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豆卢宁(500年——565年),字永安,本姓慕容,辽宁锦州人。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容仪,善骑射。起家别将,追随李弼归附太祖(宇文泰),拜武卫大将军、华州刺史,在州未几,以廉平著称,累迁大将军、武阳郡公,名列十二大将军。屡次平定稽胡、氐族之乱。北周受禅,拜柱国大将军、同州刺史、大司寇、楚国公,享年六十六,追赠太保,谥号昭。
九、傥倜好驰射——达奚武达奚武(504年——570年),字成兴,山西大同人。少傥倜,好驰射。为贺拔岳所知,,从平关陇,及候莫陈悦杀害贺拔岳,与赵贵收殓贺拔岳尸体归平凉,翊戴太祖(宇文泰),以勇略之资、感会风云,战潼关、复弘农、击沙苑、征河阳、战邙山,定汉中,降黄循,镇玉壁,御北齐,或效绩中权,或立功方面,可谓国之爪牙,以功迁大将军。北周受禅,进柱国大将军、大司寇,迁大宗伯,进爵郑国公,擢太保、同州刺史。
武微贱之时,奢侈好华饰,及居重位,不持威仪,然性贪啬,为时论深鄙。享年六十七,追赠太傅,谥号桓。
八、奉公至勤——长孙俭长孙俭(491年——568),字庆明,山西阳高人,北魏名臣长孙嵩五世孙。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悟,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从平关陇,辅佐太祖(宇文泰),参预经纶谋略,治理夏州,以功绩优美,委以东南重任,为荆州刺史,清正率下,教化治民,边境无虞。征授大行台尚书,累迁侍中、骠骑大将军、右仆射。建策攻取江陵,以功封大将军、进爵昌宁郡公。北周开国,历任柱国大将军、陕、夏二州总管,享年七十八。追赠太保从郐国公,谥号文。
七、一代忠烈——尉迟迥尉迟迥(516年——580年),字薄居罗,山西寿阳人。周文帝宇文泰外甥。少聪敏,美容仪,及长,有大志,好施爱土,尚公主拜驸马都尉,从太祖克弘农、复沙苑皆有功,累迁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
迥通敏有干能,虽任兼文武,颇允时望,以此深受委重,以功封骠骑大将军,征伐蜀郡,平定萧纪之乱,拜大将军、都督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迥号令严肃,明赏罚、布恩威,抚辑新邦,经略未附,夷夏怀而归之。及入朝,蜀人思之,立碑颂德。
北周受禅,尉迟迥迁相州总管、蜀国公。时隋文帝辅政,以迥望位夙重,惧为异图。以韦孝宽代迥为总管。
迥“沐恩累叶,荷宠一时。居形胜之地,受藩维之托,及主威云谢,鼎业将迁, 遂能志存赴蹈”,投诀称兵,可惜未年衰耋,自起兵至败仅六十八天,为韦孝宽击破,兵败自杀,时年六十五。
迥“忠君之勤未宣,违天之祸便及”,然破家殉国,匡救社稷,功虽不成,威震海内,忠烈足垂千古。
六、志略纵横——李贤李贤(502年——569年),字贤和,甘肃天水人。幼有志节,不妄举动,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己。
贤驱逐戎马之中,以三复原州之功,授原州刺史,虽少从戎马,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官至骠骑将军、河西郡公。迁开府仪同三司。擢河西总管,震慑羌戎,不敢犯塞。享年六十八,追赠柱国大将军、大都督,谥号恒。二弟五子,并皆显贵,闻名于世。
贤“属乱离之际,居戎马之间。志略纵横,忠勇奋发,亟摧勍敌,屡涉艰危。而功未书于王府,仕不过州郡,及逢时值主,策名委质,荷生成之恩,蒙国士之遇,建勋进爵,遂得任兼文武,声彰内外,位高望重。光国荣家,冠冕之盛,当时莫比。”自周至隋,郁为西京盛族,虽西汉张、金,足于比翼连类。
五、先登陷阵——杨忠杨忠(507年——568年),字揜于,陕西华阴人。武艺绝伦,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每战先登陷阵,奉命经略汉、沔,镇穰诚,从于谨破江陵,迁骠骑大将军、陈留郡公。北周受禅,镇蒲坂,迎接司马消难归顺,屡次击败北齐,以功迁大司空、柱国大将军,随国公。宇文护辅政,出为泾州总管,享年六十二,追赠太保,谥号桓。嫡长子杨坚建立隋朝,上尊号太祖元皇帝。
四、奋节危城——王罴王罴(?——541年),字熊罴,陕西大荔人。刚直木强,处物平当,为州郡所惮。任抚军将军、荊州刺史,奋节危城,抗辞勍敌,守城三年,“梁人为之退舍,高氏不敢加兵”,以功迁车骑大将军、泾州刺史,属太祖(宇文泰)征兵为勤王之举,请命前驱效命,遂为大都督,镇华州,性俭率严急,不事边幅,轻侮权势,守正不回,刚峻有余。弘雅未足,情安俭率,志在公平。用兵以善守见称。官至骠骑大将军,蒲、雍二州刺史、扶风郡公。大统七年(541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忠。
三、壮志高节——王思政王思政(生卒年不祥),容貌魁伟,有筹策。北魏孝武帝在藩,素闻其名,及登大位,委以心膂。迁安东将军、祁县候。护驾西迁关中,迁并州都督、封太原郡公。战沙苑、镇弘农、守玉壁,加号骠骑大将军,荊州都督,乘东魏候景叛乱之际,出兵夺取颖川,拜大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
思政“驱驰于戎马之秋,慷慨于功名之际。及乎策名霸府,作镇颖川。设萦带之险,修守御之术。以一城之众,抗倾国之师,率疲乏之兵,当劲勇之卒,犹能屡摧大敌,亟建奇功,忠节冠于本朝,义声动于邻听,虽运穷事蹙,城陷身囚”,辞气慷慨,无挠屈之容,壮志高风,亦足奋于百世。
北齐高澄因其忠于所事,礼遇甚厚,及齐受禅,以为都官尚书,仪同三司,去世之后,追赠兖州都督。
二、英姿杰出——宇文宪宇文宪(544年——578年),字毗贺突,内蒙古武川人。周文帝第五子,周武帝异母弟。性通敏,有度量,历骠骑大将军、大将军、益州总管,齐国公,善于抚绥,留心政术,蜀人怀之。入朝为大司马,威势渐隆,武帝宇文邕以其威名过重,终不能平,虽遥授冢宰,寔夺其权,未几进爵为王。
宪英姿杰出,素善谋,尤长于抚御,达于任使,摧锋陷阵,为士卒先,群下感悦,咸为之用。攻略并州,齐人夙闻威声,无不惮其威略。然“以介弟之地,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世,攻战如神,敌国系以存之,鼎命由于轻重。比之异姓,则方、召、韩、白,何以加兹。挟震主之威,属道消之日”。朝廷嫌隙,至于周宣帝即位,惮其威名,召入宫中杀害,时年三十五年,谥号炀。
一、一代名将——韦孝宽韦孝宽(509年——580年),陕西西安人。沉敏和正,涉猎经史,以奇才异度,纬武经文。居要害之地,受干城之托,奋其智勇,应变无方,坚守玉壁六旬。竟摧大乱。“齐人既焚营宵遁,高瓦遂愤恚而殂,虽一城之得丧,实关二国之存亡”。一战成名,论功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
孝宽一生戎马,宣力四方,攻略南梁,征战北齐,夺淮南之地,平尉迟之乱,累迁大可马、上柱国、郧国公。为将善于抚御,能得人心。在边多载,屡抗强敌,虽在军中,笃意文史,政事之余,每自披阅。早丧父母,事兄嫂甚谨,所得俸禄,不入私房,接济亲族孤遗者,为朝野所称。享年七十二,追赠太傅,谥号襄。
韦氏自居京兆,代有人物,馀庆所钟,硃轮接轸,在周暨隋,勋庸并著。
以上十人大都以功名自终,唯尉迟迥志在勤王,以身殉国,王思政力屈身虏,羁旅异邦。而韦氏、李氏、长孙氏俱庆流后嗣,子孙于隋、唐之时显名当世。参考资料《周书》
图片来自网络!
9月20日晚,“齐鲁时代楷模”举行发布仪式,省委宣传部授予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齐鲁时代楷模”称号,继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后,梁建英荣誉簿再添一笔。当晚,山东16市地标大屏点亮楷模之光,向齐鲁时代楷模梁建英致敬,向“中国速度”的开拓者们致敬。
作为中国高速列车整车研制、系统集成创新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梁建英近30年来坚守高铁研发一线,带领高铁研发团队,掌握高速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助力中国高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蝶变,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为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作出突出贡献。
“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
梁建英是铁路工人的女儿,她的家距离火车站直线距离仅两三百米。小时候,她爱看车头喷出的机烟,爱听车轮转动的轰鸣,有着深深的火车情怀。时间拨回到1991年,那时的梁建英心里的火车梦已经萌芽,在老师和家人的支持下,梁建英报考了上海铁道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从吉林到上海,踏上了求学的火车。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铁路还处在“绿皮车”时代,列车最高运营速度不超过120km/h,平均时速只有48公里。往返吉林、上海,加上中途转车,全程需50多个小时。
买票也成了难题。一次寒假回家,梁建英彻夜等在车站排队买票,等排到她时,却被告知坐票售罄,只能买站票。
拥挤的车厢、憋闷的空气、混杂的气味、隆隆的噪音……儿时的想象和成年后的体验形成了巨大落差,这让在铁道学院求学的梁建英陷入了深思:能不能设计一种火车,既能让人们得体乘车,又能快速、舒适地到达目的地?
当时,发达国家已经设计出了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这样的差距追赶起来,难如登天。但梁建英就是那个敢于登天的姑娘。她下定决心,“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
“用自己的双手去设计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
1995年,梁建英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作,23岁的她,正式踏上了追梦之旅。2004年,我国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开始引进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外高速列车技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铁列车,开始进行高铁列车的引进和消化吸收。
但外国合作方只说每个步骤怎么做,却绝口不提背后的原理。这次经历让梁建英深刻感触到,“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产品可以买来,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她坚定了“用自己的双手去设计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的信念。
2006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启动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设计工作,我国自主研发高速动车组的序幕就此拉开。当时34岁的梁建英被委任为主任设计师,这是她第一次带领团队设计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列车。
2008年,和谐号CRH380A高速动车组开始研发,梁建英再次担任主任设计师。40℃高温的车厢、零下20℃的雪地,高寒高冷、高湿高热的极限环境……为了取得精确的参数,梁建英和团队无一不往。2010年12月,和谐号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跑出了时速486.1公里,“中国速度”震惊世界。2013年,梁建英及团队研发的“复兴号”列车整车阻力比“和谐号”降低了12%,噪音降低了4—6分贝,平稳性能指标达到优级。
“梁总与设计团队的同事常常为了一个方案、一个试验结果通宵达旦,直到做出方案可行的图纸。”发布仪式现场,作为同事,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中心党委书记张安,为梁建英和团队的工作态度竖起大拇指。50多岁的动车司机薛军亲历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到中国标准化动车组的发展历程,担当了复兴号京沪高铁首发任务的他在现场动情地说:“非常感谢梁总的设计,让我拥有了这么舒适的工作环境。”
随着车型的一代代更新,人们的出行也越来越便捷、舒适、安全,发布仪式大屏上显示了网友们发来的对比图合集及留言。为了这些美好故事能够不断延续,梁建英和团队再度启程,向时速600公里进发。2021年7月,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
榜样的力量照亮女儿成长
齐鲁时代楷模梁建英完成了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的华美蜕变。然而,每当提起女儿,她的心里总是充满愧疚。榜样的力量在女儿心中生根发芽,照亮成长的道路。
高铁动车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零件就有50多万个,需要设计的图纸就有上万张。梁建英带领团队从关键技术研究到方案设计,从仿真分析到试验验证,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34岁的梁建英第一次带领团队设计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列车时,每天“早八晚九”,没有节假日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那时,梁建英的女儿还小,每次下班回家,女儿已经睡熟,早上去设计室的时候,女儿还没有起床,母女俩几乎很难见到面。历经近两年几百个日日夜夜,梁建英主持研发的CRH2C型高速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正式运营,当女儿用稚嫩的童音指着电视上飞驰而过的高铁,大喊“妈妈,你的车!”那一刻,梁建英心中既有自豪感,也有对女儿和家庭的愧疚。梁建英表示:“很难做到很好平衡,我想一个母亲给她带来的一种身体力行的榜样感觉,不会比时时刻刻地陪伴要差。”
“炫酷”“便利”“中国制造”
“炫酷”“便利”“中国制造”……9月7日,中国、印尼合作建设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雅万高铁”开通试运行,这一新晋“网红”迅速霸屏了海内外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的热搜。
这条线路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通车之后,雅加达到万隆的出行时间将由当初的三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高速铁路项目,对助力印尼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中印两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制造的力量,也让大国重器—中国高铁这张名片更加闪亮。中国高铁正以其卓越的技术和高效的运营彰显中国交通领域的加速度,这背后离不开无数铁路人的汗水和努力,梁建英就是其中一员。
这位中国高速列车整车研制、系统集成创新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正是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故事中的主角之一。作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忠实践行者,梁建英是立足本职、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优秀代表,充分彰显了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责任担当,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开拓精神。在被问到“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未来有什么样的美好愿景”时,发布仪式现场,梁建英认真地说:“我们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人对高速列车都是有梦想的,我们都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知识、智慧投入这个事业之中,用自己的双手设计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这是每一个轨道交通装备设计师的梦想,也一定能成为推动我们实现强国梦的动力。”
记者:柏凌君 摄影:柏凌君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
来源:每日新闻网 作者:王天波 魏明洲
------数学家粱培基先生辉煌人生札记
在黄河最后拐弯处有一个中国长寿之乡——封丘县。封丘县历史悠久,民风淳厚,人文胜迹,汇集封丘。有"虫牢、平丘、黄池"三次会盟的历史典故。有"连理枝"爱情故事之渊源的青堆相思树。有"翟母进饭"救汉王之御碑。有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驿站之系马槐。有黄河险工、地上悬河、黄河湿地之佳境;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的盛誉。
封丘县城西二公里处有一个孟子(孟轲)后裔居住过的地方叫"西孟庄",七十多年前,梁培基先生就出生在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梁培基
数学天才遇伯乐
1980年梁培基任社队企业小工厂的采购员,借出差之机游遍天南地北,伟大祖国的奇山异水差不多都大饱眼福,尽收眼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梁培基在郑州市新华书店里买到一本《世界之最》,被书中的"最奥妙的幻方"吸引住了,书中说道:"最奥妙的莫过于"双料幻方"('和'与'积'分别相等的幻方。1982年被梁宗巨教授命名为"双重幻方"),对于这类幻方至今人们研究得很不成熟,但今后一定会揭示它的规律。"从此,梁培基撞入了神奇奥妙的数学之门。
梁培基把全部精力投入"双重幻方"的研究,什么通宵达旦啦、日以继夜呀,废寝忘食啊,他都品尝过其间的酸辛和美味!经过三次启发,也许是"天道酬勤"的缘故,一个只有初中二年级学历的农民,两个月后,竟然奇迹般的创造出8阶和16阶双重幻方。梁培基造出的8阶双重幻方是全世界继美国数学家W. Horner 1955年发表之后第二个发表双重幻方的人,而梁培基的16阶双重幻方则是全世界第一个发表16阶双重幻方的人。
梁宗巨教授亲自替梁培基撰写了文章,并向《数学研究与评论》杂志推荐。梁培基提议用“双梁幻方”发表文章,梁教授说:“成果是你的,我不能掠人之美,我只能当推荐人。”
梁宗巨教授提携后辈,甘当人梯的崇高品质,令人赞扬。比起那些剽窃学生成果的"导师、教授"真有天壤之别!该杂志主编徐利治(中国组合数学会会长)高度赞赏,与梁培基合影,鼓励他继续努力!
这是一本组合数学界的权威杂志。只要看看它的编委阵容,就足以使人望而止步。更何况梁培基先生这样一个毫无"学历"的农民呢?然而,科学是不讲什么"文凭"的。1982年《数学研究与评论》第二期破格发表了梁培基的双重幻方。且不说在该刊的发刊史上是罕见的,就是在扑朔迷离的数学王国里,八亿农民中,我不知道还有谁曾进入这自然科学的"皇宫"?
1985年5月,梁培基先生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组合数学学术会议",在来自国内外的一百多名与会代表中,他是唯一的"农民"。这次会议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一般人认为,搞研究是极其无聊和非常艰苦的事情,梁培基不顾别人说三道四,摈弃流言蜚语,忍耐着常人难以忍受的中年丧妻、老失的悲伤与痛苦,一口气干了40多年。
在国内外学术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论文在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传播、数学通报、自学杂志、云南大学学报、昆明工学院学报、甘肃高师学报、佛山大学学报、计算机时代、科学月刊、自然杂志、珠算、中华易学、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计算机系 jcmcC 等杂志发表。
一个农民经过奋斗成为农民企业家、农民大款的大有人在。有理想的农民经过自学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的也屡见不鲜。但是,农民成为数学家的可说是凤毛麟角。经过40余年的努力,在国内外发表30余篇论文。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梁培基的事迹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头版、人民政协报头版、中华儿女、河南日报….等报刊报道,多次参加全国组合数学会议。他的事迹被美国数学家李学数教授(双博士)录入系列丛书《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第7册,用40页方篇幅介绍梁培基的事迹,第7册已经再版6次,颇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影响很大。
梁培基先生给出了"直接书写法"构造"和幻方"。即:可以不假思索、不用计算,直接构造幻方,李学数教授兴奋地说:"梁培基的直接书写法,方法之简单、速度之快捷,其它任何方法叹之莫及!"。
梁培基用初等数学加算盘解决了高等数学加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件事耐人寻味,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
硕果累累成明星
梁培基先生不仅在幻方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在新的数组领域里也收获颇丰。
1.双重数组:1993年《数学通报》中国数学会、北师大,梁培基与张忠辅发表了"双重数组方程解",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四季数:在研究和幻方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个新数﹣-"四季数",得到了方程的解,发现了隐藏几千年的珍宝。 AB = BC = CD = DA ABCD 发表在《数学传播》2017年3期。
3.梁培基造出6、7、8、9阶"金字塔幻图",这个幻图由连续自然数所组成,在每个小三角形中,一个大数等于另外两个数之和。这个小题,看似简单,奇妙无穷。
4. 勾股弦幻方组三种构作方法:勾股弦数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数学问题,近代人将勾股弦数组纳入幻方之中,使得幻方的结果也满足勾股弦数组的定义,颇为有趣。此前,国外仅有2篇勾股弦幻方的文章,介绍了2种方法。第一种是“R法”(Royal Vale Heath) ,称为定理1;第二种是“EE法”( Emanuel Emanouilidis ),称为定理2。而第三种是梁培基与李学数提供的“LL法”,称为定理3. 三种方法各不相同,都可以得到勾股弦幻方组,殊途而同归。
5.王文素幻图的进展:他在2017年1期《数学传播》发表"王文素《数学宝鉴》幻图探奇与五星图"。
6.杨辉聚五图的进展:2017年3期《数学传播》发表"杨辉《续古摘奇算法》之"聚五图"初探。
7.卡布列克数组:2003年解决印度数学家卡布列克数组,《甘肃高师学报》发表,另有新作待刊。
梁培基先生在撷取不少非常出色的成果之后,仍能虚怀若谷,不像一些人变得盛气凌人,神气十足。梁培基先生还谦卑地认为自己是"家学数"不是"数学家",我们应该赞赏他的作风。
梁培基先生辛勤耕耘不仅取得了累累硕果,更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认可。他感慨地说;"今生多遇贵人相助,在数学研究中更得益于伯乐们的帮助。”
在学术界,梁宗巨教授、徐利治教授,破格推荐让梁培基的幻方学术论文在《数学研究与评论》发表。
顾同新研究员破格推荐梁培基参加"全国第二届组合数学会议",并与梁培基合作连发3篇论文。
邱荷生研究员与梁培基合作发表2篇论文。
张忠辅教授与梁培基合作发表3篇论文。
罗见今教授把梁培基的幻方论文推荐給《数学传播》李国伟主编,在台北学术刊物发表5篇论文。
梁惠祯研究员从2015年先后发表梁培基7篇论文。
朱烈教授与梁培基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 JCMCC 刊物上发表论文。
旅美数学家孙述寰,他是国际"百名顶尖科学家"、国际组合数学领军人物,高度评价梁培基:"梁培基先生所做的工作,海外也很少有人研究,他自己单独研究得到这样好的结果是难能可贵的,建议给与适当的奖励"。2015年,孙述寰教授借夫人温一新教授亲自来到梁培基先生的农家小院拜访交流,这是对梁培基先生的充分认可。
康庆德教授邀请梁培基先生参加石家庄会议,推荐他的成果,给予他很大鼓励。
一个远在国外的美籍华裔疾病缠身的老科学家李学数,时刻不忘"弘扬中华文化"!震撼梁培基的数字"心"。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梁天培教授,高度评价梁培基的香港回归五星图:"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集数学美、艺术美于一图;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收藏价值,是一个精美漂亮的杰作。"
一位老数学家看到梁培基发表的30余篇论文及正在研究的新成果,激动的说:"你的工作无人可以替代!"
上述老师:梁宗巨教授(中国数学会理事)、徐利治教授(中国组合数学会会长)、张忠辅教授(中国图论数学会会长)、梁天培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康庆德教授(河北师大数学院院长)、钟集教授(华东师大数学院长)、邱荷生研究员(河南省数学会)都已辞世!他们不仅是梁培基先生的良师益友,更是他攀登数学高峰的见证者和支持者。
一位老教授说:"不要说梁培基解决这么多数学难题,即便其中一项就可以使他名垂青史!",年逾古稀的梁培基先生依然勤奋工作,壮志不已,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用他的话说"直到伸腿闭眼那一刻。"最近梁培基又解决了一个历史难题。
有人说:"一个人能在这么多国家级报刊上报道,我不知道中国有几个这样的人?"有人说:"梁培基太低调了,他应该获得国家津贴?"梁培基嫣然一笑,那是领导的事情,我只会考虑解决难题。他说"我别无他求,只要能有一台计算速度快的计算机足矣。"
社会团体组织部门和各界人士郑宜昌、王天波、戴玉峰、范言斌、李宇翔、鲍玉峰、刘献民等大力支持鼎力相助,帮忙策划编印《数学家梁培基思政课讲义》,为党史教育进校园思政课公益宣讲,提供一个文本资料;并拍摄制作现场云、抖音、美篇、微电影,让更多的
学生都听得到,看得见,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去影响感染更多孩子,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创新的种子。梁培基先生满腔热血,爱国爱家爱人民,浑身,鞠躬尽瘁报党恩。
3页
“高素质的人才绝对不是培养出来的,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学校要做的是提供一个环境,最多指出一条路,但是如果他对这条路不感兴趣就免谈。独立特别重要,依靠老师是错误的观念,这种错误观念不纠正的话,这个人是不能成才的。”
——王元院士
这段话是对数学爱好者梁培基的真实写照。
自1980年从事数学研究,40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梁培基数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超过国外的成果。
二、超过国内的历史成果。
三、国内外没有的创新成果
解决了500年前的中国数学难题,为祖国增光!
学无止境 孜孜以求
梁培基先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研究幻方及各种幻图,探索新的数组。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到外地讲学。人们称他是数学家,他诚恳的说自己是"家学数"。为什么是"家学数"呢?他说:"一没有上高等院校深造,二没有出国留学,自己在家里学习探讨数字的奥秘,所以是'家 学 数'"。
由于解决了国际数学难题,破格发表论文、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三次破格的机遇集中在一个农民身上。
梁培基先生始终认为自已永远是处于启程的时刻,始终认为自已永远是学生,自已是芸芸众生中热爱幻方的"无名小卒"一个。只知前进,决不退役。虽有不足,天天学习!
梁培基先生不仅在数学研究上成绩卓著,为国家为民族争了光。他在社会生活中严于律己,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许多人前进的方向。尤其是他在2020年12月1日被新乡市教育局聘任为中小学思政课校外辅导员以后,多次接受邀请到学校演讲,饱满,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励志成才的保贵经验传授给同学们。
他总结出“青少年成才十要素",简称“四三二一"学习法,激励和鼓舞同学们早立志,勤努力,永上进,力争体现自我价值,成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栋梁之才。
他常说:
世界上,只有人不办的事,没有人办不到的事.
天地间,只有人不走的路,没有人走不到的路.
人类,是为了解决各种各样难题而生存的。
人类,一定能够解决各种各样困惑的难题。
他的每一次演讲,都是一堂完美的人生励志大课。他的每一句话语,都是鼓舞人心的人生金玉良言。他诲人不倦,谆谆教导,给同学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给同学们注入了前进的力量。广大师生交口称赞,十分尊敬称他为"梁老师",自然而然地把他的话牢记心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梁老培基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在数学研究上的伟大成果必然会成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
梁培基先生一生平凡,但确实不平凡。他的建树主要表现在脑力劳动上,却彰显于数学研究和品德建设中。他在学术研究上的伟大成果可以说是前超古人后启来者,而他那种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精神足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业界精英们奋发图强大有作为。
梁培基先生以睿智而博大,以坚韧而不拔,以谦虚而豁达,以励志而滋人,实乃良师益友,令人信服,令人感动,更令人羡慕。感沛由衷,浮想联翩,一个可歌可颂的时代楷模展现在面前。
梁培基就迷上了幻方。他凭借兴趣爱好,专心攻读幻方有关书籍;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攻关精神,埋头探索幻方里的奥妙;他凭借打开幻方领域思路,破解一个个世界难题;他凭借科学服务于现实的真理,用自己独创的"五星图论",绘制了"中国诞辰100周年五星图"、"中国十九大召开五星图"、"香港回归五星图"、"国庆70周年五星图"、"抗战胜利70周年五星图"、"香港回归20周年五星图"、"澳门回归五星图"、"2008北京奥运会五星图"、"第24界国际数学家会议五星图"、"数学五星图"、"五星图与哈密尔顿周游世界的正12面体"等图表专业论文,填补了中国数学研究的空白,破解了世界幻方专家多年想解而未解的世界难题。梁培基的成功给中国争了光!让世界幻方专家为他点赞折腰。他的一位业内朋友看到五星图后欣然赞之:
美丽奥妙五星图,发表之前世间无。
十五数字填其中,幻和相等无谬误。
每圆五数和相等,相邻五星和亦同。
直线三数加末邻,五数同和妙趣生。
梁培基先生没有进过大学深造,却凭借刻苦自学跨进了神奇的数学殿堂,这位"农民幻方专家"四十多年如一日生活在"幻方"中,在中国甚至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一个农民的身份,却屡屡在顶尖级数学理论刊物上发表一篇篇学术论文。别人视为枯燥无味的数字,对他来说却妙趣横生,实现了他人生中的三个破格:
第一是:一个农民的数学论文破格在全国、全世界顶尖的学术刊物上多次发表,他的事迹也被美籍数学家李学数先生录入名著《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中;
第二是:一位种地为生的农民破格提升为国家干部;
第三是:普通农民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目睹梁培基先生简陋普通的庭院;聆听他谦卑话语;看过他验算书写的一摞摞草稿;拜读过一本本知名书刊登载他的幻方论著;欣赏过他那一本本荣誉证书;听过他的公益宣讲;回想他发自内心对党、对国家、对领导、对朋友、对家庭成员的感恩话语,让我感慨万千,心诚悦服。
梁培基先生虽然年逾古稀,其敬业精神不减当年,仍然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奋进不止!
备注:
梁培基,出身农家,由于解决国际组合数学难题,破格发表论文,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原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科协任职,已退休。
从事组合数学研究39年,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其事迹曾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头版《人民政协报》头版《中国时代名牌》(封面)《中华儿女》及《河南日报》等报刊报道。
被美国科学家录入《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上海科技出版社)第7集,以40页的篇幅予以介绍。
来源:泉州网
台海网8月13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又有“西桥”“安海西桥”等称呼。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横贯闽南沿海的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长久以来,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为民众所称赞,以“卧龙”“巨虹”等壮丽称号闪耀于志书、文献、诗赋之中。多少高官名士亦留下了与桥联系紧密的传奇典故。
名桥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碑记石刻彰显安平桥人文之盛
港海贸易繁荣促造桥愿景
安海位于晋江与南安的交界处,倚山濒海,与南安水头镇隔海(溪)相望,古名“湾海”。宋时,随着泉州对外交通贸易的逐步发达,这里船舶云集,市场繁盛,其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井津”,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明代编纂的《安海志》叙述古时安海一带人民漂洋过海发展贸易的盛况称:“宋元于今,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安海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成为交通枢纽,亦为日常贸易互通的货物集散地,港海贸易十分繁荣:“斯时,海港千帆百舸,乘风顺流,出入海门之间;渡头风樯林立,客商云集,转输货物山积,市镇之繁荣,不亚于一大邑。”然而,在安平桥未兴建之前,这里的港湾,由于海潮从石井江、东石港而来,山洪由九溪、大盈而下,汇合交流,形成鸿沟阻隔,行人过往、货物运输,端赖舟楫摆渡,甚为不便。每逢狂风巨浪之日,更是危险至极。南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称:“濒海之境,海道以十数,其最大者曰石井,次曰万安……惟石井地居其中,而溪尤大,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系,从古已然,大为民患。”
因陆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安海、水头货物的流通交易,建造跨海桥梁连通两地,解决“马舆安行商旅通”的问题,以适应海内外贸易与交通发展的需要,成为当时民众的迫切愿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安平桥应运而生了。
安平桥常以“卧龙”“巨虹”等壮丽称号闪耀于志书、文献、诗赋之中。
兴修跨海大桥的“六功臣”
说到安平桥兴建的“功臣”,有六个人不能不提,即祖派、黄护、智渊、赵令衿、黄逸和惠胜,如果离开了他们的贡献,可能如今我们也就见不到安平桥屹立的雄姿了。
《安海志》援引《清源旧志》称:“宋绍兴八年戊午(1138年),僧祖派始为石桥,镇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功将半,派与护殁,起十四载未竟。二十一年辛未(1151年),太守赵公令衿卒成之。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广一丈四尺,疏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为记,榜曰‘安平桥’。”《八闽通志》载:“安平桥在石井镇,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议为石桥,镇人黄护及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由此可知,最早是僧人祖派提议建造安平石桥的。他的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安平镇的富商黄护和僧人智渊的拥护。黄护和智渊二人率先各捐钱万缗,倡建安平桥,同时向周围群众募捐筹集建桥资金,而后由僧人祖派主持建桥。
祖派,南宋绍兴年间僧人,生卒不详,时人称之“慈惠禅师”。据《枯崖漫录》和《闽书》载,祖派为泉州人,在开元罗汉寺落发为僧,后为承天寺的僧人。祖派还是一位水利专家,绍兴六年(1136年),他曾受晋江县令洪元英之委托重建晋江湮浦埭。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八·舆地志·水利志》载:“绍兴六年,邑人李密、李国表,复请筑于令洪元英,仍以僧祖派、体柔领其事,凡三年而成。时守刘子羽闻于朝,锡洪元英章服,祖派赐号慈惠大师。民为洪立祠,以祖派、体柔从祀。州人王瑀为记。”也正是因为祖派有修缮水利工程的经验,故而黄护和智渊愿意跟随他建造安平桥。
兴建安平桥的消息传开,晋、南两地民众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一股强大的造桥力量。黄护不仅捐钱,还亲自参与监理建桥,操劳多年。可惜的是,在当时建一座像安平桥这样的石桥,是个浩大工程。纷繁芜杂的事宜耗尽了祖派、黄护的精力,他们竟没来得及等到桥梁竣工,便相继辞世了。
祖派和黄护的过早去世,使得安平桥建设工程注定要成为一场“接力赛”。该桥在建造了近14年后,仍未落成。不过这一状况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是年,赵宋宗子赵令衿出任泉州知州,他应士民之请,与新兴化县令黄逸(黄护之子)、僧人惠胜再度筹集资金,续建安平桥。
桥上中亭前立有石雕武士像,披盔戴甲,手执长剑,形态威武。
据文献记载,赵令衿一向是位敢说敢做、不怕事之人。靖康初(1126年)他在任军器少监时,就曾因直陈见解而触怒皇帝被革职;复官后,在坚持抗金主张的张浚被罢官时,他又挺身而出“硬刚”朝廷,疏求挽留张浚,再遭罢官;第二次复官后,赵令衿先至德安府当通判,而后才到泉州出任知州。有这么一位敢担当的“血性”官员主政泉州并续建安平桥,可以说是泉州人的福气,也是安平桥的运气。
黄逸,字德后,是黄护之子。他在南宋绍兴年间为兴化知县,为政“根于至诚,尤崇尚学校,建议道堂”,是位“有贤名”的好官。安平桥建造未半,祖派与黄护便相继离世,这对建桥民众的士气打击颇大。所幸经郡守赵令衿援促,黄逸秉承父志,再度倡修安平桥,为安平桥的完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了赵令衿的主持、黄逸的倡建及董事,尚需一位“高级工程师”来负责安平桥的具体设计与建造,这项任务就落到了僧人惠胜的肩上。历史文献对于僧人惠胜的记载稀少,但此人在绍兴六年(1136年)就已崭露头角了。那一年,时任泉州知州的刘子羽策划重修州学。众所周知,古时州学乃州郡官办教育的主体,修建州学非同小可。刘子羽不敢大意,故“命浮屠惠胜等掌之”(《泉州重建州学记》),即令僧人惠胜等负责重修具体事宜。这次州学重修按左学右庙建制,增高旧基二尺余,在今址建成大成殿,殿前置东西两庑,殿东建明伦堂,殿后为议道堂。明伦堂前为东西十二斋,“御书有阁,祭器有库,祠房燕亭宾次庖廪之属,一新轮奂”。同时疏浚由东南方流经学宫的南溪支流,“濬青草池,内潮汐于桥之下”,使学宫见山傍水,“江山增丽,亘古无前”。能把州学重修至“亘古无前”的地步,足见惠胜对于承建工程得心应手。也正因此,赵令衿在续修安平桥时,才会想到要请惠胜再度出山相助。
果不其然,有了赵令衿、黄逸、惠胜等人合力修建,安平桥终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告竣。建成后的安平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其广一丈有六尺,疏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以栏楯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通桥之后,险恶的海湾渡口变成坦途,与泉州内陆腹地紧密相连,可谓四通八达,为安海港运输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吸引更多商船通过安平桥将货物运输到泉州各地以及漳州、广州等。
赵令衿造福一方百姓,深得民众拥戴,以芳名载入青史。而黄护、黄逸父子接力修桥同样成为民间说不完的故事。为缅怀黄护的德善事迹,南宋朝廷曾追赠其为“晋江县尉”,淳祐十年(1250年)泉州知州韩识在编纂《清源新志》时记述黄护事迹时称:“为不没人善,乃记其名,以垂不朽”。安海桐林古称“吕林”,现今居住于此的黄氏族群即尊黄护为开基一世祖,桐林黄氏家庙内迄今收藏着黄护、黄逸父子画像。
“白塔”系安平桥的附属建筑
碑记石刻载述名人渊源
安平桥上迄今保存着众多的碑记、石刻,上面详细记载着建桥历史和历代修葺等方面的史实。在安平桥中亭周围的十三方古代重修碑记中,最早的是明天顺三年(1459年),最晚的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但根据记载,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桥成之时,泉州知州赵令衿就为安平桥落成撰写一方碑文《石井镇安平桥记》,记述建桥经过并描绘桥梁之雄伟外观。惜原碑早废,碑文尚见载于《安海志》中。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桥上超然亭重建,晋江人张廷芳为之撰《重建超然亭碑记》,该碑亦已佚失。
根据碑记石刻的载述,由明至清,安平桥共有15次重修,其中比较重要的修缮有七次。据陈弘《重修安平桥记》云,明时“逮倾圮,而当南涯溪潮之处毁断尤甚……乃天顺改元,北涯耆民安□国广募缘,人咸乐输,遂先新水心亭,次及桥道。自北涯起,倾者砌,断者续,因复建亭于其上。是岁十月兴工,越三年八月而讫,桥亭次第一新。”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的重修应是安平桥落成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
据碑刻、文献记载,明清著名的将军郑芝龙、施琅、蓝理等也参与过安平桥修缮。《水心亭记》碑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立,碑首篆刻“水心亭记”四字,碑文记载崇祯十年(1637年),时任潮漳副总兵右都督的郑芝龙奖倡重修水心亭之事。今碑立于安平桥中亭;《施琅捐修安平西桥碑记》碑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立,碑中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平台凯旋,捐俸修造安平桥、顺济桥和浮桥的史实。今碑立于鲤城浮桥桥畔的接官亭之侧;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陆路提督蓝理筑西埭,以海土填安平桥水心亭两旁,盖屋168间,建了一座长里许的街市。后蓝理被罢职,中亭街市遭毁。
修桥自古以来被民众视为善业,亦是德举。有意思的是,清代官员徐汝澜在出知晋江时,曾修缮晋江旧铺桥、惠济桥两座古桥,后来他又两度参与重修安平桥。在这期间,他也官运亨通,由晋江知县一职,擢升为台湾知府,再升至泉州知府,实现官场完美“三级跳”。《重修安平桥记》碑今在安平桥中亭,碑文由时升台湾知府的徐汝澜亲撰,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立。碑文细述了徐汝澜捐俸议修安平桥,绅士耆老踊跃参与,于清嘉庆十二年六月至隔年九月修缮了安平桥的过程。与该碑并立的还有一块《万古流芳》碑,记载此次重修安平桥士民捐资之芳名录,碑上那一行行捐资修桥的芳名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官宦、商贾、寺僧等,甚至还有镌以商号的;在中亭另有一方《重修安平桥记》碑,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立,为泉州知府徐汝澜撰。碑额浮雕双龙护牌,牌中竖刻篆书“皇清”二字。碑文记述清嘉庆二十年徐汝澜知郡事再至泉州,得知安平桥桥圮后捐俸倡议重修,修桥工程于嘉庆二十一年夏仲告竣。徐汝澜修桥不仅为地方建设作出贡献,也为他赢得了士民的赞誉,同时积攒下良好的官声,可谓一举多得。后来,民众还为徐汝澜建长生祠于晋江龙山寺东。
“望高楼”“金汤永固”石刻,是清代里人黄章烈所题。
除了碑刻外,不少石刻也与名人息息相关。在安平桥桥西牌楼旁,南宋绍兴年间原立有左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篆书的“安平桥”三字,今该碑石仅存“桥”字。残高1.42米,宽1.25米。陈大方为福建长乐县岱边村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后来官至新安教授、高州教授,是位学识渊博之人。桥西牌楼的东面,今有“水国安澜”石匾。据说此匾为南安知县盛本所书,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立,古时匾位于西牌楼的西面,2010年才被移至东面。盛本是浙江慈溪人,工书法,遗墨流传,人皆宝之。光绪《慈溪县志》称其“工隶草,尤善擘窠书”。桥东段牌楼东面上有“望高楼”“金汤永固”石刻,是清代同治甲子年(1864年)里人黄章烈所题。背面有“寰海镜清”四个大字石刻,为“合镇公立”。安平桥中亭庙前石柱之上,有楷书阴刻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这是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安海金墩人黄恩承刻立的。而最西侧的另一根桥亭石柱上刻着“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此石刻乃是当时商业交易的规约,也反映了安海一定自古商业繁盛。亭前两侧各立有两尊高1.6米左右的石雕武士像,披盔戴甲,手执长剑,形态威武,风格古朴。
安平桥头接近安海三里街处,矗立着一座高20.5米的五层六角、砖石仿木空心楼阁式的镇塔。这塔原名“瑞光塔”,俗称“白塔”,系安平桥建成之年,乡人以造桥余资建造,为安平桥的附属建筑。其基石用雕琢图纹的花岗石筑成,塔身共五层矗立,六角飞檐,外形仿木构楼阁,皆以白灰粉饰;内有沿塔心盘旋而上的阶梯,可通塔顶葫芦刹。古朴雄浑,气势非凡,遂成船舶近岸航行和出入港湾的航标。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柱国太傅、礼部尚书、晋江安平人黄汝良倡议修塔,并将“瑞光塔”更名为“文明塔”。
1938年,弘一法师由漳州经同安梵天寺走过安平桥来到安海,就驻锡五里桥上的水心亭澄渟院,达一个月之久。在水心亭澄渟院期间,弘一法师书写条幅数百广结善缘。他将自己的居室亲题命名为“澄渟院”,并撰下“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等楹联。弘一法师多次应邀在金厝祠堂向安海民众讲佛经,后辑为《安海法音录》一卷,传为佳话。
安平金墩黄氏家庙
明代桥上爆发抗倭血战
安海镇南滨海金墩码头至白塔以东一带古称“永安庄”,是安平金墩黄氏的发祥地。黄氏安平金墩派始祖为元隐士黄松,他元末因战乱避居泉州郡城熙春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黄松之子黄良辅,由泉州迁居安平“永安庄”。经过族人的拼搏拓展,安平金墩黄氏逐渐繁衍昌盛,基业稳固,成为安海望族。而今说起安平金墩黄氏,一场发生于安平桥上的抗倭血战,更是不可不提。
据《晋江县志》载,明嘉靖年间泉州地域内有倭寇数支,贼众万计,有些长期屯扎在英林、潘径、泗州、石菌沿海等地,对安平镇虎视眈眈,先后8次攻入镇里烧杀抢掠。其时,安平城没有驻镇官兵戍守,每次倭寇来犯,百姓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官府无能为力。安平金墩黄氏族人对倭寇深恶痛绝,在族人黄仰、黄中色等志士的统率下,安平金墩黄氏族人毅然组建“江夏黄家军”抗倭保安平,偕安平百姓与倭贼作长期殊死斗争。明嘉靖戊午年(1558年)端午节,在安平桥上曾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抗倭保城战。这一天抗倭义勇子弟们返家过节,而倭贼趁机来袭。正在过节的乡民忽闻倭贼前来围攻安平城,惊恐不已,一时场面大乱,乡民争相从南门(现水心亭)跑上安平桥西奔,殊不知倭贼船只正在安平桥海港,误上安平桥的难民被数以百计全副武装的倭寇追杀。危急之时,黄仰召集黄氏族丁数十人奔安平桥头拒敌,经过几个时辰的搏斗,斩杀倭首十余级,贼终败退,安平城得以保全。然而失败的倭寇贼心不死,又调动盘踞在海上的三千贼寇发起疯狂进攻,面对寡不敌众的情况,有人劝黄仰先避其锋芒,退守城内。黄仰慨然说道:“逃,匹夫也。以一身活万人,丈夫责也。纵不敌而死,亦王事之忠。忠,我素志也;得死所矣,夫复何恨哉。”遂率从弟廷英以及族丁在安平桥头与倭贼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壮烈牺牲。黄仰等义士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却保护了数千百姓的生命和安平城的安全。
在黄仰牺牲后,其子黄回清继承父志扛起抗倭大旗协守城池,队伍不断壮大。《安海志》义勇篇写道:“是时贼誓凭凌,安平城草创,稚堞城橹器械无一足恃,众欲弃之。回青独与叔父伯善终营守御,部勤义勇子弟,昼夜登陴,身亲矢石,多具糗醪以饷入保者。有恶少谋翻城应贼,侦治其状,白昼伯善偕镇弁格捕示贼,贼气沮解去,城赖以完。”后来,黄回清又奉泉州知府熊汝达之令转战晋北洛阳一带,率乡兵败倭于洛阳桥畔,设计生擒倭首“蹩脚番”,继又在磁灶大破贼人,吓得倭寇丧胆不敢再犯。
黄仰抗倭牺牲后,明廷曾下旨为其旌表义烈,钦赠州同知,封承务郎,崇祀泉郡忠义祠。安平桥上的抗倭义举可歌可泣,是古代抗倭史上绚丽的一笔,这段抗倭传奇也将永为后人传颂。
桥东段牌楼有点像关守
高官大贤旅游打卡吟诗
安平桥是久负盛名的古代跨海石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其不仅工程宏伟艰巨,而且结构新颖,堪称当时的奇观,为我国、为世界桥梁工程技术,奉献出了辉煌的成就。也正因此,它成了历朝历代官宦、名士旅游“打call”的“朝圣地”,吟咏安平桥的诗赋联文更是冉冉轻似秋烟,缥缈于数百年的时光之中。
作为安平桥的主持建造者,赵令衿早有《咏安平桥》诗一首:“维泉大海濒厥封,余波汇浸千里同。石井两间道所从,坐令往来划西东。怒涛上潮纩天风,舟航下颠一瞬中。孰锐为力救厥凶,伟哉能事有南公。伐石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丽且雄。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槛横栏翔虚空。马舆安行商旅通,千秋控带海若宫。震惊蛟鼍骇鱼龙,图维其事竟有终。我今时成则罔功,刻诗涯涘绍无穷。”其中那一句“马舆安行商旅通”已将当时安平桥的作用写得明明白白。
南宋朝散大夫、理学家吕大奎被名儒邱葵誉为“泉南名贤,高弟。造诣既深,践履复至”,著名政治家文天祥更是在吕大奎抗元殉难后,为其题字“朱后文先”,吕大奎在中国理学研究上的成就之高可见一斑。吕大奎也曾作《过安平渡》一诗曰:“此日江山倍有情,怒涛万顷一书生。丹诚欲挽东流水,古渡安平恨不胜。”似乎想要道尽无力挽救大宋江山的悲哀怨恨之情。
明代安海人、衢州府同知黄伯善是位“天资粹美、学力高迈”之人,曾著有《菊山文集》,其诗学擅一时之宗派。安平桥与安平东桥都建于南宋,以“双桥跨海”的景观成为安平八景之一。黄伯善曾作《双桥跨海》描绘此景曰:“王孙驱石作天津,乌鹊鼋鼍语不真。潮落潮生皆逆旅,石亡石在等微尘。纵然题柱非吾事,岂必济川尽古人?天意欲教金锁断,为歌松柏诉江神。”其中的“潮落潮生皆逆旅”也成为一时名言。另有一首《西桥水心亭》,则是黄伯善歌咏安平桥水心亭丽景的诗赋。
明代南京工部右侍郎、晋江人何乔远亦留有《秋日安平八咏 其四》曰:“西桥五里海门遥,小阁观音压岸腰。陡见莲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来描写秋日的安平桥风光。
清代道光年间的贡生施钰,后来曾任台湾彰化盐课大使,著有《石房樵唱》四卷。他也有《安平怀古》诗篇:“往事低徊慨正深,兴修义举纪南浔。月斜老寺惟钟磬,风递环溪自古今。故苑莺花羁客梦,荒碑苹藻孑民心。夕阳遥下西桥外,听尽啼鸦杂暮砧。”则呈现安平桥另一番景象。
到了近现代,安平桥上同样名人纷至沓来。1920年,中国近代革命家、左派领袖廖仲恺受之托,到闽南召陈炯明回粤讨伐桂系军阀,路过安海时填了一首《黄金缕·抵安海感赋》,全词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五里长桥横断浦,不度返乡,只度离乡去。剩得山花怜少妇,上来椎髻围如故。冉冉斜阳原上暮,罂粟凄迷,道是黄金缕。彩旆红旗招展处,几人涕泪悲禾黍。”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1962年,中国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到安海考察郑成功史迹,并参观安平桥,曾亲笔题写《咏五里桥》七言律诗一首:“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借“咏五里桥”来歌颂郑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记者 吴拏云 陈起拓 文/图)
谢安
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四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 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王承,东晋初年名士)。”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谢安被推崇为江左“风流第一”,隐居东山几十年,世人长叹: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笑而不答。
谢安在东山时,兄弟的子女都归他教养。他善于教育子弟,往往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其中以谢道韫,谢玄兄妹最为出色,也最受谢安喜爱。谢安曾问子侄们分别喜欢《诗经》中的哪一句,谢玄说是:“杨柳依依”,谢道韫说是:“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谢安因此而称赞谢道韫有“雅人深致”,而谢安自己则最喜欢“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这一句也被后世史学家认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概括。
绿珠
绿珠,传说姓梁。西晋石崇宠妾,中国古代著名美女。
绿珠善吹笛,又善舞《明君》,明君就是指汉元帝时的王昭君。石崇让绿珠吹奏此曲,她又自制新歌:
我本良家女,将适单于庭。
辞别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猿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涕位沾珠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尘。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屏。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词意凄凉婉转,其才情亦可见一斑。绿珠妩媚动人,又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尤以曲意承欢,因而石崇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别有宠爱。
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
园内筑百丈高的崇绮楼,可“极目南天”,以慰绿珠的思乡之愁,里面装饰以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可谓穷奢极丽。石崇和当时的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曾结成诗社,号称“金谷二十四友”。每次宴客,必命绿珠出来歌舞侑酒,见者都忘失魂魄,因此绿珠之美名闻于天下。
武则天
武则天名武曌,又被称为武则天或武后,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鸿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武则天的事迹及成就不宜在此过多赘述。武则天的这一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不过她终是巾帼不让须眉。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诗题原注:“《乐苑》曰:《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
扶苏
扶苏,秦始皇长子,嬴姓,名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
但闻佳期邀相送,扶苏心比天下重。诗三百,思无邪。始皇为长子取名扶苏,愿其能像大鹏、扶苏树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事实上,扶苏也确实如此。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假传诏书逼扶苏自杀,扶苏接到假诏书后,心里明白,这绝不是父皇的旨意,一定是朝廷里发生了。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他强忍心中悲愤,跨马出城,任马驰骋至古城南二里许的芦家湾村前石崖下,面壁痛哭,泪干泣血,声竭呜咽,最后引颈刎剑而死。
唐代胡曾作诗一首:
举国贤良尽垂泪扶苏墓,扶苏屈死戍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这座没有任何修饰的古朴墓冢,不禁让游览至此的人们肃然起敬,哀思不已。这千古遗憾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会被后人铭记在心,忠魂永驻。
谢安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人,六世,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仓央嘉措有他存在的理由,他是人,不是佛,纵然有天有佛,也不能勉强他做任何事,他也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他身份尊贵,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不避世俗的心,向往自由、爱情、人世之乐。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写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摘自情歌
高长恭
高长恭,姓高,名肃,字长恭,被封为兰陵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
《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赵飞燕
赵飞燕,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惜的是春,而这里,怜的是燕。赵飞燕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和神话般的美女。属于阳阿公主家,学习歌舞,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而得名"飞燕"。
李白:"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赵飞燕的舞蹈技艺久久被人传颂,后世有许多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等,这并非因为她曾当过皇后,而是因为她是个杰出的古代舞蹈家。
归风送远
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
感予心兮多慨慷。天陨霜兮狂飚扬,
欲仙去兮飞云乡,威予以兮留玉掌。
赵飞燕的这首琴操采用楚歌形式,歌词写秋深霜降、感时怀人的情愫,语质情深,言短韵长。
钟子期
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月光下,素衣长发的琴师拨动弦,挽指间乐声作蝴蝶铺展翅膀,高山不言,流水不歇,古老的琴曲不断,有人还在弹,没人懂的三清妙音。
柳如是
柳如是,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
虽然身处脂粉之地,柳如是却倜傥自如,不但工于书法,诗词也有较高造诣。因其才貌出众,获得当时宋徵舆、陈子龙等著名人物的青睐。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也被世人称为“风骨嶒峻柳如是”。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感念之余,柳如是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柳如是死后“悬棺而葬”,以遂其死后也不践踩清朝土地之志。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被封为郎。不久打算纳茂陵女子为妾,冷淡卓文君,于是卓文君写诗《白头吟》给相如。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两人白首到老。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周勃,秦朝末期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名将。
刘邦同乡,从刘邦起兵开始便一直伴随征战天下,屡立战功,后秦灭,随军讨伐叛汉的燕王臧荼、韩王信、代王陈豨,均胜,官拜相国,后燕王卢绾反叛,周勃率军一路连胜,又立大功。吕氏干政,与陈平联手诛灭外戚吕氏,拥汉文帝即位。
成就:平诸王叛乱,诛吕氏外戚保皇权,入“武庙六十四将”。
周亚夫周亚夫,西汉时期沛郡丰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名将。
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之子,自小熟读兵法。北伐匈奴,一战成名,后七国作乱,被派平叛,一鼓作气连战连捷,以少胜多镇压七国。为西汉王朝的疆域稳固,立下赫赫战功。
成就:北败匈奴,平定七国之乱,入“武庙六十四将”。
周瑜周瑜,字公瑾,东汉末期庐江舒县(今安徽合肥)人 。三国时期名将,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周瑜出身名门世家,容貌俊美,才思敏捷,自小琴棋书画,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年少时便与孙策交好,后随孙策四处征战,一同迎娶桥公二女。孙策被刺身亡后,辅佐孙权执掌江东,赤壁之战,曹军几十万大军南下,周瑜利用风向,火攻曹军连环船,大败曹军,随即乘胜追击,导致曹军元气大伤,逃回北方。后于夷陵一战,再次大破曹仁率领的曹军,镇守江陵,最终病逝于巴丘。(正史中的周瑜是大度雅量之人)
成就:连战连捷大败曹军,入“武庙六十四将”,入《十七史百将传》。
周泰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孙吴武将。
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屡立战功。
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使他留督濡须,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成就:多次救主,赤壁大战大败曹军。
周德威周德威,字镇远,,唐朝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唐末五代时期晋国名将。
周德威早年便在河东从军,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历任骑督、铁林军使、代州刺史、振武节度使、卢龙节度使等职,领蕃汉马步总管,加检校侍中荣衔。他在梁晋争霸期间屡破梁军,以骁勇著称。后率军攻灭桀燕,镇守幽州,抵御契丹。
天祐十五年,李存勖征调诸镇军队,大举伐梁。周德威率幽州军参战,结果于是年十二月战死于胡柳陂。后唐建立后,追赠太师。后晋时期,追封燕王。
成就:柏乡之战、幽州之战立下赫赫战功,为后唐开国打下坚实基础。
周文育周文育,字景德,南北朝时期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
周文育原是新安人,后被义兴周荟收为养子,教以武艺,后随周荟大战白水蛮,立下赫赫战功。周荟死后,又随南江督护卢安兴征战,封南海令。在攻打广州时,被陈霸先俘虏,陈霸先惜其才,将其招降,屡立战功,遂成为陈霸先帐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与杜僧明、侯安都齐名。
成就:平侯景、王僧辩、杜龛、张彪等势力。
周罗睺周罗睺,字公布,南北朝时期九江郡寻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人。南朝陈、隋朝名将。
最初效力于南陈,凭借战功,起家句容县令。跟随大将军吴明彻,对抗北齐、北周的进攻,勇冠三军,历任钟离太守、霍州都督、晋陵太守、太仆卿、豫章太守、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湘州都督,册封始安县侯。参加隋灭陈之战,都督巴峡缘江诸军事。陈朝灭亡后,归降隋文帝,历任豳泾二州刺史。开皇十八年,参加辽东战争,统帅水军。投靠太子杨广,成为太子后,担任东宫右卫率,赐爵义宁郡公。隋炀帝即位,作为越国公杨素的副手,讨伐汉王杨谅叛乱。
成就:为南陈屡立战功,大破汉王叛军。
周盘龙周盘龙,东平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人,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名将。
周盘龙在南朝宋官至征虏将军、司州刺史,封沌阳县子,先后参与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建平王刘景素、尚书令袁粲、荆州刺史沈攸之的叛乱,协助齐高帝萧道成建立南齐,进号右将军。他在南齐年间,历任南琅琊太守、右卫将军、大司马、兖州刺史等职,进爵沌阳县侯,并两次大败北魏军。
成就:平定内乱,大败北魏。
周奉叔周奉叔,南北朝时期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兰陵县)人,南朝齐名将。
二十八岁,在萧齐建国后第三年的角城战斗中,与其父在冲入数万人中来回冲突,无人敢当,遂大败北魏军,威震敌胆。与直阁将军曹道刚为心膂,授予辅国将军,并监殿内直卫。隆昌元年,除黄门侍郎,未拜;出为使持节、都督青冀二州军事、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封曲江县男,食三百户。
成就:勇冠三军,大败北魏。
周访周访,字士达。本籍汝南郡安城县(今河南省汝南县),后移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县)。晋朝名将。
周访出身寒微,为人沉毅、谦让,有好施之名。初任寻阳功曹,后被察举为孝廉。琅玡王司马睿升为镇东大将军后,征辟周访为僚佐。其后屡次领兵,讨平江州刺史华轶及荆州杜曾叛乱,又协助平定杜弢的流民叛乱,为司马氏立足南方作出了杰出贡献。累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封寻阳县侯。晚年在梁州务农练兵,抗衡跋扈不臣的大将军王敦。
成就:攻灭华轶,平定杜曾、杜弢叛乱,入《广名将传》。
陶华平
陶姓是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中华古老姓氏。在历史长河中,陶姓名人灿若群星。本文我从个人的认知出发,擷取了清朝以远的12位对陶氏一族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难免挂一漏万!若有影响力在这12位任一之上者,欢迎有识之士不吝赐教,以便补遗。谢谢!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名人史料记载或无或少而年久失散,出生年月、出生地缺乏考证,空缺、错误在所难免,笔者认为不影响本文主旨。请读者予以谅解!
1. 陶唐氏尧
得姓始祖。
帝尧,上古时期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传为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祁(伊祁)姓,名放勋,谥曰尧。古唐国平阳人(故地在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尧庙镇伊村)。
他执政时期,命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运行测定制定历法,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制定四时成岁;命鲧治理水患;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指责他的过错;尧发明了围棋;他还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禅让制。开启了华夏文明史上“尧天舜日”的美好时代,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尧文化。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记载了尧、舜、禹时代的善政和尧对舜的政治嘱托,尤其是施“仁政”、行“德教”的政治理念,一直被儒家和历代统治阶级奉为圭臬,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代表。
尧一生离不开陶:初封于陶;制作过陶器,管理过陶业;后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翼城),建都于陶(故地在今山西临汾陶寺);尧部族名号或国号称“陶唐”;死后葬于陶(今陶寺)。陶姓得姓于尧:后裔从尧封地而姓陶;后裔从尧曾所事职业而姓陶;后裔从尧部族名号或国号而姓陶。
2. 陶叔
史载陶姓第一个名人。
《左传·定公四年》有“聃季授土,陶叔授民”的记载。周武王战胜商朝,成王助其平定天下,武王选择有明德的人分封,把他们作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在一个重要的分封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功臣周武王之弟成王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周时六卿之一,地位略逊丞相【1】)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
在周代分封过程中,司徒为诸侯立社,意味着诸侯拥有了受封的土地和土地上的民众,而以民为重;对包括殷遗民在内的民众以宗法制重新整编,将氏族推进到宗族的发展阶段。主管民众的司徒参与推动了这个宏大社会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东晋陶渊明诗《命子·其一》对司徒陶叔在陶姓发展史上的地位评价甚高:“穆穆司徒,厥族以昌。”用现在的话来说:周世陶叔甚端庄,我祖由此得盛昌。
3. 陶朱公范蠡
史上第一位选择陶地(山东定陶)而商、而富、而为归宿,并以陶地名自号陶朱公的相国、巨富。名人效应使陶地(山东定陶)妇孺皆知。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道学家、经济学家和慈善家,被奉为一代“商圣”、“文财神”。初为越国相国、上将军,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功成退隐。后辗转齐国海边,耕作,捕渔、晒盐,迅速积累了数千万家产。得齐王赏识,拜为相国,三年辞官。最终定居“天下之中”陶丘,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只数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84岁卒。主要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另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通晓天道,洞悉天机的智者!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而急流勇退;三次富甲天下而散金施民。既有先天下之忧的儒家担当,又有功成身退的道家情怀。无论从政,经商,爱情,家庭,财富,寿命都极近完美成功!
4. 陶舍
陶姓最早郡望济阳郡奠基人、初创人。后世被陶氏济阳郡、丹阳郡、浔阳郡三大郡望均奉为一世祖。
陶舍(生年不详—前196),出生地待考【2】。传为周陶叔后人,秦末著名将领。秦二世时任少府铜丞,后随章邯平陈胜、吴广,为晚秦的军事支柱。因秦二世听信赵高谗言,杀其父,故陶舍投楚将英布,官太宰。汉王五年,策英布降汉,以右司马带兵数万从刘邦,以中尉击燕,定代。前202年,陶舍率军参与垓下之战。前200年(汉高帝七年),陶舍助刘帮征伐韩王信余部和匈奴。时汉军中匈奴诱计,被困围于白登(今大同东南)七昼夜,陶舍单骑入匈奴营,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进宝建言,终使刘邦大军脱险。前197年封开封侯。前196年因箭伤复发去世。著有《用军策》52章传世。列西汉开国功臣115位,死后谥号愍侯。开封侯传四世:开封侯陶舍--夷侯陶青(汉景帝丞相)--节侯陶偃--开封侯陶睢。
自开封侯陶舍始,陶姓逐步发展成为河南望族,陶姓史上最早的郡望济阳郡由此形成。陶舍也因此成为陶姓向全国开枝散叶,播迁扩张的始祖!
5. 陶青
陶姓第一位丞相,济阳郡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陶青,陕西人。【3】开封侯陶舍之子。汉景帝元年四月(前156年),御史大夫陶青受景帝派遣,到代国边塞下与匈奴和亲。次年八月,景帝封陶青为丞相。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采纳了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之计: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另景帝指使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景帝七年,陶青罢相,元狩壬戌年(前12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逝世。
6. 陶谦
东汉末年割据霸主之一,丹阳郡初创人之一。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杨人(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东北小丹阳)。184年,徐州刺史陶谦,大败黄巾军。董卓叛乱,各州郡都拥兵自重,190年4月27日,献帝在长安建都,与外界断绝了联系。陶谦派使者向天子进献,被提升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封为溧阳侯。曹操将父亲之死归罪陶谦。193年、194年,其率军两次东征,攻占了琅邪(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南)、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等县,击败陶谦。后因故改道去讨伐吕布,陶谦得以幸存。不久病重,死后将徐州让于刘备。陶谦有两个儿子,陶商、陶应,都没有走仕途【4】。
7. 陶母湛氏(243-318)
“中华四大贤母”之一,陶姓家风、家训、家规奠基人之一。
陶母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湛氏名字无从查考。是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之妾,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
陶母湛氏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养育儿子、教育儿子。并认为,孩子的品格是从幼年就开始形成的,课子不严,教子不紧,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她教育儿子爱惜光阴,崇尚勤劳,廉洁自律、宽厚待人、务“使结交胜已”。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陶母湛氏病殁,终年75岁。
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创立了以“廉、贤”为特色的陶氏门风。以教子有方、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在中华妇女界树立了一块永不褪色的丰碑。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一同被尊称为“中华四大贤母”。陶母“教子惜阴”、“截发易肴”、“送子三土”、“退鲊责儿”......等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
8. 陶侃
东晋名将,浔阳郡初创人之一。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 。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立下赫赫战功。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为人所称道,史称他治下的荆州“路不拾遗”。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中。
9. 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杰出辞赋家、散文家、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及其诗文对于后代的影响,远远地超出了时代和国界。是有史以来,陶姓最有影响力人物。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著《陶渊明集》一部,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
其诗作有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三大类,尤以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唯诗歌,更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最见其性情和思想、最著名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自叙情怀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桃花源记》描述了封建文人士大夫向往的理想社会,后发展为中国幼儿必读蒙学美文。
陶渊明不仅是桃花源理想的创造者,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启蒙者。陶渊明在归隐之初考虑的仅仅是个人的清浊和进退,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大格局地思考整个人类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朴素的理想社会,但能提出这个构想,标志着他超越一般文人雅士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启蒙者!
10. 陶玉
唐代著名制瓷国手,史籍记载中景德镇最早的制瓷名匠之一。名甲天下的景德镇陶瓷的奠基人之一。
陶玉,生卒年月不详。新平镇钟秀里人。新平镇在昌江之南,也称他为昌南镇人。陶玉出生在一个陶瓷世家。他因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制瓷感兴趣,加上机敏伶俐、聪慧好学,不怕吃苦,很快就练得一手好技艺,并掌握了配料、烧练等方面的工艺技术。他制出的陶器“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与众不同,十分精巧,得到人们的喜爱,远销关中平原。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他载运自己制作的瓷器进入京都长安,并进贡朝廷,昌南镇瓷器自此闻名天下【5】。由于陶玉所烧制的瓷器素润莹洁,瓷质接近珍贵的玉器,故当时被誉为“假玉器”人们也就把陶玉烧造瓷器的窖,称之为“陶窖”。
11. 陶弘景
南朝“山中宰相”。丹阳郡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茅山宗创立者、炼丹家、医药学家、书画家。
南朝士族出身。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永明十年(494),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创道教茅山宗。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他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者。
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一生著述达七八十种,惜多亡佚。撰成《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他还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700余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卷),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尚存世者有《真诰》、《真灵位业图》、《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
此外他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
12. 陶澍
清代经世派奠基人、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
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髯樵,出生湖南安化县小淹镇的陶家湾。清代经世派 主要代表人物、湖湘经世派第一人、道光朝重臣。
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
陶澍一生为官清廉,行政勤勉,关心民事,改革弊端,政绩斐然。主要体现于吏治、漕运、盐政、水利、赈灾恤民五个方面。
陶澍与“湘军三杰”[曾国藩(陶为其导引)、左宗棠(儿女亲家)、胡林翼(女婿)]关系十分密切,他在理学经世思想、改革思想、吏治思想、人才思想、爱国思想等方面,对“湘军三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湘军三杰”可谓是陶澍思想与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此外,陶澍平生注重教化,倡修省、府、州、县志,以备文献掌故;捐献和重修二十余所书院,其中独资万银于江宁建惜阴书院。又为故乡安化捐学田及科举田百七十亩,以资穷乡士子。平生举荐选拔大批人才,如林则徐(学生)、贺长龄兄弟、姚莹(下属)、魏源(幕僚)、龚自珍(好友)、梁章钜等,皆一代名宦和学者。
道光十九年(1839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
主要著述有《印心石屋诗文集》56卷、《蜀輶日记》4卷、《秦义》76卷、《陶渊明集辑注》若干卷等。
注释:
【1】司徒,《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周朝时称为地官司徒,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官职仅次於宰相。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2】有关舍公出生地,史书似无记载。但从他与父亲皆有在秦多年为官的经历,且其子陶青被收录为陕西名人(见【3】),疑为陕西人,待考。
【3】《华夏文明的源头陕西 陕西著名人物一览表》、《陕西名人录》,陶青均列入其中。
【4】《三国志卷八•魏书八•陶谦》
【5】清道光《浮梁县志》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