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数是以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为依据,配合天干地支进行计算排列,推导一个人一生命运轨迹变动的推命方法,可以展现出其一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个人遭遇、贫富贵贱、运势起落。
紫微斗数融合了天文地理周易卦象、星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门象意学,以象会意生动形象的诠释一个人的人生。
紫微斗数手工排盘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则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工具直接电子排盘,因此,非常感谢从事各类电子设备、信息分享等工作的科技人员。
认识紫微斗数需先从认识十二宫开始。
下面是一张紫微斗数命盘的十二宫位分布图:
紫微斗数的命盘由12个首尾相接,横、竖排列都是4格的连续在一起的小格子组成,这是紫微斗数命盘的书写格式,是固定的。
这张图里12个格子中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十二地支的分布,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此12地支每一地支占用一个宫位,位置固定、所有人都是这样、恒久不变。
第二部分是12个宫名,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命宫、父母宫、福德宫、田宅宫、官禄宫、交友宫、迁移宫、疾厄宫、财帛宫、子女宫、夫妻宫、兄弟宫。必须先定出命宫所在位置再依次按序书写出其他11个宫,这12个宫的排位顺序固定,坐落位置则因人而异,命宫一动其他宫都跟随命宫重新排位。
紫微星:帝王星,具有帝王的特点——高、尊、孤、霸道,紫微星在那个宫位,就会体现出这些特质
举例:如果命宫有紫微星,一般会孤傲,自尊心强、霸道果敢、支配欲强
特性:需要百官朝拱,非常需要吉星来辅助,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正面能量,不然就是孤家寡人,没人拥护的话,特性会朝着负面发展,比如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等。很多创意者的命宫是紫微星
特有格局:百官朝拱格——需要几组吉星跟紫微同宫,临宫,或三方四正里
适合宫位:紫微星是官禄主,处在官禄宫最合适,行动力强,行事果断,不优柔寡断,不拖泥带水,但容易听不见意见,总之紫薇在官禄宫的人在事业上容易有一番成就。
《后汉书》所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但明朝初期称为“皇城”,直接称呼为“紫禁城”则大约始于明朝中晚期。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提到紫禁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在古代的时候,皇帝和皇宫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存在。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洗礼,我国已经没有皇帝了,但是,几百年前建造的那座巍峨的皇城——紫禁城,依然安稳的矗立在北京。
如今,它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叫做故宫。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对于古代帝王的居所,想必大家都十分好奇吧,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那座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面积十分宽广,及相关史料记载,不算城墙它大约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但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面积,仅仅只有15万平方米了。它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特别,是一片雄踞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它就像一道城墙一样,将北京城从中间分开了,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
这座古老威严的城池始建于明朝,从明至清,它里面居住过24位皇帝。这是一座充满了传奇故事的宫殿,几百年来,无数人在里面上演着属于他们的悲欢离合。二十几位一国之君,在里面开辟自己的惊天伟业。从这座宫城里发出了数不胜数的军国大策,它掌控着数代中国人的命运。
关于紫禁城的各种文献史料非常丰富,但是,有关其设计者和建筑者的记载却只有零星几笔。“士农工商”是那个时代一直遵循的社会法则,因此,工匠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即使这座城池的建造耗费了百万建筑工人,但是,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却只有寥寥几人,至于它的设计者是谁,那就更是成为了历史之谜。
最终,在许多专家的不懈努力之下,有关紫禁城建造者的身份,也渐渐地浮出了水面。关于这位伟大的建造师的身份,现在比较合理的推测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有的专家认为它的建造者应该是一个名叫做蒯祥的人。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它的建造者应该是蔡信。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他的建造者应该是一名名叫杨青的瓦工。
总之,专家们众说纷纭,听起来各自都挺有道理的,那么,我们就一一来介绍一下这三个人吧。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蒯祥,说到蒯祥此人,那可是一个有着相当传奇色彩的人物。夸张一点来说的话,他的生平经历大概能写成一本书了。要说蒯祥,我们就不得不先来说一说紫禁城是因何被建造出来的。
提到朱棣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明朝的皇帝并不算少,但是,能干的却不多。提到朱棣这个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生性残暴、多疑,手上沾满了鲜血,也有人认为他励精图治,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贤明君主之一。
对于这位颇具争议的皇帝的功过是非,我们今天暂且不做评价。我们先来看一看,他与紫禁城的关系。相传,在他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对于刚刚登上皇位的他来说,一个不知是死是活的前皇帝,必然会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毕竟,他的皇位来得并不光明。
对于一个通过武力手段坐上皇位的人来说,皇宫中的许多秘密,他定然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哪有密道,也不知道哪有机关,因此,住得定然十分提心吊胆。换句话说,他对这座抢来的宫殿其实并没有什么归属感。相反,他更怀念的是居住了十几年的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毕竟,那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相当熟悉了。因此,当有大臣提议在北京城修建一座全新的宫殿时,他大笔一挥,就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在修建紫禁城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行动力。很快,他就命令朝廷各部,开始着手准备工作了。
材料成了他们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他先是派出人员到全国各地去开采各种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将其运送到北京城,光是这一项准备工作就进行了11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工程量有多么的浩大。原料准备好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人工问题了。
于是,他开始广招天下能工巧匠。当时,数以万计的匠人在皇帝的命令之下,离乡背井奔赴京城。其中,就有一个名叫香山帮的匠人组织,这些人基本都是来自于吴县香山的工匠,或者是他们的徒弟,这些人人人都身怀绝技。
虽然,这些人中大多都擅长木工,但是,其中也不乏出色的泥瓦匠、漆匠、石匠、堆灰匠、以及雕塑匠等,而这个名叫蒯祥的人就是他们的头领。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师,紫禁城就是由他设计的。
据说,他非常的聪明,每次他只要稍微的计算一下,就能够准确的画出各种宫殿的设计图。相传,他后来被皇帝授予了工部左侍郎的官职。因为,事关各地公共建筑的建造和修缮问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油水的衙门。
但是,他却非常的清廉简朴,到了晚年更是毅然辞官归隐了。
如果,这座宫殿真的是他设计的话,那么,我们不得不说,他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师。因为,通过相关史料以及现在残存建筑群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紫禁城是严格按照当时的宗法礼制来设计和规划的。
它的外朝有三个大殿,这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的宫殿则称为内廷,那就是皇帝的妻妾和未成年子女们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的后院。所以说,这个宫殿无论是从规划还是设计上来说,都是相当的完美。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不知道掩埋了多少个秘密。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和推测,他们认为: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其实,这种说法有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首先就是他的年龄,他跟随建筑队伍进京的时候还不到20岁。
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小子,因此,无论从资历还是经验上来说都不太可能是他。更重要的是,当时宫殿的修建工作早已展开了,因此,紫禁城不可能是这个时候才开始设计的。所以,有人则认为,蒯祥对于紫禁城的贡献,应该是在外朝三个大殿被烧之后的重建。
而其真正的设计者,应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他的名字叫蔡信。
相传,当时皇帝将建造宫殿的任务交给了工部尚书宋礼。在古代朝廷官员的任免可没有专业对口这一说,所以,宋礼虽然是工部尚书,但是,他对工程建造并不是十分精通,所以,为了开展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他必须要先找到一个总工程师。
之后,在多方努力之下蔡信便进入了他的视野。他将设计任务交给了蔡兴,此人也确实有两把刷子,很快就交出了设计图。宋礼一看图纸上,各个宫殿的建造都没有逾越礼法的地方。而且,他在周围的景色设计方面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不但开凿了南海,还堆起了景山。
并且,整个建筑群设计的方方正正,稳稳当当,而且,寓意也十分不错,让大明王朝长治久安。虽然,看着图纸十分满意,但他还是不放心,所以,又亲自去实地考察了一番。考察之后他确定这个设计确实非常完美,而且可操作性非常的强。
所以,宋礼很快就将图纸呈给了皇帝。
朱棣并不了解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当他一听说这座新皇宫设计了九重宫阙,也就相当与是9999间半房屋的时候,朱棣就同意了。据说,天上的宫殿也才只有1万间,而自己的这座新皇宫只比天空少了半间,因此,他十分满意。
朱棣觉得,这个设计方案既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又显示出了自己作为人间帝王的谦虚。所以,他很快就批准了这个设计方案,而这项浩浩荡荡的大工程自然也就开始动工了。
虽然,以上两种说法的接受度都非常的高,但是,还是有不少人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其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一个名叫杨青的人。关于此人,他留下的资料就更加的少了。相关史料上有关他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泥瓦工出身,并且,他的名字也是御赐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紫禁城初建的时候,应该是蔡信和杨青两人起到了主要作用。但当时二人都已年事已高了,做事起事来难免有几分力不从心。因此,当年纪轻轻,而又天赋卓越的蒯祥进京后,表现其出了其卓越的计算能力和绘画技巧,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重用。
之后,他则渐渐的参与到了设计和建造工作中去了。并且,我还想说的是,能够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三人虽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工程中,挥洒下了无数汗水的工人,以及最终决策和审核的官员,也是功不可没的。
常言道:“独木难支,孤掌难鸣”,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并非某人个人之力,应该是他们集体的功劳才是。
参考资料:
【《明史》、《紫禁城的建造者》、《紫禁城名称考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