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搬家吉日

姓樊的名人(历史姓樊的名人)

时间:2024-02-01 02:30:57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樊崧甫将军55岁拒任司令,与日本血战后反被解职!

樊崧甫被称为“龙头将军”和“白马将军”。一个人能得两个称号,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其作战勇猛,被称为“龙头将军”,又因作战时常骑一白马,又被人称为“白马将军”。樊崧甫是浙江省丽水市缙云世家四兄弟之一。从小就非常勇敢,浙江省陆军小学毕业时,恰好赶上辛亥革命的爆发,杭州光复就是地方上的光复战斗,而此战中敢死队分队长,就有“樊崧甫”的名字赫然纸上,攻入浙江巡抚衙门。

年仅19岁的樊崧甫年少成名,任浙江省都督府上尉副官。他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1914年冬辞职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1917年为求深造,又考入保定军校。并在后来的1925年1月,入读陆军大学第七期。

1919年到1924年这空缺的几年,樊崧甫已经从排长任职,一直提拔到连长、师工兵队长。他的名声在外,甚至在陆大学习期间曾被召回三师(时已改称第五军)任上尉参谋,参加了孙传芳的讨奉战争,北伐战争因为多次立功,成为了少将。

由于得到军长周凤岐的信任与赏识,他的仕途一路可以说是扶摇直上,最厉害的1933年至1936年,樊先后任陆军第79师师长和第46军军长。

但一切在军长这个位置上被画上了句号,因其受的影响,后来又被周总理感召,劝蒋回心转意团结抗日,此举让蒋勃然大怒,兵权在不久后就被解除了。即便后来1940年调任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由于与蒋的亲信、总司令胡宗南不合,他其实基本就在军队中任闲职。

在此期间,他慢慢发现蒋军中许多让人失望的地方,便利用自己在蒋军中旧关系,帮助我军从事工作。后来直到1949年,蒋知道自己彻底失败了,便派特务严滋来樊住所,让他出任“浙江人民自卫军总司令”。

但被他严辞拒绝,蒋命特务头子毛森将其囚于黄埔分局监狱。抗日战争中,樊崧甫立下许多战功,台儿庄大战中,他带队与日寇精锐坂垣师团激战三昼夜,歼敌6千,后来的撤职也让他避开了解放战争。

将军不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抗日却出了大力气,上海解放后担任地方职务,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向这位老英雄致敬。!#时事热点头条说#​

春秋有两个“樊国”:一个被楚国消灭,另一个被晋国吞并!

春秋时期,通常用来指东周前半期的历史时段,即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一段历史。这一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的原因,据说是因为鲁国的史官记录了各国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进行记载,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汇编成了一部编年史被称为《春秋》。在春秋时期,许多小国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为后来的战国七雄留下了地盘。其中,樊国也是在春秋时期被消亡的国家。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时期存在两个名叫“樊国”的国家,一个被楚国灭亡,另一个则被晋国吞并。

一、姬姓樊国

姬姓樊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国君姓姬。最初,樊国的都城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一带。这表明最初姬姓樊国与周王室有着亲密的联系,因为他们的领土正好位于西周都城附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到了周宣王时期,樊国的封地被移到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阳邑(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一带),因此被称为“阳樊”。有记载显示,樊国的卿士仲山甫(父)是周宣王时期的重要人物,与樊国有关。尽管曾劝止宣王不要立鲁武公的幼子为鲁国太子,但后来樊国的地位开始下滑。公元前664年,周王室下令虢公讨伐樊国,并将樊皮押送回京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姬姓樊国与周王室的关系逐渐疏远。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将阳樊之地赐予晋国,晋文公重耳率领大军包围了樊国。樊人最终屈服于晋国,但在认识到樊人的德行后,晋国释放了他们,使樊国成为晋国的一部分。因此,姬姓樊国的领土最终被晋国吞并。

总的来说,在春秋时期,不仅楚国不断吞并周边的小国,晋国也没有手下留情。这两个诸侯国的不断扩张,使它们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二、嬴姓樊国

另一方面,嬴姓樊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尧帝统治时期。当时,樊国的始祖位于今天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一带。然而,在夏商周时期,嬴姓樊国多次迁徙他们的领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樊国的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包括湖北樊城和河南信阳等。较高的认同度倾向于河南信阳的说法。据考古发现,樊国的故城位于今天的河南信阳平桥镇以南,靠近狮河。在1978年,两座樊国宗室墓被发现,这是春秋早中期樊国君及其夫人的墓葬。1981年,附近还发现了一座樊国铜器墓。出土的器物展现出浓厚的楚文化特色,证明了樊国和楚国关系密切。然而,由于文献资料不完整,嬴姓樊国的历史记录相对较少。

大约在春秋初期,由于楚国向中原地区扩张,嬴姓樊国最终被楚国吞并。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除了樊国之外,还有其他嬴姓诸侯国,如秦国、梁国、江国、黄国和养国等。这些嬴姓诸侯国大多位于江淮地区,因此被称为“江淮四嬴”。值得注意的是,最终这些“江淮四嬴”都被强大的楚国所吞并。姬姓樊国和嬴姓樊国灭亡后,后人以国名作为姓氏,形成了樊姓。樊姓起源于河南,后来扩散到山西、山东、湖北、江苏、陕西等地,成为一个分布广泛的姓氏。在历史上,樊姓出现了一些著名人物,如西汉大将军和左丞相樊哙,以及唐代的巾帼英雄樊梨花。

樊小慧:从网络美食达人到自我膨胀的名人

樊小慧,以其积极向上的烹饪视频而受欢迎,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喜爱。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网友指出,樊小慧的行为举止似乎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得越来越傲慢自大,这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疑虑。

回顾樊小慧以前的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坚韧和善良,这也是大家喜欢她的原因之一。随着她名声的不断壮大,众多品牌开始找她合作,其步公司也不例外,邀请她参观和宣传他们的产品。

然而,樊小慧进入特步公司后不久,她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对助理和其他人唠叨指责,甚至辱骂他们。这种行为让人们对她感到非常不满。很多网友认为这是因为她一夜暴富后变得傲慢自大。

实际上,樊小慧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建立了一份事业。随着收入的增加,她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种改变不仅给她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还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她的内心开始变得傲慢和轻蔑,这种变化对她来说是巨大的,也让她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偏见。

我们希望樊小慧能够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无论财富多么丰富,我们都不应该看不起别人或过于追求利润。她应该找回失去的善良和纯真,以宽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有这样,她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樊小慧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我们只能静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希望她能够认真对待这些质疑的声音,积极面对自我反思。只有这样,她才能持续成长,传递正能量给大众。

汉末三国时期有哪些樊姓人物?

江湖经战阵,草木待仁风。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注意防护工作呀。汉末时期人才辈出,曾有众多豪杰贤士活跃在舞台上,只是史料中未必有他们的名字。本篇就来看看汉末三国有哪些樊姓人物。

梳理了《三国志》中提及的樊姓人物,列个名单:樊陵、樊稠、樊能、樊普、樊子昭、樊震、樊阿、樊建、樊氏、樊岐、樊正、樊友、樊伷。基本上都是在史书中费不了多少笔墨的角色,这里边在后世知名度较高的应为樊稠与樊氏。

“灵帝时榜门卖官,於是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张温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傅子》

【樊陵,汉灵帝刘宏时期的太尉,虽然官位极高,但还是掏了钱的,这也会极大地降低士人们对他的评价,哪怕他曾是一方名士】

“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三国志·董卓传》

【樊稠,作为董卓余部也曾风光一时,他和李傕、郭汜曾一起把持朝政。后来李傕怀疑樊稠暗通韩遂,因此诛杀了樊稠,改为李傕、郭汜之间的对抗】

“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三国志·刘繇传》

【樊能,虽然在孙策、刘繇、孙贲等人的传记中都能看到他的名字,但主要事迹就是被吴景、孙策、孙贲等人击败,从此杳无音信】

“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三国志·庞统传》

【樊子昭,他也是被许劭提携过的人物,商人家庭出身,这种背景在彼时不怎么受重视,追名逐利也是一种活法呐】

“咸宁中,积射将军樊震为西戎牙门”——《三国志·邓艾传》注引《世语》

【樊震,曾经是邓艾的部将,在面见司马炎时替邓艾打抱不平】

“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三国志·华佗传》

【樊阿,随华佗求学,擅长针术】

“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三国志·诸葛亮传》

【樊建,季汉阵营后期尚书令之一,也是为数众多的荆州人之一】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樊氏,她和赵云的渊源也为后人熟知】

“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议”——《三国志·李严传》注解

【樊歧,参与废黜李严的诸多季汉臣子之一】

“吴宁斯敦、山阴祁庚、上虞樊正,咸代父死罪”——《三国志·虞翻传》注解

【樊正,唯一的事迹就是代替父亲的死罪,成为朱育夸赞的诸多贤人之一】

“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三国志·陆逊传》

“武陵郡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三国志·潘濬传》

【樊友、樊伷,这俩人可能是同一人,而且陆逊提及樊伷是“南阳旧姓”,可能是刘秀母亲那一支樊氏的后人】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屈突通:战功赫赫、清正廉洁的大唐开国功臣

屈突通是隋朝名将,也是后来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誓言对隋朝忠心耿耿的屈突通,为什么会投降唐朝呢?又是如何成为大唐重要的开国功臣呢?

童年经历

大家猜得到屈突通姓什么吗?可能不少人以为姓屈。其实呢,他姓屈突,名通。屈突通的先祖是库莫奚种人,曾经依附过鲜卑慕容氏,后来徙居到昌黎(今辽宁朝阳),再后来到长安。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曾任过邛州(治临邛,今四川邛崃)刺史。

屈突通从小性格刚毅,为人正直,喜好兵法,善于骑射。

隋朝为官

1.挽救一千五百人性命

屈突通在隋朝效力期间,有一次隋文帝派屈突通前往陇西(今甘肃、青海一带),巡查国家的牧场,屈突通经过仔细查看,发现当地官员隐藏了两万多匹马,没有向朝廷上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私自出售,赚取利益。然后屈突通把这一情况上报给隋文帝,隋文帝大怒,要把涉事的包括太仆卿慕容悉达在内的一千五百人全部处斩。

一千五百条人命啊,屈突通觉得有点过了,向隋文帝劝谏:

“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旧唐书·屈突通传》)

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死了就不能再生。您以仁爱治理天下,对待下属就像对待子女一样,难道允许因为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我狂妄地想以死为他们请求您的宽恕。

听了屈突通一番话,隋文帝很生气,然后呵斥了他。

一般的大臣这时候就不敢再说话了,可是屈突通坚持不让步,继续向隋文帝说:

“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旧唐书·屈突通传》)

我愿意用自己的命,换取这一千多人的命。

隋文帝是个很通事理的皇帝,他看屈突通一个是很真诚,再一个说得确实有道理,终于被他说服,隋文帝非常谦虚地说:

“朕之不明,以至于是。感卿此意,良用恻然。今从所请,以旌谏诤。”(《旧唐书·屈突通传》)

是朕的不够明察,才让事情到这一步。谢谢爱卿的良苦用心,现在就听从你的请求,来表彰你的直言相谏。

结果慕容悉达等一千五百人都免于死罪,屈突通因为劝谏有功,被隋文帝提拔为右武侯车骑将军,更加受到信任。

2.奉公守法

屈突通公为人正直,奉公守法。他有一个叫弟弟屈突盖,担任长安县令,也以公正严厉著称。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旧唐书·屈突通传》)

宁可吃三斗艾草,也不愿见屈突盖。宁可吃三斗大葱,也不愿意见屈突通。

3.帮隋炀帝送假诏书

隋文帝去世后,隋炀帝杨广继位。因为隋炀帝的继位伴随着很多争议,他也很担心自己的皇位不稳,特别是担心隋文帝的另一个儿子杨谅,这个杨谅掌握着一支军队。所以隋炀帝想把杨谅骗到长安来,将其杀害。

当时有这样一个情况,隋文帝的去世比较突然,远在并州的杨谅还不知道隋文帝去世而杨广已经继位的消息。

杨广就是利用这一点,他以隋文帝的口吻给杨谅写了一道诏书,并且盖上了隋文帝的玉玺,要召杨谅进京。这个任务交给屈突通去办。

然而在隋文帝生前,他早已为儿子的安全做了考虑,他和杨谅有个秘密约定,如果是自己亲自起草的诏书,会在“赦”字下面用笔画一个点,如果没有这个点,就是假招,那你就不要相信。

结果屈突通送来的诏书上没有这个点,杨谅知道首都长安那边有变动,他下令把屈突通抓起来严加拷问,想要问出这份诏书是谁起草的。可是屈突通态度坚决,毫不屈服,结果竟然平安返回了长安。

及文帝崩,炀帝遣通以诏征汉王谅。先是,文帝与谅有密约曰:”若玺书召汝,于敕字之傍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及发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所屈,竟得归长安。(《旧唐书·屈突通传》)

4.平定杨玄感叛乱

大业九年(公元614年)三月初四,隋炀帝率领百万大军进抵辽东,拉开第二次东征高丽的序幕。隋军连续猛攻辽东城二十多天,依然无法攻破。正在战况焦灼之时,国内传来了杨玄感叛乱的消息。

杨玄感,隋朝开国元勋杨素之子,时任上柱国、礼部尚书,这样一个隋朝重量级人物的反叛,让杨广非常震惊。

杨玄感凭借自己的威望,自起兵以来各地纷纷响应,很快发展成一支十几万人的绝对军队。不久,杨玄感做出一个决定,带领这只军队攻打东都洛阳。

当时隋朝负责守卫洛阳的,名义上是隋炀帝的孙子、已逝的元德太子的儿子越王杨侗(dòng),但是此时杨侗年仅十岁,所以实际管事的是民部尚书、东都留守樊子盖。樊子盖为官清廉,能力又强,很得隋炀帝赏识。

凭借樊子盖的正确部署和洛阳城的坚固城池,杨玄感猛攻了一个月,拿洛阳城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杨玄感和樊子盖僵持不下的这一个月里,隋朝的各路救援大军从各个方向朝洛阳扑过来了。

第一路大军是长安的部队。刑部尚书卫文升听说杨玄感叛乱,立刻就率领七万大军直奔东都洛阳而来。

第二路大军是隋朝大将来护儿的部队。第三路大军就是隋炀帝亲自统率的军队。听说杨玄感造反并且围困洛阳,正在攻打高丽的隋炀帝不得不撤军,并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左候卫将军屈突通火速先行,直扑洛阳。

卫文升最先前来救援,屈突通大军也到了黄河北面,马上就要渡河过来了。

面对夹击,降将李子雄给杨玄感出了一个主意。李子雄说:

“通晓习兵事,若一得渡河,则胜负难决,不如分兵拒之。通不能济,则樊、卫失援。”(《资治通鉴·隋纪·隋纪六》)

屈突通擅长用兵,如果渡过黄河,那么就胜负难料了。不如我们将军队一分为二,派其中一支去阻挡他。如果屈突通不能赶来,隋朝的樊子盖、卫文升这两只军队就会失去支援。

可是问题是,杨玄感本来兵就少,在兵力上不占优势,这样再分兵,那兵力就更弱了。

果然,屈突通很快攻破了杨玄感的防线,渡过黄河,与卫文升和驻守洛阳的樊子盖一起,对杨玄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面对夹击,李子雄又给杨玄感出主意:

“东都援军益至,我军数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振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亦霸王之业也。”(《资治通鉴·隋纪·隋纪六》)

洛阳的援军都赶来了,我军屡屡失败,不能待在这了,不如我们前往关中,打开永丰仓救济贫苦的百姓,重塑一个好人缘,然后我们就在关中扎下营来,跟东边的隋炀帝争夺天下。

大业九年七月初二,杨玄感放弃对洛阳的包围,率领残军向西逃往关中。隋朝的宇文述、屈突通等人率军在背后一路追击。

在进入关中之前,有一个险要的关隘,这就是潼关。如果杨玄感能够迅速进入潼关,再严防死守,把后面的各路敌军抵挡在潼关外面,那么杨玄感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是,潼关东边的弘农郡又出了一件事,把杨玄感拖住了。

弘农有一个隋炀帝修的行宫,叫弘农宫。杨玄感率领大军来到弘农宫旁边的时候,路边忽然出现了一群百姓。这些人拦住杨玄感说:

“宫城空虚,又多积粟,攻之易下。”(《资治通鉴·隋纪·隋记六》)

弘农宫里防御空虚,粮食又多,很容易攻打下来。

实际上,这些百姓劝说杨玄感的弘农百姓,是弘农太守安排的,目的就是要让杨玄感觉得,这里城防空虚,粮食充足,可以出兵攻打。结果杨玄感果然出兵,打了三天,都没有攻下来。就这三天的时间,隋朝的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卫文升已经追了上来。

就在皇天原(今河南灵宝西),杨玄感的大军和隋朝的四路大军遇上了。杨玄感这边早已没有了气势。在一天之内,杨玄感连吃三个败仗。

杨玄感接着向西逃,身边跟随他的士兵越来越少。到董杜原(今河南灵宝西北),又吃了一场败仗,身边只剩下十几名亲兵。跟着他往上洛(今陕西商洛)方向逃。没过多久,那十几名亲兵也各自逃散,只剩下他和弟弟杨积善,两人来到一个叫葭芦戊(今河南卢氏县西)的地方,杨玄感对弟弟说:

“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隋书·杨玄感传》)

我不能接受被别人杀戮和侮辱,你取我的性命吧。

杨玄感死掉了,为时两个月的反叛宣告失败。

战后,平叛杨玄感有功的屈突通升任左骁卫大将军。

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新唐书·屈突通传》)

5.镇守长安

一个杨玄感就能煽动十几万人跟他一起反叛,说明失道寡助的隋炀帝已经失去民心,失去对天下的控制了,随着各地起义军的相继出现,隋朝的灭亡仿佛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隋炀帝好像也看开了,他决定换一个地方住,换换心情。选择的地方不是长安,也不是洛阳,而是江都(今扬州),搬到这里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风景好,环境好,心情也就好。

那么这些大城市怎么办呢?隋炀帝把长安交给屈突通镇守。

不久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长安城陷入了恐慌。屈突通率军前往河东,与另一个隋军大将宋老生一起,镇守河东地区,严防李渊渡过黄河,威胁长安。

李渊的军队,首先干掉了宋老生,然后兵锋指向屈突通。李渊想渡过黄河,但是屈突通镇守的河东城对他来说是个心腹大患。因为如果渡河,屈突通在侧后方袭击,那很危险。所以他决定,攻打河东城。

可是河东城城墙高厚,李渊的军队攻城失败。

久攻不克,李渊决定留下一部分兵继续包围河东城,另一部分直接渡过黄河。

渡过黄河以后,在饮马泉这个地方,李渊的军队大败屈突通的部下桑显和。

屈突通得到消息后非常惊慌,便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防守河东,屈突通自己率领军队出城,往潼关方向追击,在潼关附近,屈突通手下的桑显和率领的部队与李渊手下刘文静率领的部队遭遇了,展开了激烈大战。相持了一个多月。

一天,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刘文静刚开始支持不住,三座营寨被拔了两座,只剩下刘文静本人的营寨苦苦支撑。这时刘文静手下有一个大将叫段志玄,打仗不要命,他率领着数十个骑兵,反复对敌人进行反冲击,最后段志玄中箭负伤,刘文静本人也中箭了,唐军距离失败只有咫尺之遥。

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诘朝大战,义军不利。显和纵兵破二栅,惟文静一栅独存,显和兵复入栅而战者往覆数焉。文静为流矢所中,义军气夺,垂至于败。(《旧唐书·屈突通传》)

这时桑显和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他觉得手下的士兵很疲惫了,下令原地休息,坐下吃饭。

显和以兵疲,传餐而食。(《旧唐书·屈突通传》)

这给了刘文静喘息之机,形势发生逆转。

刘文静派人潜入已经被废弃的两座营寨,又派数百名骑兵绕到敌人背后,桑显和军队大败,桑显和本人逃跑,军队大多数不是阵亡就是被俘虏。

屈突通失败,有人劝他投降,屈突通坚决不同意:

“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旧唐书·屈突通传》)

我承蒙国恩,服侍二主,拥有高官厚禄,怎么可以逃难?只有一死!他摸着自己脖子说:那就让我为了国家挨别人一刀。

李渊又派遣屈突通的家奴来劝说他,家奴也被屈突通给杀了。

这时传来消息,长安城陷落,屈突通的家人被俘虏。屈突通和桑显和率领残部向洛阳方向撤退。

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骑追击。走到半路,桑显和悄悄投降唐军去了,最后唐军追上了屈突通,包围,屈突通决心最后一战。

可是唐军不打算打了,唐军想攻心为上,就把屈突通儿子屈突寿带来了,劝降他父亲。

结果屈突通一声大吼:

“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旧唐书·屈突通传》)

以前我跟你是父子关系,现在咱俩是仇敌关系。

命令手下向屈突寿射箭。

这时已经投降唐军的桑显和,对屈突通部下说:

“京师陷矣,汝并关西人,欲何所去?”(《旧唐书·屈突通传》)

长安已经陷落了,你们都是关西(潼关以西,今天陕西一带)人,家都在关西,你们准备去哪啊?屈突通的部下大多是关西人,他们的家人、财产等等一切都在关西,现在关西已经被李渊占领,他们除了投降别无他法。

于是部下们全都放下了兵器。

屈突通知道逃不走了,对着东南方隋炀帝在江都的方向,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

“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鉴察。”(《旧唐书·屈突通传》)

我是拼尽全力才战败的,对得起陛下您啊,天地神明可以为我作证。

然后他才投降了唐朝。

效力唐朝

见到屈突通以后,唐高祖李渊说:“怎么这么晚才见面?”屈突通哭着说:“我不能殉人臣之节,故至此地步,成为隋朝的羞辱。”高祖说“:这是忠臣啊!”

李渊拜屈突通为兵部尚书,封蒋国公。把他派给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做行军元帅长史。

1.讨伐西北地区的军阀薛仁杲(gǎo)。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是为唐高祖。当年八月,李渊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屈突通作为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也随军出战。十一月,李世民于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军,斩首数千级,并乘胜追击,先是包围了折摭城(今甘肃泾川东北),最后迫降了薛仁杲。

当时缴获的珍宝堆积如山,众将领都争相抢拿,只有屈突通丝毫不动。高祖得知后对他说:

“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旧唐书·屈突通传》)

都说您清廉为国,始终如一,这话确实不虚。

李渊特别赏赐他金银六百两、彩物一千段。

2.讨伐王世充

不久屈突通担任陕东道左仆射。李渊派屈突通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但屈突通却有两个儿子在洛阳。李渊便对屈突通说:

“东征之事,今以相属,其如两子何?”(《旧唐书·屈突通传》)

“我派你讨伐王世充,那你的两个儿子怎么办?”

屈突通回答说:

“臣以老朽,诚不足以当重任。但自惟畴昔,执就军门,至尊释其缧囚,加之恩礼,既不能死,实荷再生。当此之时,心口相誓,暗以身命奉许国家久矣。今此行臣愿先驱,两儿若死,自是其命,终不以私害义。”(《旧唐书·屈突通传》)

我年纪大了,本来不能再担当重任,可是陛下不但赦免我,还委以重任。我在这里立下誓言,今后誓死效力大唐,即使两个儿子为国捐躯,他们也是死得其所,是为了大唐。

李渊听了,对他大为称赞。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屈突通与窦轨带兵巡营,与王世充军遭遇。屈突通毫不畏惧,奋起应战。后在李世民率玄甲队的驰援下,大败王世充军,不仅斩俘六千余人,而且俘王世充骑将葛彦璋等。

同年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移军青城宫(今洛阳市西北),营垒尚未修好,王世充即率军2万出洛阳方诸门,凭借旧马坊墙垣沟堑,依托谷水抵御唐军。李世民登北魏宣武帝陵观察敌情后,见王世充悉众而出,遂命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谷水进击,并令其“兵交则纵烟”。交兵后,屈突通令部下放烟,李世民见烟起,亲率骑兵南下,与屈突通合力奋击。双方激战半日,王世充才被迫退兵。李世民纵兵追击,直到城下,斩俘七千人(一说斩俘八千人;一说斩数千人,俘五千余人),并趁势包围了洛阳。王世充只得据城自守。

唐军围攻洛阳期间,王世充便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

李世民决定兵分两路,自己率领三千多人马阻击窦建德。齐王李元吉和屈突通留在洛阳继续围困王世充。

及大兵围洛阳,窦建德且至,太宗中分麾下以属通,令与齐王元吉围守洛阳。(《旧唐书·屈突通传》)

屈突通用不多的兵力把洛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敌人始终无法出城。

最后的结果是窦建德战败,王世充投降。唐军平定王世充,屈突通功劳第一,于是获封陕东大行台右仆射,负责镇守洛阳。几年后,招还任刑部尚书。他自认为不熟悉法律条文,一再推辞,于是改任工部尚书。

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旧唐书·屈突通传》)

3.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变后镇抚洛阳

在玄武门之变中,屈突通也立下了功劳,不过他的作用更多的是在玄武门事变发生后,被李世民派往镇抚洛阳。

隐太子之诛也,通复检校行台仆射,驰镇洛阳。(《旧唐书·屈突通传》)

李建成事变过后,重任检校行台仆射,驰赴洛阳镇守。

他被派往洛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洛阳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型城市,在事变发生后,需要有人去洛阳稳定住局面,稳定住这里的百姓。同时拉拢民心,宣扬新的合法性。李世民把稳住洛阳的任务就交给了屈突通。

屈突通这个任务应该完成的很好,不就又被升官,任命为左光禄大夫。

贞观二年,屈突通去世,时年七十二岁,在当时算是高寿了,赠官尚书左仆射,谥号为忠。后来下诏配飨太宗庙廷。永徽年间,再赠司空官爵。

屈突通的一生以清廉著称,魏征曾经这样评价他:

且今号清白死不变者,屈突通、张道源。通二子来调,共一马。(《新唐书·屈突通传》)

如今能够做到清正廉洁至死不变的,只有屈突通和张道源两个人。屈突通的两个儿子来长安,两人居然节俭到共乘一匹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