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狗

草字头加以(草字头加以字怎么读)

时间:2024-01-02 16:01:42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草字简表及草书的基本写法

草字简表及草书的基本写法

三字疑似

四字疑似

五字疑似

怎样写草书

学习草书首先遇到的就是“识草”的问题。这一点与学篆有相似之处。字尚不能识又怎样去写呢?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必须将所有草字全认下来后,再解决书写的问题,而是说识草是学习草书的一个前提。实际上,是边解决“识”又边解决“写”,二者或者说同步的。

草书最大的特点是偏旁部分的符号化,这是与其它字体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同是一个草字符号可以代替几个甚至十几个部首或小结构。这里都有一定的法则和规律可循。因此,初学草书首先须对符号的识记和临字下一番功夫。某一个符号可以代替哪些部首,是必须要疏理清楚的,而且要准确的记下,能做到这里边一步,对识草是大有裨益的,也可以说是识草的一个捷径。

另外,草字的点画十分省略,一个十分繁复的楷字变成草书后则成了简单的几笔。省略使得草字更趋复杂难辨,对这类字就要谨细地分析,查其点画中哪些是“实笔”,哪些是“虚笔”,这样才好辨其“原形”,同时抓住写草的要领。

草书是一种十分科学的字体。它有着自身严格的“草法法则”,而且是十分规范和有规律可寻的。草书的“草”不是“潦草”的意思,而是有“简、快、捷”的意思。我们学习草书尤其要注意恪守草书的法则,“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不顾草法的要求是习草的大忌。

因此,习草务必先寻规入矩,取其规范、平正一路者入手,寻其法,求其源。循序渐进,日日积累,识草自不难为。待对基础有定,再择古人法书为范继而习之。

草书的用笔和基本笔法

古人曾这样概括草书“匆匆不暇草书”。今人对这句话也有多种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这是在匆匆忙忙的速度下而书写草书,有人则认为是匆匆忙忙是写不了草书的。我以为,对于掌握草书特有书写规律而言,是要认真仔细钻研,而不可匆匆不暇的。而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成竹在胸时,在书写的时候总的节奏应该是匆匆不暇的,这样才便于体现草书特有的飞动气势,尤其是狂草。

古人这句话,对于我们分析草书的点画特点,加深理解点画的处理内涵,是大有好处的。狂草的点画犹如天马行空,又如飞花散雪,某些点画则如枯藤老树,泻瀑鸣泉,其神韵无穷。

宋代姜夔《读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

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草书的点画和引带游丝的关系。今草和狂草都不例外。孙过庭关于草书的点画也有很精辟的见解:“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孙过庭《书谱》。)

在草书中,没有笔直的竖画和横画,在转角时圆笔较多,钩画笔变化较多,撇和捺都可以处理成点。点画相连也可以处理为坚画和横画。

现将孙过庭《书谱》中的一些字作为例字加以讲解。孙过庭草书直接取法王羲之,而且是墨迹本,便于我们体会了解点、画和笔法动用及其变化。

1.点

①一笔点:今、分、云、互、谢、惊

互字的点为横写的点,谢字的点为竖写的点,其余均为斜写的点。其中分字的起笔和收笔都露出笔锋即笔尖,今字的点收藏锋,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另外由于草书的书写特点之一是点画相连,省略了不少笔画,也就出现了以点代画的情况。例如今字的亠、谢字的言、驚字的灬,都被写成一点,十分简练。

②两笔点:易、小、英、不、谏、著

易的两撇被写成两竖点,显得十分生动,两点之间相互揖让,第一点起笔出锋,收笔藏锋;第二点起收都出锋,互有变化。小、英的两个点虽然中间有竖画隔断,但都相互顾盼,笔断意连。著字的下面本是日字,但在这里用两个竖点来处理,恰与上面的草头两点相呼应,既省了笔画,又协调统一。谏字的两点一个是竖点,一个是斜长点,既有所变化,又突出了气势,形成均衡之势。

③三笔点:所、峰、体、端、挫、态、心

草书的笔画相连也体现在点的运用上。比如三点水连成一条竖画,尾端向右上挑。也可以写成不向上挑的竖面。孙过庭的写法比较认真,三点都交代出来了。

体、峰的三点写法相同,都是第一点单独写,后两点相连,但都相互呼应。所、峰、挫、态的三点写法都相近。引带关系清楚。但心字的写法比较开放,第一点露锋点成圆笔后,再转锋向右下过渡,稍稍停顿后再向右上挑,然后转锋,顿笔后向左边出锋收笔,整个过程既清楚,节奏又鲜明,形态也很好。

2.横

草书的横画都不是很平的横,而且也不宜过长。写法往往根据字的结构而定。灵活变化,不拘一格。

①亦、态、息、点

前面讲过,草书的特点是点画相连,而且以点代画、以画代点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以上四个字都是以画代点的字。

亦字的下半均用一横画听取代,點的下面四点也是如此、态和息都是以横画代替心字的三点,但写法都不相同,态的横画起笔重按,而收笔较轻,形状像三角,息字的横画厚重,起收都回锋重按,形状梯形,其凝重的笔触与上面灵动的笔画形成对比。

②一、古、工、丁、士、七、是

一字如一条扁豆,两边露尖,全身饱满,毫不板滞。而古字起笔一顿,十分有力,再向右侧行笔时有个小弧度,最后则轻按收笔,这一笔与下面的口相协调,照应得体。

工字横画多有变化,上面一横较规范,下面则与上面的竖笔相连,形成一条弯曲的弧度,强调了对立变化。

士字和七字的横画部是露锋起笔,但士的横画显得稳重,在它起笔后立即加重按笔,最后形成一个三角形,与下边的一横形成鲜明对照。

而七字的起笔则充满动感,起笔轻按并向右下画出一个孤;线,然后再向上行笔,最后重按收笔,这很大的起伏既充满活力,又与下一笔竖弯相呼应。

是字的横画写法与上面几个字的横都不同,它起笔重按并露锋,行笔很有力,收笔也回锋重转,整个横画像个平放着的S,但又和上下笔画相呼应,笔断意连,因此十分自然。

3.竖

①顷、纠、诮、往、也

草书中以竖笔代替其他笔画的情况也很常见,以上五个字都是这种情况。

②便、针、布、引、轩、於

草书因行笔速度较快,而且富于动感,因此,笔直的竖画在今草中不多,在狂草中更是极少。而中锋运笔的基本要求就是写竖画的也较少见。便字的竖画是中锋运笔,起笔露锋,上笔回锋成垂露。

针、布两字的两个长竖均为侧锋运笔,这从墨迹、线条的形态变化便可看出,起笔时笔锋都向左侧指,然后向右下转去。

引字也是明显的侧锋行笔,由于按得较重,上端显得很饱满,向下逐渐细小,最后出锋收笔。

轩字和上面的便字都是垂露,到下端后回锋收笔,但轩字是侧锋行笔,因此富于动感。

於字的竖画起笔收笔均采用回锋转笔,两端都不露锋芒,线条又十分粗重,因此显得很沉着、强健,与右边纤细多变的笔画形成对比。

4.撇

人、少、见、右、答

以上几个字的撇都各不相同,人字像箭头,少的飞白笔意如枯藤、树枝,见、答两字如笔杆般直,在字的撇向左上抛并带出横画,各有形质,富于变化。

5.捺

①反、史、萃、敷

这4个字的捺笔均与上笔相连带,但收笔都又各有所别。如史字收笔为重顿后略出锋芒,反字都藏锋不露,萃字向下撇钩,敷字转笔向上回钩。真是随机应变,巧妙自如。

②文、尺、弊、伏

捺在草书中的写法也多种多样,随使转变化而变化。如文的捺笔为藏锋起笔,向下行笔时线条由粗细,收笔时出锋,显得婀娜多变。尺字的捺恰与文字相反,起笔出锋轻按,再逐渐加重行笔,最后转锋收笔。弊、伏字的捺都处理为点,弊为短点,伏为长点,其长短变化均根据字的结构而定,弊字下面写得比上部小得多,因此点也小;而伏字是左右组合的字,处理为长点方与字形相吻合。可见,草书的一点一画,都是视需要而定,而不是任意涂抹的。

③迷、迴、近、道、追

这五个字的走之均长捺,但都各不相同。如迷字的捺向下后转再回锋向上略挑,而迴这字则向下捺既急转行笔,直至该收笔时突然向上重挑出锋,颇似章草的走之。近字轻捺一下,都是出锋起收笔,十分灵巧。道字的捺很像蜗牛抬头,收笔处拐个小弯出锋,很显生动。追字的捺与原字相连,一气呵成,收笔时转向左下出锋,写成强有力的钩。

6.挑

抗、胜、孰、据、挥

草书的挑笔也写法不一,有的连带,有的不连。如抗、孰、挥上下都与其他笔画相连接。而胜字则成为向右上的挑点,据字的挑势较明显,也很饱满。

7.钩

①横钩

穷、学、赏、百、气:

穷、学、赏都是宝盖写法,也都上下连带。而气和百的横钩笔画都相同。

②竖钩

乎、用、图、伪、时:

以上都是右竖钩。乎、用、图均为方笔钩,外角尖锐、有力,有的角度较小,有的角度较大。伪字为圆笔钩,时字的钩外圆内方,刚柔相济。

③戈钩

识、威、或、哉、成:

戈钩的处理形状也多种多样。识字的钩是较清楚、规范的。威字的钩则变为重重的捺笔,而或字的钩很像碑刻中的棱角分明的捺笔,都没有出钩。哉字和成字则恰恰相反,把戈钩变成倒钩,向左上钩了。

④背抛钩

规、绳、风、龟、既、究。

规字的背抛恰好相反写成,背抛变成了向下回钩。绳和风的钩都差不多相同。龟字的钩向右出,既字在收笔前略微向回钩,形成不大的钩。究字的钩则直向上挑。

8.转折

①转

画、有、南、速:

画、有、速在转时笔画提按交代清楚,有轻有重,南字转得较快,都是圆笔转。

同、图、属、多:

同、图、属、多等字的转都是方圆相济、圆中寓。图、属两字是转中带折,如图的折笔即外口的最后转折处,属字的折笔上边两横的连接笔处。

③折

行、调、书、际:

行的右上角、调的右半部周的右上角都是折笔,书的3个转角和际的耳刀旁都是方折笔。

今草的结构

草书的结构原则是以删繁就简、连绵不断、笔断意连、书写便捷而为目的。尽管历史上各家草书的结构不尽相同,但草法的规律却基本一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因此,它的结构规律是严格的,正如前一节草书识辨中所提到的那些结构方法。

1.删繁就简,点画相代

在诸种书体中,楷书是最规范、最标准的书体,行书则比楷书自由,增加了笔画之间相连的游丝,但都省减了楷书中繁复和点画,而草书更为省减、简练,它的一画可以代替四个点,一笔可以成一个字,可见其省略的程度,而且,草书可以用一点代替一画,也可以用一画代替几点。在点画那一节中,我们已经作过介绍。

2.圆转连绵,一气呵成

书的主要笔法是使转,因此在书写时点画随笔法的曲转而运动。它的线条多为圆弧形,加上游丝牵引其间,所以写出来圆圈较多,加上行笔流畅舒展,一笔甚至可以写好几个字,有时写下来就圈圈相套,一气呵成。

3.气势贯通,挪腾变化

由于草书的气势体现在一整篇上,对每个字的位置和重心都不一定要对直和平稳,只要气势到了,上下有所呼应,整个看起来浑然一体也就可以了。因此,有时字的挪腾很厉害,并不是上下对齐,而且字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些字单独看是倾斜的,重心似乎不稳,但从整篇看则是均衡、稳定的。因此,草书从欣赏到创作,尤其是大草,都要从整篇出发,照顾全局。

草书的用墨和用笔

1.草书的用墨

书法的用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行草书,特别对草书而言,尤为重要。草书丰富的笔法就决定了与用墨的质量如何关系甚大,如果不讲究用墨,草书的丰富笔法则很难得以表现,写出黑乎乎的一片,就破坏了它的韵味。

市场上供应的墨汁含胶重,一般用来写字都要加水后才好用。加水的多少要依宣纸的品种、渗水性能而定。生宣纸渗水较快,可加少量清水适量使用;熟宣纸渗水较少,则可少加些水。特净皮、棉料等安徽宣纸纸质优良,涸渗效果也较其他纸要好,加水比例也要适量掌握为宜。现在的墨汁因系工厂生产,含有较多的胶质,在使用时显然不如墨锭。墨锭研墨后的效果比墨汁更佳,墨色层次更丰富。如胡开文、曹素功及安徽的一些著名作坊生产的油烟、松烟墨锭均可使用。

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其他书体要快一些,而且运动感更强,加上笔法的多种运用,唯有使用较好的墨方能方便笔法的运用,适量加水后的墨较为润泽,书写时也不滞笔。反之,如果使用含胶重的墨写草字,一是笔拉不开,粘连得厉害,二是写几画墨就干了,很难控制好笔锋,也会影响创作或书写时的情绪。

好的墨因为层次丰富,墨彩纷呈。尤其作草书时更便于写出浓淡、干湿、润燥、枯涩、淋漓等各种不同效果,更能使作品锦上添花。而有些低劣的墨汁乌而不亮,稍一兑些颜色就又灰又无层次变化,在选用时一定要认真区别。使用北京出品的中华墨汁或一得阁墨汁较好。

另外,在创作浓淡墨色对比较强烈的作品时,可使用宿墨,即放过一段时间的墨。这种墨的水和胶质沉积物逐渐分离开来,使用时用较硬的笔去蘸写,就可产生十分丰富的墨色变化。

可以说,墨的使用也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青年朋友学写字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执笔、间架结构和临摹等方面而忽视了墨的运用。纸墨相发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这是我们学习草书时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2.草书的用笔

掌握草书的用笔,首先要熟悉草书的结构。孙过庭说“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所谓使转,其实就是笔法,结构决定了笔法,笔法反过来影响结构。

上面点画一节中,其实说的就是笔法,怎样取势、怎样入笔怎样收笔,都讲得十分清楚。但用笔则要根据点画形状去体会、熟悉。例如写点,起笔露锋,向下轻转形成一个小弧度,即一个小圈,收笔时有的点藏锋收,有的点出锋收,根据字的需要而定。

写画的过程基本和点相同,要完成一个起行、转、收的过程,但其轻重、急缓和方向则和写点不同。而且有些竖画和横画与上下笔相连带,就减少了以上所说的基本动作,但都要注意使转的方法。

草书的行笔切忌平涂直抹,线条过分均匀光滑,或书写速度一味求快而忽略了应有的转折、顿挫,形成上面所说的平匀光滑的线条,显得字迹油滑、轻飘。反之,又要防止行笔过慢,线条臃肿肥大,显得肉乎乎的。这两种毛病,都使线条的质量不高,没有力度和变化,是草书行笔的大忌。

还要注意的是笔画的转折处,有的是圆转,即转角是圆的;有的是方转,即转角是方的;方圆并用的也有,如外方内圆或内方外圆,这就看对笔的掌握熟练程度了。方圆兼施是较好的,一篇字中不可全是圆转,可适当掺些方转,以增加骨力。

总之,草书的笔法是最丰富的,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笔、露笔、按笔、提笔、挫笔、搅转、翻笔等,是诸种书体中最集笔法大成的。因此,草书的笔法又是学习的关键,“草乘使转,不能成字”。这一方面说的是结构规律,一方面也说明了草书的笔法之重要,如果笔法不正确,也就不成其为草书了。

要真正掌握草书丰富多变的笔法,就要严格按照草书的结构特点去琢磨笔法,切不可粗率了事,以为越草越好,结果把手练坏了。

临帖和读帖

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就是对于古代优秀书法遗迹——传本碑帖的临摹的学习。书法艺术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要想学会并掌握它,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认真地、科学地对古代碑帖进行临摹,是学习书法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当前,少数青年人不愿花费苦功去临写碑帖,而去一味照搬所谓现代书法,搞些除了自己之外谁也难以辨读,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创新,根本舍弃了书法艺术的基本组成要素,从而走上了歧途。

任何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创作规律,因此也就有其特定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不掌握这些规律,不学会这些方法,就无从去了解它,更谈不上去驾驭它。历史上得以流传至今的碑帖、法书名迹等都是有着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的宝贵遗产,也是古代大师们在立足书法规律基础上的创新之作,因此得以流芳百世,经久不衰。

对于书法这门传统艺术,只有老老实实地通过临摹碑帖,才能学会它,并且在完全掌握,并能够背临后,才可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而如果方法不当,或本人悟性不够时,也未必能够离开碑帖进入创作,也就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再去创出新的风格了。

碑帖是我们学习书法艺术的最好老师。再高明的老师也只能教会你执笔、运笔、临摹、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指路的作用,真正要临好、学好书法,还得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优秀的古代碑帖,是我们的无言之师,我们手头拥有一批碑帖,可以随时翻阅、临摹和查找生字,通过它,可以解决许多疑难问题,既方便,又省时。

临摹碑帖的第一步是要选好碑帖。究竟选什么帖为好,这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由于脾气、秉赋和兴趣不同,每个人对碑帖的理解也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结束语

初学书法,用惯了铅笔、钢笔、圆珠笔之类的硬笔,乍用柔软的毛笔,手颤抖,点画软弱,力不从心,结构也不甚合乎法度,这时有的人就心灰意懒,认为自己没有写字的天赋,就此搁笔了。实际上,这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会遇到的情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此时切不可失去信心,半途而废,必须立定脚跟,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嘲讽,用功愈勤。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定能驾驭这桀骛不驯的软毫笔,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便不是初学,而是有相当坚实基础甚至在书法上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须无间临池。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断无成效。我本人就有过这样的教训。忆昔学书之时,每日黎明即起,染翰挥毫,寒暑无间,十数年间不可谓不勤不苦,楷书功底也算较深厚了。一次因公出差,半月未动笔墨。返京后一学员说“武”字之钩总写不好,我胸有成竹地调墨掭笔书写范字,立刻感到手生,第一次未写好,第二次竟仍未写好,直至第三次才写成功,不禁面有愧赧之色。自此以后,每次外出必携纸笔,日日;临池,从无间断。

宋朝诗人陆游曾说:“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学做诗不要只在技法上寻章觅句,更要注重诗外功夫的修养。学习书法,不妨可以说:“功夫在书外。”书法离不开文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懂点文字学知识对于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篆书,是有益的。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学书者具备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便于阅读古代书法理论著述,提高自己的书法理论水平,了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这对于学习书法无疑是大有稗益的。黄庭坚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清杨守敬在论学书应具备的条件时,也十分强调“学富”,他说:“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这话很有见地。

学习书法,具备一定的鉴别、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鉴别、欣赏能力高,就能趋优避劣,趋美避丑,不断缩小手低与眼高的差距,不断提高书艺;鉴别、欣赏能力低,良莠不分,出手即俗,甚至会出现以丑为美,扬丑弃美,致使丑怪丛生的现象。因此学书者可读些美学书籍,以提高美学修养,增强艺术鉴赏力。

一切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学习书法还应注意从书法的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如篆刻艺术以刀代笔,以石代纸,运巧思于方寸之地,变化万端,奇妙无穷。懂点篆刻知识,对于吸取“金石气”,对于章法布局也大有补益。其他如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也能充实书法艺术的内容。传说唐朝书法家张旭观看舞蹈家公孙大娘剑舞而得其神,于是草书大进。这个故事颇能说明书法艺术与其他妹妹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掌握了基本技法以后,要想进一步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应书外求之,注视字外功夫的修养,就字论字就会受到局限。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交流思想,通达感情,创造了语言。语言受时间和空间所限,不能传之久远,文字则应运而生。文字产生之初,不过是一种象形记事的符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字不断充实完善,“六书”形成。而我们祖先在书写文字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中美的因素,并使之发扬光大,经过几千年、若干代人的探索、挖掘、弘扬,逐步形成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今天书法艺术已愈来愈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爱戴。学习书法,只有从用笔、点画、结构、章法、墨法、气韵等方面师承传统,才能窥其门径,进而登堂入室。而有些人将我国精深博大的书法艺术看得过于简单,认为中国人都会写中国字,聚墨成形,信笔作字,自认为已入书法之门;也有人楷书功底尚未深厚,不明草法,不知草诀,即奔龙走蛇,无端牵连,任意缭绕,故作新奇,时出怪笔,自诩为标新立异、破体创新,实则丑态百出,俗不可耐;还有人受异国某某流派影响,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却信手涂抹,满纸污浊,还自鸣得意;更有人走回头路,回到远古时期依类象形的阶段,画一些非字非画的东西,标榜为书画同源、古为今用、现代书法,而一些报纸、杂志不加分辨,加以鼓吹,致使初学者迷途失路。俗话说“得病容易治病难”,初学者一旦染上此类追狂逐怪之恶疾,便难以治愈,有志学书者不可不警惕。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非排斥、非难“现代书法”。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艺术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味追摹古人,抱残守缺,而应与世推移,跟上时代潮流。我只是反对那种丢弃基本功、蔑视传统、任笔成形的所谓现代书法。因为这种书法与真正的书法艺术毫无相通之处,并且易将初学者引入左道旁门。

写字好看有窍门

一、主笔优先空间大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主笔一定要抢占空间,突出形象,也就是说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要写得张扬放开。

1、下横“三正土生”、上横“丁下万百”、中横“女士丹七”、长竖“斗井牛半”等。

2、斜捺的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大天夭夫”等。

3、撇短捺长。如“义又父文”等。

4、撇、钩、捺收笔应上下错落,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如“禾术未本”等。

5、提钩比较长。如“长衣表良” 等。

6、一字不能有两捺,捺画以点代之。如“栽”等。

7、竖弯钩,上有横时取斜势。如“已见电毛”等。右有撇时取斜撇。如“元允光龙”等。

8、横折钩,内有撇笔比钩高。如“勾力办勿”等。

9、横折钩,扁口框上宽下窄,如“四回”;长口框上下等宽,如“固图”;封口横末端架在钩上,如四回;扁口框内当偏左,如“回而”;长口框内部首应适当偏上,如“图国”;框内捺画写成点,如“囚图”。

二、左右结构有上下

10、左右结构,主笔偏旁占空间比例要大一些。如“记找影部”等。

11、右偏旁有纵笔的,则上高下低。如“伟代持降”等。

12、右偏旁有横笔的,则上低下高。如“仁江阳和”等。

13、右偏旁上有纵下有横笔的,则上高下高。如:“社值让佳”等。

14、右偏旁上横下纵的,则上低下低。如“何杆行灯”等。

15、对于左中右结构。右偏旁有横向主笔时,其宽窄比例是1:1:2,如“谢微”;右偏旁中有纵向主笔时,其宽窄比例又变成1:1:1,如“澎倒”。

16、左中右结构中,中部上有纵笔的,中间高两边低,如“微湖”;中部上有横笔的,中间低两边高,如“测例”;右耳旁一律低,如“脚绑”等。

三、上下结构要有形

17、上下、上中下结构,中间有横的写成菱形。如“茶答集梁”等。

18、上下、上中下结构,上有横笔的写成倒梯形。如“室宣学需”等。

19、上下、上中下结构,下有斜捺、竖弯钩或心字底、四点底、儿字底、衣字底、折文底的字,写成梯形。如“总充复哀”等。

就这么多,简单吧,试试看。

汉字解密|草:你知道“艹”也就是常说的草字头是怎么来的吗?

视频加载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汉字解密。我是刘宝俊。从今天起,将由我继续为大家介绍植物系列的汉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是自然界最常见的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植物。“草”字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用到的汉字之一。那么“草”字最初就是小草的意思吗?其实不是。汉字中最早用来表示小草的字不读cǎo,而是读作chè。它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现,写作这个样子:

大家看看它像不像一棵小草的形状?确实很像。中间一竖是草的茎,上面两边是草的枝叶。金文跟甲骨文写。法一样。到了《说文》小篆,就不太像一棵草了。

《说文》说:“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爲艸字。”在古文字中艸字就写成屮。除了屮字外,在战国时期还出现了由两个“屮”组合而成的“艸(cǎo)”字,战国陶文和《说文》小篆中分别是这样的:

《说文》说:“艸,百芔也,从二屮。”“百芔”就是各种各样的草。开头说了,草字一开始并不是草木的意思,由两个“屮”组成的“艸”才是百草的总名。那么我们熟悉的“草”字,原本又是表示什么意义呢?“草”字在春秋时代的石鼓文中是这样的

上下都是“艸”,中间一个“早”字,早是声符,所以“草”字最初并不读cǎo,而读zào。战国简牍中“草”的字形我们今天的非常像。

到了小篆,声符“早”的变化很大,反而跟今天的“草”字不像了。

《说文》说:“草,草斗,栎实也。从艸、早聲。”

“草斗”就是皂斗。

北宋学者徐鉉说:“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别作皂字,爲黑色之皂。”就是说,表示“草zào斗”意义的“草zào”后来假借用作草木意义的“艸”字后,就造出了一个新的“皂”字来表示“草斗”的意义。

皂实的壳斗经水煮后是黑色的,可以用来染布,所以“皂”也就有了表示“黑”的意义,我们常说“不分青红皂白”的“皂”,就是黑的意思。古代的“皂役”、“皂隶”都是指衙门内穿黑色制服、级别很低的差役。

虽然《说文》中“草zào斗”的“草zào”跟草木的“艸”是两个不同的字,但是在古书中,“艸”一般都写作“草zào”,可见用“草zào”代替“艸”,应该是很早以前就发生的事情了。当“草zào”代替“艸”固定下来之后,“草zào”就不读zào而读cǎo了。而草的本字“艸”被“草zào”替代后,“艸”就难觅踪迹了,只偶尔出现在一些古籍当中,以至现在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更早的“艸”字。

但是“艸”字并不是真的就此消失了,而是摇身一变,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草字头,继续陪在我们身边。

由于草大多是野生的,不种自长,随处可见,不值钱,所以语言中常常用“草”来比喻或形容不正的、民间的、低微的人或事物。例如“草菅人命”是指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草寇”是指啸聚山林的强盗。我们还把跟上流社会、精英阶层相对的普通大众和平民百姓称为草根或草根阶层。

但由于草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草根同样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

甲骨文的莽为什么画了一只狗穿梭在草丛、树林之间?表示草原、山林的莽字为什么又有冲动鲁莽的含义?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宝俊明天为您讲解!

汉字解密|草:你知道“艹”也就是常说的草字头是怎么来的吗?

视频加载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汉字解密。我是刘宝俊。从今天起,将由我继续为大家介绍植物系列的汉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是自然界最常见的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植物。“草”字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用到的汉字之一。那么“草”字最初就是小草的意思吗?其实不是。汉字中最早用来表示小草的字不读cǎo,而是读作chè。它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现,写作这个样子:

大家看看它像不像一棵小草的形状?确实很像。中间一竖是草的茎,上面两边是草的枝叶。金文跟甲骨文写。法一样。到了《说文》小篆,就不太像一棵草了。

《说文》说:“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爲艸字。”在古文字中艸字就写成屮。除了屮字外,在战国时期还出现了由两个“屮”组合而成的“艸(cǎo)”字,战国陶文和《说文》小篆中分别是这样的:

《说文》说:“艸,百芔也,从二屮。”“百芔”就是各种各样的草。开头说了,草字一开始并不是草木的意思,由两个“屮”组成的“艸”才是百草的总名。那么我们熟悉的“草”字,原本又是表示什么意义呢?“草”字在春秋时代的石鼓文中是这样的

上下都是“艸”,中间一个“早”字,早是声符,所以“草”字最初并不读cǎo,而读zào。战国简牍中“草”的字形我们今天的非常像。

到了小篆,声符“早”的变化很大,反而跟今天的“草”字不像了。

《说文》说:“草,草斗,栎实也。从艸、早聲。”

“草斗”就是皂斗。

北宋学者徐鉉说:“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别作皂字,爲黑色之皂。”就是说,表示“草zào斗”意义的“草zào”后来假借用作草木意义的“艸”字后,就造出了一个新的“皂”字来表示“草斗”的意义。

皂实的壳斗经水煮后是黑色的,可以用来染布,所以“皂”也就有了表示“黑”的意义,我们常说“不分青红皂白”的“皂”,就是黑的意思。古代的“皂役”、“皂隶”都是指衙门内穿黑色制服、级别很低的差役。

虽然《说文》中“草zào斗”的“草zào”跟草木的“艸”是两个不同的字,但是在古书中,“艸”一般都写作“草zào”,可见用“草zào”代替“艸”,应该是很早以前就发生的事情了。当“草zào”代替“艸”固定下来之后,“草zào”就不读zào而读cǎo了。而草的本字“艸”被“草zào”替代后,“艸”就难觅踪迹了,只偶尔出现在一些古籍当中,以至现在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更早的“艸”字。

但是“艸”字并不是真的就此消失了,而是摇身一变,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草字头,继续陪在我们身边。

由于草大多是野生的,不种自长,随处可见,不值钱,所以语言中常常用“草”来比喻或形容不正的、民间的、低微的人或事物。例如“草菅人命”是指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草寇”是指啸聚山林的强盗。我们还把跟上流社会、精英阶层相对的普通大众和平民百姓称为草根或草根阶层。

但由于草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草根同样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

甲骨文的莽为什么画了一只狗穿梭在草丛、树林之间?表示草原、山林的莽字为什么又有冲动鲁莽的含义?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宝俊明天为您讲解!

汉字解密|草:你知道“艹”也就是常说的草字头是怎么来的吗?

视频加载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汉字解密。我是刘宝俊。从今天起,将由我继续为大家介绍植物系列的汉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是自然界最常见的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植物。“草”字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用到的汉字之一。那么“草”字最初就是小草的意思吗?其实不是。汉字中最早用来表示小草的字不读cǎo,而是读作chè。它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现,写作这个样子:

大家看看它像不像一棵小草的形状?确实很像。中间一竖是草的茎,上面两边是草的枝叶。金文跟甲骨文写。法一样。到了《说文》小篆,就不太像一棵草了。

《说文》说:“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爲艸字。”在古文字中艸字就写成屮。除了屮字外,在战国时期还出现了由两个“屮”组合而成的“艸(cǎo)”字,战国陶文和《说文》小篆中分别是这样的:

《说文》说:“艸,百芔也,从二屮。”“百芔”就是各种各样的草。开头说了,草字一开始并不是草木的意思,由两个“屮”组成的“艸”才是百草的总名。那么我们熟悉的“草”字,原本又是表示什么意义呢?“草”字在春秋时代的石鼓文中是这样的

上下都是“艸”,中间一个“早”字,早是声符,所以“草”字最初并不读cǎo,而读zào。战国简牍中“草”的字形我们今天的非常像。

到了小篆,声符“早”的变化很大,反而跟今天的“草”字不像了。

《说文》说:“草,草斗,栎实也。从艸、早聲。”

“草斗”就是皂斗。

北宋学者徐鉉说:“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别作皂字,爲黑色之皂。”就是说,表示“草zào斗”意义的“草zào”后来假借用作草木意义的“艸”字后,就造出了一个新的“皂”字来表示“草斗”的意义。

皂实的壳斗经水煮后是黑色的,可以用来染布,所以“皂”也就有了表示“黑”的意义,我们常说“不分青红皂白”的“皂”,就是黑的意思。古代的“皂役”、“皂隶”都是指衙门内穿黑色制服、级别很低的差役。

虽然《说文》中“草zào斗”的“草zào”跟草木的“艸”是两个不同的字,但是在古书中,“艸”一般都写作“草zào”,可见用“草zào”代替“艸”,应该是很早以前就发生的事情了。当“草zào”代替“艸”固定下来之后,“草zào”就不读zào而读cǎo了。而草的本字“艸”被“草zào”替代后,“艸”就难觅踪迹了,只偶尔出现在一些古籍当中,以至现在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更早的“艸”字。

但是“艸”字并不是真的就此消失了,而是摇身一变,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草字头,继续陪在我们身边。

由于草大多是野生的,不种自长,随处可见,不值钱,所以语言中常常用“草”来比喻或形容不正的、民间的、低微的人或事物。例如“草菅人命”是指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草寇”是指啸聚山林的强盗。我们还把跟上流社会、精英阶层相对的普通大众和平民百姓称为草根或草根阶层。

但由于草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草根同样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

甲骨文的莽为什么画了一只狗穿梭在草丛、树林之间?表示草原、山林的莽字为什么又有冲动鲁莽的含义?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宝俊明天为您讲解!

《说文解字》第111课:古人说的草,并非草木的草,而是一种果实

老规矩,先放标题里问题的答案:(1)古人说的“草”,并非草木的“草”,而是指栎树的果实;(2)最初写成的文稿或画稿所以叫草稿,并不是因为它潦草,而是因为它有“初创、开始”的意思。详情请见下面第二个字“草”字的解释。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11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三个汉字,具体如图:

(今天要讲的三个汉字)

1、<上艹下叢>。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就是丛的繁体字叢上面加个草字头。读có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丛生貌。”这个字的本义就是草丛生的样子。这跟“叢”有差别。《说文》另有叢字,给的解释是“聚也。”辨析一下:叢除了指聚集,还指聚集在一起的人、动物或者其他事物。但本字加了艹头,则单指草丛生的样子。容易理解,不再上图。

本义之外,这个字还指:“株也。”义出《古今韵会举要.东韵》。<上艹下叢>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艹下叢>的小篆写法)

2、草。这个字是现代汉语高频常用字。有两个读音。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zào。

这与我们现代汉语的读音并不一样。这是它的本义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可见,在古文字里,草并不指现代汉语意义下的草,而是指草斗,也就是栎实,也叫橡斗子。关于“栎实”,又需要辨析一组概念,就是栎树、橡树、柞树这三个概念的差别:

(栎树与栎实)

栎树从植物学分类上属于壳斗科,栎属,一般指麻栎、枹栎、蒙古栎等,总之特指某种栎树;柞树一般指壳斗科栎属植物地通称,指的是栎属一类植物;橡树是壳斗科植物的泛称,包括栎属、青冈属及柯属的种;简言之,从概念大小来说,橡大于柞,柞大于栎,但古人一般将三个字通用。从严格意义上说,根本没有某种树叫橡树或者柞树。现当代文学里有著名诗人舒婷的诗作《致橡树》指的也应当是这一类树,而不是专指橡树。有意思的是,虽没有专门的橡树,却有“橡子”这个概念,结橡子的树,大多也都包含在壳斗科里,在一般意义下,所谓的橡子就是指麻栎的种子。即《说文》这里所说的“栎实”,栎树的果实(种子)。《说文》所提的“草斗”是栎实的别称。如果仔细看,它可不就是一个草制的小斗子。

(栎实或橡子)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草的本义是指“栎实”,《说文》草字下还有一段是徐铉的注解,原文是:“臣鉉等曰: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别作皁字,爲黑色之皁。案:櫟實可以染帛,爲黑色,故曰草。通用爲草棧字。今俗書皁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無意義,無以下筆。”现在说的艸木的艸,另外有一种写法,写作“皁”,其实就是“皂”,皁的本义是“穀之馨香也”。引申代指黑色,而栎实可以染帛为黑色,所以,就有了“草”字。也就是说,《说文》的这个“草”,今天人们写作“皂”。

(二)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才是现在的常用音cǎo。这是草字本义之外的读音,就是后来常用的草木的“草”。草木”的“草”,本字实际是“艸”,这个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37课),即指草本植物的总称。但草在这个意义下还有很多引申义,比如:(1)称呼动作,指割草。比如《礼记.系统》里说:“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弗敢草也。”大意是:到了可以割草打柴的时候,就可以动用轻刑了。尚未开始动用刑罚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打柴。(2)又因为草多生于荒野,因此,用草指代荒野。比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称:“垦草仞邑,辟地生粟。”所谓的垦草,指的是开垦荒地。

(3)草的生长比庄稼快,所以草还有“迅速”的意思,比如草草收兵;(4)草的生长是没有人工培育和管理的,所以它又有引申义粗陋、粗劣、草率、简略的意思。比如:《史记·陈丞相世家》:“更以恶草具进楚使。”裴骃的《史记集解》说:“草,粗也。”(5)又因为草的特性,又引申为微贱。这个意义常用于谦词,比如:姓某,草字某某。(6)草字又有“开始”的意思。《广雅·释言》:“草,造也。”“造”当“始”讲。”清代朱骏声说:“上古之世,地未垦辟,艽荒艾蔽,故曰草昧,因又为创始之称也。”在文献中“草”当“创始”讲的例子很多,比如“草创”就是指开始创办或创立;我们说经常说的“草稿”,指的就是最初写成的文稿或画稿。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草稿)

(7)还指书法书体的一种,即草书,有章草、狂草等,一般的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便捷,其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从草的迅速,简略意义引申出来的称呼。

(怀素草书《自叙帖》)

(8)又俗指雌性的(家畜),比如草驴、草狗等。另外,草还是姓,《正字通》有记载,汉代有个人叫“草中”。草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草字的小篆写法)

注意,这个字的小篆写法跟草字的本义相关联,就是个“草斗”的象形。

3、菆。这个字有三个读音。(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音zōu。给的解释是:“麻蒸也。”麻好理解就是指植物麻,蒸是什么呢?《集韵.侯韵》里有“菆,茎也。”由此得出“蒸”就是“茎”。《仪礼.既夕礼》里有“御以蒲菆”,郑玄注说:“蒲菆,牡蒲茎。胡培翚《仪礼正义》里补充得更详细:“盖取其皮以为麻,而其中茎谓之蒸,亦谓之菆,因而凡物之茎皆谓之菆,有望郑以茎释菆也。”显然,菆的本义指的就是麻秆。就是麻剥去皮之后的茎,之前上过图,再回忆一下:

(成捆的麻秆)

本义之外,菆字还有其他意思,举常用的说说:(1)利箭。《左传.宣公十二年》:“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杜预注说“菆,矢之善者。”古文里有“菆矢”一词,指的当然也是锋利的好箭。如图:

(古人制作的锋利箭簇)

(2)草丛生的样子。《玉篇.艸部》有:“菆,草也,丛生也。”

(二)菆的第二个读音读作cuán。分别有几个意思:(1)聚集;丛积。《集韵.桓韵》里说:“菆,积木以殡。或作㭫,通作欑。”就是在在死者的棺椁四周聚集木头,叫菆塗。《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殯也,菆涂龙輴以椁。”原意为堆迭木材于輴上为椁形而涂之,后引申为停放灵柩。孔颖达作疏说:“菆,丛也。谓用木菆棺而四面塗之”由此,又引申出字意(2)殡具;殡葬的用具。(3)殡殓。殡殓过程。因为字意不常用,不再举例。

(三)菆的第三个读音读作chù。指鸟巢。《集韵.遇韵》有:“菆,鸟窠”。样子如图:

(鸟巢)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后人又加了反切注音,但古音与今音的差别导致反切注音往往并不准确,读音仍然是学习《说文解字》的一大难点,本系列课程的读音,多依据1988年版《汉语大字典》为准。

(【说文解字】之111,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