。
忌垢痂少则“尽七”长则“百日”,若孝眷犯忌,脏水需得亡人一一喝下,不但对亡人大不敬,而且也给自己造下了深孽大罪。对此,祖祖辈辈有传言,更有许多故事在民间流传。
4、身穿热孝,忌登邻宅,忌到病人家探望,忌参加一切娱乐活动。
5、忌观看打井、建庙、安灶、婚嫁、产妇、婴儿,以免身上的“凶气”冲犯了神忌、喜庆的事情。如不能自觉执行,别人还要进行干预,强制让其执行。
6、重孝在身,运低三分,与人交往,慎之又慎,最忌拌嘴、打架闹事。
现在,忌俗虽多,也不怎么严格,但至近在“撩服三”、“尽七”之后才少有禁忌。
#谣零零计划#我被盖你被,你毡盖我毡。你若有钱我共使,我若无钱用你钱。上山时你扶我脚,下山时我靠你肩。我有子时做你婿,你有女时伴我眠。你依此誓时,我死在你后;我违此誓时,你死在我前。这句话出自《警世通言》,猛一看好像是盟兄弟发誓,仔细一看,便宜占尽,厚颜无耻。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只占便宜不吃亏,哪有那些些好事。遇到脾气不好的,先挨顿揍,再把你搞臭。[捂脸]
抄写原文
书归正传。孟老夫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子看作自己的手和脚,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自己的腹和心;君主把臣子看作狗和马,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一般的人;君主把臣子看作泥土草芥,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强盗仇敌。万物道理相通,人与人的关系是这样,君与臣的关系也是这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拿我不当回事,我也拿你不当回事。
孟子与齐宣王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子还得为过去的君主穿孝服;君主要怎样做,臣子才会为他服孝呢?这齐宣王还是很聪明的,明显孟老夫子上面的话他不是很感冒。他转个弯,说即便离职的也要为国君的丧事穿孝服呢?意思是我无论如何对你们,你们不还得对我好么?
梅艳芳在电影《钟无艳》中饰齐宣王
孟老夫子说:忠告接受,建议听从,恩惠落实到老百姓;臣子有缘故不得不离开,君主一定派人引导他离开国境,又先派人到他要去的地方布置一番;离开好几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住房。这个叫作三有礼。这样做,臣子就会为他服孝了。这就很够意思了,你的谏言都听从,并且老百姓得到实惠。你走的时候礼送出境,还给你到你要去的地方买房子置地。你走了好几年了,确定你不会回来了,才把原来赐给你土地和房屋收回来。这么够意思的君主,换成谁也会爱戴不已。
君臣互敬
孟老夫子接着说:现在做臣子的,忠告,君主不接受;建议,君主不听从。老百姓也得不到实惠。臣子有缘故不得不离开,那君主还把他绑起来;还到他要去的地方把坏事做绝,叫他走投无路。离开那一天,马上收回他的土地和住房。这个叫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般的旧君,干嘛要为他服孝呢?你啥都不听人家的,人家有事要走,你还以为人家要背叛你,到人家要去的地方四处败坏人家的名声,你让我不舒服,我让你更不舒服。把人家当仇敌,人家要喜欢你才怪。
反目就反目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可是不少,慈禧老太后著名的一句话:谁让我一会儿不舒服,我让他一辈子不舒服。你那样对人家,还指望人家尊重你,怎么可能。顶多是人家忌惮你的权威,不好说啥也就是了。背地里会骂的你只打喷嚏的。你看,正说话呢,你打啥喷嚏![捂脸]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
周纪·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释】
[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奉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把那里建为一道保障?"赵简子说:"建为一道保障。"尹铎便去整理户籍,减少交税的户数,减轻百姓的负担。
【原文】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蜹、蚁、蜂、虿[1],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注释】
[1]虿(chài):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
【译文】
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以他那里作为依靠。"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的怨恨往往克制着不表露出来,所以要在不显著时谨慎提防。’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不行啊!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原文】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译文】
智瑶向韩康子提出割地要求,韩康子不同意。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割地给他,他一定会讨伐我们,不如答应他。他得到了土地,一定会更加狂妄,而再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一定会兴兵讨伐。这样一来,我们便避开了祸患,就可以伺机而动了。"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使臣去见智瑶,同意把一块有万户人家的土地割让给他。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打算不给他。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地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地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们的警惧,我们答应给地,他一定会骄傲。他因骄傲而轻视敌人,我们因恐惧而互相团结。用团结的队伍来对付骄傲的智瑶,智氏的命运就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想战胜敌人,姑且先听从他;要想夺取敌人的利益,姑且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以助长他的骄横,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对付智氏,何必要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
【原文】
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1]。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注释】
[1]骖(cān)乘:又作"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
【译文】
魏桓子说:"好。"于是也把一块万户人口的土地割让给智瑶。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拒绝了他。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氏。赵襄子准备外出避难,问道:"我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筋疲力尽才修好城墙,又要他们舍身入死地为我守御,谁能与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仓库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起来,又因为仓库充实而让百姓送命,他们能与我同心吗?还是投奔晋阳吧,那儿是先主的属地,尹铎又待民宽厚,百姓一定会和我们同舟共济的。"于是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六尺露出水面,锅灶泡在水中,青蛙四处乱跳,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啊!"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一定要反叛了。"智瑶问:"你怎么会知道?"疵说:"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论的。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氏灭亡,随后灾难必然会降临到韩、魏两家。我们约定灭掉赵氏后,三家分其地。现在,晋阳城仅差六尺就被水淹没了,城中粮绝,已经在宰马为食了,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的表情,反而面有忧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
【原文】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译文】
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齐声说道:"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臣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疵说:"刚才他们两个人见到我,便仔细地端详我,然后匆匆走开,可见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瑶不听疵的劝谏,仍不肯改变主张。疵见状,便只好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道:"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一亡,就该轮到你们两家了。"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就要大祸临头了。"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起事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这天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死智军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两边杀来,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瑶之军,杀了智瑶,又将智氏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一家幸免于难。
【评析】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当智瑶正沉浸于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
周纪·豫让复仇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三家[1]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2]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3]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注释】
[1]三家:指原来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出兵消灭了智氏,周天子只好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2]漆:名词作动词,用油涂到物体上。
[3]委质:臣服、归附。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油漆后,当做自己的饮酒器具。智瑶的臣子豫让打算为主公报仇,就假扮为受过刑罚做苦工的人,暗藏匕首,进入了赵襄子宫中的茅房里面打扫卫生。赵襄子在上茅房的时候,心里忽然感到一阵不安,就下令搜查,把豫让逮住了。赵襄子周围的人都想杀掉豫让,而赵襄子却说:"智瑶死了没有什么后人,这个人却想为他报仇,是一条真正的汉子!我以后小心戒备就可以了。"然后把豫让给释放了。豫让又把自己的全身涂成黑色,好像得了癞病一样,还吞下火炭使声音变得嘶哑,在集市上乞讨度日,就连他的妻子也没有认出他来。豫让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认出他以后大吃一惊,流着泪对他说:"以你的才能,在赵襄子手下做臣刺客豫让子,必然会得到机会接近他。到时候你想做什么,还不是易如反掌?怎么能自残形体以至于此呢?用这种方式来报仇,不是太难了吗?"豫让说:"不可以!如果已经委身做他的臣子,而又找机会去杀掉他,这是对他怀有二心。我也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难以实现,但是我之所以坚持这么做,是要后世那些为人臣子而心怀不忠的人感到羞愧!"有一次,赵襄子出宫,豫让就埋伏在他必经的桥下。赵襄子走到桥边,所骑的马忽然受惊,就下令搜索,逮住了意图行刺的豫让,然后杀了他。
【评析】
侠客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类人,特别是在战乱纷飞的时候,侠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豫让为了报仇刺杀赵襄子,聂政刺死了侠累,这些人都是侠义、豪爽、重信用的人。和秦朝的荆轲、唐朝的红线、聂隐娘等人一样,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恩人或主人不畏生死、慷慨赴难的侠义之士。就像李白写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样的人活着就是供后人敬仰的。
--------------------------------------------------------------------------------
周纪·吴起才识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无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1]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2]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3],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周安王十五年(甲午,前387年)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注释】
[1]谮:造谣中伤。
[2]赢:负担。
[3]旋踵(zhǒnɡ):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无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一个大将之职,他居然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真是个残忍的小人啊!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向李克征求对吴起的看法,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不如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担任魏国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吃同样的饭食,穿同样的衣服,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乘车马,亲自捆扎行李、驮运食粮,为士卒分忧解难。有个士兵长了毒疮,吴起为他吮毒。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不过是个士兵,而将军却为他吸吮毒疮,你哭什么呀?"这位母亲说:"我不是为这事哭泣。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打起仗来拼命冲杀,最后没有回来。现在,吴将军又为儿子吸毒疮,不知道儿子又会战死在哪里。所以我哭泣啊!"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逝世,太子击继位,即魏武侯。
【原文】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译文】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真美啊,险固的山河!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修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商纣的国土,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黄河经过南边,因为他不行仁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与田文商谈:"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听之任之,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
【原文】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周安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译文】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忌妒吴起。他的仆人献计说:"去除吴起很容易。吴起为人刚硬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拒绝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拒绝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依计行事,吴起果然辞退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对吴起起了疑心,更不敢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吴起,还射到了悼王的尸体上。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他命令楚国令尹全数剪灭作乱之人。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
【评析】
吴起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他杀掉自己的妻子,当上了鲁国的大将军,却还是没有受到重用,在魏国又受到小人的排挤而逃离,直到在楚悼王那里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惜,楚悼王死后,他就受到别人的攻击,即使俯身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也没有逃脱最终被杀的命运。
--------------------------------------------------------------------------------
周纪·商鞅变法
【原文】
周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译文】
周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当年国君秦穆公。在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千里之阔,被周王委以重任,各诸侯国都来祝贺,所开辟的基业是多么伟大!只是后来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造成国内不息,不得安宁,所以才无力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夺去了先王所开创的黄河以西的领土,这是无比的耻辱。献公即位后,平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并亲自前去治理,打算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君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使秦国强大昌盛起来,我就赏他高官,封他土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就西行投奔秦国。
【原文】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1]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注释】
[1]嬖(bì)臣:受宠幸的近臣。
【译文】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子孙,喜好法家刑名的学说。他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的时候,公叔痤知道他是有才能的人,但还未来得及向国君推荐重用,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了。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国家大事该如何处置呢?"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纪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并且信任他!"魏惠王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必须杀掉他,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后离开。公叔痤又召见公孙鞅,深怀歉意地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主,再照顾属下,所以先为国君出谋划策,再把详情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回答:"国君不听从您的意见重用我,又怎会听从您的意见杀我呢?"他最后还是没有逃走。魏惠王离开公叔痤以后,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悲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这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靠着一位叫景监的宠臣推荐,见到了秦孝公,并向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办法,孝公十分高兴,便和他一起商讨国事。
【原文】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俘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译文】
卫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很多人都不赞成。卫鞅对秦孝公说:"跟自己的臣民,不能考虑开创事业,只能分享事业的成功。最高尚的人不必附和世俗的观念,想建大功的人也不必跟民众商讨。因此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过去的章程办事,官员才能熟练自如,百姓才能安定不乱。"商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传统,而学者们往往受所学知识的局限。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与他们商讨旧法之外开创新业的事,就不行了。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循规蹈矩;贤德的人因时制宜,无能的人墨守成规。"秦孝公说:"说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的律令。
(卫鞅)下令将百姓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邪的人,能获得与杀敌立功者同等的赏赐;隐瞒不报的人,和临阵降敌者受到同等的处罚;立军功的人,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的人,根据情节轻重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耕田织布的人,如果生产的粮食布匹多,就免除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困的人,全家充做国家的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再享有贵族的地位;确立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其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尊贵荣耀,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光彩。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1]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
【注释】
[1]辄:立即。
【译文】
法令详细地制定出来了,没有立刻公布。(卫鞅)担心百姓不相信,便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三丈长的一根木杆,并下令说,谁能将此木杆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老百姓觉得此事很古怪,谁也不敢去搬动。商鞅又传令:"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后来有个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杆搬了过去,商鞅立即赏了五十金。商鞅这才颁布法令。在实施变法令的一年中,秦国数以千计的百姓到国都指责新法的不便。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商鞅说:"新法之所以实施不畅,就在于上层人物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遵令行事。新法施行了十年,秦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人民勇于为国作战,不敢为私利斗殴,乡野和城镇都安定太平。这时,当初那些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人又改口称颂新法好。卫鞅说:"这些都是乱法的刁民!"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住。从此以后,人民再也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了。
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就像人有了心腹大患一样,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兼并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东面是险山恶岭,建都于安邑城,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自获得崤山以东的有利地形。它强盛的时候就向西侵入秦国,窘困时就向东收缩自保。现在秦国在您的贤明领导下,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了与它的盟约,我们可以乘机攻伐魏国。魏国无法抵抗,必然向东撤退。那时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伏各诸侯国,就奠定了称霸的大业。"秦孝公听从了卫鞅的建议,派他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为将军前来迎击。
【原文】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曰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
【译文】
两军对垒,卫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写道:"当年我与公子交情很好,如今都成为两军大将。我不忍心互相攻杀,想见面后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使秦国、魏国两国以后相安无事。"公子卬信以为真,便前来赴会。两方盟誓结束,正饮酒时,卫鞅事先埋伏好的士兵冲出来,俘虏了公子卬,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魏惠王闻知败讯,十分惊恐,派人向秦国献出黄河以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这时,他才懊恼地说:"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
秦国封给卫鞅商、於等地的十五个邑,封号为商君。秦孝公去世后,其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因为公子虔的门下指控商鞅要谋反,就派官吏前去捕捉他。商鞅急忙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接纳,把他送回到秦国。商鞅只好与他的门徒来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郑国。秦队进攻商鞅,将他斩杀。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
起初,商鞅在秦国做国相时,制定的法律极为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得河水都变红了。他担任国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赵良来见商鞅,商鞅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羖大夫百里奚谁更高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全部说出心里的意见,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吗?"商鞅说:"好吧!"
【原文】
赵良曰:"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投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1]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注释】
[1]舂(chōnɡ):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其破碎或去皮壳。
【译文】
赵良坦然而言:"五羖大夫百里奚,原来是楚国的一个乡下人,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郎提拔到万民之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他在秦国做国相六七年,向东讨伐了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还有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劳累了不乘车,炎热的夏天也不打起伞盖。他在国中巡察,从没有众多车马随从,也不舞刀弄剑。他去世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孩子也悲伤得不唱歌谣,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杵的谣曲了,以此自觉遵守丧礼。现在再来看您,您靠着结交国君的宠臣景监才得以面见秦王,待到您掌权执政,就践踏贵族,残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闭门不出已经有八年之久。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上述几件事,您可算不上得人心。您出行的时候,后面尾随大批车辆,孔武有力的侍卫在身边护卫,持矛操戟的武士在车旁疾驰。这些防卫措施缺了一样,您肯定不敢出门。《尚书》中说:‘倚仗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上述的几件事,可算不上以德服人。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要消失了,却还贪恋商於的富庶收入,在秦国独断专行,积累百姓的怨恨。到时候一旦秦王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报复您的罪名会少吗?"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五个月后就大难临头了。
【评析】
商鞅本来复姓公孙,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卫国却没有得到重用。来到秦国之后,秦孝公急于改变秦国落后的状态,就广开言路,商鞅才受到了重用,开始了他的变法。这次变法非常成功,秦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军强民富,但商鞅本人却因为变法而被处死了。他的新法取得了成功,秦国强大起来,终于在战国末年统一了全国。
--------------------------------------------------------------------------------
周纪·围魏救赵
【原文】
周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1]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余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注释】
[1]黥:在脸上刺字的一种刑罚。
【译文】
周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当初,孙膑与庞涓一起研习兵法。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自己深知才能不如孙膑,便召孙膑前来魏国。孙膑刚到魏国,庞涓便设计以法砍断孙膑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终身成为废人。齐国使者出使魏国,孙膑以受刑待罪人的身份暗中与他相见,说动了齐国的使者,齐使偷偷地把孙膑装在车上带回了齐国。齐国的大臣田忌把他奉为座上客,后又把他引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讨教兵法,于是请他当老师。这时齐威王打算出兵援救赵国,便任命孙膑为大将,孙膑以自己是个残疾人坚决推辞,齐威王便改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帘车里,为伯战出谋划策。
田忌将要率兵前往赵国,孙膑说:"排解双方的争斗,不能用拳脚将他们打开,更不能出手帮着一方打,只能因势利导,出其不意,紧张的形势受到禁锢,就自然会解除。如今两国攻战正激烈,精兵围魏救赵良将倾巢而出,国中只剩下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兵突袭魏国都城,占据有利地势,冲击魏国空虚的后方,魏军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援救。这样我们就能一举两得,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给魏国以痛击。"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谋划。同年十月,赵国的邯郸城投降魏国。而魏军又急忙回师援救都城,在桂陵与齐队遭遇激战,结果魏军大败。
【原文】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1]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注释】
[1]蚤:同"早"。
【译文】
魏国的庞涓领兵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便召集大臣商讨道:"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建议道:"还不如不救好。"田忌不同意,说:"如果我们坐视不管,韩国很快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点出兵救援为好。"
孙膑却说:"如今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旺,我们前去救援,其实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显得我们听命于韩国了。这次魏国有一定要吞并韩国的野心,等到韩国感到亡国已经迫在眉睫时,必定会再向东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发兵,一方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则可以趁魏队的疲弊给以痛击,这正是一石二鸟之举,名利兼收。"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就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先回去,却迟迟不发兵。韩国自恃有齐国的援救,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以失败而终。不得已只好把国家全部希望寄托在齐国身上。
【原文】
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译文】
齐国这时才发兵,任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前去救援韩国,他们仍旧采用老办法,直捣魏国的都城。庞涓听说后,急忙放弃攻打韩国,而回兵援救国都。魏国集中了所有兵力,任太子申为将军,抵抗齐队。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一带的兵士素来剽悍勇猛,轻视齐国士兵,不过齐国士兵的口碑也确实不佳。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必须做到因势利导,取长补短。《孙子兵法》说:‘从一百里外去奔袭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去奔袭则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就下令齐队进入魏国地界后,做饭修造十万个灶,第二天则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再减为两万个。庞涓率兵追击齐军三天,见到如此情形,便大喜过望,说道:"我早就知道齐兵生性胆怯,刚进入我国境内三天时间,士兵就已逃散了一多半。"于是舍弃步兵,亲自率领精锐轻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计魏军当晚将到达马陵。马陵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而多险关隘口,可以埋伏重兵,孙膑于是派人刮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白白的树干上写庞涓之死上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从齐队中挑选万名优秀射箭手沿路埋伏,相约天黑后看见有火把亮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在夜里赶到了那棵树下,看见白树干上隐隐约约有字,便令人举火把照看,还未读完,便见两边矢如雨下,突遭乱箭,魏军顿时乱作一团,溃不成军。庞涓深知大势已去,便拔剑自刎,临死前叹息道:"到底让孙膑这小子出头了!"齐军趁机痛击魏军,俘虏了魏国大将太子申。
【评析】
孙膑和庞涓是同门师兄弟,两人同时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后来,庞涓到了魏国,孙膑来到了齐国。两个人不可避免地在战场上相见了。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作战实力。"孙膑减灶灭庞涓"说的就是这个故事。从此,魏国就开始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
--------------------------------------------------------------------------------
周纪·客死秦国
【原文】
赧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欲伐齐,患[1]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2]。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注释】
[1]患:担心。
[2]吊: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的人。
【译文】
赧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想征伐齐国,却考虑到齐、楚两国有互助条约,就先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妾婢侍奉您。秦、楚两国互通婚嫁,以后就是兄弟之邦了。"楚王十分高兴,答应了张仪的建议。群臣都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大怒,问:"我没有出动一兵一士就得到六百里土地,为什么不值得庆贺?"陈轸回答:"不是您想的那样。以臣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而齐国和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那时,楚国就要面临大祸了。"楚王问:"为什么这么说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我们有齐国做盟友。如果我们现在与齐国毁约断交,那么楚国便孤立了,秦国怎么会给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赠送商於的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对您的许诺。到了那时,大王北边与齐国断交,西边与秦国发生了怨仇,齐秦两国肯定联合发兵夹攻。为大王您打算,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我们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啊。"楚王生气地说:"闭嘴,不要再说废话了,你就看着我如何接收六百里的土地吧!"楚王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地赏赐了他,随即下令与齐国断交,并派一名将军跟随张仪去秦国。
【原文】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译文】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来,连续三个月不去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言自语:"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得不够彻底?"于是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边的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来讨好秦国,秦国就与齐国结交了。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就问:"你为什么不去接受割地呢?从某处到某处,方圆六里多。"使者愤怒地回国向楚王汇报,楚王勃然大怒,准备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打秦国还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秦国,再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再去斥责秦国的欺骗行为,这样做恰恰是我们在促成齐、秦和好,并招来天下的军队。楚国一定会吃大亏的!"楚王仍然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讨伐秦国,秦国任命魏章为庶长起兵迎击。
公元前312年春季,秦、楚两国的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士兵被杀,屈匄及楚国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将官被俘,秦军又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双方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国、魏国看到楚国处于危困之中,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地。楚军听说后,赶快率军回救,并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原文】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
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1],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余里,不至十日而拒扦关,扦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注释】
[1]积粟:囤积粮食。
【译文】
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黔中。楚王说:"我不愿换地,只想用黔中之地来换张仪。"张仪听说后,请求秦王答应。秦王疑惑地问:"楚王要杀死你才甘心,你为什么还要去呢?"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楚国是不会杀我的。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爱姬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无不言听计从。"然后欣然前往楚国。楚王把张仪关在狱中,准备将他处死。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宠爱张仪,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和一批美女将他赎回。大王既重视城池,又尊重秦国,那么,以后秦国来的美女肯定会被宠幸,那时您必然会遭到冷落啊。"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泣哀求:"当年的事情,不过是臣子各为其主。现在杀了张仪,秦国必定大怒。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俩人先迁居江南,不要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之后,楚王赦免了张仪,并以厚礼相待。
张仪向楚王劝说道:"倡导各国联合抗秦,就像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根本没有可斗性。现在大王不肯听命于秦王,秦国如果逼迫韩国、驱使魏国来联合攻楚,楚国就处于危险之中了。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备船积粮,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多里,用不了十天就能兵临武扦关。一旦扦关被惊动,由此以东的各城就都要严加守备,黔中、巫郡便不再属于大王您了。秦国如果兴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也就成了绝地。秦兵再来攻打楚国,楚国的存亡最多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等待各国的救援则需要半年以上。等待那些弱国来救,而忘记强秦的攻击,我非常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忧心啊!大王如果能真诚地接受我的建议,我可以让楚国和秦国永结为兄弟之邦,停止一切战争。"楚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却仍然重视黔中之地,不肯拿此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
【原文】
赧王十二年(戊午,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横为质于秦以请救。秦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赧王十三年(己未,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韩太子婴会于临晋,韩太子至咸阳而归;秦复与魏蒲阪。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者,太子杀之,亡归。
赧王十四年(庚申,公元前301年)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
赧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译文】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等国因为楚国违背合纵抗秦的盟约,三国联合出兵讨伐楚国。楚王遣太子横作为人质到秦国请求救援。秦国派一个名叫通的客卿率兵前去增援楚国,三国联军撤兵。
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韩太子韩婴会盟于临晋,(会盟完毕)韩太子韩婴绕道秦国的咸阳然后才回韩国:秦国归还了魏国的蒲阪。秦国有个大夫私下与楚国的太子横发生争斗,太子横乘机杀了他,逃回了楚国。
公元前301年,秦国派一位名叫奂的庶长前去联合韩、魏、齐三国出兵征讨楚国,结果在重丘这个地方大败楚队,杀死楚将唐昧,于是占领重丘。
公元前299年,秦国出兵征讨楚国,攻取八座城池。秦王遣使送信给楚王,信中写道:"当初我与你相约两国结为兄弟之邦,并在黄棘盟誓,派楚太子横到秦国作人质,双方相交关系融洽。谁知楚太子却杀害了我的重臣,偷偷地逃回楚国。对此我十分恼怒,这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又听说你让太子到齐国去充当人质,请求和解。我秦国与你们楚国毗邻,并且结为儿女亲家。现如今要是秦、楚关系恶化,那么就无法施号令于其他国家。我希望与你在武关会面,当面誓约,结为同盟国,这才是我的真正愿望!"
【原文】
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
赧王中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译文】
楚王十分担忧,去,怕掉入陷阱,不去,又恐怕秦国更加恼怒。大臣昭睢说:"大王不能去,应该赶紧调兵坚守城池!秦国是虎狼之国,早就怀有吞并各国的野心,绝不能相信他们!"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赴约,于是怀王前往秦国。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自己,在武关设重兵埋伏,等楚怀王一到便立即闭上关门,挟持他去到西边的咸阳,又命令怀王朝拜秦国的章台宫,行藩国使臣的礼节,并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两地给秦国。怀王要求履行盟誓,秦王却坚持让楚国先交割土地。楚怀王十分恼怒地斥责道:"秦王欺骗了我,还想强行逼迫我割地!"因此不再答应。秦国便扣留了他。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从秦国逃了出来。结果被秦国人发觉,于是封锁了所有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了赵国。当时正逢赵主父外出去了代郡,赵国的官员不敢自作主张收留他。楚怀王又想逃到魏国去,却被秦国人追上,抓回了秦国。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突发疾病,客死在秦国,秦国把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见了都万分悲痛,像自己的亲人死去了一样。各国诸侯因此也开始对秦国不满。
【评析】
楚国楚怀王时期正是战国诸雄激烈争霸的时期。秦国在这场战争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各个诸侯国多次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历史上称之为"合纵"。秦国则千方百计地破坏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努力建立自己和单个诸侯的联合,历史上称为"连横"。楚怀王却在这场战斗中失败了,自己也客死秦国。楚国人非常悲愤,"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意思是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也发誓要灭亡秦国。
--------------------------------------------------------------------------------
周纪·胡服骑射
【原文】
周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
【译文】
周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向北征伐中山国,大军经过房子城,来到代地,再向北行至大漠中的无穷,向西攻至黄河,登临黄华顶峰。他与大臣肥义商量想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骑马射箭,只听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的举措,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不会放弃,我相信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据为己有!"于是他带头改穿胡服。
国中的士人多数持反对意见,公子成也谎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便派人前去说服他说:"家事听命于父母,国政服从于国君。现在我向世人倡导改变服装,而如果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因此议论我徇私。治理国家遵从一定章法,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从事政务有一定常规,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传道德要先从卑贱的下层开始,而推行政令必须先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树立叔父您为榜样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成又行稽首礼道:"我听说,中国是在古代先贤的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朝拜,是让四方蛮夷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不顾,反而去仿效远方外国的服饰,这是擅改传统习俗、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能慎重考虑。"使者把他的这番话报告给赵王。
【原文】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1];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五月戊申,大朝东宫,传国于何。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武灵王自号"主父"。主父欲使子治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将自云中、九原南袭咸阳,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欲以观秦地形及秦王之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
【注释】
[1]鄗(hào):古县名。春秋属晋,战国属赵。
【译文】
赵王于是亲自前往,当面解释道:"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与秦、韩两国毗邻。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武备,怎么能坚守得住呢?早先中山国仰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地,骚扰我们的子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恐怕鄗城已经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因此我决心改变服饰,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边的灾难,一雪中山国之耻。而叔父您却一味因循守旧,憎恶改变服装,这是已经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翻然悔悟,欣然从命,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着胡服入朝。于是,赵王正式下令改穿胡服,并且力倡学习骑马射箭。
五月二十六日,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把国君之位传给了赵何。赵何行罢祭祀宗庙的礼仪,登朝处理政事,他属下的大夫都成了朝廷大臣。又任命肥义为相国,并尊称为国君老师。赵武灵王自称"主父"。赵主父想让儿子在国中主事,而他则准备身穿胡服率领文臣武将前去攻打西北胡人领地。他计划从云中、九原等地开始向南袭击秦国的都城咸阳,于是他自己假装使者,前往秦国,想借机考察秦国地形以及秦王的为人。秦王没有察觉,事后觉得此人相貌伟岸不凡,有着臣子不具备的风度,便急忙派人去追赶,而此时赵主父一行已经出了秦国边关。经过一番盘问调查,秦国人才知道他就是赵主父。秦国人于是大惊失色。
【评析】
很多人都把中原作为文明的中心,把周围的地方称作"蛮夷之地",俗称"东夷、西戎、南蛮、北胡",都是含有贬义的称呼。然而,赵武灵王毫不介意这些看法,只要是对自己的国家有帮助的,不管是哪里的习俗都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赵国后来的昌盛和这有很大的关系。
--------------------------------------------------------------------------------
周纪·长平之战
【原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1]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注释】
[1]让:责备。
【译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上党,攻破后,上党百姓被迫逃往赵国。赵国便派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以接应上党逃难的百姓。王龁于是就挥师讨伐赵国。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
【原文】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译文】
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赵括纸上谈兵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原文】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1]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
【注释】
[1]瓮(wènɡ):陶制盛器,小口大腹。
【译文】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仓促提兵,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而言,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一样,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一旦灭亡,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国、楚国头上。因此救援赵国这件事,就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更何况救援赵国表现出的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更是显名的好事;必须主持正义救援亡国,以显示兵威击退强大的秦国。不为此事倾尽全力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谋划真是个大错!"齐王仍旧不听。
【原文】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译文】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但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出去。无奈,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白起说:长平之战"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连哄带骗地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
【评析】
长平之战被评价为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斗,不是因为作战双方的勇敢,而是由于秦将白起的残忍。赵国派赵括带兵,一步步把整个赵国推向深渊,战败之后,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而白起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了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从此衰落下去。
--------------------------------------------------------------------------------
周纪·毛遂自荐
【原文】
周郝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1]脱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平原君乃与之俱,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平原君至楚,与楚王言合从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注释】
[1]颖:某些细长东西的尖锐部分。
【译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援,平原君打算集合门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同行,但是只挑到十九人,其他的人都不足取。就在这时,毛遂站出来亲自向平原君做自我推荐。平原君说:"一个人的才能,就像把锥子放在囊中一样,它的尖锐之处,应该早就会显露出来,被人发现了。现在你在我的门下都有三年了,而左右并没有人夸赞过你,我也从没听说过你有什么才能。这说明你还是没有才能,所以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那现在就请您把我放到囊中去!假如早些把我放到袋子里,我也早就脱颖而出了。"平原君只得允许他一同前往,于是其余十九个人都嘲笑他。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国,和楚王谈合纵的好处以及不合纵的弊端,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也没谈出个结果。于是毛遂手按长剑,一步一步地登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可是现在从日出开始到中午仍然没有结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楚王怒目呵斥道:"赶紧下去!我正在和你的主人商谈,你上来做什么?"
【原文】
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1]、郢[2],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注释】
[1]鄢(yān):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
[2]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
【译文】
毛遂手按长剑,上前道:"君王现在之所以叱骂我毛遂,无非就是仗着楚国人多。现在在十步以内,大王您就无法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了。现在君王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我面前,你呵斥什么?我听说商汤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土地而称王天下,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而称霸诸侯。这难道能说是仗着人数众多吗?说到底都是看准形势,发扬其威。现在楚国方圆五千里,拥有兵士百万余众,这是称霸于天下的资本。以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相抗衡。但如今白起一个无名小卒,却敢率领数万人和楚国作对,一战就占领了楚国的鄢、郢,再战则烧毁了夷陵,三战则焚烧了楚国的宗庙,这真是天大的仇恨,你难道就不感到羞耻吗?合纵联合就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的私利。我的主人在面前,你呵斥什么!"
【原文】
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
【译文】
楚王说:"是,是,正如先生所说,我现在就举国追随赵国而去。"毛遂说:"您真的打算合纵了吗?"楚王说:"我答应了。"毛遂于是便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君王您应该首先歃血为盟,其次才是我的主人,最后轮到我毛遂。"于是楚、赵两国就在大殿上定好了合纵之约。毛遂左手托着装血的铜盘,右手则向殿下的十九人招呼道:‘诸位就在殿下歃血吧!你们都是碌碌无为之辈,只能是所谓因人成事的人罢了。"平原君这次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以后说:"我从现在开始,再也不敢胡乱品评人才了!"随即以毛遂为上宾。
【评析】
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时期。毛遂本来是平原君手下的门客,一直都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直到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平原君准备集合门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向楚国求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手下还有这么一号人物,而且在谈判过程中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
--------------------------------------------------------------------------------
周纪·窃符救赵
【原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于是楚王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王亦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赵。秦王使谓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之者,吾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遣人止晋鄙,留兵壁邺,名为救赵,实挟两端。又使将军新垣衍间[1]入邯郸,因平原君说赵王,欲共尊秦为帝,以却其兵。
【注释】
[1]间:暗中,秘密地。
【译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盟约签订后,楚王便派春中君黄歇领兵前去救赵国,魏王也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前来救赵国。这时秦王派使者对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早晚会攻下的,各诸侯国之中有谁敢来救援赵国,等我一灭了赵国,必定调动大军首先攻击它!"魏王害怕了,赶紧派人去让晋鄙停止前行,屯兵在邺城坚守,名义上是来救赵,实际上却是脚踏两只船。魏王还派将军新垣衍秘密潜入赵国邯郸,想通过平原君去劝说赵王,打算共同尊秦王为帝,以此来使秦国罢兵。
【原文】
齐人鲁仲连在邯郸,闻之,往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也!且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奈何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卒就脯醢之地乎!且秦无已而帝,则将行其天子之礼以号令于天下,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新垣衍起,再拜曰:"吾乃今知先生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矣!"
【译文】
当时齐人鲁仲连正好在邯郸,听说这事后,就来见新垣衍说:"那秦国是抛弃礼义伦常而崇尚杀人立功的国家。如果让这样的国家肆无忌惮地统治全天下,那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而死了,绝不会去做秦国的臣民!更何况,魏国还没有看到秦王称帝以后将给它带来的危害,我会让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酱!"新垣衍怏怏不快地问道:"先生如何使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酱呢?"鲁仲连说:"的确可以,不信听我慢慢讲来。当年九侯、鄂侯、文王三人是商纣王朝廷里的三公。九侯有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于是将她献给纣王,纣王却非常厌恶她,因此就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极力为九侯辩解,疾声鸣冤,所以他也被纣王做成了肉干;周文王听说后,只是慨然长叹,就被拘押在牖里的仓库长达一百天,想让他也死掉。如今的秦国,是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同样的大国,两国都拥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各自都有称王的名望,却为何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想听从它的指挥,尊奉秦王为帝,从而把自己置于被人宰割做成肉酱的境地呢!如果秦王未受到任何阻止而称帝,就将行施天子的礼仪,对天下各国发号施令,并且将调换各国君主的大臣,剥夺自己看不起的人职位,转授给他所器重的人;他将剥夺自己憎恶的人的职位,转授给他所宠爱的人:他又将把秦国的女子和喜欢搬弄是非的妾姬,指令婚配给各国的君主。设想一下,这些人在大梁的后宫中,那魏王还能泰然处之吗?而将军您又有什么办法能保住自己在君主面前的旧日恩宠呢?"新垣衍听完后感到心惊胆战,起身拜了又拜,说道:"我今天才知道先生实在是天下的高人啊!我这就告辞回国,不会再提及尊秦为帝的话了。"
【原文】
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谢客就车,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及秦围赵,赵平原君之夫人,公子无忌之姊也,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也。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纵公子轻胜弃之,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令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属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赴斗以死于赵;过夷门,见侯生。
【译文】
起初,魏国的公子魏无忌为人仁厚而礼贤下士,门下供养了三千食客。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当时已经七十岁了,家中极度贫穷,在魏都大梁做夷门守门人。有一次,公子魏无忌召开盛大酒宴,宴请宾客,来客都已经坐好,魏无忌却吩咐手下准备车马,并虚空着左边的上位,亲自驾车去接侯嬴。侯嬴就随便穿戴着旧衣破帽,直接上了马车,昂然上坐,毫不谦让。魏无忌亲自驾车,更显得毕恭毕敬。半路上,侯嬴又对魏无忌说:"我有个朋友是集市上的屠户,请让车子绕到他那里去一下。"魏无忌于是驾车进了集市,侯嬴下车去见朋友朱亥,故意长久地站在那里与他谈话;同时还偷偷地斜视魏无忌,只见魏无忌态度依然和颜悦色,于是就辞别朋友登上了马车,到了魏无忌的府第。魏无忌引侯嬴坐到上宾的位置上,并向所有宾客介绍称赞他,宾客们都(对魏无忌如此礼遇侯嬴)感到很惊讶。
这时秦军围困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魏无忌的姐姐,赵胜派到魏国求援的使者车马接连不断,赵胜因此指责魏无忌道:"我赵胜之所以能与您结为姻亲,就是仰慕您的高尚人格以及能够急人之危的作风。可是现在邯郸旦夕就要落入秦国手中,而魏国的救兵却迟迟不到,纵使您轻视我、鄙弃我,难道也不可怜您的姐姐吗?"魏无忌听后万分焦急,多次请求魏王命令大将晋鄙发兵救赵,还派门下能言善辩的宾客万般游说,但是魏王始终不为所动。无奈之下,魏无忌只好聚集门下宾客百余乘车马,准备赴赵国拼死相救。当他路过夷门时,进去见侯嬴。
【原文】
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去,行数里,心不快,复还见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今公子无佗端而欲赴秦军,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公子再拜问计。侯嬴屏人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尝闻公子为如姬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晋鄙之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果得兵符。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有如晋鄙合符而不授兵,复请之,则事危矣。臣客朱亥,其人力士,可与俱。晋鄙若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与俱。至邺,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归养。"得选兵八万人,将之而进。
【译文】
侯嬴说:"公子您就好自为之吧,我老了也不可能一同前往了!"魏无忌离去后,走了数里,心中始终闷闷不快,于是就又掉头去见侯嬴。侯嬴笑着说:"我早就知道公子还会回来的!现在您没有任何办法而亲自去迎战秦军,这就好比是用肉去打饿虎,能有什么结果呢!"魏无忌于是下车再拜请教计策。侯嬴便让他屏退左右随从,悄声对他说道:"我听说晋鄙的调兵兵符就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是他最宠爱的妃子,肯定有办法偷出来。我曾听说公子您帮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发誓愿意为您办事,万死不辞。现在只要公子一开口,马上就可以得到调兵的虎符,夺去晋鄙的兵权,北上救赵,西抗强秦,建立五霸的功业了。"魏无忌随即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真拿到了兵符。
临行前,侯嬴又对公子说:"大将征战在外,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从。如果晋鄙以此合验兵符后仍不肯交出兵权,反而再向魏王请示,那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是个勇士,可以与您一同前往。晋鄙如果听从,那最好不过。如果不听从,就可以让朱亥打死他!"于是魏无忌又去邀请朱亥同行。到了邺城,晋鄙合验过兵符后,仍表示怀疑,举手直视魏无忌说:"我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而现在你只孤身单车前来替代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朱亥立即从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铁椎,一下子就把晋鄙打死了。魏无忌于是整编军队,下令说:"有父子两人都在军队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两人都在军队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一个没有兄弟的,可以回去侍奉父母!"于是选定了八万士兵,挥师前进。
【原文】
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王龁解邯郸围走。郑安平为赵所困,将二万人降赵,应侯由是得罪。公子无忌既存赵,遂不敢归魏,与宾客留居赵,使将将其军还魏。赵王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与公子饮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隐于博徒,薛公隐于卖浆家,欲见之。两人不肯见,公子乃间步从之游。平原君闻而非之。
公子曰:"吾闻平原君之贤,故背魏而救赵。今平原君所与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以无忌从此两人游,尚恐其不我欲也,平原君乃以为羞乎?"为装欲去。平原君免冠谢,乃止。平原君欲封鲁连,使者三返,终不肯受。又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译文】
魏无忌率军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王龁从邯郸撤走围军。另有一秦将郑安平陷入赵军包围,于是率领二万秦军投降赵国,当初重用郑安平的范雎因此被秦王治罪。魏无忌解了赵国之围后,也不敢再回魏国去了,便与门客留在赵国居住,并派将军指挥魏队回国。赵王便与平原君赵胜商量,用五座城池来赐封魏无忌。赵王亲自参与布置打扫,并亲自前去迎接魏无忌,以主人的礼节相待,引他从西面台阶登上大殿。魏无忌侧着身子表示辞让,然后从降一等级的东面台阶走上,自己口中还不停地说着"罪过罪过,已经辜负了魏国,对赵国也没有什么功劳"。赵王与魏无忌饮酒一直到天黑,因为魏无忌坚持谦让,所以赵王始终不好意思把送给他五个城的事说出口。最后,赵王只把鄗城送给了魏无忌,作为汤沐邑。后来,魏国把魏无忌的原封地信陵送还给他。魏无忌听说赵国有个居士毛公隐匿在赌徒当中,还有个薛公隐居在卖酒之家,便想与他们会面。可是两人都不肯见他,魏无忌于是徒步前去拜访,并随同他们一起出游。平原君赵胜听说以后,很不以为然。
魏无忌便说:"我听说平原君是个贤德之人,所以才背弃了魏国前来援救赵国。现在看来你与一些人结交出游,只不过是显阔的举动,而不是为了遍访人才。我魏无忌跟随毛、薛二位贤士出游,心里还生怕他们不肯接纳我,可是平原君竟然认为这是羞耻!"于是魏无忌便整备行装,准备离开赵国。赵胜急忙摘下帽子上前谢罪,魏无忌这才留下。平原君又想对鲁仲连进行封赏,派使者三次前往,他都不肯接受。赵胜又派人送去千金为鲁仲连祝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名士的可贵之处,在于为别人排忧解难、解决纷乱而别无所求。如果有所图谋,那就是商人的作风了,而我鲁仲连是不会那样做的!"于是就告别平原君赵胜而离去,终生再也没来见过他。
【评析】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整件事中,礼贤下士的魏公子信陵君,被太史公大加赞赏;足智多谋的侯嬴和力大无比的朱亥,被李太白赞为"千秋二壮士,显赫大梁城";有义不帝秦、排解难事的鲁仲连,也是李太白钦佩的另一个侠士;还有知错就改的平原君赵胜,这些人物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无不是重义轻利的侠义之辈。他们由于秦国围攻邯郸而卷进历史事件中去,最终凭着各个方面的努力,打击了秦国嚣张的气焰。反过来说,也正是他们在历史事件中脱颖而出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使得自己留名青史。
本刊专稿 段文贵 刘红鹏
婚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方式和构成家族、亲族的基础,婚礼习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人类从混乱的群婚状态到同族同婚的血缘婚、族外婚发展到最后的一夫一妻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婚俗 象征酸、甜、苦、辣的饺子
有婚姻就有婚礼。婚礼是人生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古代婚礼大致为六个阶段,即六礼,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再加上聘书、礼书和迎亲书的结合,统称为“三书六礼”。婚礼的形式因地域、民族、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操办过程中有所不同,但总体却在“三书六礼”的框架下进行的。
晋北地区或者山西省,其婚礼习俗基本大同小异。由于受经济状况、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诸多影响,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可谓“十里风俗不相同”。
下面就晋北地区的一些婚礼习俗做一简单叙述:
求婚习俗提亲
提亲古称纳彩。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彩礼,向女方家里提议婚事。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议婚,男方就正式求婚。男方送的彩礼,一般用大雁,而且必须是活的,因为人们认为雁是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准时,从无失信,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纳彩的礼物,除了雁,还有很多,比如在汉代有多达三十种,都是或借谐音、或借寓意来表达对婚姻的美好祝福。
订婚
订婚古称“纳征”。订婚在过去要转柬,男女双方先交换“求婚帖”、“应允求婚回帖”、双方“八字帖”,继而交换“柬帖”。订婚这天,女方由其父母或哥嫂陪伴前往男方家。男方要置办酒席,盛情招待亲家和媒婆。席间,媒婆要将双方的人缘秉性、家庭状况、彩礼陪奉等,有理有条,滴水不漏地介绍一番,以使双方有所了解,便于斟酌。这天,男方父母要请媒婆经手送亲家“订亲礼”,以示订下了这门亲事。同时,男方父母和其它长辈都要给女方“见面钱”。“见面钱”多少不等,主要表示男方家的诚意和祝贺。
新娘下轿
订婚后,女的穿衣打扮,均由男方适时供给,逢年过节,唱戏集会,也要请未来的媳妇到家中小住(但不是男女同居)。婚礼庆典前夕男方要给女方亲家送去丰厚的礼品。由男方呈送彩礼和商订娶亲事宜,均由媒婆出面经手或跑腿,中间若出现意外的争议时,媒婆要进行、调解。
过去,老辈人订亲由媒婆和当家人说了算,订亲前,由媒婆写“婚单”。“婚单”是将男女的属相、生辰八字写在麻纸上,一式双份。双方亲家各持一份后,方算订了亲。写了“婚单”就如同娶上门一样。日后,一方若想解除婚约,必受“婚单”所限,抽不了“婚单”是不能解除婚约的。在古老的过去年轻人是无缘享受“相亲”这样的福分的。即便“相亲”,也只是女方蒙头盖脸,藏于闺中,男方伸手摸摸女方的小脚,以此推断女方的姿容月貌及温柔贤惠程度。
会亲
会亲,古称“请期”。男方看定结婚日子后,由媒人和男方家长带羊肉、馍馍到女方家协商,征得女方家回意,俗称“会亲”,也叫“择日”。
会亲一般在迎娶前一个多月进行,也有的人家提前几个月就去会亲,以使双方有充足的时间为嫁娶做准备。会亲后,女方赶置嫁妆,男方邀约亲朋筹办婚宴事宜。
双方会亲商定同意后,要用红纸笺写迎娶日期时辰,称“礼帖”。
娶亲习俗
古称“亲迎”。娶亲即为办事宴,新婚典礼。
娶亲方式
古时晋北地区娶亲一般是用花轿,但山区有骡驮轿。骡驮轿就是用骡子驮的喜轿。骡驮轿有藤、竹、木制几种,一般多为木制结构,由轿身和两根丈把长的轿杆组成。轿面用红绒呢或红布包裹,严谨、富丽、华贵、鲜艳夺目。骡驮轿要用两匹膘肥体壮的骡子来驮,骡子头戴红缨,脖套串铃,威风八面。赶轿的人称“骡客”,“骡客”均为赶畜的“把式”,专管赶轿、起轿和落轿。过去,-般普通的人家是置不起轿子,养不起骡子的,只有家庭富裕的人家才有喜轿和骡子。但是,不论贫富,娶媳妇均得动用骡驮轿。没有轿和骡子的人家可去租轿和骡子,雇请“骡客”。轿的多少,根据自家光景的好赖而定。通常是一乘轿。
娶亲这天,“骡客”会驾着骡驮轿来到东家,东家便将阴阳先生掐算须忌讳的事项写在红纸上贴到轿门旁,并在轿门挂2尺红布,“骡客”方可起轿随同娶亲的男女和吹喜的鼓匠班出发去接亲。到了女方家吃罢“传茶”,安顿新娘上了轿,伴娘坐在新娘前方后,即可起轿回程。新郎、伴郎或骑驴或骑马或徒步尾行轿后。一路上,人欢骡叫、鼓乐声声、喜轿悠悠,场面喜庆壮观。接回新娘后,“骡客”先将喜轿停下,支好,接着便举行新娘落轿、倒红毡等婚礼仪式。
新娘家精心备好的传茶
还有的偏远山区农村,人们有赶着毛驴娶媳妇的风俗。娶亲这天,男方家赶着两头温驯的草驴到女方家娶亲。临行前,毛驴头上戴红缨、扎红布,驴鞍上搭红缎被子,一副迎亲的“派头”。路途较远时,要在头天夜间出发,星夜兼程,扬鞭“策驴”,赶天亮后到达女方家。娶亲队伍进女方家村边路口时,要放炮,表示吉日良辰上门娶亲如约已到。村里人们听到放炮声响便会纷纷赶来,尾随迎亲队伍涌入女方家中,争睹娶嫁的热闹场面,寂静的村庄就会沸腾起来。新娘梳洗之后,要穿上红衣、红袄、红裤、红鞋。新娘家要略备点心、水果、糖块、红糖水等“传茶”,招待娶亲人员。同时,要指定专人添草加料,饲喂驴子。吃罢“传茶”,即接新娘回程。新娘要由其兄弟背出门送到驴背上,随着娶亲的队伍到新郎家。女方家也要赶几头毛驴供男女送亲骑和第二天回门时骑用。娶亲的队伍回到新郎家,把男女娶送亲人员迎进家后,婆婆领一小姑娘,小姑娘手端茶盘,盘内放小花儿一朵,擦脸粉一盒,红糖(以后为水果糖)到喜轿前,婆婆给新娘把小花儿别于耳旁头发上,再把粉儿搽在新媳妇脸上一点,将红糖或水果糖喂在嘴里少许。这一活动称“添缘分”,意为建立婆媳之间的和睦孝悌关系和祝愿新娘往后生活甜甜蜜蜜。然后,进行到红毡、拜高堂等婚礼仪式。由于旧时交通不便,在偏僻村寨,赶着毛驴娶媳妇的习俗世代沿袭。至今在晋北一带那如线的羊肠小道上仍可看见赶着毛驴娶亲的队伍在山腰间迤逦而行。
男方确定娶亲人员和女方确定送亲人员
在晋北地区,娶送亲人员自古流传“姑不娶,姨不送,姐姐要了妹妹的命”以及“姥姥送进花圪洞”的习俗。另外,寡妇不能娶送。未当过娶亲的,不能当送亲的(指女性)。忌属相的也不娶送(古文献有:太岁门前、一、五、九除去本位往前数的说法,即为忌属相)。服孝的不能娶送,怀孕的不能娶送。娶送亲人员先为舅舅,妗妗,依次另排。
呱亲(开喜门)
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晋北地区称呱亲。呱亲这一天要请民间鼓乐队助兴,烘托喜庆气氛。吹奏的歌曲有《花为媒》、《凤求凰》、《西厢记》、《鸳鸯会》、《对歌》、《十对花》、《挂红灯》、《虞美人》等喜庆乐曲。呱亲晚饭要吃饸饹,名曰:“拜堂饸饹”。
迎亲当天要做的事宜及准备工作
1、吃早餐。一般为羊杂,温粉拌豆芽凉菜,炸油糕。
2、垒旺火。
3、给邻居送喜糕。
4、新郎祭祖,到祖坟设供烧纸,或在家中请回祖先灵位前祭拜。
这一天,在娶亲轿未到之前,新娘早晨要吃白面烙饼(烙饼烙好后只翻一次,再格一面,一人独吃,取意翻身烙饼)。由母亲或姐姐梳头,把脸上的汗毛拔掉,称“开脸”。穿好衣服后,盖头纱:穿上鞋后,脚不着地,由父亲或哥、叔、弟等抱上车(轿)。
迎亲
娶亲车辆不走重复路线,路上遇有石碾(青龙)、石磨(白虎)、水井、坟墓、下水道等,都用红纸盖上。遇有棺材或报丧穿孝服人及墙角、田埂后面的妇女哭啼等情况,应用红布或红地毯遮新娘乘座轿的轿门窗口。遇有另一家娶亲车队时,怕喜冲喜,双方新娘要交换红手绢。如果一方车队没有停车时,新娘应扔出一块红手绢于车外。车队到达女方后,要挂红门帘,返回时摘下带回。途经村庄放炮。十一点前必须返回。
落轿(停车)方向和下车忌讳
娶亲车辆(指新娘乘坐的车辆)要根据新娘的属相决定车、轿门所对方向。一般为:虎、兔、龙女宜向西。蛇、马、羊女宜向北。猴、鸡、狗女宜向东。猪、鼠、牛女宜向南。新娘上车、下车、人洞房的一瞬间要忌三个属相,以新娘的年龄属相,分别为:新人门前一、五、九,除去本年往下数,即:龙、猴、鼠女忌蛇、鸡、牛。虎、马、狗女忌兔、羊、猪。兔、猪、羊女忌龙、鼠、猴。牛、蛇、鸡女忌虎、马、狗。
新郎用大红花绸缎牵着新娘,迈着碎步,款款移向喜棚前拜花堂
迎新亲
车辆(轿)停好后,新娘暂不下车,要等一会儿,此称“闷轿”或“憋性子”。送亲人员先下车,男方应安排专人负责接待,一般由族人担当,并备凳子于车轿门口,让送亲人员登着凳子下车。进门时男女娶亲人员要分别将男女送亲人员让到上手位置,即靠左的这一边。互相鞠躬,互致问候,说一些洋溢而又得体的客套话,让到屋里安座。先男后女,办事人员将红门帘挂于家门门额上,把回馈物品放入堂屋(客厅),长命瓶放入厨房,滑鱼吉兔放人洞房炕(床)上。
添缘分,抓喜钱
男女娶亲、送亲人员到达男方家入席传茶后,新娘的婆婆引一女童,端一托盘,放小花一朵(花桃儿粉、盒),水果糖果若干,糜麻五谷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到车(轿)前,把小花别于新娘头上,把粉搽在脸上,将糖果含在新娘嘴里,此为添缘份。把托盘里的钱币让新娘去抓,此为抓喜钱。新娘只能一次性去抓,不能重复。然后,车前放小登子,新娘下车。要过火盆,跨马鞍意为驱邪。
倒红毡
在朔州及晋北地区,娶媳妇时有个倒红毡仪式。按照本地风俗,当迎娶新娘的花轿在新郎的门前落地后,由事先安排好的两个男童,手执两块羊毛毡,铺到轿前。这样,顶着红盖头的新娘下轿时,走在毛毡上,两个男童便一前一后倒换毛毡,直到洞房门口,形成一条“毡路”。新郎用大红花绸缎牵着新娘,迈着碎步,款款移向喜棚前拜花堂。婚礼司仪这边向新人抛洒五谷杂粮,并亮着嗓门唱《撩轿歌》:“花轿到门前,四季保平安。花轿落吉地,亲家更和气。翻铺席,正铺毡,踩布铺到喜棚前。”
庆典习俗旺火
旺火是朔州地区特有的,不论官方民间,凡有庆典活动,都少不了垒旺火。旺火用易燃的炭块垒成,有方的、圆的、高的、低的、大的、小的。垒旺火也是一门技术,要求稳固、美观、易燃。办婚事的旺火也有很多讲究,垒旺火由全人(即父母都健在的人)来垒,一般由新郎的姨夫垒。垒好后要披挂旺火裙,上书:“旺气冲天”字幅。新娘下车前点燃。待新娘下车(轿)后,由新郎的父亲用食用麻油浇于旺火之上,取意旺气冲天,光景红火。新娘进院后,由新郎背着绕旺火正走三圈,倒走三圈。其间,农村有打窗户纸的习俗,取意多生子。
拜堂(拜天地)
新娘入门后,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拜堂。拜堂时间一般在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为最佳时间。拜堂由赞礼人唱之,新人双双跪拜,每次跪拜都要拱手,并且弯腰作揖、叩头。拜堂俗称拜天地,一般为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仪式非常重要。古代只有新人拜了堂,才有了正式的夫妻名份,只有经过拜堂,婚姻才能成立。
洞房习俗入洞房
洞房——即新人完婚的新房。关于洞房有很名传说和有趣的风俗,就朔州地区而言,入洞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为上午典礼仪式进行完,新郎新娘象征性地进人洞房。第二种为婚礼结束后,晚上真正的入洞房,称同房、圆房。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糊女儿窗,把第一天打破的窗户用纸糊好。生和气灶火,即灶堂生火。装鸳鸯枕,由新娘张开枕头口子,新郎装入荞麦皮。睡前吃滑鱼吉兔。
聒喜房
娶媳妇请鼓匠班吹打庆贺,称作“聒喜房”。“聒喜房”,是朔州农村举办婚礼的一种仪式。婚礼的头一天就要请来吹喜的鼓匠班(称安鼓)。院中央搭建布棚,放置桌椅板凳,鼓匠班围桌而坐,各操乐器,通宵达旦,吹吹打打,声传数里。邻近村庄的人们听到吹打声,就知道又有娶媳妇的人家了,便纷纷前来围观看热闹。
第二天,是新喜吉日,鼓匠班要随娶亲的喜轿去迎亲,接回新娘。庆典仪式上,鼓匠班吹打助威,吸引着村里的男女老幼拥入东家“观喜”。这天东家屋里屋外人头攒动,人人都沉浸在欢声笑语和盈盈喜气之中。深夜,当闹洞房的人们渐渐离去,鼓匠班仍紧锣密鼓,吹打不休。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宽衣拥被,声声鼓乐伴着柔情蜜意,更增添了无限情趣。乡下的后生们喜欢在别人的新婚之夜听喜房,有鼓匠班“刮喜房”,新娘、新郎就不必担心泄露洞房的“秘密”了。
据传,这种习俗是武则天留下的。后人仿效其法,逐渐演变为以后的“吹喜房”。
捞孙子
新婚闹洞房时的“捞孙子”习俗有很多富有寓意的讲究。这一流传至今的习俗,古朴、热闹,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表达了新婚的庄户人渴求添人进口、儿女双全、幸福美满的愿望。
新婚之夜,闹洞房高潮迭起,捞孙子却是精彩的一幕。新娘的婆母由其小叔子等晚辈们在戏闹声中“开脸”,扮作丑角模样,举行捞孙子仪式。
只见众人簇拥着婆母强将其脸颊涂满锅底黑,描画八字胡,点缀红黑眼睛,双耳挂红尖辣椒,颈套串铃,翻穿皮袄,手持一把柳条笊篱,十分滑稽可笑。然后,婆母骑上小木凳,众人七手八脚将其抬起涌向喜房门口。由新郎抱回喜房,要端坐火炕“引火口”处,不能下地,只有在捞孙子的时候方可下地。
红绒呢或红布包裹,严谨、富丽、华贵、鲜艳夺目的新婚喜轿
婆母被众人抬到喜房门口便柔声喜气地吆喝:“新娘新娘开门来。”新娘隔着门缝问:“做啥哩?”婆母答道:“捞孙子哩。”话音刚落,新娘将门打开。婆母进门后忙将笊篱伸进水瓮象征性地上下翻转捞将起来。晚辈们趁其不备,抓一把豆芽(象征扎根立后)投进笊篱,婆母提起笊篱瞅着白白胖胖的豆芽,仿佛看到了未来活蹦乱跳的小孙子一样,顿时喜上眉梢。新娘羞羞答答地问:“捞住了吗?”“捞住了。”婆母喜滋滋地应答。“捞住啥哩?”新娘又问。
婆母满面笑容地答曰:“五男二女七子团圆,白妞妞,黑小小,跟上奶奶吃饺饺。”一问一答,配合默契。此时,洞房里喜气洋洋,情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捞孙子仪式结束后,紧接着婆母要为新郎、新娘铺炕。边铺边念叨:“铺炕,铺炕,多生个相公,少生个姑娘。”在新被子的四角底下放些糖果、枣子、花生、铜钱之类的吉祥物品,寓意夫妻甜蜜恩爱,早得贵子,幸福美满。
最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的逗闹中勉强复述“檀木桌子榆木腿,你们走了我们睡”。在一阵阵哄笑声中人们尽心而去,新郎新娘方可拥被入睡。
其他习俗回亲
回亲又称“回门”。第二天上午女方家中安排车辆,接送新人及送亲人员同回女方家。中午喜宴安排基本同前一天,所不同的是,新郎(新姑爷)坐首席,本地有俗语称“新姑爷坐正面”。晚饭一般为馍馍,饺子,擀豆面,菜是豆芽粉条和披头烩菜等。为了耍笑新郎,小姨子、小舅子们把饺子包上辣椒面、花椒面、食盐等,让新郎吃上出洋相。但机灵的新郎来之前,已有长辈教导,早有这方面的常识,吃饭时格外小心。在女方家,耍笑新郎也是花样百出,既为取笑逗乐增加喜庆气氛,也为考验新郎智力。吃完中午饭,新郎新娘返回男方家,也有的地方是住一晚,第二天上午回男方家,新娘返回婆家不能在日落之后,有“日落回家,婆婆眼瞎”的说法。
送和堂
送和堂在过去一般为第三天中午,由娘家的姐妹、表姨姐妹、好朋友等,人员不限,将新娘从娘家送回婆家,称“送和堂”。午饭由男方家安排,下午新娘留下,其他人员返回。现在一般在娶亲的当天随新娘一同前往男方家,称坐席。年饭后返回。
住对月
住对月是指新娘在男方家住几天,再到女方家住几天。一般为四天、六天、八天。取意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对八两家发。住对月时间由双方父母约定,先在男方家住,再到女方家住,直到住了对月,新郎新娘才成为真正的夫妻。
地方风俗浩如烟海,繁如星辰。以上仅是晋北地区婚姻嫁娶的一个大概情况。总结整理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武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