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兮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做人名比如巧笑倩兮,形容女子美、迷人。用作人名意指女子美丽、迷人、温柔贤惠之义;是《楚辞》中最常见的一个语气词,也可用作人名,来凸显整个名字的音律感,将兮字放到人名中,也能体现出整个名字的古风古韵感。
男孩名:慕兮、斯兮、佳兮、简兮、墨兮、潇兮
女孩名:漫兮、云兮、兮若、兮妤、月兮、兮仪
2、西
本义是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用作人名意指大方、安泰、尊贵、权威之义;意指福泰康宁、优雅柔和。
男孩名:西诤、西菘、谷西、西炫、西沅、俞西
女孩名:茼西、西诺、璎西、瑾西、西华、西瑞
3、昔
本义指的是干肉,引申为以前,从前等含义。作人名寓指温柔敦厚,端庄漂亮,玉洁冰清。寓意性格直率,阳光待人,外向活泼,处事有能力。
男孩名:昔峻、昔威、昔亭、昱昔、昔南、昔佑
女孩名:昔诺、昔菲、乐昔、芮昔、昔玉、夙昔
4、希
本意为盼望,希望;稀疏,迎合,稀少。用作人名意指希世之才、前程似锦、温文尔雅、朝气蓬勃。代表的是希望,放在人名中,不仅能够整个名字的音律美,也能很好地表达出期望和祝福。
男孩名:希尧、希宁、元希、润希、希诚、希霆
女孩名:文希、云希、雯希、梦希、希言、羽希
5、茜
本意指大红色、鲜明、鲜艳、绚丽。意指明艳动人、美若天仙、珠光宝气。用作人名意指美丽、美女、尊贵之义。寓意为人利索干脆,聪明灵秀,一生运程极好,享尽人间之福。这个字一般是女孩起名常用字。
女孩名:乔茜、如茜、茜瑜、旻茜、茜尔、茜蕾
6、惜
引申指爱,重视,舍不得,珍惜,爱惜等含义。用作人名意指作人名寓指怜香惜玉,温柔体贴,落落大方。
男孩名:惜年、韦惜、惜鸿、禹惜、惜博、惜墨
女孩名:惜蕊、惜柔、惜玥、苒惜、惜时、亩惜
7、溪
引申指的是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作人名寓指温柔善良,聪明睿智,才高气清。
男孩名:宇溪、溪清、溪亭、泊溪、泊溪、溪尧
女孩名:溪柠、溪恬、沫溪、芊溪、路溪、溪白
8、晰
本意为清楚,明白。作人名寓指荣耀至上,神采奕奕,吉祥如意。寓意聪明好动,重义轻财,喜助他人,钱财富有,一生荣华。
男孩名:晰程、晰严、哲晰、策晰、川晰、景晰
女孩名:晰月、清晰、筠晰、晰然、白晰、暮晰
9、栖
本意是鸟类停留、歇宿。泛指停留,居住。用作人名意指安稳踏实、自立、从容之义;
男孩名:跃栖、铖栖、栖榕、栖兴、栖霁、栖闰
女孩名:雅栖、星栖、语栖、艾栖、岚栖、悦栖
10、熙
有着太阳的寓意,用在名字中则象征着光明就在不远的将来。意指发达昌盛,光明磊落,乐观向上,前途光明,幸福和顺之义。寓指一生吉祥幸福,顺遂如意,有锦绣前程。和乐吉祥,温柔美好。
男孩名:熙志、熙翔、龚熙、或熙、向熙、熙宇
女孩名:熙然、芸熙、茵熙、熙文、熙贝、妍熙
11、琋
本义是一种水域名称,用作人名的引申义就有纯净高远之意,用作人名寓意有生机、活跃、善良、希望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男孩名:琋彦、烁琋、琋苒、琋翎、琋凡、璞琋
女孩名:琋彤、璎琋、茼琋、萦琋、琋娅、琋婵
12、汐
汐字既有水又有落日,水是温润的,落日是温暖的,所以汐字用在姓名里便是期望小孩称为一个温润如水、温暖如阳、正经大方、仁慈温顺、洁净朴实的人。它代表着温顺仁慈、前途宽广的意义,
男孩名:炫汐、汐铎、汐颉、汐谨、汐牧、柏汐
女孩名:语汐、晨汐、汐朵、颖汐、汐雅、汐萱
13、皙
本意指白皙的皮肤。用作人名意指希望、吉祥、希冀、理想之义;
男孩名:皙珩、皙骁、皙汶、皙辰、皙蕴、皙简
女孩名:皙霜、皙萌、皙尔、皙若、皙舒、皙然
14、熹
解释为明亮、熹微、炽热、光明意指豪迈不羁、光明磊落、前程似锦。寓意光明磊落、热情坦荡、前程似锦
男孩名:千熹、梓熹、仲熹、韵熹、立熹、丞熹
女孩名:楚熹、熹蔚、昭熹、熹玥、南熹、熹微
15、蹊
出自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字本意为小路的意思,用作人名寓意前途远大,为政正直的意思。
男孩名:恩蹊、径蹊、成蹊、路蹊、言蹊、晟蹊
【珞】唯珞 珞林 珞礼 珞楚 珞卿
【瑞】瑞谦 瑞修 以瑞 瑞牧 瑞之
【珝】宸珝 珝玥 珝现 诗珝 景珝
【现】现聪 现舟 现悠 现雅 现霖
【瑶】欣瑶 益瑶 敬瑶 乐瑶 涵瑶
【琛】祎琛 晋琛 堇琛 珈琛 烁琛
【珩】希珩 展珩 珩宥 珩涣 珩昱
【玮】玮铄 鸣玮 奕玮 玮岸 玮晨
【珈】芮珈 珈博 珈伦 珈蕙 珈骏
【珂】珂苒 珂若 珂月 珂婧 娅珂
【玲】熙玲 绍玲 玲岚 玲冉 玲宣
【珊】锦珊 尹珊 岚珊 弈珊 月珊
【珣】珣芋 珣峭 珣启 珣柠 锦珣
【珲】珲卓 以珲 浩珲 珲宣 听珲
【琬】琬琪 琬琰 菲琬 珈琬 琬屿
【琂】琂焕 琂卿 琂嘉 琂如 卓琂
【琰】琰俊 琰凯 政琰 琰奕 钦琰
【瑄】瑄禾 家瑄 瑄墨 瑄予 楷瑄
【璋】璋岩 璋萧 璋弦 思璋 艾璋
【璐】璐涛 璐宇 璐庭 璐锦 璐淇
【璟】璟江 璟楠 林璟 璟萧 璟彦
【玙】敬玙 玙谦 星玙 智玙 玙楚
【琪】芯琪 乐琪 云琪 琪礼 琪泽
【琋】琋顾 予琋 家琋 哲琋 安琋
【瑜】林瑜 瑜溪 瑜昭 瑜铭 瑜寻
【瑾】瑾维 瑾夏 瑾萧 瑾鸿 瑾渊
【玥】玥其 玥清 玥硕 玥彦 恩玥
【瑭】瑭宇 瑭悦 瑭萱 瑭彦 瑾瑭
【玖】溪玖 玖格 玖泽 玖函 玖潼
【珃】晴珃 兮珃 月珃 悦珃 梦珃
【玹】佑玹 玹棋 玹潇 玹冉 玹淇
【珵】妍珵 珵洛 珵希 珵禹 珵今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3-30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讲了,佛陀具有与一切众生不共的殊胜智慧,叫:十八不共法。分为四类,叫做: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与大悲,加起来是十八个。
十力是指十种智慧力,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智力……一共十种,这里就不细解释了。(注:十力分别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四无畏稍微解释一下。第二类,叫:四无畏。四无畏又叫:四无所畏——就是佛陀说法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四种无畏之相: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说尽苦道无畏,这个可以展开一下。
第一个,所谓一切智无畏,就是说,我已得正觉、得安稳而无所屈服,故无所惧。
第二个,是漏尽无畏,是说,我诸漏已尽,已得解脱,所以不畏怖外难。
第三个,说障法无畏,是指,我已能真正显示一切障碍涅槃之法而不畏怖任何非难。
第四个,说尽苦道无畏,是说,我已能宣说真正的出离之道,所以无所畏惧。
这是十八不共法的第二类——四无畏。
第三类,叫:三念住——就是关于佛说以后,听众是信受奉行了,还是不信受奉行了的三种。
第一念住,对于佛说,信受奉行者,心平等,不生欢喜,安住正念正智——就是听了佛说之后,相信了,那我也不生欢喜。
第二念住,对于佛说,不信受奉行者,心平等,不生忧恼,安住正念正智——我说了法,你听了之后不信,我也不生气。
第三念住,对于佛说,信受奉行与不信受奉行者,心平等,不生欢戚,安住正念正智——就是说,我讲了法之后,你们信不信也好,我都无所谓——安住正念正智。
十八不共法的第四类,是单一的,叫:大悲。大悲,是佛陀的一个别号,又称:大悲心。因为佛陀悲悯一切众生所受的世间种种苦,欲拔救众生令其解脱,这个心就叫“大悲”。而这个“大悲心”,是于一切众生平等而起的,所以,他这个心起心就非常高级,叫:无上无等——这颗大悲心是无上无等的,它超越了一切众生的有限悲心,所以无上无等。
这十八不共法,就显示出佛陀度化众生的智力、能力、慈悲心等等,这一切众生皆不所及,所以叫:十八不共。
十八不共法是小乘阿含部经书记载的。在大乘经教里,十八不共法的内容是不同的,列举的更多,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佛教在印度的开展时期,从历史的视角上看,是分不同的阶段的。以前的佛教学者,主要是大乘的教学者,一般只把印度佛教划分为小乘和大乘两个阶段。但是,现代分期,觉得这个太粗糙了,大致有两种分法,就是:佛教本位立场的三期说和四期说。
所谓三期说,它的主要划分者——就是定“三期说”标准的是太虚大师,他是站在佛教自己的立场上定的,是说:第一个五百年,小显大隐——即,第一个五百年的时候,小乘教显现,大乘教隐现;小乘教显传,大乘教隐传。这个时候,佛在世,显说小乘教法,隐说大乘教法——意思是说,在第一个五百年的时候,佛陀嘴上说的是小乘,但是隐说(也不知道如何隐说?)是大乘教法。
第二个五百年,叫:大盛小衰时期——就是说,第二个五百年的时期,大乘佛教宗教影响力为主了,小乘佛教为从。前面课里说过,在第二个阶段里,是大乘的宗教影响力大于小乘,但是它的规模和人数是不如小乘的。
第三个阶段,是第三个五百年,叫做:密兴显复时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第三个五百年阶段里,密教已经兴起了,显教开始从附于密教。这个密教是指佛教密教,显教是指佛教显教。
这是站在佛教立场上的“三期说”。
“四期说”主要是日本学者建立起来的划分立场,实际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是“四期说”。日本有一个佛教学者叫:龙山章正,他是这么分的:第一期,原始佛教时期,就是刚才说的——佛陀在世以及佛陀入灭后一百余年,这叫:原始佛教时期;第二时期,叫:部派佛教时期,即,小乘分离成部派;第三时期,叫:大乘佛教时期——这一期包括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第四期,叫:密教时期。这其中,就是前课里说的,大乘佛教是有前、后两期的。我们现在研究的时候主要认可的是“四期说”。
在早期的佛教教理里,既然讲到这了,在佛教通史课里就有同学问过,所以这里大概提一下。有个问题大家非常有兴趣,就是“十四无记”。因为印度的修行者可以说哲学思辨性比较强,他们热衷于讨论一些与解脱没有直接关联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跟宇宙起源、本体论与认识论有关。
“十四无记”——“无记”就是不予回答的意思。“十四无记”是说佛陀对当时修行者,十四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回避,不予回答。
这十四个问题实际上是四类。
第一类,是问“世间常”的,叫做: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常或非常?世间非常、非无常?这就四个问题——世间到底和“常”之间的关系,是常?是无常?是常亦无常?是非常、非无常?这是第一类,“十四无记”第一类。
“十四无记”的第二类,是关于“世界的边”的问题,即,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世间亦无边?世间非有边、世间非无边?这些跟“常”是对应的——就是边界的问题,世间地边。
第三类问题,是跟如来死后有关的问题,即,死后“有”的问题——有关“有没有”的问题。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非有?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这是第三类“十四无记”——跟如来死后相关的。
第四类,就是“一”与“异”的问题,或者说“一”与“多”的问题,叫做:命身一?命身异?
这十四个问题分为四类,都是围绕世间与生命提出的——就是十四种立场,修行者各抒己见,可以说,到现在为止,大家讨论这类的问题仍然乐此不疲,不光是当时,当时就沉迷于其中,现在很多修佛者仍然沉迷其中。
佛陀作为无上正等正觉者,对这些问题是有洞见的。无记——不回答,不是说没看法,只是他认为修学者在当下讨论这个问题于解脱没有直接关系,他就采用了怀疑论的方式,不予回答。所以说,现在有好多佛教问题,实际都是跟十四无记相关的,我们不需要讨论。
到现在,已经讲完了佛教的分期——大、小乘的三分期与四分期。那下面要讲一下佛陀的教法,还有佛陀教说的传承问题,或者说,要讲一下一个重要的佛经问题。
在佛陀时代,印度是没有书写交流形式的。佛陀的说教只能依靠人的记忆来传承,加上佛陀弘化四十五年,他随时随地,针对不同的对象,有种种随缘说法,这就是大乘经教早期无法否认的原因——这是因为四十五年,随时随地的情况,他都可以展开说法,所以这个阶段,小显大隐,这在理论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且,离开佛陀的时间越久,那记忆的错误,辗转相传的口头漏失,包括有些论师有意无意的一些改动问题,就会越来越显著,那,这就存在必须把佛陀的教说定下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代付法藏者——摩诃迦叶,就向僧团建议结集佛陀的教说。但是,很多重要的声闻弟子——以舍利弗为首的很多重要的声闻弟子、阿罗汉,他们在佛陀圆寂之前,已经行神通抢先入灭了,剩下已经是为数不是很多多的声闻弟子,如果一旦为数不多的声闻阿罗汉入灭,那佛陀亲教的结集就会非常困难,所以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当务之急。摩诃迦叶就开始建议结集,但是,这里又出了问题,因为以“多闻”著称的阿难他遇到了资格问题。
可以说,阿难在晚年一直随侍佛陀,他又以“多闻”著称,他是最有资格参与结集的。但是,他就遇到了入场券问题,因为阿难烦恼未尽,未成阿罗汉。而其余的四百九十九位丘皆阿罗汉。但是,阿难虽未证得阿罗汉过,前面课里说过啊,阿难是历史上第一位速成阿罗汉,所以只好加行达到,即,加行了之后迅速达到阿罗汉。
摩诃迦叶将阿难排除于结集之外,这应该说是故意的,因为迦叶在很多事情上一直对阿难有看法,虽然,他最后把第二代付法藏者传给阿难了,其实那也是没有办法,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摩诃迦叶对阿难,实际是整个僧团对阿难的非难有几点。
第一点,是因为请佛度女人出家。僧团本来没有女人,佛陀也不同意女性出家,是阿难在三请求,最后佛陀同意了,这一点是引起了整个僧团的不满——阿难请佛度女人出家。
第二点,不问佛小小戒。什么意思呢?迦叶这个人,他是非常注重戒律的,他其实是律宗的老大——他非常注重戒律。但阿难这个人呢,他比较随便,关于戒条里,有一类戒条叫:小小戒。小小戒可以——就是说,犯一点小错误,阿难觉得没有什么,所以他不问佛那种小小戒。这是第二条,整个教团以迦叶为首,认为阿难这个人在戒律方面不是很谨严。
第三点,不请佛久住世间。就是佛陀涅槃之前,实际佛陀也不想涅槃,本欲行神通久住世间,于是三次问阿难,阿难不回答——佛陀就明白了,最后佛陀就入灭了。这件事导致僧团的极大愤怒。当然,这有可能是传说,说:释迦曾经三次欲行神通,但是阿难都不回复。
第四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是说,佛以马阴藏(指佛的三十二大人相中的:马阴藏相)示众女人。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僧团当时不允许女性出家,有很多女性要出家,于是受到阻止之后就造谣,说佛陀,包括僧团——你们这些出家人实际你们都有性功能障碍,你们都是残疾人。然后,最后阿难就请佛陀要当众出示,证明他没有残疾,这件事情实际有一定的精神羞辱的问题啊。
后面还有一些小的阿难对佛陀不客气的记录,比如说,佛陀索水不予啊……等等等等。其实,这些事情加起来呢就很大了,所以,摩诃迦叶是一直等着这个机会,对阿难进行了严厉的苛责。可以说,迦叶不光代表他自己,是代表还在世的这些阿罗汉。所以,阿难有口难辩,因为这些事儿确实都是他干的,内心羞愤,但是阿难的内心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因为佛陀已然离世了,回忆起来自己干的这些事情,阿难心里也不舒服。所以阿难就接受了这些批评,离开了结集者。
但是,摩诃迦叶是佛陀指定的付法藏者,他有这个结集的义务,所以,他也给阿难留了一个机会,跟阿难说:你如果精勤加行,能证得阿罗汉果,就仍然可以参与结集。就在这种刺激下,修持最快的一次,一日一夜,阿难即证得阿罗汉,赶到王舍城参加了结集。
阿难赶来以后,摩诃迦叶就率阿罗汉五百众到毗婆罗园的七叶窟,在阿阇世王的护持供养下,在佛灭后第一次于安居处进行了集结。从第二个月起,五百罗汉就在迦叶的主持下,开始了佛教弘传史上最重要的大事——第一次大集结,史称五百集结,又叫:王舍城集结。第一次集结整个时间,南传记载是七个月,北传记载是三个月。