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说才称为“经”,但《六祖坛经》是唯一的例外。
《六祖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中国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这部经典以惠能大师讲经为核心,其弟子依据其言行开示汇集而成。其中108字的无相颂,字字抵金,智慧如海。
六祖一生说法三十七载,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今天,让我们再读《六祖坛经》无相颂,智慧观照,成就般若。
108字无相颂,全文如下: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文/弘恩法师
01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参禅
前面这两句大家一定不要会错,这里说的是究竟义,就是持戒的究竟义。
持戒就是为了防止我们种种的贪染,种种的损害众生、损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那么众生为什么会贪染?
就是因为心不均平,于境界上妄生分别,所以才会贪染,所以持戒真正的究竟义就是心平,于诸法平等,你就不会强分彼此、强分是非善恶,而去取著贪染。这就是持戒的究竟义。
参禅的究竟义就是行直,心口如一,不离自心,这就是行直。
真正参禅的妙用就在这里,时时不违法性,不违背祖师大德和诸佛菩萨的教导,止于道而不是趋于道,这就是行直。
02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这就又回归到我们脚下的功夫。学佛的人首先要知恩报恩,要懂得孝养父母,恭敬众生,尊师重道。义则上下相连,遵从道义的话,就是要怜悯一切的众生,要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03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行礼让的话,大家都会和睦。如果遇到事情能修忍辱,就不会出现不和合,出现争论,所以中间这四句讲的是基本的人伦道德,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这一些,修人天乘的法都得不到受用,更何况是修无上顿教最上乘的法。
04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钻木出火就比喻精进,锲而不舍地精进,如果能够这样精进地修行,那么淤泥定生红莲,就在五浊恶世当中,我们像一朵红莲一样,不染于世间,超胜于世间。
05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我们可以看到六祖大师说的这些偈颂,都特别平实,特别容易理解,但是对我们来说也特别难行,为什么?
因为众生就是这样,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种种颠倒炽盛。苦口的是良药,但我们未必愿意喝;逆耳的是忠言,但我们未必愿意听;改过必生智慧,但我们不太容易改;护短心内非贤,但我们经常容易护短。
06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古人闻过则喜,今人大多都是闻过则怒,不愿意听别人说我们不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这样就没法修行了,我们时时把一个“我”放在前边,怎么修行呢?
有“我”就不能解脱。“我”是一切惑业颠倒的根本。所以六祖大师的话,虽然平实、虽然简单,但对于我们修行来说,却不是这么容易做到。
07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我们日用当中常常想着要自利利他,要做佛事。什么是佛事?佛事不是找师父们念念经、洒洒净、开个光,叫佛事 。真正的佛事就四个字:自利利他。
就是以法自利 ,以法利他。这就是常行饶益。
如果离开了法,就只有善行而没有智慧,不能智悲双运。这样带来的利益,也仅仅像梁武帝所修的福德一样,仅仅是人天有漏的小果。
所以,大乘菩萨的行持要智悲双运,要识得根本,要不离法、不离法性、不离法义,才能做到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成道不是看你布施了多少钱,做了多少事。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修道不是在增加什么,修道是在做减法,损的是烦恼、是无明、妄想、执著,这是一个修行的方向。
08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修行不是我增加了多少——我有多少名声、我有多高地位、我有多少财富、我有多少信众,这些东西恰恰是系缚之法。
就是这些东西把我们绑住了、捆住了,我们就是因为贪著世间的名闻利养,所以生死不了。
此大家要知道怎么样才叫成道,成道要修功德,功德在法身当中,功德不在相上,因此成道非由施钱。
09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大师也很谦虚,讲了这么多,最后话锋一转,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谈玄说妙,修行就是老老实实地反观自心,调伏自己的习气、妄想,反省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改过必生智慧,智慧是这么生起来的。
不改正过失,虽然你很聪明,但是不叫智慧,那都是我执、我见的颠倒。
内容来源丨山东大灵岩寺
图片来源 | 十愿
六祖真身舍利
《坛经·机缘品》原文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译文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氏。一开始他参礼六祖惠能
大师。问:“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希望您能给予指示教谕。”
惠能大师说:“对已生之念不留恋即是心,对将生之念任其显现就是佛;能成万法一切相的是心,能离万法一切相的是佛。我若是给你具体详细地说,可能穷尽无数劫的时间也说不完,你听我的偈吧。”
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立刻全部开悟,用一首偈来感慨赞叹: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源自陈秋平、尚荣居士
六祖真身舍利
《坛经·疑问品》原文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又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译文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如果想修行,在家中也是可以的,不一定必须到寺庙里。如果在家中也能坚持修行,恰如身处东方的人却能心存善行;即使身在寺中却不奉行修行,那就如同身在西方极乐却心存恶念。只要内心清净,就是在自性中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韦刺史又问:“在家又怎样修行呢?希望能给我们教化指授。”
大师说:“我给大家说一个《无相颂》,只要依照这个颂修行,就是经常和我在一起。如果不依照这个颂修行,即使剃度出家为僧,其对于修道又有什么用处呢?”
颂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都必须依照偈颂修行,各自识见获取本性,直接成就佛道。佛法修行不可拖延,大家就这样先散了吧,我这就回曹溪山了,大家如果有疑问,就来问我好了。”
当时,韦刺史与官员们,大上的善男信女们,都有所开悟,对惠能大师的教法深信不疑,遵守奉行。
源自陈秋平、尚荣居士
缘起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的语录, 由他的门人法海结集而成, 为研究慧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坛经》问世之后, 即有多种本子同时存在, 其间虽有详略之分, 但无真伪之别。
自从本世纪初发现了敦煌写本《坛经》, 因共内容与现行几种版本的《坛经》有不少出入, 于是在中外学者间出现了肯定敦煌本《坛经》而否定其他版本《坛经》的倾向。有的说“ 在《坛经》各本当中的敦煌本为最古, 它是后来各本《坛经》的基础。” 还有的说“ 最初《坛经》只有一个本子, 就是法海当时的记录本, 也就是后来的《煌敦写本》” 并贬斥敦煌本以外的《坛经》都“ 搞了一些画蛇添足、贩运私货的勾当。”
“ 敦煌写本” 《坛经》当真就是慧能所说、法海所记的《坛经》“ 最古” 、“ 最初” 的范本吗?
五个版本
慧能的《坛经》, 迄今为止,总计5个版本
1.“敦煌本”公元960年刊
2.“ 惠听本” 公元年967年刊
3.“ 契篙本” 公元1056年刊
4.“ 德异本” 公元1290年刊
5.“ 宗宝本” 公元1291年刊
从惠能逝世到宗宝版本《坛经》问世的五百七八十年间, 《坛经》的发展演变并不像,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即敦煌本—惠听本—契篙本—宗宝本。而是一个由繁到简, 又由简复原的过程。
现存《坛经》的各种版本中,敦煌写本是最早的一种,可以简称“敦煌本”。
存世的敦煌本《坛经》中,首尾完整的有三种。一种收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简称“敦煌本”或“斯坦因本”,此处简称“斯本”。一种收藏于敦煌博物馆,简称“敦博本”。还有一种收藏于旅顺博物馆,原以为遗失而仅存残片,近年来幸运地找到了原件,简称“旅博本”。三种底本类型相同,又称为“法海本”。
在通行整理本中,郭朋的《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来自斯本,杨曾文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来自敦博本,郭富纯、王振芬的《敦煌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来自旅博本。此《析义》采用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的录文,并参照邓文宽、荣新江《敦博本禅籍录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和郭、杨以及郭、王诸家的校记,有所斟酌去取。
本来无一物
慧能在黄梅的“ 得法偈” , 有两个版本
敦煌本《坛经》作“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惠听本以下各种版本的《坛经》均作“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 有” 亦作“ 惹” 尘埃。
大觉师兄认为,这两个版本从内容上说,都没有问题,关键就是一定要以神秀大师的明心偈作为背景板,就都说的通。
不必在一句话上纠缠。这里说的重点还是在于,自性本来清静无一物,所以无修无证无得,这样就更为究竟,直接破除一切法执。
在大觉师兄看了,这个是神秀,五祖,惠能三人联手为众生奉献了一场破除我执,法执的好戏,五祖弘忍就是要通过这么一个得法偈来彻彻底底的把直指的顿法给弘传下去,而衣钵传给名不见经传的惠能,就是让大家生起大平等性,不要以貌取人,而神秀也特别配合的起到了常务副总的作用。
大庚岭惠明公案
慧能南逃至大庚岭时,被曾经为四品将军的惠明追上,对惠明说“不思善, 不思恶, 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一段的公案,在敦煌版是没有的。这种style, 是典型的‘话头禅’ 也叫“ 看话禅” 慧能时还不会有这种语言。” 这又是契篙、宗宝等人的写意式的篡改。
近代的学者也认为惠明在听了那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之后, 便‘言下大悟’ , 自然也是一种纯粹的瞎扯”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一书, 也记载了“ 明上座走来大庚岭头寻六祖, 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 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 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票语。六祖云不思善, 不思恶, 正当与么时, 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 便礼拜云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觉师兄认为,这段话肯定是经过后人的加工了,惠能祖师肯定不会用这样的风格来说话,但是这个话头禅的确可以让人言下大悟的。
因为不思善恶,没有分别的清静觉知系统,洽洽是父母未生时的本来面目。而我们是本来具足这个系统的,在特殊的条件下,是可以不通过任何打坐,修法,回归这个系统的。再加以上师的确认,抓住这个机会契入进去,一肯肯定,再终究确定,修行就从禅那的角度,就结束了。
所以大觉师兄认为这个公案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文字被改动成为了话头禅的style。从而引起了学者们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