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三平寺坐落在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是闽南著名佛教古刹,距漳州市区50公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母及兄弟南迁香港期间,几次到三平寺拜谒“三平祖师公”,我曾经陪同前往。当时,路难走,要包车上山。二十多年过去了,路好走多了。春节之前,乘临近春节这个阶段香客还不是很多,我和几个友人上山一游,感触良多。拍了几幅相片,和侨友乐的朋友们共赏。
据说:“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僧人杨义中在漳州紫山(唐名三平山)创建“三平真院”。后因武宗反佛,寺被毁。义中历尽三险三平,于咸通咸七年(公元866年)择九层岩和大柏山之间(今址)重建此寺,故名。现存寺院系清末重修,依山而筑,由低而高,有山门、大雄宝殿、祖殿、斋堂僧房、塔殿等建筑,结构严谨独特。杨义中是三平寺开山始祖,尊称三平祖师。他热心为民治病,深得村民爱戴,唐宜宗赐号“广济大师”。圆寂后人们在寺后修建祖殿、塔殿,塑像供奉,至今香火鼎盛。”
从大门一眼望去,确实气势磅礴:
“三平古寺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後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
下为主殿正门:
“今重修的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灿烂夺目;山门屋脊上,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腾跃晴空之势。”
十二生肖雕塑栩栩如生:
牌坊上刻着“回头是岸”:
“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著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
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入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入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趺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
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他仙逝后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故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爬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有个“毛氏洞”遗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这洞里是毛人生活过的地方,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流传著一则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条瀑布,游客临近瀑布,即可听到水声如雷,产生气势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头仰望,只见碧绿的山泉从几十公尺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迸发出无数水珠,水珠如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源源不断,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龙须飘拂;水珠在艳阳的映照下,深潭上则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为壮观。”
动人的“关于义中大师(三平祖师公)传说”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义中大师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极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山民贫病交加,被迫背井离乡,往外逃荒,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他来到山民中,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
“三平山来了义中大师,竭诚为山民送医送药,医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阵阵温馨的春风,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闻这消息,奔走相告,都陆陆续续回到山里来。义中大师便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他还积极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更加和睦相处。
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大师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认真传教,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於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
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特别是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
12月20日,农历十一月初六,是三平祖师公诞辰,当天上午10:00-11:00,“云端相约 三平祈福”2020三平祖师文化民俗活动展播活动启动,活动通过手机端和厦门网平台“云上展播”。
在近一个小时的展播中,海内外三平祖师分庙、信众在云端相约,福播三平。截止当天上午11:00,此次展播收视率达266.4765万人次。
此次展播包括“祖师祭典”“嘉宾访谈”“云游三平”三大版块,主办方通过此次云展播创新模式,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平安、平等、平和”“文化三平”的内涵,了解“红色三平”的文化标签。
每年这个特别的日子,三平寺管委会一年一度都会举办盛大的“三平祖师文化民俗(非遗传承)活动”,已成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众几百个分庙纪念三平祖师的节日,也已成为传承三平祖师文化的品牌和名片。
视频加载中...
值得的一提的是,此次展播请到闽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福建江夏学院特约研究员、平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山梁,平和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林丽红女士,共同解读“文化三平”“红色三平”。
展播活动由漳州市平和县三平寺管理委员会主办、厦门日报社·城市捷报承办。
文化三平
嘉宾|闽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福建江夏学院特约研究员、平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山梁
在民间中,一直流传着三平寺有“三奇”和“三宝”,是哪“三奇”和“三宝”?“三平祖师公”创建三平寺时历尽艰辛,这里面有哪些故事?三平寺有哪些神奇的传说和民间信俗?张山梁:三平祖师文化影响深远,信众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的分庙350多家,信众逾1个亿。特别在闽南、粤东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在台、港、澳同胞和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中影响也相当普遍。明清时期,三平祖师信仰随先民迁徙传播到台湾,目前台湾有三平祖师分庙50多座,信众上百万人,每年到三平寺祖庙朝圣的台湾游客达数万人,三平寺已成为漳州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平寺有“三奇”:第一奇是独帜一格的“三殿半”建筑风格堪称寺庙一大奇观。第二奇是“灵蛇不咬人,与人和谐相处”。第三奇是“三平寺无和尚”。
三平寺有“三宝”:第一宝,镇寺之宝——广济祖师真身舍利坐镇塔殿。第二宝,樟木雕成的广济祖师“活动”神像。第三宝,唐代文物石公。
如今的三平寺,风光秀丽、佛光普照,以其奇秀天成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禅宗成为著名闽南文化高地、朝圣旅游圣地。
“广济” ,继承大师“广济仁慈、普渡大爱”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精神,照耀着一方水土,滋养八方人士。
让我们在传承、弘扬、发展“三平祖师文化”中,大力推广祖师公“仁爱” “利他”“济人” “济世”的信仰,福佑天下苍生。
红色三平
嘉宾|平和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主任 林丽红
闽南古刹三平寺年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善男信女以及海外华人、港澳台胞前来朝拜祖师公,香火盛于一方。然而,今日人们穿行在这千年的古老寺庙之中,却无一僧人住持,当是一奇观。何也?
林丽红:话说三平寺这个海内外信众朝拜的圣地,在闽西南革命史上也曾书写过浓墨重彩的篇章,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三平风景区不仅仅是一个景区,三平寺又是一个红色教育基地。
革命武装曾驰骋在三平这块红色土地上。闽粤红军为躲避的“清剿”,在敌后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主力进驻三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和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在三平寺大雄宝殿前胜利会师。
此次会师,打开了闽西、闽南两块根据地的通道,打乱了敌人围剿的部署,减轻了敌人对其他苏区的压力,扩大了红军的影响,鼓舞了军民的斗志,为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共和国高级将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铭记历史是为了激励未来。1985年,为纪念“红军三平会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漳州市委、市政府在三平寺附近建设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分设两个展厅,图文并茂再现了昔日的烽火硝烟与艰苦卓绝,无不令人景仰、缅怀。
今日,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已是一个闻名遐迩的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列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漳州市党校系统党性教育基地。
在一个小时的展播中,两位嘉宾以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精彩解读和分享, 为此次“云端相约 三平祈福” 2020三平祖师文化民俗(非遗传承)呈现更多精彩。
如果您错过此次展播,可以登陆厦门网,进入云展播页面回看,同时通过“云游三平”平台,一同感受千年古刹三平寺的神奇魅力。
文/记者 陈宗坪 相关资料图/三平寺管委会提供
平和三平寺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镇境内,供奉唐代高僧义中禅师,敕谥号为广济大师,人们称“三平祖师公”。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竹涛滚滚,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多姿,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每年接待外国朋友、外籍华人、华侨、港台同胞和祖国内地的游客五六十万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善男信女,连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过除夕。香火颇盛,热闹非凡,别有一番景致。
一塵不染千年塔
萬丈難磨半聖身
三平寺“免看,三落半”众口皆碑,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
三平古寺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后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由停车场经售票处进入景区,即是一尊端坐的三平祖师公石像,背后石刻“有求必应”四个大字。祖师公石像和蔼慈祥,身披金裟,受民香火。
再入就是石筑的隘门,门额“三平寺”三个大字,门前两旁排列石雕十二生肖。
今重修的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灿烂夺目;山门屋脊上,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腾跃晴空之势。山门两侧塑四大天王像,威武庄严。
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着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殿中奉祀释迦如来,两侧塑十八罗汉,后背观世音菩萨。
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入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大师左右立虎蛇侍者,殿中的木构早已被鼎盛的香火熏得流油。
三平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入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趺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
这里香火鼎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大边塑一尊义中大师像,小边则为潘颜尚书。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除了塔殿、祖殿、大雄宝殿外,寺中尚有供奉地藏王、监斋公、伽蓝公等神明。
三平祖师文化园
三平祖师文化园介绍:三平祖师文化园,位于三平寺东侧的小山坡,南起东湖,北至紫竹谷,园区总用地面积13.34公顷(约200亩),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166平方米。文化园的总体布局是以三平祖师铜雕像为核心,由下往上主要有:仰圣广场、六福台、祈福广场、六度台和尚德广场。
广济祖师金身堂
三平文化园景区
景 物
闽南寺庙屋顶多为歇山式,屋脊用闽南独特的剪黏工艺,将碎瓷片等拼塑成色泽亮丽的龙凤、人物等艳丽的彩瓷。形象生动、釉面透亮、立体感强、栩栩如生,为寺庙建筑增添了不少美感,而三平寺屋脊的这些艺术品令小伙伴们赞叹不已。
三
平
祖
師
三平祖师又称广济大师,俗名杨义中。原是唐代漳州著名高僧,圆寂后逐渐演化为佛教俗神,属民间信仰中的佛教禅师崇拜。在福建颇有影响,在台湾和海外也有众多的信仰者。他生前创建的平和三平寺,迄今香火鼎盛。
三平祖师俗姓杨,名义中,祖籍陕西高陵。因其父官宦入闽,义中出生于福唐(今福清市)。14岁时随父仕官宋州,投拜玄用禅师门下潜修禅宗,剃发出家。27岁时受具足戒。他先修奢摩他禅那,达到很高的修养境界。受具足戒后,义中即拜别玄用禅师,云游天下。先到京兆府章敬寺拜怀晖禅师为师,继而到虔州拜谒西堂智藏禅师,然后又到洪州百丈山向怀海禅师学法。这几位禅师均为慧能的嗣法弟子马祖道一的高徒,义中追随他们达10年之久,深得禅宗要旨。经过近20年的游历,义中学有所成,于唐敬宗玉历初年( 825年)回到福建漳州任开元寺后面的三平真院的住持,门徒甚众,“学者不远荒服请法者,常有三百余人。”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年),武宗毁寺灭佛,强迫僧尼还俗,义中率门徒避居于平和九层岩,建三平寺,继续弘法。大中元年( 847年),宣宗即位后,佛教又取得了合法地位,义中复出,应漳州刺史郑熏的邀请,出任漳州开元寺住持。感通十三年( 82年)十一月初六,义中去世,享年92岁。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唐咸通13年,农历11月06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92岁,僧腊65。由于他一生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亦称「广济祖师」)。
宋代普济编撰的《五灯会元》记载着两个故事:其一说是义中出游抚州时,拜谒著名的石巩和尚,石巩喜欢以实物打禅机,他在佛堂架了一张弓,每当会客,便把弓拉满,箭头对准客人,访客多半被吓得半死。石巩和义中一见面,便张弓搭箭,对准义中一声:“看箭!”义中见状,毫无惧色,反而用双手擘开衣襟,挺胸挡箭。石巩用手弹弓弦三下,喟叹道:“三十年张弓搭箭,而今只射得半个圣人”。禅宗最基本理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石巩领悟此中义理,挺身挡箭,但他所示的“心”尚不是《楞严经》所说的“大心”,而是“肉团心”,所以石巩说“只射得半个圣人”,但义中的名声由此开始传播。
其二说的是元和十四年( 819年),韩愈由于谏迎佛骨,被贬官到潮州当刺史,经常与大颠宝通禅师谈禅论玄。有一天,韩愈向大颠请教:“弟子军州事繁,省要处,乞师一语”。大颠听了,良久不作声。这时,义中随侍在大颠身边,乃敲禅床三声。大颠问道“你在做什么?”义中答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意为俗求佛法,须先以静坐入定,由定生明,才可望顿悟成佛。韩愈听后,若有所得,赞道:“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另据《漳州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记载,义中拜谒大颠禅师时,初见面,只听见大颠喝道:“卸却甲胄来!”义中“退步而立,由是妙造空中,深了无碍”。按照佛教理论,人的认识有“俗谛”、“真谛”之分,俗谛即世俗的见解,凡人均有俗谛,犹如身上甲胄,学法之人若不解去甲胄、抛弃俗谛,便无法觉悟成佛。大颠的“卸却甲胄来”即寓此意,而义中“退步而立”,说明他已悟到了俗谛“有”真“空”的禅理。上述三个故事均说明了义中在禅宗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是唐代的一名高僧。
三平祖师圆寂后,即有很多民间传说广为流行。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漳东居士王志道摹述、同郡李宓所书的《漳州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记述了“卓锡化树”、“降服众祟”、“鬼魅造寺”,以及“擒服大毛人,收为毛侍者”等民间神话传说,《行录》中有关三平祖师的民间传说的记述,表明三平祖师已从一名高僧演化为佛教俗神了。
有些传说故事如《斗妖驱鳄》、《地下宫殿》等不见于方志记载。《地下宫殿》的故事梗概是:义中在三平山降伏了山鬼,山鬼为了赎罪而夜以继日地建造寺院。寺院建好后,义中令大毛人带领众鬼去开山垦荒,从事农业劳动。义中晚年时,担心自己一旦圆寂,山鬼无人驾驭,重新危害百姓。于是心生一计,在毛氏洞下施展佛法,变成一座地下宫殿,骗山鬼们说:“你们辛辛苦苦为我建成三平寺,我也回报你们,替你们建座华丽的宫殿,在里面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你们去不去?”山鬼们一听,欢天喜地,一涌而入。义中运用神力移来一座石山,镇压在地下宫殿的入口处,石上立一石幢,刻上佛祖六字真言,镇住山鬼们。有些神话传说在民间长期流传后,还逐渐形成了民俗。如传说义中把山鬼镇压在地下宫殿后,山鬼们玩乐够了,闹着要出来,义中答应山鬼每年六月廿九会叫乡人送好东西给他们吃,山鬼才不闹了。乡民据此传说,每年孟兰盆节前做了许多赤米粽,抬着三平祖师的塑像到毛氏洞口,监视山鬼们吃粽。
又如,相传山鬼们答应为义中建造寺院,但要义中闭目七日,方可建成。义中答应了,闭目念经五天五夜,耳边只听到山鬼们干活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似乎十分劳碌,心中大为不忍,就在第五天的夜晚微睁双目,向四处观看,这两道目光犹如两道电炬,霎时间照彻整座寺院。山鬼们惊恐万状,四处奔走躲藏,有的躲避不开,就变成了蛇,钻到水井、阴沟里去了。有几只蛇被三平祖师抓住,叫他们当侍者,俗称“蛇侍者”,至今三平祖师塑像左右仍站立四位青面獠牙的蛇侍者。距三平寺十里许还有一座侍者公岭庙,专祀蛇侍者。志称,三平祖师去世后,蛇侍者“显应异常,凡游人释谒欲观侍者,但一默祷,则有蛇应念而至,倏忽甚众,不解从来。或有不诚,辄为之祟。或许愿未果,家内每现侍者”。又传蛇侍者平时化小黑蛇,头部为八卦形,它在谁家出现,被视为吉庆的征兆,故三平村百姓不但不怕蛇,而且还形成人蛇相亲的独特习俗。
以上这些民间故事,传说说明了在民众百姓眼中,杨义中是一个能捕捉鬼怪的大法师、法力无边的神灵。在隋唐宋时期,福建佛教获得大发展,巫觋文化十分发达,道教也处于鼎盛时期,但却都相安无事,共存共荣。在民众心目中,“佛法无边”,佛教禅师的法力在闽中一切神灵之上。于是当巫师、道士无法解决乡民的问题时,乡民就会向佛教禅师求助。从另一方面来说,佛教要证明它比道教与民间神祗更有法力,它也要为民众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巩固民众对佛教的信仰。于是,一系列捉鬼降魔、祈雨求晴的佛教禅师应运而生,义中禅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平和有崇拜蛇侍者公的习惯,这是古人图腾崇拜,义中能把他们擒来做随从,这是当地民从把对精怪的信仰转移到义中身上。明清时期,三平祖师信仰还传到台湾,至今台湾尚有24座三平寺的支院。
来源:平和县电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