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红色的起点》演出剧照。
话剧《红色的起点》演出剧照。
8月17日,观众观看话剧《红色的起点》时在剧场大厅合影。 王昊宸 摄
当新时代青年演员扮演一百年前的优秀青年,会说什么?用当代审美去诠释红色体裁,会表现什么?当我们站在今朝百年后回望他们,会想什么?
8月17日晚,在国家话剧院剧场开演的话剧《红色的起点》一一回答这些问题。“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北李南陈”相约建党,开启了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
《红色的起点》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在2021年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的重点剧目,这次再登国家话剧院的舞台,5天连演6场,带观众感受理想之火、信仰之光。
整个舞台就像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
面对46万字的原著,话剧《红色的起点》编剧罗兵大胆打破线性叙事结构,选择了1919、1920、1921年这波澜壮阔的三年“大事记”,以清晰的时间线将各个人物的活动连结,从史实的事件中提取故事,展现了中国在上海的诞生、发展及壮大的历史过程。
导演罗兰曾在采访中提到,“作品讲述的是一百年前青春热血的年轻人,他们希望通过革命去改变社会现状。这个热情的状态应该是红色。无论是舞台还是多媒体,线条一定都是直角的,这是革命的凛冽感和突破感。所以最后方案中颜色基调集中在黑色、红色,黑色代表冷静,红色代表内心的炽热。”
青春的理想和执着,是一百年前的年轻人和现在的年轻人所共通的特性。即使存在时代的差异,每位演员的状态都是积极向上的,是在精神面貌和思想高度上慢慢靠拢的,“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成长。”罗兰说。我们希望观众在看到这部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百年前的青春力量,感受到理想和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感召和鼓舞。
整个舞台像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群像式地向观众讲述和重现这一段恢弘的红色往事。演员不仅仅代表着某一个角色人物,更是代表了当时不愿意受压迫、不愿受欺负的中国人,代表了那一批有热血干劲、立志要救国的一群人,这也是主义者共同的精神理想。
有人问演员们:“如果你们有机会认识你们扮演的角色,你们会跟他们说什么?”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的一致:“带上我!我想成为你的伙伴,我想加入这伟大的事业。”
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青年人穿越百年时空的同频共振
大幕拉开,几根白色的长几何光柱将舞台背景分割,宛如在漆黑的夜里出现的几道光,从缝隙中透过,来到观众眼前。
一大会址、老渔阳里2号、新渔阳里6号……观众们仿佛置身于大学的课堂、会议的大厅、南湖小船的船舱中,成为历史的观者。
用一个个建党前后的历史故事,鲜活还原了那段燃烧的岁月,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论、崇高的信念、革命的斗志,在舞台构筑的一方空间里涌动,向观众讲述和重现这一段恢弘的红色记忆——一百多年前,闷热多雨的上海,一群青年、一个组织、一场会议,以“信仰”之名聚集,开启了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
在话剧《红色的起点》中,演员引领观众了解中国初创时期的历史,宛如党史博物馆的解说员一般,为大家呈现一台生动的“党史课”,观众在身临其境的感动中,多次在上演重要历史节点的时刻爆发出热烈掌声。
在作品结尾部分,演员们齐声高唱:“我们的模样,映照在梦想的墙上,从天真浪漫的最初,到拥抱一切的远方。”观众们也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拍起节奏,台上台下是炽烈的交融。
导演罗兰表示,他对话剧《红色的起点》演出充满了信心。她还讲述了从排练到演出过程中见证青年演员学习党史后的进步,她说:“我们要求演员们在精神和灵魂层面与角色原型达到高度契合,很多演员刚进组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来表达,我们就一边排练一边学习党史,这样的方式使演员们慢慢掌握了方向,一点点接近百年前那个重要的会议。也希望新一轮的创排可以将更好的舞台效果呈现给观众,使当下的青年可以和百年前改变中国命运的青年党员达到‘共振’,感受到中国诞生时的光辉,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一首吉他歌谣《模样》在结尾处以真情引人落泪。在乐声与掌声中,话剧《红色的起点》成为当代年轻人与百年前历史的一场隔空对话,一次握手,一份诚挚的心灵相约。
红色题材作品有着永恒的生命张力
宏大的历史就像一幅巨大的绵长的画卷,很多不太为人所知的名字,却在真正了解之后令人触动。
作为剧中两位女演员之一的李沫颔扮演的是杨开慧和王会悟。同样是两名优秀的女性,起初,李沫颔对王会悟却并不甚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
“在我了解王会悟之后,深深地被她吸引住。熟知的历史中对她的记载非常少,但是在一大的红船上,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作为船娘,她处理了很多的细枝末节的事情,确保了一大的顺利召开。”李沫颔五官立体而分明,眉宇间掩不住一丝英气。“舞台上,我觉得自己特别帅。因为我想,我在做一件这么伟大的事情,我见识过更大的世界,我的气质和气场也一定是不同于常人的。”抱着这样的内心,李沫颔在剧中为数不多的出场中,总是目光如炬,像随时在等待未来的召唤一样。“这是我理解的王会悟,作为演员,我要自信才能塑造出观众相信的角色。”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穿越百年的年轻人之间的对话。
“他们与我们同龄,却有着改变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坚定,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作为全组最小的演员,常志远却已经不是第一次出演红色题材的作品了,他在说到理想主义的时候,眼睛里散发着对于前辈们的崇拜与尊敬。“就像虽然还没有谈一段美好的恋爱,但是要对爱情充满期待一样,要永远对美好的东西充满期待!”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精神,而伟大的精神,就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身上。
国家话剧院此前出品的话剧《三湾,那一夜》就是这样。1927年一个夜里,一群年轻人在江西永新一个叫三湾的地方的杂货铺里,开了一次会,研究下一步的路怎么走。
这次会议,就是三湾改编,成为中国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该剧一经公演,就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被誉为“走心的党课”,以致一票难求。再回到这段历史,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几位主人公的年龄:34岁,余洒度28岁,苏先俊21岁,罗荣桓25岁……
主创人员为了把这部戏写好、演好,先让自己钻到那段历史中,把打捞出的一个个碎片拼接,尽力还原,再用话剧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编剧王宝社告诉大家,“写这个戏的时候,我躲到凤凰岭的山里写剧本,整整两个月,陪伴我的只有外面呼呼的风声。我感觉自己在燃烧着,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年代。”那风声就像是从90多年前刮过来的,随着风声刮过,我们仿佛看到剧中人物一个个从纸上站起来走出来,逐渐饱满、丰富,有了生命、有了温度。
第24届曹禺剧本奖这样评价:“该剧以高度凝练的戏剧形式再现三湾改编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穿透历史和当下的思辨力量。”
这让人想到去年长期“霸屏”的电视剧《功勋》,引起网友纷纷热议,“每个场面都很燃,每个故事都很精彩”,“如果不明白共和国勋章的含金量有多重,那就来追这部剧感受一下吧。”
这,就是红色题材的生命张力;这,就是理想信念的永恒力量。
当《红色的起点》大幕拉开,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台上,他们目光坚定,理想远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是一百年前的年轻人,也是当今的年轻人。理想信念的力量,让他们的青春与热血,在一百年后依然火热地燃烧,点燃同样年轻的生命。(穆铎)
这是毛主席最危险的时刻,也是唯一一次被捕。面对凶恶的民团时,毛主席临危不惧妙招连出,最终成功化险为夷。然而,这场危机刚刚过去,下一场更大的危机又悄然而至,甚至险些熄灭革命火种。
秋收起义当天,毛主席赶往铜鼓发动义军,不想却在半路遭遇民团。民团团长软硬不吃,一心抓人邀功。危急时刻,毛主席妙招连出,成功逃出虎口。然而,没过多久,他便再次陷入包围圈中。这一次,面对四面八方冲来的,毛主席又该如何脱身呢?
自接手国民政府后,不仅没有加大对日本的抵抗,反而还调转枪头,展开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无数一心救国的仁人志士,没有倒在敌人枪口下,反而栽在了自己人手中。
这般倒行逆施,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多地决定发动起义,武装夺取。在江西,周总理与一帮有枪杆子的革命前辈们敲定计划,准备发动南昌起义。湘赣地区,毛主席也在和受压迫的人民一起,筹备发动秋收起义。
由于起义军大都是由工人、农民组成,没有战斗经验,因此组织安排毛主席做前敌委员会书记,与起义军其他领导人一起指挥作战。
按照之前的规划,起义时间被定在9月9日这天,毛主席需要在这天赶到第三军团驻地,带领分散在江西安源,铜鼓、修水几处的起义军,逐步向平江,浏阳方向汇合。双方汇合成功后,一起出动攻占长沙。
9月9日一早,毛主席带着借来的一些大洋,向第三军团驻地赶去。当时,给各地地主们下了命令,要求他们协助清剿“赤匪”。那些地主财阀们铆足了劲搜寻人,几乎每条大路上都有地主们派来的民团。
为躲开这些人的搜捕,毛主席专挑崎岖坎坷的山间小路走,原本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然而,在经过浏阳张家坊时,意外还是发生了。
当时,毛主席正顺着山路快速行走,即将翻过山头时,发现前面隐约有一队人马。毛主席心中一沉,当即明白,这是遇到民团了。他转身就想避开,然而民团的人也发现了他。民团团长带人迅速包围过来,以一种十分蛮横的态度进行盘问。
早在出发前,毛主席就已经准备好了一套说辞,在面对民团团长时,他按照提前演练的话术,将姓名身份,以及出行目的统统交代了一遍,同时,还暗中往民团成员手中塞了几块大洋。民团成员收了钱,当即笑容满面,扭身来到团长面前恭敬回话:团长,这个人没什么问题。
团长听了话后,并没有下令让路,而是走上前,绕着毛主席转了好几圈,一边转还一边打量着。毛主席看到团长怀疑的眼神后,又偷偷递上去几块大洋。谁知,收了钱的团长并未领情,反而下令将毛主席带回团里。
民团口中的团里是什么情况,毛主席当然知道。那种地方,只要进去了,不死也得脱几层皮。为了革命,毛主席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酷刑他当然不怕,但起义在即,第三军团还等着自己呢。一旦被这些人带走,势必会耽误起义。该怎样逃出去呢?
在被压赴回乡的途中,毛主席看到,前方不远处就是一片密林小路,民团行进的方向也正是这条路。如此复杂的地形,未必不能强行逃跑。想到这,毛主席便主动和身边民团成员搭话。民团成员其实也是普通老百姓,有人跟自己说话,他也乐得回复。毛主席向来健谈,几句话就逗得民团成员哈哈大笑。
看到民团成员心情不错,毛主席故意慢走几步,落在队伍最后方。然后,趁着队伍其他人不注意,毛主席偷偷告诉这名成员,老哥,我想解个手,烦劳您行个好,帮我把绳子解开。
民团成员倒也没有多说什么,跟前面队友打了个招呼,就带着毛主席来到路边草丛深处,帮他解开了手上的麻绳。
在民团成员解绳子时,毛主席抬头环顾周围环境,他发现,几米开外就是一个天然深坑,大概四五米深。如果能将民团成员弄进深坑里,自己或许就有机会逃走了。
民团成员将绳子解开后,毛主席又从身上摸出了几块大洋,笑着塞进对方手中。看着眼前这大高个儿如此上道,民团成员也相当开心,他走到一旁转过身去,拿着大洋便开始吹气听响儿。毛主席看民团成员放松了警惕,于是便来到深坑边解手。方便完后,他站在坑边高喊,老哥,我好了。
听到毛主席的呼声后,民团成员拿着麻绳过来,准备带毛主席回去,不过,已经被大洋迷了眼的他,警惕心大大降低,都走到深坑边了,他还在盯着手上的大洋笑。毛主席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他用力一撞,将民团成员狠狠推下深坑,而后扭身朝着大部队反方向逃去。
落入深坑的民团成员被吓了一大跳,急忙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当他爬出深坑后,毛主席早已不见踪影。想到弄丢犯人需要承担的后果,民团成员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急忙追上大部队,报告了这个消息。
在听说有人逃跑后,民团团长急忙带人去追。毛主席并不熟悉这里的路况,没过多久,便被民团的人发现了踪影。为甩开这些人,毛主席只得不停转变逃跑方向,试图隐藏行踪。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民团的人即将追上来时,一条大河横亘在了毛主席前进路线上。
不得不赞扬一声,毛主席就是毛主席,到了如此进退两难的地步,居然也没有慌张。他冷静地观察了河面,发现河岸处有一大片芦苇丛,芦苇密密麻麻的,很适合隐藏。
看清楚地形后,毛主席当机立断,搬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狠向左边河中抛去,之后他便潜入右边芦苇丛中,努力隐藏身形。
民团的人在听到水声后,立刻往河边赶来。当他们到达河边时,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还没散去。民团团长一声令下,几十个人跟他一起往河左边冲去,边走还边冲涟漪中心开枪。
折腾了好一阵后,他们也没有捞到任何东西。民团团长以为,那个逃跑的人要么是淹死了,要么是已经潜水逃走了。无奈,他们只好收队离开。
这些人并不知道,毛主席就躲在距离他们不到十米的芦苇丛中。他们的身影毛主席看得一清二楚,甚至有好几次,毛主席都觉得自己要被发现了,但事实就是这么戏剧性,民团那么多人,硬是没一个想到芦苇丛中也能藏人。
民团走后,毛主席并没有立即出现,为防止那些人去而复返,他硬是等到黄昏时分才悄悄离开芦苇丛。出来之后,他立即向反方向跑去,一刻也不敢停。直到翻过这座山,他才找了个隐蔽处坐下休息。
喘过那口气后,毛主席感受到了一阵钻心的疼痛。他低头一看,发现鞋子早就跑丢了,两只脚不知什么时候受了伤,此时早已是鲜血淋漓。
血迹会暴露行踪,为不留下痕迹,毛主席来到一处泉水旁,简单清理了伤口。正好此时,一位挑着木柴的老樵夫下山,遇到了毛主席。樵夫心地质朴,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孤零零坐在大山中,心中十分不忍,于是便邀请毛主席到自己家休息。
在樵夫家,毛主席喝了一碗热腾腾的稀粥,又安心地睡了一会。临睡之前,毛主席掏出怀里仅剩的七块大洋,拜托樵夫去帮自己买双鞋和雨伞。樵夫没有拒绝,不多时,鞋子和雨伞便交到了毛主席手中。
为感谢樵夫,毛主席将买鞋剩余的钱赠与他,之后便起身准备继续赶路。看到毛主席要走,樵夫并没有挽留,而是好心提醒道,别走大路,大路上正在抓赤匪,走山后小路。
这话一出,毛主席当即出了一身冷汗,他明白,樵夫认出他是人了。毛主席知道,当地财主发布过悬赏,举报一个赤匪,赏五块大洋。高额赏金的诱惑,没有几个穷苦老百姓抵挡得住。如今自己受了伤,走不快,如果樵夫去举报自己,自己是肯定逃不掉的。
想到这里,毛主席心中不由得有些着急,然而,在看到樵夫那关切的眼神后,毛主席又平静下来了。他意识到,如果樵夫真想举报自己,自己现在肯定已经被民团包围了。樵夫在认出他身份之后,不仅没有出卖他,反而还好心提醒他走小路,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樵夫是认可我党的。
回过神后的毛主席,充满感激地向樵夫鞠了一躬。然后,坚定地向后山小路走去。一路上,毛主席不停思考着,革命虽然在城市中进展的并不顺利,但在农村发展的却很好,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可以换个思路进行革命呢?
逃脱民团的追捕后,毛主席没有再遇上什么危机,他顺利地来到第三军团,指挥大家开始了起义行动。
起义军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成功与第一,二军团汇合,并于当月19日,向守卫薄弱的长沙发起了总攻。
然而,在攻占长沙时,另一个更大的危机出现了。
长沙城城高墙厚,即便守卫空虚,也不是武器落后的起义军能轻易攻克的。几次大进攻后,长沙城完好无损,起义军这边却损失惨重。这个情况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起义队伍士气大损,不少人都克制不住内心恐惧,纷纷做了逃兵。
偏偏在这时,起义军中一位叫苏先俊的团长又闹出了幺蛾子。苏先俊是打了多年仗的老军人,对于读书人有着天然的不屑。而在这次起义之前,毛主席并未带兵打过仗。苏先俊对这个一身书卷气的毛委员相当不满,很多时候,并不愿意听从毛主席的建议。
大仗间隙,毛主席建议在营地周围放上哨兵,以防趁夜色偷袭。但苏先俊刚愎自用,坚持认为长沙城的不敢出面,因此并未听从建议布置哨兵。
然而,就是他的这个决定,差点熄灭革命火焰。
半夜时分,一支部队,偷偷摸到了营地周围,当起义军发现不对劲时,已经包围了整个营地。刹那间,枪炮声哭喊声响彻天际,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损失。更要命的是,毛主席也在营地里,一旦发现毛主席,后果将不堪设想。
关键时刻,一个连队的士兵奋不顾身,保卫毛主席冲出战线。撤退中的毛主席注意到,这个连队伤亡一大半,但却没有一个人做逃兵,所有人都围在自己周围,英勇的和敌人做着斗争。
冲出包围后,毛主席立即和这个连队的士兵作了交流,他发现,这个连队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士气,关键在于他们的连队领导是我党政工人员。在那名干部的带领下,连队中爆发出了强大的凝聚力。每个人都深信,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缔造一个不一样的新中国。为了那个美好未来,他们每个人都不惧生死,英勇无畏。
这件事给了毛主席很大的启发,他意识到,党才是军队的根本,在党领导下的枪,才能爆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而这,与自己总结的枪杆子里出是完全契合的。
再结合之前樵夫救自己,以及长沙久攻不下这件事,毛主席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才是正确道路。自这以后,毛主席便带领军队,发动广大农村人民,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正确道路。同时,将党支部建立到连队一级,大大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力。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些做法是正确的,最终,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成功缔造了新中国。在这里,让我们向毛主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