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凯风
大型国际赛事,历来都是城市影响力的见证。
01
在各大国际赛事中,除了足球世界杯,中国城市已经悉数包揽。
从全球最顶尖的奥运会,到亚运会,再到大运会、军运会、青奥会等赛事,一众城市开始崭露头角。
北京是少有的大满贯选手。
北京不仅是全球唯一举办“双奥”的城市,也是我国最早举办亚运会和大运会的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可谓名副其实。
且不说2008年北京奥运对于中国意义有多重大,1990年北京亚运会,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赛事,成为展示对外开放成果的重要窗口,“亚洲雄风”开始唱响世界。
广州是我国第二个举办亚运会的城市,凸显了中国第三城的独特地位。
2010年,广州在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韩国首都首尔、约旦首都安曼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第16届亚运会的主办方,登上国际舞台。
时隔13年,杭州圆梦亚运会,成为第三个举办亚运的中国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没有竞争对手,只有杭州一家申办,轻松突围。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疫情因素的存在,东京奥运推迟一年举办,而杭州亚运也从2022年推迟到2023年。
而在北京、广州、杭州之外,深圳、南京、武汉、成都先后成为重大国际赛事的承办者。
2011年,继广州亚运闭幕一年后,深圳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会。
彼时的深圳,正以昂扬之态挺进一线城市之列,“北上广深”的概念开始不胫而走。
时隔12年后,成都成为继北京、深圳之后第3个举办大运会的中国城市。
这也是大型国际赛事首次落地西部地区,“到成都街头走一走”,再次刷新这座网红城市的存在感。
而2014年南京举办了青奥会、2019年武汉举办了军运会,成为跻身世界赛事名城之列。
然而,在种种大型赛事中,关注度最高、曝光度最强、经济效应最突出的无疑是世界杯,迄今尚未有任何中国城市突围。
这背后的原因可谓众所周知。
不过,根据各大洲轮流举办原则,2034年世界杯大概率将回到亚洲,届时中国城市会否有所动作,值得期待。
02
谁是中国下一个奥运之城?
日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访问中国时表示,两位数的国家或地区奥委会表达了对申办2036年奥运会感兴趣。
目前,2024年、2028年和2032年奥运会已确定举办城市,最近的一届则是2036年。
目前,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韩国、埃及、卡塔尔等国家均已表现竞逐之心,而在国内,也有一份12城名单广为流传。
这些城市包括上海、南京、苏州、广州、深圳、成都、武汉、郑州、济南、大连、厦门、西安。
前不久,在访问中国时,巴赫专门到访了北京、曲阜、杭州、上海四座城市,一时之间引发无数联想。
在杭州时,巴赫表示期待与浙江进一步加强合作;而在上海时,巴赫进一步表示,期待与上海的合作,相信上海会成为一座奥林匹克体育的城市。
一时之间,沪杭联合申办奥运的说法不绝于耳,但并未得到官方的回应。
事实上,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市,上海虽然承揽了世博会、进博会等大型盛会,但始终没能拿下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这也增添了沪杭突围的可能性。
与小道消息频出的沪杭相比,川渝则明确表现出对联合申办奥运的兴趣。
前不久,针对网上流传“川渝联合申办奥运”的传闻,四川省体育局回应,属工作规划和远景目标,目前正与重庆积极对接、沟通、谋划之中。
事实上,早在10多年,广州亚运、深圳大运之后,就有广深或者广深港澳联合申办奥运会的建议,但最终不了了之。
且不说广深港经济实力全国一流,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之下,广深港澳联合举办大型赛事,早已不是头一遭。
2025年全国运动会,就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承办,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也为未来共同争夺奥运会主办权打下基础。
当然,唯一的悬念在于,国家层面是否有必要竞逐2036年奥运会。一旦下定决心,与墨西哥、埃及、印尼等国相比,势必有很大的胜算。
沪杭、广深、川渝,无疑都是有力竞争者。
03
谁是下一个亚运之城?
前些年,由于投入与回报不相匹配,奥运一度趋冷,2004年奥运会还有10个国家竞逐,到2024年奥运会只剩2个国家。
不过,这两年,随着一众新兴国家崛起,为了展现发展奇迹和体现民族自豪感,“奥运热”卷土重来,从印尼到墨西哥再到埃及,无不如此。
这也意味着,奥运之城的竞夺战将会更加白热化。即使中国城市实力更为强劲,但国际奥委会,或许会更为倾向于未曾举办奥运的新兴国家。
与之对比,亚运会虽然同样重要,但局限于亚洲地区,大部分国家力有不逮,而部分发达国家兴致不高,中国城市就有了相当强的竞争力。
目前,2026年亚运会只有日本名古屋一城竞选,而2030年和2034年分别花落卡塔尔首都多哈、沙特首都利雅得,最近待定的一届则要到2038年。
经历过北京、广州、杭州三场盛会,亚运之于中国,不用再如当初寄托民族情感和彰显大国影响力的重任,对于金牌也不再如同过去一样热衷。
某种程度上,大型国际赛事,正在成为彰显城市竞争力和体育竞技精神的舞台。
即使如此,对于许多冉冉升起的二线城市来说,亚运会仍旧是所能触及的最顶级赛事,意义同样非凡。
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目前京津冀、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均已举办过亚运会,而作为第四极和第五极的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或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从城市财力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性来看,作为强二线城市的武汉、成都、重庆、济南-青岛、郑州、西安等,均不乏突围的可能性。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如果有意,最早也要顺延到2038年,离现在还有15年的时间,一切都还悬而未决。
04
成为奥运之城和亚运之城,有什么好处?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这句话在我国可谓广为人知,也成了各大城市共同的追求。
根据《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分析,赛事从来不只是赛事,而是被赋予提升城市知名度、盘活文旅资源、促进公共设施建设乃至刺激经济的重任。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不仅促成了城市地标——广州塔的拔地而起,还完成了珠江新城跃居广州新中轴线的最后一环,促进东进、南拓,重塑整个城市框架和界面。
杭州能成为过去几年地铁里程增长最猛的城市,背后不无亚运会的贡献。
2019年至今,杭州地铁里程从130公里飙升到516公里,成功跻身500公里地铁俱乐部,从第14名跃升到第6名。
而每一场盛会背后,都伴随着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极为可观。
浙江统计局曾发文表示,2016-2020年杭州亚运赛前筹办阶段的投资,对杭州市GDP的拉动量约为4141亿元,占同期GDP的7.6%。
同时,过去几年杭州楼市的狂飙,乃至成为卖地收入第一城,既得益于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也与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入有关,但盛会效应最不容低估。
此外,杭州亚运会,以杭州为主办城市,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为协办城市,这些城市不乏杭州都市圈的成员。
借助盛会,杭州地铁、城轨开始不断向都市圈内延伸,而近日杭州获批成为第8个国家级都市圈,无疑将会推动一体化进程。
这是杭州的机遇所在,也是杭州都市圈成员的机遇所在。
05
当然,任何一场大型赛事,必然要以巨大投入为前提。
大型活动是否有性价比、收益能否覆盖投入,也必须纳入考量。
如果单纯只看赛事投入,或许并不高,不会超出一二线城市的承受范围。
但在赛事之外,还有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隐性投入。
过去,大型赛事还能获得上级层面的财政支持,如今只能靠各大城市更多只能靠自力更生。
无论是有形的支出,还是无形的债务,最终必然只能由城市自己来埋单,所有民众都不能置身事外。
如何在巨大支出与盛会效应中取得平衡,恐怕是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