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阿犬为大家送上《死僧》。
故事是这样的(情节有删改):说一个道士云游四方,有一天晚上到一个寺庙借宿,可看到寺庙之中僧房紧锁,好像没有人在。
道士见没有人,于是在外廊找了个开始打坐起来。半夜三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老僧,那人面如死灰,双眼紧紧盯着前方,像被某种神秘的东西所牵引,最关键的,他浑身都是鲜血,染红了袈裟和须发,看起来十分可怖。
只见那和尚径直朝佛殿中的金佛走去,根本没有看见道士,道士也假装没看见他。片刻,那和尚爬到了金佛的身后,抱着佛头,原本僵硬的面庞突然露出了笑脸。笑了很久很久才离开。
等他走后,道士起身检查了一下,发现大门锁得好好的。完全没有打开过的痕迹,道士心中很诧异。
第二天,道士把昨晚的见闻告诉了村里人。村里人也很好奇,马上跟着道士一起来到了寺庙,结果打开僧房的门一看,老僧已经死去多时,尸体都已发臭,屋子里面被翻得七零八落,佛经和各种器皿丢了一地。
众人一看,知道是入室抢劫,老僧是被贼人杀死的,昨天晚上道士见到的,竟是个鬼!
但是这时道士也好奇,这个鬼为什么会抱着佛像笑呢?
于是他带着众人一起绕到佛像的身后,只见那佛像后头有一道裂缝,看得出是人为的,裂缝里头似乎有什么东西。道士拉出来一看,原来是个包裹,包裹里包着30多两银子。
原来,那鬼僧是在抱着自己的银子笑。
后来,众人就用这笔银子把老僧安葬了。
阿犬评述:我们先来看看蒲松龄自己对这个故事的评述:
异史氏曰:“谚有之:‘财连于命。’不虚哉!夫人俭啬封殖,以予所不知谁何之人,亦已痴矣;况僧并不知谁何之人而无之哉!生不肯享,死犹顾而笑之,财奴之可叹如此。佛云:‘一文将不去,惟有孽随身。’其僧之谓夫!”
有句谚语说,财物和性命相连,有些人贪小便宜,吝啬不已拼命攒钱,最后却不知道要留给什么样的人!更何况一个出家为僧四大皆空的人,活着的时候不肯使用,死了还来抱着笑,变成这样的守财奴何其可悲!
佛说:“人死后是一文钱都带不走的,只有罪孽会跟着你走。”
说的不就是这样的人么?
其实这段话传达了蒲松龄一种豁达的人生价值观,有钱就应该花,花前月下,半壶老酒,诗词唱歌,豪情万丈,醉了就卧地而眠。李太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要跟故人同销万古愁。跟蒲松龄是同一种价值观。
“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一种消极。
活着就应该潇洒一点,做那吝啬斤斤计较的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
好了,鬼狐千古事,秉烛细细谈,我们下期再见!
人生如梦如幻如诗,生死不自知。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之中来到这个世界,通过很多很多的人和事来感受这个世界的丰盈、寂寞、悲怆和平静,人生在世不容易,更难的是每个人都要面对未知的死亡,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不知道死后会去哪里,死亡是一道通往未知的门。
不光普通人渴求对死亡的认知,科学家也普遍对未知的死亡表现出兴趣,不过医学上目前只停留在心脏死亡和脑死亡,认为人死如灯灭,物质身体的消亡带走了尘世的一切,尘归尘土归土。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牛也曾介入死亡的研究,那么他认为什么是死亡?人死后是怎样的世界呢?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传满头蓬松的乱发,或是拉着小提琴,或是搞怪地吐着舌头,眼神中布满了童真——这是爱因斯坦的画像。可以说,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几位物理学家之一,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爱因斯坦和牛顿。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家庭,他本人也延续了犹太人智慧的头脑,9岁就开始在高级中学学习,10多岁开始接触哲学、科普、数学等学科知识,在经典书籍和老师们的指导下,爱因斯坦不断地在科学领域展开想象力,21岁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成为瑞士居民。
毕业后的爱因斯坦最初在专利局工作,后来因为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大家邀请和教职,经历过世界大战的爱因斯坦明确反战,并且敬重像列宁这样愿意为社会主义献身的领导人。
爱因斯坦给我们的印象是淘气,作为科学家不是应该严肃吗?而爱因斯坦的调皮是他成功的重要保证——对世界保持热情和好奇。
遗憾的是,爱因斯坦也逃不过阎王的魔爪,最后死于主动脉瘤破裂的大出血,医学科学家在爱因斯坦家人同意下保存了他的大脑,希望有朝一日揭开爱因斯坦聪慧的原因,爱因斯坦去世后没有葬礼、坟墓和纪念碑,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嘱托,爱因斯坦的骨灰播撒地也是一个谜,也许爱因斯坦有他自己的用意。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1921年,年仅42岁的爱因斯坦因为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推动了量子力学研究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量子的研究积土成山。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是微观物理学研究的突破点,以前研究的是原子、分子等粒子,量子力学有望对物质的结构和关系作出具体深刻的解释。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而相对论也是爱因斯坦的学术贡献。他相继完成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狭义相对论就是我们常说的四维空间,广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会因为物质的存在发生弯曲。
一位美国物理学家总结到“广义相对论就是物质决定空间如何弯曲,空间决定物质如何运动”。
爱因斯坦的思想促进了很多方面的研究,包括为核能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纪元,一般将他和伽利略、牛顿并称,而爱因斯坦还曾亲自去拜访牛顿墓地。
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爱因斯坦评为“世纪伟人”,1955年“锿”元素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爱因斯坦,2001年有一颗小行星以爱因斯坦命名。
爱因斯坦给我们留下很多名言,包括“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而他还说过“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爱因斯坦研究过哪些神秘呢?
爱因斯坦心中的今生与前世和牛顿晚年的境况一样,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汇入宗教的洪流,他也在身体力行地向大家揭示人类死亡后的去向问题。
爱因斯坦去世之前留下一句话:我只不过先行一步。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于,他认为故去的世人还会在另一个世界相逢,爱因斯坦曾提出过多维度的宇宙论,也许他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别样的空间。
其实世人一直在肉体和灵魂之间关系上徘徊,有的人认为灵魂是独立存在的,这存在于很多宗教信仰之中,有的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这存在于无神论之中,有人回忆道:爱因斯坦提出过人的脑电波永存,也即人的意识会寻找新的宿主并以150年为单位进行循环,不过那时候意识十分微弱,人们已经不记得前世发生的事情,不过世界上会出现很多性格相似的人。
人类到底有没有来世?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因为这是所有在世人无法研究的领域,也是人类研究的盲点,这个问题很难解决,进而也无法解决人类永生的问题,不朽和永生是人类的热切期盼。
为何科学家最后进入神学领地?通常人们认为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着严重分野,比如人类学家将人类进化模式分为巫术、宗教、科学三个阶段。科学家还去研究宗教,这和我们提倡的科学立场背道而驰,也是我们科学主义所不耻的事情,那么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转到宗教研究上去呢?
神学是一种唯心主义,而科学应该是唯物主义,科学可不能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填充,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实验和证明。
而爱因斯坦的研究应该出于他作为科学家的身份,因为科学家对世界保持着无比的好奇,而且在科学研究中也会遇到不解之处,他们希望能够在科学之外获取一些灵感,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促发爱因斯坦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
一个人了解的知识越多,越会觉得自己的渺小,爱因斯坦面对浩瀚的宇宙,一定也有他感到渺小的时候,也许正是那一刻,让他和神学在时空中相遇。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