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轻视是什么意思(无端轻视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4 21:30:28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是受天命建立的。( )

18.自秦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19.(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21.(2016·全国卷Ⅰ)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

22.(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23.(2015·全国卷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三)中央官职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27.(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 )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35.(2017·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40.(2016·全国卷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四)地方官职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4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

(五)官职任免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49.“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

50.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

二、姓名称谓

5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52.(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53.(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5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

5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56.(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

5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58.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

5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

60.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

61.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

62.(2016·全国卷Ⅱ)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6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

三、礼仪习俗

(一)宗法礼仪

64.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

65.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

66.“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

67.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

68.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

69.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

70.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

71.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

72.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73.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

74.膜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

75.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

76.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

77.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

78.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绢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穷人一般穿不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 )

79.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 )

8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

(二)节日习俗

8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是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

82.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好的收成。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

83.(2017·全国卷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

84.清明节,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

85.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

86.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

87.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

88.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

89.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四、天文地理

90.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

91.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

92.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

93.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

94.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95.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

96.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

97.“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98.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99.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关内,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关外,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

10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

101.“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

102.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

10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狭义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

104.(2016·全国卷Ⅰ)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

105.“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 )

106.“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

107.“姑苏”是江苏苏州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唐代诗人张继有《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其中的姑苏城即苏州。( )

108.“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公里。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

109.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三秦,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

110.(2016·全国卷Ⅲ)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

111.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的“广陵”指的是南京。( )

五、教育科举

112.“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11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

11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

11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

11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

11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

11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

11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

12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

12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122.(2015·全国卷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

123.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乡试之年称为之年。( )

124.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 )

125.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而被称为“殿试”,亦称廷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

126.(2017·全国卷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

六、生活文化

(一)服饰、器物

127.冠冕是贵族男子的头衣,平民男性的头发则以头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之下附巾。如葛巾、幅巾、纶巾等。( )

128.笄,是簪的古称。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十五岁则被称作“及笄”。( )

129.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

130.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无光华,而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时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志。( )

131.袖,又称“袂”,古语“联袂”就是连在一起拉着手的意思。( )

132.黔首,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即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

133.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

134.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

135.“笏”又称“笏板”,当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文字都记录在上面,上朝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重要的事情。( )

136.“席”是跪坐时用的垫子。这是由于最初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

(二)饮食、灶具

137.“觥”是古代一种椭圆形,三足或四足的盛酒器,上部或侧面有提梁;“筹”本来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数,华丽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后来指在喝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

138.“鼎”用于煮肉和盛肉。鼎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两种,现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数司母戊鼎。青铜鼎非常贵重,非大贵族不能使用。( )

139.“箪”是一种像小筐的竹器,古代用它来盛饭。( )

(三)交通出行

140.在中国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拉车,骖就是三匹马拉车,驷就是四匹马拉车。( )

141.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最早叫“辇”,本来是人推的车,后来成为专用的车或者轿子。( )

142.“轼”是指马车前部栏杆上的一块横木,“辙”是指车在泥土路上碾过的痕迹。( )

143.最初的田猎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军事和祭祀活动,后来田猎的制度消失,对贵族们来说,打猎成了休闲活动。( )

(四)古代刑罚

144.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

145.刖刑,又称剕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的酷刑。( )

146.笞刑,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打十至五十下。杖刑,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打五十至一百下。( )

147.戮刑,戮有羞辱和耻辱之意。戮刑视为奇耻大辱。戮分为生戮和死戮。生戮即先将犯人示众,然后再杀死;死戮是先将人杀死,然后再陈尸示众。( )

148.宫刑又称腐刑,是仅次于死刑之刑。因犯人阉割后畏风须暖,要在蓄火如蚕室之宫刑狱中将养百日,所以宫刑也叫作隐宫、下蚕室。( )

149.炮烙:下面点火把铜器烧热,让人赤脚在上面走,使人掉进火中烧烫而死。汤镬: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菹醢:把人剁成肉泥,制成肉酱。( )

150.车裂即五马分尸,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是一种肢解的刑罚,即包含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 )

参考答案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1.√ 2.√

3.√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

5.×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7.√

8.×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

11.×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

13.√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

15.×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

(二)皇室官职

17.×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 19.√ 20.√ 21.√

22.×

[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3.×

24.×

[拓展]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

25.√

[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 27.√ 28.√ 29.√ 30.√

31.×

[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

[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 34.√ 35.×

36.√

[拓展]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

38.×

[拓展]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39.√ 40.×

(四)地方官职

41.√ 42.√ 43.√ 44.√

45.×

[拓展]“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明清沿用不改。

46.√ 47.√

(五)官职任免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8.×

[拓展]“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49.×

[拓展]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

50.×

[拓展] 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

二、姓名称谓

51.√

[拓展] 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52.√ 53.√

54.×

[拓展] 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号、表号。

55.√ 56.√

57.√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58.√

[拓展] 《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

59.√

60.√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

61.√ 62.√

63.×

[拓展]“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命”指人五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

三、礼仪习俗

(一)宗法礼仪

64.√ 65.√

66.×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67.√

68.√

[拓展] 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69.√

70.√

[拓展]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71.√

[拓展] 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72.√ 73.√ 74.√ 75.√

76.√

[拓展] 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77.√ 78.√ 79.√ 80.√

(二)节日习俗

81.√

[拓展](1)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民间一般从上年的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称为“春节”。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82.√

[拓展]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唐寅《元宵》)

83.√

84.√

[拓展](1)寒食,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2)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85.√

[拓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86.√

[拓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87.√

[拓展]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88.√

[拓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9.×

四、天文地理

90.√

[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法。

91.√

[拓展]既望,有时专指阴历十六日。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晦朔,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拓展]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104.√ 105.√

106.√

[拓展]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中的“阳关”也指此。

107.√ 108.√ 109.√ 110.√ 111.×

五、教育科举

112.√

113.×

[拓展] 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114.√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115.×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116.√

117.√

[拓展] 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118.×

[拓展] 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119.×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

120.√

[拓展] 清代科举中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均需参加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由皇帝赐予进士出身。

121.√ 122.√

123.√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明清以前,泛指科举考试。

124.√ 125.√ 126.√

六、生活文化

(一)服饰、器物

127.√

[拓展] 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亲人和乡贤的祝福下,将头发梳起来,并带上冠固定头发,从此就是成年人了。男子年满二十称为“弱冠”。

128.√

129.√

[拓展] 女子服饰中,短上衣叫“襦”。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成了襦裙。在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作“袄”,以袄掩裙,袄可长可短,在明代最为常见。

130.√

131.√

[拓展]“联袂”是一同做某件事的意思。“挥袂”则是挥手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常常用“袂”来代指手。

132.√

133.√

[拓展] 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贫贱之交。

134.√

135.√

[拓展]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136.√

(二)饮食、灶具

137.√ 138.√

139.√

[拓展] 语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只能吃一竹筐饭,喝一瓢水,却仍然能自得其乐。

(三)交通出行

140.√

[拓展] 据说“天子驾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由于四马拉车最为常见,所以用“驷”来代指马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子也无法追回来。

141.√

[拓展] 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别国的王孙公主被“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可见当时的辇还不是皇帝专用。

142.√ 143.√

(四)古代刑罚

144.√

[拓展] 黥刑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汉以前,墨刑主要施于犯人面、额之上,适用于较轻的罪犯;以后,墨刑间或有之,主要用于逃奴、窃盗和辅助刑。

145.√

[拓展] 从膑刑演变而来。膑刑是去掉犯人的膝盖骨,犯人受膑刑后不能行走,受刖刑即断足后,装上假肢仍可行走,故刖刑轻于膑刑。

146.√ 147.√ 148.√ 149.√ 150.√

职场中如何避免被同事欺凌?

如何在职场中避免遭受同事的欺凌?

首先,要树立强势的形象。同事没有义务向你解释,你可以简单回答“有点事”,不必过多解释。毕竟,你的雇主是公司,而不是同事,向他们解释太多也不会得到奖金,所以没必要浪费口舌。

其次,不要对同事过于客气。太顾及面子反而会被人轻视。不属于你的工作,不要轻易接受,而属于你的工作,要尽量让同事去做,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否则大家都会认为你好欺负。

第三,要保持神秘感和边界感。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底细,也不要让人知道你的想法。在这个公平竞争的职场中,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但不要过分关注他们的想法。要明白同事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大家都是为了挣钱而来,如果能相处得好,可以互相帮助。如果相处不好,就各自安好。

总之,在职场中要保持强大,不要太客气,同时保持神秘感和边界感,这样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保护自己,不被他人欺凌。

各地稀奇古怪的口头禅,外乡人听了一头雾水,只有家乡人由生亲切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人都远离自己的家乡,到全国各地去求学,工作,做生意和生活。平时也很少会听到家乡话,时间一长,慢慢就淡忘了。

一年中也只有过年过节,回家看看,才能听到亲切的乡音。如果你在异乡,突然听到家乡的口头禅,即使不认识,你一定也会有上前搭讪的冲动!

不管身处何地,老家的口头禅土话永远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1·北京

得了吧,您呐:行了,就这样,妥协的意思。

吃了吗,您呐:日常问候语,如果你回答“还没吃呢”,那就尴尬了。

颠儿了:就是跑了的意思。

歇菜:败了,事情办不成了。

2·天津

不粘语:就是不说话。

嘛:就是”什么“的意思。例:嘛事儿?有嘛大不了的?

二八八:水平一般不怎么样。例: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

好么眼儿的:主要指原本是很开心的的事突遭了变故,感到遗憾。本来说好一起去北京的,好么眼儿的把肚子整坏了。

3·上海

拆烂屙 :原意拉稀,多用于做事马虎,做得乱糟糟。

扎台型:扎念作ze,是指很要面子,喜欢炫耀。

朋(帮)友帮帮忙:表示反对、不认同,还有轻视的意思。

毛毛雨:小意思,不算什么。

小赤佬:赤佬,赤身死去还没有下葬,小赤佬就是小鬼。和小样、小兔崽子同意。也能做对晚辈的爱称,调皮的孩子。

4·重庆

锤子:就是什么的意思。比如,关你锤子事哦。

铲铲:说个铲铲,就是让你不要再说了,说了也没用!就是不相信的意思。

宝器:在不同的场合多种的解读,有骂人的,这个人是个傻冒;没本事,又要想表现自己,叫宝塞塞的;对喜欢惹事的,也叫宝器;对喜欢拍马屁的,也叫宝器;对与其他意见不同时,也叫宝器;同样宝器,在家里就是一种爱称,你个哈儿,你个宝器, 你个挨千刀滴。

不存在:一种奔放大度,想得开,不计较大度心态。没问题,小事情。

耙耳朵:说男人的耳根子软的意思,直白点就是怕老婆。

5·内蒙古

各应:让人恶心、嫌弃,反感的意思。

逼兜游子:逼兜,耳光。就是形容自讨无趣,没事找事,想领个耳光的人。

啊费:疼的时候叫唤。

麻球烦:这事太伤脑筋了。

▶呼和浩特不待要:是懒惰,不愿意去做事。

▶包头撇了:就是胡说乱讲。

▶鄂尔多斯透:粗话,操和干的意思。

▶赤峰潮种:贬义词,指人品质低劣或做事情鲁莽,傻或250类似,多为骂人的话。

6.东北话【辽宁,吉林,黑龙江】

咋整的啊:怎么搞得,有埋怨的意思。

拉胯:关键时候掉链子,靠不住。

装什么犊子:就是装死的意思。

你瞅啥:你在看什么?

给你脸了是吧:威胁人的话。

滚犊子:是让人滚开的意思。

贼毙:形容极好的。

必须的:表示认同,肯定语气。

哎呀妈呀:表示惊讶。

爱咋咋地:就这样了,怎么样都行。

辽宁▶沈阳

哎呦我去了:表示对事件的惊讶程度,或者不理解。

迷迷瞪瞪:指脑子不清楚,糊涂了。

妥妥的:很笃定的样子。

▶大连

血彪:傻的意思。

咱俩歹饭儿去?吃饭的意思。

血受:特别过赢。

吉林▶长春

吃顶脖:就是吃撑了,都上到脖子啦。

二五眼:意思是粗心大意。

秃噜了:一是说事情办砸了,也表达一种失误。

整景儿:故意装相,没事找事儿。

黑龙江▶哈尔滨

白瞎:说谎话。

凭啥呀:凭什么呢。

臭不要脸:做事不地道。

7·河北

拔腚:指滚开,滚蛋。

拾漏毛儿:指钻空子得了便宜。

洋获:指臭美。

丝孬:指食物变质。

滋洇滋洇:指慢慢喝酒。

狼窜:玩(带有贬义)。

▶石家庄

白活:形容很会说话,嘴皮子好的意思。

逆外:讨厌的意思。

得劲儿:舒服。

沾不沾:行不行。

夜里个儿:昨天的意思。

▶保定

没个廖准儿:不靠谱。

我次聊白:表示“惊讶、震惊”。

列个黑介:列个是昨天,黑介是晚上。

可不白:就是的,表示肯定。

8·山西

老醯(西)儿:这是一种常用的称呼。有时透着赞叹和欣赏,有时也表示一种无奈。

闹:闹他,闹完,闹一闹,指场面火爆。

甚:意为什么。做甚,说甚,甚人。

个捞捞:在角落,不起眼的地方。

各料:使人不舒服的人,不好相处。

不及迷:不聪明,脑筋不灵活。

日哄:欺骗的意思。

个就:人蹲着,蹲下。

▶太原

咋咧:不是老太原人,很难听出是反问,还是应答,还是不服气。

球迷触眼:形容人长得难看。

不起烂山:形容没出息 ,干不了啥。

西荒:可怜,穷困。

迷数:臭德性,看不起。

▶晋东南

憨蹭来:嚣张的样子。

美太太:舒坦的感觉。

日能:逞强好胜。

次怂:白痴,笨蛋。

▶晋中

乃格兰:挨棍子打,欠揍。

月米:就是月亮。

城黑黑:城市。

双双:小板凳。

难活:生病。

入眼:漂亮。

流寒岁:流哈喇子。

撇煽:聊天。

害不哈:不懂。

动单:干活;地动:反应。

▶晋北

大同 你真没调:你这件事真不值得。

枪崩候:骂人挨枪子儿的东西。

乃刀货:戏语挨刀子的东西。

朔州 搓火:讨厌,很恼火。

臂兜:耳光。

爱见:喜欢。

爱咋哩:你看着办。

挨住:紧靠在一起。

9·山东

胡落落:表示你又瞎说不靠谱。

奏么起:就是问你:要干什么去呢。

再迷瞪一会:意思是再睡一小会儿。

一霎儿:一会儿,时间很短。

得为的:故意的,专门的。

丧门:不吉利。

难揍儿:一般指人不大好办,为难。

半截不拉块儿:不完整,混乱。

点化儿:欺骗。

扁食:水饺。

▶济南

杠赛来:是有趣、有意思、好玩的意思。

定眼孩子:是指不学好、调皮捣蛋的小孩。

老时节:耗费时间长、太久了。

使得慌:通常是感觉劳累,也有费力不容易的意思。

▶青岛

潮巴:白痴,笨蛋。

踢蹬:把物品用坏、弄坏。

戳其:指挑逗、惹弄是非。

嘎呼:朋友之间相处。

▶菏泽

腌尔臜:垃圾,也指无赖流氓。

爱不着:有可能。

安缠:嘱咐,叮咛。

材料:有本事,能力,素质。

打个瞪:时间很短的停留。

噶古:指人心术不正。

姣:爱开玩笑,喜欢说笑话。

夹斜:指人性格脾气暴躁。

10·河南

欣:指白拿点东西送给人。

木成色:指人真不会办事。

恶黏人:对人言语简单粗暴。

空壳篓儿:没有的意思,没本事。

信球:脑子不灵光,不聪明。

去球:算了,就这样吧。

弄啥嘞:干嘛呢,做什么

胡球喷:吹牛皮,说话不靠谱。

大圣人蛋:讽刺挖苦装模作样,爱逞能的人。

白肉了:磨叽磨蹭,手脚慢。

没耳性:没记性,说话记不住。

真得劲儿:真舒服痛快。

干巴子:瘦子。

金贵录录的:指人很小气,东西不舍得拿出来。

▶郑州

挨皮鞋:是反对别人的说法或者做法。

腌臜菜:形容一个人猥琐,下贱,被人看不起。

熬糟:垃圾或者废物,也指人不做好事。

费受:说人不老实。

塌洒:形容人贪心。

嗝意:恶心的意思。

逞脸:说话争强,不让人。

▶南阳

擦吧:很生气的语气说滚。

各意:直接表达讨厌。

烧白:让人感到过分的炫耀。

垫儿们:关系最好的朋友。

日决:挨批评。

中:爽快的答应,接受。

捣鸡毛:这个人不靠谱。

11.西北话【甘肃,宁夏,青海】

甘肃

钻起尼:干什么去呢?

组萨起尼啥?浪起尼:干嘛去?逛街去。

家好老啥:行了,别闹了!

莫来,家对:那你以为呢,好吧!

去到啥:少来这套!

炸手,瓦到:划拳,喝干!

多大滴扩扩子啥:多大点事儿啊

宁夏

日顾弯三:奇怪

做夹事赶烂:管闲事

肘求日脑:笨蛋

我地咣三:惊讶

贼爹:坏人

膈应怂:讨厌

淌沫子:吹大牛

青海

拉糜带水:做事拖拉、不干净利落。

皮不愣腾:听不进别人的话,太倔强。

皮谎浪荡:油嘴滑舌,爱说谎话。

周里周氏:形容一个人很蠢笨。

墩给了:抢白、指责

心系子: 最心爱的人

皮赞:说大话、吹牛

毛似儿:没关系

阿门料:怎么了

12·新疆

喧慌:聊天的意思

劳道:厉害

台骚了:牛逼了

勺料子:傻,傻子

浪起撒:玩耍

塔西浪:完蛋了

哈马斯:全部

贼娃子:小偷,窃贼

13·西藏

藏语不懂就自己去看看了。

14·四川

四川话的魔性之处就在于各种叠词的使用 。什么东西都要用叠词,鱼摆摆,鸡脚脚,鸭爪爪,花生壳壳,肉嘎嘎,炕馍馍,数签签,吃莽莽。

锤子:多种意思。某个物品,不服气,惊讶,不耐烦,不厚道。

老汉:子女称呼父亲。

老子:就像上海人阿拉一样。

爪子:干什么?

掺汉德四:自以为是

呀尖色怪:搬弄是非

▶成都

摆龙门阵:闲谈;

冲壳子:吹牛皮,说大话

算坛子:开玩笑;

扯筋:吵架或有纠纷;

毛焦火辣:指人性格烦躁,急躁

扯拐:出了问题,有故障了

咋子嘛:有点不服气

15·陕西

蕞(sui):小的意思

叵烦:读pe fan:不耐烦,纠结

瞀乱:读mu luan,不舒服、思绪烦乱

倭也: 读wo ye ,指人漂亮,娇美。瓜皮列吧:不懂了吧

你得似脑子有马达:脑子好像有问题

▶西安

谝韩传:闲聊,聊天

克里马擦:快一点,别磨叽

嘹咋咧:美得很、称心满意

额么钱:我没有钱

看你窝怂式子: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子

浪走:相邀一起出去游玩

你得是想乃打:做错事了,想受到惩罚

16·湖北

蛮扎得 :喜欢乱嚷嚷

么斯:什么

是说唦:表示赞同

冇得:没有

你不识“黑“是吧:不知道我厉害

裹筋 :纠缠不清或理不顺

搞么斯唦 :搞么名堂呢

不中神 :不行了

▶武汉

不服周:就是不服气,赌输赢

苕吃哈胀 :一下狂吃了很多东西

么斯:什么

是说唦:表示赞同

耍拉:麻利

晕:慢性子

豆里:里面

弯管子:很蹩脚,质量差

增攒:现在的意思

滴滴答:满嘴跑火车,说话不靠谱

规矩话:说真的,很实在的说

掉底子:丢人

岔巴子 :多管闲事

蛮扎实:厉害,佩服和羡慕

17·湖南

想醉哒:想死了

拐场:GuaiZhang坏事了,出事了

乡里别:土气,穷

哒式样:出丑,有失风度

霸得蛮:霸气有灵性

化孙子:败家子,顽皮鬼

▶长沙

何解啰:怎么回事,怎么搞的

你要哦该咯:你想怎么样,有挑衅和不服气

撮巴子克:骗人,多是开玩笑

克哪里咯:去哪里?打招呼

有点宝吧:有病吧(骂人的话)

你是乃过咯:记不起某个人了

嬲:①骂人的话。像“我嬲”这种就是脏话。②嬲塞:漂亮,好。人漂亮,办事有水平。

傲:不错,好。

齿:理会。他不~人。

登:超过。这价钱要~过五千吧

吊:痞,不一般。这画画的很~。

▶衡阳

嬲筛、有灭子:漂亮

冇嗲拐像、糗绝哒:丑

出暴:丢脸

懂天鸭:愚笨  

宝习:傻

捏金打怪:谎话

造死拐孽:悲惨

捏冇做甲好事:捣乱

死娘绝伢:没教养

听透:穿着打扮光鲜

▶常德

霍懒性:扯淡、不靠谱的意思

夹卵哒:更厉害,很的意思

会叶死:女孩子很会玩

瞥来:很脏

那吧结:那个地方,那儿

豁懒行:胡编乱造,吹牛皮

18·江西

切了货:指完了,惹上祸了,或把事情搞砸了。

搭到了头:简单的事情没办好,和脑袋短路相近。

平整[piangzang]:指人好或者事不错。

喀[kie]气:是指女人很漂亮。

恰嘎:厉害的意思。

崽耶:小孩子。

▶南昌

猴子:很简单的事,你都不懂,就会被人笑话你是一只只“猴子”。

作兴:“作”在南昌市井土话是指“乱搞”“作怪”,而作兴的意思是有能力,很佩服。

扎戏:是南昌地方土话,是表达焦急催促意思,和“快些”差不多。

玩脑浆:指脑筋转的快、耍花招、用手段,褒贬都可以用。

老坐:可是个尊称,相当于称你一句“师傅”的意思。

斗把:可以理解为双方对着干。

神:就是笨,愚蠢的意思。

▶赣州

朵朵跌、毕毕软、休休脸、盼盼晕、火火滚等很多叠词很有意思,其实意思就是最后一个字。

▶上饶

刮兜:缺德。插眼:讨厌。 跌古:落魄。格格木:愚笨。

点点大、眯眯软、透透湿、*重 、飞飞滚、滚滚胖、麻麻痒、嘎嘎硬 、蓬喳喳、壳壳瘦等叠词也很常用。

19·江苏

江苏话太杂乱了,只见江苏人,没听过江苏话。主要分苏北话,苏南吴语,南京方言。

▶南京

二五郎当:做事情不靠谱,不正经。

来斯:这人厉害,本事大。

假麻日鬼:装模作样,好显摆。

硬正:指人做事有原则,正直勇敢;也指物品质量很好。

脑子滑丝了:和脑子进水了意思差不多。

蜡烛胚:自己犯贱,找骂。

头给门夹过了:指一个人犯糊涂。

多大事啊:没关系,小问题,无所谓的。

活丑:丢脸,献丑的意思。

摆的一米:太好了,绝对好。

▶苏北

乖乖隆的咚:赞叹事情做的出色。

海了:厉害了。

嚼蛆:说废话,搬弄是非。

管:就这样,同意的意思。

嗯呐:对,接受认同。

▶苏南

龙海生:土里土气的样子,农民。

吃生活:挨打,一般是大人威胁小孩多用。

13点:傻瓜,笨蛋的意思。

捣浆糊:瞎捣乱,搞事情。

结棍:厉害的样子,有本事。

撒咯:是什么人,事或者物品。

20·安徽

我滴乖来:对一件事感到震惊和感慨。

胡吊扯:瞎说,不靠谱的话。

搞哼个:是问你在做什么呢!

歇吧:对某件事办成没有希望了。

砸蛋:麻烦了。

▶皖南

拔烟:抽香烟。

摊包子:形容那些家里不听话的孩子或大人。

小不弄子:意思是不讲理。

呱蛋:就是聊天的意思。

▶皖北

虚叼:意思是你真能!真牛的反问口气。   

21·浙江

▶杭州

捣糨糊:捣乱

噶贼故滴:可怜

62 / 耳朵:笨蛋

拷位儿:谈恋爱

精巴:小气

扮俏作:生气

跌色拜倒:匆忙

杂物:解手

表背:性格独立,有主见

介个喔:活泼坦诚,容易冲动

▶湖州

八坦:再见

烂赞么:超级好

触头良姜:不靠谱,胡说八道

▶温州

温州话里很多倒装词,如:拖鞋叫鞋拖;客人叫人客;热闹叫闹热;砧板叫板砧;碎米叫米碎;脚踏车叫踏脚车;咸菜叫菜咸。

死人生好:很漂亮

好兮好:很好,特别好

盲接:明天

糖人:疯癫的人

真生活:是称赞的话,好极了,棒极了,太厉害了。

▶宁波

阿拉:我

嚼末糕:胡说八道

神趟:顺利

尬忒板:太差劲了,特别差

拿无:玩耍

22.闽南语【福建,台湾】

福建

闽语是各闽方言的统称,闽语支其下的闽北语、闽南语、闽东语、闽中语、莆仙语是互不统属的五种汉语一级方言。

闽语种类差别很大,各不互通。

台湾

台湾话也称为"闽南语"。闽南语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地区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因为了解不多,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23.粤语【海南,广东,香港,澳门】

粤语,广东地区称为广东话、广府话,广西地区称为白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东南部、海南以及香港、澳门等地。

粤语,科学上分为广府话、勾漏话、邕浔话、四邑话、高阳话、吴化话、钦廉话、儋州话和桂南平话九种,标准音为广府话中的广州话。

因为发音与普通话差别很大,所有的发音对于粤语区以外的各地,都可以算是口头禅了。

24·广西

25·云南

日脓倒拐:一个人行为笨拙,迟缓。

跟愣半倒:形容人做事没章法,东扯西扯。

呜噜拜来:说话不停的啰嗦。

神头二五:做事不靠谱,不计后果。

板五板六:被冤枉时很激动和着急。

雀神怪鸟:行为举指很怪异。

憨不碌出:愚笨,不动脑筋。

抖零壳颤:冷或者被吓的发抖。

拽拽:傲慢。不把人和事放在眼里。

克哪跌儿:是去哪儿的意思。

买买伞:不是要买很多伞,表达的是惊讶、激动、害怕。

干:就是消灭、做的意思,干饭都听过的。

老实:不是诚实,而是“很”、“非常”的意思。

操:是被“骂、批评、说”的意思。昨天又被老婆操了吧?

26·贵州

散脑壳:神经病,不动脑筋。

趴耳朵:怕老婆的人。

玄皮厚脸:嬉皮笑脸,不正经。

冬耳当三:办事糊涂,不靠谱。

哦嚯,拐喽:“哎呀”的意思。

茶衣:是假货,伪劣品的代称。

抵拢倒拐:沿着路一直走到底再拐弯。

烟巴屁臭:形容人没有精神、无精打采。

厚皮杀脸:说一个脸皮特别厚。

干精火旺:多指瘦子。

捞肠寡肚:形容没有胃口。

磨皮擦痒:没有事好做,很无聊。

花屁拿股:一个人很脏,脸都不洗,邋遢。

皮俩嘴歪:形容累得面容不整。

滴滴个、丁丁点:形容东西太少了。珉珉甜:味道太甜了。

妹妹头、滴滴个、分分钟、片片鱼、波波糖、坨坨肉、串串香等很多叠词,也很有意思。

▶贵阳 搞乃样:干什么的意思,有疑问、挑衅、无语等意思。

你家屋头:骂人的话,从你家妈转变而来,比较文明。

遭不住:是受不了的意思。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风俗人情各具特色,语言更是丰富多彩,各地很有特色的口头禅,也是当地的一张名片。

不管身处何地,只要口出家乡的口头禅,立马就会暴露你的原籍老家,都无法隐藏。

以上只是搜集了一些代表性的,不能涵盖全部,如有遗漏,或者错误,欢迎朋友们指正。

不被人轻视,这个小细节,你做到了吗?#社交心理学技巧

今天看到了一个词,叫做破窗效应。它指的是,在与他人交流时,千万不要自我贬低。一旦你开始自贬,对方就会轻视你。这个词让我想起了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客户夸了我,我却经常说:“这个主意是谁谁谁想出来的,还有那个谁谁谁比我更专业。”我以为这是一种谦虚,但后来我的客户真的找了别人。我终于明白了,自贬和谦虚其实是两码事。

在高处时,我们需要保持低调和谦虚。但在你还没有什么的时候,真的没有必要强调这些。而且,当你越强调什么,就越容易被贴上这个标签。你不需要通过自贬来获取别人的情感,也不需要打造谦卑的人设。自贬不会让你升职加薪,也不会让你的人缘更好。相反,它只会让你失去别人的尊重和别人欣赏你的目光。

因此,在别人夸你的时候,你只需要大方地说一句谢谢,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就足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因为此刻的你比平时任何时候都强大、自信。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是受天命建立的。( )

18.自秦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19.(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21.(2016·全国卷Ⅰ)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

22.(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23.(2015·全国卷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三)中央官职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27.(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 )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35.(2017·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40.(2016·全国卷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四)地方官职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4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

(五)官职任免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49.“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

50.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

二、姓名称谓

5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52.(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53.(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5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

5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56.(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

5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58.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

5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

60.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

61.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

62.(2016·全国卷Ⅱ)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6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

三、礼仪习俗

(一)宗法礼仪

64.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

65.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

66.“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

67.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

68.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

69.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

70.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

71.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

72.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73.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

74.膜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

75.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

76.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

77.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

78.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绢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穷人一般穿不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 )

79.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 )

8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

(二)节日习俗

8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是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

82.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好的收成。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

83.(2017·全国卷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

84.清明节,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

85.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

86.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

87.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

88.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

89.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四、天文地理

90.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

91.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

92.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

93.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

94.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95.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

96.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

97.“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98.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99.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关内,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关外,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

10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

101.“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

102.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

10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狭义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

104.(2016·全国卷Ⅰ)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

105.“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 )

106.“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

107.“姑苏”是江苏苏州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唐代诗人张继有《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其中的姑苏城即苏州。( )

108.“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公里。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

109.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三秦,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

110.(2016·全国卷Ⅲ)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

111.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的“广陵”指的是南京。( )

五、教育科举

112.“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11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

11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

11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

11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

11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

11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

11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

12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

12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122.(2015·全国卷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

123.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乡试之年称为之年。( )

124.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 )

125.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而被称为“殿试”,亦称廷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

126.(2017·全国卷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

六、生活文化

(一)服饰、器物

127.冠冕是贵族男子的头衣,平民男性的头发则以头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之下附巾。如葛巾、幅巾、纶巾等。( )

128.笄,是簪的古称。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十五岁则被称作“及笄”。( )

129.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

130.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无光华,而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时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志。( )

131.袖,又称“袂”,古语“联袂”就是连在一起拉着手的意思。( )

132.黔首,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即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

133.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

134.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

135.“笏”又称“笏板”,当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文字都记录在上面,上朝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重要的事情。( )

136.“席”是跪坐时用的垫子。这是由于最初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

(二)饮食、灶具

137.“觥”是古代一种椭圆形,三足或四足的盛酒器,上部或侧面有提梁;“筹”本来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数,华丽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后来指在喝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

138.“鼎”用于煮肉和盛肉。鼎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两种,现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数司母戊鼎。青铜鼎非常贵重,非大贵族不能使用。( )

139.“箪”是一种像小筐的竹器,古代用它来盛饭。( )

(三)交通出行

140.在中国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拉车,骖就是三匹马拉车,驷就是四匹马拉车。( )

141.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最早叫“辇”,本来是人推的车,后来成为专用的车或者轿子。( )

142.“轼”是指马车前部栏杆上的一块横木,“辙”是指车在泥土路上碾过的痕迹。( )

143.最初的田猎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军事和祭祀活动,后来田猎的制度消失,对贵族们来说,打猎成了休闲活动。( )

(四)古代刑罚

144.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

145.刖刑,又称剕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的酷刑。( )

146.笞刑,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打十至五十下。杖刑,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打五十至一百下。( )

147.戮刑,戮有羞辱和耻辱之意。戮刑视为奇耻大辱。戮分为生戮和死戮。生戮即先将犯人示众,然后再杀死;死戮是先将人杀死,然后再陈尸示众。( )

148.宫刑又称腐刑,是仅次于死刑之刑。因犯人阉割后畏风须暖,要在蓄火如蚕室之宫刑狱中将养百日,所以宫刑也叫作隐宫、下蚕室。( )

149.炮烙:下面点火把铜器烧热,让人赤脚在上面走,使人掉进火中烧烫而死。汤镬: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菹醢:把人剁成肉泥,制成肉酱。( )

150.车裂即五马分尸,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是一种肢解的刑罚,即包含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 )

参考答案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1.√ 2.√

3.√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

5.×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7.√

8.×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

11.×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

13.√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

15.×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

(二)皇室官职

17.×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 19.√ 20.√ 21.√

22.×

[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3.×

24.×

[拓展]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

25.√

[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 27.√ 28.√ 29.√ 30.√

31.×

[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

[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 34.√ 35.×

36.√

[拓展]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

38.×

[拓展]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39.√ 40.×

(四)地方官职

41.√ 42.√ 43.√ 44.√

45.×

[拓展]“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明清沿用不改。

46.√ 47.√

(五)官职任免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8.×

[拓展]“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49.×

[拓展]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

50.×

[拓展] 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

二、姓名称谓

51.√

[拓展] 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52.√ 53.√

54.×

[拓展] 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号、表号。

55.√ 56.√

57.√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58.√

[拓展] 《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

59.√

60.√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

61.√ 62.√

63.×

[拓展]“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命”指人五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

三、礼仪习俗

(一)宗法礼仪

64.√ 65.√

66.×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67.√

68.√

[拓展] 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69.√

70.√

[拓展]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71.√

[拓展] 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72.√ 73.√ 74.√ 75.√

76.√

[拓展] 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77.√ 78.√ 79.√ 80.√

(二)节日习俗

81.√

[拓展](1)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民间一般从上年的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称为“春节”。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82.√

[拓展]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唐寅《元宵》)

83.√

84.√

[拓展](1)寒食,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2)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85.√

[拓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86.√

[拓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87.√

[拓展]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88.√

[拓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9.×

四、天文地理

90.√

[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法。

91.√

[拓展]既望,有时专指阴历十六日。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晦朔,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拓展]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104.√ 105.√

106.√

[拓展]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中的“阳关”也指此。

107.√ 108.√ 109.√ 110.√ 111.×

五、教育科举

112.√

113.×

[拓展] 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114.√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115.×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116.√

117.√

[拓展] 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118.×

[拓展] 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119.×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

120.√

[拓展] 清代科举中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均需参加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由皇帝赐予进士出身。

121.√ 122.√

123.√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明清以前,泛指科举考试。

124.√ 125.√ 126.√

六、生活文化

(一)服饰、器物

127.√

[拓展] 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亲人和乡贤的祝福下,将头发梳起来,并带上冠固定头发,从此就是成年人了。男子年满二十称为“弱冠”。

128.√

129.√

[拓展] 女子服饰中,短上衣叫“襦”。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成了襦裙。在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作“袄”,以袄掩裙,袄可长可短,在明代最为常见。

130.√

131.√

[拓展]“联袂”是一同做某件事的意思。“挥袂”则是挥手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常常用“袂”来代指手。

132.√

133.√

[拓展] 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贫贱之交。

134.√

135.√

[拓展]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136.√

(二)饮食、灶具

137.√ 138.√

139.√

[拓展] 语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只能吃一竹筐饭,喝一瓢水,却仍然能自得其乐。

(三)交通出行

140.√

[拓展] 据说“天子驾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由于四马拉车最为常见,所以用“驷”来代指马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子也无法追回来。

141.√

[拓展] 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别国的王孙公主被“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可见当时的辇还不是皇帝专用。

142.√ 143.√

(四)古代刑罚

144.√

[拓展] 黥刑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汉以前,墨刑主要施于犯人面、额之上,适用于较轻的罪犯;以后,墨刑间或有之,主要用于逃奴、窃盗和辅助刑。

145.√

[拓展] 从膑刑演变而来。膑刑是去掉犯人的膝盖骨,犯人受膑刑后不能行走,受刖刑即断足后,装上假肢仍可行走,故刖刑轻于膑刑。

146.√ 147.√ 148.√ 149.√ 150.√

七年级语文期末整理/七上生词注音和解释(干货!)

【莹老师复习小贴士】

1.生词一定要正确书写,考试时要写楷体,一笔一划交代清楚;

2.要重视成语,特别是成语在句子中的运用。

3.你以为距离期末统考还很远么?建议从现在开始每天复习一课,并及时整理自己的易错字,形成自己的错题本。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1.《春》

【读读写写】

★朗润(lǎnɡ rùn):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酝酿(yùn niànɡ):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课文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hū pénɡ yǐn 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喉咙(hóu lónɡ):咽喉。  应和(yìnɡ 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嘹亮 (liáo liànɡ):(声音)清晰响亮。

烘托(hōnɡ tuō):①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②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jìnɡ mò):①寂静;没有声音。②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抖擞(dǒu sǒu):振作。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课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健壮(jiàn zhuànɡ):强健。

2.《济南的冬天》

【读读写写】

安适(ān shì):安静而舒适。 着落(zhuó luò):①下落。②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慈善(cí shàn):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肌肤(jī fū):肌肉和皮肤。

★贮蓄(zhù xù): 贮存积聚。

★澄清(chénɡ qīnɡ):①(水、天空)清亮。②使混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③弄清楚(认识、问题等)。

空灵(kōnɡ línɡ ):灵活而不可捉摸。 地毯(dì tǎn):铺在地上的毯子。

响晴(xiǎnɡ qínɡ):晴朗无云。 (课下注释补充)      

3.*《雨的四季》

【读读写写】

花苞(huā bāo):课文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娇媚(jiāo mèi):①形容撒娇献媚的样子。②妩媚。

棱镜(lénɡ jìnɡ):用透明材料做成的多面体光学器件。

★粗犷(cū ɡuǎnɡ):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 睫毛(jié máo):眼睑上下边缘的细毛 

端庄(duān zhuānɡ):端正庄重。

★静谧(jìnɡ mì):安静。谧,安宁、平静。 屋檐(wū yán):房檐。

★凄冷(qī lěnɡ):①寒冷。②凄凉。

★莅临(lì lín):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莅,到。 造访(zào fǎnɡ):拜访。多用于书面。

★吝啬(lìn s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用,也不舍得自己用。

干涩(ɡān sè):①(感觉)又干又涩,不润泽。②(声音)沙哑,不圆润。③(文笔)涩滞,不流畅。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草垛(cǎo duò):存放草类(如谷类植物、稻草或干草)的露天的长垛或长堆,并经常覆以茅草顶用以防潮。

高邈(gāo miǎo):高而远。邈,遥远。(课下注释补充)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

【读读写写】

瘫痪(tān huàn):①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②比喻机构、交通等不能正常运转或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暴怒(bào nù):极端愤怒。         沉寂(chén jì):①十分寂静。②消息全无。 

★侍弄(shì nònɡ):①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②摆弄;修理。  

捶打(chuí dǎ):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砸。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yānɡ qiú):恳求。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ɡ wài):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诀别(jué bié):分别 (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dàn 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ɡāo jié):高尚纯洁。

★烂漫(làn màn):①颜色鲜明而美丽。②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6.《散步》

【读读写写】

信服(xìn fú):相信并佩服。

★分歧(fēn qí):①(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②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qǔ jué):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一霎(yī shà):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liǎnɡ quán):顾全两个方面。

★各得其所(ɡè dé qí suǒ):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7.*《散文诗二首》

【读读写写】

匿笑(nì xiào):偷偷地笑。

★沐浴(mù yù):①洗澡。②比喻受润泽。③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祷告(dǎo ɡào):向神祈求保佑。 姊妹(zǐ mèi):姐妹。

亭亭(tínɡ tínɡ):①〈书〉形容高耸。②同“婷婷”。

★徘徊(pái huái):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遮蔽(zhē bì):一物体处在另一物体的某一方位,使后者不显露。

心绪(xīn xù):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流转(liú zhuǎn):①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②指商品或资金在流通过程中周转。③〈书〉指诗文等流畅而圆浑。

★荫蔽(yīn bì):①(枝叶)遮蔽。②隐蔽。

攲斜(qī xié):倾斜,歪斜。攲,倾斜。 (课下注释补充)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读读写写】

★确凿(què záo):确实。    轻捷(qīnɡ jié):轻快敏捷。

云霄(yún xiāo):极高的天空。 ★倘若(tǎnɡ ruò):连词,表示假设。

★鉴赏(jiàn shǎnɡ):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啄食(zhuó shí):鸟类动物用嘴取食。 ★和蔼(hé ǎi):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恭敬(ɡōnɡ jìnɡ):对尊长或宾客尊重有礼貌。

质朴(zhì pǔ):朴实;不矫饰。    博学(bó xué):学问广博精深。

★渊博(yuān bó):(学识)深而且广。

★人声鼎沸(rén shēnɡ dǐnɡ fèi):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倜傥(tì tǎnɡ):洒脱;不拘束。

★淋漓(lín lí):①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盔甲(kuī jiǎ):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作“盔”,身上穿的叫作“甲”。

绅士(shēn shì):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10.*《再塑生命的人》

【读读写写】

★截然不同(jié rán bù tónɡ):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感慨(ɡǎn kǎi):有所感触而慨叹。

搓捻(cuō niǎn):将线、纸等揉捏成条状物。

绽开(zhàn kāi):(花)开放;(衣物等)裂开。

疲倦不堪(pí juàn bù kān):疲倦,疲乏,困倦;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争执(zhēnɡ zhí):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混为一谈(hùn wéi yī tán):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惭愧(cán kuì):①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②谦辞,多用于受到别人的称赞表示不敢当。

悔恨(huǐ hèn):懊悔。      ★恍然大悟(huǎnɡ rán dà wù):忽然间明白过来。

激荡(jī dànɡ):①因受冲击而动荡。②冲击使动荡。

★奥秘(ào mì):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油然而生(yóu rán ér shēnɡ):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拼凑(pīn còu):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

★美不胜收(měi bù shènɡ shōu):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企盼(qǐ pàn):盼望。

第四单元

12.《纪念白求恩》

【读读写写】

派遣(pài qiǎn):(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殉职(xùn zhí):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动机(dònɡ jī):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xiá ài):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jí duān):①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②表示程度极深。③绝对;偏激。

★热忱(rè chén):热情。忱,情意。

★拈轻怕重(niān qīnɡ pà zhònɡ):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漠不关心(mò bù ɡuān xīn):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课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纯粹(chún cuì):①不掺杂别的成分的。②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多跟“是”连用)。

佩服(pèi fú):感到可敬而心服。

★精益求精(jīnɡ yì qiú jīnɡ):(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高明(ɡāo mínɡ):①(见解、技能)高超。②高明的人。

★见异思迁(jiàn yì sī qiān):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课文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改变。

鄙薄(bǐ bó):轻视。

出路(chū lù):①通向外面的道路。②生存或向前发展的途径;前途。③销售货物的去处。

13.《植树的牧羊人》

【读读写写】

★慷慨(kānɡ kǎi):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大方;不吝惜。

废墟(fèi xū):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难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坍塌(tān tā):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呼啸(hū xiào):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滚烫(ɡǔn tànɡ):滚热。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用作动词,长庄稼。

★张扬(zhānɡ yánɡ):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宣扬。

★刨根问底(páo ɡēn wèn dǐ):比喻盘问追究事物的根由、底细。

★微薄(wēi bó): 微小单薄;数量少。

酬劳(chóu láo):①酬谢(出力的人)。②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沉默寡言(chén mò ɡuǎ yán):形容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水渠(shuǐ qú):人工开凿的水道。             ★流淌(liú tǎnɡ):液体流动。

干涸(ɡān hé):干枯,没有水。(课下注释补充)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读读写写】

酷热(kù rè):(天气)极热。

★厌倦(yàn juàn):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

★附和(fù hè):(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突兀(tū wù):①高耸的样子。②突然,出乎意外。

★参差不齐(cēn cī bù qí):形容不一致,有差别。

★哄堂大笑(hōnɡ tánɡ dà xiào):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嘲笑(cháo xiào):用言辞笑话对方。

★晕眩(yūn xuàn):头昏眼花的感觉。    哭泣(kū qì):轻声哭。

呻吟(shēn yín):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恍惚(huǎnɡ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暮色(mù sè):傍晚昏暗的天色。

★安慰(ān wèi):①使心情安适。②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

★凌乱(línɡ luàn):不整齐;没有秩序。    惊讶(jīnɡ yà):感到很奇怪;惊异。

畏惧(wèi jù):害怕。

★惊慌失措(jīnɡ huānɡ shī cuò):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第五单元

16.《猫》

【读读写写】

★消耗(xiāo hào):①(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②使消耗。

忧郁(yōu yù):忧伤愁闷。 懒惰(lǎn duò):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sǒnɡ yǒnɡ):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ān xiánɡ):从容不迫;稳重。

乞丐(qǐ ɡài):靠向人要饭要钱过活的人。 预警(yù jǐnɡ):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chànɡ rán):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quán fú):弯着身体卧着。 ★叮嘱(dīnɡ zhǔ):再三嘱咐。

惩戒(chénɡ jiè):通过处罚来警戒。

畏罪潜逃(wèi zuì qián táo):害怕定罪判刑而偷偷逃走。

悲楚(bēi chǔ):悲伤凄楚;悲苦。    断语(duàn yǔ):断定的话;结论。

★冤枉(yuān wɑnɡ):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加上不应有的罪名。②使无罪者有罪;没有事实根据,给人加上恶名。③不值得;吃亏。

★虐待(nüè dài):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污涩(wū sè):肮脏且不光滑。(课下注释补充)

17.*《动物笑谈》

【读读写写】

哺乳(bǔ rǔ):用乳汁喂;喂奶。

★怪诞不经(ɡuài dàn bù jīnɡ):离奇古怪,不合常理。诞,荒唐、离奇。不经,不正常。

★羞怯(xiū qiè):羞涩胆怯。

★大相径庭(dà xiānɡ jìnɡ tínɡ):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写照(xiě zhào):①画人物的形象。②对事物的描写刻画。 ★匍匐(pú fú):①爬行;②趴。

★原委(yuán wěi):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本末。    温驯(wēn xùn):温和驯服。

★禁锢(jìn ɡù):①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②〈书〉关押;监禁。③束缚;强力限制。

★神采奕奕(shén cǎi yì yì):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滑翔(huá xiánɡ):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作用在空中飘行。

余晖(yú huī):傍晚的阳光,也作余辉。

俯冲(fǔ chōnɡ):(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嗔怪(chēn ɡuài):对人表示不满。(课下注释补充)

★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急迫地不能再等待。(课内词语补充)

第六单元

19.《皇帝的新装》

【读读写写】

炫耀(xuàn yào):①照耀。②夸耀。

称职(chèn zhí):①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②行为与某种身份应尽的责任相符。

愚蠢(yú chǔn):愚笨;不聪明。

★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现款(xiàn kuǎn):可以当时交付的货币。         妥当(tuǒ dànɡ):稳妥适当。

★理智(lǐ zhì):①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②有理智。

呈报(chénɡ bào):用公文报告上级。

钦差(qīn chāi):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钦,指皇帝亲自做某事。

滑稽(huá jī):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圈定(quān dìnɡ):用画圈的方式确定(人选、范围等)。

★狡猾(jiǎo huá):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陛下(bì xià):对君主的尊称。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ɡ wén):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 2012 (suí shēnɡ fù hè):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爵士(jué shì):欧洲某些君主国中最低的封号,不能世袭,也不在贵族之列。

头衔(tóu xián):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勋章(xūn zhānɡ):授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一种表示荣誉的证章。

20.《天上的街市》

【读读写写】

★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dìnɡ rán):必定。

★陈列(chén liè):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闲游(xián yóu):到处闲逛。

21.*《女娲造人》

【读读写写】

荒凉(huānɡ liánɡ):人烟少;冷清。    寂寞(jì mò):①孤单冷清。②清静;寂静。

★神通广大(shén tōnɡ ɡuǎnɡ dà):指神道法力广大无边,无所不能。也指本领高超、办法多。

★蓬勃(pénɡ bó):繁荣;旺盛。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也作澄彻。

灵机一动(línɡ jī yī dònɡ):形容突然间想出了办法。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非凡(fēi fán):超过一般;不寻常。

★气概(qì ɡài):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多指正直、豪迈的)。

灵敏(línɡ mǐn):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泥潭(ní tán):泥坑,也用于比喻。 ★绵延(mián yán):延续不断。

22.《寓言四则》

【读读写写】

雕像(diāo xiànɡ):雕刻的人像,有时也包括动物的形象。 ★庇护(bì hù):袒护;保护。

★爱慕(ài mù):①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②因喜爱而向往。

虚荣(xū rónɡ):①表面上的光彩。②爱慕虚荣。

凯歌(kǎi ɡē):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较量(jiào liànɡ):①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②〈方〉计较。

整理不易,请给孩子关注点赞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