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企业成长能力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的能力,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文为企业价值系列之【成长能力】篇,共选取104家卫星导航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并以营收复合增长、扣非净利复合增长、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等为评价指标。
数据基于历史,不代表未来趋势;仅供静态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卫星导航成长能力前十企业:
第10 铖昌科技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26.04%,扣非净利复合增长17.59%,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为负
主营产品:相控阵T/R芯片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93.82%,毛利率73.63%
公司亮点:铖昌科技主营产品相控阵T/R芯片是相控阵雷达最核心的元器件之一,负责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并控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
第9 臻镭科技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26.44%,扣非净利复合增长18.21%,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27.92%
主营产品: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芯片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41.65%,毛利率93.36%
公司亮点:臻镭科技提供的低功耗全集成射频收发芯片可满足地面卫星互联网终端设备中对全集成单片式射频收发芯片的应用需求。
第8 盟升电子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6.41%,扣非净利复合增长-68.70%,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22.92%
主营产品:卫星导航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78.03%,毛利率53.98%
公司亮点:盟升电子卫星导航产品主要为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终端设备以及核心部件产品。
第7 中科星图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49.77%,扣非净利复合增长16.87%,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为负
主营产品:GEOVIS技术开发与服务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60.89%,毛利率57.15%
公司亮点:中科星图持续研发数字地球相关产品和核心技术,陆续推出GEOVIS 数字地球基础软件系列产品。
第6 北方导航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13.01%,扣非净利复合增长151.36%,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17.57%
主营产品:军民两用产品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97.26%,毛利率21.44%
公司亮点:北方导航军民两用产品业务涵盖制导控制、导航控制、探测控制、环境控制、稳定控制、电台及卫星通信、电连接器等产品和技术。
第5 航天宏图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70.32%,扣非净利复合增长38.94%,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为负
主营产品:数据分析应用服务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60.30%,毛利率46.56%
公司亮点:航天宏图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卫星应用基础软件平台,是国内领先的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服务商。
第4 航天环宇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22.78%,扣非净利复合增长17.20%,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7.91%
主营产品:宇航产品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35.82%,毛利率74.90%
公司亮点:航天环宇参与了众多型号通信卫星的研制任务。
第3 隆盛科技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40.93%,扣非净利复合增长15.76%,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为负
主营产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35.19%,毛利率11.64%
公司亮点:隆盛科技孙公司目前主要围绕航天卫星、商用卫星等的精密零件及成套组件开展业务。
第2 理工导航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18.15%,扣非净利复合增长-24.94%,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为负
主营产品:惯性导航系统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98.40%,毛利率37.30%
公司亮点:理工导航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核心部件、其他零部件和技术服务等。
第1 铂力特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长49.27%,扣非净利复合增长为负,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为负
主营产品:3D打印定制化产品及技术服务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50.94%,毛利率58.64%
公司亮点:铂力特制造的零件已经批量应用于各型军民用飞机、先进战机、无人机、高推比航空发动机、新型导弹和卫星等国家重点工程。
卫星导航成长能力前十企业,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扣非净利复合增长、经营净现金流复合增长: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自古以来,人类只要看到在天空中翱翔的鸟类就会萌发出想要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愿望,各种神话当中都描述了相应的场景,人类最早对飞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古希腊人所制造机械鸽。
在人类实现空中飞行的梦想中,载具一步一步的更新换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GPS成了飞行器的“眼睛”,天上飞的飞机的几乎都采用了GPS导航的方式来精确确定自己的位置,那当GPS这双眼睛“失效”的时候,飞机该怎么办呢?
其实飞机上不仅仅有GPS一双眼睛,还有另一双眼睛——飞行员。
在飞机发明的早期,飞行员的导航几乎都是靠两双眼睛去瞅,来确定自己在什么地方。
人眼导航年代1903年,莱特兄弟驾驶自行研制的飞机——飞行者一号,在一个沙丘上正式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飞行,从此之后,航空飞行器正式加入到人类的交通工具大家庭中。
可是在飞机发明的早期,人类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飞机导航的设备还没有发展,此时的飞行员导航只能依靠——目视导航。
这种最原始的导航方法被称之为——地标领航,地标建筑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早些年的飞机其实和现在的飞机差别很大,当时的飞机飞行速度比较慢,有些可能还不如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飞行的高度和距离都较短。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使用的戈塔G轰炸机,最快的速度仅仅为135公里/小时,最大飞行时间为6小时。
此时的飞机由于载荷限制,只能由飞行员一人驾驶,此时的飞机座舱下方多数是玻璃的,飞行员通过不断地观看地面标志物,然后对比航空地图及指南针进行飞行。
如飞行员先在地图上确认自己的位置,然后沿着一些明显的地标,如道路、铁路、城镇飞去,然后10—20分钟对比实地和地图,确保现在看到的和预期目标一致,这种办法对于飞行员的记忆力有很大考验。
在当时飞行距离较短地时期,足够用了,也有人会好奇,如果天气不好那怎么办?
当时对于天气不好或者夜间无法看到标志物的情况下,使用了另一种办法,那就是——不飞了。
由于当时的物理条件限制,飞机并不是全天候飞行的,只在天气好、目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飞机发明的时间久了,飞机的性能也提升了,航程大大地增加。商业上的运输也部分交由航空来承担,如信件等。
对于陆地上来说,依靠地图仍然能满足大部分的导航需求,可是在海上就不好说了。
茫茫的大海上并没有随处可见的标志物来提供导航,依靠风速和空速及罗盘提供的方位非常不准,很容易就迷路了。
1927年邮政飞行员查尔斯·林白在单人飞越大西洋的时候,遭遇了暴风雨,导致罗盘失灵,在缺失导航的情况下飞行了20小时后,他终于完全迷路了,目视范围内仅仅只有一艘渔船,没有办法的他只能靠过去,在空中对渔船大喊道:
“爱尔兰在哪儿?”
这样的问题在陆地上也时有发生,为了解决飞行员导航问题,美国国会出资在整个美国国土修建了航空器指路标,横跨了整个美国。
这种巨大的路标呈箭头状,长达21米,每个箭头上都建设了15米高的高塔,塔顶安装燃气灯,飞行员能从16公里外看到箭头,每个箭头指向5公里外下一个箭头的位置,这些标志在现在被形象地称之为“贯穿美国的巨大箭头”。
欧洲也设立了大量的参考地标来提供飞行员的导航,不过,此时的长距离飞行还是伴随着危险,时常有人迷路。
终结这种“人肉导航”的发明在,1930年出现了,此时的人类导航步入了新的时代——无线电时代。
无线电导航1930年,无线电技术开始成熟,飞机上都安装上了无线电系统,飞行员可以直接接收到地面的信息,如机场起降的时候就能通过引航员来引导。
很快,人们就发现了无线电在长距离的飞行中的新作用—无线电信标。
此时的欧洲及美国在国土上建立了众多无线电信标,在飞机上的无线电导航器会不断地向四周发射定位请求信号。
信号中包含了“测距信号”和“方向信号”两个,两个信号在地面接收处理后,会迅速给飞机一个回复信号,多次的交互后,飞机的飞行方向就能被确定,飞机自带的导航系统确定了方位后会通过“听觉导航”的方式传给飞行员。
如20世纪30年代,使用无线电的“听觉导航”后,假如飞行员偏向设定航向的左边就会听到莫尔斯电码的长叫,反之,如果偏离航线向右,则会听到短促的鸣叫,飞行员通过这个叫声的长短来调整航向。
不过,这种方法存在一个问题,此时的无线电导航存在一个问题,精度低、会受到云层、天气的影响,且无线电站也不能随时随地存在,总会存在没有信号的区域或出问题的时候。
好在此时,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有了进步,在飞机上安装的器械可以提供简单的计算能力,为了弥补无线电导航的缺陷,惯性导航装置带领人类飞行器步入下一个时代,完全摆脱了肉眼导航的时代。
惯性导航(INS)惯性导航看到名字时会觉得陌生,其实是很古老和大家都熟悉的一种方式,在航海和陆地行进是经常用到。
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在一块空地的正中央,我们面对的是北方,我们向西以100米每秒的速度走1分钟后,再向北以100米每秒走1分钟,那么我们就在地图上画出自己的位置。
这种导航在航海和陆地用时,关键点在于知道速度和方向,有人会好在原先不用这种方式呢?
因为空中和陆地不一样,空中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三维的,计算时除了“前后左右”外还包含了“上下”的斜向运动,如果俯冲或上升的动作较多,以当时的飞行员的数学水平,加上“上下”后需要用到积分等方式都需要算很久,且容易出现误差。
直到模拟计算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
1944年,德国试验发射了一款导弹——V-2火箭,这款导弹穿越了卡门线,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飞行至太空的人造物体,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弹道导弹。
为了控制火箭的弹道,确定火箭到底在哪儿,V-2火箭上装载了当时极为先进的惯性制导系统。
这套早期的系统中包括了:
陀螺仪——用于获取飞行器的转向数据;
加速度传感器——用于获取飞行器的速度变化量,来计算当前的速度;
模拟计算机——用于处理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的数据,并纠正误差。
这一套系统在装上飞机后,能够读取飞机实时的速度、转向时的角度及高度,通过这几个数据加以起飞时输入的数据,就能利用数学的方式来计算出飞机的实时位置。
惯性导航仪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依赖任何外部信息,就算外界的所有信号发射器失灵,惯性导航仪也在运作,能够报告出现在的估算位置。
当然,惯性导航仪也有自身的缺点——贵、存在误差,这套系统在1950年左右投入使用,可是其造价很贵,只有大型飞机才装得起。
且由于当时模拟计算机的性能较低,在飞机的高速飞行下小小的误差累积过后就会变成大误差,需要外部信息来修正,只能作为无线电导航的辅助。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飞行器的导航也多种多样了起来,为了保证单一系统出错时飞机不“迷路”,通常是——卫星导航、惯性制导、天文导航系统、图像系统导航等混合使用,如卫星失效的时候就用惯性或者天文制导来确定位置,这些技术也是“老技术”发展过来的。
如现在的卫星导航系统就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电导航系统,不过是把建立在地面上的无线电信号站,搬到了太空中,精度更高、范围更广而已;天文制导也是基于航海时代的天象观测精确版;而图像系统导航就是“肉眼导航”的进阶版。
那么有人就很好奇在战时,如果我们的卫星导航被攻击了,飞机还能准确找到航线吗?
假如无卫星信号,还得靠惯性制导!如果卫星导航信号丢失,飞机仍然可以依靠其他导航系统来找到航线。连现代民用飞机都配备了多种导航系统,以确保飞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比如刚刚提到的惯性制导(INS),能通过飞机上安装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设备来测量飞机的运动状态和变化。INS能够根据起始点的位置和飞行过程中的运动数据,计算飞机的当前位置和航向,从而提供准确的导航信息。
尽管卫星导航在航空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飞机仍然具备多种备用导航系统,以确保飞行安全和航线的可靠性,即使在卫星导航信号不可用的情况下也能找到航线。
客机都是如此,更不用说战机了!
结语为了满足人类飞翔的愿望,人类的航空发展一直是走在科技的最前沿,在航空史的发展中,很多东西也都用在了现在的生活中。
如之前提到的无线电及惯性导航装置,早期的对讲机、BB机最早设计来源都是源于想利用无线电与空中的飞行员交换信息,而惯性导航装置也简化成为汽车的速度传感器和手机的倾斜角传感器。
总之,目前我们不用担心加入卫星信号被切断后飞机是否能找到路线,飞机上靠多套导航系统共同作用。就是为了确保在某一套突然失灵的时候能不偏航!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导航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导航技术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方面便领先一步打造出了全球定位系统,人们将这种系统称之为GPS,这种发明对世界影响颇深。不过,在有GPS的情况下,我国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北斗导航,这项研究和一个名叫王飞雪的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GPS的弊端
在美国研究出了这种定位系统之后,随着此类定位系统的快速发展,很快就进入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其中包含军事领域。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在这方面投资的费用很少。大多数人纷纷劝说使用美国现成的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却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如果运用到军事方面的话,势必会留下巨大的隐患。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人迫切需要自己研发的导航系统。
随后,但没有太多资金支持,又没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北斗工程便出现了。这种工程主要设计的就是定位系统,如果有了这种系统之后,那么就可以非常放心地进行导航定位,可以将这种系统应用到军事领域中。中国人迫切需要自主研发的定位系统,如果能够自主研发的话,那么在其他领域也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于,是在综合考量之下,1994年我国正式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工程研发项目。
年轻有为的科学家
王飞雪出生于1971年,他的家乡在福建龙岩,是一部非常普通的家庭。只是在很小的时候,他通过电视看到了国庆阅兵仪式,那场仪式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他便立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安全防护事业。
因为从小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在高考时他被推荐进入北京大学,但是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反而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也正是这次抉择,让他与北斗工程产生了关联。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北斗工程的会议。在会议中他得知核心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面对这个难题时,他主动请缨,希望可以接受这个工程的核心技术。如果接手这项研究的话,也就预示着他之前所做的研究方向彻底抛弃,必须要从0开始。
因为考虑他们还是学生,有可能在研发的过程中失败,所以为了共同承担风险研发单位与学校共同分担了60万的费用,学校全力支持,为他们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机会。
接下来的日子中,他们没日没夜地投入到研究之中,直到27岁那年,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北斗1号的全数字快捕,还有信号接收系统。经过不断的测试,发现他们研究出来的这种系统得出的数据精准度极高,让很多科学研究者困扰的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解决了。
与北斗导航一起成长
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研究成果,很多人劝他到国外留学继续深造。但是他却并没有产生这样的想法,毕业之后他继续留在国防科技大学,成为一名老师。同时依然从事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技术研究。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胜利即将出现的时候,这项工程却又一次面对危机,在北斗2号发射的过程中,却遭到了外国电磁场的干扰,导致了地面与北斗2号失去联系。
若是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无法解决这种问题的话,那么国家将会面临高达几十亿资金损失,而且还会导致卫星发射工作无限推迟。这个时候他又主动站出来,争取在三个月之内解决这种问题,不过最终却用了70天,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不仅仅解决了这种问题,他在北斗技术方面还独创了短报文通信技术,这种技术极具实用价值,而且与卫星电话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对人烟稀少地区的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结:
如今,这位优秀的科学家已经毕业多年,一直在国防科技大学教学,不仅仅见证了我国北斗导航的成长,为无数的学生指引方向。他从小立志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事实证明他不仅实现了这种理想,他为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善待他人的人,但是却时常严格要求自己,无论项目多么庞大,每一笔资金他都会记录得清清楚楚,所有的经费全部交给团队统一使用。作为北斗系统的重要贡献者,信守承诺,一生守卫祖国。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本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不存在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有涉及版权、文字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内容!事件如有可疑之处,联系我们后将立即删除或更改。)若文章内容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南木
来源|南木商业故事
1981年夏天,高考完,正进入大学录取的关键时刻,湖北省招生办一个工作人员,冒着酷暑,几经周转赶到了湖北荆门市京山县三阳镇的一个山村。
一个正在农田里干活的小伙子,被叫回家里,一进门,招生办的人告诉他,赶紧补办体检表、政审表。
小伙子的高考成绩不错,但档案袋里体检表、政审表,不知道为何,丢了。
等小伙子补办完资料后,第一批录取已经结束了,他错过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好在上大学没被耽误——他被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系取录了。
谁能想到,这个差点被耽误上大学的农村娃,日后做出一个城市人几乎都用过的产品,还被中国首富的企业高价收购了。
小伙子叫成从武,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很可能用过他的产品————
高德地图。
他就是高德地图的创始人。
成从武1964年出生在荆门京山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从小上山砍柴、下田锄地,当然还放过牛,甚至还要抱着妹妹去上学,初中时一心考中专,可惜差了几分,只能在村人不解的眼光中去读高中。
上高中时,成从武的成绩很好,高考也考得不错,只是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差点被耽误上大学。
好在,当时的工作人员很尽职,他也足够幸运。
从北京工商大学毕业后,成从武又到中国社科院读研究生,1988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毕业后,曾先后到中国康华公司、中国科技财务公司,做金融、信托相关工作。
但是, 这个好不容易捧上“铁饭碗”的农村娃,很快主动放弃了“铁饭碗”,1994年,他决定创业,与朋友创立了一家名为大通实业的公司。经过几年还算不错的好日子后,公司陷入困境,一度欠下400万元的外债,成从武也陷入了迷茫。
头脑灵活的他,观察到几个现象。
一是GPS已经开放应用多年,而且日本早已经在汽车定位导航系统。
二是2000年我国提出将汽车制造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政策,随又出台鼓励汽车走进家庭的政策。
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做汽车导航地图,1997年,他们加入了日本导航协会,成为中国唯一的会员。2002年,在协会的帮助下,创立了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准备对导航地图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
但当他们把第一批导航地图数据产品提供给日本的厂家,对方表示,没有获得国家许可资质,不能用。而成从武去国家测绘局申请资质,又被告知,地图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不能批给一家民营企业。
经过反复沟通和陈述,直到2004年才获批,高德就此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导航测绘资质的民营企业。
其实,当时的地图,只是相当于把纸质地图搬到电子仪器上,很多人应该有印象,当时经常开车出门的人,会买一个导航仪安装在车上,也有的车本来就加装有导航,远不像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直接用手机导航。
很快,高德地图被用在了奥迪、宝马、奔驰、本田等著名车企的车上,到2010年,高德占据了车载前装导航市场的半壁江山。
正是这一年7月,高德在纳斯达克上市。
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后,成从武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将到来,于是迅速进入手机地图市场,与三星、摩托罗拉、联想、HTC、华为、中兴等手机厂家合作,将高德地图预装到手机中。
2013年1月,成从武宣布,高德地图用户过亿;当年底,高德地图导航应用下载装机激活总数超过3亿。
此时,成从武和他创办的高德,达到了一个巅峰。
正是因此,他们也吸引了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关注,不少有意收购高德,几个互联网大厂,都曾与成从武就收购进行过谈判,2013年5月,日后成为中国首富马老师的阿里,以2.94亿美元收购了高德28%的股份。
第二年7月,高德私有化退市,阿里又花了11亿美元,完成了对高德的全资收购。
从被收购开始,成从武就开始遭遇了类似很多企业创始人与资本角力的遭遇。在2014年初,正在主持高德地图开年战略会的成从武,是突然接到电话后才知道,高德被阿里完全收购了。
这意味着,高德的成从武时代结束了,他很可能离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不久了。
果然,很快阿里CEO陆兆禧兼任了高德CEO,成从武则成为了“CEO特别顾问”;2015年5月,随被收购的UC进入阿里的俞永福,被任命为高德总裁。
此后,成从武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后来,在一次演讲中他说,卖掉高德地图后,他做了一点别的事——金融科技还有物联网平台和传统相结合,还加入亚杰商会做导师,转型为投资人,一度想彻底地休息了,不想再干了。但在这个过程中——
我自己感觉到确确实实又被拽回到过去自己创业的感觉当中,我感觉创业好象是我生命的状态,这个状态很好。
2017年,成从武在北京创立了云蜂科技,主要专注于前沿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2020年又先后创办了天津益浦、天津御智等公司。但这些企业都没有多大动静。
2022年,他创办了火眼位置,这一次是重新聚焦到导航定位,主要方向是高精度定位导航的低轨导航增强。
总体来看,高德之后,成从武做了很多尝试,但到现在为止,没有再重现当年高德的辉煌,或许他一直在蛰伏。他当然早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创业,但正像他所说的“创业好象是我生命的状态”,他一直没有停止创业。
成从武还能复制出又一个高德吗?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
《新时代的中国北斗》
介绍了中国北斗的发展成就和未来愿景
分享了中国北斗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
说到
中国北斗创造了中国北斗耀苍穹的奇迹
这奇迹背后
是一群平均年龄31岁的年轻人26年的奋斗
他们让“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
“世界的北斗”!
相信大家不会忘记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喷薄着烈焰拔地而起!
北斗第55颗
也是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
发射成功!
26年,55颗北斗卫星环绕琼宇
正式宣告中国第一“巨星天团”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太阳能翼成功打开的瞬间,反射出金色的光
55颗北斗背后的
“天团”级别的队伍也随之曝光!
他们的队伍庞大
人数竟有30万人之多
他们用二十多年时间
把一颗颗北斗卫星打上天
“北斗”这支以
80后、90后为主力的团队
平均年龄才只有31岁
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了十几岁!
今天,当我们骄傲地指向天际
大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
北斗星辰!”时
当我们享受着北斗导航系统
为我们打网约车、点外卖、开车导航
借还共享单车提供众多便利时
今天,当我们在享受和平
享受着北斗为我们的国防带来的安全时
我们必须向他们说一声
谢谢!
现在,就带大家
认识下“北斗天团”里
曾经的年轻人和现在的年轻人!
三个20多岁小伙子
在10平米的仓库
解决“北斗”核心难题
时间回到30年前
1990年8月,就在美国的GPS系统
第8颗卫星发射升空的当天
“海湾战争”爆发
尽管还未“发育”成熟
但美方果断地提前将GPS投入使用
令人惊讶的是
并不成熟的GPS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精确打击伊拉克
伊拉克军队甚至找不到对手在哪里!
GPS一出手就震惊世界!
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
等于把国防拱手送给别人
中国也愈发认识到
这个系统如果使用别人的
无异于高楼大厦建在了别人的地基上
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
迫在眉睫!
1994年,中国制定“九五”规划时
定位导航系统“北斗”进入国家视野
可当时总共有三个卫星项目需要立项
另外两个项目已经通过审批
到了北斗这里
国家实在拿不出钱了
相比于美国耗资300亿美元打造的GPS
北斗项目最初的办公室
设立在总参测绘局招待所三楼的一间
不足20平米的房间内
1995年,北斗导航工程立项启动不久
一个不速之客——
信号“快捕精跟”问题跳了出来
严严实实地堵住了北斗一号的工程进展
能否实现对信号的“快捕精跟”
将成为决定北斗一号整体性能
甚至左右整个工程进展的关键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
三位博士还未毕业的20多岁小伙子
——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
竟拿出了一套“全数字化”方案
王飞雪
这三个小伙子
从北京抱回一台比较先进的计算机
拿了4万元的尝试经费
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程
他们把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
简单收拾一下当作实验室
没有仪器设备
就东挪西凑找人借
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
他们的仿真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
由于他们采用的技术路线
堪称世界首创
立项表决时很多专家都持保留态度
难以决断之时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芳允
郑重表示支持这些年轻人!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北斗一代系统的总设计师陈芳允
“快捕精跟”关键技术立项后
王飞雪和同伴们
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左右
他们饿了就泡包方便面
累得眼皮子都撑不开时
就泡上一杯浓咖啡提提神
直到实在坚持不住时才打开行军床……
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
1998年5月
他们终于迎来苦尽甘来的日子
测试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数据
效果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
陈芳允听到报告后拍手称赞
“效果这么好,太令人兴奋了”
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
2000年,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被送上太空
2003年,第三颗卫星送入太空后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建立
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心脏中国造
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
如果说进行“双星”定位的北斗一号
是中国对定位导航卫星系统的探索
那么北斗二号的研发就是中国逐步打破
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
垄断地位的利器!
俄罗斯GLONASS(格洛纳斯)系统
2003年欧盟邀请中国共同研发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然而,中国支付了2.3亿欧元的“加盟费”
却根本无法接触
“伽利略”的核心技术
而一分钱都没花的日本和印度
话语权居然比中国还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
最令人气愤的是
欧洲人傲慢地认为
中国不可能造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这也让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
“北斗”导航系统是国之重器
必须靠自己
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北斗二号系统的开发
比北斗一号更难
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
“原子钟”突遇问题
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
如果原子钟有1秒误差
就意味着卫星定位会偏离30万公里!
没有原子钟不行
精度差了更不行!
北斗卫星系统总设计师
杨长风曾回忆说
“因为原子钟技术难度太高
当时我们想从欧洲引进
本来已经谈差不多了
但人家突然就不卖给你了”
技术的突然封锁
给北斗团队当头一棒
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突破
不能受制于人
当时北斗人有这样一句话:
“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
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
自己的原子钟”
为了加快原子钟的研制进度
北斗一下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
当时,只有20多岁的李春景
成为原子钟研发团队的骨干
李春景带领着年轻的团队
通过大量的分析和计算
无数的试验分析和验证
终于在2007年4月
让这一颗“中国心”原子钟
伴随我国首颗北斗二号试验卫星
成功发射上天!
仅仅两年时间
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就攻克了这项世界难题
而同时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
却因原子钟故障
不得不补发卫星!
外国人惊叹中国科研的神奇速度
但北斗人心里最清楚
这种能力是被逼出来的
是靠着不服输的骨气
玩命干的勇气拼下来的
现在,用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
其精度已提升到每300万年
才会出现1秒误差
中国人不仅自己有了原子钟
随着北斗在全球布局
中国人正在
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
频率之争绝不能输!
解决了原子钟这个核心难题后
北斗团队面前又出现一道坎:
2007年2月,一颗刚刚打上天的卫星
突然“失联”!
地面既收不到卫星的信号
也无法对卫星进行操控
这件事,让当时已经不算年轻的“年轻人”
——48岁的北斗二号
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军急得
心脏已经提到了嗓子眼里
“找,一定要找出来!”
他和地面监测人员铆着一股劲儿
找不到卫星坚决不撤退!
一个频率不行就再试一个频段
一天找不到就再找10天!
经过不断地搜寻
在卫星“失联”后的第17天
观测站终于再次捕获了卫星信号
经过地面人员的调控
33天后,这颗“失联”卫星重新开始工作!
险情被排除
谢军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谢军并未变得轻松
除了有可能出现的“失联”的问题
北斗还面临着另一个严峻挑战:
与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
争夺国际电联的电信频段
当时留给中国和欧洲导航卫星的
电信频率段已经十分狭窄
谁先抢到这段太空领土
这段频率就是谁的!
这要求下一颗北斗卫星必须
在2007年4月17日零点之前
从太空中发回信号
如果卫星再次“失联”
那么不仅中国的“频段领土”将不保
之后发射的所有北斗卫星
将不得不租借他国的频段工作!
在这争分夺秒的时刻
谢军异常冷静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他带领团队在发射场
对卫星进行7天7夜连续检查!
然而,就在运载火箭上了发射塔架
进行第三次总检查的时候
卫星应答机突然异常
应答机是天上、地下信号联通的关键
此时,留给他们用来修复的时间
只剩下了三天
如果三天内问题没解决
意味着中国会丧失这个频段
千钧一发时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
亲自抱着应答机驱车千里
从西昌赶到成都
从零开始,重新进行检验测试
在应答机维修的三天里
谢军安抚团队
镇定地带着科研人员
继续对其他卫星部件进行检查
为了不出意外
他整整72小时不曾合眼!
好在最后有惊无险
在2007年4月14日4时
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在西昌升空!
2007年4月16日20时14分
距国际电联最后期限仅剩
4个小时的时候
第一组卫星信号终于回来
十几个接收机上
同时接到了这组从太空回来的信号
那一刻,在场所有人
都欢呼跳跃、热泪盈眶!
100%国产化
每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
北斗二代卫星稳固了我们的太空疆域
也让整个北斗团队开始放眼全球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加快北斗系统尽早服务全球
造福全人类
可问题来了
欧美等西方国家并不希望
中国有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
中国的地面站
在境外很难建立!
这时,北斗团队年轻的80后们站了出来
不让我们在境外建?
我们还就真不在境外建了!
我们有更大胆的想法:
星间链路!
星间链路就是让卫星与卫星之间
建立起稳定的链接
将遍布全球的卫星编织成一张网
只要有一颗卫星在中国的领空
所有卫星便能通过它联系到国内地面站
星间链路效果
星间链路技术对北斗能否
成功全球组网至关重要
在方案确立的关键阶段
当时只有29岁的康成斌大胆提出了
某关键技术的验证方案
然而,要在太空七万公里之间
两颗卫星实现建链、通信功能
测距精度达到厘米量级
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只有29岁的康成斌
提出了一个要求:
做一颗模拟的卫星去进行测试验证
令他非常惊喜的是
领导不仅同意建造了这颗模拟卫星
更给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让这支青年科研团队放手去干
历时五年攻关,北斗卫星
全球组网的关键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最终,星间链路技术
让北斗三号“太空兄弟手拉手”
不仅解决了没有地面站的问题
还将定位精度提升到了
7万公里测距精度达到厘米级!
相当于能看清几十公里外的一根头发丝!
测量精度甚至高于GPS!
年轻的北斗团队再一次交出了
令世界震惊令国人满意的答卷!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搭载第17颗北斗卫星
2015年,北斗系统里程碑的一年
随着搭载着星间链路技术的
第17颗北斗卫星升空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
开始向全球运行拓展
运行星间链路的卫星CPU
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创造的“龙芯”!
这宣告我们把外国人的芯片
当成自己卫星“大脑”的时代
已经结束了!
从这颗卫星开始
我们北斗卫星的所有核心部件
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
2018年5月
在接受采访时
康成斌非常骄傲地说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
已经实现了核心元器件
以及所有单机部件100%国产化
康成斌,以及所有的北斗人
目标都非常明确
在2020年
中国北斗超过美国GPS
为全球提供一流的导航服务
2020年7月
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开通全球服务
“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
30万人,梦想终于实现!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
从工农业生产、日常出行
到抗震救灾、抗洪抢险
北斗早已经服务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航空航天、跨洋航行
到导弹制导、部队边防巡逻
北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时时刻刻保卫我们的家园
当我们的汽车、飞机、精细农业等
关系到命脉产业和民生产业
在北斗的指引下有序运转的时候
当在连GPS都到不了的蛮荒之地
依然可以接收
北斗系统的卫星信号的时候
当我们的导弹靠着精确的导航
穿过万里云山依然能够
将目标误差缩小到厘米级的时候……
从夜观“北斗”到建用“北斗”
从仰望星空到经纬时空
你能知道中国北斗走到今天有多么不易
就能理解这些年轻的北斗人
为何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从几十人的项目小组
到如今30万人的团队
从最初北斗一号的两颗、三颗、四颗卫星
到北斗三号覆盖全球计划
从当年被欧美技术封锁
到今天100%实现国产化!
“连一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
曾经的年轻人——60后、70后们
已经渐生华发
今天,80后、90后们已经挑起了大梁
就像这些年轻的北斗人说的:
有一天,我们也会老
但是中国的北斗事业永远年轻
我们把青春献给北斗
这一生都做北斗人!
当我们每个人在手机里
看到北斗、听到北斗、用到北斗的时候
请大家记住这支年轻的
“北斗天团”
他们,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北洋之家”(ID:bypm2016)、2020年央视网络春晚《爱星的人》、央视一套《开讲啦——杨长风》、央视科教频道《大家——谢军》
汽车是现代交通工具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而汽车能够正常运行和行驶,离不开每个零件的协同作用。那么,这些汽车零件是由谁创造的呢?下面我们将从发动机、车身、底盘等多个方面来介绍这些零件的来源。
1.活塞环:1844年,美国人J.G.Pierson发明了第一个活塞环,这个发明解决了活塞在汽缸内的密封问题,让发动机更加高效。
2.汽油机: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成功发明了第一台四冲程汽油机,这一发明标志着汽油机时代的开始。
3.燃油喷射器:1927年,美国约瑟夫·路易斯和罗伊·艾伯哈特发明了燃油喷射器,大大提高了燃油利用率和动力输出。
4.火花塞:1860年左右,法国人Lenoir发明了点火式内燃机,并于1867年使用火花塞来点火。
5.轮胎:1888年,苏格兰化学家约翰·邓洛普发明了充气轮胎,这种轮胎比实心轮胎更加安全和舒适,成为了汽车必不可少的零件。
6.挡泥板:1898年,美国人约翰·斯蒂芬森发明了挡泥板,这个发明让汽车在行驶时可以避免溅泥泞,保持车身清洁。
7.车灯:1898年,英国人弗雷德里克·西姆斯发明了汽车前灯。他发现,目前已有的自行车灯不够明亮,不能满足汽车的需求,于是他设计出了更加亮度更高、可调节角度的前灯,使得夜间行车变得更加安全。
8.悬挂系统:1901年,法国人弗朗茨·雅科布发明了汽车悬挂系统,起到了减震、提高车身稳定性和操控性的作用。
9.制动系统:1902年,美国人弗雷德里克·威廉·克拉因发明了机械制动器,将刹车杆转化为刹车力,让汽车的刹车系统更加牢固和可靠。
10.转向系统:1894年,美国人弗兰克·斯特芬森发明了转向系统,这个发明大大提高了汽车的操控性和行驶安全性。
11.燃油泵:1910年,美国人奥斯卡·弗伊特发明了燃油泵,使得能够将燃油从油箱输送到发动机中。
12.进气系统:1898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对汽油机进行了改进,引入了进气管和空气滤清器,这个发明大大提高了汽油机的效率。
13.转向盘:1904年,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法可发明了第一个转向盘,这个设计使得汽车操控更加灵活和安全。
14.发电机:1900年左右,英国人弗朗西斯·U·J·艾勒森和意大利人尼古拉·特斯拉分别发明了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这两种发电机在汽车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5.制冷系统:1939年,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琼斯发明了汽车空调系统,这个发明让汽车行驶在炎热的天气中变得更加舒适。
16.电子点火系统:1975年,德国科学家卡普尔(Frederick A. Kapitza)发明了微型电子点火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发动机点火时间,提高了燃油利用率和性能。
17.ABS系统:1969年,英国人尼尔·布斯特发明了ABS制动系统,该系统可以减少轮胎打滑和失控的情况,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18.空气动力学设计:20世纪初期,德国工程师路德维希·普朗克开创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汽车的速度和稳定性。
19.空气滤清器:1902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可拆卸式空气滤清器,这个发明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
20.螺旋弹簧:1763年,英国人罗伯特·黑格斯发明了螺旋弹簧,这个设计在汽车悬挂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21.摩擦盘离合器:1894年,法国工程师路易·克朗希发明了摩擦盘离合器,这个发明使得汽车的换挡更加平稳和可靠。
22.车窗玻璃:1909年,美国人马克斯·哈迪纳发明了安全玻璃,这个发明大大提高了汽车行驶时的安全性。
23.电池:1800年,意大利化学家亚历山大·沃尔塔发明了第一个化学电池,这个发明为现代汽车电气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4.制动液:1929年,美国人Arvid Wickström发明了制动液,这个发明使得汽车的刹车系统更加灵敏和可靠。
25.车内灯:1899年,美国人弗朗克·S·骑士发明了车内灯,这个发明使得夜间驾驶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
26.转子发动机:1954年,德国工程师弗洛伊德·奥特(Felix Wankel)发明了转子发动机,这个发明被广泛应用于轿车、飞机、船只等各种交通工具中。
27.液压系统:1946年,英国人哈利·福斯特发明了液压系统,这个发明广泛应用于汽车刹车、悬挂、变速器等方面。
28.发电机调节器:1938年,美国人罗伯特·博世发明了发电机调节器,这个发明大大提高了汽车电气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29.氧传感器:1970年,美国人罗伯特·瑟福德发明了氧传感器,这个发明可以测量发动机排放物中的氧气含量,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燃油喷射控制。
30.车门锁:1926年,美国人威尔胡特·罗克伍德(Willard H. Rockwood)发明了车门锁设备,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31.真空助力制动器:1927年,美国人马库斯·普莱姆发明了真空助力制动器,这个发明使得汽车的刹车更加灵敏和可靠。
32.喇叭:1828年,法国人路易·弗朗索瓦·让·德沃特发明了喇叭,这个发明让汽车在行驶时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提醒其他车辆和行人注意安全。
33.燃油喷射系统:1952年,美国人罗伯特·珀金斯发明了燃油喷射系统,这个发明可以将燃油以更加精细的方式喷入发动机中,提高了燃油利用率和排放性能。
34.空气悬挂系统:1950年代初期,法国工程师保罗·马吕斯发明了空气悬挂系统,这个发明使得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以自动调节悬挂高度,提高了乘坐舒适性和稳定性。
35.涡轮增压器:1905年,瑞士工程师阿尔弗雷德·比奥根发明了涡轮增压器,这个发明可以通过压缩进气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效率。
36.车身结构材料: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新型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等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大大减轻了车身重量并提高了安全性。
37.GPS导航系统:1978年,美国启动了GPS卫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使得汽车导航变得更加便捷和精准。
38.发动机控制单元:1980年代初期,各种电子控制系统被广泛用于汽车发动机的管理和调节,大大提高了发动机性能和效率。
39.氙气大灯:1991年,德国汽车制造商奔驰首次将氙气大灯应用于汽车上,这个发明使得汽车夜间行驶变得更加安全和舒适。
当然除了文章所提到的这些零件和发明家,还有很多很多发明家,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每个零件的协同作用,这些零件是由数百名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发明家共同创造的。他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汽车零件,为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生产和使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每个零件都是小的,但是它们的协同作用使得汽车能够正常运行,载人载货,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