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和明清以来的白话文文学作品中,都是以「此」爲「這」,以「彼」爲「那」,在文言中并没有这样的用法,可见「這、那」是非常口语化的字词。那么,「这、那」的词源和来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汉语中比较抽象的意义,使用「象形、象意」的方法造字效率是很低的,或者根本就难以实现。所以,一般都会假借 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后来为了精确记录语言,不至于发生歧义,就加上「意符」成为「形声字」。
汉字中大部分形声字都是在假借字的基础上加意符而成的。这种形声化造字方式和演变趋势,在古埃及文、古楔形文中也是存在的。
「這」、「那」的意义比较抽象,从构字的偏旁部首来看,根本无法与意义取得联系,那么,「這」、「那」一定就是两个假借字,这就意味着只借用「這、那」的「音」和「形」,而「這、那」本义也就渐渐不常用,完全隐匿。
所以,本文所要考证的是「這、那」的本义,以及成为【指示代词】的演变过程。
首先,我们还是可以从「這」、「那」的构字部件结合传世文献进行分析。這:《說文》都没有收录,可见这个字诞生得很晚,最早见于南北朝《玉篇》: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4100)
如果从构字意图来看,這,从辵从言,可能本义是表示运动一类的意义,《玉篇》也指出「這」的本义是「迎」,这个意义的读音读若「彦」,但文献记载,「這」还有一个「之石切」,读若「只」的读音。
见下图辽代《龙龛手镜》引南北朝字书《玉篇》:
裘锡圭先生在他的《文字学概要》中专门分析过这个字:
(引自:文字学概要,2014修订版,商务印书馆,页208)
裘锡圭先生引陈治文先生的论文指出「這」是「適」的异体俗字,二者音同互通。
很显然,「這、適」都有「之石切」的读音,而且它们在意义上也是很接近的,「適」的本义是「往、去」,与「這」的本义「迎」很相近:
《說文》:「之也。从辵,啻聲。適,宋魯語。」 《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王逸注:「適,往也。」需要注意的是:「這」还有一个「同形字」,为「唁」的异体。「同形字」也即:字形相同,读音、字义不相同,「同形字」概念与「异体字」概念刚好相反。
「那」:从构字意图来看,有「邑」部,一定跟地名、方国有关,《說文》认为「那」是这个字的讹变,有些字符电脑显示不了,我用截图:
「那」的传抄古文字字形:
(引自: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冊頁.行:中633.2)
古今字形的演变过程: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4008)
所以,「那」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西夷国的国名。
段玉裁认为「那国」应该在四川。也即古羌国「冄駹」,「冄駹」之「冄(冉)」与「那」是一声之转的「古今字」,但他引证一些文献分析后认为,似乎楚国也有一个地方叫「那」。
另外,文献记载安定郡有朝那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平凉,也有可能是「古那国」。
综上所述,考证结论为:1、「這」的本义是「迎」,读若「彦」,另一个音【之石切】,读若「只」,这个音被假借为「指示代词」。「適」也有读若「只」的发音,也被假借为「指示代词」,由于二者读音相同,在假借义「此」上通用,所以,「這」可以视为「適」的异体俗字。
「這、適」都被假借表示指示代词,因为「這」的形体较简单,比较常用,最后固定下来,也就是一个早期假借字不固定,后来固定下来,「這」行而「適」废。
在使用「這」以前,表「此」意的代词有「者、遮、只、赭」等等字,以「此」爲「這」在唐宋以后完全固定下来。,
学者袁宾等的论文《论佛经中的 “这” 是近指词 “这” 的字源》的考证分析,「這」假借表示【指示代词】可能最初来源于佛经。
2、「那」的本义是古地名,至于到底哪一个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在没有详考以前,我也无法确定,段玉裁的答案,可自行选择一种。
正如上文所言,「冄(冉)」与「那」是一声之转的「古今字」,故「那」的本字是【冄(冉)】。
以「彼」爲「那」在唐代已经非常常见,如:如:齊己〈道林寓居〉:「青嶂這邊來已熟,紅塵那畔去應疏。」
3、假借「這」「那」表示【此、彼】,在文字学中叫做:「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用法形成的时间很晚,应该是在唐宋之间。
---------------------------------------------
参考资料:陳治文. (1964). 近指指示詞 “這” 的來源.
徐时仪. (1999). 指代词 “这” 来源考.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58-62.
袁宾, & 何小宛. (2009). 论佛经中的 “这” 是近指词 “这” 的字源. 语言科学.
偏旁部首很多本身就是独立的字,有自己的读音,只不过现在不当字用了。
一画
丨:读“竖”(shù),就是我们最常读的音;读“一”(yī),横过来了,是姓氏;读“衮”(gǔn),意为上下相通,引而上行(从上往下写);读“退”(tuì),此时从下往上写,引而下行。
亅:读(jué),这个部首《现代汉语词典》没有了。意思是鱼钩上的倒须钩。
乛:读(yǐ),同“乙”,《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个部首包括了“乙”“乚”“⺄”和“勹(无撇)”这些偏旁。
一:读(yī)。丿:读(piě),古同“撇”字。乚:读(háo),古同“毫”;(yǐ),古同“乙”。
⺄:读(yǐ),同“乙”部,俗称“横折斜钩”或“横斜钩”。
二画
冫:读(bīng)古同“冰”,俗称“两点水”。刂:读(dāo),同“刀”,俗称“立刀儿”。
勹:读(bāo),古同“包”,裹也。其义由“包”表示。
匚:读(fāng),受物之器,部首读三框或区字框。匸:读(xì),掩藏。由于二者非常接近,中国大陆和韩国将“匸”并入“匚”;日本仅常用汉字合并,如区、医、匿等,不常用的如匾、匼等仍然用“匸”部。
阝:读(fǔ),同“阜”。用作偏旁。俗称“左耳刀旁”,又称“左包耳”。做右耳刀旁本是邑字,简化后变成了右耳刀,
丷:读(bā),古同“八”。卩:读(jié),古同“节”,俗称“硬耳刀”。
冂:读(jiōng) ,城外,郊外,野外。冖:读(mì),古同“幂”,覆盖。
凵:读(kǎn),古同“坎”;(qiǎn),张口。
亻:读(rén),同“人”,俗称“单人旁”“单立人儿”。
厶:
亠:读(tóu)。⺈:读(xiàng),会意字,表示人站在山崖上,很高。
⺋:读(jié)。㐅:读(wǔ),古同“五”。冖:读(mì),古同“幂”,覆盖。
三画
艹:读(cǎo),同“草”,俗称“草头”或“草字头”。
彳:读(chì),小篆象“行”,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俗称“双立人儿”“双人旁”。
巛:读(chuān),古同“川”;读(shùn),同古文“鬊”字。
辶:读(chuò),源于“辵”(chuò),俗称“走之底”,简称“走之儿”。
廾:读(gǒng),意为两手捧物,即今“拱”字。弋:读(yì),本义是小木桩。
彐:读(jì)或(xuě),彐本作彑,豕之头;曾作“雪”的第二批简化字,于1986年停用。
彑:读(jì)。宀:读(mián),意为房屋,引申为覆盖,俗称“宝盖儿”或“宝盖儿头”。
犭:读(quǎn),同“犬”,俗称“反犬旁”“犬字旁”。
彡:读(shān),须毛和画饰的花纹;(xiǎn),毛长。
饣:读(shí),同“食”。扌:读(shǒu),同“手”,俗称“提手儿旁”。
氵:读(shuǐ),同“水”,俗称“三点水儿”。幺:读(yāo)。
纟:读(sī),同“糸”,俗称“绞丝儿旁”“乱绞丝儿”。
兀:读(wù),高而上平,高高突起;形容山秃。泛指秃;读(wū)〔兀秃〕也作兀突。水不凉也不热。
忄:读(xīn),同“心”,俗称“竖心旁”,简称“竖心儿”。
尢:读(wāng),同“尪”;读(yóu),同“尤”,姓。
夂:读(zhǐ),意为从后至;读(zhōng),古同“终”。
廴:读(yǐn),古同“引”,开弓;长行。读(yìn),延。俗称 \"建字底\",简称“建之儿”。
⺌:读(guāng),俗称“小字头”。䒑:读(cǎo),繁体为“艸”。
四画
灬:读(huǒ),古同“火“;读(biāo),烈火。俗称“四点底”。
卝:读(kuàng),古同“矿”;读(guàn),古代儿童将头发束成两角的样子。
旡:读(jì),通炁(qì),打嗝儿。耂:读(lǎo),同“老”。
肀:读(yù),古同“聿”。牜:读(niú),同“牛”。
爿:读(pán),劈成片的竹木等。田地一片叫一爿;商店、工厂等一家叫一爿。
攴:读(pū),轻轻地击打;古同“扑”,戒尺。
攵:读(pū),古同“攴”。礻:读(shì),同“示”,俗称“示补旁”"示补儿"。
殳:读(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姓。
尣:读(wāng),同“尪”,中医指脚跛或胸背弯曲等。
爻:读(yáo),《周易》卦的长短横道。
爫:读(zhǎo),俗称“采字头”;读(zhuǎ),同“爪”。
⺗:读(xīn),“⺗”即“心”的变形。⺳:读(hǎn)。
五画
癶:读(bō),两足分张相背,行走不顺。歺:读(è),同“歹”。
疒:读(nè),倚,靠着;病。罒:(wǎng):同“网”。
疋:读(pǐ),同“匹”;读(yǎ),古同“雅”;读(shū),脚。
衤:读(yī),同“衣”,俗称“衣补旁”"衣补儿"。
六画
耒:读(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古代农具耒耜上的木柄。
缶:读(fǒu),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虍:读(hū),虎皮上的斑纹。覀:读(yà),同“襾”。
聿:读(yù),用在句首或句中,起顺承作用。
糸:读(mì),细丝;幺;微小;量词,丝的二分之一。读(sī),古同“丝”。
糹:读(sī),通“丝”和“糸 ”(mì)
⺶:读(yáng)。
七画
镸:读(cháng),古同“長”。辵:读(chuò),乍行乍止、走走停停。
豕:读(shǐ),猪。豸:读(zhì),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读(zhà)。豬、貓,繁体字明显不是一类,简化以后类型统一了,还变成犬类了。
八画
隹:读(zhuī),短尾鸟的总称;柘实;读(cuī),〔畏(wèi)隹〕,古同“巍崔”,高峻;(wéi)古同“惟”,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
十画
髟:读(biāo),毛发下垂的样子。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古又同“畅”。
鬥:读(dòu),“斗”的繁体字。鬲:(gé),鬲津(Géjīn),古水名,在今河北、山东;胶鬲(Jiāogé),殷末周初人。读(lì),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
十一画
鹵:读(lǔ),见“卤”。
十二画
黽:读(mǐn),努力,勉力;读(měng),蛙的一种,姓;读(miǎn),〔黾池〕古县名,或作“渑池”,战国时县名(今河南省渑池县西);读(méng),〔黾塞〕战国时要塞名,又称“黾阨”“黾隘”,(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南平靖关)。
黹:读(zhǐ),做针线;刺绣。
齊:读(qí);读(zhāi),莊重;嚴肅恭敬;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禮前整潔身心,以示莊敬;古人祭祀或典禮所居的宮室,所用的器物。
十五画
龠:读(yuè),古代容量单位,一龠等于半合(gě);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箫。
一年级
一、给下面的字分类。
二、比一比,再组词。
次( )丢( )新( )平( )找( )
吹( )去( )听( )干( )我( )
三、课外阅读。
好邻居
每天早晨,我都能听见花喜鹊的叫声。
我醒来就趴在窗台上,数一数大树上落下了多少只花喜鹊:一只、两只、三只……啊,一共有九只,比昨天又多了两只哪!
我真高兴,花喜鹊已经把我家的大树当成它们的家啦!
花喜鹊帮助大树除害虫,每天还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花喜鹊是我的好邻居。
1、短文共有( )小节。第二节有( )句话。
2、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
“我”的好邻居是 (谁)?
(1)大树 ( ) (2)花( )
(3)花喜鹊( )
一年:
一、
二、示例:
次数 丢失 新装 平时 寻找
吹奏 过去 听歌 干净 我们
三、1.四 两
2.(3)√
二年级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对号。
二、补全下面的词语,并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三、看图写话。
图上的小男生做了什么错事?小女孩对他所了些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吧!
二年:
一、
二、
造句略
三、略
三年级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选词填空。
再 然后 先 最后
植树时,我()挖一个坑,()把小树苗放进坑里,()培土,()浇上水,一棵小树就种好了。
三、课外阅读。
阿里的云
阿里地区的藏族老乡有个传统,(不管 不仅)是在路边还是在草地,你放下一件东西,(只要 还要)在上面压一块石头,这就表示这件东西(以 已)有了自己的主人,无论过多少天,是断不会有人动的。
在离开狮泉河去普兰的路上 我们把一个纸口袋装上一个面包 一个笔(纪 记)本 一支圆珠笔 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 并压上一块小石头 就这样 我们又匆匆地上路了
三天(以 已)后,我们返回来了。远远地,我就看见了我们三天前放在那儿的被风吹得忽闪忽闪的纸口袋。阿里的云是洁白的,阿里人的心地就像这高原的云。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断: ;
显眼: 。
(2)给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词,画“√”。
(4)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赞美了阿里人像白云一般洁白的心灵。
②以描写云的洁白来赞美阿里地区的自然风光美。
③阿里地处高原,所以这里的云特别白。
④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描写阿里人的心灵美。
(5)你要向阿里人学习什么?
三年:
一、玲珑 肥皂 娇软 透明 飞跃 破裂
二、先 再 然后 最后
三、1、一定 明显而容易被人看见
2、在离开狮泉河去普兰的路上, 我们把一个纸口袋装上一个面包、一个笔(纪记)本、一支圆珠笔,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并压上一块小石头。 就这样,我们又匆匆地上路了。
3、不管……还…… 只要……就…….
已 记 以
4、①赞美了阿里人像白云一般洁白的心灵。(√)
④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描写阿里人的心灵美。(√)
5、略
四年级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三、课外阅读。
猴子建筑师
猴子自称曾经向著名的建筑师学过技艺,在森林里就以建筑师自居。
猴子来到树下,看到喜鹊正在搭窝,它歪着头看了看,不由勃然大怒:“停下,停下,你这个笨蛋!巢口能朝上吗?应朝下,只有这样才能遮雨,懂了吗?”喜鹊愣住了。猴子叨念着:“笨蛋。”摇摇头,背着手走了。
猴子走到电山坡下,看见兔子正在兴致勃勃地打洞,它歪着头看了看,不由叹了一口气 唉 你的胆子太小了 挖这样小的洞 你只想到安全 万一你站着出来怎么办 应该挖大点 要有长远考虑 懂了吗 兔子蹲在那儿 ,迷惑地眨着眼睛。猴子唠叨着:“短浅。”摇着头,背着手走开了。
暴风雨来了,喜鹊进了窝,兔子钻进洞,只有猴子窜进树林,双手抱头缩在一棵大树下,任凭风吹雨打。
1、给第三段加上标点。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念叨( ) 疑惑( )
思考( ) 有名( )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勃然大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致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短文,用横线画出猴子根本不懂建筑的句子。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
一、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贫穷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
三、
1.加标点
猴子走到电山坡下,看见兔子正在兴致勃勃地打洞,它歪着头看了看,不由叹了一口气:“唉!你的胆子太小了。挖这样小的洞,你只想到安全,万一你站着出来怎么办?应该挖大点,要有长远考虑,懂了吗?”
2.找近义词。 唠叨 迷惑 考虑 著名 3.解释词语。(1)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
(2)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的样子。
4.找句子。
你这个笨蛋!巢口能朝上吗?应朝下,只有这样才能遮雨,懂了吗? 或者
挖这样小的洞,你只想到安全,万一你站着出来怎么办?应该挖大点,要有长远考虑,懂了吗?”
5.道理。
说别人容易,但自己不动手,还是一事无成。 不能光动嘴皮子,重要的是实干。
五年级
一、选词填空。
漆黑 乌黑
1.她的头发( )油亮,好像黑色的瀑布一样泻下来。
2.内洞一团( ),什么也都看不见。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到各地游历。( )
2.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 )
三、课外阅读。
给我一个承诺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路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一沓美钞(chāo)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
几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救了他。
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1.查字典,填写下表。
查带点的字
应查部首
再查几画
用“√”选解释
一沓美钞
①量词( )②多( )
酬谢
①敬酒( )②报酬( )
2.在文中,“给我一个承诺”中这个“承诺”是指:
3. 在骑马的男子帮助克雷斯后,克雷斯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承诺的?用“———”在文中划出。
4.当少年也说出克雷斯说过的话后,克雷斯的胸中为什么会涌起一股暖流?
5.读了这篇文章,我产生了许多感想。我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来。
五年:
一、1.乌黑2.漆黑
二、1.环游2.甲板
三、1.
2.“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
3.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
4.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自己同时也会得到幸福。因为克雷斯知道他说的话在被帮助过的人们中广泛转述,助人为乐已经蔚然成风,爱心是可以传递的,所以他很感动。因为他想起了以前的他,发生在山区里的事,想这位少年也是这样一直这样帮助别人的。(言之有理即可)
5.爱心是不需要回报的,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
六年级
一、仿写句子。
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花儿失去了营养;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 。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三、课外阅读。
__________
我家有一条瓷鱼,有趣极了。
这条瓷鱼是一条鼓眼金鱼,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中间滚圆饱满的地方是鱼身,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上面刻有鳞片,像一件衣裳,保护着鱼的身体。
瓷鱼的头很大,上面那对红眼睛,突鼓鼓的,像一对小灯笼。它睁大眼睛,似乎在看着你,又似乎在寻找着它的同伴。头的正面,是鱼的嘴,那嘴是圆形的,嘴唇突起,好像一张一闭,在不断哈气呢!
瓷鱼有一条细长的尾巴,分三个叉,像三条绸带在水中摆动,又像空中漂浮的几缕白云。
这条瓷鱼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样子( )把它平放着它像睡觉( )拿起来斜着看( )它似乎准备游向远方( )把它竖起来( )又像张开圆圆的嘴( )等着你给它东西吃( )把它侧卧着( )它似乎在不断地呼吸( )哈气( )提着它的尾巴( )它像在苦苦哀求你放开它……
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瓷鱼呀!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短文在写瓷鱼外形时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3、 给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文章中最后一句在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5、这是一篇( )体裁的文章,主要采用了( )、( )的写作方法。
6、用“﹏﹏﹏”在原文中画出与开头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
六年:
一、示例:鱼儿离开了大海
二、1.保卫黄河难道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吗?
2.阳光抚摸土地。
三、参考答案:
1、有趣的瓷鱼 2、鱼身 鱼头 鱼尾
3、 。 ; , ; , , ; , 、; , 4、总结、概括
5、说明文 列数字 打比方 6、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瓷鱼呀!
我是超人老师,每天为大家更新小学、初中资料。如果觉得好的话,记得关注我哦。
树和喜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和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只、种、乐”的字音,会写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能借助拼音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画面,感受语言的节奏,同时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初步懂得有了朋友才会有快乐,与朋友友好相处才会感到更加快乐幸福!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读书生字。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生字卡。(教师)
2.自学生字词,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学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树和喜鹊
请一名同学拼读课题,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交流。大家也比较熟悉树和喜鹊,出示一组图片:让我们看看树和喜鹊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
(2)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从 有 前 鹊 几 觉 单 安 睡 孤 后
3.认识多音字并指导组词:只 种 乐
4.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多中形式读。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1、2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进行四人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课文1、2自然段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具体指导。
4.重点理解词语:孤单。
5.引导学生看第一幅插图,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知道“孤单”的意思是:只有一个,孤独、寂寞,没有朋友。
6.再次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孤单”一词的含义。
7.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8.指名回答以上问题,全班讨论交流。
9.师过渡:树和喜鹊都没有朋友,它们都孤单,但是,后来呀,树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10.齐读课后最后一自然段。
(1)理解“快乐”。
(2)指名说原因。
四、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重点指导“招”“快”“呼”。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
3.师范写,生书空笔顺。
4.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自己书写。
(1)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具体指导。
本期编辑: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