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轼、苏洵、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韩愈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
师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马说晚春春雪进学解石鼓歌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调张籍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的代表作:
小石潭记江雪溪居早梅渔翁捕蛇者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种树郭橐驼传黔之驴永州八记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代表作品:
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 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题西林壁黠鼠赋饮湖上初晴后雨南乡子·送述古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的代表作品有:
黄州快哉亭记怀渑池寄子瞻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上枢密韩太尉书去年冬辙以起居郎入侍迩英讲不逾时迁中书舍·铜瓶洒遍不胜寒次韵广州陈绎谏议和陈荐宋敏求二龙图二首·琳宫清净思悠哉舟过严陵滩将谒祠登台舟人夜解及明已远至桐八阵碛和子瞻濠州七绝四望亭赠提刑贾司门青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欧阳修代表作:
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秋声赋卖油翁生查子·元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丰乐亭记画眉鸟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代表作:
泊船瓜洲游褒禅山记登飞来峰元日书湖阴先生壁伤仲永桂枝香·金陵怀古明妃曲梅花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曾巩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1082),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曾巩代表作:
墨池记咏柳西楼道山亭醒心亭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城南延庆寺会景纯正仲希道介夫明叟纳凉同观建邺苏洵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的代表作:
辨奸论九日和韩魏公六国论送石昌言使北引张益州画像记管仲论心术在头条号写了一篇题为《骈文之旷世名篇——王勃<滕王阁序>》的小文,"勾起了"不少朋友上学期间初学此文的回忆。亦有年届七十的老者,现在还在努力背诵《序》文。
足见《滕王阁序》异彩华章,影响深远。
《唐书.文苑传》称,王勃有文集三十卷。但"四杰之一"杨炯集序的《王子安集》,则谓二十卷。
清乾隆时,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据明崇祯张燮本,重编《王子安集》,录为十六卷,收入《钦定四库全书》。
其中,除诗赋外,有文八十一篇,大部分为"骈文",只有少量"散体"。
王勃这些流传下来的"骈文",大多为"序文",有四篇"书序"、两篇"自序",其余为饯行赠别宴游一类的"序"。
王勃这些"骈文"里,尽管都难于超越《滕王阁序》,但确实有不少堪称名篇。
王勃十九岁时,于长安写了《山亭思友人序》,是他的两篇"自序"之一。其曰——
"高兴之后,中宵起观,举目四望,风寒月清。邻人张氏有山亭焉,洞壑横分,奇峰直上,郁然有造化之功矣。嗟乎:大丈夫荷帝王之雨露,对清平之日月。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蓄泄江河。七星可以气冲,八风可以调合。独行万里,觉天地之崆峒;高枕百年,见生灵之龌龊。虽俗人不识,下士徒轻,顾视天下,亦可以蔽寰中之一半矣。惜乎此山有月,此地无人。清风入琴,黄云对酒。虽形骸真性,得礼乐于身中;而宇宙神交,卷烟霞于物表。至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之正律,受山川之杰气。虽陆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车载斗量;谢灵运、潘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思飞情逸,风云坐宅于笔端;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云尔。"
文中的友人,指杨炯。
高兴——高雅兴致。东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云:"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邻人张氏——杨炯华阴老家之邻居。
大丈夫——用《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指有作为男子。
雨露——恩泽。
日月——时光、岁月。《诗经》语。
经纬——此犹治理意。
器局——器量、度量。
八风——八方之风。
崆峒——即"空同",空阔无边、虚无浑茫之意。南朝梁
江淹《水上神女赋》:"视空同而失貌,察倏忽而亡迹。"
百年——《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指人生。
生灵——人类众生。《北史.四夷传序》:"万物之内生灵寡而禽兽多。"
龌龊——指"器局"狭促,窄小。东汉张衡《西京赋》:"独俭吝以龌龊,忘蟋蟀之为何。"
俗人、下士——皆指庸俗无德才之人。语出《荀子》《老子》。
寰中——宇内。出东晋孙绰《喻道论》。
神交——情趣相投、心意融合、精神向往的忘形之交。语出西晋虞溥《江表传》。
物表——世俗之外。语出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
翰苑——文翰荟集之所,如"文坛"。出萧统《文选.序》。
正律——纯正和谐之音律,指高雅上乘文学作品。
十九岁的王勃,抱负宏大,气宇非凡,以"大丈夫"自诩,于是写下了这篇"弘文"。
王勃在文中称,他要"荷帝王之雨露,对清平之日月","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蓄泄江河","顾视天下,亦可以蔽寰中之一半矣"。天下一半的人,都会被他的光芒所遮蔽。
这是多大的抱负,又是多么自信!
王勃说,"俗人不识,下士徒轻",这没关系。他立誓要在文学上干出一番大事业——"开辟翰苑,扫荡文场"。
在王勃心里,陆平原、曹子建一干人,只是"可以车载斗量",多得是,不足为奇。他要让谢灵运、潘岳等等,在他面前也只能"膝行肘步"。
他的理想,是"思飞情逸,风云坐宅于笔端;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地"独行万里","高枕百年"。
在这篇前后,王勃还写了《山亭兴序》,也是骈文。文中说到了更多的过往文人,一方面,是他对之前文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更详尽地阐发了他的文学理想。
《山亭兴序》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深山大泽,龙蛇为得性之场;广汉巨川,珠贝是有殊之地。岂徒茂林修竹,王右军山阴之兰亭;流水长堤,石季伦河阳之梓泽。下官天性任真,直言淳朴,拙容陋质,眇小之丈夫,蹇步穷途,坎之君子。文史足用,不读非道之书;气调不羁,未被可人之目。颖川人物,有荀家兄弟之风;汉代英奇,守陈氏门宗之德。乐天知命一十九年,负笈从师二千余里,有弘农公者,日下无双,风流第一。仁崖智宇,照临明日月之辉;广度冲襟,磊落压乾坤之气。王夷甫之瑶林琼树,直出风尘;嵇叔夜之龙章凤姿,混同人野。雄谈逸辩,吐满腹之精神;达学奇才,抱填胸之文籍。簪裾见屈,轻脱履于西阳;山水来游,重横琴于南涧。百年奇表,开壮志于高明;千里心期,得神交于下走。山人对兴,即是桃花之源;隐士相逢,不异菖蒲之涧。黄精野馔,赤石神脂。玉案金盘,征石髓于蛟龙之窟;山樽野酌,求玉液于蓬莱之峰。溪横燕尾,岩竖龙头。锻野老之真珠,挂幽人之明镜。山腰半折,溜王烈之香膏;洞口横开,滴严遵之芳乳。藤牵赤架,南方之物产可知;粉渍青田,外域之谣风在即。人高调远,地爽气清。抱玉策而登高,出琼林而更远。汉家二百所之都郭,宫殿平看;秦氏四十郡之封畿,山河坐见。班孟坚骋两京雄笔,以为天地之奥区;张平子奋一代宏才,以为帝王之神丽。珠城隐隐,阑干象北斗之宫;清渭澄澄,滉漾即天河之水。长松茂柏,钻宇宙而顿风云;大壑横溪,吐江河而悬日月,凤凰神岳,起烟雾而当轩。鹦鹉春泉,杂风花而满谷。望平原,荫丛薄。山情放旷,即沧浪之水清;野气萧条,即崆峒之人智。摇头坐唱,顿足起舞。风尘洒落,直上天池九万里;丘墟雄壮,傍吞少华五千仞。裁二仪为舆盖,倚八荒为户牖。荣者吾不知其荣,美者吾不知其美。下官以词直,上振笔札而前驱;高明以翰苑横,开列文章于后殿。情兴未已,即令樽中酒空;彩笔未穷,须使山中兔尽。"
篇幅所限,不加注释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头条搜索“,里面可以查到此文的注释。
还要给有兴趣的朋友推荐王勃的《守岁序》。
这篇骈文,亦作于他二十岁之前,是在长安"守岁"时所作,从中可以体会到王勃年轻跳动的心,以及对新年的渴望——
"岁月易尽,光阴难驻。春秋冬夏,错四序之凉炎;甲乙丙丁,纪三朝之历数。十ニ月之阴气,玉律穷年;一万岁之休祯,金觞献寿。贲鼓雷动,烟火星流。侲子黄童,统钩陈而驱赤疫;诸王等集,陈玉帛而朝诸侯。京兆天中,竦楼台而彻汉;长安路上,乱车马而飞尘。王丞相之登临,行将在目;戴侍中之重席忽而明朝。槐火灭而寒气消,芦灰用而春风起。鱼鳞布叶,烂五色而翻光;风脑吐花,灿百枝而引照。悲夫!年华将晚,志事寥落。公孙弘之甲第,天子未知;王仲宣之文章,公卿不识。对他乡之风景,忆故里之琴歌。柏叶为铭,未泛新年之酒;椒花入颂,先开献岁之词。作者七人,同为六韵。
作此文时,勃任职于沛王府。他对新春即来,充满欣喜,笔下光彩流萤,充满对盛世的赞美。
也是限于篇幅,未加注释。有兴趣的朋友,亦可点击”头条搜索“查找注释。
中华书局,出有另一版本《王子安集》,其中收录了罗振玉抄录自日本的王勃佚文二十四篇。这一版本中的文字,似乎没有《四库全书》所收录之精准。比如,《四库全书》版的《滕王阁序》,是”豫章故郡“;而中华书局版,则为”南昌故郡“。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谈谈唐宋时期的散文,唐宋时期的散文主要以八大家的古文运动和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为主。散文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进化成了骈文和骈赋,骈文和骈赋的区别是骈文不押韵,骈赋押韵。骈体文写作的格式要求达到了极端,每句限制四言或六言,要求对仗对偶,大量采用古人的典故,辞藻华丽等等,可见文章的写作格式要求很严谨,但是造成了文章的内容很浮华而空洞,没有真情实感而流于形式。骈文太重视文章的形式,而轻视了文章的内容。
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浮华的文风发展到了鼎盛。到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对骈俪文风极为不满,曾想改变这种不良的文风。隋朝重臣李谔曾上书皇帝建议要请正文体,并批判六朝以来绮靡浮艳文风。凭借此君臣两人一篇奏章和一纸诏令很难改变当时的文风潮流,不久后隋文帝杨坚去世,六朝绮靡浮艳的文风继续是主流文体。文章自从魏晋开始直到唐朝中期都是以骈文为主,甚至到了唐朝科举考试也选择了骈文为指定文体,奏疏也规定采用骈文,因此到了唐朝骈文成为了文章的官方文体。
初唐的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因他们四人的骈文成就很高,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的骈文与六朝时期的骈文浮华风格不同,他们的骈文用典平易、思想雅正、语言朴实、风骨有力,与传统骈文的多典难懂,拼凑华词丽句有很大的不同。
到了盛唐时期,出现了两个大文学家张说和苏颋。张说出生于公元667年,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三次出任唐朝的宰相,曾经引领文坛三十多年。张说很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可见其文章修养非常高。
苏颋出生于公元670年,陕西武功人,世代祖辈都在朝廷担任重臣,他的父亲苏瑰曾担任过唐朝的宰相,被封为许国公,与张说是故交。苏颋比张说小三岁,也做过唐朝的宰相,后继承父亲的爵位,被封为许国公,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和苏颋两人都擅长写文章,同朝为官,两人一起领导了盛唐前期三十多年的文坛,他们两人都主张“崇雅黜浮”,反对陈、隋以来浮丽的风气,重视文章的内容表达和实用性。两人都是写骈文的高手,但是两人都摆脱了六朝骈文的写作传统,把散体融入到了骈文中,采用散骈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尤其是张说的文章用典不多,文词朴实大气,不追求华词丽句,对骈文转向散文的文风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张说擅长碑志,风格雄壮,代表作有《西岳太华山碑铭》、《贞节君碑》、《姚文贞公神道碑》。苏颋擅长制诰,经常替皇帝撰写诏书,因皇帝十分喜欢他写的诏书,常令人另抄录副本,留在身边经常阅读。但苏颋的文章骈文气太重,比张说的文章较拗涩,代表作有《授张说中书令制》、《大清观钟铭》。张说曾被封为燕国公,苏颋曾被封为许国公,两人都因为文章而地位显赫,因此被称为“燕许大手笔”,来标志着张说和苏颋创新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历史地位。
到了中唐开始,诞生了奏议名家陆贽,我们在骈文的章节中介绍过陆贽,由于他的制诰政论文写的十分漂亮,不断的赢得皇帝的喜欢,他的官越做越大,官至宰相,他曾主持科举考试,本次高中的有韩愈、欧阳詹、崔群、王涯等当时顶级的文人,这一届录取的榜单被称为“龙虎榜”,他们后来均受陆贽的提携,因此他被称为是韩愈等人的老师,他们的写作风格均受陆贽的影响。
陆贽的骈散文章继承了张说的风格,用典较少,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语言平淡、朴实、实用,善于长长的政论文。他的政论文动不动就长达上万字,分析治国理政的大事,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他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去思考、总结、分析,形成文章后,皇帝看了十分喜欢,因此官越做越大,官至宰相。陆贽的文章摆脱了骈文的条条框框,议论随意大气,重视事物的分析总结,重视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不追去语言的华美,更重视实用性,不像传统的骈文以拼凑华丽的文字为主。陆贽的文章对骈文走向散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直接影响到了韩愈和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由韩愈首先发起对骈文进行的革命性运动,强烈反对六朝以来严格讲究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骈文太追求文章格式的华美,而深深的限制了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骈文是形式美而内容空洞,被模式化,而且语言越来越模糊不清,甚至无法表达想要表示的思想和意思,因此骈文被韩愈称为俗下文字。因此韩愈推崇恢复秦汉散文的文风,朴实、自然、内容充实。韩愈古文运动的目的就是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成为相辅相成的运动。韩愈最大的贡献一是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二是极力恢复儒学道统。在当时骈文文风盛行,严重影响文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倡导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同时期佛教在唐朝非常盛行,多代唐朝皇帝极其信奉佛教,佛教的发展可以用“泛滥”两个字去形容,导致孔孟儒学衰败,因此韩愈极力反对大力发展佛教而提倡恢复儒学道统。韩愈还写了一篇《论佛骨表》来极力反对皇帝唐宪宗拜迎佛骨的迷信活动,他还因此差点被皇帝用极刑处死,辛亏在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才保住了性命,被贬往潮州。因此感慨而写下了千古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不仅是反对骈文恢复秦汉散文的提出者和倡导者,还是实实在在的践行者,韩愈一生笔耕不缀,现存的散文就有近400篇,名篇众多,例如议论文有明儒斥佛的文章有《原道》《原毁》,讽刺社会现状的文章有《马说》《进学解》《获麟解》,传道授业的文章有《师说》;叙事文有《平淮西碑》《柳子厚墓志铭》;抒情文《祭十二郎文》等等。韩愈的文章首先是敢说真话敢写真事,他曾因为写的真言真事多次被贬,还差点掉了脑袋。例如《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是上书皇上减免百姓赋税的状,描写了严重的旱灾和饥苦的惨状,批判了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的罪过,因此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写了《论佛骨表》差点掉了头,后来被贬往潮州。
韩愈写文章彻底摆脱了骈文的框框架架,非常的自由自在,不再重视形式而重视内容的表达。总体而言,韩愈的文章直率大胆、气势雄伟、愤世嫉俗、自然厚实、逻辑缜密、说理透彻、题材广泛,但同时用词险僻。韩愈的散文类型有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韩愈最有名的散文《祭十二郎文》和《师说》。我们分享一下《师说》中最有名的一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自己的老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在某方面可以当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而已。阐述了敢为人师敢为人徒的道理,提倡人与人之间要敢于相互学习,讽刺了当时流行耻于相师的社会现象。
韩愈被称为“古文运动的先驱”,“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文章与杜甫的诗歌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还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可见韩愈的文章成就之高,影响之大。
唐朝唯一一位能和韩愈平起平坐的散文大家只有柳宗元,柳宗元是韩愈搞古文运动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实践者。韩柳两人一起推行古文运动,推崇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在两人共同的努力下,终于转变了六朝以来骈文盛行的文风,使得散文成为了主流文章。柳宗元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文有六百多篇,他的散文成就大于诗歌,他是散文复兴的领袖级人物。他的散文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说理散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如《天说》、《封建论》、《断刑论》、《桐叶封弟辨》等;二是寓言散文,用寓言故事来讽刺社会的丑态,诙谐幽默,讽刺奇特,如《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此三篇寓言被称为《三戒》,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三篇寓言,借用了驴、麋、鼠这三种动物形象,对社会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三是传记散文,真虚相融,似寓言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河间传》《梓人传》等。四是游记散文,清新自然,真情实感,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名《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此八篇游记又被称为《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来抒发自己忧伤凄苦的感情。柳宗元最有名、成就最高的散文就是游记散文。柳宗元最有名的散文《捕蛇者说》和《小石潭记》。我们分享一下《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此篇文章写的非常的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毫无骈文的做作和拼凑的写作痕迹,也不像骈文和辞赋那样苦涩难懂。景色描写的非常的透彻,先由远处描写到近处,再由近处描写到远处,层次清晰,线条分明。采用了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情景结合,形象结合,像是用录像机录制出来的一部美丽的山水景色记录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像是王维的山水诗,巧妙的把声音、颜色、灵动、心情相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要写好诗歌和散文要像王维和柳宗元学习,动作和景物相结合,声音和颜色相结合,远处和近处相结合,情感和景物相结合,形态和物体相结合。
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第一次古文运动,并引起了一波写古文的潮流,使得骈文的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韩愈和柳宗元以前就有萧颖士、李华、元结等人,提出了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采用散体作文,但并没有取得实践性的成功,但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提到唐朝文学的最高成就,除了“李杜”,就是“韩柳”,“李杜”代表了诗歌最高的成就,“韩柳”代表了散文最高的成就。
韩愈和柳宗元之后,韩愈的学生李翰继承了韩愈弘扬儒教的道统,散文成了宣扬儒学的工具,散文成就很低。韩愈的另一个学生皇甫湜继承了韩愈散文的险僻特点,文章非常的苦涩难懂,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和传播,加上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等人的极力压制散文,提倡骈文。因此到了晚唐散文再次变得衰落,骈文再次成为文章的主流。
骈文是中国特有的文体,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曾经统治过文坛几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很多骈文高手,他们才气纵横,笔墨淋漓,佳作繁富,文名远播。为后世留下了相当数量的骈文名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名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国学文化精读
《滕王阁序》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国学文化精读
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蕴含典故盘点: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在南昌,汉代设有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市区;唐代改称洪州,设有都督府。
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都是二十八星宿名。“衡”指的是当时洪州附近的衡州,“庐”指的是庐山,代指洪州北边的江州(今九江)。
国学文化精读
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4.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据《后汉书》,陈蕃是当时豫章郡的地方官,也是一代名士。他从不留客人在家中过夜。唯独当时高人徐孺子到访,他才将高悬在家中的客塌放下,留宿徐孺子。徐孺子回去后,他又将客塌悬挂起来。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董仲舒曾经梦见一只蛟龙腾飞入怀中,第二天文思涌动,创作了《春秋繁露》。又记载杨雄曾经梦见凤凰在他著作的《太玄经》上翩翩起舞。
6.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有六把宝剑,紫电剑最为出名;《西京杂记》记载,刘邦斩白蛇起义之后,那把剑上常常出现霜雪,故名清霜。
7.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古代豪强贵族举行宴会时,击打铜钟演奏音乐,大鼎盛着各种食物。上古有严格规定,士用一到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天子用九鼎。所以“钟鸣鼎食之家”代指富庶人家。
国学文化精读
8.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青雀,指的是当时长江流域通行的鹢首船;黄龙值得是古代一种在大河航行的重型军舰。
9.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古代传说,大雁南飞一直到衡山之阳(衡山南面)就栖息于此,不在南迁,直到天暖再北上迁徙。
1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睢园是汉代梁孝王建立的园林,也称梁园,其中种了很多竹子。俗语“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便来源于此。彭泽之尊,彭泽代指曾经做过彭泽县令的陶渊明,他辞去县令之职务,写了《归去来兮辞》,其中说到:“有酒盈樽”。彭泽就在南昌附近。
国学文化精读
11.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当年,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曾经在邺水游玩赋诗,曹植作了一首《公宴诗》有”朱华冒绿池“之句。临川之笔,指的是曾经在临川任职的南北朝诗人谢灵运,
12.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也有说法是音乐、饮食、言语、文章。二难,指的是客人、主人都是名士,非常难得。
13.望长安于日下:晋元帝的时候,有人从长安来汇报工作。晋元帝问当时还只有几岁的皇子晋明帝:“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离得远?”晋明帝说:“太阳,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有人从太阳来。”第二天,晋元帝又问,晋明帝却说:“长安远。”晋元帝问:“怎么又换了个回答?”晋明帝回答说:“因为我抬头能看到太阳,(远望)却看不到长安。”
14.怀帝阍而不见:帝阍是指天帝的守门神,这里指代皇宫的大门。
15.奉宣室以何年:宣室是汉代宫殿名称。当初贾谊被贬谪长沙三年,被朝廷征召再入长安,便是在宣室接受汉文帝的接见,并且促膝长谈一夜。此时的王勃也正是在放逐之中。
16.冯唐易老:冯唐是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官员,直言敢谏,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大的重用。汉武帝上台后,征召贤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难堪大用。
17.李广难封:李广武艺高强,弓马娴熟,征战一生,组建了一只颇有战力的军队。但是却屡屡不能建立军功,不能得到朝廷册封的爵位。最后在漠北之战中迷路,未能及时与卫青率领的主力会师,不堪受辱而自尽。
国学文化精读
1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汉代儒生贾谊被贬谪到长沙的时候,在位的是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创立者。
19.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是东汉名士,“举案齐眉”的典故说的便是梁鸿和他的妻子孟光。汉章帝时,梁鸿曾经因为发表不恰当言论,在渤海之滨避祸。当时正值东汉“明章之治”时期,东汉国力达到巅峰。
2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汉王朝建立后,南方的蛮族发生叛乱,当时的开国将领马援已经很老了,却主动请缨,人们称赞他“老当益壮”。
21.酌贪泉而觉爽:贪泉是古代明泉,晋代人记载说喝了此泉水会生贪念,故称贪泉。
国学文化精读
22.处涸辙以犹欢:《庄子》有“涸辙之鲋”的寓言故事:
庄子家里断粮了,无奈之下,他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米。监河侯听了,故作大方地说:“好啊”,没有问题!不过,等我收了租地的租钱,才能借给你三百斤粮食,可以吗?”
庄子听了很生气,但他也不愿意直接戳穿对方的谎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在路上走,在路上听见救命声。我四处张望,原来是车辙印里的一条鲋鱼。鲋鱼见了我,边忙大声喊道:”老先生,我问它:“鲋鱼啊!你怎么啦?’它说:‘我从东海被冲到这里。您能给我一桶水,救救我吗?
我慷慨地点头答应道:”好啊!:我去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引来西江水救你,可以吗?那里是水乡泽国,水多得不得了。
鲋鱼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环境。我只要有一桶水就可以救活我,而你却要到南方之后,放西江的水来救我。您要是这么说,到那时,你恐怕只有到干鱼店里来找我!’
所以用“涸辙”表示困境。
国学文化精读
寓言“涸辙之鲋” (资料图 图源网络)
2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篇》,讲鲲鹏起于北海,扶摇直上,前往南海。此时的王勃正要去南海到交趾(今越南河内)见自己的父亲。
2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远古,村子西边都种桑树榆树,所以桑榆比喻黄昏、暮年。
2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也是东汉名士,曾任郡守,廉洁奉公著称。后来昏君汉桓帝上台,他再也没有得到重用。
26.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喜欢驾车出行,每次看到道路不通便联想到现实的窘境,恸哭而返。
27.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西汉使臣终军出使南越之前,曾经请汉武帝赐他一条长缨,如果南越国不放弃独立,就把南越王绑回来。这一年终军二十岁,与王勃此时同岁。
28.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将领,自幼习武,父亲曾问他有何志向,他说:“愿乘风破万里浪!”
29.非谢家之宝树:晋朝谢安曾经问侄子谢玄:“为什么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后代优秀呢?”谢玄回答说:“就好像芝兰玉树,人们都希望长在自己家门前。”所以“谢家宝树”比喻出色的晚辈,这里是王勃自谦。
30.接孟氏之芳邻:孟母三迁,为孟子找了个好的邻居。这里是夸耀与会的嘉宾。
国学文化精读
31.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指的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孔鲤在家里的庭路过,遇到孔子,孔子问他学习情况,并且劝他好好学习《诗经》、《礼》。这里是王勃在畅想和父亲见面的场景。
32.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东汉李膺名声很大,能够在他的家中做客不太容易。如果有幸去他家受到他的招待,都被称之为“托龙门”。
3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西汉司马相如曾经得到同乡杨得意的推荐,得以面见汉武帝。汉武帝听了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之后,感觉到了一股凌云之气。
34.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列子》的寓言: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弹奏《流水》,钟子期听出了曲中的意境。
35.兰亭已矣:东晋年间,王羲之等名流在兰亭玩“流觞曲水”,创作了《兰亭集序》。
国学文化精读
36.梓泽丘墟:梓泽指的是晋代富豪石崇的金谷园,当年他在这里穷奢极欲,最后得罪了权贵,断了性命。
37.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晋代潘岳(就是潘安)、陆机,都有文采,南北朝人评价他们说:潘才如江,陆才如海。所以,潘江、陆海借以形容人的文采。
为了满足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好奇心,小编经过反复比较,精心甄选,挑选出中国在文坛上有影响力的,文章质量上乘、数量可观的十大骈文高手。
第一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绎州龙门人,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勃既废,客剑南。久之,补虢州参军。坐事,复除名。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交践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王勃能排在“初唐四杰”之首,最重要的就是骈文的成就。王勃的骈文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他的骈文表现了初唐时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无论是用典或是意境的构筑,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王勃对六朝骈文的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更是成了千古传诵不朽之名篇。王益吾评此文曰:“文兴到笔落,不无机调过熟之病。而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代表作有《寒梧栖凤赋》《涧底寒松赋》《春思赋》《江曲孤凫赋》《山亭兴序》等三十多篇。王勃的骈文对后世影响极大,现排为第一并不为过。
国学文化精读
第二李商隐,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又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名作《奠相国令狐公文》、《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上河东公启》《祭小侄女寄寄文》,李的骈文情真意切,委婉动人。但也有很多官场应酬文字,内容较贫乏。其散文现存较少。晚唐时期,经过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后,骈文开始全面衰落,而李商隐竟然力挽颓势,又使骈文流行了一段时间。
第三庾信,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 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大体说来,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总而言之庾信的骈文集南北朝文化特质于一体,融浓丽与刚朴之气于一身,成为骈文文史上的巅峰作家。代表著有《哀江南赋》《春赋》《小园赋》《伤心赋》《枯树赋》等三十多篇。有《庾子山集》传世。
第四陆贽,陆贽(754~805) 唐代文臣。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八年(773)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四川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陆贽改造骈文,完成形式美文到经世之文的转变,所使用的方法是上承“燕许”以散入骈的传统,同时不仅加大了力度,而且运用自如,炉火纯青。一是运单成复,不失整齐之态,二是杂用单行,承转文气,三是力求朗畅,少用典故,四是加长骈句和加长篇幅。陆贽的骈文对后世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影响极大。确实是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在中国骈文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上继“燕许”融散入骈的传统,下开“欧苏”四六散化的先河。国学大师钱基博在《骈文通义》中评价说:“宣公议论缅缅,易短为长,改华从实,质文互用,工为驰聚”。代表著有《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论裴延龄奸蠹书》《月临镜湖赋》等数百篇。
国学文化精读
第五陈维菘,陈维菘(1625—1682)清代文学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著名的词人兼骈文家,尤以骈文称一代名手,汪琬称赞其骈文曰:“唐以前不敢知,自开宝后七百年,无此等作矣!”其骈文导源于庾信。有《迦陵文集》,并撰《四六金针》专门探讨骈文艺术理论,对清代骈文之发展。起了开张风气的作用。骈文有清代曾中兴一时,可谓名家辈出,但最有成效的就是陈维菘。陈的骈文渊博雄肆,刚健有力。清大儒王文濡就评:“文峰钜岳,墨海洪涛,开拓万古心胸,推倒一时豪杰。”代表著有《看弈轩赋》《白丁香花赋》《三芝集序》《陆悬圃文集序》《归田倡和诗序》等百多篇,留有《湖海楼集》。
第六徐陵,徐陵(507~583),南朝梁陈间诗人、骈文家。字孝穆。祖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早年即以诗文闻名,随其父徐□在萧纲幕下任职。萧纲立为太子,他又任东宫学士。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奉命出使东魏。次年,南方发生侯景之乱,徐陵因此被迫留在邺城。不久,北齐文宣帝高洋篡魏自立,仍不准他南归。徐陵被留于邺城达 7年之久。直到西魏攻克江陵,杀死梁元帝萧绎后,北齐派兵送魏末被浮的梁宗室萧渊明回南称帝,才让他随同回到建康。南归后第三年,陈武帝陈霸先代梁自立,他又入陈任职,位至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陈书•徐陵传》说,徐陵的集子经过离乱之后到唐初还有30卷。徐陵正处于刘宋骈文最盛行的时期,其骈文精工繁密,语句更趋于骈四俪六,他的《玉台新咏序》更是用典繁密,辞藻华丽,对偶工巧,笔法铺张,为历代传诵不衰之作。代表著有《玉台新咏序》《与齐尚书杨遵彦书》《在北齐与宗室书》《与李那书》《与王僧辩书》等百来篇。
国学文化精读
第七陆机,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故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 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辞赋家、书法家、骈文家陆机出身名门,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陆机的骈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明朝张溥赞之:“北海以后,一人而已”。代表著有《豪士赋序》《谢平原内史表》《荐戴渊书》《五等诸侯论》《辨亡论》《吊魏武帝文》《文赋》《叹逝赋》《演连珠五十首》等几十多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
第八张说,张说(667~730),唐代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因忤旨流配钦州,中宗朝召还。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出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还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卒谥号文贞。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有文集30卷。今通行武英殿聚珍本《张燕公集》25卷、《四部丛刊》影明嘉靖丁酉本《张说之集》25卷。张说在骈体改革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他的馆阁之作,以散行之气运偶俪之词,改华从实,斫雕为朴,气味深厚,笔力沉雄,师法汉人,开骈散结合之端。孙梅在《四六丛话》中说得好:“燕公笔力深雄,直追东汉。”谢无量在《骈文指南》中称他们二人之文“特为典质”,“卓尔不群,唐骈文之盛轨也”。张说和苏颋享誉唐宋文坛并称为“燕许大手笔”代表著有《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唐故高内侍碑》《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太清观钟铭》等几百篇。
国学文化精读
第九骆宾王,骆宾王:(约640— 684以后),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骆的骈文更是词彩瞻富,清新俊逸,风骨刚健,极富气势。那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更是成了传诵不衰的千古名篇。代表著有《与博昌父老书》《秋日于益州李长史宴序》《冒雨寻菊序》《晦日楚国寺宴序》等三十多篇。今存《骆宾王文集》十卷。
第十鲍照,鲍照(414—466年),字明远,原籍上党(今属山西),后迁居东海(今山东苍山县南),出身寒微,仕途坎坷。担任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海虞令、秣陵令、永嘉令等官职,最后担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谓之为鲍参军。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骈文都有名作。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诗歌。历来的评论家把他和颜延之、谢灵运并列为“元嘉三大家”。鲍照的骈文文辞精练而隽逸,对仗工稳而畅达,确立了骈文四六句法之最精妙体制。代表作有《古帆铭》《飞白书势铭》《凌烟楼铭》《芜城赋》《园葵赋》等几十篇,其中最为后世称道的是《登大雷岸与妹书》吴汝伦称许这种以家书形式之写景抒情骈文“奇崛惊艳,前无此体,明远创为之。”谭献则击掌道:“矫历奇工,足与《行程难》并美,向尝欲以上兴求之,所谓诗人之文也。许梿亦评云:“句句锤炼无渣滓,真是精绝。”后人辑有《鲍参军集》。
因为名额有限,所以取舍于颇费思量,很难抉择,只能忍痛割爱,把大家喜欢的一些骈文家未能入选,深为遗憾。比如“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江郎才尽”的江淹、“丰神俊秀”的潘岳,“洛阳纸贵”的左思,还有吴均、丘迟、沈约、萧纲、“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龄、杨炯、苏颋、李华、汪藻、洪亮吉、袁枚、汪中等等。有些作家是其它文体过于突出,把骈文给掩盖了,比如欧阳修、苏轼等。如果广大爱好者有异议,也喜欢参与讨论。把自己认可的骈文高手列出来。
因水平有限,某些选择或许带有个人偏好,敬请大家指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