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年间,人们怎样判断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和运势?在无数江湖方士的尽力推动下,面相成了最常见的判断标准之一。
不过这种标准因为偏向迷信色彩,所以现如今能接受的人并不多。对此,不妨看看老祖宗的另外一番忠告。
命苦之人如何一看便知?或许能从他自带的一些性格特点来分析一二。
好高骛远其一,倘若某个人好高骛远,那么此人未来的人生发展,多半会比较曲折。
有远大的理想是好事,可在实现远大理想与目标之前,一定要先检视自身有没有这个能力。倘若连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么无论多么值得称赞的理想,终究只是白日梦罢了。
以篡汉的王莽为例,尽管被胡适先生称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可他最终却依旧因为自身好高骛远的行为,而走向失败。
暂且不谈王莽篡汉的行为是否正确,就他建立新朝之后的所作所为,不太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
哪怕他的本意是改变天下民生,也不能以直接忽略绝大多数权贵的利益,来完成这件事情。的确,行动上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毛病,可运用到实际中,必将受到极大阻力。
当改革失去社会基础和行政基础,王莽不得已朝令夕改。得罪了权贵,百姓也不支持他。
曾经民间争相称赞的官员,后来却变得人人喊打。这不仅是时代的局限性影响,同时也是王莽自讨苦吃。
秦国为何能统一六国,不是秦始皇个人有多么厉害,而是奋六世之余烈后,最终积累出来的力量。王莽想要做出改变,也根本不可能仅用一个朝代的时间就完成。
或许他只需要打下基础,为后来人改革争取时间,埋下伏笔,同样有机会取得成功?
矛盾愈演愈烈,王莽也为他好高骛远的行为付出代价。王莽如此,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老祖宗忠告,若是身旁有人有着好高骛远的特征,能劝则劝,不能劝则尽早远离。
斤斤计较其二,则是喜欢斤斤计较的人,这类人无论做啥事情,都必须要和你讲清楚算明白。
说好听一点,那是亲兄弟明算账;说难听一点,那就应该归纳到小气一类。倒不是脾气上小气,只是性格上不容易被人接受。
话说北宋初年,民间就有一家抠门的地主。花钱让农户们到家里帮工,并承诺要请农户们“食肉糜”。
农户一听不仅有工钱拿,还有肉可以吃,自然是高高兴兴地去了。结果第一天工作做完才发现,所谓的肉汤里面,只有肉沫油渍的味道,哪里有肉味存在。
等到第二天上工之前,某位农户才突然发现,原来这家地主所谓的请客吃肉,不过是在家中下人切肉的时候,用抹布一遍又一遍擦着案板。
下人把肉切好,案板上的肉沫也全被地主擦到了抹布上面。等到农户们快要结束一天的工作,地主就将抹布放到水里煮熟。
农户心中的愤恨可想而知,可地主偏偏强词夺理,说这就是请客的肉。斤斤计较到这等地步,着实荒唐。
地主倒是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沾沾自喜,结果此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人愿意帮地主家做工。久而久之,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也逐渐没落了下来。
损人不利己大户人家斤斤计较,尚且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更别说普通人斤斤计较,那多半很难交到多少朋友。好在上述这两种特征都还在正常人范围内,第三种特征才真的是接近病态。
常人很难想象,什么样的人会喜欢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毕竟这类事情对个人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因此得罪其他人,实在是得不偿失。
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还真就有人自己不好过,也见不得别人好过。就像明朝内阁首辅严嵩,哪怕对他本人没啥利益,也成天想着如何解决政治对手。
到了几近疯狂时,甚至还闹出了谋反和通敌叛国的嫌疑。身居高位而不思进取、不谋国事,反倒一心扑在党争上面。
要说严嵩无能,能够做到这个位置,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证明,可偏偏有着这种特征性格,实在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正如好高骛远一样,先辈们给出忠告,若是身边有这样的人,最好也尽早远离。免得这些人哪天将目标转移到自己身上,纯粹是无妄之灾。
今天我们聊聊秦始皇,原名嬴姓,赵氏 ,名政,又称赵政 、祖龙。历史上分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他创下了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但也因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遭差评,逼死相国吕不韦说他残暴寡情,面对尉缭的辱骂和轻视,他却胸怀宽广不计前嫌,重用有用之才。嬴政从出生起便在敌国做人质,亲爹身份不明,亲妈风流成性,13岁即位21岁亲征遭人背叛又顺利平叛,接着用八年统筹备战,十年一统江山,称帝17年间大搞基建,百姓怨声载道,爱上巫术迷信,乞求长生不老,修阿旁宫,因为自己的宫殿太小,不管秦始皇怎么饱受争议不可否认的是,他终究是千古一帝。
先说说嬴政的身份之谜,故事要从商人吕不韦的一次从商说起,吕不韦年轻时游走于列国之间经商,偶然结识了在赵国作为政治人质的子异,出于商人的直觉,吕不韦察觉到了子异的价值,纯正的王室血统,认为他以后大有前途,就决定把自己能歌善舞的小妾送给了子异,准备未来给自己换来个官位。
也就是因为这样,嬴政的生父就成了谜,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翻译:姬把自己有身孕的事隐匿起来,孕期到了的时候,生下儿子政),所以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但根据《史记.吕不韦转》的集解,【期,十二月也】如期是指12个月,那嬴政绝对是嬴异人的孩子,而不是商人吕不韦的,赵姬和嬴异人在一起两个月左右,有了身孕,然后十月怀胎生下了嬴政,那么是符合12个月的时间,嬴政是秦庄襄王之子的事实就可以实锤。如果赵姬嫁给子异后12个月后才生下娃,现在医学认定妊娠四十四周是人类的极限,所以根据这些可以得出个结论就是《史记》有误。
再说说秦始皇为什么选用郡县制,采纳李斯的意见,这就是因为秦始皇不像周武王和刘邦有正常的家族亲情和友情,秦始皇根本无法实行分封,秦始皇生于赵国九岁以前都是在赵国邯郸长大的,3到9岁这6年可以说是死里逃生,这对他的性格是有影响的。燕太子子丹是嬴政的玩伴最后派荆轲刺杀秦王,这种经历的人怎么会相信亲情友情,一则他的儿子还小,俗话说儿子随他娘,对娘感情深,而且他们的娘都是6国的公主,其中他的舅舅,有些人就恨透了秦始皇,所以秦始皇对他们的儿子也没有正常的父子之情,秦始皇称得上孤家寡人,没有条件进行分封,一旦分封就可能在打回来。
再说说秦始皇备受争议的事情,秦始皇是中华大地上的基建狂魔的初代,那时候他就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富先修路,秦直道长700多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最快只要三天就能从咸阳到蒙古,能尽快阻止匈奴的进犯,而道路的开通就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道路在后世裨益众生,论军事上快速支援,还是西域和中原形成草原丝绸之路。修路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工程,与修路一样的还有修建长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侵略,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镇守国界。秦始皇最大的争议之一就在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小时候我妈妈就老讲孟姜女哭长城,年幼的我也觉得秦始皇就是个暴君,后来才知道孟姜女的故事跟秦始皇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会秦始皇甚至还没出生,经过古人的脑洞大开和不懈努力,故事从春秋战国到了秦朝,到了明朝征兵修长城百姓苦不堪言就开始找秦始皇背锅。《左传》中齐庄公到临淄杞良妻家里吊唁的故事。便彻底变成了孟江女哭长城,但是故事能这么编也确实反映了一个事实 就是修长城确实劳民伤财。
从战争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投入军事是一个经济账修长城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不修长城匈奴入侵百姓还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跟俄罗斯发展军事一样 要么牺牲经济要么被人入侵而且在古代交通极为不发达的情况下想要运输一袋粮食到前线最起码要消耗几十袋粮食,人要吃饭马也要吃饭成本实在太高,秦始皇认为修筑长城是最经济的选择,抵御匈奴的入侵也减少边境的其他军事投入。
只不过匈奴的铁骑没有孟姜女哭长城来得生动,秦二世亡后,历史只能交给后人书写,后人往往会批判前朝来借古风经所以秦始皇的风评也就差了,但这事也确实是劳民伤财。再说焚书坑儒,焚书的实际倡议者是李斯,并不是秦始皇,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寻找求生算命,宣扬长生不老的人,为他炼仙丹,但终究没有结果,这些法师们为掩盖自己的无能,开始诋毁皇帝,嬴政一怒之下才处置了这些人,所以坑儒坑的不是儒家子弟,而是这些求神算命的人。纵观秦始皇的一生除了逼死了权力大的吕不韦,没有对任何一个功臣下手,对大臣的包容秦始皇可以算是一位仁慈的皇帝。不管秦始皇怎么饱受争议,不可否认他终究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