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礼:后兵
A居安:思危
B头重:脚轻
C鞍前:马后
D生离:死别
2.塑料:容器
A石灰:水泥
B陶瓷:餐具
C桥墩:桥梁
D木材:木头
3.帛书:简牍
A日晷:秒表
B熊猫:银杏
C青铜:礼器
D牛车:轿子
4.预约:核实:兑换
A手术:插管:缝合
B招聘:培训:辞职
C设想:实践:总结
D募捐:调研:下乡
5.创作:印刷:发行
A撒网:钓鱼:捕捞
B生产:研发:采购
C播种:开花:结果
D拆除:安装:维修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先礼后兵是指先以讲礼貌的方式与对方交涉,行不通时再使用强硬的手段。在词语中,先与后、礼与兵分别为反义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居安思危指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在词语中,安与危为反义关系,但居与思并非反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头重脚轻指头脑发胀,脚下无力。在词语中,头与脚、重与轻分别为反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C项:鞍前马后指马前马后,追随左右。在词语中,前与后为反义关系,但鞍与马并非反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生离死别指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在词语中,生与死为反义关系,但离与别为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塑料是制作容器的原材料,二者为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石灰和水泥都是无机凝胶材料,二者为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陶瓷是制作餐具的原材料,二者为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C项:桥墩是桥梁的组成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木头是木材和木料的统称,二者为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3.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帛书是指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简牍是指中国古代书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书,二者是两种不同的书,为并列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日晷和秒表是两种不同的计时器,二者为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B项:熊猫是动物,银杏是植物,二者不是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青铜是制作礼器的原材料之一,二者为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牛车和轿子是两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二者为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对比A、D两项,题干中的帛书和简牍都是古代出现的事物,A项中的日晷是古代出现的事物,但秒表是现代出现的事物,D项中的牛车起源于商代,牛车和轿子都是古代出现的事物,故D项与题干的关系更近。
故正确答案为D。
4.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先预约,后核实,然后兑换,如兑换纪念币,需要先和银行预约,然后在银行核实信息,最后兑换,三者为时间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插管与缝合均属于手术的步骤,与手术之间并无时间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先招聘,后培训,最后辞职,三者为时间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C项:先设想,后实践,最后总结,三者为时间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D项:先调研,后募捐,下乡与二者无明显时间先后顺序,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比较题干和B、C两项,首先看主体,题干的“预约”和“兑换”可以是同一个主体的行为,而“核实”一般是另一个主体的行为,B、C两项没有能跟题干主体完全对应上的,有同学可能认为题干涉及两个不同主体,B项也涉及两个不同主体,这个角度没有看主体对应的具置,其实是非常不严谨的,不建议这么思考,容易掉坑;本题与其他题的不同之处在于,题干三个词是一件事从准备到完成的过程,C项也是从准备到完成的过程,而B项最后的辞职并非完成一件事的过程,故C项与题干逻辑关系更为一致,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C。
5.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先创作,再印刷,最后发行,三者是时间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先撒网,再捕捞,二者和钓鱼没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先研发,再生产,最后采购,研发应在生产之前发生,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先播种,再开花,最后结果,三者是时间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先安装,再拆除,安装应在拆除之前发生,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023-08-05 16:00
来源:央视网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编者按】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推出“实干笃行为人民”系列策划,聚焦民生幸福,与您一同感悟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天天学习安居,得以乐业;乐业,才能兴邦。
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他将“居者有其屋”的民生诉求时时放在心头,一次次深入山村农户、社区巷陌,询问百姓房子住得习不习惯,关心百姓住得好不好、房子暖不暖。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2016年8月,总书记来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走入农户新居察看住房面积、结构、建筑质量,询问施工进展。他和土族贫困户吕有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乡亲们昔日居住的班彦村视频。出入不便、严重缺水,视频道尽了班彦村易地搬迁前“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窘。
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
2016年8月23日,总书记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建设工地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总书记对吕有金一家人说:“党和政府就是要特别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
总书记曾言,“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
2018年4月,总书记来到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这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兴建国家“一五”重点工程武钢而建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老工业区棚户区。
此次考察,总书记了解到一个喜人变化:青山区4万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已得到显著改善。他叮嘱说:“目前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
居民胡秋生一家原来住在武汉青山区十几平方米的棚户房里。随着青山区启动棚户区改造,胡秋生住进了青宜居小区74平方米的住房(2013年9月10日摄)。
在总书记直接关心和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棚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住得更舒适、生活更美好?
党的以来,总书记多次走进北京的胡同。胡同里的许多院落曾经都是大杂院。“又杂又乱的胡同,光开墙打洞的小卖部、餐馆、冷饮店就有七八家。”
2014年2月,总书记来到雨儿胡同29号、30号院,看望老街坊,听取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他殷殷叮嘱:“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
5年后,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的胡同,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静谧舒适的院落格局、古色古香的影壁墙、青砖灰瓦的装饰风格……首都核心区宁静的胡同里,人们生活更方便、更现代化。
2019年2月1日,总书记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给大家拜年,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总书记说:“我一直在想,咱们老北京的胡同怎么办?保留原样呢,生活不方便。改造呢,又很复杂。现在看来,北京还是摸出了一些路子,将来胡同都能改造成这个样子,那确实是好,但要看这里的老街坊们满意不满意。”
…………
从乡村贫困户院落,到城中棚户区,再到北京大杂院……让老百姓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总书记且行且思,不断为实现全体人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而努力!
明确“房住不炒”定位,多措并举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随着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一组组跃动的数字见证百姓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脱贫攻坚战中,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960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搬入了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十三五”期间,全国开工改造建设各类棚户区住房2300多万套,约5000万居民从脏乱差的棚户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
2021年、2022年,全国建设筹集33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到2021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
…………
北京市南锣鼓巷片区雨儿胡同(2019年7月25日摄)。
棚户家庭从低矮潮湿的棚户区搬进现代化小区,“小区补种了紫薇花、栀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树和橘树,宛如一个花果园!”胡同里的“老街坊”过上了有里儿又有面儿的生活,“夏天,和老邻居坐在院子里下下棋,天南地北聊得好不惬意!”……
随着我国住房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总书记多次强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循着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温暖牵挂,老百姓的“安居梦”正在变成日新月异的现实。
【编者按】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推出“实干笃行为人民”系列策划,聚焦民生幸福,与您一同感悟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天天学习安居,得以乐业;乐业,才能兴邦。
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他将“居者有其屋”的民生诉求时时放在心头,一次次深入山村农户、社区巷陌,询问百姓房子住得习不习惯,关心百姓住得好不好、房子暖不暖。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2016年8月,总书记来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走入农户新居察看住房面积、结构、建筑质量,询问施工进展。他和土族贫困户吕有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乡亲们昔日居住的班彦村视频。出入不便、严重缺水,视频道尽了班彦村易地搬迁前“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窘。
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
2016年8月23日,总书记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建设工地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总书记对吕有金一家人说:“党和政府就是要特别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
总书记曾言,“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
2018年4月,总书记来到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这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兴建国家“一五”重点工程武钢而建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老工业区棚户区。
此次考察,总书记了解到一个喜人变化:青山区4万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已得到显著改善。他叮嘱说:“目前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
居民胡秋生一家原来住在武汉青山区十几平方米的棚户房里。随着青山区启动棚户区改造,胡秋生住进了青宜居小区74平方米的住房(2013年9月10日摄)。
在总书记直接关心和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棚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住得更舒适、生活更美好?
党的以来,总书记多次走进北京的胡同。胡同里的许多院落曾经都是大杂院。“又杂又乱的胡同,光开墙打洞的小卖部、餐馆、冷饮店就有七八家。”
2014年2月,总书记来到雨儿胡同29号、30号院,看望老街坊,听取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他殷殷叮嘱:“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
5年后,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的胡同,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静谧舒适的院落格局、古色古香的影壁墙、青砖灰瓦的装饰风格……首都核心区宁静的胡同里,人们生活更方便、更现代化。
2019年2月1日,总书记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给大家拜年,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总书记说:“我一直在想,咱们老北京的胡同怎么办?保留原样呢,生活不方便。改造呢,又很复杂。现在看来,北京还是摸出了一些路子,将来胡同都能改造成这个样子,那确实是好,但要看这里的老街坊们满意不满意。”
…………
从乡村贫困户院落,到城中棚户区,再到北京大杂院……让老百姓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总书记且行且思,不断为实现全体人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而努力!
明确“房住不炒”定位,多措并举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随着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一组组跃动的数字见证百姓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脱贫攻坚战中,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960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搬入了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十三五”期间,全国开工改造建设各类棚户区住房2300多万套,约5000万居民从脏乱差的棚户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
2021年、2022年,全国建设筹集33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到2021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
…………
北京市南锣鼓巷片区雨儿胡同(2019年7月25日摄)。
棚户家庭从低矮潮湿的棚户区搬进现代化小区,“小区补种了紫薇花、栀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树和橘树,宛如一个花果园!”胡同里的“老街坊”过上了有里儿又有面儿的生活,“夏天,和老邻居坐在院子里下下棋,天南地北聊得好不惬意!”……
随着我国住房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总书记多次强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循着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温暖牵挂,老百姓的“安居梦”正在变成日新月异的现实。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刘禛
编 辑丨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范立君 李英卓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