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预估人类的终极寿命是150岁,这应该是截止目前医学水平下每个人的生理命数,但这绝不是每个人活出的实际命数。
(一)生命的清单
生命的清单是什么?生命的清单就是梳理出人生的关键事项,将重要事项优先级,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生命的清单让我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舍弃更多无效的事,让人生不再荒废,织紧人生的密度,拓宽人生的宽度。
每个人因为面对的环境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等等,生命清单也不可能相同。我不禁问自己,我的生命清单什么,没有高大尚到为了人类的进步,也没有宏伟蓝图到为了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普通人,重要的清单在于带给家人的幸福感,带给事业的成就感,带给朋友温暖,带给社会阳光。
(二)生命的可贵
曾经一部电影里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结束语:人生是何其的短暂,珍惜已是不变的主题,厘清自己的生命清单,活出人生的密度和宽度。
现代科学预估人类的终极寿命是150岁,这应该是截止目前医学水平下每个人的生理命数,但这绝不是每个人活出的实际命数。
(一)生命的清单
生命的清单是什么?生命的清单就是梳理出人生的关键事项,将重要事项优先级,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生命的清单让我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舍弃更多无效的事,让人生不再荒废,织紧人生的密度,拓宽人生的宽度。
每个人因为面对的环境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等等,生命清单也不可能相同。我不禁问自己,我的生命清单什么,没有高大尚到为了人类的进步,也没有宏伟蓝图到为了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普通人,重要的清单在于带给家人的幸福感,带给事业的成就感,带给朋友温暖,带给社会阳光。
(二)生命的可贵
曾经一部电影里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结束语:人生是何其的短暂,珍惜已是不变的主题,厘清自己的生命清单,活出人生的密度和宽度。
现代科学预估人类的终极寿命是150岁,这应该是截止目前医学水平下每个人的生理命数,但这绝不是每个人活出的实际命数。
(一)生命的清单
生命的清单是什么?生命的清单就是梳理出人生的关键事项,将重要事项优先级,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生命的清单让我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舍弃更多无效的事,让人生不再荒废,织紧人生的密度,拓宽人生的宽度。
每个人因为面对的环境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等等,生命清单也不可能相同。我不禁问自己,我的生命清单什么,没有高大尚到为了人类的进步,也没有宏伟蓝图到为了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普通人,重要的清单在于带给家人的幸福感,带给事业的成就感,带给朋友温暖,带给社会阳光。
(二)生命的可贵
曾经一部电影里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结束语:人生是何其的短暂,珍惜已是不变的主题,厘清自己的生命清单,活出人生的密度和宽度。
文 | 忆禾溪
编辑 | 忆禾溪
序
I know when he died,his eyes were closed,and his heart was open.
我知道他去世时,他的眼睛闭上了,心灵却敞开了。
有人在1000个人中间做过一个调查,问你是不是愿意提前知道你准确的死亡时间?
答案里面,96%的人选择不愿意。
如果某一天有人告诉你,你的生命可能只剩下三个月,最多半年,那么你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做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很多人都是一脸懵。
说实话,谁也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直面的冲击,也没有想过濒临死亡之前究竟会去做什么。
可是爱德华·科尔和老卡特却直面了这样的难题。
电影《遗愿清单》是一部由导演罗伯·雷恩执导,于200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
电影的故事围绕着爱德华·科尔和老卡特两位末期癌症患者展开。
面对人生仅剩下的三个月,他们却决心用余下的生命充实丰盛、充满欢乐的方式度过。
于是一场奇妙的冒险旅途就此开启!
庄谐交融的叙事结构电影的整体叙事结构可以被看作是庄重和诙谐两个层面的交织,这种庄谐结构在电影的两个部分中不断交替更迭,创造出多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电影的前半部分约为40分钟,情节发展在一个狭小、充满死亡暗示的病房内,色彩黯淡,节奏缓慢,一切都充满了绝望和压抑。
两位主人公,爱德华和卡特,目睹了彼此的病痛和各种医疗过程中的痛苦状况。
尽管非常难受,但无论情感上是多么的低谷和绝望,他们还是表现的非常平静。
医院、患癌老人,痛不欲生,明明是在如此,电影依然巧妙地注入了诙谐元素。
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关于“遗愿清单”的讨论。
爱德华无意中发现了卡特列出的一系列愿望,包括像“友善地帮助一位陌生人”和“大笑直到流泪”这样的目标。
爱德华对这些愿望表示不屑,认为它们太过平凡,他坚持要加入一些更加有趣和挑战性的事情。
当卡特看到爱德华写下的“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时,不禁发笑,询问他打算如何实现。
爱德华兴奋地表示,他会大声地亲吻她。
这一场景既有幽默,又突显了两位老人之间的友情和互相激励。
影片的后半部分,爱德华和卡特决定离开病房,展开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狂欢之旅。
这个部分的情节色彩明快,充满活力,标志着生命的重新焕发。
两位老人开始尝试各种疯狂的事情,包括跳伞、飙车和非洲狮子猎猎。
他们穿越世界各地,从极地冰原到印度、开罗、北京、香港,甚至西藏。
他们的梦想一个个地得以实现,情节迅速地变换,充满了欢笑和。
这种狂欢式的生活方式在电影中展现出来,似乎是一种摆脱常规生活的方式,符合狂欢理论中的“狂欢广场”的概念,即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生活。
然而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放纵,而是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和体验,在狂欢之旅的过程中,两位主人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
卡特虽然家庭美满,但时常感到迷茫和失落,琐碎的生活渐渐淡化了他的梦想和。
爱德华则经历了三次婚姻失败,与女儿的关系也因为他的霸道而破裂,成功的事业和巨额财富不能填补他的孤独和空虚。
在狂欢之旅中,两位老人重新找回了自己。
卡特拒绝了一夜浪漫的邀请,因为他回想起了与妻子的温馨时光。
爱德华在卡特的帮助下,终于与女儿重归于好,并亲吻了她的女儿,并让她成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这个狂欢的旅程不仅让两位主人公实现了遗愿,还让他们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通过挑战自己的极限,他们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明白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临终之前创造美好的回忆。
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离不开导演的功劳。
独具一格的导演风格导演罗伯·雷恩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他是好莱坞电影界备受尊敬的导演之一,其作品常常深受观众喜爱。
罗伯·雷恩擅长涉足多种不同题材的电影制作,他的作品包括浪漫喜剧、家庭剧情片、犯罪片、战争片等,展示了他对于不同类型的故事的兴趣和能力。
在电影艺术中,旁白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元素,它以单纯的文字形式介入叙事,为观众提供了深层次的情感和信息。
美国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将旁白归纳为两种具体类型:讲述式旁白和对位式旁白。
讲述式旁白通过一个角色的画外音来讲述故事,而画面则用来强化或补充语言的描述。
在影片《遗愿清单》中,罗伯特采用了环形叙事结构,这种结构将故事的结尾与开头相互呼应,从而更好地将整个故事串联在一起。
影片以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为背景,开篇的旁白由卡特平静地叙述:“爱德华·科尔是在五月去世的,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空没有一丝云。”
这一开场旁白既为观众提供了时间和地点的背景,又为故事铺垫了庄重的氛围。
而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再次见到了开头的那位登山者,他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山顶。
这一时刻也伴随着卡特的旁白,与开篇的旁白内容一模一样,构成了一种环形结构。
这样的叙事手法使得影片具有完整性,同时也强调了电影的超时空特性,将观众引向了整个故事的深层含义。
影片《遗愿清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既有庄重写实的元素,也有浪漫诙谐的情感。
两位主人公在面对绝望和死亡时,选择以幽默和勇气面对,他们的冒险和遗愿清单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这种环形叙事结构的运用,不仅让观众了解了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最终结局,还强调了生命的不断循环和延续,传达了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不得不说,这种创作手法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留下了观众深刻的印象,使电影成为一部令人难忘的作品。
此外,雷恩的电影常常注重探讨人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人物性格的发展,他善于呈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深入理解和共鸣。
《遗愿清单》就通过两位末期癌症患者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生命的宝贵和友情的重要性。
雷恩的作品常常融合了幽默和温情,他善于在严肃的主题下加入轻松和幽默的元素,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情感共鸣,又能欢笑不断。
这种幽默温情的风格可以在他的经典作品如《当哈利遇见莎莉》和《肖申克的救赎》中找到。
雷恩的电影还常常围绕人际关系展开,无论是友情、家庭关系还是爱情,他都善于刻画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作品往往引发观众对于人际关系的深思,以及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和冲突,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于主题音乐的运用也非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音画交融的主题音乐电影《遗愿清单》的音乐风格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与影片的情感和情节紧密相扣,为观众提供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电影中的音乐风格非常多元,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摇滚乐到世界音乐,影片的音轨中融入了多种元素。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影片的主题,即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音乐的多元性为观众提供了各种情感和情绪的表达途径,从而丰富了观影体验。
《遗愿清单》中的音乐不仅仅是背景音乐,它还承担着叙事性的功能,音乐与情节的发展相互交织,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增强了观众对故事的投入感。
在影片中的一些关键时刻,音乐会起到强调情感和情节发展的作用,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音乐选曲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与影片中的情感相互呼应,让观众更容易与角色产生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共鸣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影片中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成长,增强了观影体验的深度。
《遗愿清单》中的主题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象征性的作用,主题音乐通常会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成为影片的标志性音乐。
它不仅强化了影片的主题,还帮助观众更好地记住和理解影片的核心信息。
在影片中,主题音乐贯穿始终,与影片的主题紧密相连,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角色的成长和生命的变化。
《遗愿清单》的音乐风格是多元而丰富的,它通过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强化了影片的情感表达和叙事效果。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背景,它是影片情感的表达工具,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观影体验。
这种音乐与影片情节的紧密结合,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影片的世界中,与角色共鸣,并思考生命和友情的重要性。
令人深思的是,这部电影向观众传达了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观念,那就是对于生命的狂欢式热爱。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遗愿清单》以一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贯穿始终,呈现了生命中的亦悲亦喜的双重性。
这种情感体验与巴赫金所提到的狂欢化精神密切相关,它不仅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还在面对死亡和生命的变迁时展现出淋漓尽致的表现。
影片中的双主人公,爱德华和卡特,代表了两个社会地位和背景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富有的白人亿万富翁,另一个是黑人机械工,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原本不会有太多交集。
这部电影通过死亡和新生的主题,深刻地表达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虽然影片以死亡为主题,但它却并不令人感到沉重和压抑。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将死亡与新生、欢笑相结合,呈现了双重性的世界感受。
《遗愿清单》以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为基础,呈现了亦悲亦喜的双重性。
它通过平等自由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主题,以及欢笑和挑战绝望的情节,展示了生命的宝贵和友情的重要性。
结语《遗愿清单》是一部充满狂欢色彩的电影,它以戏谑与庄重的双重性,引发观众在欢笑和思考中对生命和友情进行深刻的反思。
这部电影在表达生命的宝贵和无限延续的同时,也向观众传递了平等自由的精神,以及对死亡的战胜和挑战。
在悲伤和欢乐之间,观众能够感受到生命无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芒,这正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
即便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们两个人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是在生活的最后时刻抓住了每一秒去享受生活,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何尝不是我们该学习的呢?
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迅速关注到最新内容
END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情感印记,对祖先的缅怀和逝去亲人的追思,是我们生命寻根和感恩的重要时刻。清明节期间,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扫墓、踏青、郊游,跟孩子分享故事、感恩祖辈、认识生命,不仅能联结亲子感情,还可以链接家族情感,融入亲情共同体。
然而,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忽闪着眼睛,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父母面前:
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去哪里?死亡会不会痛?为什么死掉的是他(她),而不是别人?死亡是不是睡着?我可不可以看到死去的他(她)?我可以活到像他(她)那么老吗?难道医生、护士与医院没有办法使人避免死亡吗?我想到死去的他(她)会哭,怎么办?……
这个时候,死亡教育,已无可回避。
人为什么会死?人的身体就像机器一样,用久了就会损坏,就像孩子的玩具车,玩久了,损坏了,无法修理了,就无法再动。
人死后去哪里?人的身体就像房子,房子倒了就不能住了;人死了身体就不能用了。人死后会得到活着的人的想念。
死亡会不会痛?人死后就没有呼吸也没有心跳,当然也就没有痛的感觉。
为什么死掉的是我的亲人,而不是别人?所有你爱的人,还有被爱的人,都不希望死掉。我们也不愿意离开他(她),他(她)也不愿意离开我们,其他的人也不希望他们所爱的人死掉。
死亡是不是睡着?看起来很像睡着了,但死亡不是睡着。因为睡着的人会再醒来,而且醒来会觉得很有精神,死去的人永远不再醒来。
我可不可以看到死去的亲人?我们没有办法再看到死去的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她)以前的照片,就像看到他(她)本人一样。
为什么在墓碑上看见有人很小的时候就死?死亡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有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亡可能是生病,而这种病是没有办法治好的,或者是发生意外。
难道医生、护士与医院没有办法使人避免死亡吗?他们很努力地改善每一个病人的健康,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能延长许多人的生命;但是,无论怎么去努力,死亡终归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这是自然规律。
我想到死去的人会哭,怎么办?我想到死害怕,怎么办?有这些感觉是正常的,当你很悲伤、很害怕的时候,我们永远在旁边陪伴着你……
在认知层面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
他有他的珍贵性——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的过程又是有限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
他有他的特殊性——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是肉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理性和非理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他有他的发展性——在生命生成的过程中,人的生命表现出特有的自觉、自为和创造,使生命具有自主性和超越性的发展。
而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这种终结无可逆转。这种终结,通常是自然死亡,比如衰老死:指由于机体自然衰老,体内各器官组织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直至衰竭导致的死亡;再比如疾病死:指由于疾病的发展、恶化而引起的死亡。
但也有非自然死亡,比如饥荒、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海啸、雷电、暴风雨等自然灾难带来的死亡,酗酒、交通事故、职业、他杀、艾滋病、吸毒、战争等社会因素造成的死亡。
在行为层面引导孩子远离死亡
风险防范,是死亡教育中的必修课。应该对孩子实施具体实用的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使孩子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救;在健康身体、健康心灵受到侵害时,得到及时的救治。
特别要在孩子心理出现危机时,让他们学会自救:相信自己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运用正向焦点思考;寻找例外的经验;肯定“小改变”的价值;获得正向的回馈……
引导孩子活出
健康的身体、积极的生活、意义的人生
我们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通过教育,让孩子活出健康的身体、积极的生活、意义的人生。
活出健康的身体,就是认识生命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珍惜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敬畏自然生命。掌握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的知识、技能,保持心理和情绪健康,预防各种可能的生命伤害事件的发生,不自杀和伤害自己生命,也不杀人和伤害其他生命。
活出积极的生活,就是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保持积极心态,与他人健康地交往,勇敢地面对挫折,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遵循社会公共规则,同情和关心弱势群体,具有社会公德、正义感和责任心。
活出意义的人生,就是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合理规划人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具有生命超越性,激发生命的潜能,直面生死,超越死亡,追求生命的崇高与伟大;超越“小我”,关心国家、社会和人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和民胞物与的思想。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而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里写道,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活出健康的身体,活出积极的生活,活出意义的人生,从“三不朽”到“不被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死而生,抛开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精神生命层面实现永生……
作者 | 袁卫星,特级教师,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校长。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