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03——点的笔势
1、单一笔势:点前面两堂课讲了笔势基本概念,今天开始讲单一笔势。单一笔势指\"永\"字的八个基本点画的姿态,第一个就是点。
点是文字角度的说法,你看《阴符经》这个\"灭\"字,
就文字角度而言,它有七个点,但从书法角度来看,这不能笼统地说点,因为姿态不相同的点,在书法中是不同的笔势。
沈尹默先生说:\"笔势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这句话稍微有点拗口,简单地说,当点画有一种特殊的姿势,那就是一种笔势。正因为每个笔势都不同,所以称之为单行规则。
举例来说,\"永\"字头上这一点,是侧放的,大致在九号方向,这就是一种姿势,放在\"永\"字头上很好看。有关这个点的具体写法,可以看一级课程32 课。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水平对翻,它的姿态就改变了。普通说起来这还是一个点,但在书法中就是另外一个势,这种姿势放在\"永\"字头上是不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书法中要区分各种笔势的原因。话要说回来,也不是说一个笔势只能用在一个地方。如\"永\"字这一点,用于\"交\"字头上也不错。其他如\"主\"字的头上,\"丸\"字的中间,\"公\"字上面的右点,三点水的第一第二点,\"寸\"字的中间一点,看起来都可以。
所以书法中一个笔势,是可以用于许多场合,只要看上去舒服,有美感就得了。这样我们归结出两个结论:
简言之
· 姿态相同的点,不论用于何处,属于同一个笔势。
· 不同姿态的点,就是另外一个笔势。
2、什么是八法化势
这里要讲讲\"八法化势\"这个概念。在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这本书中,第四卷就是\"八法化势\",那这个\"八法化势\"是什么意思呢?
\"八法\"当然就是\"永\"字八法,这八个点画各自有姿势,(其实严格地说只是七笔,第四笔趯还不能当独立的一笔。)但很多人提出来,这八个笔势不够用,单是一个点就有很多姿势,那怎么办?那些和\"永\"字不同的笔势,古人把它们看作是\"永\"字点画的变化。\"永\"字八笔是基本的,从\"永\"字基本笔画变化衍生出来的,那就是\"化势\"。
简言之:
· 八法化势没有数量限制,历代都有增加。
· 有需要就可以化出新势,保证够用。
· 新化出的笔势,当然要得到社会公认。
在《玉堂禁经》中,称为\"异势\"。\"异势\"就是指姿势不同的写法,其实就是\"化势\"。
3、命名
太极拳每一个招式,都有一个名字,书法的笔势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名字,讲起来就很麻烦:\"那个笔势……就是永字头上的那个\",这样说烦不烦?如果每个笔势各有名字那就很简单了。但笔势命名这件事情有点困难,照理说古书中叫什么我们跟着就可以了,问题是古籍中同一个笔势称法不统一。
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冬\"字,
上面两撇一捺是飞带势,下面两点叫什么呢?如果你读《欧阳询三十六法》,这两点称为\"贴零\",明代姜立纲《七十二例法》称此为\"铁铃\"显然是误听而记,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而清代蒋和《书宗》称之为\"带下点\"。这一来就难搞了,想起来因为古代信息交流很困难,好像馄饨,四川叫抄手,闽台叫扁食,广东叫云吞,同一样东西名称不同。书法要作为一门学科,术语必须统一。这样,我们就要在这些名词中作出选择。两点连写是复合笔势,我放在后面讲解。
· 侧
· 半蚁势
现在先要解决\"永\"字八法第一点,《玉堂禁经》称之为\"侧\"。这个点就是侧势,以\"侧\"为其特征。但《汉溪书法通解》称为\"半蚁势\",戈守智说:\"半蚁之法,首点用之。……如半蚁之腹。\"说这个点像蚂蚁下半身的形状,所以叫半蚁势,这样一来侧点就多了一个名字。
· 鼠矢势
在这本书中,戈守智又化出一个鼠矢势:\"鼠矢之法,较柳叶差圆而短,亦以其像形而名之也。'莫'、'爽'用之。\"\"鼠矢势\"这个名字很不雅,说这个点和老鼠的粪便形状一样。再说\"莫\"字的最后一点,和\"永\"字的第一点几乎是一样的。
· 梅梂势
戈守智说他搜集了很多古代资料,接下来还有:\"梅梂点法,'忄'、'州'等字所用,又'来'、'精'、'丛'、'火'左点并用。\"
· 杏仁势
戈守智又说:\"杏仁点法,'心'、'宀'左点所用。\"
讲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明清人把笔势搞得太繁琐。太繁琐就没法用,什么七十二法、九十四法,看起来阵容堂堂,其实记不住,怎样区分也不清楚。这些笔势的形状和写法都一样,只是长短角度不同,唐朝\"永\"字八法称为\"侧\",其实就可以了。如果要分得具体点,可以根据手腕的左右分为两类:一种是左侧势,另一种是右侧势,简单易明。如果你想古雅一点,左侧就叫梅梂势,右侧全部叫杏仁势,蚂蚁和老鼠粪便就不要了。有些同学可能会去看看古籍,这里说说我的观点:
简言之
· 永字八法的名称比较简单,往往指一大类。
· 后代的八法化势,就是做了细分。
· 分得太细、太复杂,名称太多,没有好处。
我的看法最要紧是简单实用。
譬如《阴符经》这个\"知\"字,箭头所指的这一点,就是一个侧点,再讲得详细一点,它就是一个右侧点。这就够了。
这个\"溃\"字的三点水两点,上面是一个右侧点,下面一个左侧点,你能看出来,那就可以临帖了。
4、侧的其他化势
看看历史上侧点还化出了什么笔势。
4.1 悬胆势
刚才讲的侧点,有左侧有右侧,那书法中有没有不侧的点呢?当然有。所谓不侧,就是左右对称,这就是悬胆势。戈守智说:\"悬胆之法,上尖下圆,如悬胆之形也,意略侧以取势。\"\"悬胆\"这个词以前看面相常用,所谓鼻如悬胆,就是鼻头厚、圆,有肉,这是大富大贵的面相。《红楼梦》写癞头和尚的模样:\"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广东人到秋天吃蛇胆祛风,悬提蛇胆那样子就是上尖下圆。戈守智说\"意略侧以取势\",意思悬胆势未必是垂直放置,斜一点都可以。
文征明经常有这种对称的点,你看《游虎丘诗》中的\"剑\"字,上下两个点都是这样写的。
写一个点画,究竟用哪一种笔势,书法家的习惯往往不同。
米芾《砚山铭》这个\"黑\"字下面的四点,都是上尖下圆的悬胆势。
《阴符经》中也有用到悬胆势的,如这个\"神\"字,上面一点有些破损,我补上轮廓线你就看清楚了。
4.2 蝌蚪势
悬胆势是上尖下圆,相反的是蝌蚪势,上圆下尖。不用说这就是取像于小蝌蚪的样子。
《汉溪书法通解》说:\"蝌蚪点在前缀用之,本古隶点法也。其法上重下尖,贵老而涩。\"这本书的标题中称\"蝌蚪势\",正文中称\"蝌蚪点\",古籍中往往如此,意思是一样的。说蝌蚪势在隶书中用,这是对的。但说用于前缀,未必如此。
这是《曹全碑》的\"为\"字,隶书,你可以看到下面四点就是用蝌蚪势,不在前缀。
4.3 两向点
两向点的意思,就是一头一尾两个方向。这名称见于蒋和《书宗》,他说:\"两向点,'心'、'以'等字中一点用之。\"
我们来看看\"心\"字,举智永和褚遂良的写法为例,中间一点就是两向点。《阴符经》的\"心\"字起笔还带有侧锋角,这个我们等下再说。这是褚遂良《阴符经》中的\"以\"字,两向点有一个尾巴,其实就是带笔,它指向下一笔,引导笔锋向右继续写下去。
两向点未必只用于刚才讲的两个地方。你看这个\"万\"字,上面也用了一个两向点。深入一想,本来这里是一横。所谓两向点,其实和短横差不多。
4.4 曲抱势
两向点是横向的,如果竖起来,那就是曲抱势。曲抱势也是一头一尾,两个方向。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至\"字,这最后一点就是曲抱势。请大家注意,这个字的写法,曲抱势是最后写的,和写字的笔顺不同。
褚遂良《阴符经》中的\"食\"字,中间一笔,也是曲抱势。
曲抱势有时等于一个短撇,有时等于一个折。4.5 打点势比曲抱势难一点的是打点势,这两个笔势的中线是一样的,只不过曲抱势是弧线,打点势是折线,所以打点势写出来有很明显的角。其中头尾两个角是尖峰角,中间这一个是侧锋角。它是侧锋摩擦形成的角。
《汉溪书法通解》说:\"欧书戈法俱用之。\"我们来看看唐代欧阳询的作品,他所写的\"戈\"右上点果然喜欢用打点。但不是全都用,也有用右侧势的。
褚遂良《阴符经》也可以看到打点,这个\"生\"字起笔一撇,就是打点势。侧锋角那样锐利,这毛笔一定是硬笔,而且墨很浓,没有任何涨墨,书写者的腕力也相当大。
\"木\"字,下面的撇捺缩小为左右两点,一撇采用打点势,一捺就是右侧势,那就是\"永\"字头上那一点。
古籍中还有什么横三角势、直三角势、覆三角势,其实写法和打点势一样,只是角度不同。我的意见笔势名称不要太繁琐,会写打点势就可以了。
4.6 四角势
刚才说打点势和曲抱势走势是一样的,只是一方一圆。同样,右侧这一点如果写方了,也会产生另一个笔势,这就是四角势。四角势运笔中两次换面,产生两个侧锋角,加上一头一尾两个尖峰角,那就是四个角了。
顺便说一下,如果四角势以顿笔收圆尾巴,那最后一个角就是圆角,仍然叫四角势。
《汉溪书法通解》说\"柳诚悬善用此点\",柳诚悬就是柳公权,他喜欢用换面的写法,所以侧锋角很多,看起来很方正。这是柳公权《神策军碑》中的\"公\"字。
4.7 顾左顾右势
还有一个顾左顾右势,名字有点奇怪,也见于蒋和《书宗》这本书。其实只是三面换起笔的一个短竖,你画出中线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手腕是左右左。
这个《阴符经》的\"倍\"字,右旁头上一点,就是顾左顾右势,形状很像英文字母S。收尾要向左拖出,指向下一笔的起笔处。
再看这个\"生\"字,起笔一撇缩成了一个顾左顾右势。
《阴符经》有十三个\"生\"字,顾左顾右势有三个,跟通常写一撇的\"生\"字写法不同。
4.8 翻捺势
最后翻捺势,又名瓜种势。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捺笔,收笔不出锋、顿笔回收。《汉溪书法通解》说:\"翻捺点者,以捺势出之,及其锋之开张右磔,即翻笔迅收也……故名翻捺。刘德升行势所用,《九成宫》'于'字用之。\"照最后一句话来看,戈守智说这是行书用的,真书欧阳询《九成宫》也有这写法。
但我们看《九成宫》拓本,这\"于\"字下点看不大清楚,倒是很像右侧点。
在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些点就是照捺笔写的,如这个\"感\"字,你看\"戈\"字的上面一点,跟普通的点法取势不同,这就是翻捺点。
5、点只是横竖撇捺的缩短
我以前跟大家说过,书法中的点只是横竖撇捺的缩短。让我们来看看刚才讲的那些点,是不是这样。
我们写一横,经常是两面换起笔,手腕从左到右,方向是9-3 或者9-6。你看两向点,就是这样一个动作。而曲抱势就是写一竖的动作,手腕是右左,方向是9-7 或者9-8。9-7 侧一点,等于一撇。9-8 直一点,等于一竖。
你看\"宿\"字的第一点,跟一撇有什么两样呢?只是长短而已。
至于右侧势和左侧势,手腕动作也差不多,左侧手腕是左右,右侧手腕是右左,都是露锋起笔,而收尾加了一个小圈顿笔动作。你不用顿笔,改用揭笔、挫笔收尾也可以,名称不变,小圈不影响到大圈。
悬胆势也是顿笔收,如果拉长一点看,那就是一面锋起笔的竖笔。蝌蚪势是起笔藏锋、收尾出锋的一竖。只要你会写横竖撇捺,这些点其实都不难。
一级课程48 课,我讲到书法基本线条就是四根线。两根是直线,横和竖。两根是弧线,左面的弧线写出来手腕动作是左右,右面的弧线反过来,是右左。这里都是大圈,也就是筋,没有明节点。这堂课所讲的各种点,只不过是用这四根线而已。
本节要点:
· 什么是八法化势。
· 笔势命名的问题:简单实用最要紧。
· 点的各种化势。
复习思考:
·
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之\"字的第一点,可以归入什么笔势呢?还是化出一个新笔势好呢?
· 隶书的三点水,是三个头大尾尖的点,你认为可以归入什么笔势?还是另化一个笔势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