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狗

鸡人表演(鸡人表演恐怖)

时间:2024-01-17 20:48:40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追鸡撵狗的“张同学”是真的火了,辽宁卫视春晚向新农人敞开舞台

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随着春节进入倒计时,让人翘首期盼的除了满桌丰盛的年夜大餐,还有多台陆续登陆的卫视春晚。

连日来,将于1月30日(大年二十八)晚上演的2022辽宁卫视春晚持续刷屏,许多网友期待,今年的辽视春晚又有怎样的跨界与混搭?

这不,火爆一时的抖音博主“张同学”,也要登台春晚了,而且,是与郭冬临同框哦!

2021年年底,抖音博主“张同学”突然在网络爆红,在他拍摄的视频中没有优美的风景、酷炫的特效,甚至没有用流行的BGM,但视频中独特的东北农村场景却让网友感受到了别样的精彩。不到两个月,“张同学”涨粉720多万,而他一直回应称自己没有团队,就是个热爱生活的农村人。

反正,“张同学”的火很实在,毕竟,卫视春晚的舞台向他打开了大门。

“第一次来到这么大的舞台,真的是太开心了,而且最主要的是能够通过电视这个方式让家乡的父老看到张同学,也是一种荣耀!”19日,网络流传的一则采访视频中,“张同学”戴着红围巾,满面笑容地表达着即将登上2022辽视春晚的激动与期待。

虽然只有这短短的几句话,网友也捕捉到了“张同学”的热情质朴和东北人天生的幽默细胞,一众粉丝纷纷表示:“不愧是咱们辽宁营口人,不演小品都白瞎啦!”

或许真如粉丝所说,既然都来到了辽视春晚,“张同学”自然要和喜剧界的半壁江山“过过招”?毕竟在这个舞台上,年年都有冯巩、潘长江、郭冬临等老牌笑匠们的身影,如果“张同学”能与他们其中的哪一位合作,这种前所未见的跨界与混搭很有可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作为抖音知名博主,“张同学”靠着50多个原创视频积累了1800多万粉丝——起床、喂鸡、切肉、做饭……“张同学”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还原出一幕幕生动的乡村图景,简单琐碎却又立体真切。许多喜欢“张同学”的粉丝认为,那些画面是自己回不去的乡愁和记忆。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代表人物,“张同学”会不会与其他东北籍嘉宾一起,在辽视春晚的舞台上追忆童年,或者将其短视频中那些“追鸡撵狗”的情节巧妙融入进小品或是相声表演中?说实话,这谜题的确让不少人有了期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遇到“表演型鸡娃”家长怎么办

大三暑假为了赚生活费和毕业旅游的钱,曾应邀给老师一个亲戚的女儿辅导语文功课。因为大一就开始陆陆续续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所以有比较多的熟人家长找我给孩子辅导。那个假期我并不缺少工作,但因为是恩师介绍的,所以就答应下来。

和我联系的家长是学生的妈妈,三十来岁,是当地市区政府的一位公职人员。最开始在微信上联系时,家长开出的价钱是70块钱一个小时,去家里给孩子上课,一次上两个小时,放假就开始上课,家长问我怎么上课比较合适。我表示需要第一次试课了解孩子情况后再决定。

第一次去给孩子上课,家长提供了另一个上课地址,骑共享电单车过去整整花了我四十多分钟,往返就是将近两个小时。而第一次我们在微信上联系时,她提供的地址距离我的学校不过一千米左右,这个新地址显然超出了我通勤时间的预期。但想着已经答应,便还是去上了课。

一进房间,就看见孩子满墙的奖状和证书,我夸奖她很棒,孩子害羞地笑了笑,没有刚刚那么紧张了。孩子很文静,很听话,知识基础也还算扎实,只是很内敛,不愿意多说话,询问问题也只是摇头或者点头。我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告诉她,即便是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我不会嘲笑你,也不会批评你,只要你愿意表达我都愿意听你的想法,我们可以做朋友——只要你愿意的话。

孩子的眼睛亮闪闪的,望着我笑了笑,点点头。我提醒她,你应该说“好的”而不仅仅是点头哦。她又腼腆地笑了笑,低着头小声说了一句:“好的老师。”

“你的声音真好听,但是你要是能看着我说话就好了,因为你的眼睛也很漂亮。”

我试着拉了拉她的小手,她没有躲开,慢慢抬起头看着我。

这次声音稍微大了些:“好,老师。”

“另外,叫我姐姐就好啦,我也不是什么老师呀。你是小学生,我比你大,所以我叫‘大学生’。好吗?”

“好。”

这次,她终于看着我的眼睛,充满底气地说出了这句话,笑了起来。

我感到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哪怕只有这一个“好”字。

第一次上课结束时,我询问了她的想法。问她想要怎么上课,一周三次还是每天上?还是自己有别的想法?她又低下了头小声说:“不知道,要问妈妈。”

本来站起来准备开门走出房间的我,又放下背包坐下来,把她轻轻拉到我旁边。

“没关系,你可以说你自己的想法。不是要你做决定,姐姐只是想知道你想要什么?因为姐姐觉得你成绩不错,所以不用每天上课,我怕你太累。但是如果你想要姐姐每天过来陪你一会的话,你觉得不累的话咱们也可以每天上。好吗?”

“一周三次吧。”她说得很小声。

“好呀,你看你很厉害呀,现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节奏,这很棒呀!”我鼓励道。

孩子抬起头,眨巴着眼睛看着我:“因为还要上奥数,还有游泳和演讲,嗯,还有英语……我舞蹈还要考级……”

我摸摸她的头,告诉她会跟妈妈商量。并告诉她,她表现很好,是我见过最聪明可爱的小朋友,从背包里掏出一块巧克力糖给她。她小脸儿红扑扑的,拉了拉我的手,仰着头问我:“明天你还来吗姐姐?”

晚上回到宿舍,给家长发微信。聊了聊学生的情况,并建议家长一周三次课足够了。家长向我诉说着她在这个孩子身上倾注的心血和寄托的希望,请我一定要尽心之类的话,最后提出一周三次课也可以,但要我固定上课时间和地点,只能下午四点到六点这个时间段。因为其他时间段孩子有别的课程活动。而地点,则是固定在我第一次上课那个地方,也就是通勤时间需要两小时的地方。

我有点犹豫,但忽然想到孩子今天道别时那个眼神,不知为何忽然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责任感,咬咬牙,答应了家长。但同时也提出,希望课时费能够次结,我如实坦白——因为上大学以来生活费没向爸妈要,假期食堂不开门,在外面吃饭加上通勤杂七杂八的,手里有点紧。家长也爽快地答应了。

但我没想到,这次上课会给我带来后面诸多的烦心事。

第二天一早,家长给我发来消息。问我今天准备怎么上课?上哪些内容?把备课内容发给她看看。我有点愣神,因为我上课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定,一般心里大致知道今天要给学生讲什么内容就可以了。很少写下来,写成教案。

但家长问到了,我还是将今天上课准备讲的内容给她说了一下,分成一二三四点罗列给她。因为心中有准备,所以发消息也很快。家长似乎很满意,然后又教我讲作文应该怎么讲,阅读应该怎么给她女儿讲,还有课外知识也要拓展……有那么一瞬间,我恍惚觉得她是我的语文老师。

我一一应承下来,有感于父母望子成龙的苦心,既然家长有要求,那便尽量满足就行了。

不一会儿,翻到这位家长的朋友圈一条。内容是和我的聊天截图加自己自拍照一张,配文:“大概只有当妈的人才能明白这份苦心吧……既要当生活老师,又要当语文老师……好憔悴”

看罢,默默点了个赞。

下午去上课,想到家长今天要求辅导孩子现场写一篇作文。于是引导孩子开始写作文,但是孩子毕竟只有9岁,写得慢,我也不能一直催她。一篇作文写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有一大半,加上后面给她评讲、修改、校正和总结,一节课基本没有了。

当天晚上,家长发微信说希望我能够讲讲阅读和古文,第一个小时讲作文,第二个小时讲阅读和古文。我说一个小时讲作文是可以的,但是写作文就不够了,因为小孩子写字速度是比不上成年人的。那就先给孩子讲,等她下来写好了我下一次课再给她评讲和修改。

家长勉强同意了。随即发了微信红包给我,我点开领取,却发现只有100块。按照约定70块一个小时的话就应该是140块。

我还没有发消息询问,家长抢先说:“几十块钱零头太难算了,就按整百算吧。(笑脸表情)”

我还没有回复,紧接着发给我一个Word文档,打开一看是一个小学生英语讲故事比赛。

“听你老师说你英语很好,专四还有托福都考了,还会德语和日语。能不能麻烦你帮我辅导一下佳佳这个比赛呀?我跟她爸爸也不懂这些……”

然后就是一连串的语音消息。想着这个比赛对孩子也蛮好,能让她见识一下大舞台,便答应下来。

上了一天课加上自己还要学习专业课,累得不得了,洗完澡倒头就睡了。工资的事也没有跟家长过多讨价还价。

下一次上课,仍旧按照家长的要求给孩子辅导。但时间明显不够用,讲作文、古文、阅读已经很赶时间,加上这个英语讲故事比赛还要带着孩子写稿子,两个小时根本不够用,想到家长的要求,中间连下课的十分钟时间我都省了。

但孩子上课也明显吃力起来。

看到孩子这样,我知道这样下去孩子肯定要崩溃。于是将部分内容留到第二天讲,一天讲作文和阅读,一天讲古文和准备比赛。

谁知家长晚上又发消息给我了,问我上课内容是不是太少了。一次课的内容可以丰富点。还有就是,希望我给孩子讲点名著,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

我正纳闷,为什么我每次上课的内容好像家长都知道一样。但是上课明明家长也不在旁边,我估计是孩子说的,也没有多想。

第二天家长告知我相送孩子去夏令营锻炼十天,所以这十天就不上课。因为之前已经和这位家长商量好固定这个时间段,于是我推掉了另外在这个时间段辅导的另一个小朋友。也就是说,未来十天,我这个时间段就被迫空出来了。

但是也没关系,我自己刚好可以多学点专业知识充实自己。想到这儿,也就没说什么,仍旧答应了家长。

这十天,我朋友圈和抖音几乎被这位家长刷屏。内容都是她女儿在夏令营艰苦生活的照片和视频,配文:“宝贝女儿,真是成长了,看来是妈妈小看你了”“宝贝在夏令营锻炼,我在家吃不下睡不着的,只有妈妈才会这样吧”“做一个合格的妈妈,永远学习永远进步”“重视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成绩”……翻了翻抖音下面的评价,全是夸这位妈妈关注孩子教育,负责任,当妈辛苦之类的话,还有就是骂自己家孩子的,或者就是焦虑自己家孩子不成才之类的……

晃眼十天过去,家长约我第二天继续上课。结果到了第二天,等我顶着大太阳骑车到她家,敲门半天没人应。只好打电话给她。她这才说带着还在在外面玩,想孩子放松一下,忘了时间了。问我能不能等一个小时,她马上赶回来。

没办法,骑车回去也得一个小时,我等了。等的时候翻手机,又看到她的朋友圈。带着孩子在游乐园玩,配文:“忙里偷闲,妈妈为你挡开所有的压力和纷扰,愿你有个快乐的童年。”

汗如雨下的我此刻真的很想骂人,但一到孩子跟前,还是调整好情绪和状态,以最饱满的情绪面对孩子。

家长要求我带着孩子看四大名著原著,并特地要求不要看翻译过的现代白话文,就要古白话文。我尽量通俗化地给孩子讲,结果孩子什么也不懂,书上的字也认不得;家长又要求给孩子讲写作提纲,我也尽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给她讲,结果孩子几乎崩溃;家长又要求我拿六年级小升初的题给孩子做,说是提前让她适应考试,孩子直接做哭了……我只好一边应付家长,一边安抚孩子,尽量每天都让她开心些。

而那几天,孩子家长的朋友圈和抖音是我辅导孩子做作业的画面,以及古白话的《三国演义》第一章,配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写作提纲,理清作文思路,小学生很有必要。“小升初试卷真题”,配文:“挑战越大,潜能越大。现在开始做小升初真题,会不会太卷?(捂嘴笑表情)”……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这些照片都是在我已知的情况下拍的,但是一般都是拍完就走,然后去客厅发朋友圈和抖音。

更过分的事情来了,家长提出要我把上课时间改到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因为孩子要准备舞蹈考级。我拒绝了,因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另一个小朋友的上课时间,我没法擅自更改另一个孩子的上课时间。因为另一个孩子下午也有别的安排。家长随即提出晚上七点到九点也可以。我拒绝,因为距离远,我又是一个女生,晚上不安全。而且我晚上还有自己的专业学习安排。

家长似乎觉得我的拒绝很不合理:“之前就说了我们佳佳要上课的,现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我也不惯着了,直接发了一串文字说明我的原因:

第一,是您之前要求我固定时间来上课,所以别的时间我已经有别的安排了。您更改一个时间我就得更改我所有的安排,我没法更改。中间您说停课就停课,导致我这十天被迫空余出四个小时。

第二,课时费我们之前谈的是70块一个小时,但是您第一次是给我发的微信红包,点开就至于100块。我并没有答应您要抹掉零头。对于您来说不差那几十块钱,可我是学生,我就是挣生活费来的。通勤加上上课时间将近四个小时,您给我一百块,平均25块钱一个小时,还除去十块钱通勤费,那我为什么不去肯德基端盘子?

第三,上课是按您的要求来上的,您说讲什么我尽量按您说的来。但是就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和上课经验来说,这样的教学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如果您想看到效果,看到孩子真正成长,那就得按我的方法和节奏来;但如果您非要坚持,那我也没办法。

第四,我的时间确实挪不开,如果您觉得没法调和,那我也很遗憾。请您再另外找一个同学来辅导吧!

我发完就睡了。

我可以让,也可以吃点亏,但是不能一直让,一直吃亏。

家长第二天晚上发来消息,大意是希望我能继续上课,发了一长串的语音消息。内容是什么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有一句话确实是打动了我。

“佳佳她很喜欢你给她上课,昨天偷偷看到我手机,问我是不是姐姐不教她了?晚上躲在被子里哭呢……我们也观察到孩子最近话变多了,开朗了,还给我们讲很多知识,说都是你给她讲的……”

讲了很多,但绝口不提课时费的事情。我也不甚在意这个,一想到孩子无辜,还是语气软了下来,答应继续去上课。

但家长还在继续提要求,让我辅导孩子英语演讲比赛,帮她写稿子、纠正发音还有动作之类的,还要录制成视频。我尽量做好,到了给孩子录视频那天,孩子问我穿哪件衣服。并打开衣柜让我帮她选衣服。我们商量了一下选了一套比较正式的服装。我背过身去,让她自己换上衣服。她也开开心心换了。

但我后来才知道,正对着她换衣服的那个地方有一个头。

原因是某天这位家长发朋友圈秀孩子一个人在家,在房间里做作业的照片,配文:“一个人在家也好自律,老母亲表示很欣慰。妈妈的付出没有白费。”

而我清楚地看到那张照片上摄像头时间地点和设备名称的标记,摄像头正对着我们上课的桌子。而我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房间里没有摄像头的痕迹,因为房间很小而整洁,一个房间一览无余。而孩子经常和我上课时分享她不敢跟妈妈说的那些话,连换衣服也没有丝毫避讳,说明孩子本身也是不知道这个摄像头的存在的!那只能是头了。

我感到后背一阵发凉,我能理解父母对年幼孩子的担心,尤其是女孩的父母。但我也是个女性,从生理上说并不会对她女儿构成任何威胁;如果要了解我上课的内容,尽可以跟我说房间里有摄像头,她想了解一下上课内容……但在不告知我的情况下这样做,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更无语的是,这位家长随后删除了这条朋友圈,等我再去看时已经没有这条朋友圈的痕迹了。

我将此事告诉了父母和男友,男友劝我不要再去上课了,爸爸本来就不支持我大热天去做家教,这下更反对了。我告诉他们上完这个暑假就不上了,所幸这个假期也快结束了。

但家长又在一再暗示我下学期要继续给她女儿上课,我委婉推辞着。

家长语气忽然有些奇怪,问我毕业以后要不要留在这边发展之类的话,并提出明天最后一次课上完送我回学校,顺便她们一家也要去逛逛。我想了想,也没有说什么,同意了。

第二天这位家长特意叫她老公回家开车,我跟着到车库看到了他家的宝马越野。我并不是很懂这些车的牌子,但基本的宝马奔驰还是认得到。家长装作不经意间招呼我和她孩子上车,随意地带上车门。一路上问我家里做什么的,毕业后要不要留在这儿,他们家有哪里哪里的关系之类的,言外之意就是把她女儿教好以后能给我很多好处,我并不傻,听得出这些话的意思。

我搞不懂为啥开得起宝马非要给我讨价还价那四十块钱?是觉得大学生好拿捏吗?她跟她老公都是大学毕业,跟我说不认识英语单词?……

想到这儿我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也假装不经意间问了句:“您家这车挺不错啊,什么型号啊?”

我记不得她回答我什么了,反正她一说完我就恍然大悟一般回答道:“哦!怪不得呢,我说怎么跟我家那个车那么像,原来是一个型号啊!”

副驾驶的她显然有些尴尬和诧异,问我:“你家是做什么的啊?”

“汽修啊,我爸爸自己开的汽修店。”

“那工人很多吧?”

“不知道哎,我也没数过,反正我妈就在家打理账本操持生活之类的。”我也装得相当漫不经心。

“哦哦哦,那你还出来做家教啊!”她好像很不愿意相信,但是又明显地多了一层小心翼翼。

“对啊,这没什么吧。我爸妈的钱是他们的,我自己的自己去挣。不是都说大学生要自力更生吗?不能光喊不做是吧。”

……

总之,那天她没再问我什么问题,也不再一直要求我继续给她女儿补课,而是客客气气把我送到了学校的门口。

我家当然没有那么有钱,我家确实是汽修店,但就我爸妈两人;我家也没有宝马,但大众一辆也足够开到很远的地方。

胡说八道却让我躲开了一场无休止的纠缠和刁难。

其实在我大学做家教期间,我所接触到的绝大部分家长,都是很和善很亲切的人,待我如妹妹,如亲人。逢年过节还叫我去家里吃饭,有位学生的奶奶甚至还亲手给我做冬天的棉鞋,听说我身体不舒服,学校里不方便熬中药,帮我熬好了装瓶子里给我送学校来……这些都让我想起就热泪盈眶。

我爸经常跟我说:“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怎样对你。”

有的学生家里条件并没有那么好,但为了孩子成绩提上来咬咬牙给孩子找辅导。这样的家庭,三十块四十块一个小时我都坚持去帮忙,偶尔给孩子买点衣服学习用品说是奖励孩子学习进步。我妈经常说我贴钱去上课,我也不在意。

有的家庭条件好,要给一百多两百块一个小时我也接受。

于我而言,去辅导学生是一种暂时的谋生手段,但如果能在谋生时顺手帮上一点我力所能及的忙,给这个世界留点美好,那就是我的无量功德和无上荣光了。

广东关于“鸡”的流行语

广东人比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更爱“吃鸡”,广东人均每年至少吃20只鸡,全广东一年要吃掉近30亿只鸡。因此,在广东地区,无鸡不成宴,一日不可无鸡。

“鸡”在广东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从饮食到称呼再到行为 都离不开一个“鸡”字。以下介绍,名震天下的广东名“鸡”。

1.落汤鸡,意为落水或浑身湿透的鸡,比喻浑身湿透或名利受到极大损失的人。

2.三脚鸡,一般是特指载客用的三轮摩托车。但现在大城市里一般都禁止或者很少见了,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小城镇还很常见,因为它的价格比较便宜,一元起价,停落车也比较方便。

3.糯米鸡,广式早茶明星。它融合了荷叶的清香、鸡肉的肉香还有香菇瑶柱的鲜香,软糯可口之余还十分果腹。

4.吹鸡,本意是吹哨子(鸡即是粤语中哨子的意思)。以前的人有事时以吹哨子来召唤其他人帮手,后来吹鸡就被引申为召集人马帮手,召唤伙伴。这词多是黑道或者纠集成伙的低下阶层所用。

5.偷鸡,形容没有正当理由的缺席、旷课、逃学、偷懒等行为,亦有投机取巧的意思。

6.小学鸡,多数情况下为贬义词,讽刺人幼稚,像小学生一样心智不成熟,爱惹事,容易被,指行为幼稚的中学生或成人。现如今多为饭圈用语,其缩写形式XXJ的用法也比较广泛普及,是常见的饭圈黑话。另一种意思是褒义,用于形容爱豆很萌,类似小可爱的意思。褒义的用法火自《偶像练习生》中,Justin对自己的称呼,于是粉丝们也跟着用这个词来形容Justin。此处并不是贬义,而是粉丝对爱豆的喜爱。

7.执死鸡,网络流行词,在粤语里的说法意思是捡到便宜,形容得到意外的好处。

8.静静鸡/静,在电影《春娇救志明》中,志明的干妈问了春娇一个问题: 静静鸡跟静,哪个静一点? 春娇当时的回答是这样的:「当然是静静鸡,因为少了一只鸡」。在日常的使用中,两个词的意思相当接近,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着使用。静静鸡, 悄悄地,鬼祟地去做一件事;静,形容一个地方静悄悄。

9.一蚊鸡也称一文鸡,是粤语中的人民币一块钱的意思。

10.藤鸡,这不是什么好吃的菜名 ,这是在形容一个人胆小,害怕某件事。

11.捞鸡”代表完成事情得到了好处。

12.“拜神唔见鸡”代表人唠唠叨叨、喋喋不休。

13.“死晒笼鸡”代表事情全部搞砸了。

搞笑谜语:山顶一头白鸡角,剥来剥去都是肉(打一植物)

  元宵佳节过去了,相信大家猜了很多谜语。315是一个打假的日子,也过去了。这里,思香要对谜语中的一些假的、错的谜语进行揭露,请您指正。

  网络查找谜语“山顶一头白鸡角,剥来剥去都是肉(打一植物)”,您会发现,很多网站的谜底都是“薤白”。

  鸡角是指童子鸡。那么,既然是鸡,那量词应该用“只”,而不是“头”呀。邓丽君唱的歌曲《回娘家》中有:左手一只鸡。这样,我们就知道谜面“山顶一头白鸡角”不准确,应该是“山顶一只白鸡角”。

  这个谜语其实是一个问题谜语,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谜语一:不是葱,不是蒜,一层一层裹紫缎。说葱长的矮,像蒜不分瓣。可看:搜狗问问。时间:2007-10-07。

  谜语二:树上卧着一只白鸡(打一字),可看:搜狗问问。时间:2009-06-04。

  谜语三:山顶一只白鸡角,剥来剥去都是肉。可看:百度知道。时间:2016-09-29。

  本谜语:山顶一头白鸡角,剥来剥去都是肉(打一植物)。可查最早时间:2014年10月。

  谜语二和谜语三都是指一只鸡呀。虽然谜语三比本谜语出现时间更晚,可是,更准确呀。嗯,薤白有一个鳞茎,外皮带黑色,不过,外皮经常脱落,我们看到的是白色的内皮,它的鳞茎就像是洋葱一样,剥来剥去都是一层层的肉。

  这样,我们就知道谜语“山顶一头白鸡角,剥来剥去都是肉(打一植物)”是一个问题谜语。其实白洋葱也可以是这个谜语的谜底。如果薤白黑色的外皮没有脱落,那它就是黑鸡了。不过,“薤白”的名称中有“白”,那脱落外皮的薤白就是白鸡。

“北京鸡娃天花板”:考进人大附中早培班的孩子们,如今怎样了?

人大附中早培班,顶级学校、顶级班,重点中的重点 ...

9月1日,又有一批少年顶着超常儿童的光环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早培班。他们将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以及早培班特设课程。

这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国家级课题,始于2010年。在其今年7月的招生简章中写道: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早期培养实验项目(简称“人大附中早培班”)是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该项目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北京市户籍的海淀区五年级学生,要求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德优良、智力超常,具有特殊才能和创新潜质,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明显超出同龄人。

选拔标准是什么?人大附中副校长高江涛,长期主抓早培班,他大致解释过这件事:

“纯智商测试在我们的筛查中所占权重并不大,甚至我们只是在大面积的初筛中才会用到一些。

我们更看重他们是否具备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抗逆力等素质,如果以权重来衡量,这几方面的表现至少要占30%,甚至更多……

我们既注重考查其知识提取与应用能力,也看重其问题解决能力,且后者甚至可以占到30%左右的权重……

要求学生不但能做还要能说、能写,并且非常注重对学生领导力与自信心的考查培养,这些在测试中大概占到10%左右的权重。”

无论如何,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脱颖而出的那些孩子,便是极少数的幸运儿。

《天才基本法》剧照

这些被筛选出来的孩子,四年后经学校综合评价优秀的可直升人大附中高中部。

也就是说,考上早培,就基本等于锁定了人大附中高中部的门票,名牌大学的大门也就近在咫尺了,前途似乎就此一片光明。

早培班通畅的升学通道,让北京家长趋之若鹜,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孩子报考,这里,被称为北京鸡娃的天花板。

在这样顶级学校、顶级班级就读,孩子都有什么体验,他们的人生如何展开?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采访报道,报道采访了几位从人大早培班毕业、目前在上大学的学生,读完后会大家会对这种“天花板式教育”有些了解 ...

“我们都是普通人”

2013年,卢玺润、乔帆、大卫(化名)便是那凤毛麟角——他们考上了早培,开始了在人大附中的求学之路。

进入早培前,因在小学班级鹤立鸡群,卢玺润逐渐养成了一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心态。他的爸爸也告诉他,他是天才,能带动周围人进步,但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件事。爸爸还告诉他,只要他能力足够强,不需要和别人搞好关系,别人会主动“贴”上来。

“现在看来,我爸爸的这些观点都错了。”卢玺润说。小时候,卢玺润只能听从父母,并不知道其他“很厉害的人”是什么样。直到进入初中,卢玺润才有了和其他人长时间接触的机会。对卢玺润而言,其他同学能帮助他去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尽管他小时候挺贪玩,但在他心中,好学生是一门心思学习,乖乖听老师话的人。进入初中后,卢玺润发现,好学生并不完全是这个形象。

环境的变化让卢玺润的心智逐渐成熟,他也从俯视同学,到平视,最后融入到这个环境中。

在早培班,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很聪慧,但大部分学生会逐渐认清现实。考上早培后,乔帆一度觉得自己很厉害,便一下子把所有补习班都停了。但一年后,他的数学水平便远低于那些一直在学奥数、打数联的同学。他们常常说一些令乔帆似懂非懂的话,比如“球竞”、大气、算法、复杂度等等。

我采访的几位早培班学生大多提到了这一点。每班也都有几位很厉害的同学,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等各种竞赛,他们考入麻省理工,考入剑桥哈佛,保送北大清华。

进入早培班后,乔帆觉得自己从无所不能的神变成了人。“那是人的成长。从此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人,你不会太过惊 讶。”

与此同时,乔帆的焦虑也与日俱增。他甚至觉得,如果没有这个阶段,自己的人生状态也许不是现在这样。

《天才基本法》剧照

卢玺润也觉得,在这个班级里,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但卢玺润没有太焦虑,他对成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不上心。生物、化学竞赛都得了省级二等奖,对升学没有帮助,他对这件事也不在意。

对于其他同学的焦虑,卢玺润能感受到一些,他有时能看到同学和老师聊天,说班里氛围不好,自己没有学习状态等等。

大卫比他们早一年入学。他的焦虑在高中开始加剧。小学时他永远是班里第一名,没有什么压力。初中时,由于早培班直升人大附高中,他也不太关注成绩。到了高中,高考是一个新目标,大家开始很焦虑地互相比较。大卫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很努力,把自己搞得很累,但成绩也只是中游。

最终,大卫还是考上了北大,他觉得自己是超常发挥,原本只能考北师大。今年,大卫已经大四了。大三时,他考虑往后的就业问题。他的同学中,大约三分之一选择考研,三分之一出国留学,剩下三分之一直接找工作。他学累了,没办法继续读研。他大学学心理学专业,他逐渐察觉到,自己多年的学习积攒了太多压力。

从小到大,大卫觉得压力是节节攀升的。在北大,他的压力更大。即便他的智商经过早培检测,又是在北京长大,眼界比较开阔,但还是会有很大的同辈压力。大卫主动告诉父母,无法和其他同学一样考研或是毕业后马上找一份工作。即便工作,他也需要缓解一段时间。

早培班的确带走了一些东西,它没有实现大多数同学的抱负,甚至加重了他们的焦虑与无奈。但它也并非毫无收获。

乔帆现在是北大医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他觉得,早培这几年,除了失去,他也收获了很多,比如文学素养的积累和沉淀,比如未来学习、就业方向的摸索和确 立。

早培从创立之初就设立了研修课。研修课有每周1-2个半天的专用时间,排入常规课表。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教室、实验室甚至大学进行学习。早培班开设有一百门左右的研修课。

卢玺润参加过的研修课有显微数码(显微镜相关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物理实验)、生活中的化学(化学实验)、心理学、水球、足球、足球&篮球、化学竞赛等。而正是在研修课上,乔帆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高中,他们的一次兴国之行让卢玺润难以忘怀。兴国是江西省的一个县城,他们到这个县城的平川中学游学。在这里,他听县城的老师讲课,和学生互动,为他们讲自己的学习经历。这次出行,让他开始认真思考教育公平的问题。

卢玺润最后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电子信息。卢玺润觉得,相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更有亮点,更有成就感。现在,卢玺润即将大三,他很喜欢现在的大学生活,这个暑假,还没等开学,他便提早回到了学校,准备接下来的比赛。

过去两年,卢玺润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竞赛等,并获得了一些小奖。他也参加了很多足球赛、篮球赛,虽然他加入的队伍并没有场场获胜,但是他也乐在其中。

一个早培班毕业生的自述

三个人中,现在上北大医科的乔帆写了一篇详细的“成长历程”自述,对人大附中早培班的教育方式,有更具体生动的阐述:

以下为乔帆(化名)的自述:

在早培班,你有无数可以竞争的领域 ...

小学四年级时,我被选入早培班。

当得知自己被早培班录取后,我感觉自己特别厉害,似乎自己真的是天选之子或天才一样的主角。早培班在升学上的优惠政策,也让我很开心。

早培班一共四个,我在第四班,这也是其中最好的一个班。被分到这个班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还蛮厉害的。

事实上,小学时,我便被选为“超常儿童”,进入育民小学超常儿童班。育民小学超常儿童班每两年招收20名学生,多为北京生源。育民小学超常班的选拔方式是,先做智商测试,之后进入夏令营试读,试读三天,观察学生是否能理解、领悟当天所学的知识。早培选拔比入学育新小学的选拔增加了语、数、英科目的考试。

当时做的试题,我在幼儿园也见过。我有一本叫《灵智数学思维训练》的教材,里面讲过大概的题型,以找规律为主。我发现现在的一些小学生也在上类似的网课。

在小学时,因为要跳级,我们需要用更少的时间,学更多的内容。比如数学,一年级学一二年级的知识。英语的话,仅靠课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当时考了KET、PET、FCE等英语考级证书,但也有一些没有通过(可以大致认为过了KET相当于国内英语初中毕业水平,PET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FCE相当于大学水平。)

早培班的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聪慧,但大部分学生会逐渐认清现实。

初中时,班里的氛围就和其他班不一样。学生们几乎都有自己想做的竞赛方向,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

有人从小喜欢天文学。当年金星凌日,这位同学把望远镜带来学校,很多同学都围在镜头前看这个壮观的景象。

后来,这位同学参加了天文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个人奥赛世界第一。再后来,他去了牛津大学天文系。还有一些同学参加机器人大赛,他们去美国参加比赛,连续熬几夜,完成机器人拼装,并遥控指挥机器人完成某个任务。

早培项目最大的特点,是你有无数可以竞争的领域,除了课内成绩,还有各种竞赛。

《天才基本法》剧照

我当时没有特别喜欢的竞赛方向,课内成绩也不算好,压力很大。

中学的焦虑和小学截然不同。小学的竞争赛道比较少。焦虑时,你会问自己:“你为什么不读它?”进入高中,事情变得不太一样,着急也没用,你不可能在每个方向上超过所有人。“着急”变成了“干着急”。

班里弥漫着一股“卖弱”的风气,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语文成绩比我好,他拿了奖,他获得了科研成果。我就想问自己,我呢?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人的精神或心理状态会不断变化。

我当时学习不好,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现在想来,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学习习惯和方法,另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失去了对自己的自信。但当时,对一个初中生而言,学习不好几乎是没办法解决的矛盾,不是没有学,而是学了,但没做到足够好。然后就焦虑,焦虑严重了就要归因。人大附中很厉害,家长也很上心,家庭既没有变故,自己的身体也没有问题,那就是自己懒,学习态度不好,那就要惩罚自己。

我无数次在家里和课上自残,自残之后就哭,哭完了还要再等几周,几个月,乃至几年,伤疤才会消去,一些足够深的伤疤留存至今。

《少年班》剧照

我从小便培养各种爱好,比如长笛考级,学习过音乐知识,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同样是“天才儿童”,你学得好,但我也不差。但如果考了钢琴九级,甚至职业级别,上过电视,比赛拿过奖,或者花滑、象棋获得过奖项,再或者能编程序,那才是比别人强很多。

在这里,你很早便见识了人类的大脑能容下多少东西。有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几个学科竞赛的奖,可以成为学科竞赛的指导老师,甚至去麻省理工学习。

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我觉得自己从无所不能的神变成了人。

早培班四年,成就感寥寥,好多焦虑 ...

在初中,我印象最深的事是学校每年的开学典礼。校长会在开学典礼上念奖项:某某人在某某竞赛上获得了某某某奖,什么艺术团在什么上获得了金鹰奖,什么人在什么比赛上获得什么奖……大约要念10多分钟。

刚上初一时,我还觉得“念奖”挺好玩的。但之后我便站不住了,坐不住了。我感觉自己被放在火上烤,但又动弹不得,非常焦虑。为什么我这么菜,为什么我不能和他们一样,为什么我不能完成他们做的事?我也是早培的学生,凭什么我做不到?

在早培,学生的确有极大的自由度,但并没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人刚进入初中,便选择了自己研究的学科竞赛。每个人做的事情不尽相同,这样的评价体系会给人更大的压力。

说到成就感这件事。我觉得这四年,我没有做什么有成就感的事。我没有拿过奖,没有因为某一件事很突出,被表扬。在班里也不算红人。谈了个恋爱,最后还分手了。也没有习得值得炫耀的技能。自己阅读了一些网文,但从未亲自创作过。

我初三开始打生物竞赛,高一,高二分别参加了一次比赛,最后都只得了省级二等奖。

我考生物竞赛源于初三,那时,很多同学都在打竞赛,我想自己也必须选一个,否则就有些受不了了。当时,我有位朋友正在搞生物竞赛,他鼓励我参加。再加上我喜欢的预备医学,它讲的就是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关联很大。

我在早培班按部就班地读了4年,然后被它筛选出来,进入理科实验班读了3 年。

高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大概是话剧节。学校每届高二都会有学生话剧演出,我记得,当时话剧练习持续了一个星期,合排加练又一个星期。对我来说,话剧是很美妙的,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我都非常享受。

我当时演《雷雨》的周朴园。我到现在都记得全身心投入在演出和角色里的感觉。全场寂静,你的眼神聚焦于看台上影影绰绰的人影,几大排聚光灯衬得下面的人黑压压的一片。然后你用角色的心理状态调整声音和演出状态,从一个学生变成本子里的周老爷,变成一个拥有跌宕人生,复杂的,个性鲜明的人物。

不像竞赛,从这些事情上获得满足感的门槛很低,它们和失败成功无关,是纯粹基于个人爱好的事情。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只能从这些“业余活动”中获得满足感。我也有一些朋友很喜欢科研。我有位朋友就很喜欢生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我只是想体验一个新东西,学习一点新知识,但我的同学非常专注于这件事。

当时,我们在农大培训,培训结束后,我们一起回家。她一边走,一边捧着一本书,她的书上,勾勾画画,写满了笔记。但她不是书呆子,你和她说话,她也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她就是很喜欢学生物,觉得这件事很有趣。

那时候,她参加生物竞赛,获得了国家一等奖。现在,她在清华读生物,每天都在实验室做实验,甚至假期也很少回家。

然而,在这里得到的教育还是很优质的 ...

我们接受的教育还是比较优质的。语文教育就很值得一提。

语文老师几乎不讲课本。大部分的语文素养靠给学生布置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完成,而不是靠讲题、做题、做卷子。

那时候,我读了很多文学著作,像《红岩》《穆斯林的葬礼》《红楼梦》《大秦帝国》等等。

这些书都很厚,像《大秦帝国》12本,每本书都像教科书一般厚。我们还是全看完了。我觉得,我的阅读能力就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周写读书笔记,写你对书的想法,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其他,证明你读过并想过这本书的内容。比如,你对《大秦帝国》里的人物,比如说秦孝公、商鞅,你有怎样的看法?

数学老师会以数学原本的思路,为学生解释一些知识,而不是以应试的思路。比如,几何是如何被人们建立起来,老师会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讲课,而不是说,这样做辅助线,这样去做点,这样去找垂直。

老师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科目。他们并不担心我们做题的能力。事实上,我们确实也无需被担心。

这是初中的情况,到了高中,授课方式变了很多,应试为主。我所在的班级是这样,我问了一些早培班的同学,他们和我们差不多。

高中最后的评价标准,是你考了多少分,被哪所大学录取,这所大学的世界排名怎么样,这所大学的师资水平怎么样,你学了什么专业,这个专业毕业后的薪水是多少。

《少年班》剧照

在初中,我们不需要在乎中考,不需要在乎成绩,虽然仍要正常考试,但比分数线低40分,你都可以顺利升入人大附中的高中。关键是在早培项目体系下能拿多少分。初中的标准更为模糊和多元。

在人大附中这几年,除了印象深刻的课程,我也很喜欢我初高中的班主任,他们一位是数学老师,一位是物理老师。他们都有很强的个人魅力。他们能力很强,一位老师曾是北大天文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另一位老师是人大附中毕业,之后去清华读数学,又去了国外进修。

他们也很关怀学生。当你精神状态很差时,你可以去跟他们讲, 他们也有一些类似的人生经验,在这方面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会告诉你,这种事确实会存在,也都会过去。

而当初的语文教育带给我的影响,是我可能会在某些事上有更超乎常人的理解,感悟到常人不可感悟的东西,我可能在情感上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现在的大学专业选择,起源于当时“早培班”的研修课 ...

我现在在北大医学院读临床口腔。上初中时,我便悄悄定下了我今后的职业,成为一名医生。

早培班有研修课,我上过物理研修课,在课上自己搭建电路,上过写程序的课,上过单片机的课,还去献血车上当过志愿者。对我来说,单片机和编程都非常难。

有一门研修课,叫预备医生。那门课主要讲怎么当医生,讲生理学的知识,肾是怎么工作的,肺是怎么工作的,什么是同气量,什么是超气量,相当于给初中生讲大学生知识,我听得津津有味。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讲“医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时,老师说:“37度医学。什么是37度医学,就是有时治疗,常常帮助,永远安慰。”

这节课的细节,我仍旧记忆犹新。老师举了一些例子。有时,医生需要决定,手术该不该做?一些时候,患者昏迷了,可能没有办法做决定,或是患者家属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再或是患者自己没有明确的选择。

有时候,医生会面临更艰难的抉择。患者的病几乎无法治愈,医生是尝试新的疗法,还是让患者享受人生最后的时光,安静离世?

《天才基本法》剧照

在那节课上,我被深深触动了。原来医生是这样的。

考上北大后,我觉得自己又行了。而且我作为人大附中的学生,对医学这个学科预先也有一些了解。

但我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即便之前接触过生物竞赛,也学过一些生理学知识,我的生理学成绩依然不太理想,最近的考试,我只考了80多分。

刚入学时,我很在意绩点,因为它出乎意料地低,而我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又很高。当时,我朋友告诉我,他女友的绩点3.9,全院第一,而那时,我的绩点只有2.4。我就会很焦虑。

过了一段时间,我调整心态,重新适应大学生活。之后,我的想法变了。我想,没有挂过科,已经挺不错了。

回头再看在早培的这几年,有一件事还是值得说一下。这也是我们同学之间经常谈起的话题。

从小学开始,我所在班级的女生只有五分之一。男生们不知道怎样和异性相 处。

我看法国作家、女权主义运动家波伏瓦的《第二性》,很有感触。因为社会环境,女性自觉地学会了如何自我客体化,满足人与人交往的需求,但男性不会自然地学会这件事,他必须靠与对方交流,从中体会挫败的感觉,学到如何与人平等地交流。比如,学会自我克制,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不要因为自己的主体性被伤害,而去攻击对方。

男生早晚都要体会“挫败感”,初中无法体会,那便高中,大学,工作之后,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只能打光棍。

在我看来,早培的培养方式更希望把我们培养成“拥有特殊才华”的人,而不是更强的普通人。但实际上,只有小部分人会拥有特殊的才华,大部分人还是变成了更会做题的,考得更高的,天赋更强的普通人。

这一届早培班三个班,一班只有三四个人没有考上清北。我的一位学妹今年刚毕业,她已经决定复读了。周围的同学都考了六百六七十分,但自己却考了六百五六十分,她能接受吗?肯定是不能。

对于从这个培养体系中走过的人,他并不是单纯地向往清北,很大程度上,他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的。

小黑子露出鸡脚了 恐怖游戏《鸡爪》上架Steam平台

由虚幻5引擎制作的独立恐怖游戏《鸡爪》(Chicken Feet),现已上架Steam平台。本作将于10月25日推出,不支持中文。

Steam商店界面>>>

游戏介绍:

玩家将扮演世界知名的基因工程研究中心“GOOBER”实验室的练习生。实验室中一只巨大的鸡收容失效并杀死了数十名工作人员,玩家将作为炮灰被派去收容这只鸡。玩家需要在无线电的引导下,将鸡引诱到设下安全捕获的地方。

如果捕获行动失败,玩家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跑、躲藏或是死亡。

游戏画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