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万物的宇宙造物者,这是我们人类无法理解却又无法否认的存在。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科学从来不会证明宇宙的神秘存在,但也不会否认这种存在,因为科学只是一个人类有限的智慧和能力。” 杨振宁教授的言论让我们想起这句话,他如此坚定地表达自己对宇宙造物者的信仰,让我们重新审视起这个宏大的话题。
杨振宁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科学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他的演讲和文章中,引用《圣经》中的经文,表达了对神的信仰。这种信仰源于科学家对自然万物的探索和对宇宙的启迪,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对宏大自然前沿的思考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宇宙”这个词汇,代表无限的可能和想象。我们的宇宙,恒星与行星环绕,星云和黑洞交织,人类与生物在其中演绎自己的生命。然而,我们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只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阅读太空探索历史,还是研究宇宙学知识,都没有到达一个统一的观点。在对“宇宙造物者”存在与否的争论中,杨振宁教授认为:“虽然我们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我们无法证明它的不存在。”
或许是因为宇宙太过庞大和复杂,使人类的智慧远远不能涵盖它所有的奥秘。自然是最美和最神圣的艺术作品,它的复杂性和精细性远远超出人类的智力能力范围。一方面,人类能够利用科技不断学习宇宙的智慧。我们通过电磁波望远镜观察星河,通过暗能量探测器来了解空间的结构;另一方面,在科学的视角放到人类不足以理解之余,信仰可以成为一个寻求宇宙能量对抗分割的途径。
杨振宁教授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公开声明,他相信造者是存在的,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奥妙无穷。光靠自然规律随机的组合成一个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件概率极小的事情。当然在他口中所描述的造物者并不是大家脑海里所提到的鬼神之类的有人外表的生物。他很有可能是以另外一种超出我们人类现有认知的形态存在。杨振宁教授还说在他20岁的时候,他还信心满满,试图用科学去证明一切,但是随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随着自己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发现这个世界的奥妙无穷,并不是完全可以用科学去解释的。
在之前的话题中,我们曾经给大家介绍过热力学第二定理。宇宙中的任何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约束,那么这个物体一定不会从混乱自发的变为有序状态。而熵增定律也是自然界任何一种物体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任何事物最终都会走向无序。最终都会死亡。那么大家反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不正是从一个无序状态逆向的变为一个有序状态的世界吗?这种外力又是从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是机缘巧合吗?难道真的只是自然界自发形成的吗?这是不是已经违背了我们现有的物理定律?如果没有违背现有的物理认知,那么这个逆向的变化现象一定是受到某个外力的干扰,而这个外力很有可能就是我们所无法看到,无法理解的造物者形象。
可是,这样的信仰是否能被科学证明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禁回首到十六世纪上半叶,信仰与科学碰撞下的情景。当时,人们对观察自然有了更多的热情,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新的学科得以诞生,对自然珍惜还包含了对神的崇拜。因为当时的科学,还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比如,实验测得的质量不能守恒,为了保证定律,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外在的力,即神的作用。那时的科学家,对神的信仰看做是自己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相信神科学可以相互补充。在我们如今追求科技的年代,科学领域的断言和发现实际上也包含了一种崇尚。
换句话来说,信仰和科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寻根的过程。它们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排斥关系,相反,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想象成倒置的“Y”字形,即用一个点来表示信仰和科学,而两条分叉的线条则象征着探索自然的过程。在现代的科学体系中,信仰的复杂性也包含了我们立足于科学的一种桥梁,让我们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更加真诚,更富有接纳性。
在杨振宁教授看来,科学以一种定量化的方式研究自然法则,而信仰则更关注人文价值观念。这种差异,使二者有着不同的思考和分析过程,但他们始终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帮我们更好的探索自然。或许,杨振宁教授之所以对"宇宙造物者"信仰如此坚定,源于他精通物理和数学的阐述,加之深入许多民族和文化,对人类对于宇宙意义的思考。我们想,这个坚持真正显现了科学和信仰所要表达的点,真正捕获了科学和信仰的核心价值,进一步可以推动我们摆脱对于“宇宙”这种概念的狭隘认知,打开一扇更加广阔的人类智慧和精神的门。
其实在科学界不乏这种像杨振宁教一样的科学家。他们因为自己的见多识广,因为自己的科学知识丰富,从而越发相信造物者的存在,其中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就讲到了晚年时期也进入到了神学领域的研究。
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两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众多杰出的贡献。然而随着他们越来越接近生命终点,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神学领域的研究。这是为什么呢?
牛顿在其科学研究中发现了自然规律的存在,他相信这些规律的存在意味着上帝的存在。同时,他也相信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上帝。因此,牛顿在晚年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圣经和神学,试图从神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规律的存在。他写了许多有关宇宙构成的和解释圣经中神秘事件的论文和著作。
同样,爱因斯坦虽然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但在他后期的研究中开始关注更广泛的哲学和信仰方面。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对人类和平和它们信仰的意义变得更加着迷。他认为,当科学无法回答某些问题时,信仰可以提供一个非常有力的解答。因此,爱因斯坦开始研究犹太教神学,试图借此来理解他对宇宙和人类真正的意义感兴趣的问题。
在他们的生命的末期,他们可能也开始思考有关死亡和生命意义的问题,这或许也是他们加深研究的一个因素。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探索了所有可能的角度,拓宽自己的思路,寻找对于如何在科学和信仰方面相互协调的问题的答案。
牛顿和爱因斯坦之所以研究神学,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和信仰可以和谐共存,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探索所有可能的角度,寻找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科学和信仰之间的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包括将信仰视为一个驱动力,来理解科学和当前的世界。
大家反观我们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其实从人类进化的这几百万年整体来看,近百年的科技发展历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依然要理性的看待科学的道路,人类现在只是才刚刚起步而已,仍然属于科学探索的初级阶段。而整个宇宙用我们现代人类的认知来分析,它是一个无限的空间。用有限的科学知识去分析无限的空间似乎看起来非常可笑。科学也许永远都没有尽头。这个宇宙也许永远都没有尽头,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样的科技程度,对于整个科学进程来说,对于整个宇宙尺度来说永远只是一个基础阶段。而这个时候用信仰去填补没有达到的科学领域似乎就可以让人感到更欣慰一些。
造物主为何创造宇宙,造物主真的存在吗早先科学家大多数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无穷质量的奇点大爆炸而产生,大爆炸产生了质子、中子、电子、中微子等各种微粒子,这些微粒子经过相互力的作用逐渐组合成了现在的星云、星团、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但很多科学家最后都相信了神学,承认了造物主的存在,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牛顿,以及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爱因斯坦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人类认识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增加,这个圆圈会越来越大,但同时接触到圆圈外的未知事物也越来越多!当圆圈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未知便让人相信了造物主的存在,其中包括爱因斯坦本人。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诚然,对于受过高等教育,享受着科学带来的辉煌文明的我们而言,神学的说法似乎站不住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宇宙是浩瀚的,宇宙中存在了太多未知的事物等待人类去发现和探索。但遗憾的是,每当我们认知到新事物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更多的未知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永远没有尽头。假设神真的存在,他们如今又去了哪里呢?根据科学家们的推测,宇宙并不是单一的,空间也存在多个维度,高维度空间里的生命可以对低纬度空间里的生命随意掌控,也就是说,高维度空间便是低纬度空间的“造物主”。
爱因斯坦、牛顿、杨振宁为什么承认造物主存在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和牛顿是两位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爱因斯坦和牛顿在晚年的时候都陷入了神学的怪圈中不能自拔,甚至承认了造物主的存在。
不仅如此,许多科学家都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也公开承认了造物主的存在!难道这些伟大的人物发现了什么秘密吗?
对于伟大的科学家而言,他们对宇宙的了解远非我们常人所能及。才让他们认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因为如此浩瀚的宇宙又如此有规律,有造物主也没什么不正常!
假如我们用计算机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事实上这在如今的时代非常常见,科学家们甚至用计算机模拟整个太阳系的运转。毫无疑问,对于所构建的世界而言,我们就是造物主。
也许有人会说,计算机构建的世界是虚幻的,而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能够证明世界的真实性吗?其实并不能!你觉得世界是真实是一个概念,但你能够证明世界的真实则是另一个概念,感觉不能成为证据!所以严格来讲,我们的世界也可能只是一个超级计算机编制的虚拟世界。
而且,即便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就不能存在造物主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通俗意义上来讲,我们的世界只能算是一维时间加上三维空间,对于科学家理论中存在的高维生命而言,创造我们的世界也许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如同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所言,世界或许真的存在一个造物主!也许当我们抬头凝望浩瀚宇宙的时候,他们正在我们无法触及的地方观察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