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东八区的先生们》是由张翰担任制片人,秦丽担任总制片人,夏睿执导。张翰、王晓晨、杜淳、经超、黄宥明领衔主演的都市生活轻喜剧。
该剧讲述的是人工智能工程师童语、大学老师郭崇、西餐厅厨师李杰森、品牌店长向小飞四位是大学室友,四个人在各自的生活中走着不同的路,哪怕遭受生活不同困难与压力,依旧勇往直前,最后在这个最美好的年代里他们也实现了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四兄弟各自的感情都渐入佳境。唯独郭崇,这感情迟钝得很。
郭崇魅力大,有个美女崔老师一直在他身边萦绕。
只是咱们的崔老师人美又温柔贤惠,简直堪称完美好伴侣,就是不知道郭崇这个木头人到底怎么想。迟迟不肯表态,可他对崔老师又挺好的。却又仅限于挺好,着实让大家为她着急。
童语兄弟几人都知道崔老师喜欢郭崇,也都认为两个人在一起很般配合适。
甚至在合适的场合,大家还都会撮合崔老师和郭崇。
可能也正是因为有郭崇身边人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哪怕郭崇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崔老师也认为两个人之间只是时间问题。毕竟郭崇还带了自己去参加好兄弟之间的聚会,其他人也都带了各自的老婆和女朋友。
这就更让崔老师觉得自己是有机会的了。但说是有机会,却又迟迟都没进展。
这老话不是都说了,女追男隔层纱,怎么到了崔老师这就不好使了呢?崔老师如此错爱无果的原因,可能下面几方面就是个中答案了。
首先崔老师这慢吞吞的性子,导致他们的沟通方式存在了很大的问题。
这种性格放在两个同事之间如此相处,那绝对没问题。但要是想成为情侣,崔老师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行。
这样看来崔老师真应该多跟茜茜在一起多交流交流,取取经。不行找刘总聊聊也行啊,毕竟咱们刘总都把向小飞拿下了。
其次,崔老师爱得有些卑微。
虽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伴侣,是大家最向往的。但在彼此相处中,向着恋人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两个人精神上的交流和认可,发现彼此的闪光点,发现对方这个独立个体的个人魅力。
这一点,崔老师就做得太不到位了。她在两个人的相处中,永远都是那个事事亲力亲为,把郭崇照顾得无微不至的角色。
她在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得太低了。导致了郭崇习以为常她的做法,根本不会考虑崔老师这么做,只因为是他。
而且两个人什么进展都没有,郭崇也没有任何的表态,崔老师就在两个人的饭局上,把自己的父母叫来了,吓得郭崇连面都没露就溜之大吉了。
最后,郭崇不主动不拒绝,给了崔老师错误的提示。
其实从她们俩这次的一顿饭,就可以看得出郭崇一直都知道崔老师的想法,而郭崇并未直接拒绝,却有些欲拒还迎。
这怎么感觉还有点渣男附体了呢?大家知道郭老师虽然为人木讷,但办起事来一直都是最明事理,立场明确的吗?
大家也很明确他不喜欢崔老师,但是他却不拒绝,也不表态。明明他有那么多时间和机会跟崔老师解释清楚这个事情,但就是不说,任由两个人的关系继续发展。
怎么到了自己的感情上,也如此糊涂。崔老师这么好的人,怎么忍心这样对她呢。郭崇你快找时间说明白放手吧,别在这耽误人家崔老师的时间了,大家要看崔老师的幸福。
诸位观众老爷,您对这部剧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吧。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新鲜内容请持续关注泛娱乐小喵!
#头条创作挑战赛#
继续讲李存勖派魏王李继岌,从表面上看,如果不发生意外,李存勖还有机会度过后来的危机。
伐蜀大军9月初出发,11月底就攻克成都,并且兵不血刃地接管了蜀国全境。
如果伐蜀大军按计划顺利返回,河北军人集团起来闹事时,李存勖并不至于一筹莫展。
但是,伐蜀大军的参谋长郭崇韬,却因为各种原因,一再拖延撤军的时间。
郭崇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冠冕堂皇的解释自然是,蜀国这样大的地方,虽然我们一战灭亡了它,但是不稳定的因素实在太多,如果伐蜀大军马上撤回,可能会出现众多不可预测的问题,郭崇韬甚至一度认为,李存勖应该让他长久驻扎在蜀地。
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命任圜、张筠分道招讨,以是淹留未还。
关键是,蜀国的旧臣也希望郭崇韬留下来镇守蜀地,郭崇韬竟然没有任何不安的感觉,还请李继笈向中央政府汇报这件事。
李继笈当时就拒绝了:你是我爹的左膀右臂,他怎么会让你长久留在这种边远地区呢?蜀人的这种请求,我可不敢代为转达,如果你认为这种请求没毛病,就自己向我爹汇报吧。
王宗弼之自为西川留后也,赂崇韬求为节度使,崇韬阳许之,既而久未得,乃帅蜀人列状见继岌,请留崇韬镇蜀……继岌谓崇韬曰:“主上倚待中如山岳,不可离庙堂,岂肯弃元老于蛮夷之域乎!且此非余之所敢知也,请诸人诣阙自陈。”由是继岌与崇韬互相疑。
面对这种事情,李存勖难免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钟会。因为你郭崇韬绕来绕去,说来说去好像就是为你割据蜀中找理由啊。
尤其是当李存勖派太监催郭崇韬撤军时,郭崇韬不但继续找理由拒绝马上撤军,更对李存勖派来的太监一副带理不理的样子,这更加重了李存勖的猜忌之心。
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请早救继岌之死。
简单的看,郭崇韬对李存勖派来的太监带理不理,那是没有毛病的。因为一个死太监,有什么资格让郭崇韬这种出将入相的人物高看一眼呢?
问题是,那个死太监是中央特派员,是代表李存勖到地方传达命令的,你对他带理不理,这是想干什么?关键是,皇帝让你抓紧撤军,你又一再找理由推脱,你这又是想干什么?
如果仅此,李存勖对郭崇韬的猜忌,还是可以化解的。问题是,郭崇韬竟然从来都无视魏王李继笈的地位。
我们知道,从理论上,伐蜀大军的统帅是魏王李继笈,李继笈可不是普通的亲王,因为他实际上拥有相当于太子的地位。
所以从理论上,伐蜀大军的任何军政会议,其实都是应该以李继笈为中心进行的。
这就好像,年轻的李世民第一次独自率军出征时,不管李世民资历有多浅,也不论李世民有多年轻,所有大佬都得以他为中心展开各种活动。
类似的过程,就是增强李世民权威的过程,也是李世民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如果下面的大哥都充大尾巴狼,摆出一副经验丰富的样子,事事都绕过李世民处理,那么李世民权威就会被削弱,而且也很难完成最初的学习与实践。
而李继笈呢?他的地位可比李世民高多了,因为他既是伐蜀大军的统帅,又是帝国的无可争议的皇储(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
从理论上讲,郭崇韬应该事事向他请示汇报,举行军政会议时,也应该让李继笈坐在正席上。
问题是,郭崇韬与李存勖都敢事事分庭抗礼,所以对于李继笈,自然更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关键是,任何事都是他自己作主,或是在自己的办公室内进行。在这种背景下,魏王李继笈从来就好像一个摆设。
初,帝遣宦者李从袭等从魏王继岌伐蜀;继岌虽为都统,军中制置补署一出郭崇韬,崇韬终日决事,将吏宾客趋走盈庭,而都统府惟大将晨谒外,牙门索然,从袭等固耻之。
如果年轻的李世民率军出征时,他的长史或参军敢摆出这副模样,我估计李渊也好,李世民也好,肯定都有要杀他的心。因为这样玩来玩去,帝国的枪杆子到底算谁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处于李存勖的角度,自然对郭崇韬的猜忌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一再催郭崇韬赶紧撤军,总是听到他各种借口推脱,自然就对他动了杀机。
壬子,知祥发洛阳。帝寻复遣衣甲库使马彦驰诣成都观崇韬去就,如奉诏班师则已,若有迁延跋扈之状,则与继岌图之。
更可怕的还在于,最后一次,使者竟然拿着皇后密旨进入蜀地,总而言之,郭崇韬有任何不驯服的表现,就协助魏王李继笈杀掉郭崇韬,然后协助魏王李继笈赶紧率领伐蜀大军撤回。
皇后不得请,退,自为教与继岌,令杀崇韬。
李存勖之所以这样做,大约是因为他已感觉到了,内地军方大佬们的蠢蠢欲动。
宫廷力量、文职系统力量的加强,军方大佬早就遍布不满情绪了,在这种背景下,有个风吹草动,难免会酿成大患的。
所以,此时的李存勖自然认为,应该采取强硬措施了。否则,一旦内地军人集团出现问题,伐蜀大军又无法调回,本身就是要人命的事。
更主要的是,李存勖一再下令伐蜀大军撤回,伐蜀大军毫无反应,这种信号更是危险的,因为这让谁看,也是李存勖有点无法控制枪杆子了。面对此情此景,内的地军人集团肯定会更气焰嚣张的。
但是,当这个使者拿着秘密处决郭崇韬的命令进入蜀军时,伐蜀大军竟然已决定撤军了。
这一下问题来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你说应该不应该处决郭崇韬呢?
处决吧,现在形势变了。郭崇韬同意撤军了。
不处决吧,郭崇韬现在只是同意撤军,在正式出发时,会玩出什么幺蛾子,谁也不敢保证。
更可怕的还在于,以郭崇韬的情报网络,这种事随时可能走漏风声的。如果郭崇韬突然发现,中央政府有秘密处决他的意思,会不会突然以此为借口中途变卦呢?
最后商量来商量去,李继笈终于决定击杀郭崇韬。因为简单的看,击杀郭崇韬由李继笈率领伐蜀大军返回,确定性更高一些。
此时,魏王继岌将发成都,令任圜权知留事,以俟孟知祥。诸军部署已定,是日,马彦至,以皇后教示继岌,继岌曰:“大军垂发,彼无衅端,安可为此负心事!公辈勿复言。且主上无敕,独以皇后教杀招讨使,可乎?”李从袭等泣曰:“既有此迹,万一崇韬闻之,中途为变,益不可救矣。”相与巧陈利害,继岌不得已从之。
但是在处决郭崇韬之后,伐蜀大军很快就失控了。
当然了,伐蜀大军突然失控,也并不是因为郭崇韬之死本身造成的。
因为伐蜀大军返回时,必然会再次路过凤翔、河中地区,到时凤翔、河中军阀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这个很难保证。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他们做为老牌军阀,突然被改编,从情绪上肯定会充满对抗的。
甚至传来消息说,郭崇韬之所以敢在蜀中一再与李存勖分庭抗礼,就是因为他已与河中军阀朱友谦达成了某种秘密协议。
景进与宦官谮之曰:“继麟闻大军起,以为讨己,故惊惧,阅兵自卫。”又曰:“崇韬所以敢倔强于蜀者,与河中阴谋,内外相应故也。”
关键是,郭崇韬在蜀中人心难测,凤翔、河中军阀肯定不甘于丧失自己从前的军阀地位,他们如果有某种秘密协议,随时有可能局势失控的。
更可怕的还在于,内地军方大佬也一副蠢蠢欲动的样子,一旦突然形成合力,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在这种背景下,河中军阀朱友谦决定亲自到中央政府以示清白。
继麟闻之惧,欲身入朝以自明,其所亲止之,继麟曰:“郭侍高于我。今事势将危,吾得见主上,面陈至诚,则谗人获罪矣。”癸亥,继麟入朝。
面对朱友谦这种表现,李存勖依然不愿意相信他。
李存勖不相信,也自有他的道理,因为安禄山在造反前夕,也曾亲自到长安中央政府以示清白。如果当时唐明皇一咬牙,借机杀了安禄山,人们再回看这段历史时,难免也会说安禄山忠心可表天地,但是唐明皇把他杀了,于是弄得天下大乱了。
而朱友谦认为李存勖不敢杀他,也自有他的道理,因为在此前,朱友谦并没有抗拒中央政府改编他的军事集团,现在又亲自进中央政府证明自己清白,李存勖还敢杀他,李存勖能承担相关的后果吗?
这就好像,此时的李存勖如果愿意杀李嗣源,李嗣源肯定也没得跑,问题是李存勖敢杀李嗣源吗?杀了李嗣源,李存勖能承担由此出现的后果吗?
但是李存勖当初敢以狂赌取天下,现在自然是习惯性地狂赌,所以在杀了郭崇韬后,又对河中军阀朱友谦进行了大清洗。于是朱友谦全家和嫡系小弟也纷纷被杀。
帝乃徙继麟为义成节度使,是夜,遣蕃汉马步使朱守殷以兵围其第,驱继麟出徽安门外杀之,复其姓名曰朱友谦。友谦二子,令德为武信节度使,令锡为忠武节度使;诏魏王继岌诛令德于遂州,郑州刺史王思同诛令锡于许州,河阳节度使李绍奇诛其家人于河中。绍奇至其家,友谦妻张氏帅家人二百余口见绍奇曰:“朱氏宗族当死,愿无滥及平人。”乃别其婢仆百人,以其族百口就刑。张氏又取铁券以示绍奇曰:“此皇帝去年所赐也,我妇人,不识书,不知其何等语也。”绍奇亦为之惭。友谦旧将史武等七人,时为刺史,皆坐族诛。
这种清洗,让伐蜀大军中的河中军人,也顿时丧失了安全感。
绍琛所将多河中兵,河中将焦武等号哭于军门曰:“西平王何罪,阖门屠脍!我属归则与史武等同诛,决不复东矣。”
朱友谦在李存勖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那是功劳巨大的,至少他后来坚定地站在李存勖一边,让李存勖西部战线一直非常稳定,才得以一战狂赌灭梁朝。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朱友谦当时不但割据一方,而且还得到了丹书铁券;要知道当时整个后唐帝国,也只有三个人得到丹书铁券。另两个人是李嗣源、郭崇韬。
现在郭崇韬、朱友谦两个得到丹书铁券的人都被李存勖杀了,另一个得到丹书铁券的人李嗣源在李存勖的猜忌下,也是危机伺服。
在这种背景下,后唐帝国哪个人还有安全感可言呢?
因为所有的人难免都会清晰的感觉到,皇帝就是想通过残酷的清洗迅速实现中央集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大家不抓紧反抗,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推入这种残酷的绞肉机里。
在这种背景下,梁国降将康延孝利用这种不满力量,又借人们对郭崇韬之死的不满大作文章,于是伐蜀大军顿时失控了。
绍琛怒,乘酒谓诸将曰:“国家南取大梁,西定巴、蜀,皆郭公之谋而吾之战功也;至于去逆郊顺,与国家犄角以破梁,则朱公也。今朱、郭皆无罪族灭,归朝之后,行及我矣。冤哉,天乎!奈何!”
是日,魏王继岌至泥溪,绍琛至剑州遣人白继岌云:“河中将士号哭不止,欲为乱。”丁酉,绍琛自剑州拥兵西还,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移檄成都,称奉诏代孟知详,招谕蜀人,三日间众至五万。
李存勖的大手笔并不限于此,因为整个帝国一片蠢蠢不安,如果蜀国旧人试图复国,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所以,李存勖就决定对蜀国旧势力也进行一次大清洗。
看到李存勖的旨意,负责押送蜀国旧势力的太监也惊呆了,因为这种大清洗,恐怕得杀上千人啊,所以这个太监擅自作主,只杀了蜀国皇帝一家人。
这个太监因为这种壮举,遂得以留名青史,因为他擅改圣旨的结果,就是让上千无辜者保全了性命。
蜀国皇帝的老妈临死前高呼道,李存勖,你不会得好死的!我们把整个国家交给你,你一再许诺我们没事,还一再信誓旦旦地表示太阳、月亮、星星都可以作证,现在竟然要杀我们全家!老天会报应你的!
看到蜀国皇帝老妈临死前的诅咒,让我不禁想到吴王李恪临死前对长孙无忌的诅咒:我是没有活路了,不过,你也不会得好死的!
关键是,报应很快就来到了。
此时,李存勖的四周似乎已全是异己力量了。
还有什么人是他可以信任的?所有的军方大佬,似乎都是他猜忌打击的对象;所有的军方大佬,似乎都蠢欲动的想反抗他;这就好像各种不满情绪都已积蓄满了,现在就等一个关键性的事件做最后的一推了。
在这种背景下,魏博有两个军人赌钱赌输了,就散布各种不满言论,于是魏博顿时就失控了。
杨仁部兵皇甫晖与其徒夜博不胜,因人情不安,遂作乱。
如果抛开背景看历史,或是用偶然性解释这段历史,我们难免会想,如果那天,魏博的几个军人只喝酒没耍钱,酒后回营睡觉,整个历史就会改写了。
问题是,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看,这几个底层军人一怒,就能弄出这样大的动静,就算没有他们,肯定也会有别人的。
一切是显然的,大大家都在蠢蠢欲动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偶然的事件都有可能把大家的情绪点燃。
如果只是魏博几个军人闹事,甚至只是魏博军区闹事,局势更容易控制。因为魏博才是多大一块地方,李存勖当年打败的敌人,哪个不比他们大?
以前李存勖以山西一省的部分地区,就东征西讨灭掉所有强敌,现在控制整个天下的力量,打击一个魏博军区,岂非真如拔根草一样容易?
问题是,李存勖一直加强中央集权的恶果,此时开始集中爆发了。所以,各地军区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相关的叛乱。
如果伐蜀大军按计划顺利返回,局势可能还不会无法收拾;问题是,伐蜀大军也发生了叛乱。
魏王李继笈经过一系列战争,终于平定了相关叛乱。但是,伐蜀大军返回的时间表,显然被彻底打乱了。等伐蜀大军正式开始撤军时,李存勖所面临的局势已无可救药了。
近代中国,不乏有识之士。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他们从未放弃唤醒国人的努力。作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正是其中重要一员。
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湖南湘阴城西人。18岁中秀才后,入岳麓书院读书,在这个著名学府,他结识了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尤其和大他7岁的曾国藩关系亲密,互相\"以著述立言相期许。\"
1847年,郭嵩焘终于考中进士。父母去世后,郭嵩焘按照当时的礼法,回家乡守孝。这期间,太平军打进了湖南。郭嵩焘数度登门,力劝曾国藩办起团练,以对抗太平军。曾国藩出山后,郭嵩焘入其幕府,为之筹措军费。当时,朝廷的给的薪俸时有时无,即使有,随着湘军兵勇的增多,也是不敷使用。针对这一情况,郭嵩焘提出了向商人抽取厘金的办法,湘军这才有了固定的财源。
1858年,郭嵩焘进京任翰林院编修,后入值南书房。咸丰帝对他说:\"南斋司笔墨事却无多,然所以命汝入南斋,却不在办笔墨。多读有用书,勉力为有用人,他日仍当出办军务。\"可见皇帝对他非常赏识。
第二年十月,郭嵩焘奉命前往烟台查办地方官吏隐匿税收一事,所到之地,大小官员按惯例,隆重接待,且备有厚礼。郭嵩焘向来清正,对此毫不动心。当地官员见此,忧惧不已。
经过他认真查账,郭嵩焘发现这里几乎无官不贪污,无吏不索贿,税外之税,竟超过正税四倍还多。这在他打算查处这批硕鼠蛀虫,整顿税务时。山东巡抚文煜以郭嵩焘设局抽厘导致民变为由,上奏弹劾。
无奈之下,他被迫返回京城。心灰意冷的郭嵩焘不久选择称病回乡。
同治继位后,他在曾国藩、李鸿章的保举下,先后担任了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等职。长期的仕宦生涯,让他厌倦了官场,于是再次请求解职还乡。
1875年,英国驻华使馆官员马嘉理与云南的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英国公使借机滋事,强迫清廷签订《烟台条约》。条约中有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去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大使。在今天看来,派驻使节国际交往的惯例,但在当时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看来,这却是个奇耻大辱,因而许多官员不愿意去。最终,清政府将这个苦差事派给了赋闲在家的郭嵩焘。
消息传出,举国士大夫为之扼腕叹息,以为他一世清名尽毁于此。一些湖南同乡更是羞与他为伍,王闿运还写了一副对联挖苦:\"出乎其类,拔乎其粹,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就这样,郭嵩焘在一片骂声中前往了那个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英国。
没想到,此行改变了他的看法。未出国前,他只晓得洋枪洋炮的厉害;出了国,他才意识到西方文明远胜中国。
于是在公使任上,他十分留意英国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以花甲之龄学习英语,出席各种社会活动,为了研究英国政治,甚至列席旁听过下院的辩论。种种经历和体会,被他编入《使西纪程》,寄回中国,没想到立刻引发轩然大波。总理衙门大臣李鸿藻阅后,\"大为不平,逢人诋毁\"。 好友李慈铭读后,痛斥他不该对蛮夷之国\"极意夸饰\"。只有 李鸿章一人支持: \"崇论闳议,洵足启发愚蒙\"。
但支持的声音毕竟太微弱。慈禧太后下旨严厉申斥郭嵩焘,并禁止了《使西纪程》的出版。1878年,郭嵩焘在同胞的唾骂中回国。从此彻底归隐乡里。1891年,郭嵩焘黯然去世。此前,他曾经写诗一首,表达内心落寞:
拿舟出海浪翻天,满载痴顽共一船。
无计收帆风更急,那容一枕独安眠?
他死后,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回,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有更多国人从迷梦中醒来。
郭守文出身太原郭氏,935年出生,字国华。
郭守文早年事迹
948年,当时十四岁的郭守文随父亲郭晖从军,说点题外话,此郭晖当时有两个,另一位是华阴郭氏郭子仪的六世孙郭晖,在南唐任职,追赠广国公,娶妻南唐宗室女。
当时郭威是后汉的枢密使掌管兵权,被任命攻打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郭守文父亲在攻城战中战死,于是被郭威收留在帐下。
不久,951年,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郭守文为护卫军校,被任命为左雄殿直、东第二雄副都知。
郭守文在北宋赵匡胤时期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郭守文被赵匡胤任命为西头供奉官,这是服务于皇宫大内的官职。
第一次参与北宋灭国之战,964年,北宋经过一年多时间灭亡后蜀,此次郭守文是跟随王全斌参加灭蜀之战的,郭守文因为有军功被提拔为简州知州(四川简阳),他治理大方也有一套,灭蜀之后,因为流寇很多,治理不易,郭守文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很快当地平稳下来。
第二次参与灭亡南汉之战,郭守文跟随潘美(潘仁原型)征讨南汉,此战擒俘南汉皇帝刘鋹,并且被潘美任命回朝廷报捷,有意思的是郭守文乘坐驿站的车马到汴梁(开封)报捷的,因功被提拔为翰林副使。
第三次,974年,参与征剿南唐之战,这次是跟随大将曹彬,生俘南唐后主李煜后,曹彬看郭守文作战勇猛,又谨慎行事,所以郭守文再次被任命向朝廷报捷,这次报捷差点出事,南唐后主李煜不愿意活着见赵匡胤,想要自杀,被郭守文劝住,才没有出事情,因功改任西京作坊使,兼任翰林司事。
郭守文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
郭守文在赵光义时期,在征讨北汉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大败北汉,又一次立功。此战过后,当时的秦州看宋朝势大,于是归附宋朝,因为秦州当地少数民族很多,有的心里不愿意归附宋朝的,此前郭守文有经验,所以被赵光义任命为招抚使抚慰秦州,很快民心稳定。
郭守文曾在978年治理水患,当年升任西上阁门使。
978年六月份,因为大雨,汴河在宁陵决口,郭守文率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亳县)四千多人,治理宁陵水患。
978年冬季,郭守文再次治理黄河,同僚有王侁、石全振,他们一行在滑州灵河县一带(今河南延津)治理堵塞的黄河。
郭守文第四次参与的是灭亡北汉,979年,宋太宗打算举全国之力,灭亡北汉。当时郭守文和梁迥分别统率行营马步军。北汉刘继元投降后,他弟弟刘继文镇守的是代州(山西代县),人家有兵,当然不愿意听从哥哥刘继元的命令投降,于是就投靠了辽国,反而是拒绝投降北宋。
这样的情况下,郭守文被任命征讨刘继文,在郭守文进攻下,一战攻克代州,从此雁门关以南尽归于北宋。
宋太宗赵光义看见郭守文悉熟北方,加上又善于军事上的野战,于是让郭守文屯兵定州(河北正定),戍守北方,抵御辽国。
郭守文在任上,不辱使命,曾经和辽军大战于满城(河北保定满城),大破辽军。郭守文因此以军功升任东上阁门使、兼任澶州刺史,后又升调京师,任内客省使。
983年,郭守文再一次治理滑州水患,没想到辽国借水患之机,南下兵围雄州(河北保定雄县),郭守文很快离职被授命率领禁军辈上救援,可惜的是大军到了后,辽军早跑了。
郭守文讨伐少数民族党项(西夏前身)
985年,郭守文被调任率兵屯守三交(山西忻县西部),不久加兼武州(山西武寨)团练使。
党项一直时不时的劫掠北宋边境,既不服从辽国,也不服从北宋,两边拿好处,积累国力,后来最终还是建立了西夏。
郭守文任职后,主动出击,讨伐那些曾经入侵北宋的部落,先打败十四个部落联军,斩杀数千人,又打败并且全部斩杀咩嵬族军民。
郭守文威震党项,导致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因为非常惊惧害怕被灭族,纷纷来降。银州(陕西米脂)、夏州、麟州(陕西神木)三州总共一百二十五个部落尽归北宋。
“雍熙北伐”,郭守文兵败被降职。
北伐是一次失败的战争,导致杨家将杨业战死。
北宋雍熙三年(986),赵光义想要收复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当时辽国正值交接,赵光义发动二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一开始还算不错,可惜曹彬在涿州岐沟关被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然后宋太宗让潘美杨业的西路军保护百姓迁往内地,由于潘美和监军王侁的失误,断后的杨业被围,被俘虏绝食而死。
当时的郭守文任职幽州道行营前军水陆都监。在将军激战中,策马前冲时,郭守文不幸被辽军流矢射中。而郭守文为了稳定军心,他不动声色,装作无事,继续督战,因此军中将士都佩服他的胆量。
此次北伐失败,肯定不能是皇帝的错误啊,郭守文被赵光义以“违诏逗留退兵”罪名被贬为右屯卫大将军,当然潘美和曹彬也被降职。
988年,郭守文官复原职,三个月后,升任宣徽北院使。又再次升任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兼镇定、高阳关两路排阵使。
辽国在秋季趁兵强马壮时,大举南侵,由于郭守文的防患未然,早就防备辽国侵略,以逸待劳,在唐河(保定唐县,望都,定州交界附近)一带大败辽军,仓皇北逃。
郭守文死后,女儿被赵光义指给赵恒(后来的宋真宗)为夫人。女儿后来成为第二任皇后。
989年十月,郭守文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郭守文去世时,家中穷的叮当响,他的俸禄基本上都犒赏了士卒,赵光义知道后,深受感动,于是赏赐郭守文家里五百万钱,并且让自己的第三子赵恒娶郭守文女儿为夫人,联姻皇室,宋真宗赵恒登基后,郭氏后来成为第二任皇后(章穆皇后)。
郭守文被追赠侍中,赐谥号为忠武,追封谯王。
郭守文把一生基本献给了北宋,从低级军官做起,参与了四次灭北宋国之战,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为北宋的统一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历仕郭威、柴荣、赵匡胤、赵光义,两朝四帝,墓志评价很高,说他是大功勋还没有立(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去世了,没有泄露过禁中之言,而且还评价其为帅才。可惜的是天不假年。
曾祖父郭湛,晚唐时人,北宋时赠太子少保。
曾祖母:刘氏,赠彭城郡夫人。
祖父:郭秉,晚唐至五代时人,北宋时赠太子少傅。
祖母:郝氏,赠太原郡夫人。
母亲:赵氏,赠天水郡夫人。
妻子梁氏,先后封高唐郡太夫人、莱国太夫人。
郭守文的儿子辈(子女)
郭守文至少有四子两女。
第一:郭崇德,官至太子中舍。
第二:郭崇信,官至西京左藏库使、同知皇城司,赠福州观察使。
第三:郭崇俨,官至崇仪使、全州刺史,赠润州观察使。
第四:郭崇仁
字永年。郭守文第四子,宋真宗章穆皇后的弟弟。
他凭借门荫入仕,993年,候补左班殿直,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
1007年,姐姐是宋真宗的皇后,同年去世,郭崇仁特别升任崇仪副使兼阁门通事舍人、康州刺史。
母亲去世,丁母忧服丧,期满后,云麾将军,解州团练使改蔡州,提升为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贺州防御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
得病后,去除军职,改磁州防御使,病逝于任上,赠彰德军节度观察留后,累赠司徒。
《宋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十八》:子崇德至太子中舍。崇信至西京左藏库使、同知皇城司,赠福州观察使。崇俨至崇仪使、全州刺史,赠润州观察使。诸司使无废朝、赠官之例,崇信、崇俨咸以后兄故,特示优礼。崇德子承寿,至虞部员外郎。天禧五年,录承寿子若水为太常寺奉礼郎,崇仁为解州团练使。
第五:郭氏(章穆皇后)
长女不详,郭氏是郭守文的次女,在郭守文死后,郭氏联姻皇室,被赵光义指婚给第三子赵恒(宋真宗)。
郭氏在十六岁时(991年),嫁给襄王赵恒,被册封为鲁国夫人。
因为郭氏很简朴,不喜欢奢靡的生活,所以在宋真宗登基,自己成为皇后,娘家人入宫晋见时,如果他们衣服华丽,郭皇后都警示他们,她和赵恒生有一子名赵祐,半路夭折,被追封为悼献太子,郭氏是1007年去世的。
郭守文的孙子辈
第一:郭承寿,郭崇德之子,官至虞部员外郎。
第二:郭承庆,具体官职不详,不过史书记载确实当过,还是门荫入仕,以皇后侄子身份门荫。郭承庆是谁的儿子不详。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以后弟崇仪副使崇仁为壮宅使、康州刺史,侄承庆、承寿皆迁官。大中祥符中,封后母高唐郡太夫人梁氏莱国太夫人。
这一代其余人,史书无记载。
郭守文的曾孙辈
第一:郭若水
郭承寿之子,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被任命为太常寺奉礼郎。
第二:郭若虚
他是一个北宋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只知道曾祖父是郭守文,祖父是郭崇仁,谁的儿子并不清楚。
他的妻子是宋仁宗弟弟东平郡王赵允弼得女儿永安县主,任供备库使。
北宋宋神宗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冬季,曾任辽国使节接待官,和辽国副使邢希古纵论书画。后来又任西军左藏库副使。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郭若虚任辽国贺正旦副使,1075年,因出使辽国中有随从人员遗失金酒器以及及叛逃的事情,郭若虚被降官一级。晚年事迹不详。
郭若虚的仕途并不顺利,他的成就不在官场,而是因为祖上喜欢收藏,从小受熏陶,从而使得他也受影响,成为了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所以说他的成就在于艺术方面。
郭守文玄孙辈
郭守文玄孙郭献卿,是郭崇仁的曾孙。具体的父祖不清楚,史料不详。
他的任职和结婚时间,和宝寿公主的资料相差一年
他在1082年或1083年,被宋神宗任命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娶宋仁宗的第十二女宝寿公主,并且以左领军卫大将军,驸马都尉身份任职开州团练使。
宋哲宗赵煦元祐七年(1092年),宋哲宗赵煦起复郭献卿,恢复原有官职,他去世后特赠昭信军节度使、武泰军节度使。
宝庆公主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去世,时年五十三岁。追封为燕、舒国大长公主,谥号为“懿穆”,后改追封为懿穆大长帝姬。
他们的后代不详。
郭守文的后代子孙在北宋,女儿虽然是皇后,但是其余子孙后代在北宋,并不是特别出彩,又尚县主和公主,联姻皇室宗亲,宋朝的时局是文官集团掌权,再加上党争,后代在史书上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很不错了,宋初的石守信的后代同样如此。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