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墓地风水

民俗活动有哪些(中秋民俗活动有哪些)

时间:2024-01-15 17:42:27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网络中国节·七夕】十大传统习俗

一、七夕的起源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二、七夕的别称

双七:此月、此日皆为七,故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三、七夕的发展

唐朝王建有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与妃子们每逢七夕在宫中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唐朝的七夕节不仅普及,且极具魅力,影响天下的文人学士纷纷吟咏七夕。

宋元时期,七夕乞巧已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门卖乞巧节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辆填塞道路、人流如潮。

至今,七夕节又被冠之以“情人节”的名义更加受到青年男女的欢迎。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七夕的习俗

(一)穿针乞巧

民间每逢七夕,妇女都要做对月穿针线等游戏,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乞巧”。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二)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这一天会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试顺利。

(三)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

(四)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

(五)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六)晒衣晒书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在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

(七)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八)供奉“ 磨喝乐”

“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九)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十)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主管| 平南县委宣传部

出品| 平南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综合网络

编辑| 谢献芳

责编| 卢昱冰

审核| 韦挺松

签发| 余世昌

【转载需征得出品单位同意,转载时不得删减和更改原文内容。所有媒体平台首发权属于原作者】

为春节加点味!首饰龙、鱼灯舞、状元灯…这些乐清特色民俗你都知道吗?

春节特别策划——

“庆馀年 乐清味”推广宣传活动

正在火热进行中!

为回馈铁杆粉丝

“看乐清”准备了豪华礼品和奖券

免费赠送给大家

别眨眼!

大礼来了!

第一名:价值2000元

铭家汇概念家居馆提供的电热锅

佰顺号茶庄提供的代金券

牛市火锅提供的代金券

万山草堂提供的代金券

仙雁栖居民宿提供的家庭房优惠券

nice健身房提供的私教体验券

蓉么么烘焙坊提供的代金券

启麦创意美学馆提供的体验课

嘉美果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红美人礼品装

第二名:价值650元

佰顺号茶庄提供的代金券

牛市火锅提供的代金券

蓉么么烘焙坊提供的代金券

清平乐农家乐提供的代金券

万山草堂提供的代金券

孙佬牌提供的鱼松和黄鱼酥拼装

第三名:价值:300元

佰顺号茶庄提供的代金券

牛市火锅提供的代金券

孙佬牌提供的鱼松和黄鱼酥拼装

蓉么么烘焙坊提供的代金券

今天公布1月17日的获奖名单

恭喜网友“月”、“学无止境”、“Alina_cat”

分别获得价值2000元、500元和300元的新年礼包

网友“原石”、“小偏执”、“好久不见”

获得价值100元川渝部落重庆老火锅提供的代金券

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说

乐清的过年民俗

首饰龙、鱼灯、状元灯。

乐清首饰龙

乐清首饰龙的制作技艺形成于400多年前的明朝。明末清初年间,乐清沿海一带农村在春节期间出现了一种别致的龙灯,因它形如船,故称“龙船”,又称“平龙”,后发展为“首饰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首饰龙历史悠久,制作工艺集木工、油彩、纸扎、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体。首饰龙一般长5米,高3米,宽2米,四周贴饰精美的“龙船花”,龙身上有楼阁亭台,几百个形态各异的人偶在齿轮等机关的驱动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年元宵节前后,乐清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首饰龙游行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鱼灯舞

鱼灯舞是翁垟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传统性的大众娱乐活动,一般在正月举行。翁垟濒临东海,以前很多渔民世代耕海赶潮牧渔。

对渔民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就是好年景,就是喜庆年岁。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故“鱼”便在人民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满、吉祥的象征。

鱼灯制作是翁垟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而河西村的鱼灯最具有代表性。从2007年开始,为了不让鱼灯舞这项民间活动失传,翁垟街道河西村组建女子鱼灯队,敲锣打鼓,舞着鱼灯在村内走街串巷。

2009年6月,翁垟鱼灯舞以“鱼灯舞”项目名称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状元灯

乐清市湖雾镇历来有正月十五送状元灯的习惯。人们自己动手做各种各样的灯,有落地灯、四角灯、六角灯、八角灯、十二角灯、十六角灯,孩子玩耍的有兔子灯、五角星灯、圆鼓灯等等。材料是村里生长的竹子,米糊、纸张、粽榈绳、蜡烛等。一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做状元灯,吃完元宵全家出动送状元灯。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年礼推荐

本次活动的部分奖品由蓉么么烘焙坊赞助。

点一份甜品,享受惬意的时光,明亮整洁的环境配上点点绿植,小清新的木质桌椅和别致的吊灯,构成了属于你的一方小资情调,想在这里“偷得浮生半日”。

香软的面包出炉后,带着丝丝烘焙后的热气,奶香味袭来,瞬间击中你的味蕾。

蓉么么的饮品选用当季新鲜水果,颜色靓丽,着实拨动着我们的少女心,闻起来有股自然的清香,伴着回甘的茶味。店内的轻食简餐,简单而精致。感受健康的饮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奖品具体使用时间及方式,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咨询~

未尽事宜,可拨打0577-57126521

(周一至周五上班时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