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寒风中挖蛏
进入冬季,每当海边落大潮的时候,家住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石崖村的村民们就挎着小桶,提着小铁锨,拉着石碾去村前棋子湾的沙滩上挖大竹蛏,他们平均每人每潮能挖六七斤,每斤能卖25元左右,一天收入一百来元不成问题。12月19日,记者赶到棋子湾沙滩,目睹了村民们用传统方法先拉着石碾轧,再用铁锨挖竹蛏的过程。他们每潮要拉着石碾子走几十里路,好在收入还不错,可谓累并快乐着。
挖大竹蛏工具很奇特
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初二,棋子湾大潮。上午10时30分许,海水远远退去,宽广平坦的沙滩开始裸露。七八个石崖村的村民提着家什结伴走下岸堤,他们踩着细细的海沙,走向海滩的深处,惊起一群正在集结觅食的海鸥。
54岁的杜增香便是其中之一。她头裹大红头巾,身穿青绿呢子褂,脚蹬天蓝水靴,左手提白色塑料桶,右手拿一把小铁锨,步履轻快,不觉间便走到了众人前头。村民们逐渐深入,脚底的海滩开始出现积水,杜增香便在这时停了下来。她把塑料桶放下,铁锨往沙滩一戳,蹲下身来双手整理起桶中的物品:一条三指宽的布带如同绑安全带一样系在肩上,末端连接一根拇指粗的长麻绳。随着双手用力,麻绳上绑着的东西被提出桶外——一个被铁条穿起的“石磙子”。记者定睛看去,这“石磙子”由青石制成,整体呈圆柱形,粗细一致,直径近15厘米,长约40厘米,较平常所见的要小巧许多。“俺这儿叫石碾,这个大概有20来斤沉,每家用的大小都差不多。”杜增香说着便把麻绳捋顺,石碾平放滩头。在她周围,其他村民也纷纷拿出自家的石碾,开始准备起来。
“俺们这里世代都是这样,每年在这片海边用石碾轧蛏子。”话音未落,杜增香拿起一把小铁锨,上身前倾,拉直麻绳,迈起步子走了起来,身后的小石碾如同一个欢快的顽童,开始随着她的脚步,在起伏的沙滩上裹着海水翻滚跳跃,轧出一条弯曲“小路”。杜增香步履飞快,记者竟一时追赶不上,稍稍接近时,她已经往回奔走,时不时侧脸瞅着石碾刚刚轧过的“小路”。“别动,你脚边就有一个蛏子!”杜增香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记者脚边不知何时多出的一个小洞说。“石碾轧过沙子,只要下面有蛏子,过会儿沙子表面就会有这种像气孔一样的小洞。”杜增香说,顺着这些小洞,就能抓到这里独有的一种大竹蛏。
先“轧”再“赶”最后“截”
“石碾轧过去,在沙子里的竹蛏会感觉到,吓得它赶紧往沙子里面钻,所以就留下个气孔一样的洞。”杜增香一边说着,一边用小铁锨从旁边铲了一堆沙子,在小洞上堆了个沙包。
“这块沙滩被浅水覆盖了,得先堆个沙包,从中心挖下去,海水就被周围的沙子挡住进不来了,不然一铁锨挖下去,水就灌进来了,啥都看不着。”在给满头雾水的记者普及知识的同时,杜增香开始了挖掘,她双手拿着铁锨,从沙包中央开始一层一层轻轻铲起泥沙,铁锨产生的推力将沙子不断推向四周,阻挡了涌来的海水。“这活儿急不得,挖重了吓着它,它就把‘舌头’切断,一下子就钻没了,挖轻了的话,海水就会逐渐渗入。”
铁锨铲过的沙面平滑整齐,一个细长的孔洞显露出来。这时,杜增香又做出了让记者意外的举动,她不在原地接着挖了,而是转了个身,开始挖掘起孔洞背面的泥沙。“抓蛏王不能只顺着洞往里挖,它逃跑的速度可比咱挖的快多了。”杜增香继续给记者讲解:“刚才从上面挖,那叫‘赶’,赶着蛏子往下走,从挖出的小洞看它逃跑的走向,然后根据这个走向,俺再从后面截住它的退路,至于从多远处截路,这就全靠经验了。”
从背面挖掘了近20厘米深后,杜增香成功截住了这个大竹蛏的退路,她开始慢慢从后方清理泥沙,逐渐拉近与洞口的距离,在手指触碰到竹蛏的一刹那,她猛地向沙子中一抓,把正要调整方向继续逃跑的竹蛏拽了出来。整个过程持续了2分钟左右,随着她把大竹蛏放进塑料桶,海水也开始涌入了刚刚挖出的深坑,时机把握得精准而又巧妙。
个头堪比一根小竹筒
“这个得有二两多重。”杜增香用海水清洗了一下大竹蛏身上的泥沙,放在手掌上仔细端详。记者看到,这大竹蛏果然不同于平常的蛏子,体型堪称“巨大”,比成人拇指还要粗上几圈,加上伸出壳外的“舌头”,比杜增香的手掌还要长出几厘米,青褐色的两片长壳合抱起来,简直像一根小竹筒。
“这算平常个头儿,昨天我挖到过4两多重的呢!”杜增香说,他们拉着石碾在海滩上奔走,除了主要猎物蛏子之外,偶尔还会遇到另一种这里独有的美味——西施舌。“西施舌也是这种小洞,它不用挖沙,用薄铁片围着小洞画个圈,用手伸下去就捧出来了。”杜增香说。
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小时过去了,记者逐渐感受到这份看似玩耍般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布满浅水的沙滩虽不泥泞,却也难以跋涉,沙滩的起伏虽不很大,却也羁绊脚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足底的酸痛感开始向上蔓延。
“这活儿不好干的,我们每天得干4个多小时,算起来得拖着这个石碾子走几十里路呢。”杜增香告诉记者,按照潮汐的规律,潮水落至一定程度,村民们就要下海挖蛏。
“年轻人现在都进城了,就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还在干这活儿。”杜增香指着不远处一位老汉对记者说:“他叫王增禄,是俺们这些人里年纪最大的,都68岁了,还在拉石碾呢。”
“现在每天多的时候能挖十几斤,加上其他一些蛤蜊、西施舌、海螺等等,收获还不错。”看到记者靠近,王增禄一边拉着石碾快速前行,一边跟记者打着招呼。“别看俺快70岁了,身体还不错,平时在家也闲不住,出来挖蛏子挣点零花钱,感觉挺好的。”王增禄擦了下额头上的汗对记者说。
今天上午,位于昌平区的北京一动物安置寄养中心发出“求助”,希望为这里的一只鳄鱼宝宝找一个妥善的去处。“我们主要是救助猫、狗、兔子,救助鳄鱼实在没有经验。”寄养中心的工作人员无奈表示。
这只鳄鱼宝宝长约30厘米,约三指宽,是在昌平区十三陵镇碓臼峪村的小河沟里发现的。发现鳄鱼的康先生说,上周日,他去碓臼峪村钓鱼。在村里的一条小河沟旁,他看到6、7米远的水面上有一个黑色物体,走近了才看清是条鳄鱼。这条鳄鱼身子藏在水里,只有半个脑袋露出水面,吓了他一跳。
康先生明白,北京的野外不可能有鳄鱼,这只鳄鱼应该是流浪动物。于是,他给宠物搜救队打了电话。搜救人员来到现场后,用夹子夹起鳄鱼,将它带了回去。
目前,这只鳄鱼被暂放在动物安置寄养中心。工作人员把它放在了一个鱼缸里,让它有了一个“独立空间”。寄养中心负责人刘胤桐说,这只鳄鱼还很小,但是十分凶猛,动不动就张着大嘴,让人不敢靠近。“我们这里都是猫、狗、兔子,都是很温顺的动物。”
刘胤桐说,这几天,他一直用生牛肉“伺候”着这只鳄鱼。他有点发愁,因为寄养中心没有养鳄鱼的资质,也没有饲养经验。“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品种。”为了保证鳄鱼宝宝能得到专业的照顾,他希望能有专业的野生动物救护机构把它接走。
下午,记者联系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北京黑豹野保站站长李理。经他和多位野生动物专家鉴定,这是一条暹罗鳄,大约两个月大。按照生物属性,生活在我国的鳄鱼种类基本都是扬子鳄,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而且,只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北方除了动物园里,是见不到野生鳄鱼的。而暹罗鳄在属于外来物种,生性凶猛,在我国野外没有分布。
生长在热带的暹罗鳄怎么会出现在昌平山区的小河边呢?李理认为,这条鳄鱼可能是有人养了一段之后被放生了。他提醒市民,私自养殖、放生鳄鱼都属于违法行为。“饲养鳄鱼需要有国家林业局的合法手续,否则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丰台云岗地区一家废弃的高尔夫球场水塘里曾发现过鳄鱼。2012年,朝阳区蓝色港湾附近的亮马河畔也曾发现过鳄鱼。这两起事件的主角,都是被人放生、遗弃的暹罗鳄。
李理表示,尽管暹罗鳄在我国长江以北很难存活,但它体型可以长到两米,万一长大或者留存下鳄鱼苗,都是十分危险的事。
今天下午,记者联系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与寄养中心联系,可以接收这条鳄鱼。
1、印堂一指宽
印堂一指宽的人,气量小,爱纠结,天天患得患失,愁眉苦脸,心中时有心事但不表露,这样的人成天乌云满面,心思难猜。尤其是他人在工作上或者是其他方面比自己表现出色,极其容易嫉妒他人,嫉妒心强,从而会想办法去算计别人。
2、印堂两指宽
印堂是两指宽的人,为人做事进退有度能容忍。思维能力强,眼光长远开阔,沉稳,能够在事业职场上成为一个好领导,好上司。在生活和工作上与人交往,人缘交际关系良好,能够深得大家喜爱欢迎,相处愉快融洽。
3、印堂三指宽
印堂三指宽,这样的人容易放纵自己,原则性不强,容易动情,感情用事,易受异性吸引,烂桃花比较多。所以这一类人在平时间需要多注意,小心烂桃花缠身,需要多培养原则性来助力感情之路和谐畅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鼓子心:鼓式门墩上部由一个大鼓和两个小鼓组成。鼓子心是大鼓的侧面,是重点装饰部位。鼓子心常雕刻有麒麟卧松、松鹤延年、狮子滚绣球、牡丹花、荷花等吉祥图案。
小鼓:两个小鼓是大鼓下面的荷叶向两侧翻卷形成的腰鼓部分,也是须弥座与大鼓的衔接部分,小鼓正面通常雕刻如意祥云作为装饰。
兽面:也称兽首,通常以狮面雕刻于大鼓的顶部,刻有兽面的鼓式门墩通常意味着宅院主人是一位武将。
须弥座:是整个门墩的基础。
包袱角:须弥座的正面和两个侧面的装饰。通常为垂下的倒三角形。
幞头:是箱式门墩的箱体部分,分为上、前、后、内、外5个面,幞头上多承托趴狮,幞头下与须弥座相连,幞头后与门框有三指宽的缝隙,素白无雕饰,幞头余下的内、外、前3个面,一般雕有蝠(福)、鹿(禄)等各种吉祥纹饰和图案。
(作者为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本报记者施芳整理)《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7日 06 版)
哈尼梯田是哈尼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梯田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水是哈尼梯田的灵魂。为了保证所有的梯田,不论位置高低、面积大小、丰欠水年都能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灌溉,防止村寨之间、村民之间因水发生纠纷,化解用水矛盾,哈尼人发明了一套严密有效的分水制度——刻木分水。
▲制作刻木分水器
由村寨间德高望重的老者(大都以“咪谷”)牵头,根据各村寨、各种田户每条水沟所需灌溉梯田面积的大小,经所有涉及用水利益的人协商,约定每条水沟应该分得的用水量。每村专门推举出一个没有私心、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沟长,负责具体执行维护每一田块的用水量。
▲疏通水渠
哈尼人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耐腐蚀、耐浸泡、耐磨损木材制作刻木分水器,把它安放在渠道的分水口处,让水流按照开口宽度自行分水,分别流入各条分水沟,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木刻器上的开口以沟长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个用水单位。在沟长的监督下,由寨子里最好的木匠,依据约定分给的几个用水单位数量,在横木上凿刻相当于沟长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几倍的宽度控制给水量。对于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宽度的水量,可以进一步使用一指、二指、三指宽度细分,但不得使用小拇指宽度计量。
▲安置刻木分水器
平日里,沟长负责巡察和维修水沟,保证沟水畅通能流进各家的田块,管理维护刻木分水器,严查挪动、破坏刻木分水行为,监制生产刻木分水器,这样就无形中减少了梯田的管理人员。沟长在梯田用水中责任重大,其报酬实行年薪制,由他所负责水沟受益田主按照面积、分水量的多少来承担。
▲生活在田园里的哈尼人家
哈尼族根据地势地貌、自然环境和农耕生产条件,创造并延续使用了一整套科学的梯田耕作生产流程、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规范、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法则、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等科学生产和管理手段。特别是对水源保护林的村规民约、独特的“刻木分水”制灌溉用水管理手段,根据梯田分布的海拔高低、气候炎热或寒凉,适时选择适宜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数十余种稻种,并且保障其品种长久而重复播种不产生变异等,都具有独特而现实的科学价值。
哈尼梯田形成并严格遵循刻木分水、神林崇拜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水利管理、村规民约、宗教祭祀等措施或习俗。而且不管在哈尼族内部,还是哈尼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互帮互助、礼让谦和,营造出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
▲耐腐蚀、耐浸泡、耐磨损的刻木分水器
这样一套完整的分水用水管水体系就形成了,千百年以来在哈尼族地区一直使用延续至今。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哈尼智慧 ——刻木分水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祝小涵
审核: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