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雷响(雷响茶)

时间:2024-01-26 11:11:59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季候中的母爱与家教

《母亲的季候》是一位乡间学人以农耕时代母亲的二十四节气生活与瓜叶野语、海上半月为题材的长篇纪实散文。

描述江南二十世纪60年代乡村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存状况,蕴含着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与儒释道精神。

惊蛰

“雷响惊蛰前,月里不见天。”母亲这样说,天也是这样。

惊蛰前响过春雷,桃花最先被叫醒,萌发绿叶,紧接着是芙蓉吐叶,桑榆出芽,黄灿灿的油菜花间,飞着一群群小蜜蜂和小蝴蝶。如果说立春是百草知春回头,那么惊蛰便是百虫冬眠睡醒了。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惊蛰的雷声是为叫醒百虫响起的。青蛙、蛇等冬眠的动物,在睡意朦胧中,被雷声唤醒。此时,远处的田野里,传来“咕咚咕咚”的青蛙歌声。母亲说:“青蛙一叫,草木就绿了!”

下雨天,母亲会坐在矮凳子上,膝盖上放着一个竹箩盖,背靠朝东的后门边,一边拣着番薯干,一边伴着雨声的节奏,轻轻地念着经。那时候,番薯的虫口多,特别是臭虫咬过的番薯干,又苦又辣。母亲为了让家人吃不到烂臭苦辣的番薯干,细心地一根一根地挑拣着。发现有半截烂臭的番薯干,也要掰掉烂臭的半根,留下没有烂臭的另一半。母亲说:“一年到头都吃番薯干也够苦了,还吃烂臭的番薯干,那日子还怎么过呢?”

母亲出身商行人家,小时候家里每天进货和结账的客人,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几乎每天都过着摆酒席的日子。在“大跃进”时期,全家每天只有三两番薯干,每月仅搭配二斤大米。当祖母轮到我家吃饭时,才在灶房的灶窝上用火罐煨一罐稀米粥,专门给祖母吃。除祖母重点供应之外,还有一个重病号的父亲,必须吃米饭。由此,母亲与姐姐、哥哥和我四个人,一年到头基本上都是喝番薯干汤过日子。“有番薯干汤过日子,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分了。”母亲从不悲观这拮据的生活,也没有对生活落差有一句怨言。

下雨天,邻村跛脚汉子领着一个盲人女子,挨家挨户唱莲花落道情。领到我家门口时,母亲会叫来婶娘们一起听。道情唱的是温州民间故事《高机与吴三春》。听到动情处,婶娘们会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唱完后,大家会分别摸把番薯干给他们夫妇。待人家走远后,母亲悄悄地对婶娘们说:“今天的姑娘道情唱错了故事情节,也许是昨天夜里夫妻俩吵了架的缘故吧。”

“你为什么当时不直接给她指出来啊,好让她知道咱们也是有见识的啊?”婶娘们这样问她。

母亲则笑着说:“人家为了吃饭糊口寄人门庭唱道情。我说穿了的话,多没礼数啊!”

惊蛰时节,雷声多。雷公生日,全家人要吃素。吃了素,做好人,就不再怕响雷了。打雷时,母亲不许我站在门槛上或者梁柱下,更不能站在上了年头的大树下。并一再告诫,打雷不用怕,雷公是从来不打好人的。做人做事要有益大众,人的一生这么短暂,做好事也做不了几件事,怎能去做坏事?

小时候,母亲不允许我们兄弟姐妹手拿鞋跟打人。她说:“鞋跟打人长出尾巴,会变成有尾巴的猴子。”做人不能多嘴学舌,更不要搬弄是非。从小要“静定”,先静后才定。静后而定,才能读好书。静定是做人的根本。大人讲话,小孩只能静静地听,不能插嘴。粥过碗小,话过嘴多。嘴里的话是自己的,嘴外的话是别人的。大人言,孩儿语。孩子讲话无意,别人听到会说这是大人教的,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二十世纪60年代,温州乡间村村建有老人亭,我喜欢躲在老人亭里,听老人讲古往今来的故事。母亲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你去听老人讲历史故事是可以的,但不能接着老人的话茬说。”

一天黄昏,我从章宅祠堂看大字报刚出来,大队长悄悄地将我领到了大队部的楼上,叫我帮他写揭露人家坏事的大字报。第二天大字报贴出来了,大家知道是我帮大队长写的。小叔父知道后告诉了我母亲。

晚上,月光静静地照着窗户,淡淡的清辉倾泻在楼板上。母亲用粉笔在楼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叫我站在圆圈里。炎热的晚上,没有一丝风。母亲站在圆圈之外,给我摇着蒲扇说:“你做人怎么这样傻?人家斗来斗去,最后都没有关系,苦只苦我们这些出身成分不好的人。他们是天落瓜藤缠在白扁豆藤上,各不相让,互相厮杀。你干吗也将蒲瓜藤缠进去,将来如何解得开?话留嘴边真君子,祸从口出。讲话要一是一,二是二。话多成口业债。人结口业债,最不合算。前年,你给老师写大字报,那是无奈的事。人人都要写,你没法我知道。师道尊严,学生蹲在老师头上拉屎撒尿,本身就不是一个好世道。如今你又开始帮人家写大字,你是想挣工分吗?用力赚钱快活用,省力谋财坐班房。你不怕雷风闪电吗?你不怕因果报应吗?说了这些,你要想好了,你明白了道理,自己再走出圈子,还没有想明白,就站在圈子里想。”母亲那一扇一扇的清风,扇得我的泪水一滴一滴地滴落在楼板上。自那以后,别人叫我做什么事,我会认真想过再去做。

我家的灶房,是大家族四户人家集会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灶房集会”。特别是冬天,大家围着灶房,团团坐在一起,温情四溢。

在这里,偶尔会说些堂兄弟姐妹犯了错误,被婶娘打骂后的委屈,再不就是叔父们说些道听途说的奇闻逸事等,都是围坐在一起的谈资。那时物质极度贫乏,大家围在一起吃着母亲蒸好的年糕,感觉就像是过年似的,时不时地还能吃到父亲潮汛期间带回来的鱼松、鱿鱼干、虾干、鳗鲞片等。欢声笑语洋溢在小小的灶房间,我和堂兄弟姐妹在灶房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性。这是母亲的一概理念。

祖母在世时,家里的大米缸里躺着一条大蟒蛇。祖母去量米烧饭时,轻轻地拨开蟒蛇。祖母说:“大蟒蛇是我家的财神爷!”母亲一生从不吃牛、马、羊、狗、龟、鳖、蛇、蛙等动物的肉。我家的姑婆是吃素念佛的人,她连灶台上的蟑螂也舍不得灭掉。

每逢清明或中秋,凡是到古镇舅舅家的路上,我们总要到姑婆家去探望一下。那年清明,我随母亲一起给外公外婆上坟回来,母亲领我去拜访姑婆。那天,姑婆正好跪在河埠头洗衣服。母亲悄悄地跪在姑婆旁边,帮着她洗了好多好多的衣服,直到母亲帮姑婆整理完洗好的衣服时,姑婆才发现母亲和我。

姑婆看见我站在河岸上,对我母亲生气地说:“大媛,人家都说你是张源益大商行的大家闺秀,行为举止讲究礼仪。小松第一次到我家做客,叫他站在河边等着我洗衣服,实在是有失礼数,叫小松怎么看得起我这个穷姑婆呢?我家虽穷,点心还总是有的。”母亲笑着并不说话,领我到了姑婆家,帮她晾好衣服,并整理了灶房里的用具。

她们俩聊了好多好多的话。那些话,如今我一句都不记得了,只是静静地看着姑婆手中那一串闪耀着琥珀般晶莹光泽的佛珠,仿佛映亮了阴翳房子周围的一切。

姑婆看看天色也晚了,就送给我八个鸡蛋,寓意我将来长大了做个八面玲珑的人。姑婆将我母子俩从她家的大门口,一直送到河边的大榕树下,挨着我母亲轻轻地说:“大媛,你真好!说实在的,一年到头我家也没有一个亲戚上门。我老了,也不在乎。有亲戚上门也能给你老实的表叔脸上沾点儿光。”

母亲点点头说:“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忙了些。我本来也应该常来看看你的。但小松他爸常年有病在身,总难以脱身。”姑婆独自站在远远的大榕树下,看着我们母子俩越走越远。我们母子也不时地回头看看站在大榕树下的姑婆。

春分

春分到来,万木呈绿,桃花含苞欲放,柳树下挂着一条条绿色的丝绦。满溢的河水,映照着两岸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倒映在一漾一漾的水波上,连同水面也成了一幅灿烂金黄色的画卷。一群群伶俐的小燕子在田野里快活地飞来飞去,给原野增添了一派热闹的气象。

春分时节,阴阳各半。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延迟。

农人开始耕地浸泡种子,田间农事渐渐地忙碌起来了。此时的田野风景,正是“送春小雨作轻凉,碧瓦鳞鳞动霁光。紫燕衔泥归旧屋,黄蜂采蜜度斜阳”。

春分时节,听到燕子的叫声,母亲说这是老燕子回家了。她嘴里唠叨着:“燕、燕、燕,生毛燕,飞到东飞到西,飞来老家住旧窝;旧窝暖乎乎,生窝小燕叫姑姑。”小燕子也仿佛听懂了母亲的话,在忙碌的衔泥补窝中,嘴里不停地叫着:唧唧唧,谢谢谢。如果飞来的燕子要重新衔窝,可能是新燕子或老燕子遇难了。燕子要做新窝,母亲叫哥哥端来楼梯,在横梁下钉上一块木板,以防新窝镶得不牢。有了垫板,小燕子镶窝就轻松得多了。

有一年,正堂的横梁上,一下子镶了三口燕窝,后堂也镶了两口燕窝。到小燕子出窝时,那叽叽喳喳的叫声,好不热闹。叔叔婶婶们都抱怨小燕子叫得太烦了。但母亲并不这样认为,她说自家地盘人气旺,才有燕子愿意来住。如果哪一户人家,连小燕子也不愿意与他们一起生活,不仅是宅地阳气不旺,更是主人刻薄没有人情味。有灵性的燕子,愿意到有仁义道德的人家居住。

五窝小燕子翘起小尾巴,不停地朝下面拉屎。母亲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燕粪撒上稻草灰,扫除干净。常有客人被梁间小燕子撒了一身粪便。客人感到十分晦气。母亲却笑着给客人端水洗脸,说着小燕子是多子多福、吉祥发财的好彩头。客人讨了个好彩头,心中高兴也就不计较了。这分明是母亲为不懂事的小燕子辩护嘛。庄稼好收成,靠小燕子捉虫。小燕子是神鸟,不许人的生手去摸。人的生手一摸,燕子就会蔫蔫地病死。小麻雀就要比小燕子好多了,可以用生手去摸,比不上小燕子的神秘娇气,所以我喜欢小麻雀的活泼可爱。

乡村的碾米厂里,时常跳跃着很多小麻雀,它们有的甚至都不怕人,我和小伙伴们都喜欢到那里抓麻雀。母亲从不让我跟伙伴们去摸燕子窝或者麻雀窝。那年除“四害”,将麻雀跟苍蝇、蚊子、老鼠一起来杀除。全民发动,敲锣打鼓,鞭炮齐轰,好不热闹。

打完麻雀后的第二年,又来了个打大食堂,吃大锅饭。乡人砸锅拆灶,群人集居,没有了锅灶,也没有了屋子,大家被挤到一起住在旧祠堂和庙宇里。母亲说:“人要屋住,鸟要窝宿。人消灭了麻雀,砸了鸟窝,连自己也没有屋子可住了,实在是报应啊。”

清明前,春分时节,农事不忙。父亲和他的朋友们相聚在煤油灯下,谈说着大罗山的神仙足迹,永嘉场的历史人物故事。在我小小年纪懵懵懂懂的意识里,感觉最可怕的就是人不能死而复生。祖母去世了,对门邻居的乡村书法家——请佛先生也去世了,路口卖棠梨的老人也去世了,他们都一去不复返了。我多么希望祖母和请佛先生、卖棠梨的老人,能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哪怕只有一次也好啊。

小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从不问父亲,都是问母亲。母亲说:“要长寿,出家人要到深山老林荒无人烟的地方,独自一人得道人指点去修炼。在家人,先修定力,使心静下来。”母亲用笔在屋子的板壁上,先画一个小圆点,再在离板壁五六米远的地板上,画了一个小圆圈。吩咐我静静地站在小圆圈里,双手伸展与两肩平衡,眼睛看着板壁上的小圆点儿。手不能垂,眼不能转,心不能有杂念,静静地呼吸着空气。

每天晚上,吃完饭写好作业,我就站在圈子里,照此法去做。寒暑假期或星期日,清晨五时起床,站在家后园的篱笆前,望着远处的一棵罗汉小树。小时候,我做事认真固执,很有韧性。这样一站就站了一年,双手不由自主地朝着大腿拍打起来,肚脐间感觉到有一股热气,在丹田四周渐渐地盘旋起来。

我本来先天不足,又遇上饥饿年代,严重地营养不足,定力使我常常感到天旋地转起来,人也一天一天地瘦了下去。读书和别人讲话,都变成了心不在焉。一天晚上,父亲见我做事讲话都无精打采,问明缘由,狠狠地训斥了母亲:“你妇道人家,知道什么是练气功?气功弄不好,会让孩子走火入魔,害他一生。”

母亲觉得父亲的话有理,就对我说:“我原来是想叫你学定力,能够让你将来静心读书。读书人寿长,能做大学问!定力是练身体,是不能成为仙人的。”听了母亲的话,我放弃了定力成仙的念头。但这段经历为我后来静心读书,一心一意做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下雨天,母亲从不到学校里给我送雨伞。淋风雨,经世面。这是母亲的做法。但母亲在众人面前或是喜庆日子里,从不因我们有了过失而当场责备。

一天,放学回家,母亲要我站在一个已经画好的小圆圈里。我感到很委屈,为什么今天母亲不高兴了?母亲是个自己有多大的委屈和苦楚,却从来都不会在子女身上发泄出气的人。我只好委屈地站在小圆圈里。

“你今天做了什么坏事没有?”

我摇摇头。

“那你就站在圈子里,想到错了,再走出圈子。”

天渐渐地暗下去了,窗外的月亮也慢慢地爬上了罗汉树梢。母亲见我还是静静地站在圈子里,问我:“你今天为什么骂人?”那是一个调皮的同学,故意倒了我墨水,弄脏了我的作业本。我跟他讲理他不但不讲理,反而大口大口地骂我爷爷的名字,我才回骂了一句。

“骂人是没道理的人做的事。你再想一想,你过去一定做过对不起那个同学的事。”

我点点头惭愧地说:“前天有位同学跟他吵架,要我告诉他爷爷的名字。”

“你告诉了人家爷爷的名字是吗?”

我点点头。

“你告诉了人家爷爷的名字,人家自然也会问到你爷爷的名字。这不就是叫人家骂你的爷爷了吗?乡里一直传颂爷爷的功德好事。现在是你让人家骂你爷爷的名字,你还是你爷爷孝顺的子孙吗?”我的眼泪簌簌地滚落下来……

接着,母亲又说起祖父爱面子的往事。那年,在建筑这座四合院时,祖父请来了五六位非常有名的泥塑匠,将整个门台与前后窗台,雕塑了《八仙过海》《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等戏剧人物。谁料被祖父的兄长知道了,全部都挖了下来。伯公的意思是种田人家即使有钱,也不能讲豪华排场。祖父的意思是我请人家雕塑戏剧艺术,是让地方人欣赏人家的手艺啊。祖父去世后,母亲还悄悄地保存了一大批印着恒丰商号字样的糕饼包装纸。

母亲说:“恒丰糕饼商号,是祖父创造的品牌。也许有一天,政府政策放宽,可以重新开张私营糕饼店。”

平时,母亲教我用红纸剪石榴面花、红双喜、喜鹊剪花等窗花。照她的话来说,将来也许有一天,本家的恒丰糕饼商号会在重新开张时派用场。

辍学后,母亲带我去算命。算命先生说我是“竹径成筒”“优游林下,杖履逍遥”的命。

母亲说:“竹径能成筒。虽不成大器,但能给人家盛水提水,能成器也就可以了。优游林下,不离家乡,也好做事。”

后来,我当了民办教师,母亲说:“这真是应了算命先生的话。是成了‘竹筒’,给人家孩子‘盛水’,不是很好吗?”

清明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一片碧绿碧绿的原野,经过雨水的洗礼绿得油亮油亮的。但脚下仍是稀稀拉拉的几根小草。正应了唐人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

“二月清明看水浊,三月清明看秧绿。”

清明前后,农事逐渐地繁忙起来。麦子收割完后,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拾麦穗。拾麦穗时,我出神地看着水里,听着水田里青蛙唱歌入了迷。母亲叫我也听不见,她看我痴痴呆呆的样子,担心我会得了什么癔症。就叫我不要听青蛙唱歌,要看远处在天空中飞翔的燕子。她说,人看得远,心境才会开阔。母亲将拾来的麦穗脱粒晒好,磨成面粉做麦饼给我们充饥。

清明前后,母亲从窗台边的墙窟里,拿出五六个小玻璃瓶,掀开这些瓶口的棉花塞子,里面露出西瓜、丝瓜、蒲瓜、苦瓜、南瓜的种子。西瓜的种子,有红色的,也有黑色的,种子的嘴小,扁而平整,显得大方自然。母亲说这像个种田汉,健壮而黑里透红。丝瓜的种子是黑黑的,黑得透亮,扁扁的脸蛋,尖尖的小嘴。母亲说这是乡里害羞的姑娘,黑乎乎的,敦厚自然。南瓜的种子,脸蛋跟丝瓜差不多,只是色彩是淡淡的浅黄色,文质彬彬。母亲说这是读书秀才的神态。苦瓜子的脸色黄黄的,疙瘩的脸皮并不平整,这是将军威严的神情。蒲瓜子是满脸的花色,母亲说这是戏剧里曹操的神色,满脸傲气。所以也有人叫它花蒲瓜。

母亲将种子倒在桌子上,用油灯的光映射着种子,将一颗一颗饱满的种子筛选出来。第二天清早,她会叫我和哥哥,将筛选出最饱满结实的种子,插在几个盛有火泥的破面盆里,撒上几把草木灰,放在后院的篱笆下。再在破脸盆上盖一片旧席子,以防太阳暴晒,大雨淋透。等到种子长出半片绿叶时,再掀开旧席子,让秧苗承受阳光雨露的滋润,茁壮成长。到移植时,再分植到栽种的地方。凡是栽种的泥土,母亲在去年冬天就叫哥哥翻了土晒了太阳。她说,晒太阳是给泥土施肥料。母亲说,屋边一分地,可植花也可以种菜。种菜自己劳动自己食,可以省钱又不求人。果瓜蔬菜,素食好吃,又不杀生。

二十世纪80年代,我搬家到古镇,屋边有空地。母亲叫我种上茄子、天落瓜。每天清晨母亲总是亲自料理、剪摘。她边摘边说:“总是劳动好,自家的蔬菜既省钱,又好吃!”

清明时节,乡间的田野到处是青蛙呱呱呱的叫声,像潮音一样,一起一伏,久久地不能停息。母亲说:“青蛙的叫声真好听!”母亲喜欢听青蛙与公鸡的叫声,在那些阴翳的日子里,母亲向往着春天和光明。

清明节前一天,母亲不吃早餐。她不讲理由,只讲这是祖辈留下来的惯例。

家虽穷,祭祀不可不祭;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是祖父生前一再的嘱咐。上坟要祭祀。在那饥饿的年代,母亲将省吃俭用的余粮,用石磨悄悄地磨了几斤米粉,做了几锅米饼,用来祭祀祖父母。清明时,母亲叫我们兄弟俩去田野里,采来棉球、青草,拌上肉丁、笋丝、咸菜、豆沙,作为米饼的馅心。从中挑选出最完整的七粒馅心米饼,盛在大碗里,以备清明上坟祭祖。

上坟时,母亲嘱咐我们要带上镰刀,剪除坟上的荆棘,打扫清洁坟场,再供上祭品,焚化纸钱。祭祀前,给坟前坟旁的松枝上,挂上彩色纸柳条,抔上新鲜的黄泥土。祭拜时,衣要穿整齐,心存沉思,缅怀祖德,不能语言,跪拜起伏有序,肃静庄严。

最后,将杯中的黄酒洒在草地上。“清明的小草也爱喝酒。”母亲还说,阿爷阿婆都喜欢喝茶。在祭桌上,要放一小杯茶叶。在出发之前,母亲一再嘱咐我们在阿爷阿婆的坟前,鞠躬要深,五体投地,头要跪到地。要静静地等着纸钿灰燃烧完毕后,再慢慢地离开。并吩咐归来时采几枝杜鹃花,以便供养在祖父母的香炉案前。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一旦遇到有风的晴天,我跟着哥哥便去下垟旷野放风筝。为了我们兄弟放风筝,早在正月里,母亲开始在煤油灯下,把浸泡在水里的苎,一根根地掰开苎细丝儿,再将苎丝拧成一缕缕苎纱。最后,用纺纱机将一缕缕苎纱纺织成长长的苎线。

当时父亲是渔业大队的仓库保管员,只要从仓库里拿出一点儿尼龙线,就够我们做风筝线了。但母亲说,公家的一针一线不能拿。手巧的哥哥到邻居篾匠家里,买来几根竹丝条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扎成鲳鱼鹞,再糊上花笺纸。母亲教我在鲳鱼鹞上画了一双骨碌碌的小眼睛。在广阔的原野上,我们兄弟俩快活地奔跑着,看着飞得高高的鲳鱼鹞,心里充满着无比的快乐。

母亲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好玩的天性。一次,她从古镇舅舅家带回来五尾小金鱼。看着玻璃缸里,游动着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长尾巴的小金鱼,我高兴极了。母亲教我将鸡蛋黄晒干,每天分添给小金鱼当饲料。眼看着小金鱼一天一天地长大,好像快要当妈妈了。

一天清晨起来,一条条小金鱼被夜猫子撕破了肚皮,连美丽的鱼缸也被打碎了。为此,我伤心地哭了,将一条条小金鱼装在火柴盒里,埋葬在后院的篱笆泥墙下。

母亲说:“不要哭了。妈给你变出一条大金鱼来。”

于是她端来两个盛着清水的小碗,一个给自己,一个给我,吩咐我眼睛要朝前方看,不能左右旁视。学着她的样子,用右手食指在碗里蘸一下水,再在碗底摸了摸,朝着自己的额头,来回轻轻地涂了几下。这样顺着额头、两颧骨、两边脸窝、下巴,不停地涂下去。最后,叫我将脸朝着碗里的水照一照。我看不到水中的金鱼,却从水里看到了自己满脸的黑色花斑,活像一条水中的金鱼。堂兄弟姐妹们看着我,哄堂大笑,我自己也笑了起来。原来,母亲趁我不留意间,给我的碗底里抹了一小撮烟囱里的黑烟灰。

变了黑金鱼,我心里还是很懊恼。母亲从玻璃店买来半尺长两指宽的三片玻璃,用线捆起三面体,外面用旧硬纸板围成圆筒。一头用圆玻璃镶住,吩咐我将鱼缸的碎片放在圆筒里,盖上玻璃片封口。这样将圆筒的一头对着阳光或者灯光,朝着三角形的玻璃筒里一看,再轻轻地转动着小花筒,变化出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玻璃花儿。依照此变换的花玻璃图案,想象这些图案是山水风景,神仙往来,动物花鸟走兽等。母亲说:“这叫作万花筒。”我将自己制作的万花筒,拿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大家都感到很新奇。后来,在我当孩子王时,也经常教孩子们制作万花筒。

(本文摘自《母亲的季候》,章方松著,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

(文字由燕婵整理)

马锅头的雷响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null

剑湖。 孙成军摄

剑阳楼。 何奕默摄

马帮行。 和太宝摄

云南省剑川县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还残留着一条近200公里的盐马古道。道上的烽火台、救命房和来来往往的铜铃声已隐入尘埃,只有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和磨得变了形的拴马石还有些许马帮的气息。发现这些蛛丝马迹的是一个农民,他弯腰捡起那顶被淹没的“马锅头”头衔,吹了吹时光之尘,稳稳地戴在头上。

探寻自己

他叫赵宗铭,没有一匹马、一副驼架,但他甩响马鞭,开始了十多年的“走马”生活,任务是把一条荒僻的古道送进千万人的文化体验中。

2010年后,他被人称为疯子。妻子苦劝不止便以疏远相逼,但他着了魔一样,凭着一腔孤勇,回到偏远的羊岑乡开始刨建根据地。

羊岑曾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代最大的交易市场,本地的盐、茶、木雕、石雕、菌子和外面的丝绸、玉、瓷器等在这里碰撞出热火朝天的景象。两条盐马古道从明永乐年建的风雨桥——永定桥分岔并延伸。一条是著名的滇藏古驿道,另一条叫怒夷古道,是通过怒江兰坪往缅甸的官道。这两条道兴起于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孟获时从这里经过,不少士兵被瘴气所伤,交了命契,留下许多兵器、贝币和石棺让考古专家怀想。忽必烈灭大理国就是从这里过苍山进入的。如今,下关还有将军洞和将军庙供后人瞻仰。大唐锦绣朗朗,交易的东西更多,流通的需求更大,两条道上铺了漂亮的石块,成为连接西藏与东南亚重要的物流高速公路。抗日战争时期,滇缅被封锁,远征军及其战备物资就是从这条古道回撤。马帮作为主要运输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望这条古道上苍茫的岁月,活了40多年的马锅头说这是通往自己最近的路,他要去寻找。那些深深的马蹄印、缺口的拴马石、杂草丛生的烽火台和救命房遗址,仿佛闪光的贝壳被时代的浪潮托起,唤醒了什么,又召唤着什么。

古道密码

现在的羊岑还有一些村子以过去的哨所命名,比如白腊村、水自平村和羊岑乡,都是曾经的官道哨所和马帮的补给站。“白腊无烟,剑川安定”,正是白腊九个烽火台遗迹的旁白。而“救命房”救的不只走马人的命,还有这条道上所有肩负使命或任务的生命。这是马帮的信仰和禁忌最集中的体现。他们相信山、路、水、树都有对应的神,不可冒犯,也不可轻视,起程和到达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敬天、祭地、谢众神。他们也敬重同行和对手,所以在相应距离间修一座小房子,里面放上粮食和衣物。门不上锁,过路的官贾平民都可以在危急时取用,使用前提一是危及生命时,再就是用完后要及时归还和补充。道上的规矩,土匪都得遵守。这些都是沿途未知风险和餐风饮露的艰难折射并锻造出来的生存策略和密码,也是马锅头滔滔不绝的故事源泉。

赵宗铭似乎有说不完的“马帮话”,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让人了解并尊重这条道上燃起过的篝火和留下的汗水。那些已经被淹没的行走故事,在他绘声绘色又极具感染力的讲述下,活了起来,动了起来。他还收集了很多具有马帮时代发展特征的代表性实物,清理附着在上面的细小痕迹,最大限度地修复那些还有汗渍的幸存物。正是这些散发着汗味与马臊味的器具,滋养着娇藏金花的高门深院。那些古镇的大户人家,都是靠马帮起家,并长期经营马帮的。不结合古镇的繁华,难以看出当年这项支柱产业的风采,也不能体会时代进程中马帮文化落幕的凄凉。

坚持守护

如果有时间,马锅头会一边烤雷响茶,一边给你从南诏国时代的战争、大理国时代的商务以及丝绸之路的繁华,再讲到如今的乡村振兴和他的白族文化体验园。

他不知道“佗寂”这个词,却诠释着它的意义。那些老屋里被遗弃的小物件和祖辈传下来已不适应当下的生活用具:半边饮马槽、漏水的皮壶、残缺的刻经版、生锈的铁掌都被搬进了驿站,规规矩矩地摆放着。

一进他的小院,立刻会有穿越感附身,仿佛有沉重的卸货声和放松的喘息声在耳边响起。门边的簸箕里装着玉米、土豆、腊肉和或干或湿的大朵菌子,木桌上的雷响茶、锣锅饭、烤鱼和树花汤腾腾地冒着热气。

到过他驿站的游人,对雷响茶和锣锅饭有着特别的好感。雷响茶也叫飞盐茶,是马帮行走中既茶也药的一种饮料。原料基本是普洱茶、锅底盐、米和山泉水。通过烘烤加热盐、茶、米,直到有了香味再冲下泉水,盖上盖子听水在罐里发出如雷鸣般的轰隆声,所以取名“雷响茶”。一杯下去,能祛寒暖胃,也能治病救急。这是马队的烟火气,也是浓浓的乡愁!品茶的时候把对家人的思念和远方的期待都一一下了喉。锣锅饭其实是一锅焖,将米、菜和肉放在一起,架在火上焖出一锅既犒劳身体又安慰灵魂的锣锅饭。这两种土茶饭成了驿站的主要待客之物。

2019年,国家文旅部授给赵宗铭“守护民族记忆的马锅头”,“羊岑铺”盐道马帮体验驿站被列为乡村振兴扶持项目。至此,他的守护有了回响,他的“疯魔”成了正果。

他在沙溪古镇拉起马队重走羊岑古道时,被古道的沧桑吸引,并与之发生了微妙的灵魂共振。听说修新路要毁古道时,他慌了,站在施工队的前面阻拦,并四处申诉求助。村民怪他,亲人也不理解,他默默地扛下,并执着地坚持,把自己当成一块边角料,修补在这条老朽不堪的古道上。

“山间响铃马帮来”的时代一去不返,但丝绸之路的影响举世闻名。马锅头正编织更多生动有趣的马帮故事,把时代和白族民俗的影子都“烤”进缕缕乡愁,然后做成一壶独特的雷响茶。

进入“雷电小高峰”,如何防雷避雷?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昨天,岛城响起2023年第一拨春雷

进入“雷电小高峰”,如何防雷避雷?

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立即趴到地上

昨天上午,岱山、定海相继雷声阵阵。昨天下午,新城南部也听到了清晰的雷声。这是岛城2023年第一拨春雷。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雷电天气可能多次“造访”,如何防雷避雷?春雷过后,更多蛇虫活跃起来,家中或户外“偶遇”蛇该怎么办?

图片由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提供

第一拨春雷来了,雷声明显

昨天,定海区气象台、岱山县气象台分别发布雷电黄色预警,预报雷阵雨及强雷电,提醒市民注意。

岱山县气象台减灾科副科长何欢然介绍,昨天上午10点40分左右,岱山县响起今年以来第一声春雷,雷声明显。随后,雷声断断续续,持续至12点30分左右,持续时长近2个小时。强雷电天气也带来充沛的降水。据岱山县气象台监测,昨天上午10点至下午1点,岱山县内岱东区域降雨量最多,为31.3毫米。

定海区气象台副台长邱璟怡介绍,定海区范围内,昨天上午11点18分左右金塘出现雷声,11点40分左右定海城区也听到雷响,并持续了一段时间。昨天下午4点40分左右,第二拨雷响再次在定海响起。

昨天下午4点32分左右,记者在新城南部听到明显的雷声,轰隆声持续了十多分钟。

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主任何介绍,根据雷电监测,截至昨天下午4点,舟山共发生地闪68次,其中正地闪17次,负地闪51次。最大负地闪强度58.8KA,最大正地闪强度为181.8KA,均出现在周边海域(距各岛陆地3公里范围内)。地闪主要发生于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其中中午12点至下午1点地闪次数达到峰值,为27次。从地区分布来看,周边海域地闪总数最多,为45次,岱山次之为11次,定海7次,普陀5次,嵊泗地区未监测到地闪发生。

何科普,地闪指云内电荷中心与大地和地物之间的放电过程,云中的正电荷对地放电称为正地闪,云中的负电荷对地放电,称为负地闪。

三四月份会有“雷电小高峰”

“今年的春雷响得不算早,也不算晚,恰如其时。”何介绍,我市每年7、8、9三个月份是雷电活动的高峰期,也是雷电灾害发生最多的月份。每年的三四月份则会因暖湿气流加强形成一段雷电活动的小高峰。

春季是雷电、短时强降雨、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突发性和局地性很强。就此,何提醒,要多关注天气预报,提早安排行程,加强防范。

在雷电天气时应尽量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最好把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并拔掉电源插头;尽量不要接打固定电话。

如逗留在户外,不要在树下、电线杆下、塔吊下避雨;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远离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管道及电力设备;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使用手机、不要把金属杆物扛在肩上。

雷雨天气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也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应单脚或双脚并拢,跳离现场。如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立即趴到地上,并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春雷响蛇出洞,也要小心蛇虫

俗话说,春雷惊百虫。一声声春雷犹如大自然的闹钟敲响,蛰伏冬眠的动物也逐渐苏醒。对我们舟山市民来说,烦恼较大的就是蛇出洞了。

“最近接到好几次求助了!”舟山市蓝天救援队秘书长周伟已与蛇打交道30多年,是队里有名的“蛇王”。他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蛇扰民的求助明显增多。今年以来,舟山市蓝天救援队已接到五六次“抓蛇”求助,其中1次是发生在惊蛰前,其余的均为近段时间。最大的蛇是前两天“现身”于新城某建筑工地的一条菜花蛇,至少1.5公斤重。

市民家中发现或外出时“偶遇”蛇该怎么办?周伟支招,首先不必惊慌,蛇也怕人,不被惊扰,也不会“贸然行动”。可以找布料或盆子盖住,让蛇在黑暗中比较安静地呆着,或拿着长竹竿,把它困在角落。千万不要拿棍子追赶或用力敲,敲疼了,蛇的攻击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一般市民不熟悉蛇性,不要盲目处置,可以拨打110求助,也可以直接联系舟山市蓝天救援队。联系电话:13205809958。

如不小心被蛇咬伤,及时救治非常关键。舟山主要有眼镜蛇、银环蛇、五步蛇、蝮蛇等四大毒蛇。被蛇咬伤后,一定要尽量拍下照片或记住蛇的样子,并尽快就医。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马锅头的雷响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null

剑湖。 孙成军摄

剑阳楼。 何奕默摄

马帮行。 和太宝摄

云南省剑川县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还残留着一条近200公里的盐马古道。道上的烽火台、救命房和来来往往的铜铃声已隐入尘埃,只有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和磨得变了形的拴马石还有些许马帮的气息。发现这些蛛丝马迹的是一个农民,他弯腰捡起那顶被淹没的“马锅头”头衔,吹了吹时光之尘,稳稳地戴在头上。

探寻自己

他叫赵宗铭,没有一匹马、一副驼架,但他甩响马鞭,开始了十多年的“走马”生活,任务是把一条荒僻的古道送进千万人的文化体验中。

2010年后,他被人称为疯子。妻子苦劝不止便以疏远相逼,但他着了魔一样,凭着一腔孤勇,回到偏远的羊岑乡开始刨建根据地。

羊岑曾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代最大的交易市场,本地的盐、茶、木雕、石雕、菌子和外面的丝绸、玉、瓷器等在这里碰撞出热火朝天的景象。两条盐马古道从明永乐年建的风雨桥——永定桥分岔并延伸。一条是著名的滇藏古驿道,另一条叫怒夷古道,是通过怒江兰坪往缅甸的官道。这两条道兴起于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孟获时从这里经过,不少士兵被瘴气所伤,交了命契,留下许多兵器、贝币和石棺让考古专家怀想。忽必烈灭大理国就是从这里过苍山进入的。如今,下关还有将军洞和将军庙供后人瞻仰。大唐锦绣朗朗,交易的东西更多,流通的需求更大,两条道上铺了漂亮的石块,成为连接西藏与东南亚重要的物流高速公路。抗日战争时期,滇缅被封锁,远征军及其战备物资就是从这条古道回撤。马帮作为主要运输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望这条古道上苍茫的岁月,活了40多年的马锅头说这是通往自己最近的路,他要去寻找。那些深深的马蹄印、缺口的拴马石、杂草丛生的烽火台和救命房遗址,仿佛闪光的贝壳被时代的浪潮托起,唤醒了什么,又召唤着什么。

古道密码

现在的羊岑还有一些村子以过去的哨所命名,比如白腊村、水自平村和羊岑乡,都是曾经的官道哨所和马帮的补给站。“白腊无烟,剑川安定”,正是白腊九个烽火台遗迹的旁白。而“救命房”救的不只走马人的命,还有这条道上所有肩负使命或任务的生命。这是马帮的信仰和禁忌最集中的体现。他们相信山、路、水、树都有对应的神,不可冒犯,也不可轻视,起程和到达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敬天、祭地、谢众神。他们也敬重同行和对手,所以在相应距离间修一座小房子,里面放上粮食和衣物。门不上锁,过路的官贾平民都可以在危急时取用,使用前提一是危及生命时,再就是用完后要及时归还和补充。道上的规矩,土匪都得遵守。这些都是沿途未知风险和餐风饮露的艰难折射并锻造出来的生存策略和密码,也是马锅头滔滔不绝的故事源泉。

赵宗铭似乎有说不完的“马帮话”,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让人了解并尊重这条道上燃起过的篝火和留下的汗水。那些已经被淹没的行走故事,在他绘声绘色又极具感染力的讲述下,活了起来,动了起来。他还收集了很多具有马帮时代发展特征的代表性实物,清理附着在上面的细小痕迹,最大限度地修复那些还有汗渍的幸存物。正是这些散发着汗味与马臊味的器具,滋养着娇藏金花的高门深院。那些古镇的大户人家,都是靠马帮起家,并长期经营马帮的。不结合古镇的繁华,难以看出当年这项支柱产业的风采,也不能体会时代进程中马帮文化落幕的凄凉。

坚持守护

如果有时间,马锅头会一边烤雷响茶,一边给你从南诏国时代的战争、大理国时代的商务以及丝绸之路的繁华,再讲到如今的乡村振兴和他的白族文化体验园。

他不知道“佗寂”这个词,却诠释着它的意义。那些老屋里被遗弃的小物件和祖辈传下来已不适应当下的生活用具:半边饮马槽、漏水的皮壶、残缺的刻经版、生锈的铁掌都被搬进了驿站,规规矩矩地摆放着。

一进他的小院,立刻会有穿越感附身,仿佛有沉重的卸货声和放松的喘息声在耳边响起。门边的簸箕里装着玉米、土豆、腊肉和或干或湿的大朵菌子,木桌上的雷响茶、锣锅饭、烤鱼和树花汤腾腾地冒着热气。

到过他驿站的游人,对雷响茶和锣锅饭有着特别的好感。雷响茶也叫飞盐茶,是马帮行走中既茶也药的一种饮料。原料基本是普洱茶、锅底盐、米和山泉水。通过烘烤加热盐、茶、米,直到有了香味再冲下泉水,盖上盖子听水在罐里发出如雷鸣般的轰隆声,所以取名“雷响茶”。一杯下去,能祛寒暖胃,也能治病救急。这是马队的烟火气,也是浓浓的乡愁!品茶的时候把对家人的思念和远方的期待都一一下了喉。锣锅饭其实是一锅焖,将米、菜和肉放在一起,架在火上焖出一锅既犒劳身体又安慰灵魂的锣锅饭。这两种土茶饭成了驿站的主要待客之物。

2019年,国家文旅部授给赵宗铭“守护民族记忆的马锅头”,“羊岑铺”盐道马帮体验驿站被列为乡村振兴扶持项目。至此,他的守护有了回响,他的“疯魔”成了正果。

他在沙溪古镇拉起马队重走羊岑古道时,被古道的沧桑吸引,并与之发生了微妙的灵魂共振。听说修新路要毁古道时,他慌了,站在施工队的前面阻拦,并四处申诉求助。村民怪他,亲人也不理解,他默默地扛下,并执着地坚持,把自己当成一块边角料,修补在这条老朽不堪的古道上。

“山间响铃马帮来”的时代一去不返,但丝绸之路的影响举世闻名。马锅头正编织更多生动有趣的马帮故事,把时代和白族民俗的影子都“烤”进缕缕乡愁,然后做成一壶独特的雷响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