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洋洋自喜(洋洋自喜是成语吗)

时间:2023-12-29 05:16:02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从忠和奸的角度看吴越的一大权臣胡进思

导语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谢津在《说唱脸谱》中的唱词鲜明的显示了国粹京剧的特点,用鲜明的颜色冲突来表明不同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一部剧作中作者对其的情感评价,但更多的情况是观众对这一角色的认知很例上都是通过京剧的脸谱色来给这个角色定调,这是个很简单明了的连线题,某个颜色代表某种性质,即便台下的观众不知道这个角色的名字和其在整部戏剧中所起的作用,也能一眼从他脸上的色彩中辨别这个角色是好人抑或是坏人。

图一,京剧中脸谱化的人物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某些方面让脱胎于历史的唱段能够更加广为人知,但是弊端也是极容易让人们将真实的历史和艺术加工化的戏剧混淆。形成历史人物的脸谱化,这样的印象刻板又单一,很多时候忽略了人物的多样性或是根本颠覆了人物在历史中的形象,不仅不够准确而且会给真实的人物的认知带上主观化的感彩,从而影响人们的客观评价。

脸谱化人物的表现

被妇孺熟知的包拯怒斩负心汉陈世美的故事如今依然在大荧幕上上演,包拯黑色的脸庞现在依然是大众的普遍认知,大家对于开封府青天大老爷的形象能想到的就是包拯,而实际上,包拯在嘉佑元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在嘉佑三年六月升迁离任,总共任职仅有一年半的时间,而且权知本意就是暂代,但是即便这样他的清正廉洁和刚正不阿都成为了开封府的代名词,戏剧中用黑色来代表的忠厚,刚正不阿特性也变成包拯脸上黑色皮肤的来源,不得不说这就是脸谱化的结果。

图二,在大众心中的包拯形象

同样被脸谱化的还有这个故事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物——负心汉陈世美,如今的女性若是在产生家庭矛盾的时候也不免数落家中的男性,"你这个陈世美,负心汉!",可见陈世美负心汉的形象是如何的深入人心,而和包拯同时期的人物中却没有这样一个陈世美,和陈世美这一形象契合度最高的是清朝人陈年古,其号熟美,和他年纪相仿的友人称其号则为"陈熟美",和陈世美谐音,其妻名为秦馨莲,这个名字和戏剧中陈世美的原配妻子秦香莲几近相同。

图三,实际上的包拯本人可不是黑脸

可事实上的陈年古不仅是清朝时期一位两袖清风的好官,与自己的妻子更是白头偕老,与戏剧中的描写相差甚远,甚至于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正是因为此,当这出《铡美案》演绎到陈氏一族的故乡时,一位陈氏后人生气到纠集族人砸了戏班子,对于陈氏一族而言是裸羞辱。若是当代社会下就是典型的诽谤罪了,但是当对象变成历史人物的时候,脸谱化的分类让我们直接归类其为坏人。

但并非所有人具有鲜明的好坏特征可以进行区分,胡进思就是这样的存在。

昙花一现的吴越国

胡进思的时代本就是一场大混乱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混乱和机遇是相辅相成的,有混乱才会相继出现大混乱时代下特有的豪杰和辉煌。但往往这样的时代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而处在危机之下建立起来的仓皇王朝存续的时间也仅仅短短十几载,能够存续几十载并且能平安过渡到下一个朝代并且让自己的百姓都能免遭战火的吴越国一定有着不平凡的地方。

图四,五代十国下吴越国疆域

昙花一现的吴越,也像昙花一般开的令人过目不忘。吴越的创造者钱镠就像是这朵花的主干,他不仅创造了吴越,更给自己的继位者和自己的臣子们留下了精神的财富,这也是吴越这样的一个边际小国能在史书瀚海中留下自己独特的芳香。吴越国一共经历了三代五王时期,胡进思的人生轨迹横跨了整个吴越的历史阶段,吴越三代人称王的宝座边都有胡进思的影子,可以说整个吴越除了钱氏家族之外,影响最深最大的人就是胡氏一族,尤其是胡进思本人。

权臣的抉择

单单从胡进思在吴越的地位和资历来说,这是个典型的权臣人物,我们如果谈到权臣大多会想起曹操,原因不仅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更重要的是他在世的时候都是对汉帝称臣的,从未真正地称王称帝,所以我们也只能称其为权臣,相对于曹操对汉王室的实权,胡进思对吴越钱王家族的实权也可以与之比拟。甚至于胡进思直接换了吴越王位上的人选,这样的僭越如果放在历朝历代的大国之中,那一定是被万人批判的造反式行为。

图五,被胡进思推倒的忠逊王钱弘倧

在胡进思的一生中有着建功立业和钱镠一同打下这片土地的荣耀,有着带兵击退反叛者的忠诚,也有着将在位的吴越王赶下台来的大逆不道之举,他的抉择随着他在吴越占据位置的不同不断改变,但对于公然反对在位的吴越君主并将其赶下王位的举动,这项抉择本身的意义并不能够因为他的功勋和过往为吴越所做的贡献而被忽视掉。同时,他并没有像曹操一样挟吴越的天子以令吴越的臣民,这一点在钱弘俶在位期间反对胡进思杀掉钱弘倧上得到有力的体现,钱弘俶并不是一个傀儡君主,并不能被胡进思所利用。

如果只从抉择上来说,这位权臣似乎并没有选对正确的君主人选,而且后期还因为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子孙们而退居乡野,从权臣的角度而言,这次反叛的结果不太成功。

图六,被胡进思扶持的钱弘俶

权臣的忠奸

只提反叛和权臣这两个词语似乎人们的脑海里就给胡进思贴上了一个奸臣的标签,可是如果用奸臣这样简单的坏的角度去看胡进思,这位贯穿了整个吴越时期的老臣可以算是太不合格了。他跟着钱镠打下吴越小小的江山,被钱镠重用,在钱元瓘时期被尊称为"大将军",之后在钱弘佑时期为其平定李仁达的叛乱,帮助年轻的钱元瓘稳住君主之位,这一切看起来只能表明胡进思是个忠心耿耿,一心为了吴越国未来的忠臣。忠奸一直都是对立的,前期的胡进思是忠诚的,如果反叛钱弘倧的事情是奸臣之行,那么似乎把这一举动剔除,他又是一个忠臣形象。

图七,被公认为奸臣的曹操

实则,在后期的钱弘俶执政期间,胡进思不止一次向钱弘俶提出应该处死钱弘倧,并为此派人刺杀钱弘倧,这又算不上一个好人的范畴了。那么将角度换一个,完全用忠诚来评判胡进思,那么钱弘倧就是一个昏庸暴戾的君主,这样就能说的通胡进思对于钱弘倧的针锋相对是不愿意看到他祸害百姓,但实际上,钱弘倧算不上是昏君,暴戾和贪婪这些词汇基本和钱弘倧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不至于完全没有问题,但基本的大错钱弘倧没有犯,那么站在为了吴越国的大角度,这次反叛的正当理由似乎不是那么足了。

胡进思的忠奸似乎不那么好判断了。

历史人物的评判方式

实际上用忠臣或是奸臣来判断一个历史人物本身就是脸谱化的评判方式,有失偏颇的。从冷冰冰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却能基本还原事情的原貌,这是一个新君和老臣之间相互博弈的故事,老臣倚仗着自己的权高位重,对朝堂上的事情多有指点或插手的地方,新君借着年轻气盛不服气自己处处受限,作为老臣的胡进思在很多方面直言进谏,或许根本也没顾得上这位新君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这也致使新君钱弘倧在很多事情上不给这位老臣面子,互相之间像孩子相处一般处处争斗。

图八,从历代君臣关系的演变中可见君臣关系处理是一大学问,明显钱弘倧和胡进思没能处理得好

同时双方作为君臣却从未真正地开诚布公的交谈过,唯一有的就是互相猜测。这一点在忠逊王因市民杀牛,官吏妄言一头牛有千斤,而胡进思之言只有三百一事中可以看出来,因为钱弘倧询问胡进思为什么能了解那么详细,胡进思不仅踌躇着回答还觉得钱弘倧是因为自己以前是杀牛的来讽刺自己。君主明明没说什么,偏偏被胡进思觉得是在有意羞辱的,可见双方的误解之深,其中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件两件,只是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两人的关系彻底决裂,以至于要你死我活的地步,身经百战的胡进思选择了先下手为强,拥立钱弘俶为新君主。

这样看来,所谓可大的反叛可以放小成个人恩怨,只是君臣之间的互相敌对演变成臣子叛乱,或者是昏君被赶下台的戏剧化效果罢了。胡进思非忠诚亦非奸人,而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常人而已,明智的时候会选择钱镠进行投靠,拥有了一定的声誉之后也会洋洋自喜,倚老卖老地开始不注意分寸式地进谏,当新任君主不采纳自己的建议时也会思考着要退隐。

结束语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高看或是低估了很多的历史人物,所谓的历史人物,也曾是活生生地生活过的人,只是他们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往,他们的经历变成了卷卷史书,我们不能将目光放在当下看过去,应该做的应当是在当时看当时,没有多少人在家族性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候还能泰然自若的不畏生死,历史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地真正活过的人啊。

参考书目

《灵昌庙碑记》

《祭始祖万一尚书公文》

《胡氏事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