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榆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和在陕北战斗、工作和生活了13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带领全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震撼世界的故事。
特别是在榆林一年多的革命活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35年10月,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入陕第一站就到达榆林市的定边县,最终把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放在陕北;1936年2月,亲自率领中央红军,高举全民族共同抗日的旗帜,在榆林市的清涧县渡河东征;1947年3月,率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在榆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山沟沟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这里走向胜利,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踏寻先辈足迹,重温峥嵘岁月,走进红色圣地,感悟红色精神,在榆林开启一场红色之旅。
榆林红色主题线路一:红色
在榆林这方热土上,镌刻着太多红色印记和热血记忆——这里1924 年诞生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是西北革命的策源地;转战陕北期间在榆林战斗生活了300个日日夜夜……在这里,一处处纪念馆,一处处红色景区,都是历史的见证。
从长城历史到革命岁月,黄河奔腾着带我来到了红色枣都——清涧。这里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从清涧革命历史纪念馆,到袁家沟,再到枣林则沟会议旧址……走进清涧,仿佛在翻阅历史书,那些革命故事、传奇人物,在现实中一一展现在眼前,令人激动不已。
一日游
榆林红色主题线路一:清涧革命历史展览馆——袁家沟——枣林则沟革命旧址一日游
第一站:清涧革命历史展览馆
榆林城区——清涧革命历史展览馆(164公里左右,自驾大约用时2小时12分钟左右)
第二站:袁家沟
清涧革命历史展览馆——袁家沟(48公里左右,自驾大约用时1小时2分钟左右)
第三站:枣林则沟会议旧址
袁家沟——枣林则沟会议旧址(48公里左右,自驾大约用时1小时10分钟左右)
第一站:清涧革命历史展览馆
星火初燃黄土地,打响西北第一枪
一座纪念馆,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1927年10月12日,在陕西省委领导下,清涧这片土地上爆发了震惊西北的清涧起义。作为当时在全国爆发比较早的武装起义之一,清涧起义在陕西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统治的第一枪,对陕北地区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党史、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90多年后的今天,清涧起义的硝烟早已远去,但起义者的革命故事仍然在这片土地上广为传颂,影响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走进纪念馆,看着陈列的清涧起义和清涧革命斗争史料,耳边仿佛听到清涧起义那震惊中国北方的枪声,眼前仿佛闪现出清涧起义历史画面中一个个革命英烈的光辉形象……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实物都在展示清涧人矢志不渝向前发展的辉煌历史,也指引着前来的人重温革命先辈燃烧的岁月。
或是气势恢宏的雕塑、油画,或是一幅幅老照片,或是一件件旧物件……如果说,清涧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人们缅怀追忆革命先烈的地方,同时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课堂。那么,烈士陵园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缩影。此外,巍然伫立的“红塔”也在诉说着那段硝烟如荼、战火纷飞的岁月。
山肃穆,树庄严,踏上一层层的石阶去找寻烈士的足迹,每一方纪念碑、每一座烈士墓,都是永不熄灭的英雄火炬——走进烈士陵园,就能感受到清涧革命历史上那些昂扬、震人魂魄的故事。丰碑常在,英雄永存,血与火的历史锻造的风骨,在这里激荡起亘古绵远的家国情怀。
美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也传承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逛完纪念馆,走进街边小馆品尝当地的乡土风味,也是旅途中一大幸事。在清涧众多小吃里,煎饼独占一席。这种形状如满月,色如白雪,绵软锦缎的小吃,是经过岁月凝练的风味——入口绵软,蘸上特调酱汁,回味无穷。回望历史,不忘先辈抛头颅洒热血;驻足细品,在岁月变迁中思考生活,感慨万千。
小贴士
门票:免费
地址:清涧县宽州镇笔架山
建议游览时间:2.5小时-3小时
第二站:袁家沟
千古名篇诞生地,“北国风光”由此始
袁家沟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山村,也可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山村,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神奇故事。一进村口,沿着笔直干净的石板街望去,一座石碑巍峨耸立,碑上“袁家沟”三个大字气势恢宏,令人心生景仰。曾经就是在这个小村落,毛主席率领东征红军总部机关人员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6个昼夜,写下了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筑成了中华诗词史上一座永固的丰碑。
遥记1936年2月5日,率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指挥机关到达清涧县袁家沟,当天晚上一场大雪悄然而至,覆盖了整个黄土高原。7日,率领指挥机关部分干部,踏着积雪,行程20多里登上高家坬塬,勘察地形。站在塬畔,皑皑白雪覆盖的连绵山峰,峡谷河坎的壮美景色,触发了的创作灵感。回到袁家沟驻地后,气吞山河,巡视千载的著名词章《沁园春·雪》就在袁家沟窑洞的土炕上,供他办公用的小书桌上,小油灯下诞生。
时光已矣,如今走进村落,这座潜藏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腹地的山村,山水构成一个静谧、温润、安详的“世外桃源”,宛若躲进山间的小家碧玉,静寂、平实、简单、贫乏,难以得见养育出共和国数位省委书记和百余名中高级领导干部之地的风采。唯有窑洞随处可见,如毛主席旧居——简陋的屏柜、八仙桌,简单的被褥和枕头……处处透着岁月的痕迹,在古朴中氤氲出一股雅气。
走过一处处名人旧居,通过一处处老旧的物品,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年的峥嵘岁月;一块块巍峨的石碑,无声地讲述着过往的历史故事……曾经,一首千古绝唱的诗词默然而生;如今,一幅穿越历史时空的画卷跃然而出。袁家沟,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在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红色革命与这里的一山、一水相关,红色革命的诗词在这里永久唱响。
小贴士
门票:免费
地址:清涧县高杰镇袁家沟村
建议游览时间:1小时-1.5小时
第三站:枣林则沟会议旧址
历史性转折会议,转战陕北的航标
在距清涧县城约25公里处的一个的山沟沟中,枣林则沟会议旧址掩映在千沟万壑之间,有岁月留下的清晰痕迹,也有生命镌刻的不朽誓言。1947年3月,毛主席和转战陕北来到清涧,面对20万紧逼的严峻形势,在枣林则沟村的一排窑洞里,召开了非常著名的中央书记处紧急会议,史称“枣林则沟会议”。会上作出了中央和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决定,这一决定也鼓舞了当时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会议决定中央分前委、后委和工委三部分,前委中央和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后委、工委分赴晋绥、晋西北开展工作。这一决定,在转战陕北途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枣林则沟村坐北朝南的五孔窑洞院落,也因为这个会议而名存史册,在经历了70年的风雨之后,依旧维持着当年的模样。
如今,窑返修展新貌,小树变老抽新芽。院中石磨、碾盘已退出了农民的生活,成为游人参观的摆设。它们曾日磨月转,转动着一个农民家庭的日月。而就在那逼仄的土窑里,四个高大的身影,围着小方桌,转动了人民解放军消灭的方向盘,明确了今后的前进道路。遥想这小山村黄土窑洞里产生的大格局、大气势、大转折,令人感慨,让人深思。
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个红色故事,都值得铭记和传承。置身于小山村之中,目睹着那一排坐北朝南的五孔窑洞,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走进故居,一幅幅图画、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展品,述说着毛主席等人在这里光辉的战斗时光。历史在眼前如画卷一样展开,见证我们的峥嵘岁月——枣林则沟会议旧址,承载着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
小贴士
门票:免费
地址:清涧县石咀驿镇枣林则沟村
建议游览时间:1小时-1.5小时
每一处红色遗址背后,都激荡着芳华的岁月;每一砖沧桑铅华其中,都满含着辉煌的革命荣光;每一位先辈足迹之下,都屹立着奋进的民族坐标。“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红色文化遗产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游红色遗址,能感受到革命先烈热切的目光穿过了重重的时光幔帐在回望着后人。回忆峥嵘岁月,重温红色记忆,漫游榆林在路上……
7月18日,陕西省政府公布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共286处,其中确定榆林文保单位有22处,包括古遗址2处、古建筑8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处。
其中,清涧袁家沟的旧居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神奇村庄——袁家沟
袁家沟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山村,也可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山村,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神奇故事。
袁家沟是潜藏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腹地。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哪里的潭、那里的壑,宛如一副完美的画卷。
这里一座大山形状卧龙,镇守村北,一块巨石貌如吼狮静守南门,东西两口“龙清井”,也叫“龙眼”,泉水喷雾,流水潺潺,两水相会,奔流向东。曾有一首民谣是这样描绘的:“龙凤山,鱼鳖潭,自古二水绕村流,潭水清澈映公案,还有三斗三升菜子官,此地天生自然贵,藏龙卧虎官不断”。
1936年元月26日,毛主席从瓦窑堡出发,途径延川等地,于2月5日,毛主席率领东征红军总部机关人员来到了袁家沟,并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6个昼夜。
袁家沟是1927年就建立党支部,这里土改早,建党早,群众基础好。2月7日,毛主席迎着大雪,脚踏厚厚的积雪,来到了高家坬塬上,侦查东征地形。当时,目之所极,万里雪飘,是之所至,千里冰封。毛主席触景生情,回到袁家沟的土窑洞里,挥毫泼墨,龙飞蛇舞,一气呵成了《沁园春·雪》这首雄视千古、气吞山河的伟大诗篇,筑成了中华诗词史上的一座永固的丰碑。
袁家沟村,也是远近闻名的传奇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被人们誉为“省委书记”村。
袁家沟村自明清以来,先后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高官才俊。特别是当毛主席率中央红军机关在此战斗了16个昼夜后,一个村里就走出了10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其中有4位省委书记,有30名地师级干部和70多名县团级干部,同时,文化科技专业人员遍及各地,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发展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袁家沟有着这样的一首民谣:
龙凤山下藏龙虎,面对公案福千秋。
山山环抱水环绕,代代富贵不断头。
二泉汇溪流当沟,土鱼抢鳖万年留。
风水生成聚宝盆,世世代代出名流。
本文来源于榆林日报,游在清涧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距今已经80多年了。
今天,我来到主席写下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地——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杰村镇袁家沟村。
袁家沟地处无定河与黄河的夹角地带,与山西隔河相望。
走进村子,一眼就看到墙壁上刻着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同时还有率领红军东征的壁画。
沿着村里的一条坡道,来到当年主席居住的窑洞小院,这里曾经是当地村民白育才的家,几孔窑洞经过修缮供游客参观。
这里有一位老党员老白,多年来担任义务讲解员,人称“天下第一讲”,当然这是人们对他义务讲解红色革命传统的褒奖。
袁家沟村老党员,义务讲解员——老白
主席当年住过的窑洞,土炕、陈设基本保留。
那么,主席在袁家沟为什么要写下这首《沁园春·雪》呢?
时间还要倒回到八十多年前。
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提出并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和军事战略,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
1936年1月17日,中央政治局讨论东征方针,决定东渡黄河,打通东进抗日道路。
1936年2月5日,、彭德怀等带领1.3万人组成的红军抗日先锋军来到黄河岸边。
2月5日,和红军总部机关的工作人员来到袁家沟村,借住在当地村民白育才家的窑洞里,当晚,袁家沟下起了大雪。
2月7日,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与周恩来等跋涉来到距离袁家沟15公里、毗邻黄河的高家坬察看地形。
站在黄河岸边的高家坬塬上极目远望,被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一片苍茫。
看着眼前延绵不断群山叠嶂,冰封千里的蜿蜒河流,过往的岁月和民族的未来,让主席感慨万千。
当晚他就在袁家沟村白育才老乡家窑洞里的在那张小书桌上,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震惊中外的千古名作《沁园春·雪》。
这首词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魄,坚定地指出只要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就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主席的这首词诞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它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斗志。
2月17日,在袁家沟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和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东征宣言》,主张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号召全国各界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卖。
主席先后六次致电周恩来、、聂荣臻等人,布置有关东渡黄河的重大事宜。
2月19日,彭德怀总司令发布了东征作战令。20日晚,红军抗日先锋军分三路渡过黄河。21日早晨,和东征红军总部机关离开了袁家沟。
袁家沟村,走出了几位省委书记。
东征红军经高杰村、高家坬、辛关房儿沟,在辛关渡口乘木船渡过黄河,踏上了艰险的东征之路。
在袁家沟生活了仅16个昼夜,使袁家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袁家沟旧居,2018年7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八十多年后的袁家沟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通了公路,家家修了新窑,通电通水通网络,村民还买了摩托车、三轮摩托和小汽车,村里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办起了老人幸福院。
老人们在家务农,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孩子们就近入学,村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我站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眺望昔日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已是绿色满坡,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徐国文 徐春晓)2023年1月1日,备受市民关注的三峡路正式建成通车,从花果到车城南路时间大大缩短。至此,十堰城区南环线路网雏形显现,与北环线路网遥相呼应,基本构成“外部成环、内部成网”的交通路网布局。
花果到车城南路片区仅需7分钟
1月1日上午9时许,在三峡路终点车城南路艳湖高架桥处看到,道路建设已全部完工,陆续有机动车从车城南路驶上三峡路(艳湖高架桥)。
笔者随后驾车进行了体验,道路的桥梁、隧道、绿化、照明、交通信号灯等非常齐全,路面宽敞平坦、视野十分开阔,行驶起来非常舒适。
据了解,三峡路位于张湾区花果街办、红卫街办和车城街办范围。起点自新疆路,终点至十堰市东汽体育馆与车城南路交叉口,与武当路复线相交,全长7.58公里,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时速60公里每小时,概算投资12.11亿元,是连接花果片区和十堰主城区的交通要道。
道路共建设3座桥梁、3处隧道(头堰跨河桥、镜潭沟大桥、艳湖高架桥、头堰隧道、镜潭沟隧道、艳湖隧道)及多处路面工程,先后途经三堰沟、花果医院后山、头堰水库、泥巴沟、吕家沟、袁家沟、枣树垭、镜潭沟、艳湖公园、三环车身厂,途设置3个连接线,分别连接头堰水库(021乡道)、方山沟路、吕家沟路。
粗略计时发现,从花果新疆路至车城南路,仅耗时7分钟。
在三峡路终点处,家住花果片区的李先生感叹不已:“以前开车从花果到十堰火车站附近,需要途经花果路、方山路、车城西路、车城南路等,非常远,不堵车的情况下也要半个小时,现在只需要7—10分钟,非常方便,而且道路也宽敞,根本不怕堵车。”
“三峡路的通车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大大缩短了城区直线距离,同时也缓解了花果路、方山路、车城西路、车城南路、发展大道等路段的交通压力。”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严仲介绍。
靠近居民区路段设置音屏障,减少行车噪音影响
艳湖高架桥是三峡路重点控制性工程,也是三峡路建设过程中体量较大、难度较大、技法要求较高、亮点较多的工程。
艳湖高架桥全长956米,最宽处达到45米,单次浇筑混凝土方量3000多立方米,连续浇筑时长达到40多个小时。加上结构多变,现浇箱施工空间狭小、混凝土泵车站位困难等因素,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施工方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混凝土供应商展开密切沟通,根据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从混凝土供应方量、运输路线、泵车台数、浇筑顺序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最终圆满完成了艳湖高架桥的施工。
此外,三峡路建设还有几大亮点。艳湖高架桥距离居民楼最近处仅10米,开放通行后,车辆通行产生的噪音势必会给周边居民带来影响。为此,施工方在艳湖高架桥两侧安装了声屏障,最大限度降低了车辆通行时产生的噪音。
三峡路部分挖方区山体距离居民生活区较近,无法采用传统的爆破开挖施工方式进行山体土石方开挖,极大限制了山体开挖的施工方式,增加了施工难度。为了不对临近居民区房屋、生活造成影响和破坏,施工方采用了机械破凿冷开挖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杜绝了爆破产生的震动对居民房屋的影响。
在采访中还发现,与其他桥梁两侧护栏不同的是,艳湖高架桥两侧的防撞护栏中间还设置有凹槽。据介绍,该防撞护栏在保证其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在凹槽内种植迎春花等绿植,起到美观装饰的作用,一举多得。
三峡路通车将助推城市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峡路的建成通车除了缩短了城区直线距离,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提升城市交通服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等功能外,对于助推十堰城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随着三峡路的建成通车,三峡路沿线的袁家沟、吕家沟、泥巴沟等周边区域的闲置土地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张湾区花果街办桃子村位于三峡路沿线,近年来,该村在打造百龙潭景区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推动景区提档升级,让乡村颜值“靓”起来。“以前受道路交通制约,茅箭区居民及外地游客来我们村很绕路,不太方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上产业发展。”桃子村负责人王娟认为,三峡路将花果片区和十堰火车站片区相连接,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来观光旅游,对村上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助力。
除了桃子村外,三峡路沿线及周边还有许多依靠当地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的行政村。如蔡家村联合桃子村利用百龙潭、龙泉寺山水资源,打造休闲宜居的城市后花园,2023年,计划将百龙潭景区打造成4景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游玩体验;花园村、安沟村依托花果山景区,打造文旅农融合休闲度假区……
一条道路、一座桥梁,带动了一片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可以预见,三峡路的建成通车,将势必为十堰城区乡村振兴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