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是靠人的梦来卜吉凶的一本于民间流传的解梦书籍,共有七类梦境的解述。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成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即是周公旦。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梦,是窥探内心的一面隐秘之镜,是另一种虚幻却真实的人生体验。正如庄周梦蝶,我们常常会被奇异怪诞的梦境所震惊,并感到迷惑。它意味着什么?它在暗示些什么?梦是窃听自己潜意识和意识相互交流的机会,它为人们打开了通往自我整合的大门钥匙。梦是一种奇异现象,而做梦的经验,也是人所共有的。但在人类文化中,无论古今中外,对梦的了解,始终是一个谜。
梦,既真实,又虚幻,既神秘,又令人着迷。梦里有光怪陆离的画面,有今人,有故人,有好,有坏。几千年来人们追寻梦的真谛,希望从梦中得到指引。有一本著名解梦著作就是《周公解梦》,书中解释不同梦境,预测祸福。
解梦大全—《周公解梦》《周公解梦》,是根据人的梦来卜吉凶的一本解梦书籍,它对人的不同种类加以解释,把梦作为判断吉凶祸福的指引。此书在民间的流传甚广,时至今日,也会有人以此解惑。书中写出种种梦境,并针对不同种类梦加以解释预测吉凶。
《周公解梦》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生活篇、情爱篇、文化篇、身体篇、神鬼篇、动物篇、植物篇、建筑篇、器物篇、山地篇、天象篇、其它篇等。内容丰富有趣,但是其中的道理与预测的准确性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公其人此书中的周公,即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是兴周灭商的功臣之一。
历史上对其评价颇高,几近神话,在政治、军事、思想方面都极高的成就,儒家学派极将周公与孔子称为二圣,地位比孔子还要高,被尊为儒家“元圣”。
更有观点提出,华夏文明从周公开始,周公等一些创造的礼仪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与周公有关的事件特别多。
为什么是“周公”解梦孔子以周公为榜样,视周公为努力的方向。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周公时常出现在孔子的梦中。
孔子衰老时感叹:“甚矣吾衰也!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大概意思是:“哎,我老了,恐怕以后再也不会梦见周公了,再也得不到他老人家的教诲了。”
孔子感叹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隐含深意是说当时社会的礼乐典章制度遭到了破坏,从而借此间接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周公在孔圣人梦中频频出现,显示出周公对孔子的影响以及对儒家文化的重要性,最后也不可避免与梦联系起来。
另外,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为中华文明源头,孔子经常梦见周公,一是表达他对周公的敬仰之情,二是表达他对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的向往。
孔子梦周公,后世的人以讹传讹,逐渐发展成了周公能解梦,于是又有了民间流传的《周公解梦》之说。
写在最后:梦,一直都是非常神秘的,受制于科技的水平,在过去往往把梦看成是神的指示或吉凶预兆。用一本书解释不同梦境,强行解析人的未来祸福这本身就略显随意。
随着对大脑等器官研究加深,梦的真实情况也逐渐被人了解,梦并不具有预测人的未来祸福的能力。
梦虽然不能预测吉凶,但不管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有梦想。敢于做梦,万一实现了呢?
周武王在完成灭商大业,分封诸侯之后,不久就病逝了。武王死后,其子姬诵,也就是周成王还很年幼,所以武王弟弟周公旦受命辅政。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王国维先生曾说周公制礼作乐是商周之间的文化变革,称之为周公革命。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世界的礼乐文明基础,而其制礼作乐发生的时间是在他辅政时期,所谓的“辅政”是不是“摄政”,甚或是“践祚”呢?换一句话说,周公有没有当过天子,或者说他想不想当天子呢?
周公
先秦曾有一本奇书叫《尸子》,原书早就没了,《汉书·艺文志》在杂家类上曾经介绍过这本书,也介绍了“尸子”这个人,他“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看来尸子是有点偏法家的,还当过商鞅的老师,商鞅被车裂之后,尸子逃入了蜀地。西汉刘向在《荀子书录》中说尸子“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
偏法家的人一般都会写出挑战我们今天三观的东西,《尸子》中就说“昔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践东宫,祀明堂,假为天子。”这里说的就是成王年幼,周公践祚,而且“假为天子”,即是代理天子。
周武王
战国时候儒法之间的荀子说的就更直接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逸周书·明堂篇》中也说:“······武王崩,成王嗣,幼弱,未能践天子之位,周公摄政君天下,饵乱。”
先秦很多古籍都记载过周公称王,大多数都认为周公干了七年代理天子。
根据现在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解读,周公在西周初年执掌大权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摄政也是存在的。但是,周公有没有称王,为什么称王,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后世儒家解释周公当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时候,有两个理由:其一是成王年幼;其二是国势维艰。西周青铜器
成王年幼和国势艰难,周公才能摆脱篡位的恶名,成为儒家的表率。成王真的年幼吗?成王年幼的说法最初来源于《尚书·周书》中的“孺子”之称。儒家做注的时候说“孺,稚也。稚子,成王。”
汉代儒生甚至把“孺子”解释成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孩。《史记·蒙恬列传》中引述过蒙恬的话:“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
上述这些说法都有很大的问题。《史记·鲁世家》里面说“成王少,在强葆之中”,但是下文突然来了一句:“成王七年······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如果七年前在襁褓之中,七年后就能听政,这成王是什么超能圣王吗?
周成王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孺子”的解释!清代学者崔述曾经对“孺子”做了解释:“有大夫之嫡子而称为孺子者”;“有未成乎大夫而称为孺子者”;有“亲之、少之”而“以孺子称之也”。后来又有人考证,诸侯以嫡长子为继承者,可称为孺子;“诸侯之非嫡长子而拟用之继位者,亦可称‘孺子”;“业已成年而居丧三年未满者亦称“孺子”。
很多学者推论,“孺子”是周代的习惯名词,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称成王为“孺子”,因为其丧服在身而未成君主,而并非是年幼。考古大家陈梦家说“武王灭殷已过半百,则成王即位当早已成年”。
周公辅周成王
所以说,周公摄政并非因为成王年幼,而是他想摄政!下面呢,是不是称天子呢?周公是儒家历史话语中的圣人,但是任何被赋予圣人光环的人都值得被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