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水瓶座

於水(於水导演)

时间:2023-12-29 23:52:58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三部曲电影《封神》的导演乌尔善,能撑得起中国超级大片吗?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导演乌尔善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为年轻观众创作一部中国超级大片。这种豪言壮语出自他为自己的首个三部曲电影《封神》进行宣传时。当时,华语电影圈从未有人敢冒险制作如此庞大的三部曲,原因显而易见,这需要漫长的制作周期和高风险。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封神》剧组聘请了《指环王》三部曲的执行制片人巴里·奥斯本。经过六个多月的精密研究,最终的预算确定下来,三部曲需要耗资30亿人民币,即使分摊到每一部电影头上,每部也需要10亿的成本,这在华语电影界可称得上大制作。

乌尔善在演员阵容上采取了大胆的策略,一方面依靠自己的人际关系,在第三部商业大片中吸引了四位影帝;另一方面,没有选择流量明星,而是通过海选新人的方式来选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神演艺训练营”。经过从15000名候选人中的层层筛选,最终有二十多位年轻演员进入了这个训练营。这些新演员接受了长达24周的专业课程培训,每天不少于12小时的封闭课程,一周训练6天,内容涵盖了表演、格斗、马术、古乐、传统文化、影片分析以及身体塑造等各个方面。

乌尔善曾说:“与其让演员为《封神三部曲》创造价值,不如让《封神三部曲》为演员创造价值。”这种观念展现了他对电影的执着和独特的制作理念。

然而,演员并非唯一吸引巨额资金的方面。视觉效果在大制作电影中至关重要,而乌尔善对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电影经常令观众震惊,特效场面堪称精彩。他在视效方面的专业知识让中国观众相信他有可能打造一部超级大片。

乌尔善并不害怕时间消耗,因为他深信将时间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才是值得的。

然而,本文并不仅限于《封神》,而是更多地关注乌尔善导演的新作——《郑和下西洋》,这是他继《封神》和《一人之下》后的第三个三部曲。

新片的首款海报于4月6日发布,同时也揭示了第一部电影的片名——《沧海幽冥》。虽然电影还在制作中,但影迷们对它寄予了厚望,他们的期待可以用"3分期待,3分好奇,和4分担忧"来概括。

乌尔善导演的影片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因为他的电影制作专业素养,还因为他曾经的成功经历。他的第一部电影以仅550万元的成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接着,他执导的《画皮2》在中国内地取得了7.26亿的票房,创下了华语电影票房的多项纪录。这部电影也掀起了"东方新魔幻"的电影热潮,坚定了乌尔善导演拍摄中国奇幻电影的决心。

他的下一部商业片《寻龙诀》同样大获成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15部票房破10亿的电影。尽管乌尔善导演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是大制作、视效精彩的影片,令观众留连忘返。

特效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画皮2》中周迅饰演的狐妖小唯从寒冰地狱中破冰而出的画面,被誉为"近十年华语神怪电影最美的一段镜头"。此外,《寻龙诀》凭借出色的特效画面赢得了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充分显示了导演在视觉效果方面的专业知识。

然而,这个三部曲也面临一个潜在的挑战——剧本。乌尔善导演之前的作品大多是基于IP的,而《郑和下西洋》则是一部没有IP基础的电影系列。这让人们对其剧本表现产生了一些担忧。然而,从备案信息来看,电影的故事梗概令人充满期待。影片以明朝郑和

为背景,描述了永乐二年,大明皇帝朱棣欲开海禁,恢复航路的故事。当初派遣前往南洋的使臣失踪,引发了各种谣言。朱棣派遣太监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查明使臣失踪的真相,另一方面是为了与沿途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恢复海上贸易。

《郑和下西洋》被定位为一部海上奇幻冒险类电影,这个题材在中国电影中并不常见。最为人熟知的同类电影应该是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它以海上奇幻冒险为特点,但背后还有关于信仰和人性的故事。

因此,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期待,除了视觉效果的全新升级外,还包括了对导演在这一神秘领域的高度创意想象。电影将在历史背景下展开,同时也会对故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发挥,这点让人充满期待。

中国观众长期渴望一部属于自己的超级奇幻大片,而乌尔善导演似乎具备了打造这样一部电影的潜力。根据2021年的中国电影观众调查报告,奇幻和科幻类电影一直备受观众欢迎。因此,观众热切期待能否在今年看到《封神三部曲》的呈现。

总而言之,乌尔善导演以其专业素养、成功经验和对电影制作的热爱,成为了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导演之一。他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将有望为观众带来更多视觉盛宴,同时也能够满足观众对中国超级大片的期待。希望他的新作《郑和下西洋》能够再次刷新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期待与想象。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吉林白城:盐碱滩的“色彩四重奏”

新华社长春9月21日电 题:吉林白城:盐碱滩的“色彩四重奏”

新华社记者王昊飞、李双溪、周万鹏

禾海稻浪秋风起,又是一年好收成。吉林西部白城市,地处苏打盐碱地典型分布区,发展曾因地受困。面对治理盐碱地这一全球性难题,白城通过改土、引水、育种、增技等措施,让白色的盐碱滩“变”出黑色的庄稼土、绿色的生态链、金色的丰收图,形成“色彩四重奏”。近10年来,白城新增耕地30多万亩,连夺9年全省水稻产量第一市,为东北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持续贡献“白城力量”。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英台村稻田 无人机航拍照片(2023年9月8日)。 新华社记者周万鹏 摄

黑土“冒”出来 盐碱滩变成丰产田

临近秋分,镇赉县嘎什根乡稻田一望无垠。水稻进入完熟期,再过10多天将迎来收割。记者拨开稻秆,寻根看到的是肥沃的黑土。很难想象,这足够根系生长的20多厘米黑土耕层下面,是白花花的盐碱土。

盐的失水性,碱的腐蚀性,构成了盐碱土难长作物的基本属性。如何让白色的盐碱土“沉”下去,让黑色的庄稼土“冒”出来,使土壤重构后变得适合作物生长,是白城改良盐碱地的着眼点。

以水定地,实现藏粮于地。“通过引水入渠,用水冲刷减轻盐渍化,使土壤积累出耕层。”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介绍,近10多年来,河湖连通等工程的相继推进,使曾经十年九旱的白城逐渐形成江河泡沼互济的水网,使依托水资源改土种地成为现实。

以地适种,实现藏粮于技。从20世纪80年代末改良pH值的“马粪调酸法”至今,白城改土手段层出不穷,仅在大安就汇集了脱硫石膏复合、磷酸铝等多种改良技术,每到秋收季还会同城竞技。

在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验室,副总经理董要东向记者演示,烧杯中注水的盐碱土中放入适量有机硅功能肥,水和土迅速分离。“功能肥能让泥土沉降,帮秧苗快速扎根成活。经过测算,每亩盐碱地稻田产量可达500公斤。”他说。

候鸟飞过来 盐碱滩滋育生态圈

白城所处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白城还是全球90%以上白鹤每年迁徙的必经地。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土地资源取予失衡、林草资源缺乏保护,白城土地沙化以每年0.8%的速度递增,后来连年缩水,连白鹤喜食的藨草也越来越少,使候鸟经停数量骤减。

稻田也被认为是天然湿地,让白城滋育出人鸟和谐共生的生态圈。记者在镇赉县建平乡丽华家庭农场采访时,稻田里突然飞出一只东方白鹳。农场主毛印华说,近些年在盐碱地发展蟹稻共养等有机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多,还吸引了鸟类翔集。“再过半个月就能看到白鹤飞过。”他说。

从“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对比照片可以看出,昔年画面中的处处白斑,已蜕变为如今的成片绿块。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范非介绍,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农业发展与生态涵养相得益彰,背后还有“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的科技赋能。

“既要滋育生态,也要产好粮食。”范非说,近年来,吉林省农科院培育出的吉粳816、吉粳117,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培育出的东稻4号、中科发5号等,都成了白城的主推水稻品种,使多产粮、产好粮与好生态形成互动。

生态持续向好的白城,今年预计实现粮食增产近7亿斤,为吉林省2030年粮食综合能力达1000亿斤的目标增添了底气。

项目旺起来 盐碱滩丰富产业链

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的实践之路上,白城并不拘泥于基础作物,且逐渐丰富产业链,让更多项目在盐碱滩上旺起来。

秋阳之下,洮南市黑水镇友好村的辣椒更显红润。“再过几天,红源辣椒就能采收出售了。”村民李洪波说,辣椒适种于轻度盐碱地,每公顷产6万斤,20公顷能收入150万元以上。

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利用玉米生产氨基酸的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每日消耗玉米近5000吨。遍布各县市的肉牛、生猪养殖屠宰项目,也正通过产业链条融合转换,实现了“秸秆变肉、粮食变肉”。

在可开发利用空间有限的盐碱地块,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陆续上线:洮北区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内,铅碳电池生产等绿电储能项目已投入运营,通榆县已实现风机制造全产业链条的覆盖。

“色彩四重奏”也催生出特色文旅项目。连日来,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如织。“忙过丰收季,就是冬捕季,这些年白城生态旅游的名声越来越响。我们得好好准备接待,让外地游客感受这片盐碱地是如何变美、鱼是如何变肥的。”大安鱼馆老板陈说。

赛先生说|一位高校化学老师的发问:我的学生都去哪儿了?为什么学化学的人越来越少

编者按:现在,让我们把聚光灯对准中国基础学科的研究者——数学家、物理学家或者人类基因的研究者。

我们希望能够抛开科技报道对巨头公司和创始人个人生活事无巨细的关注,回归到科研最基本的单元:科研者。

我们称之为“赛先生说”,我们将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展现他们的工作、生活和面临的环境,最终将会以两周一文的方式呈现。

这些研究者是谁?在干什么?在担忧什么?面临什么?他们所做的事情,在世界范围内又处在什么样的序列?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构成中国科研的底色,并成为一个庞大经济体未来前进的动力。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静“如果大家都不学化学,那富士康就没人了”,齐拴虎说道。

齐拴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河北大学物理系、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硕博研究生,后奔赴德国美因茨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后,1年半之前刚刚回国任教。

10月15日,在杭州出差回来的他因为家里孩子高烧不退抽空回了一趟北京,1天之后,他又要赶到西安参加一场全国高分子物理的会议。

“忙的像个陀螺”。齐拴虎笑着说。

和人们传统认识上的“理工生”一样,齐拴虎很宅,不爱说话,多数时间喜欢坐在电脑旁用代码敲击着一个个方程式。每周,他都要带化学系两个班大一新生的4节实验课。在授课过程中,齐拴虎发现了一个现象——现在学化学尤其是基础化学的人越来越少,即便是化学院的学生在大二选专业的时候,多数人也会转学数学和物理。

“比如去年学生在大二选专业时,选择数学系的大概在110人,选择物理的占到了60人,而选择化学只有30人,同样情况也反映在师生占比上面。一届学生老师的占比是2:1的比例,2是指老师占比。”齐拴虎说。

不止于北航,在中国其他多所大学化学系也面临着相似的境遇。一所全国化学系排名前三高校的老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这是个普遍现象,现在学化学的人越来越少。该老师以自己学校为例,从招生情况来看分数线最高的为经济类院系,化学系原来分数线也还可以,但现在数学分数线很高,化学类经常招不满需要进行调剂。

另一方面,学部制的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剧这一现象。该老师所在的理学部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都划归到一起。划归后,一个学生既是化学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理学部的学生,转专业门槛降低,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更换专业。

人工智能、5G等一系列新技术浪潮的兴起催生了人们学习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的热情,但是,同为基础学科的化学正在两门强势科目下日渐声微。

齐拴虎认为这是人们对化学的误区。

“事实上化学很重要。它是材料、生物蛋白质、医学的基础,也涉及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大家想到的都是软件,但最终要实现出来,还是需要用到化学。”齐拴虎说。

歪打正着的化学家

执教于化学系的齐拴虎,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一直以来,数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微分几何,物理中的相对论,这些深奥但是漂亮的理论正如一颗颗磁石吸引着无数的人们为之努力和奋斗。

作为理论物理“追星”大军中的一员,齐拴虎也一度认为只有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才是真正的物理。基于这样的想法,他在2003年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这个被认为是当时理论物理研究的顶尖机构。

但,在中国高分子物理属于化学系。也是这样的阴差阳错,让本来有着物理梦想的齐拴虎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一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硕博研究生,并就此开启了与化学学科之间的渊源。

在化学院,齐拴虎所从事的工作是用基本的物理理论和数值计算来模拟高分子材料体系,寻找到提高材料力学性能可能的方法,为实际开发新型高性能材料提供方向指导。

相比于实验室实际合成,这种仿真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扫描巨大的参数空间并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大大节约了新材料开发的经济成本,因此对于新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打个比方,你想改变一个灯泡灯丝的性能就得着手去实验,由于需要确定的参数很多,一个灯泡往往需要进行上千次实验。那我们通过理论的方法,在电脑上进行仿真模拟就能很快地帮助实验确定方法和方向”,齐拴虎说。

17世纪,德国金匠布朗特在炼金术中意外发现了易燃物质——磷,并最终促使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发明了火柴,第一次使这门学科走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包括衣服、塑料、洗涤剂等化学制品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齐拴虎认为,化学是一门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学科,同时也是研究材料、生物蛋白质、医学的基础。与数学、物理一样,化学也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这几年大家都很关注健康,对抗癌症需要构造新药物,像我们熟知的靶向治疗——一颗药吃进去,药品就扩散到全身跟着血液进入,只在需要的地方才能起到作用——这里面也牵扯到化学。”

“比如病在小肠里,你希望它在胃里不溶解,就需要运用到化学。胃里边是酸,在酸性环境下,我们要用耐酸的东西把它包裹起来不让药片溶解,而是去到小肠里面再溶解”,齐拴虎说。

尽管,化学对于生活、工业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是受到传统认知的局限以及就业、薪金等诸多现实因素影响——化学系乏人报考、中途转换专业等现象也在困扰着这一基础学科的发展。

在各类论坛中,不要学习化学、想不开才学化学的留言大量充斥在互联网上。一位2012级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化学系的学生告诉经济观察报,他的大学同学在化学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不超过30%。其中,还在读与化学相关的专业大概只占到一半左右。而他本人也在很早的时候就转换了专业,出国就读水安全学科。

“会出现这些问题,与实际就业有关系。”上述高校老师总结:“现在,许多学生在大二选专业的时候喜欢选择物理和数学,是因为这两门学科更容易转经济类专业,现在经济是大热的专业。另一方面,化学实验的危险性以及接触有毒物质的客观存在,一些家长出于子女健康问题的考虑也不会支持他们学化学。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就业后薪金方面差距较大。以学历较高的博士生为例,同等就业条件下一个计算机博士与一个化学博士毕业后,薪金能相差1-2倍。”该老师说道。

我的学生在哪

齐拴虎是在回国任教后才发现这一现象的——他所从事的领域迟迟没有招到硕士生。

想学物理的年轻人基本上不会把化学系的高分子物理认为是“真正的物理”,想学化学专业的基本上选择了易出成果的有机合成类研究生。齐拴虎面临的窘境,也代表了当下基础化学发展的困难。

“在国内高分子物理化学这门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像数学、物理涉及的学科比较多,没有一两年你都搞不定。不容易出成果,也就没人喜欢报考,”齐拴虎说。

与齐拴虎同样感受的还有上述兰大学生。在他看来,化学无论从学习难度还是就业来讲都是很不划算的专业:“兼具文理两科属性,本科学习既要理解一些抽象的基础理论和复杂的反应机理,又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和反应,在所有专业中,这门学科肯定属于中上水平或偏难程度。

该同学以自己班级为例,“如果是就业,面其实并不窄,可以从事制药、化工、能源等工作。但待遇确实是不太好。我所知道还在从事相关工作的有3个人,都是校招的时候去了药企,其中两个人是做药企销售代表,一人做原料采买。这些职位招聘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学历要求,身边大专学历的也有。其中一个同学对我讲过,在收入方面基础工资很低,全靠业务提成,工作比较辛苦”。

“基于就业的考虑,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继续往上读。如果顺利的话,4年本科加3年硕士,再读4年博士,总计11年的时间拿到学历敲门砖。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话,还需1-3年海外经历和最少一个博后。收入差别很大,很多企业一开始并不会开高薪,该同学一个朋友家里是南京药企的,招博士一开始只有20-25万一年”,上述兰大学生说。

对于化学的担心还不止于就业和收入。

原北汽新能源总工、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俞会根在最近几年投入到新能源电池的创业中。作为一家与化学行业紧密相连的企业负责人,他在自己孩子报考大学的时候也没有让其选择化学专业。

俞会根的考虑有三点:学化学环境更恶劣一些。第二,化工厂一般都在远郊区县,即使是市区的化工研究院、化工厂如果基于长期考虑也会往远郊区县疏散。第三、基于唯一中心的一线城市,化工厂很难在其中布局。

“那么,基于便捷性、环境、上下班出行等多个纬度考虑,选择化学的概率都要低一些”,俞会根说。

但俞会根认为,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人才一定是需要的。无论从国家战略还是从企业角度来讲,原创一定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也是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再去开发应用的。“如果企业你想做一个产品,挖几个人才过来就可以。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的发展非要有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

未来的出口

“你想的化学场景是什么,应该是用坛坛罐罐做实验嘛,其实高分子物理化学是一门‘用电脑做实验’的实验科学。不同的是,它是基于数学方程式和物理模型的构建”

“很遗憾,多数人的认识都是这样。人们普遍不会把这种‘电脑的实验’认为是化学。同时,高分子物理化学对于物理和数学知识的要求也提高了学习的门槛,使一些希望学化学的人望而却步”,齐拴虎说道”。

人们对待化学的普遍认识是枯燥、乏味,需要不断重复的机械过程。一项新材料的发现往往需要若干年。齐拴虎觉得要扭转现状,需要和物理一样向青少年多做些普及工作。

“你得让他们知道这是个有意思的学科”,齐拴虎看到已经有一些高校在行动起来,通过做整套物理设备像高中生推广,为他们构建实验室进行演示。

“它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知识推广的作用,现在外面很多东西很有噱头,反而忽略了化学这种基础学科在背后起到的支撑作用,就像现在我们提到的海水绿色能源——它就是利用潮涨潮落海水中盐分差进行的发电,我们要多做些这种工作”,齐拴虎说。

齐拴虎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上述高校化学系老师认为,学科宣传能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但从实际效果来讲,化学应该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当前化工等化学相关产业发展已很成熟。而目前化学和材料相关的研究突破可能还需要很多年。

对于这个说法,齐拴虎不置可否。他表示,基础研究从来不存在什么高光时刻,也不存在衰败。那些直接导致学生放弃化学转换方向的原因还是与认识不清、从众心理、就业待遇以及喜欢短平快出成果的东西有关。

齐拴虎曾经在国外工作近10年,与国内相比,他感触最深的是在国外研究者很多都能踏踏实实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做事情,有些基础性研究工作需要涉及大量学科,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上述那个去了加拿大的兰大学生在留学之后也很快找到了自己方向:“学习环境无论是从师资力量到硬件设施都改善了很多。很多本科毕业生可以找到相关性很高的工作,比如,实验室的研究助理或者技术员(国内一般需要硕士学位)。收入的话以加拿大来讲大概是4-6万加币/年。”

“一般情况下,在这里化学硕士允许两年毕业,如果没有出成果或者想为读博积攒一些好文章的话也可以选择更久才毕业。由于需要付工资,老师带的学生普遍很少,所以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硕士毕业生会比本科生更好找工作一些,同时收入也更高,上限可以到接近20万加币/年。”上述兰大学生表示。

化学的出口在哪里,齐拴虎和上述高校老师都将目光投向了与人类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方向。

原因在上述高校老师看来,化学与生物二者是孪生兄弟的关系。“你要搞明白生物,必不可少是把化学搞明白,从发展需要来讲,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化学与生物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想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包括各种基因,包括人工智能,很大的一个出口就是做以化学为基础与生物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

“未来,与人身体健康相关的化学一定是一个热点”,齐拴虎说。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4NO9RT41】获取授权信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