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北漂妈妈。
曾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
在北京奋斗的那些年,高压的生活环境、超负荷的工作,让我的情绪问题逐渐浮现。
胸口闷,脾气暴躁,每天都特别焦虑。
而最终压垮我的,就是在生了孩子后,我患上的产后抑郁症。
一开始,我还想试着抗一下。
可最终,我踏进了心理咨询室的门。
为了孩子,也为了我自己。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产后抑郁”,远在更早的时候就得了。
它是一种创伤遗传:从我的母亲,遗传到了我的身上。
今天,我想借着讲述自己的故事,给同样曾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你,一些慰藉和力量。
希望你也可以走出来,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深陷产后抑郁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自己。
情绪长时间低落,做任何事情都无精打采;
内心变得特别脆弱,从身体到心理,都有种被掏空的感觉;
对关系也很敏感,易怒,每天都会不自觉地流泪。
好像有特别多的悲伤,又有特别多的愤怒。
觉得谁都会抛弃我,谁都不喜欢我。
月子后,是母亲一直在照顾我。
然而,在近距离的相处中,我俩总会出现许多生活上的矛盾:
孩子该怎么喂养;
屋子要什么时候打扫。
我觉得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完全无力去应对这样的情况。
就在这个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接受心理咨询后的变化,想起朋友也曾分享过,心理咨询是如何改变Ta们的。
我想,求助专业人士,也许是解决自己心理感冒的有效方法。
于是,试着在网上预约了一个心理咨询师。
开启了自己的心理咨询之旅。
第一次咨询时,我表现得很拘谨,坐下后手和脚都不知道往哪放。
还好,咨询师注视着我的眼神格外温柔,说话的声音也充满了温度。
在她和我介绍完心理咨询的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之后,许多话已经堵到了我的喉咙。
话还没说,眼泪就落了下来。
我开始和咨询师倾吐自己那些无处发泄的情绪,悲伤、无望、愤怒。
抱怨周遭发生的一切,包括我妈对我的干涉。
我形容自己现在每天唯一的感受,就像胸口像压着一块巨石,极其沉重。
而随着在咨询室里的倾诉,我胸口的石头似乎也轻了一些。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耐心而沉静地听着,随后问我:
“你深入感受下这些情绪,来自哪里,是你的?还是别人的?”
很奇怪,在那次咨询中,我回答不出这个问题。
直到有一天,我和我妈爆发了强烈的冲突。
起因是我小侄女不好好吃饭,我妈打了她掌。
小侄女哭着躲了起来,站在墙角边,想一个人安静一会儿,没想到我妈又冲了过去继续骂她。
我特别生气,带着极大的愤怒阻止了我妈。
冲突过后我很崩溃,找到咨询师,一遍遍倾泻所有汹涌的情绪。
咨询师任由我说着,没有任何评判。
等到平复了些许后,她问:“为什么这么愤怒呢?是不是因为你看到了自己。”
她的话,让我愣了一下。
同时心底打颤。
原来,我如此愤怒,是因为在小侄女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那一刻,我觉得我就是她。
我的母亲,是一个强势的人。
她有很多优点,能干、精明、动作麻利、做饭好吃、幽默风趣。
也有很多缺点,唠叨、爱抱怨、脾气差,喜欢数落人。
我爸每天外出工作。
照顾我和我哥的任务,全部落在了我妈身上。
那时,她需要每天干农活,还得操持家务、拉扯孩子,很累很累。
开心的时候很少。
记忆里,母亲每天都很忙碌,每天都会吼骂我们,每天都抱怨自己很累。
没有人帮她,我们还不听话。
起初,我听到后还会学着懂事一些,后来听得多了,麻木了,便开始讨厌母亲,同时又很内疚,似乎她的累都是因为我。
有时候被骂完,我会忍不住放声大哭。
可是越哭,她骂的越凶,用词也越脏,甚至会上来给我两巴掌,好像我的哭是在虐待她一样。
那种无处可逃的愤怒,我无处发泄,只能硬生生压进了身体里。
很长一段时间,我会胸口闷,身体很多部位也经常痛。
我一度以为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
但在我说完后,咨询师告诉我:“这是因为你的身体记住了那些可怕的时刻。”
因为对母亲又爱又恨,我总想着离家越远越好。
所以,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北京。
然而身体虽远离了父母,可心里还未断奶,我并未与母亲真正分离。
我不想回家,但又会时不时想家,这种矛盾的情绪一直困扰着我。
于是,咨询师带着我进一步去理解情绪的来源:
“你有没有想过,这与你早年的母女关系有关,平时与妈妈相伴时,可以观察一下。”
这一点其实很微妙。
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感恩孝顺父母。
所以,孩子只能认同父母的做法,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
咨询师继续分析:
“很多时候,父母从未消化过的创伤会传给孩子,这些感受是住在你身体里的幽灵。”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都会和自己讨厌的父母越来越像。”
她说完的那一刻,我第一反应是,如果我不去治愈内心的痛苦,也许,它们也会遗传给我的孩子。
这是我万万不想的,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
同时,我也知道自己必须直面创伤,才有可能真正好起来。
于是,我问咨询师:“我要怎么做才能变好?”
咨询师反问我:“当时那个被妈妈骂哭、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她需要什么?”
我回答:“需要一个很好的、完美的大人。能爱她,和她一起玩,安慰她。”
咨询师进一步引领道:“你可以在内心创造很多形象,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创造完美的父母,他们的行为完全如你所愿。想象一下那个画面。”
我一边想象,流泪一边止不住地流。
过了好久,我终于不再啜泣:“那个小女孩,她感觉好多了。”
可同时,我依旧有着一份愧疚:“这样的想象,仿佛在否定着我真正的母亲。”
咨询师问道:“现在回想,你觉得你妈妈当时有可能改变她自己的做法吗?”
我回答:“不,她改变不了。”
咨询师继续问:“所以你现在只是在创造另一种可能性,怎么会是否定呢?”
在看到我内在的孩子后,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安全”,开始作为一个大人,好好地照顾小孩子部分的我。
同时,作为观察者,我和我的咨询师一同探索着“母女关系”这一课题。
我还清楚记得,当她告诉我,我妈可能承受着一种叫“强迫性重复”的心理痼疾时,我有多惊讶。
“你的母亲因为自己的性别,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各种不公和痛苦,她在长大成人、做了妈妈之后,会无意识地让自己的女儿遭受同样的经历。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
“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对孩子开始施压。她们既是压迫者,同时也是牺牲者。”
“有一种暴力叫父亲的缺席。在你的故事中,父亲这一角色好像没有存在过。你想过吗?变成石像,其实也是一种暴力。”
那一刻的启发,改变了我太多太多。
后来有段时间,母亲腿疾复发了,右腿根本走不了路,心情特别不好。
我才发现,强势的人也有脆弱无助的一面。
或者换句话说,强势的人是在用强势掩盖脆弱和无助。
那之后,我对母亲没有了愤怒和恨。
而是有了真正的心疼,和一种同为女性的悲鸣。
接受心理咨询后,我对母亲的情绪渐渐温和了许多。
当她抱怨时,我会告诉她,“妈妈你真的很辛苦,我以前没有很好地理解你,谢谢你把我照顾得这么好。”
当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会有向她表达我的感受、我这么做的原因,而不是咆哮。
当她有情绪时,我会告诉她,我理解她为什么有情绪,但她的指责也会伤害到我。
以前,我与母亲相处,愤怒和恨意填满了我的内心。
我根本听不进去她在说什么,只想攻击她,发泄我的不满情绪。
现在,我对她说话不再刻薄,还会时不时表达出对她的心疼和理解,有意识地倾听她。
我发现,当咨询师和我一起探索情绪的来源,一起理解抑郁和创伤后,我才真正开始“听见”妈妈说话。
惊喜的是,母亲也随着我的改变而改变。
她不再剑拔弩张,性格变得温和,抱怨也少了,她的幽默感又回来了。
再回过头看看,我曾经对母亲的感受,如今有了新的理解。
她的唠叨和抱怨,其实是渴望被看见。
母亲一直是家里最勤劳,付出最多的,我们习惯了她的付出,认为她的付出理所应当。从来没有说一声谢谢。
但我们忽略了,她也需要被关心,被呵护。
她说狠话,数落我们,是因为她从小也没有被很好地接纳过、爱过。
所以,当她面对自己的孩子时,爱是匮乏的。她没有学会如何去爱。
她的易怒和情绪化,其实是因为太累。
她总是被无数的事务缠身,也没人与她一同分担。
最后,她的强势与控制,其实是因为太渴望爱,太依赖孩子。
强势不是与生俱来的,人在受到伤害后,有的会选择逃跑,有的会选择战斗。
而强势是战斗的一种选择。
就像背着一层一层的壳,越靠近里面越柔软。
很多人会用控制来阻止孩子的独立,比如包揽孩子的生活大小事务,替孩子做决定。
这样孩子就会永远依赖她,而不会离她而去。
是心理咨询帮我理解到,我和母亲的关系,是一种“共生”。
在共生中依赖彼此,又在共生中绞杀对方。
因为看见问题的所在,我才能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觉察,在每一次情绪涌起时,让自己的思维有意识地停下来,去思考和理解。
我和母亲的关系,也从相爱相杀,到慢慢走向真实。
产后抑郁也在治愈创伤中,逐渐走向痊愈。
可以说,我今天收获的所有一切,固然有我自己的领悟,但更离不开心理咨询师的引导。
现在每周一次的咨询,已经成了我的日常。
虽然平时,我也会和朋友聊聊。
但是再要好的朋友也很难让我完全敞开心扉,我总会有很多顾虑。
而咨询师却不一样。
Ta仿佛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里你很安全,完全不用担心自己说什么、做什么。
最后,我想和你说,当你感到痛苦时,不应该为此感到羞耻。
这份痛苦,往往证明你在积极、努力地重新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力量、有感受的人。
痛苦是一种信号。
不妨试着让专业的咨询师带着你,一起去寻找,它想要对你说的话吧。
作者:来访者灵犀
编辑:Lilith
图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