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三旬什么意思(理想三旬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01 07:51:09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小学生必背《笠翁对韵》详解:上平声篇 一东(家长必收藏)

大家好呀,我是小糖果妈妈,最近小朋友在背诵笠翁对韵,所以把整理好的笠翁对韵详解为大家分享一下。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关注收藏哦,以备不时之需嘛。[比心]

上卷 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长空】宽广高远的天空。

辽阔的天空对广袤的大地,雨和风同属于自然现象,想到风就想到了雨。大陆指的是土地,大地的意思。长空指的是高高的、一望无际的天空,所以大陆和长空相对应。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山花】山间野花。北周庾信《咏画屏风诗》:“水流平涧下,山花满谷开。”唐杜甫《早花》诗:“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金赵秉文《仿摩诘“独坐幽篁里”》诗:“石上多古苔,山花间红碧。”

【海树】海边的树。(南齐)谢眺诗:“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赤日】

(1).红日;烈日。唐杜甫《晚晴》诗:“南天三旬苦雾开,赤日照耀从西来。”宋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水浒传》第十六回:“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2)比喻天子。唐杜甫《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有时浴赤日,光抱空中楼。”仇兆鳌注:“天子所浴,故比之赤日也。”

【苍穹】苍,青色。穹(qióng穷),穹隆,原意是高大圆顶的空间。这里借指天空。苍穹即青天。《尔雅•释天》:“穹苍,苍天也。”

不怕冷的山中梅花对应不怕火的海中黑珊瑚,红色的太阳对应苍茫的宇宙。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雷隐隐】雷声不分明的样子。隐隐,雷声或车声。旧题司马相如《长门赋》:“雷隐隐而响起兮,象君主之车音。”古诗《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雾蒙蒙】雾迷茫的样子。

【日下】(1)目前;眼下。日下天气已凉。

(2)旧时“日”指帝王,“日下”指京都。

(3)日入。日没。太陽落下去。日下西山头。

(4)一天天地衰落;逐日走下坡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天中】(1)天的中央。汉王充《论衡·谈天》:“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极之南。”《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陰陽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

(2)犹中天,天半。《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北周王褒《京师突厥寺碑》:“应现十方,分身百佛,上极天中,下穷地际。”

(3)谓鼻之所在。《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裴松之注:“相书谓鼻之所在为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

雷声阵阵的天气对应雾气蒙蒙的天气。快要落山的太阳则对应正午最灿烂的太阳。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风高】(1)风大。唐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秋晚岳增翠,风高湖涌波。”唐柳宗元《田家》诗之三:“风高榆柳疎,霜重棃枣熟。”

(2)风仪高超。《魏书·高允传》:“荣曜当时,风高千载。”

秋月白:白,今读陽平,古入声字,所以是仄声。白居易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雨悸jì】雨雪停后天气初晴。雨雪停止天晴后的晚霞格外的红。

秋风中高高的月亮对应雨过天晴后的晚霞。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牛女二星河左右】牛,牵牛星。女,织女星。河,银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参商两曜斗西东】参和商是二十八宿中的两宿。商即辰,也即是心宿。参宿在西方,心宿居东方,古人往往把亲友久别难逢比为参商。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斗,指二十八宿之一的斗宿,不是北斗。两曜,古人把日、月、五星称七曜,曜就是星。又解,《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有二子,长阏(yān淹)伯,季实况。兄弟不睦,日寻戈矛。帝迁徙于商丘,主辰;迁况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喾,传说上古帝王名,号高辛氏)。

指的是牛郎织女在银河两边的故事,窦西东指的是两颗非常灿烂又夺目的两颗星星,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永不相见的故事。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飒飒】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的声音。

【戍旅】以兵卒防守边疆。如:戍守。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漫漫】遥远无际。

【朔雪】北方的雪。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五首之三: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唐戴叔伦吊畅当诗:朔雪恐迷新冢草,秋风愁老故山薇。

指的是十月份的时候,边塞就已经变得非常冷了,戍边的将士们冷地盖着被子依然冻得瑟瑟发抖。指的是在大雪覆盖的江面上,有一个老先生坐着一艘小船,在那儿钓鱼呢。引用的是唐代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竹简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河对汉】河,黄河。汉,汉水。由于河可以借指银河,汉也可借指银河。(宋)秦观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雨伯对雷公】雨伯雷公是古代神话中的雨神和雷神。雨伯原称雨师,为了属对工整,这里把师改作伯。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烟楼】(1)耸立于烟云中之高楼。唐李峤《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石磴平黄陆,烟楼半紫虚。”(2)烟囱。宋苏轼《与陈季常书》之十六:“在定日作《松醪赋》一首,今写寄择等,庶以发后生妙思,着鞭一跃,当撞破烟楼也。”

【雪洞】被雪封住的山洞。《西游记》第四八回:“陈老见三藏不快,又打扫花园,大盆架火,请去雪洞里闲耍散闷。”比喻华美洁净的居室。

【月殿】(1).月宫。南朝梁简文帝《玄圃园讲颂》序:“风生月殿,日照槐烟。”唐李咸用《雪》诗:“高楼四望吟魂敛,却忆明皇月殿归。”《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分明月殿瑶池女,不信人间有异姿。”清洪昇《长生殿·重圆》:“离却玉山仙院,行到彩蟾月殿,盼着紫宸人面。”

(2).比喻登科做官。唐鲍溶《送王损之秀才赴举》诗:“名在乡书贡,心期月殿游。”明高明《琵琶记·才俊登程》:“云梯月殿图贵显,水宿风餐莫厌贫。”明高明《宦邸忧思》:“只为那云梯月殿多劳攘,落得泪雨如珠两鬓霜。”

【天宫】上帝或诸神在天上的住所;天国。

云叆叇,日曈曚。蜡屐对渔篷。

【叆(音爱)叇(音代)】浓云蔽日之状。木华《海赋》:“叆叇云布。”

【曈曚(音童蒙)】:太陽将出天色微明的样子。

【蜡屐(音鸡)】古人穿的一种底下有齿的木鞋,以蜡涂抹其上,叫蜡屐。晋人阮孚性旷达,一次,客人来访,正赶上他在以蜡涂屐,并且心情平静、自言自语地说:“未知一生当著几两(双)屐。”后世就成了典故。谢灵运亦有登山蜡屐。

【渔篷】有蓬遮挡的渔船。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过天星】这里指流星(陨星)。过,可平仄两读,这里读平声。

【吐魄月】魄,又作霸,月球被自身遮掩的陰影部分。古人对月的圆缺道理不理解,以为月里有只蟾蜍,是由它反复吞吐造成的。吐魄月就是刚被吐出的月,指新月,所以说它如弓。李白诗:“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落。”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驿旅客逢梅子雨】古代官府设立的招待往来官员的旅舍(音社)。驿旅,住在驿舍的旅客。梅子雨:即梅雨、黄梅雨。中国南部五月至七月﹑日本南部六月及七月初所下的雨,因正值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亦称为霉雨﹑黄梅雨。(宋)贺铸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池亭人挹藕花风】挹:酌酒。这句的意思是:荷花香气阵阵吹来,人们在亭台上饮酒。(元)王恽(音韵)诗:“人立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皓月】月光茫茫的样子。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这一联是从(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隐括出来的。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

【华对嵩】华,读去声,西岳华山。嵩(音松),中岳嵩山。

【四岳对三公】四岳,传说尧时分掌四时、方岳的官。三公:古代天子以下最大的三个官员,各代的职称并不一致,如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等等。四岳又释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三公又释为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三公在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万事。”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宫花】指宫廷里面园林开放的花儿。

【禁柳】古代皇帝居住的城苑禁止百姓出入,称禁宫;禁柳即宫廷中的柳树。(唐)钱起诗:“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陰陰。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后二句之花、柳即宫花、禁柳。

【塞雁】来自北方边塞的大雁,塞,边塞的意思。

【江龙】长江潜龙。

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

【清暑殿】《宋书•符瑞志》:“清暑爽立,云堂特起。”相传三国时吴有避暑宫,夏日清凉不热。

【广寒宫】神话里称月亮中的宫殿为广寒宫。锦绣万花谷卷一引东方朔十洲记: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唐˙鲍溶˙宿水亭诗:雕楹彩槛压通波,鱼鳞碧幕衔曲玉。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

【拾翠】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原指拾找象翡翠一样的羽毛,后来把青年妇女采集鲜花野草也称作拾翠,如杜甫诗:“佳人拾翠春相问”,(宋)张先词:“芳洲拾翠暮忘归”。

【题红】刘斧《青琐高议》载:(唐)僖宗时士人于祐,偶然中从御沟流水上拾到一片红叶,上面题有两句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祐和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放在上游,红叶随水又流入宫中。后于祐娶得宫中韩夫人为妻,谈及此事,其妻倍感惊异,原来当年题诗红叶的就是她。于是她又题了一首诗:“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庄周梦化蝶】庄周,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想表面上是达观的,实质上是消极悲观的。他曾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音渠)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如李白诗:“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唐)李商隐诗:“庄周晓梦迷蝴蝶。”

【吕望兆飞熊】吕望,即太公望,姜太公,他曾辅佐周文王、武王,最后灭掉商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传说周文王夜梦见飞熊进帐,经人占卜,说是将得到贤人的吉兆。第二天出猎,果然遇到姜太公。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

【北牖】牖(音友),窗户。北牖,北窗。

【南帘曝日省冬烘】:曝(音瀑),晒。曝日即晒太陽。冬烘,原意是指人头脑不清,(宋)范成大诗:“长官头脑冬烘甚,迄汝青钱买酒回。”这里借来同“夏扇”对仗,就是冬天的火炉的意思。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唐)李白诗:“黄鹤楼头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齐谐记》:“仙人子安曾驾鹤经过黄鹤楼。”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为古时游览胜地。

【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列仙传》载:秦穆公有女名弄玉,好道。时有人名萧史,善吹一箫作鸾凤鸣。穆公把女嫁给萧史,并为他们筑了一所凤凰台。史教弄玉以箫吹凤鸣声,凤凰聚止其屋。一日,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仙而去。后人在诗歌中经常引用这个掌故。如李白的《凤台曲》:“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

以上就是《笠翁对韵》上的平声篇一东的译文,谢谢大家的阅读,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点赞哦。[比心]

译文来源自各大网站(侵权必删)

#教育##古文##小学生##我要上 头条#

如何理解《陈涉世家》之“失期,法皆”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文中真实、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表现了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文章也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陈涉和吴广的形象。陈涉出身雇农,胸怀大志,有政治远见,他要求人民从“苦秦”中解放出来;他聪明果断,具有组织群众、制定策略、指挥战争的卓越才干,是农民阶级的杰出领袖。吴广虽然刻画简略,但从他与谋起义、诱杀将尉等事迹中,也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勇敢和反抗精神。在他们身上,都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不甘忍受黑暗统治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文章也写到了起义军内部的不和及自相残杀,陈涉称王之后的贪图享受、信用奸邪、脱离群众,表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古诗文网)

从文学欣赏角度看,《陈涉世家》无疑是一篇美文,但若从学术的角度研析《陈涉世家》,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这涉及到史实和史识。

《史记●陈涉列传》所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问题之一:“失期,法皆斩”的真实性。事实如何呢?睡虎地墓中的法律文书显示,应征的役夫如不能如期报到与借故逃避将会惩以杖刑,不是汉朝史家在其开国史中所说的死刑。地方为朝廷征发徭役,如果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两副军甲。迟到三至五天,应受斥责;六至十天,罚一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军甲。如役夫误期六到十天,管理役夫的官员将被罚一个盾牌,如误十天以上将罚一副盔甲。

我相信睡虎地墓中的法律文书的真实性。“失期,法皆斩”,只是陈胜吴广为举义而生造的借口。如果你对秦朝的立法精神、法律制度等有一定了解的话,不会相信“失期,法皆斩”是史实。

虽然,我们还无法知道秦朝的全部法律,但从出土的秦简中可窥斑见豹。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代墓葬中发掘出土了1100余枚竹简,其中大部分是与法律有关的。经过整理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金布律》《置吏律》等十八种法律,内容涉及刑法及行政、经济、民事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这是《云梦秦简》的主要部分。

2、《效律》,这是有关官府物资账目检核制度的法律规定。

3、《秦律杂抄》,这是对法律和单行法规的摘抄,其中有法律法规名称的计有《除吏律》《捕盗律》等11种,其他都没有名称,摘抄的内容也相当广泛。

4、《法律问答》,这是官吏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以及有关诉讼程序的说明等,其中引用了不少过去的判例作为解答的依据。

5、《封诊式》,这是有关案件调查、检验、审讯等程序的准则和法律文书程式的规定,其中收录了不少有关侦查和勘验的案例。

6、《为吏之道》,其中记述了对官吏的各种要求,以及任用考核官吏的标准等,是官吏必须遵守的准则。

7、《语书》,这是当时南郡的郡守颁发给本郡各县、道,告诫官民奉公守法的文告。

秦朝的立法原则与精神已体现出合理性和宽刑主义思想,较比夏、商、周有明显的进步。

规定了刑法时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是指刑法的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刑法是否适用于生效前所发生的犯罪行为,即有否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云梦秦简●法律答问》:“或以赦前盗千钱,赦后尽用之而得,论何也?毋论。”不得追究赦前的犯罪行为,表明刑法无溯及既往的效力。

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云梦秦简》表明以身高六尺为承担刑事责任的界限。

对故意与过失作了区分。在法律上,把故意犯罪称为“端”或“端为”。把过失犯罪称为“不端”或“失”。《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论狱何谓‘不直’,何谓‘纵囚’?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当论而端弗论,及㑥其狱,端令不致,论出之,是谓‘纵囚’。”如果是因为过失错判或放纵罪犯的,则为“失刑”。在处罚上,也采取故意从重,过失从轻的做法。

对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作了区分。在《云梦秦简》中,故意杀人为“贼杀人”,故意伤害为“斗杀人”。对各种斗殴行为也作了规定:对一般的斗殴,根据伤害程度量刑,如“啮断人鼻若耳若唇”的,要处以耐刑;“缚而尽拔其须眉”者,要处以完城旦;如果是持械斗殴伤人的,则要“黥为城旦”。

对杀人而义与正当防卫作了区分。《云梦秦简。法律答问》:“捕赀罪,即端以剑及兵刃刺杀之,何论?杀之,完为城旦;伤之,耐为隶臣。”即在捉拿应判处罚金的犯罪时,故意用剑及兵刃将其杀死的,要处以完为城旦,刺伤的,处以耐为隶臣的刑罚。

对不作为犯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凡见知“盗”而不告不捕(不作为)的行为,要科以相应的刑罚。不作为在主观上必须有故意,对主观上没有故意的不作为,法律上不予处罚。

对控告不实者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法律将其分为“诬人”(诬告)、“告不审”(控告不实)以及“告盗加赃”(所告盗罪属实,但故意增加金钱数额)等几种情形,并区别情节,科以不同的刑罚。

对自首采取的是减刑原则。对于犯罪以后“自出”(自首)的,予以减轻处罚。《云梦秦简。法律答问》:“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其得,坐赃为盗。”携带借用的官物逃亡,如果是自首的,以逃亡论罪;被捕的,则计赃按论罪。自首可以减轻处罚。

采取重罪吸收轻罪原则。刑法对一人犯有二罪的,采取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上造甲盗一羊,狱未断,诬人曰盗一猪,论何也?当完城旦。”即上造甲先后犯了盗羊及诬人盗猪二罪,由于诬人盗猪罪较盗羊罪为重,且按照诬告反坐的原则,以重者(诬人盗猪)论,判处上造甲完城旦的刑罚。

对累犯采取并罚加重的原则。对于犯罪判刑及服刑以后不久又重新犯罪的,加重处罚。《云梦秦简。法律答问》:“当耐为隶臣,以司寇诬人,何论?当耐为隶臣,又系城旦六岁。”即本应判处“隶臣”刑罚的罪犯,又以司寇(二岁刑)的罪名诬告他人的,除原判的耐为隶臣的刑罚外,再加处“城旦”六年的刑罚。

对共同犯罪的严厉制裁。秦律在对“盗”罪的处罚上,常人犯罪的,视赃物数额的多寡,科以不同的刑罚;而共同犯盗的,“赃一钱以上,斩左趾,又黥为城旦”。

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对于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采取只处罚教令者,不处罚被教令者的原则。《云梦秦简。法律答问》:“甲某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论?当磔。”按秦代法律规定,凡身高不足六尺的,属于未成年人,无刑事责任能力。甲教唆未成年人盗杀人,应承担全部刑事责任。

对外商采取宽刑政策。外商入秦贸易,必须经过检查,凭证入境,入境前必须以火熏其车横轭,以消灭诸侯国商人的马匹身上的寄生虫,防止寄生虫带入秦国。外商正式到市场贸易时,必须先到官府登记。不准外商把秦国的贵重物资携带出秦国。除了禁止性规定,秦国对外商也有优待政策。对外商在生活上给于关照,外商违法在量刑上给予一定的宽减。《法律问答》指出,外商与秦人发生殴斗致伤时,对外商仅罚出医疗费,不作刑事处分。

在秦律中,也有赎罪和减免刑罚的规定。如有爵者犯罪,可减轻处罚,既可“降爵赎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岁即可免役,无爵者到60岁方可免役。有爵者,用爵位赎免身为奴婢的亲人。与无爵者相比,一级爵位甚至抵得上无爵者五年的戍边期和若干千钱。

秦始皇还严令禁止原始婚俗,国家保护一夫一妻制婚姻,对违背一夫一妻制习俗的淫佚、寄豭、逃嫁等要严刑处理。

秦代重视重视孝道。秦律及司法解释道:老人控告儿女不孝,要求判以死刑,应否经过三次原宥(谅解,宽大处理)的手续,不应原宥,要立即拘捕,勿令逃走。(原文: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殴打祖父母,应黥为城旦舂。(在脸上刺字,男的罚修筑城墙,女的罚为公家舂米,相当于劳动改造。)如殴打曾祖父母,应如何论处?与殴打祖父母同样论处。(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今殴高大父母,可(何)论?比大父母。

经济法规也有其合理性。《均工律》规定,手工业作坊的工匠被区分为“新工”与“故工”,两者由于技术水平不同,每年每人的生产定额也不同,新工的生产定额只有老工生产定额的一半,到第二年才与老工相等。这是符合客观实际和技术提升规律的,也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新工与老工生产技术的办法,是“工师善教之”,即对其进行相应而有效的技术培训,培训的期限也因原有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老工培训期为一年,新工培训期为二年,在固定期限内,能提前完成学习任务者,官府有奖赏;反之,满期未学成者,要登记名册上报内史,做出相应处罚或处理。对有技术者和无技术者的使用,也有明显的差别。如《工人程》规定:有刺绣技巧的官府女奴及一般妇女,允许她们获得同男子一样的待遇。《均工律》又规定:“隶臣有七巧可以为工者,勿以为人仆、养。”意即有技术的奴隶,不许他们去从事赶车、烹饪等杂役。这对于提高官府手工业生产技术、效率、效益,有重要作用。

《金布律》规定,市场商品必须用标签标明价格,只有不到一钱的小商品例外。禁止私铸钱币,确保钱布并用,《金布律》规定:“布袤八、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钱十一当一布。”

秦国生产的产品、制作的武备、建造的工程,都要”勒物工官“,工人、工师、监造者都要对质量负责。陈抗生说,“从考核制度经常化和细化,可见当时法律的严格和管理水平之高”。比如,秦人对工程、手工产品、漆园和采矿冶炼等的考核十分严格,对落后者要实行责罚,连续三年落后者,更加重责罚。这样一个团体,上至主管官吏、县令、县丞,既然福祸与共,就必须同舟共济。《秦律杂抄》中的规定又有相当的合理性,“比赛落后而经济上未造成损失的,虽也因其无能而废其官职,却并不给与经济上的制裁”。

国家设有专门官吏主管国有土地经营与管理,田啬夫、部佐等管辖范围与内容,包括国有土地的播种面积和未播种面积的具体数字、下雨多少与雨后作物生长情况、水旱虫灾对作物的损伤情况、每亩土地播种不同作物的下种数量、移动田界以及各种有损国有土地耕作的行为等等,这些官吏要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出现的差错负责。

有人从史料中统计出秦仅刑罚就有27种,如劳役刑有隶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侯等,肉刑有黥、劓、斩左趾斩右趾、宫等,死刑有参夷之诛、凿颠、抽胁、镬烹、腰斩、枭首、囊扑、磔、戮、坑、弃市、定杀等,而睡虎地简中记载的刑罚种类,远比夏、殷、周文明。对此专门做过研究的陈抗生说,云梦秦简中记载的死刑案例仅5起,判处死刑的行为有“誉敌而恐众”者、唆使少年人犯罪、亲兄妹私通等几例。其他多半是“赀罪”,也就是一种经济惩罚,“赀”的东西一般分四类,赀甲、赀盾、赀钱和赀徭役。甲、盾都是保证国家战争时武器之用,徭役保证大量的劳动力,可见秦朝的法律惩戒,最终都会以保证充足的生产力为前提。对囚犯的惩处,“也多以不使囚犯丧失劳动力为标准”。比如从用刑的种类来看,赀:罚款,通常以甲、盾的价值来计量,或用罚劳作、罚戍边来冲替。偷采人桑叶不值一钱,“赀徭三旬”,是用30天的强迫劳动来充罚。交不出钱者,还有用“赀戍”,即以限期守边来充罚。赎:用出钱的办法来赎已判之刑。也可以用服劳役、守边来折算。耐:又称“完”,剃去胡须、鬓毛以羞辱之,但保存头发。髡:剃光头发,重于耐刑。黥:墨刑,额上刺墨痕。笞:鞭打责辱。

夏、殷、周法律比秦代法律严酷。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商朝在夏刑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其法律之严酷,在商纣王时可见一斑。都说周朝是礼乐文明,但仅从禁酒令看,法律也有严酷的一面。对于“群饮”者,“尽执拘以于周,予其杀”;对殷民“湎于酒”者,先教育,若仍不遵从教令,也一样杀掉。而且,在“礼崩乐坏”之前,统治阶级秉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成文法律藏于官府,由少数贵族官员掌握,并不向百姓公开,百姓犯了罪,由贵族担任的司法官员审理裁决,实际上如何处罚由贵族说了算,法律成了贵族的专利。秦始皇时,随着法制的逐步确立,对夏商周易肉刑为中心的刑罚制度,做了一定改革。增加了一些身体刑,大量使用流刑,逐步以髡刑赎刑代替肉刑,建立了生命刑、肉刑、自由刑、身体刑、财产刑相结合的庞杂的刑罚体系。

秦代法律相对完善,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经济社会生活,事决于法,法治已是活生生的实践,成为治国之具。虽然,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和统治者个人价值偏好的影响,秦律重义务、轻权利,除害有余、兴利不足,工具理性发达,但统治者的治世理念和法治思想,是极其宝贵的。

这样的立法原则、精神以及相对系统、合理、进步的法律制度,不可能会出现“失期,法皆斩”的极端野蛮原始的法律规定。

问题之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真实意思。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名言,历来有多种解释。洪世涤在《陈胜吴广》一书中翻译为:“那些帝王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贵种吗?”并发挥道:“冲破了帝王将相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等级制度束缚,断然否定了封建统治者一再鼓吹的帝王将相是天生贵种的骗人鬼话。”现在一般翻译为:“难道帝王将相都是天生的吗?“

我以为,“冲破了帝王将相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等级制度束缚,断然否定了封建统治者一再鼓吹的帝王将相是天生贵种的骗人鬼话”,是一种不符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过度解读。

受社会条件和时代的限制,农民战争确实存在“皇权主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或只反坏皇帝不反好皇帝。从陈胜领导起义之初抬出扶苏、项燕以增强号召力,可以看出他并没有阶级意识,“好贵族”在心目中的地位仍是很重的。陈胜的意思应该很明确,就是说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他们能当,我们也能当,不存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意思。封建社会的农民不可能有脱离社会条件的阶级觉悟,为实现农民阶级翻身做主而奋斗。这不必拔高,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及其短暂得胜利或者成功后的表现,已经证实。陈胜也是如此,称王后开始骄傲和贪图享受,逐渐脱离劳动群众。他对“殿屋帷帐”感兴趣,还把来看望他的一位穷友杀掉,就因为这位穷朋友太随便,还讲起陈胜的往事,陈胜认为影响了自己的威信。穷友被斩首,吓得一起来的穷朋友连夜逃走。陈胜对戍卒说的“苟富贵,勿相忘”,早已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他的岳父来看他,他也傲慢无礼,岳父大怒而去。对部下更是任意杀戮,以图提高威权,其结果是众叛亲离。

农民起义军领袖为反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代表民众的意愿,广泛吸纳对现严重不满和仅满足于当兵吃粮填饱肚子的农民,形成对抗地主阶级的武装组织,朝廷称之为贼寇,现代人谓之曰农民起义军。他们不喜约束,不治生计,仇官仇富,善于破坏,渴望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他们只知道革帝王、权贵和地主、富人的命,取而代之,而不去解决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他们处境拂逆则显游民性,处境安顺则显贵族性,一旦革命取得成功,他们自己也就贵族化、地主化了,于是,新的革命因素在酝酿在生长在扩大,直至爆发新的革命。秦始皇以后,二十余朝之革命,大都由此发生。

经济的必然性决定了农民起义军不可能超出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农民反对封建压迫剥削,但不反对封建制度;农民起义的目的是打倒地主,而非打倒地主阶级。因此,即使农民起义成功,也不可能改变封建生产方式,只不过是农民军的首领成为皇帝、功臣成为大地主,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换句话说,只不过是极少数农民代替旧地主成了继续压迫剥削绝大多人的新地主。

其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哀王孙,感慨秦之残暴,还剩下多少贵族的子孙后代。李开元认为,陈胜,字涉,字号是雅称也是尊称,一般贵族出身的人才会有字号,因此,陈胜不是一般的平民,应该是贵族后代,头脑中残留着贵族精英意识。从起义之初,以扶苏、项燕之名发动百姓,也可以看出陈胜不存在着以平民社会替代贵族社会的思想。《陈涉列传》中陈涉曰:“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他领导农民起义是为了一部分人能过上贵族一样的生活,如此,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解释为哀王孙,应该更贴近陈胜等人的想法。

民俗之门:从驱邪到祈福

作者:庞春燕

门,人由此进出,暑热时敞开纳凉,冬寒时紧闭保暖,关上门即是私密空间。在古人万物有灵的思维中,门的种种功用获得了神秘主义和想象力的加持,成为辟邪、祈福之处,由此产生了祭祀、门神、春联、时节门俗、风水等种种民俗……从祭“门”祭“户”到祭“门神”

古人素重门户,五祀(即祭门、户、井、灶、中)中井(水)、灶(火)、中(土地)关系衣食要祭祀,但都比不上门、户双双受祭重要。《礼记》中也有“孟春之月其祀户”“孟秋之月其祀门”之说。先民们把祭祀门户与四时、五行、阴阳联系起来,表达一种顺应天地自然的世界观。

祭门户是对物的崇拜,祭门神则是对神祇的崇拜。“门神”二字最早见于东汉郑玄注解的《礼记·丧服大记》:“君释菜,礼门神也。”之后,祭祀门户的古风逐渐融入门神祭祀中。如历代皇家最遵古制,据《清史稿·礼志三》记载,岁孟春宫门外祭司户神,孟秋午门西祭司门神,可这司户神和司门神却有着神荼、郁垒和秦琼、尉迟恭的影子,可见两者早已融合。

那么,门神是如何出现的?诸多门神中,神荼、郁垒是最“资深”的一对,其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引用的《山海经》故事: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万年古桃树,枝干蜿蜒三千余里,大树东北段有树梢弯曲至地面,形成一扇天然大门,山中居住的妖魔鬼怪进出都要经过此门。门外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奉黄帝之命在此守卫,如有鬼怪做伤天害理之事,二人便将其捉去喂虎,故鬼怪均畏惧二神。

由此,古人为辟邪祛祟便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形象挂在门首,久之便敬为门神。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记载:“人家门符,左神荼,右郁垒。张衡赋云,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可见早在东汉时期,度朔山鬼门的守将神荼、郁垒就已经成为百姓家的门神。

此后,门神的队伍不断壮大,仅唐代人物就有秦琼、尉迟恭和钟馗、魏征等。前者成为门神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西游记》中的记载,泾河龙王命犯天条由魏征处斩,他向唐太宗托梦求救,太宗答应后故意在处斩时留魏征下棋,岂料魏征一个打盹便“梦斩龙王”,龙王怪罪于太宗,夜夜纠缠,太宗只好让秦琼和尉迟恭守前门、魏征守后门才得以安寝;另一个说法出自《隋唐演义》,太宗有一阵子睡觉时常听室外鬼魅呼叫,告诉群臣后秦琼曰:“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如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于是二将夜夜守卫。太宗见二人辛苦,便让画师绘二将真容贴在门上。

如果说唐太宗让秦琼、尉迟恭和魏征成为门神,那么钟馗则是唐玄宗钦定的门神。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记载了他在宋代皇宫见到的唐代吴道子《钟馗图》题记中的故事:

玄宗久病之后,一日梦见一小鬼偷了贵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一蓝衣人捉住小鬼,挖其眼珠吃下。玄宗询问后得知蓝衣人是发愿尽除天下妖孽的钟馗。梦醒后玄宗的病好了,他让吴道子依描述画出钟馗之像,诏告天下,岁暮张挂,以祛邪祟。

据玄宗时期大臣张说在《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中的记载,“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可知岁末时节玄宗以钟馗图赐大臣已是惯例。不同于神荼、郁垒,或秦琼、尉迟恭,钟馗和魏征一样是“后门门神”。因为前门多为双扇,需贴成对的门神,后门多是单扇。河南朱仙镇传统年画《新年大吉》,画面便是钟馗手持判笔写下“新年大吉”四个大字。

古代门神还包括诸多历史人物、传说或小说人物,如名将郭子仪、关羽、岳飞、韩世忠,《封神演义》中相互斗法的赵公明与燃灯道人,《杨家将演义》中的孟良、焦赞和穆桂英……

门神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神祇,其形象的变迁也反映了民众心理的变化。在汉代画像石中,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相貌怪异,形象可怖,折射出先民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他们期盼凶恶有力的门神来保护自己;至南北朝时,石刻的神荼、郁垒已和人一样,并穿上了盔甲;宋代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更加自信地面对自然,门神演变成镇殿将军模样,威风凛凛中透着庄严和善,还出现了双手持笏的文官门神,这显然是祈福子孙读书入仕,侧面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

从桃符到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的王安石写下此诗时,源于先秦的桃符正向春联过渡。

桃符即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用纸描绘二神的形象,悬挂或张贴于门首。为什么用桃木呢?这源于上文《山海经》故事中度朔山的古桃树,桃木也因此有“鬼怖木”之称。可以说,这就是辟鬼祛邪的“符”。

桃符如何变成春联呢?元杂剧《花》中有一段唱词:“来到这饭店门首,桃符都有。来的狮子店门首,我试看咱,可怎生则有‘宜入新年’一个,无那‘长命富贵’?我将这一根比则,正是一对儿。”这段唱词反映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一方面,其形式仍为辟邪的桃符;另一方面,这两片桃符上“宜入新年”与“长命富贵”相对,不仅形式上接近春联,内容也是为节日祈福的春联。

那么这是最早的春联吗?非也。清代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春联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甚至在《尚书》和古器物铭文的对偶句中寻找更古老的春联。近年有学者引用敦煌遗书S0610卷(《启颜录》唐开元十一年抄本)中的文字,认为最早的春联出现在唐代,所录如下:

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古回(殓)百殃。宝鸡能僻(辟)邪,瑞燕解呈祥。立春回(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回回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鸡回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这些联句分别录于“岁日”和“立春日”,时间上吻合;内容上多有沿用至今的春联常用词“三阳”“五福”“富贵”“庆寿”“呈祥”等;其位置“书门左右”;其功能“吾傥康哉”,即为主人祈福。故笔者赞同这是最早的春联。

从桃符到春联,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内涵。旧的桃符脱胎于木刻神荼、郁垒像,意在驱鬼辟邪、以求生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希望提高生活质量,要辟邪更要纳祥,于是桃符便被“年年有余”“福禄绵长”之类的春联所取代。

传说春联之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说》记载了一则故事:朱元璋曾在除夕前下诏各家挂春联,之后微服出宫查看,偶见一阉猪人家还没有请人写,便亲书“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出身贫寒、未受过系统教育的朱元璋居然能即兴创作一副对仗工稳、极具行业特色的春联,可见当时春联已深入民间。

皇帝喜爱春联,文人则更加推崇春联——谁会放弃这样一个显示才华的机会?由此,春联逐步推广并普及到民间,又发展出了匾额和不拘于新年时节的楹联。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每个院子门前的匾额和楹联便是众人展示才情的产物。

岁节与门俗

春种、夏作、秋收、冬藏,时令和气候决定着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套精密的时序系统——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并衍生出诸多与门相关的习俗。

除夕倒贴“福”:门上除挂春联、贴门神之外,还要倒贴“福”字,这个风俗源于清代帝王。从康熙开始,清代皇帝形成了除夕之前写“福”赏赐臣下的惯例。臣下得到后十分荣耀,便将其装裱供奉起来,引得民间纷纷效仿,之所以倒贴是取“福到”之意。

立春贴“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玉令》中记载:“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贴春”为北方习俗,江南地区的人此日要郊游踏青,采集常青的冬青枝、松枝、柏枝、竹枝等插在门上,曰“插春”,以期“四季长春,春福富足”。

破五送穷:正月初五民间谓之“破五”。穷是人们最恐惧的存在,故民间安排这天“送穷”。把穷送到哪里?以门为界,把它扫地出门。故至今在河南、河北等地还保留着除夕之后家中不再洒扫,至初五清晨打扫后,将垃圾送出门外的习俗。送完之后,还要在门口燃放鞭炮炸“穷”,意为与“穷”绝交。

上元悬灯: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灯节”,家家门前悬灯结彩,灯上可粘诗设谜。古时赏灯从正月十三开始,至十六七方止。士民赏灯、猜谜,嬉游达旦,尽情欢乐,可说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清明插柳:很多地方志都载有“清明门上插柳”之俗,其用意何在?有学者认为,古人钻木取火时,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木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后世皇帝便遵循《周礼》《论语》所载古制,在寒食禁火后将柳火赐予臣下,以示恩宠。受赐者将柳条插在门楣上以示荣耀,引得民众效仿,遂有此俗。

蚕月闭门:蚕桑业发达的江浙等地以农历四月为“蚕月”,此时有“蚕忌”,家家闭门闭户。南宋范成大诗曰“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叶绍翁诗曰“田因水坏秧重播,家为蚕忙户紧关”,气氛颇为神秘。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幼蚕娇嫩,对温度、湿度、气味等很敏感,稍有不慎就影响生长,故各家闭门谢客、轻手轻脚,只怕惊动蚕宝宝。此时不仅大门紧闭,还在大门上贴门神,一为祈福蚕茧丰收,二为提示蚕忌,令外人望而却步。

端午门饰:古人认为“午”为阳极,端午则双午重叠,是一年里阳气最盛之时,故阴阳失衡,多有不祥。很多地区在门楣上悬挂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搓成的彩绳,在门边插艾草以禳毒气、辟瘟疾,如《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习俗:“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艾本就是一种草药,可用于内服、外敷和灸疗,故为民俗所重。

冬至门上糯米圆: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人认为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需沟通天人、通达阳气。福建等地要用米粉制作九枚丸子粘在门楹间。为何用丸子呢?丸,圆也,太阳是圆的,那么各以其类象之,圆象阳。为何用九枚呢?九为阳数之极。其中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宇宙观。

风水之“门”

在古人看来,门的朝向关系重大。帝王宫阙的阙门是大地上的星空四象(古人将星辰划分为二十八星宿,东南西北各七,分别将其看成一种神物,坐北向南看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民居则讲究“宅以门户为冠带”,门的吉凶福祸是古代风水学研究的重点。

秦简《日书》中标出了二十二种门的吉凶,如南门—将军门,弗敢居;屈门—其主昌富,女子为巫;失行门—大凶等。这种由古代中国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衍生出的神秘文化流布已久,剔除其神秘色彩,今天看来倒也不乏合理之处。

有些风水理论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如民宅多“子午向”,即大门在南,正房在北,这或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坐北面南利于采光,夏季纳南来之凉风,冬季蔽西北之寒流。而且大门还要在面南时稍稍偏东,曰“抢阳”,古人日出而作,这应当是为了让阳光尽早照入。此外,还讲究大门不可正对正房门窗,否则南火、北水相克,实在错不开就在院中建一座照壁。这应是避免气流直接冲入户内有碍健康。粤北地区还讲究各家大门不能相对,否则邪气相撞,这似乎是被神秘化了的个人隐私保护措施。

还有些风水理论源于审美和习惯。如把大门正对街路称为“箭射”,大门正对交叉路口称为“人字杀”,这种形象的描述或许并非迷信,而是不合乎重视稳定、和谐、对称的中国式审美,这种直观感受在神秘主义的加持下,“大凶”“主孤寡”等说法就出笼了。这些说法能被大众接受,其基础仍是朴素的审美体验——那大门,不美。

镇物厌胜:古人认为建房时在门下埋吉符可祈福纳祥。如我国台湾某些地区认为建门时将米置于门槛下,“可致富贵”。青海农村地区在修大门时,要选吉日吉时在门槛下埋入内装钱财(代表富足)、药材(代表祛除疾病)的“宝瓶”,取“招财进宝”“平平安安”之意;此外,还要在门梁上凿洞装钱、粮,并雕刻青砖狮子辟邪,这些都属厌胜之术。

厌胜术本质上是生产力和文明发展不充分的产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可作为民俗保留,也有些鼓吹驱邪功能,迷信色彩浓厚,纯属无稽之谈,需要大众甄别和抵制。

门悬辟邪物:辟邪闭户,纳祥开门,门户被古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门楣上挂木刻的衔剑吞口(即彝族、水族、羌族、白族等守门辟邪的神灵,多为变形的虎头,圆睁目、大嘴张,意为尽吞世间邪恶),羌族悬挂羊头骨和羊角,台湾某些地区挂形象凶恶的木刻狮头……这都是选取具有威力和令人恐惧的事物,以期以恶制恶,从而起到心理慰藉之效。

河西走廊一带居民要在门楣上挂“财角”,即用一尺见方的红布缝成两个三角形袋,袋里装五谷和硬币,将一对财角、一双筷子、一卷古书悬挂于门楣上,意为祈求五谷丰登、财源茂盛、人丁兴旺、诗书传家。

门俗的变迁中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历程。从远古洪荒岁月中的驱邪辟祟,到后世的纳祥祈福,变幻的是门上的风景,不变的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庞春燕)

来源: 济南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