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健康时报消息
1. 颈动脉窦:按压能让人昏厥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贾源隆、副主任医师张团结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颈动脉窦是颈动脉在靠近喉结处的压力感受器,这是一个非常娇贵的部位,不能随意按压,就是日常生活中也不要轻易碰击。
颈动脉窦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异常高,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高度兴奋,导致心跳过缓,血压下降,脑部瞬间缺血缺氧,轻者出现晕厥,严重时可发生心脏骤停而猝死。①
2.脾脏:质地像豆腐,最怕外伤
浙江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普外科主任王国良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车祸、跌倒、撞击、剧烈活动等导致脾脏破裂的现象。脾脏质地相当于豆腐,比肝脏更加脆弱,受到外伤应当立即就医。
曾经有一对年轻夫妻因为吵架,丈夫推了一把妻子,导致妻子腰部不慎撞到桌角而使脾脏破裂。甚至剧烈地咳嗽、打喷嚏、突然改变等,也有可能会使已经有问题的脾脏发生破裂。②
3.鼻黏膜:比较脆弱,当心抠出血
天津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刘吉祥2013年在接受城市快报采访时介绍,有些人抠鼻孔、揉鼻子可能是感觉鼻子发干,因为冬季里鼻黏膜比较脆弱,在干燥冷空气的刺激下,会有鼻腔瘙痒等过敏状况。而有些人是因为流鼻涕、鼻塞、粉尘刺激等原因,使鼻子总有发痒的感觉,不仅总想抠鼻孔,还会容易打喷嚏,此时,都会导致脆弱的鼻黏膜受伤、出血。③
4.鼓膜:一个巴掌、喷嚏就可能穿孔
鼓膜很娇弱,要好好保护。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马志祺2022年在接受杭州交通918采访时介绍,鼓膜是中耳与外耳间的一个屏障,厚度只有0.1毫米,像皮肤一样具有弹性和韧性,但外力、压力、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它的破裂。④
比如,忍了一个喷嚏,就能鼓膜穿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冯永2014年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因为鼻咽部和耳朵是相通的,中间连着咽鼓管,维持中耳与外部压力平衡。捏着鼻子的时候,气体从鼻子里出不来,就可能从咽鼓管出来,串到中耳里去,压力过大就可能就造成鼓膜穿孔。⑤
建议遇到巨大声响时,要第一时间捂住双耳,迅速张嘴,让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不要随便用尖锐的器物掏耳屎,挖耳时要注意深浅。
5.黄体:运动、咳嗽就能破裂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刘淼2019年在“淼哥故事会”刊文介绍,黄体比较脆弱。女性在月经中后期,在外力作用下,有可能出现黄体破裂。少量的血刺激腹膜,就会出现轻微腹痛,量多就会出现腹痛无法缓解,如果破裂的地方有大一点的血管或者本人凝血功能有问题,那血就会噗噗地流。⑥
这个外力包括剧烈蹦跳、奔跑、用力咳嗽或解大便,下腹受到撞击等。
6.:运动、骑跨均可致碎
浙江嵊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张晓2018年在接受浙江新闻客户端采访时介绍,男性的其实很脆弱,这是由的结构决定的。质地柔软,外层包裹着鞘膜,里面有血运、曲细精管、间质组织,都是很软、脆、敏感的。不能受压、也不耐受高温,压力一大容易导致破裂。因为里面有丰富的血流,往往破裂的是里面的曲细精管等组织和血管。
首先要避免外伤,如球类运动、坠落、骑跨或被踢,一旦发生意外要下意识地进行保护。其次,穿裤子应该松紧适度。⑦
近年来
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易发多发
如何挑选安全可靠的头盔?
佩戴头盔有哪些注意事项?
日前,“新国标”对头盔的外形和性能
提出了具体要求↓
正确佩戴头盔
交通事故死亡风险可降低60%~70%
日前,湖南长沙一十字路口,一辆电动自行车与小货车发生碰撞,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员头部着地,由于其未佩戴安全头盔,头部直接砸到水泥地面上,受伤非常严重。
在另一起交通事故中,一辆电动自行车与电动摩托车发生碰撞,由于电动自行车驾驶员胡某佩戴了安全头盔,所以仅面部擦伤,而电动摩托车驾驶员阎某没有佩戴安全头盔,头部着地,造成颅内出血。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学君介绍,根据他多年的临床经验,交通事故中伤者头部严重损伤常有生命危险,即使抢救成功,后期的恢复对医生和伤者来说也颇具挑战,“如果有40%的伤者可能失去生命,那么在60%的幸存者中,恢复得比较好的可能只有10%~20%。病人往往会留下一定的残疾,甚至陷入植物人状态”。
据统计,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因颅脑损伤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而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有效保护头部,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70%。
头盔质量不过关
驾驶员无法得到充分保护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目前,江苏、浙江、贵州、上海等省市先后出台了电动自行车管理地方法规,明确要求驾驶或乘坐电动自行车人员佩戴安全头盔。
然而在一些交通事故中,驾驶人员明明佩戴了头盔,却因头盔质量不过关而造成受伤。市场监管总局工作人员表示,市面上部分电动自行车头盔产品主要存在以下质量问题。
头盔吸收碰撞能量性能较差;
佩戴装置的强度不足,易致头盔脱离;
头盔耐穿透性较差,易被尖锐物体刺穿;
头盔刚度不足,整体抗压力较差等。
此前,江苏南通一名女子在驾驶电动自行车过马路时,被侧方驶来的汽车撞飞,事故造成女子头部外伤、颈椎骨折。公共视频画面显示,这名女子虽然佩戴了头盔,但在撞击瞬间头盔被甩飞,没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事故现场照片显示,这顶头盔没有缓冲层,撞击过后,头盔壳体破了一个大洞,佩戴装置也被甩脱。
“新国标”对头盔外形和性能
提出具体要求
为有效保障百姓出行安全,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完成了新版《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标准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头盔的外形和内在性能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外观有天蓝色底纹和黑色字母B及反光标识
标准将头盔按照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两种不同的适用对象,分为A类和B类。规定A类盔为摩托车乘员头盔,适用于摩托车乘员;B类为电动自行车乘员的头盔,仅适用于电动自行车乘员。
符合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国家标准的头盔外观上必须有明显的天蓝色底纹和黑色字母B的标识以及反光标识。
按照形状,头盔又分为全盔、3/4半盔和1/2半盔。全盔能够包裹住整个下巴部分,如果骑乘速度较快,应佩戴完整防护的全盔;3/4半盔缺少下巴部位,但对耳朵部位有一定防护;1/2半盔主要是针对头部和后脑勺部位的防护。
头盔分为特小、小、中、大和特大五种规格
“新国标”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成人和儿童头型尺寸,在原有的大、中、小三个规格基础上,增加了特小和特大两种头盔规格,调整了相关的尺寸比例,其小规格适合于4~10岁的儿童佩戴。
新增摩擦力和剪切力两个检测项目
“新国标”在涉及头盔和安全直接相关的固定装置稳定性、佩戴装置强度、整体吸收碰撞能量、外壳耐穿透等多个性能指标上同样有详细要求。其中,摩擦力和剪切力两个项目是为了模拟发生交通事故时地面滑行场景而新增加的检测项目。
简单来说,头盔外表面相对光滑的、没有硬质突出物的,安全性相对更高一些。工程师对此解释:“如果头盔和路面的摩擦力非常大,脖子受到的力也会非常大,从而产生拉扯伤。同样道理,剪切力是指头盔的外壳有突出物以后与道路表面的凹坑形成拉扯,也会形成拉扯伤。”
“新国标”对头盔护目镜有专门要求
工程师将一定颗粒大小的沙子从一定的高度抛落,随后观测头盔护目镜的雾度增加情况。如果超过标准值,意味着头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没多久护目镜就会花,不但使用感受不佳,也会影响驾驶安全。
安全头盔寿命不超过2~3年
正确佩戴很重要
除了选购符合“新国标”的头盔,正确佩戴同样重要。
选择符合自己头围的头盔,甩头时,头盔不能晃动
佩戴头盔时要扣上系带,在发生碰撞的瞬间,头盔不至于飞出去
安全头盔只要承受过撞击、发生过事故,即使外形没有明显损坏也建议更换
安全头盔也有使用寿命,一般不要超过两~三年
综合:《朝闻天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来源: 央视一套
2021 欧洲指南:对于持续时间<4.5 小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果脑微出血负荷未知或已知较低例如<10个),建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于持续时间< 4.5 小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果脑微出血负荷已知较高(例如> 10 个),建议不溶栓。对于持续时间<4.5 小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做静脉溶栓决定之前,不要使用 MRI 系统筛查以评估脑微出血负荷。
2019 美国指南:不建议在静脉阿替普酶溶栓前常规 MRI 以排除脑微出血。既往MRI 发现有少量(1 ~ 10个)脑微出血灶的患者,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是合理的。既往 MRI 发现大量(> 10 个)微出血灶的患者,静脉阿替普酶溶栓与症状性脑出血风险增加相关,且临床获益不明确。如果有潜在显著获益,溶栓可能是合理的。
2018 中国指南:少量脑内微出血 (1 ~10 个 )是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
那么脑微出血是什么?我们有时也会从核磁报告上看到的这个名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百度百科写道: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是一种亚临床的终末期微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沉积。所谓的亚临床一般就是没有什么表现和症状,在某些情况下转变为疾病或者是某些疾病的一个表现。例如,脑微出血是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的一个表现,如果患有这个疾病就容易发生脑出血和痴呆。再例如CADASIL(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出现很多微出血的病灶。少量的微出血不用太在意,如果数量多于10个以上,会对于溶栓的结局发生影响,提示可能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那么哪些疾病可以出现脑微出血呢?
1、海绵状血管瘤,一种脑血管造影也无法发现的隐匿型血管畸形,可出现在大脑、脑干、脊髓,硬膜外。个别人是遗传的,核磁能够明确看到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大多数对于人体影响不大,个别的会造成癫痫、出血和其他情况。
2. 烟雾病 烟雾病有不到半数的患者合并无症状性 脑微出血,多见于脑室旁白质、颞叶皮层、基底节区,提示这些血管比较脆弱,发生了扩张,可能是未来出血的标志。建议脑血管检查,例如脑血管造影术。
3. CADASIL,这往往是一种遗传疾病,全称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约 31%~73% 的患者出现脑微出血,是 CADASIL 患者症状性卒中的标志,往往丘脑比较多。
4.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患者在顶枕交界区出现脑微出血的病灶。
5. 危重症相关微出血 以胼胝体及近皮质区出现这些微出血病灶较为常见,深部白质、侧脑室旁白质及灰质较少累及。例如溺水、电击伤造成的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成功后经常可以看见颅内发生这种改变。
6. 转移性黑色素瘤、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心脏疾病
外伤造成的一种严重情况叫做弥漫性轴索损伤,抢救成功的患者会发现这些病灶,还有心脏手术术后,约 2/3患者会出现新发脑微出血 ,主要出现在额叶、顶叶、小脑、枕叶、颞叶,目前认为与既往存在 CMBs 、体外循环时间、低红细胞压积相关。
有少量微出血,不要紧张,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是最好检查有没有其他疾病。
近日,13岁的倩倩(化名)吃完早餐后便在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个不留神,倩倩突然从沙发上跌落,头部着地,当时左侧头顶鼓起了一个“大包”。妈妈马上给她做了冰敷,之后倩倩继续卧床休息,午餐和晚餐都没吃,晚上还呕吐了两次。发生呕吐后,家长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送至当地医院急诊,行CT检查提示“左侧颞顶叶急性硬膜外血肿”。
△术前CT可见左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术后CT示血肿已清除
当地医院建议手术治疗。考虑到倩倩病情较稳定,为求更好的治疗,转入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神经外科。入院后科室急诊复查头部CT,使用ASPECTS评分系统分析出血量44ml,结合患儿伴有嗜睡及颅高压症状,有明确手术指征。
13岁花季女孩倩倩有一头乌黑的秀发、她一听说手术要”剃光头”,而且9月新学期很有可能变成“板寸“发型来面对同学好友,表现得十分抗拒,甚至拒绝手术。
考虑到美观和社交问题,科室刘坤主任及张彭主任医师决定人性化设计左颞部直切口,部分备皮。术中设计小骨瓣,结合神经内镜完成微创手术,并开展美容缝合。术后严密观察及对症处理,倩倩很快恢复,出院时完全看不到头发缺失 。
刘坤介绍,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与颅脑外伤有密切联系,多为颅骨骨折或变形,撕裂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引起出血,根据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和患者年龄有所差异,多有昏迷-清醒-再昏迷的改变。因此在头部受伤后,早期行头部CT检查,避免持续出血导致血肿增大引发脑疝。
坠落伤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大“杀手”。根据一项临床统计,儿童坠落事件中,从床上坠落最普遍,占到29.81%。此外,桌椅、沙发、楼梯、机动车以至于父母怀抱中,孩子都有可能坠落致伤。
刘坤提醒,暑假儿童放假在家或在外玩耍,家长应尽到监护义务,防止受伤。儿童头部摔伤或磕碰后,如果出现昏迷或一过性昏迷、呕吐嗜睡、哭闹不止,肢体抽搐,精神不振,请及时送就近医院急诊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还有的孩子当时没有任何反应,但过了一两天开始出现症状,所以发生头部摔伤或磕碰后的两天内,都要仔细观察孩子,出现反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通讯员李书旺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