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处女座

一双箸(一双箸的拼音)

时间:2024-01-19 20:52:43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第66期 福州漆箸:一双筷子的技艺创新与文化传承

福州漆箸传承。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东南网4月30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许多病菌都是通过筷子传播的,我们应该培养起用公筷的习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福州漆箸制作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天积极参与推广公筷的倡仪。他联合了多家餐饮机构、酒店共同推广使用公筷(勺),还制定了公筷的生产标准和规格。目前一批定制的公筷已陆续生产完成,并在餐厅里铺开使用。张国天已经在漆筷行业专研了40多年,他表示,疫情当前提倡并推广公筷对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杜绝病从口入。

张国天生产出的公筷款式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筷子在福州有一个别样的名字,叫漆箸,俗称漆皮筷子。筷子上融入福州的脱胎漆器工艺,在中国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直到2007年,福州漆箸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筷子的发源地在中国,中国漆箸传承地在福州。” 张国天对漆箸有很深的情结,多年来一直致力弘扬筷子文化,在传统的漆箸工艺上不断进行创新,目前他正积极将漆箸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小学艺,见证福州漆箸兴衰

张国天在“磨砂”。受访者供图

漆箸在福州的历史悠长。史料记载,2200多年前闽越王无诸在福州建冶始逐渐形成制箸技艺。称“筷子”为“箸”,始于汉朝,唐朝时称为“筋”,明清时由“快”到“筷”。自汉唐以来,福州人一直称筷子为“箸”。

清光绪年间,福州漆筷进入鼎盛时期。据《福州市名产志》记载,清朝至生产漆筷较为著名的店家有“蒋兴记”“杨春盛”“蒋德兴”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于1954年成立了台江竹器社大量生产漆筷;1958年,台江竹器社、第六脱胎漆器厂漆筷车间、第五脱胎漆器厂漆筷车间合并成立福州漆筷厂。

张国天1956年出生在仓山区盖山镇齐安村,这里过去被称为“筷子村”,村里每家每户都在生产筷子,张国天的父亲就是筷子厂的一名艺人。当时,工匠们还将脱胎漆器的台花、晚霞、赤宝砂等漆饰工艺融入到了漆筷上,使福州漆筷更具地方特色。产品采用毛竹、楠木、天然大漆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造型美观、工艺精良,而且耐高温、不变形、不脱漆。

“过去闽江水运发达,生产筷子的原材料竹子从闽北地区通过闽江运送到了福州。” 张国天说,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便利,福州漆箸产品很快就销售到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福州漆箸曾经是海关出口的一个科目,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走向世界各地。

张国天见证了福州漆箸的盛衰历程。“以前筷子有圆筷和方头筷两大类,色彩单调,主要是红黑两色,但很有文化特色,百家姓、十二生肖都融入到筷子里。”张国天从小就喜欢琢磨筷子,十几岁起和哥哥一起学习制作漆箸,高中毕业后,进了筷子厂学习工艺制作,师从福州漆箸手工技艺大师潘意香、蒋依妹,1985年被提拔为厂长,上世纪80年代,他创办了一家筷子工厂,至今已经坚守了40多年,被业界称为“筷子大王”。

在张国天的记忆中,上世纪末期,福州漆箸作坊遍布乡村,当时福州有六大筷子厂,筷子支撑着福州经济的发展,经常有绿皮火车拉着筷子运往国外,福州筷子的产量占了全国的80%。2000年后,福州筷子厂接连倒闭,张国天经营的天天筷子厂是福州目前为数不多生产漆箸的民营企业,并一直坚持生产漆箸产品,产品90%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匠心打造, 筷子也能72变

张国天在“打底漆。”受访者供图

福州漆箸经过千年的传统和演变,目前种类繁多,多式多样。张国天随手拿起一双漆箸告诉记者, 漆箸看似简单,技法却很丰富,有凿、刻、划、描、嵌、绘等等,从毛坯到最后成品,需要经过选坯、拉漆、晾晒、印花等20多道工序。

“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要用匠心去打造,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张国天告诉记者,通常做一双普通的漆箸要15天,如果工艺再复杂一些,得花1个月以上。经过高温脱水的筷子毛胚要检出弯曲、尺寸误差的用料,再打底漆,以中国生漆调制出瓦灰,完整覆盖毛坯筷的孔隙。底漆经晾干后,直接覆上中国生漆,漆面晾干后,用水磨法磨光表面。

他表示“印花”是漆箸的一大特色,运用了脱胎漆的髹蚀技法,给普通筷子印上纹样装饰,可以表现各种题材的人物造型和山水美景,赋予筷子生命力。印花完的筷子还需要再上漆,用透明生漆覆膜,保护装饰纹样。

早期上漆以刷把涂抹,不但费工且容易出现厚薄不均,为此,张国天研发了一种“拉漆”装置,在槽型漆盒一侧配备特制橡胶片,筷子尖头插入沾上生漆之后退回,就可以完成工序。

张国天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一双双小小的筷子在图案、色彩、款式、造型、花色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别看筷子小小的,在工艺上有很多讲究。”张国天拿起一根六角筷说,这种造型的筷制作工艺比普通筷子复杂很多,纹落有立体感,拿起来也更有手感,同时有止滑功能。

他还先后研发了中华筷、传统筷、文化筷、工艺筷,礼品筷,还有便于携带的卫生便捷筷等数百种筷子。一款情侣筷,筷身涂绘喜庆的红漆,加上巧克力和鸳鸯筷架,包装精美,曾在情人节期间热卖。还有一款日式“指甲筷”,尾部斜切处形似指甲;与寿山石融合制作的“中华筷”,尾部则嵌着寿山石。

张国天在福州订立使用公筷(勺)的倡议书。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疫情发生后,张国天就着手制定公筷的生产标准,记者在刚生产出一批公筷上看到,筷子颜色做成绿色,体现环保,在筷子上印有“公筷”字样。张国天告诉记者,公筷的规格是长度26CM,以便顾客更好地区分,还根据每家餐饮企业的需求印上餐厅名字。

拟建博物馆,传播中国筷子文化

张国天在漆艺车间指导“拉漆”工序技术。 受访者供图

在张国天经营的天天筷厂里没有流水线,都是靠着老匠人用手工完成各道工序,工厂过去最高峰时有800多名工人,如今只有70多人。2007年,福州漆箸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项目保护单位设在张国天的工厂。于是他着手对核心技艺制定工序标准,抓紧培养后继人才,目前他培养出的徒弟有28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等全国不少地方。

天天筷子厂每年都会迎来不少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和DIY体验,张国天希望把筷子当成“教科书”融入到桌面教育上,并提出了“妈妈教我用筷子”的概念。他说,妈妈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在教孩子用筷子吃饭时,一双筷子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教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像筷子一样,团结友爱,还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人顶天立地。

“饭桌上可以教孩子很多东西,从小告诉他们一粒米就是一滴汗。桌上的美味,都是爸妈辛苦劳动得来,要懂得爱惜,学会勤劳。还可以教他们爱心和孝心,妈妈夹菜给孩子是爱心,孩子夹菜给爷爷奶奶是孝心。” 张国天说,筷子承载着我们的甜酸苦辣,努力的时候“粗茶淡饭“,成功的时候”山珍海味”。

在张国天看来,漆箸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传统的礼仪风俗、宗教思想、民间艺术融为一体。“一双筷子,不仅是餐具,还是艺术品,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许多前人的智慧。”为了能留住筷子的文化记忆,张国天还利用去全国各地旅游、出差的机会,收藏各朝各代、各式各样的筷子和筷笼、筷盒,共计收藏了2000多件(套)作品。

张国天收藏的筷子,材质丰富多样。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在福州仓山区阳岐路的筷子陈列馆里,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筷子琳琅满目,按照材质与年代分门别类,材料有银、陶瓷、檀木、玉、牛骨、青铜、竹木、象牙、贝壳等,年代上有汉唐宋元明清的,有魏晋南北朝的,也有近现代的。

镇馆之宝是一双刀筷,盒子里面有削羊刀和一双筷子,“这是到西安出差时,在一家古玩店发现的,花了三年时间才收回来。”张国说,这双刀筷刚收回来时保存得还很好,盒子上美丽的花纹以及金丝都很鲜艳,但自己缺乏保存经验,现在刀筷已经被氧化,很可惜。

记者还看到一双象牙筷,头部有一个弧形的角度,看起来像毛笔。张国天告诉记者,古人吃饭被骨头卡住喉咙时,就会用这种筷子挑出喉咙里面的骨头。

“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将藏品捐出去,让社会共享。”年过六旬的张国天最大的心愿是能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国漆著博物馆,融入体验、教学等内容,全方位展现漆箸工艺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工艺流程等,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漆著,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筷子文化。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