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金銮宝座(金銮宝座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6 17:15:47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紫禁城里寻金记(8)金銮宝座

接上文书,前几集,咱把金銮殿屋顶的金龙和玺彩画、地面的墁地金砖、空间里的蟠龙金柱都盘了个底儿掉。今儿咱直捣黄龙,奔向那多少人梦寐以求,五百余年间,为此上演了多少血雨腥风、手足相残,同时又是多么如坐针毡、高处不胜寒的皇帝宝座。

话说这金銮宝座是太和殿的高潮,也是紫禁城的核心,当然也曾经是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皇权的代表。今天我们就仔细盘盘这金龙宝座。这把宝座通高172.5厘米、宽158.5厘米、纵深79厘米,椅圈上盘绕着十三条金龙,须发直立,张牙舞爪。坐椅的高束腰处四面透雕双龙戏珠图案,其他诸如莲瓣、卷草、火珠、如意云头等纹样遍雕宝座全身。

这宝座看着霸气十足,但坐在上面的确不舒服,估计您要问了,舒不舒服你又没坐过咋知道?别的您先甭说,就看这宝座的尺寸,靠着腿短,扶着手小,且说如果没有宝座下方的垫板,估计坐上去都费劲,总不能让皇帝每天撅着屁股爬上宝座上朝吧,要赶上康熙这种6岁登基的主儿,那得靠太监抱上去,这也太有失国体了。所以啊,这皇帝唯一的选择就是正襟危坐。

要说这龙椅坐着不舒服的例证还有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这家伙搞复辟要当皇帝,因为觉得龙椅坐着不舒服,就给换成了大沙发。咱有图为证。下面这张照片摄于1922年,照片上太和殿里保持着1917年袁世凯“洪宪称帝”时的状态。不过关于换沙发的事情,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袁世凯腿儿短,这个咱就无从考究了,总之做贼心虚,终究不是真龙天子,怕被顶上的轩辕镜掉下来砸着自己,这厮还把他那个“沙发宝座”向后挪了三米,窃国小人终究逃脱了不了共和的滚滚历史洪流,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后,一场历史闹剧也落下了帷幕,留给后人的只是无尽的讥讽。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把龙椅,是1959年故宫博物院专家朱家煦通过到一张外国人攻入京城后坐在宝座上的照片,按图索骥,在几个月后,在一个仓库里找到的。但由于多年没有维护和修缮,这把龙椅已经破旧不堪,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在朱老师的带领下,众多工匠的辛勤劳动,经过九百三十四个日日夜夜,也就是近三年的时间,终于让这件制作于明代嘉靖年的金龙宝座重现光彩,展现在世人面前。朱老师先生作为宝座主要修复人之一,按理儿说是绝对有机会在宝座上坐一坐的,可老先生没这么做。用他的话说,这是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这种君子慎独,心存敬畏,也是中华文化中需要每个人有所感怀的东西吧。

讲完了关于龙椅的传奇经历,咱再说几句关于龙椅本身的东西。这金光耀眼耀眼的宝座是啥做的,纯金的么?当然不是。关于这个宝座有个比较学术的名称叫做:髹金雕龙木椅。得,您看这名字,立马就明白了,木头做的,是不是顿时心凉了半截。但您可要知道这木头可不是一般的木头,是紫檀的。光是木材的价格就已经超过了黄金。而这髹金又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就是漆上黄金做成的漆,至于具体过程肯定没有在木头上刷油漆那么简单就是了。

今年是紫禁城六百年,曾经有近500多年,在这座城,这个宝座上轮流做过明清两代24位皇帝,他们有的励精图治,成了开创盛世的千古明君,有的荒淫无道,成了遭人唾骂的亡国之君,而如今都成了历史书里、影视作品中被人戏说的过往。留下的只有这凝结了中华文明和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紫禁城,人民最终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人民终究是历史最伟大创造者!

妥了,今儿的寻金记就写到这里,下一期我们继续深挖金銮殿里“金”彩!

作者授权中国黄金报独家首发,如需转载请取得作者授权。

图片来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操作指南,依此入市,风险自担)

由康熙皇子奇葩名字所想到的

二月河老师确实是历史小说的大家,一部《康熙大帝》开启了平民百姓对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理性”遐思。当然小说本身不是历史,但在二月河老师的生花妙笔之下,普通读者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历史。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大师的魅力。

我也是二月河老师的一个普通粉丝,当年追剧也是如醉如痴。在追剧的某一天,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怎么康熙的儿子们名字叫的那么奇葩呢?好多字都不认识,比如那个不争气的皇长子胤禔,再比如被废的皇太子胤礽,以及在争议中继位的皇四子胤禛,后来一查资料,奇葩的远不止这几位,现将部分名字罗列如下:

皇长子:胤禔(zhī)

皇次子胤礽 (réng)

皇三子胤祉 (zhǐ)

皇四子胤禛 (zhēn)

皇五子胤祺

皇六子胤祚(zuò

皇七子胤祐(yòu)

皇八子胤禩(sì)

皇九子胤禟(táng)

皇十子胤䄉(é)

皇十一子胤禌(zī)

皇十二子胤祹 (táo)

皇十三子胤祥

皇十四子胤禵 (tí)

皇十五子胤禑 (wú)

皇十六子胤禄

皇十七子胤礼

皇十八子胤祄 (xiè)

皇十九子胤禝 (jì)

皇二十子胤祎 (yī)

皇二十一子胤禧(xī)

皇二十二子胤祜(hù)

皇二十三子胤祁(qí)

皇二十四子胤祕(mì)

这里还不包括不满周岁早夭的胤禐(yuàn)等。说实在的,这些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我连一半都不认识。本来认为朱元璋后代的“金木水火土”就够奇葩的了,结果这康熙后代简直是奇中之奇了。

其实了解到一些历史就见怪不怪了,中国人讲究避讳么,皇爷皇爹皇子皇孙的名字都要避讳么,清朝文字狱那么严酷更不会例外。顺治皇帝的名字叫“福临”,结果民间过年过节谁还敢写“五福临门”啊,康熙算是一位体恤民情的,为了让老百姓能稍微舒服一点,所以他给后代起名就专门挑了一些生僻字,这样就避免了很多麻烦。

由此可见,我们不知道康熙的汉语造诣到底有多高深,但至少还算是一位精通汉语的。

康熙像

但当时我的疑问又来了,康熙一朝重用了很多汉人,张廷玉、李光地、周培公、姚启圣等等,那时君臣之间、大臣之间彼此交流是用满语还是汉语呢?难道那时候皇上和众爱卿都会双语?即便他们都会,那京城之外的中原、江南、云贵、台湾等地区呢,想想都是问题。

后来看了一些老视频,末代皇帝溥仪竟然说一口标准的东北加北京的普通话,而且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竟然没见过一个会说满语的,区区三百多年,满语在它的诞生之地竟然濒临灭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面涉及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等,都不是咱能懂的,看了很多资料,基本也找到了一些答案。

满清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将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人说满语写满文,并在北京城内设立学校,意在推广满语满文,现在故宫的匾额上多半都是满汉双语么。但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都十分的原始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

但满人进京坐上金銮宝殿了,这京城可是不一般啊,小到一种普通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大到宏伟建筑和旖旎风景,用满语都无法表达。满语有点类似于西方语言,面对一个从未见过的新事物,必须要造一个新词,否则说不清楚,但即便能造出新词,也很难推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样的称呼你用不用?不用,用满语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更不用说什么治国术语了,就连日常事食物诸如“冰糖葫芦”“驴肉火烧”等等,满语也整不明白。

满清官员

所以不要说满汉之间,就是进京这些满人之间交流也出现了障碍,没办法,满人只能学习汉语了,打江山需要武力,坐江山需要更高级的智慧,所以,当时的皇室贵族肯定都是“汉语通”了,当然,从此产生的“北京话”当中还遗留了好多满语的痕迹,东北话里的满语依存就更多了,大概到乾隆朝之后,入关的满人几乎多半都不会满语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相反,倒是没有入关从龙的东北地区的一些满人,还顽强地保留着民族语言,至今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一些地区,还有少部分人会说纯正的满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应当保留。

由此我想到,为什么当年曾经染指中原的一些游牧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消失的那么快,匈奴、鲜卑、契丹、西夏、金、等等,其实原因大同小异,你可以武力征服一个民族,但如果这个民族的文化领先于你,最终你就会被这种文化征服。这就是那些显赫一时的游牧民族在中国最终“消亡”的主要原因,汉人没有“屠城灭种”的习惯,这些民族也没有消亡,只是融入了华夏主流文明而已。

所以当年拓跋鲜卑主动放弃自己民族的一些东西,易服换姓、移风易俗,金国的海陵王迁都中原,毁掉宗庙,其根本就在于要接受先进文化,让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当然,元朝统治者是个例外,在统治失败后,集体北迁到大草原,所以蒙古族至今在语言文化上保存相对完整。但我们仔细分析,作为当年的世界霸主,蒙古人建立过迄今为止疆域最大的国家,但他们的文化遗存在世界各地又有多少?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几乎都是一样的。大元自1271年-1368年,五世十一帝,仅仅历时九十八年就分崩离析了?为什么这么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不能放低身段融入统治地区的文明和文化。既然你格格不入,最终结局肯定是早早离开,离得越早越能体面一些。否则华夏大地的人民战争不仅有武力上的汪洋大海,更有让你想象不到的更强大的文明力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说的“道”,目前五十多个民族的中国人已经琢磨了几千年了,而且还在琢磨中,现在,西方有一些刚刚告别蛮夷时代几百年的外部势力,还想用中国两千年前就玩过的“霸权思想”妄图巴蛇吞象,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力量你们都见识过了,有想法之前,建议你再掂量掂量自己的文化底蕴吧。

你强任你强,清风抚山岗,你横由你横,明月照大江。听不懂,你别照量,听懂了,你不敢照量!

头条,每日之最(2)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

#讲好中国文化#

说起故宫,我还是在二十多前就去过,当时也没有讲解员,只是自己跟着一群人来回看,今天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故宫的历史。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弟”)在夺位后决定迁都北京,有了想法以后,便以南京故宫为蓝本,于1406年营建宫殿,设计者是(kuai第三声)蒯祥,到1420年建成。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普”)溥仪被逐出宫禁,故宫被接管,在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f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这名称的开始也算是寓意着清朝的衰败和没落吧。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是国家5景区。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实际据专家现场测量共计8707间)。同时皇城四面围有高十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前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殿和武英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

故宫标志的三大殿为:

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

中和殿: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殿内扁额“皇建有极”扁,为乾隆御笔。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

后寝区内廷,为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区域的统称。这里以皇帝、皇后的正寝宫殿乾清、坤宁二宫为中央,东、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后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以及皇子们生活的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东为乾隆皇帝兴建起的太上皇宫殿院落宁寿宫区,外西路则是供太后、太妃们养老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区域。

要说故宫里的门那可是不少的,但大门只有四个,分别是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你要是去游玩的话,一般都是从这个门进入。从图中看到,三面有高高的红城墙围绕,中间形成方正广场,整体呈凹陷状,四角都设有角楼,一眼望去高大壮观。神武门是最北边的门,与午门(南边)对应。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东西华门应该是不常开放或是不开放,在午门的东西两侧。

故宫博物院拥有35万件陶瓷器,总量居世界博物馆之首。不管以哪个身份,故宫都是一个登峰造极的存在。作为古代宫殿,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作为博物馆,它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在故宫,春天看花,夏天闻风,秋天赏叶,冬天看雪。

今日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按写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的梁思成先生的话,紫禁城“整齐严肃,气象雄伟,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